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亦明: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四)
送交者: nm2 2007年10月23日10:10:3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作者:亦明_2007 回复日期:2007-10-1 3:45:04

【注:此节已经贴过,但其中有文字不太通顺的地方。现在修改后,再次贴出。】

二 亦明其人

“亦明到底是谁?”这在三、四年前,在中国知识分子聚集的网络论坛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话题。即使是今天,在个别论坛,还是有一些人整日价暗中猜测。有人说他是一个写作班子,也有人说他是某某名人,还有人干脆就把他认作是方舟子。更有人猜测说,这是一个靠骂名校(北大、清华)、骂名人(大学校长、科学院院长、院士)来炒作自己的穷酸文人,并预言这个人在把名气炒大之后,就会亮出自己的真实身份,用名气当资本,来赚取物质利益。时至今日,“用名气当资本,来赚取物质利益”的,确实大有人在,——其中之一就是方舟子——但亦明到底是谁,这个世界上仍旧鲜有人知。

本来,在2004年7 月发表了最后一篇“反对学术腐败”的文章《中国学术界的问题及其出路》之后,我就决定不再撰写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再使用这个笔名了。因为我当时认为,那篇文章,和它的姊妹篇,《中国的学术界到底有多腐败?》,对于中国当代的学术腐败问题,基本上是该谈的都谈了,该说的都说了——那两篇文章当然不可能解决学术腐败问题,但对於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而言,那已经是他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那么,为什么在三年之后的今天,我要重披战袍,重新捡起亦明这个笔名,来与方舟子做脸对脸的肉搏呢?这是因为,我发现我对中国的学术腐败问题,仍旧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在很大程度上,亦明与方舟子的对垒,其实质就是所谓的“二阶打假”。方舟子在“说明”中说亦明“号称要打我的假”。其实我在给《中国青年报》的信中,并未曾如此“号称”。但现在,我却要在这里公开地、正式地“号称”:亦明就是要打方舟子的假!

要打方舟子的假,首先就要回答“亦明到底是谁”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在方舟子的头上,一直有着一顶顶他自己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并且反复加冕的桂冠。我们暂且撇开那些方舟子在后来随时随地给自己加封的什么“生物信息学科学家”、 “生物医学专家”等等头衔,以及那些由他的粉丝们给他披上、他也向来就是坦然笑纳的——连虚伪的推辞一下的工夫都免了—— “科学斗士”、“打假英雄”、“网上侠客”、“一等一全才”、“科学界鲁迅”等等黄袍马褂不论,先看看方舟子成名之后,在新浪网、搜狐网、人民网的“方舟子专栏”中,文字完全相同的自我介绍:

“方舟子,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生于福建云霄县。1985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1990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95年获美国密歇根州立(Michigan State)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罗切斯特(Rochester)大学生物系、索尔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定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为自由职业者,主要从事网站开发和写作。1994年创办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主持新语丝网站。1999年 4月率先在互联网上批判法伦功。2000年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几十起科学界、教育界、新闻界等学术腐败现象,新华社在 2002年1月15日、2月23日曾发过两篇通稿报道,美国《科学》在2001年8月10日曾专文介绍。”

其实,方舟子在上文中,只是明确地报出了最让他自豪的三个头衔中的一个,美国博士。另外两个头衔,相当于他的人生三部曲中的前两部,一个是中学毕业后“荣获”的“语文状元”,一个是在中国科技大学学习五年间得到的“反叛诗人”。这些,是需要读者自己去从那个“自我介绍”中细心领会的。所有这些头衔和外衣,无不是在或明或暗地闪烁着这么几句潜台词:第一,方舟子文理全能;第二,方舟子学贯中西;第三,方舟子以科学为本;第四,方舟子为正义献身。

有了这样的金钟罩,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谁能够奈何得了这个方舟子呢?搞文科的人批评他,肯定是不懂科学的“傻妞”;搞科学的人批评他,必定是搞学术腐败的 “骗子”;中国大陆的人批评他,一定是不懂西方文化的土包子;留学欧美的人批评他,则准定是食洋不化、不通中国历史和现状的半吊子。

那么,亦明又有什么与众不同的资格,来批评这位“一等一全才”呢?你就不是“文科傻妞”吗?你就不是科学骗子吗?你了解西方文化吗?你知道中国历史吗?

亦明,男,从中国大陆获得学士、硕士学位,所学专业在生命科学领域;从美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专业是分子生物学。本人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本专业科学论文多篇,发表这些论文的杂志包括那个“曾专文介绍”方舟子学术打假的“美国《科学》”。在过去十余年间,本人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在研究自己自幼喜爱的文史课题上,而在2003-2004两年间,主要研究分析中国当代的学术腐败问题。本人在国内出版本专业书籍一部、文科类著作两部,总字数大约120万字。

也就是说,就专业训练和专业成就而言,本人虽然只能说是广大留学生中极为普通的一员,但是,与方舟子相比,我却不仅可以大模大样地说是“绰绰有余”,而且还可以牛皮哄哄地不屑与他相提并论:不论按发表专业论文的数量还是按发表论文刊物的质量,本人都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我高出方舟子至少一个数量级。而我的中文著作,曾被包括北大、清华的教授、博导在内的专家学者在专业论文中多次引用。诚然,论书本的厚度,论文章的字数,我可能比不上这个一年就可以出三、四本书的方舟子。但在质量上,在学术水准上,在社会价值上,在流传年限上,我的文字肯定要远远地超过他。并且,本人还可以毫不脸红地宣布:我的书中和文章中没有抄袭别人的文字!

除此之外,亦明与方舟子的另一个显著不同点就是,亦明与中国的学术界有直接的接触,对八十年代的中国学术界和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学术界有亲身的体验,对学术腐败现象有亲眼的观察和感性的了解。虽然本人并没有具体揭露过学术腐败个案——我对个案并不重视——但我在文章中所援引的那些事例,凭借我的这些经历,都是我认为完完全全有可能发生的。实际上,我所知道的学术腐败黑幕,比那些事例还要黑得多。也就是这个原因,所以我才会对中国的学术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不舍昼夜地花费了两年时间,来对这种社会现象进行总结、分析、批判、并最终提出解决之道。(详见拙著《中国学术界的问题及其出路》)。而根据方舟子的履历判断,此人从来就没有在中国的学术界工作过。因此,他的所谓学术打假,即使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作怪,他也只能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节上,如虚报履历,一稿多投,抄袭剽窃,等等问题上纠缠不休,靠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来支撑门面。换句话说就是,方舟子即使是真的在搞学术打假,他也打不到点子上。而由於方舟子自身素质的局限,——知识陈旧,头脑简单,心胸狭窄,等等——,以及他与中国学术界的隔阂——他与中国学术界接触的渠道,绝大多数是来自学术界内某些人的暗中举报——,他打假打出冤假错案几乎是必然的。(关于这一点,下面将有专门的讨论。)现在我们当然知道,方舟子也根本就不是在真的打假。

当然,仅靠上面那点资本,亦明也许只能勉强“和方舟子讨论几类问题”。而要和方舟子“讨论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就远远不够了。(在方舟子的第一本“选集”《方舟在线》的封面,有这样一句话:“你可以和方舟子讨论几类问题,他却可以和你讨论几乎所有领域的问题。”)那么,亦明还有什么本事吗?有!我的本事就是:我承认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我不知道、不理解、不懂得的事情和东西,我也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不计其数的、在某些方面比我强、甚至在所有方面都比我强的能人高手。我有向他们请教的虚心,我也有向他们学习的诚心。我还有一个本事:我没有借“学术打假”谋取个人利益的私心,没有借“反对伪科学”爬上教主或领袖宝座的野心。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胸中怀着如此的虚心和诚心,脚下踩着如彼的私心和野心,不要说面对的只是一个方舟子,就算方舟子把自己身上的毫毛全都拔下来、嚼碎了、吐出去、化作千千万万个方舟子,那又何足道哉!

作者:亦明_2007 回复日期:2007-10-1 3:53:24

三 方舟子印象

我开始知道新语丝,大约是在1998年前后。当时我正在业余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所以经常到中文网站漫游。而那时的中文网站,多数以收集中国古典文学为自己的招牌,新语丝网站当然也毫不例外。与其他类似的网站相比,新语丝当时的名气并不大,不要说与北美资格最老的中文网站“华夏文摘”没法相比,即使与其他的非团体网站如“亦凡书库”相比,也略显逊色。1999年3月31日,《中华读书报》曾发表一篇文章,题为《网上文学原生态》,其中说:“在一般的书吧站点里,像黄金书屋、清韵书院、书味频道、新语丝等,多数是转载已发表的文章或已出版的书,基本上没有原创作品。”这实际上就是当时中文网站状态的真实写照。

按照方舟子的说法,新语丝网站“其实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其电子文库,以转载已发表的文章或已出版的书为主,另一部分是但是它办得更早、也更闻名的《新语丝》杂志,却是完全发表原创作品的”。(方舟子:《网上“纯”文学与“纯”新闻——评〈中华读书报〉的报道》)。这是方舟子在《网上文学原生态》发表的当天说的话。在今天,任何人到新语丝网站漫游,都会注意到这两个部分各自有其不同凡响的头衔:它的电子文库“是目前收藏中国文学经典作品最为齐全的公共存档点”;它的《新语丝》月刊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网络文学刊物”。这“最为齐全”和“世界上第一”的claims,到底是真是假,笔者将会在后面作一个分析。无论如何,在当时,我主要浏览它的电子文库,对那个“办得更早、也更闻名的《新语丝》杂志”,我至今都不曾留意。

与其他网站相比,新语丝网站有一个极为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几个网站,主持人都是在幕后工作的,就象是一份刊物的编辑部,你在刊物的版权页也许能够看到他们的名字,但在正文之中,则很少有他们的身影出现。而新语丝则不同,它颇象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园子,其主角就是方舟子。进入这个网站,在当时那少得可怜的几个链接中,《方舟子作品》栏目赫然在目。点击进入其中,则会看到方舟子的诗歌、散文、文史小品、科普作品、宗教批判等几大类,另加自我介绍、相册等专栏。这些,在人人都象患有露私癖的今天,当然毫无足怪。但是,在博客出现之前,那是颇让人耳目一新的。

也就是说,新语丝网站的这个“突出方舟子”这个特点,确实使我对方舟子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具体这个印象是什么,在当时我未曾细想,因此并不十分明确。不过,今天回过头来想一想,大概有如下几点:第一,方舟子热爱名望;第二,方舟子为人比较刻薄;第三,方舟子胆子很大。

1 方舟子深谙现代成名之道

方舟子对名望的热衷,从他在1995年左右就开始写回忆文章、把自己的所有“成就”、甚至大学尚未毕业时所写的私人通信都统统挂在自己的网站上,可以非常轻易地看出来。说心里话,凡是搞学问的人,对名望都有些追求。因为中国文人自古就有三不朽的说法,即所谓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实,不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最终都还是要通过“立名”来达到不朽这一境地。从另一个角度说,不朽和立名是人生的终点,而要达到这个终点,需要通过 “立德、立功、立言”这三条途径。《三字经》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就是这个意思。

当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来求名是相当不易的。所以古人又发明了第二条途径,就是通过其他名人(包括高官)的褒奖誉扬来直接的名。而要得到名人的赏识,则主要是通过所谓的“干谒”手段,即主动给名人写信,把能够显示自己才华的作品送给名人看,来打动他们。中国历史上走“干谒”这条路最成功的一个人,叫做项斯。据《唐诗纪事》记载:项斯“始未为闻人,因以卷谒杨敬之。杨苦爱之,赠诗云:‘几度见诗诗尽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未几,诗达长安,明年擢上第。”也就是说,本来默默无闻、才华有限的一个人,通过“逢人说项”这样的炒作,不仅生前功成名就,而且死后青史留名。

方舟子的求名之路,与前两条路不大一样,颇具时代特点。按照新语丝网站的介绍,新语丝社是一个由三人组成的社团,其三名“理事”是:方舟子、亦歌、古平 (网站此栏目的最后更新是在1999年,不知现在具体情况如何)。但实际上,新语丝在过去的十多年来,唯一“理事的人”,就是方舟子,而新语丝也确实更象是方舟子的个人网站,甚至个人博客。也就是通过这个平台,方舟子施展了他的自我“誉扬”的全部本领。方舟子现在身上的那些光环和外衣,几乎全部都是方舟子在这个博客中“不经意间”透露出来的。

看看方舟子在作于1993年7月18日的《我的理想》中的这句话:“后来之所以以全省高考语文第一名的成绩,却去上没有文科系的理工学校中国科大,乃是因为知道诗歌创作可以业余玩玩,生物研究却必须有专业训练。”这是“语文状元”。

再看看他在作于1997年1月的《荒原忆旧》中的这段话:“这次圣诞节在DC碰到一对科大校友,问起当年科大五才子的下落。我楞了一楞[原文如此,大概是愣的别字——引者注],从不知道科大还评过五才子。再一问,才明白说的原来就是荒原的五编委,我之所谓荒原五君是也。”这是“科大才子”。

再看看他在作于1998年11月的《网文大家——中文国际网络纵横谈之四》中的这段话:

“图雅在1995年8月所作的《砍柴山歌》的后记中自我总结道:‘先吹吹这个篇幅。两年之间(方按:指1994-1995),贴了总有五六百张贴子,二三十万字。’……更有闲心的方舟子在这两年间的写作数量,大约又是图雅的两倍。”

方舟子一生目空一切,死去的人,只佩服鲁迅,而与他同时的人,他大概只推崇过图雅,说他是“网上绝无仅有的‘语言大师’”。(《怀图雅》)。能够“在这两年间”写出“网上绝无仅有的‘语言大师’”两倍的文字,方舟子这个“网文八大家”之一,(方舟子:《网文大家——中文国际网络纵横谈之四》),自然就毋庸置疑了。

确实,方舟子深得“现代成名之道”的个中三昧。在作于1995年的《乌鸦词和名女人》中,方舟子写道:“这网上,能让人读得下去的文章无非两类:掐架的和炫耀才学的。”掐架是需要对手的,写自传和回忆录,没有什么对手可掐,则其目的只能是“炫耀才学”了。当然,所谓“炫耀才学”,不过是“求名”的一种比较高雅一点的称呼而已,我称之为“自我誉扬”。当然,“自我誉扬”只是方舟子成名技巧之一。他的其他技巧,将在后文介绍。

无论如何,方舟子把这套“自我誉扬”的把戏,玩得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所以,后来媒体采访他,大都要顺着这些线索来继续追踪,这些“誉扬”自然也就从“自我”阶段发展到“逢人说项”阶段,他的名气也就越传越远,越炒越大。到了《中国青年报》记者刘菊花女士发表了她的名篇《网络奇才方舟子》之后,人们从此就熟悉了方舟子脸上那颇具特点的微笑——蕴含着对自己的得意和对无知观众的宽容。

上面这些感想,都是我几年之后才悟出来的。在最初,我看到方舟子的这些“自我誉扬”,心里的感觉就是:如此成名,咱干不来。但应该承认,我那时对方舟子并无多大恶感。

2 方舟子“苦大仇深”?

任何人在浏览过新语丝网站上的“方舟子诗文集”之后,都会完全同意方舟子关于“能让人读得下去的”网文的二歧分类法:一类是“掐架的”,另一类是“炫耀才学的”。“能让人读得下去的”网文当然应该包括方舟子自己的全部网文——也就是说,方舟子的文章,除了“炫耀才学的”之外,其余的几乎都可以归入到“掐架的”这一类。

确实,方舟子自己的思想观点,如果有的话,似乎只有通过“掐架”这条途径才能够明确地表达出来。野鹤说方舟子是 “为辩而辩的偏执狂”,意思是说方舟子本来就没有什么明确的思想,他和别人辩论,不过是出於本能,或者是出於心理病态,或者是要“成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林霸主——辩倒所有对手的‘真理化身’。”(野鹤:《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三)为辩而辩的偏执狂》)。

其实,无论我们今天对方舟子作何评价,绝大多数人都会承认这一点:方舟子不傻。所以,方舟子决不会真的“为掐而掐”,“为辩而辩”。方舟子“掐架”,有以下四大特点:第一,他只和名气与他相当或高于他的人掐,对名气低于他的人,他极少掐;第二,方舟子“不打无把握之战”,多数是在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掐;第三,方舟子极少到公共场合——即新语丝网站之外的场合——与人掐;第四,方舟子与人掐架,其语言十分刻毒,给人一种与对手不共戴天、因此要“往死里整”的印象。这四大特点,在他刚出道的那几年间,颇给人以方舟子无往不胜的印象,——如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那段著名的、也颇得方舟子认可的“少侠出山”描写。而方舟子战胜的对手又都是名气比他高的“高手”,包括那些已经死去多年的“高手”,因此方舟子的名气也随着战果的积累而节节高升。所以说,“掐架”也是方舟子成名的一大利器。

“方舟子好掐架”,只是一种现象。只对现象进行描述,而不去探讨它的本质和根源,不是做学问之道。近来批评方舟子的人越来越多,方舟子似乎很得意,把这些批评称为“方学”—— 请看下面这个帖子:

“有人说“胞质杂交”是斑竹自创的新名词?”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2007-09-29, 02:18:09:
又是哪个天上知一半、地下全知道的方学家抬举我的研究成果吧?
“胞质杂交”“胞质杂种”是我还在国内上本科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的术语,如果我自己来译,会译成细胞杂交。
见名词委审定《英汉遗传学名词》(1989)、《英汉农学名词》(1993)、《英汉动物学名词》(1996)。
http://www.xys.org/forum/db/2/172/38.html

我们知道,研究中国文化名人的学问,一般都以该人的姓氏为学问名称,如孔学、鲁学、钱学,等等。方舟子既然自认批评他是一门学问,我们不妨就坡下驴,认真地搞一搞这门“方学”。

方学的重点课题之一就是:“方舟子好掐架”这个现象下面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显然,方学学主方舟子先生是不会找我们来进行心理咨询,也不会让我们登门给他作诊断的。所以,我们的唯一途径就是根据这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他“掐架”的特点来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将贯穿本文全篇。在此,只是开一个头。

很多人都以为,方舟子的好斗性格,是因为他从事的是学术打假事业、干的是得罪人的工作,那些“骗子”们被他“打”了之后,反过来对他进行人身攻击,所以方舟子就越斗越勇、越斗越狠,直到把他的性格扭曲到了今天这个样子。这个观点能否站得住脚呢?恐怕不能。

在《方舟子诗文集》中,有一类是“杂文”,共76篇,全部作于他“反学术腐败”以前(除了“抓汉奸”栏目下的四篇文章作于2000年3、4月间,其余全部作于1998年以前。)本人根据其内容把这些“杂文”分成两类:掐架的“骂文”和炫耀才华的“非骂文”。骂文之中,有实指被骂对象的,我都将被骂对象列出;那些非当事人不知所指的“骂文”,则被我标记为“漫骂”。 请看下表:

《方舟子诗文集—杂文》标题及其分类
评“名人”
从“乱立论”到“慎立论”--评都人《多读书,慎立论》 (作于1997年3月,骂都人)

人之既死,其名也盛 (作于1997年7月,骂王小波)

评王说鲁,牛头马嘴 (作于1997年8月,骂马悲鸣和力刀)

政治观和“女人” (作于1996年5月,为余英时辩护,骂《枫华园》的同俊子)

政论家乱谈进化论 (作于1996年5月,骂马悲鸣)

光腚笑赤条条 (作于1996年9月,骂苏晓康)


抓“汉奸”
汉奸低能学 (作于2000年3月,骂王伯庆)

“汉奸问题”答赵无眠、马悲鸣(作于2000年3月,骂赵无眠、马悲鸣)

且看谁是“姚文元”--答赵无眠《鲁迅与姚文元》(作于2000年3月,骂赵无眠)

关于《党的好儿方舟子》(作于2000年4月,骂赵无眠)


说“诗人”
写诗蒙世绝招 (作于1995年10月,骂“老驴”)

“最佳”诗人(作于1996年1月,骂“诗人”)

枉抛心力做诗人 (作于1996年6月,替汪国真辩护,骂“诗人”)

流行诗人 (作于1996年6月,骂“诗人”)

功夫在诗外 (作于1996年6月,骂“诗人”)

诗人剩饭 (作于1996年6月,骂“诗人”)

精神皇帝 (作于1996年12月,骂“诗人”)


揭“太极”
假太极伪科学 (作于1997年4月,骂“太极科学研究院”)

真政治假科学 (作于1997年4月,骂“太极科学研究院”)

假招博真敛财 (作于1997年5月,骂“太极科学研究院”)

太极斗争学 (作于1997年5月,骂“太极科学研究院”)

对伪科学者的心态的调研报告 (作于1997年6月,骂“太极科学研究院”)

“太极科学院”四奇(作于1997年9月,骂“太极科学研究院”)


批柴玲
领袖与道德 (作于1996年6月,骂柴玲)

六四与评画 (作于1996年6月,骂柴玲)

盗亦有道 (作于1996年6月,骂柴玲)

英雄成败 (作于1996年6月,骂柴玲)

几百万人和少数学领 (作于1996年6月,骂柴玲)

铁证如山 (作于1996年6月,骂柴玲)


杜鲁门夜谈
杜鲁门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作于1995年1月,自以为幽默滑稽的文章,骂“网上贵族”)

周作人 (作于1995年1月,骂“网上贵族”)

梁实秋 (作于1995年1月,骂梁实秋)

胡适 (作于1995年1月,骂胡适)

再说梁实秋 (作于1995年1月,骂梁实秋)

从翻译之争说到名人太太的圣旨 (作于1995年1月,骂梁实秋)

清楚的文章 (作于1995年1月,骂“网上贵族”)

再谈清楚的文章 (作于1995年1月,骂“网上贵族”)

欲夺先予 (作于1995年2月,骂“网上贵族”)


杂感
世上只有家乡好 (作于1995年2月,骂台湾报纸)

也算影评 (作于1995年5月,骂电影)

小杂感 (作于1995年5月,骂宗教)

也谈“道可道非常道” (作于1996年2月,非骂文)

明朝不内向 (作于1995年10月,骂“国内几个读过几页明史的精英”)

被嘲笑的掌声 (作于1995年9月,骂李德伦)

文学的客串 (作于1996年1月,非骂文)

在国会丢人 (作于1996年7月,骂台湾议员)

男人的处女情结 (作于1997年5月,骂网人伊可)


网事杂感
网上掐架与太极推手 (作于1993年11月,非骂文)

台湾BBS观后随想(作于1994年9月,非骂文)

假夜狼,真名人(作于1995年1月,“漫骂”)

骚扰零德育教授 (作于1995年1月,骂“零景润”)

断网余波 (作于1995年2月,骂台湾记者)

骂街和网路规则 (作于1995年2月,“漫骂”)

说道义 (作于1995年2月,“漫骂”)

赌妻 (作于1995年2月,非骂文)

骂名人 (作于1995年2月,“漫骂”)

卜卦抓匿名 (作于1995年3月,“漫骂”)

查匿名和血卡 (作于1995年3月,“漫骂”)

圣经错误和台胞的中学水平(六则)(作于1995年3月,“漫骂”)

保卫共和铺 (作于1995年3月,非骂文)

乌鸦词和名女人(七则)(作于1995年4月,“漫骂”)

网上现世报 (作于1995年9月,“漫骂”)

典当“脏器” (作于1995年10月,“漫骂”)

江湖上的“妒”小脚(作于1995年11月,“漫骂”)

网上三狂 (作于1995年7月,“漫骂”)

天下文女一大抄 (作于1995年10月,“漫骂”)

“丢”的悲喜剧(十三则)(作于1996年2月,“漫骂”)

抗议法律不公的超速勇士 (作于1996年6月,骂魏亚桂)

《方舟子私人医生回忆录》(作于1995年9月,“漫骂”)

说“第二才子” (作于1996年10月,骂“第二才子”)

也说“新” (作于1998年1月,“漫骂”)


其他
《新语丝》发刊词(作于1994年2月,非骂文)

授予金庸诺贝尔文学奖倡议书 (无年月,非骂文)

《新语丝》创刊一周年感言(作于1995年2月,非骂文)

在网络上流放 (作于1996年7月,非骂文)

《新大陆》诗刊“网络中文诗歌选辑”引言(作于1997年7月,非骂文)


http://www.xys.org/fang/misc.html


也就是说,在方舟子“反对学术腐败”之前,他的杂文中,就已经有85% 的文字是用来攻击、挖苦、讽刺、咒骂他人的。这些人,有死去多年的胡适、梁实秋,也有刚死不久的王小波;有男人,也有女人;有他以前的战友、同道,也有他的天生敌人;有与他都是“诗人”的同类;也有与他对着干的异类;有与他并无任何瓜葛的音乐指挥李德伦,也有唯一的罪过就是比他文笔好的网人王伯庆。总之,人人可以被方舟子抓来掐之、骂之。

而方舟子掐架、骂人的理由,也毫无一定。比如,有人批评那个美籍学者余英时了,这就可以招来方舟子的一顿痛骂——但这并不妨碍方舟子在三年后自己亲自操刀痛宰余英时(这个故事甚长,下详);有人把太极与科学联系在一起了,这也可以招来方舟子连续六篇文章的痛骂——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这位对科学无比忠诚、对中医无比痛恨的方舟子炫耀自己的太极神功,以及“每天要打半个小时的太极拳”。(刘菊花:《网络奇才方舟子》)。至於骂宗教界人士,骂那些与新语丝有仇的网站(似乎每个网站都与新语丝有仇),方舟子更是连理由都不要了,张口骗子,闭口骗子,就万事大吉了。

总之,方舟子攻击的对象,并不仅仅包括他的网络对手:任何人,只要名气比他大,都可能成为攻击的对象。而方舟子进行攻击,也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认为对手有错:只要是对手,他就可以找出进行攻击的理由。实际上,这还仅仅是笔者根据方舟子自己公布的文章进行分析得到的结果。如果方舟子把他的“比图雅多出两倍”的网文全部公开,人们一定更会大开眼界了。实际上,看看方舟子下面这段在自己当版主的新语丝读书论坛上的骂贴,就可以知道此人那些没有公布的文字会是什么样子:

我与你毫无私交,何来私人信件?是哪个畜生自作多情往我的信箱塞私人信件?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July 21, 2004 04:35:52:
回答: 还有就是方舟子你公布了我在给你的私人信件里的信息 由 petriv 于 July 21, 2004 04:29:55:
哪一条网络基本道德规定不能公开我莫名其妙收到的信息?
http://www.xys.org/forum/messages/88290.html (此条链接已被删除。)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方版主如此震怒,以致破口大骂自己的坛员呢?不过就是那个叫做petriv的网友抱怨说,方舟子公开了他给版主的私人信件内容。不过,我们根据方舟子的这次“真情流露”,可以得知,任何人给他往新语丝网站上公布的信箱写信,都可以被他看做是“自作多情的畜生”,并且,和他通信的内容,是不受任何保护隐私的法律——更不要提什么“网络基本道德”了——的管辖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方舟子好掐成性呢?在作于1995年的《网上三狂》一文中,方舟子他说:

“让‘爱’的信徒张牙舞爪,让抄几篇古文名篇就以酸自居的人泛出恶臭,让言必称逻辑者露出流氓的尾巴,让道貌岸然者暴露暗藏的飞针,就象让自诩不食人间烟火者变成披头撒发的泼妇,都是网上最大的娱乐。”

方舟子自称网民(A Netizen),所以他所说的“网上最大的娱乐”,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他的“人生最大乐趣”。也就是说,“方舟子好掐架”这个现象的本质,是方舟子从掐架中得到了享受的感觉,体会到了人生的乐趣。我曾有句名言:腐败是中国学术界存在的方式。把这句话套在方舟子身上,那就变成了:掐架是方舟子的生存方式。

分析出了“方舟子好掐架”这个现象的本质,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种让别人——与学术腐败根本就毫不沾边的人——出丑,自己从中感受人生最大的乐趣的心态,与他后来“反学术腐败”、揭露“学术腐败”案例时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的兴奋,在心理上,是一模一样的:别人出乖露丑,我获得“最大的娱乐”。如此而已!所以,方舟子的学术打假、反学术腐败,实际上就是到此为止了。谁要是想从根本上铲除学术腐败,那就等于铲除了方舟子“最大的娱乐”的源泉——他当然不干了。方舟子在“说明”中说,亦明“‘反对中国学术腐败’另有别的目的,他们要反对的‘学术腐败’与一般人理解的有差异,与新语丝网站的宗旨不符”,其真实含义,就在这里。

所以说,方舟子最终走上“打”这条路,乃是其本性使然,因此是必然的。而方舟子走上“学术打假”这条路,无论怎么分析,都应该看做是相当偶然的,因为学术也好,道德也好,腐败也好,清廉也好,邪恶也好,正义也好,对方舟子来说,并不是大不了的原则问题,它们都是他掐架、享乐的载体。

当然,最后这一段话,是我在几年后才悟出的。在最初,我对方舟子的感觉就是,此人好象是一肚子“苦大仇深”,“与世界充满恨”。 至於原因是什么,我当时不知道,今天也还没有弄清楚。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我对这几个月论战的印象
2005: 丘成桐指责田刚“抄袭”一案之实证分析
2005: 北大为何一再对田的身份黬默不语
2003: 高校除弊的背后之弊
2003: 南京大学低调图变
2002: 他们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zt
2002: 制造奴才与制造蠢才--胡评中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