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炎黄子孙,汉人与唐人(一)
送交者: 商丘黎民 2007年05月16日16:16:28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炎黄子孙,汉人与唐人(一)


现在常有人自称炎黄子孙, 贬别人为胡人,蛮人,甚至假汉人的。那么究竟谁是炎黄子孙?谁是汉人?谁是唐人?

不妨说说炎黄子孙,汉人与唐人的来源。这里不想挑起各地方人矛盾或煽动地方主义。如你是中国人,汉人也罢,鲜卑人也罢,苗人也罢,旗人也罢, 都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若你自认是汉人,南方也罢,北方也罢,正宗也罢, 旁支也罢, 别人不认也罢,又有何妨?笔者只谈概念不涉及袌贬。


中国人现在常常自称炎黄子孙。不过这只是近百年来的一种说法而已。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政治的需要。历史上未必如此。这与韩国人有意虚拟历史也有一点相象。有汉人非炎黄子孙的, 也有炎黄子孙并非汉人的。就看你自己认不认。

也有人说现在的中原人应是汉人的代表。因此不妨先从古代中原人说起。

有历史说,在中原先有泰而后有炎帝。炎帝神农氏的部落好像比较杂。有西边姜水的也有江汉南方的,有苗黎。好像以南方为主。炎帝部下最为出名的恐怕就是祝融了。炎帝与黄帝打仗靠的就是祝融。 这祝融者乃重黎之后的黎苗。炎帝部下的黎苗还有昆吾,苏,顾, 温, 董诸姓。炎帝好像比黄帝早出好几代。可后来又与黄帝争中原。可能是炎帝的后代吧。也许仍称炎帝。炎帝后来被黄帝打败了。黄帝好像是从西边来的。黄帝姬姓。 但炎帝之后的蚩尤,这位三苗九黎的首领好像不买黄帝的帐。与黄帝在中原反复交战。最后在涿鹿被打败了。黄帝得到了蚩尤的大批俘虏。黄帝的部落称为百姓而那些俘虏称为黎民(也就是炎帝或蚩尤的后代)。现在的苗人还有比汉文的古史更为详细的关于蚩尤与黄帝打仗的传说。不过大致相同。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打败了蚩尤后才代神农氏的。而黄帝打败炎帝也在涿鹿。也许讲的是同一件事。反正,皇帝打败了炎帝的后代蚩尤,把炎帝赶出了中原地区。当我们说炎黄子孙时,至少应知道炎帝与黄帝曾是仇人。可能在当时还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好像后来舜还与苗争过。再后来大禹建立了夏。

这部分中原人自称为华夏人。如果这些人的后代是汉人的话,其中自然有许多黎苗的血统。百姓黎民。后来又说成黎民百性。可见蚩尤的部下的后代,也就是炎帝一部的后代,或古代这些黎苗的后代自然是后来华夏的主体之一。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华夏人的后代,最好不要随便贬称别人南蛮,苗蛮。 因为自远古以来南方的苗黎就是华夏的主体的一部分。

从语言学来说,现代汉语(包括北方各方言,西南官话,粤语,吴语,客家,闽南,
福建,赣南,湘西)为汉藏语系一支。汉藏语系中与汉语最亲近的有黎,苗,泰(傣)
壮,彝 等。汉藏语系还有藏,缅等。南亚的马来语则与汉藏语系无关。西亚,北亚,东北亚的突厥诸语(维吾尔,卡萨克,阿赞班疆,乌兹别克,土库曼,土耳其等),蒙古语,满语,通古斯,韩语 都同属阿尔泰语语系。也有把日语算入的。 这些语言与汉藏语系在语言学上毫无关系。 当然,突厥,鲜卑,蒙古,满语对汉语的语音演变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卷舌音就是典型的非汉语特征。当然今天大多数讲汉语的人的语音里是没有卷舌音的。卷舌音用的最多的是北京方言。现代“您”这一用法出自阿尔泰语特有的敬体。大概日常生活中用“您“一词的主要在北京附近。

语言学不能用来完全确定血统。但可以确定文化关系。 中原远古时代的文化来自南方不会有错。

但是上面说到的大禹的夏人不等于是后来的汉人。当时夏其实只不过中原的一部分。夏人有一个首领叫桀的。好像没人愿意说自己是桀的后代。桀无道。后来东边的子姓的商人把大禹的子孙从中原赶走了。其中一支逃到了西边的周原。商其实并不在夏之后。夏时一直有商存在。夏商并存。商人自约3600 余年前起,入主中原。商人好像是东夷的一支。好像上古时与舜有些联系。但却不是夏人。子姓的商人与夏人是有很大的不同。如你是商人的后代那也很好。中华的青铜文化当以商为代表。没有商文化就没有中国文化。

我们的祖宗有许多不那么伟大的领袖。商纣王算是一位。纣王被周武王姬发打败了。周人祖先是姜嫄后人。这姜嫄未必是一人,好像是一起源于姜水的母系部落。 周人好像是夏人后代的一支。所以周人的确是炎黄一支的后代。周人在羌人的帮助下打败了商。周人入主中原。周的疆土好像比商大些。周的统治靠封建。周人虽然是炎黄之后,但是是旁支。 周封炎帝之后于焦,封黄帝之后于祝,封尧之后于蓟,舜之后于陈,禹之后于杞。 周时其它的封国大都是姬发的亲戚。也有姜姓的。望封在齐。当时的齐不过是今山东的昌乐而已。其东大多为东夷。周未封少昊之后,颛顼之后和帝嚳之后。

商人被周占了中原是反抗的仇恨的。武庚就反了。许多殷商人逃到东夷。箕子据说去了朝鲜。(东夷与今之韩人恐有点关系。今韩国人说有起源于山东的 也未必完全胡说。)商人还有不食周粟的。 后来周封子姓的商人之后于宋才慢慢平定下来。因此,武王后的周人增加了炎黄尧舜禹的后人和殷商后人的宋。

但周人并不等于汉人。商和西周初期,中原和中原周围还住有:东夷(人方),西戌,羌,巴,蜀,北有鬼方,土方,北戌,燕亳,肃慎,南有楚,吴,越,百越等。相互有多种交往。

东方:齐原不过今山东的昌乐,后来把许多东夷的地方和人收入为齐。铁器起于东夷。而东周列国以齐首先使用铁器。姜齐成了田齐后得了东夷之助。齐后来强大起来。到了战国,齐人中有许多东夷的血统。东夷当然不是炎黄子孙。

西方:周穆王满西征犬戌。戌秦附之。西周时秦人为周养马。初时秦人完全是畜牧的。周孝王时周分土使其为附庸。为的是和缓西戌诸部。以秦为西边屏障。秦当时是西戌诸部中的强者。孝王还说秦马养得好 赐姓嬴。秦在周平王后乃至齐恒称霸时,还有很浓的畜牧味。 秦人当然不在原华夏之列。

南方:周时南方有楚,吴, 越,百越。 楚虽说在南方,其实上就在汉水,淮水,长江南北。
楚强盛时国土延伸至今河南叶县一带。其实也就在中原或中原边缘。夏商周的国土从来未到达汉水流域。 周一直想扩张到汉水。周的第四代王,昭王瑕伐楚。这昭王瑕是穆王满的父亲。昭王伐楚集六师之军。浩浩荡荡。一直打到汉水边。强迫楚人当船夫。王师所到之处,烧杀掳掠,搅得鸡犬不宁。据说楚人非常反感。楚人弄诈而使这位昭王落汉水而死。楚军乘机反击。周军大败。周侵楚六师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楚国不在周土之内。周人不包括楚人。楚的疆土不比周的疆土小多少。 楚文化有别于周文化。 楚文化不亚于周文化。楚有老子,楚辞,屈原,离骚。周之诸侯国君都称公者,侯者,也有称伯者。楚君竟称王与周王平起平坐。周时列国最不能容楚的就是这一点。楚王甚至还要问鼎。因此尽管西(东)周列国都不愿意,或不认可, 事实上,在周时,楚是与周抗衡的一大国。 所以即使在当时周也不能单独代表中华文化。当时中华文化至少有周楚二个并列的相互影响的文化。

到了春秋时,东周列国,特别是边缘诸国向外慢慢扩张。楚,吴,越相继称霸。南方各国也向北发展。秦也开始向东发展。各国人也开始流动。老子耼是楚人,孙武是齐人仕于吴,而名扬天下。其后代孙膑则为吴人却成了齐将。 鲁之汪踦乃汪芒氏之裔出于今浙江。是越人。

春秋战国五百余年,周,楚,吴,越,秦各国人民与文化开始融和。 一个新的文化与民族渐渐形成。

秦最后灭了六国。也就是炎黄子孙,殷商的后人和楚人,吴人,越人统统做了亡国奴。 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建立了。秦的疆土的南端还包括了今日的广东,海南和越南北部。

后来暴秦被六国之后人推翻。推翻秦的主力则是楚人与吴人。西元前206 年,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 汉人,汉文化终于出现了。

汉初的疆土比秦时小一点。 主要是秦将赵佗自称南越王。 赵氏南越时降时反。到武帝时南越降汉。 汉置郡州。武帝又收闽越,又建立后来的甘肃。 汉代的本部包括今之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福建,粤,湖南。湖北 安徽,江西,陕西,川北及四川盆地,黔大部,桂一部,另加今之甘肃。大致如此。 当时如有汉人一说的话,当然就是大汉臣民,那就是当时住在这些地方绝大部分人。

狭义的汉人就是这些人的后代。

汉时的北方人仍有自称赵人,燕人。 但汉时没有北方的汉人称南方的汉人为南蛮又同时自称汉人的。汉一词当然出自汉水。 难道汉水边的大汉臣民不是汉人,倒反过来住在黄河北边的赵人成了汉人不成? 难道陈豨手下是汉人,而刘濞部下倒不是汉人?汉时有南北之分,赵吴之别,燕蛮之差。却没有北汉南蛮之说。有人会说, 等一等,不是有汉楚之争吗? 那是刘邦项羽之争。在大汉建立之前。此汉非那汉也。如一定要说那时汉,那也是由川人,汉中的人来称。 由刘邦封地的人来称。怎么也论不到关东东周列国的遗民来自称汉人而指别的大汉臣民为其他吧?

大汉可不是东周列国的继续。刘邦出自沛。沛今江苏。古为吴属地。 还没有赵地,魏地或燕地的人要把刘邦称为南蛮而又自称汉人的吧?说白了,楚地,吴地或越地的大汉臣民是地地道道,理所当然的汉人。而在原东周列国的属地居住的臣民在这个问题上,当然没有任何优先权。

汉继承了夏,商,周及楚,吴,越,秦。大汉与周之不同就在于汉包括了楚吴越秦。汉还有闽,粤和甘凉。而原东周仅为大汉的一小部,也谈不上是主体。汉人或汉族自秦一统起,经两汉,四百四十余年,汉本部各地方融和一体, 汉人,汉族,汉文化到了东汉完全确立了。 后经三国,西晋又约百年。 晋袭汉, 汉文化进一步发展。

明白了汉人和汉族的原义后,希望可以避免诸如古赵地,或古燕地的人指江苏人为吴蛮,或指湖南人为楚蛮,而又自称汉人的笑话。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傅新元希望更多海外教授签名防止文革式
2006: 为什么科学工作者必须出示原始纪录或原
2005: 我看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决裂及其他
2005: 康兰兰:命运拐了一个弯
2004: 让美国人不惜一掷千金的名牌大学
2004: 公办中小学不宜实行校长年薪制
2003: 不要搞运动!
2003: 中国应建立一个怎样的 NIH
2002: 也谈“填鸭”式教学
2002: 诺贝尔物理学奖离我们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