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南京大学低调图变
送交者: 李径宇 2003年10月23日20:06:2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秋意渐浓,古老的亭台楼阁静静地伫立在烟雨中。

  南京大学。在这所已经年届101岁的学府里,一项新的改革正在试图给她注入活力。

  “事关人事制度的改革,难度可想而知。”南大副校长闵铁军说。考虑到“兹事体大”,南大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低调。

  改革的信号是从今年的5月28日发出的。当天,南京大学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等媒体发布公告称,2003年新增的149名教授和149名副教授岗位全部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报名工作即日起正式启动。并且,南大今后新增高级职称岗位一律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

  如此大规模地全面实行高级职称岗位向全社会招聘,在全国高校首开先河。南京大学人事处负责人说,南大实施的这项专业技术职称评聘改革,旨在淡化评审,强化聘任,改变以往围墙以内关门评审的做法,继而改变学校范围内因人设岗、带有福利性质的评审机制。

  四个月后的今天,改革似乎进入关键阶段。心态复杂的人们仍在翘首观望。

  评与聘之间

  校方称,本次招聘,根据学科需求的轻重缓急,经过论证,设置出298个高级职称岗位。教授岗位应聘者将按照招聘条件提供资料,由岗位所在的院系学术委员会“筛”出初步人选。学校人事处聘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2次评价。评价结果汇总后报校专业职务聘任委员会审核决定。

  新方案中,不再采取“运动式”集中评审方式。岗位设置、招聘及评价工作成熟即可聘任。按规定,一个聘期为3年,期满后按岗位目标进行考核,决定是否续聘。通过公开招聘,南大计划在3年内对所有层次的专业技术岗位全部实施严格意义上的聘任制。

  南大人事处副处长周义安说,过去教授是评出来的,注重资历和已经完成的成果;新举措则突出“聘”,要求受聘者提供工作思路,更加注重其“以后能做出什么成果”。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目的是将教授从职务管理转向职业管理、从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

  周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过去评教授是给“帽子”,现在聘教授不仅给“帽子”,还要给衣服、给椅子、给助手。以后要确立教授的“学科带头人”地位,并且给予相应的工作条件和待遇。

  记者了解到,目前报名工作已结束,学校各方正在对报名者进行评估。四个月来南大人事处网站的点击率高达7万人次之多。其间,电话咨询者不计其数。而在报名的第一天,该网站的点击率就达一万多。在应聘者中,海外的应聘人员占了一半还多。

  对这项改革措施,校方似乎胸有成竹。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长闵铁军说,南大推出的这一举措,是与国际教育管理接轨、引入现代人力资源配置理念进行的探索,表明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更趋理性化。

  “大学乃大师之谓,面向更大范围,立足更为开放的资源选拔人才,为建设一流大学,汇聚一流师资提供了可能。”闵铁军说。

  南大校方宣称,这次招聘与国内高校动辄出“天价”买人才的做法不同。在闵铁军看来,南大此次大规模招聘并不是明码标价。“对入选者,我们将提供和本校教授、副教授同样的待遇。南大竞争人才的卖点,不是价格、报酬,而是南大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但是,校内一些教授对改革并不看好。“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此次改革的实质是:吸纳人才的筹码发生了改变。”南大的一位教授直截了当地说。她认为,人事制度改革并不能解决一个学校的根本问题,并不是说给一个教授的职称就能引来人才,“如果一个人连副教授和教授的职称都要靠意外的机遇获得的话,那他的能力真的是值得怀疑。”

  和气背后的论争

  一石激起千层浪,南京大学新聘教授公开竞争的消息在高校内外引起很大反响。

  6月9日,一位副教授兴冲冲地去咨询。来到学校人事处门口时,他又转身离去。“我是真的不甘心啊,”这位副教授说,“在一场大的改革过程中,没有人会在意个人的得失。而我,就可能成为改革的受害者。”据他称,如果按惯例,他今年肯定能评上教授职称,但现在的情况却变得摇曳不定。在他看来,校方的做法是在公平竞争的外衣下制造了新的不公平。不公平一方面体现在对“既得利益者”(教授)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可以对改革作壁上观;另一方面,让本校员工与从未给南大做过丝毫贡献的局外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完全无视他们这么年来的付出。

  南大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教授告诉本刊记者,现在许多单位都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实际上如果外来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利用,又打击了本校人才的积极性,甚至造成一部分人才的流失,结果是得不偿失的。他说南大去年在全国高校中教师人均效率排名第二,应该说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基本上都能很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在这种情况下推出这项改革举措,恐怕会令一些教师难以接受。

  南大医学院一位讲师觉得这项政策出台对他来说是个压力,但也是个动力。他将申报副高职称,改革无疑会对他的申报增加难度,但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哲学系的一位教授说认为此次改革主要是为了吸纳“海归”人才,否则“不会搞的这么复杂”。这位教授分析说,中国人总是习惯地以为“海龟”一定就比“土鳖”高明,似乎海归人士就一定能教出一流的学生和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所以,在改革后的教师比例中,潜意识里就亲近了海外留学人士。“但我们应该看到,今天的中国留学生早就不是早年钱学森们留学时的那个素质了。过去是少而精,今天是多而杂。迷信留学生,就是没有原则的崇洋媚外。”

  南大的改革还在深入,私底下议论的声音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这毕竟不是小事。“可惜,同样是人事改革,北京大学的教授们吵得那么凶,而南大却显得一团和气。”南大新闻系的一个学生对他的师长们的含蓄表示不解。

  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他们为什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zt
2002: 制造奴才与制造蠢才--胡评中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