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南京大學低調圖變
送交者: 李徑宇 2003年10月23日20:06:2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秋意漸濃,古老的亭台樓閣靜靜地佇立在煙雨中。

  南京大學。在這所已經年屆101歲的學府里,一項新的改革正在試圖給她注入活力。

  “事關人事制度的改革,難度可想而知。”南大副校長閔鐵軍說。考慮到“茲事體大”,南大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低調。

  改革的信號是從今年的5月28日發出的。當天,南京大學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光明日報》等媒體發布公告稱,2003年新增的149名教授和149名副教授崗位全部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報名工作即日起正式啟動。並且,南大今後新增高級職稱崗位一律面向國內外公開招聘。

  如此大規模地全面實行高級職稱崗位向全社會招聘,在全國高校首開先河。南京大學人事處負責人說,南大實施的這項專業技術職稱評聘改革,旨在淡化評審,強化聘任,改變以往圍牆以內關門評審的做法,繼而改變學校範圍內因人設崗、帶有福利性質的評審機制。

  四個月後的今天,改革似乎進入關鍵階段。心態複雜的人們仍在翹首觀望。

  評與聘之間

  校方稱,本次招聘,根據學科需求的輕重緩急,經過論證,設置出298個高級職稱崗位。教授崗位應聘者將按照招聘條件提供資料,由崗位所在的院系學術委員會“篩”出初步人選。學校人事處聘請國內外同行專家進行2次評價。評價結果匯總後報校專業職務聘任委員會審核決定。

  新方案中,不再採取“運動式”集中評審方式。崗位設置、招聘及評價工作成熟即可聘任。按規定,一個聘期為3年,期滿後按崗位目標進行考核,決定是否續聘。通過公開招聘,南大計劃在3年內對所有層次的專業技術崗位全部實施嚴格意義上的聘任制。

  南大人事處副處長周義安說,過去教授是評出來的,注重資歷和已經完成的成果;新舉措則突出“聘”,要求受聘者提供工作思路,更加注重其“以後能做出什麼成果”。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目的是將教授從職務管理轉向職業管理、從身份管理轉向崗位管理。

  周打了個形象的比方:過去評教授是給“帽子”,現在聘教授不僅給“帽子”,還要給衣服、給椅子、給助手。以後要確立教授的“學科帶頭人”地位,並且給予相應的工作條件和待遇。

  記者了解到,目前報名工作已結束,學校各方正在對報名者進行評估。四個月來南大人事處網站的點擊率高達7萬人次之多。其間,電話諮詢者不計其數。而在報名的第一天,該網站的點擊率就達一萬多。在應聘者中,海外的應聘人員占了一半還多。

  對這項改革措施,校方似乎胸有成竹。分管人事工作的副校長閔鐵軍說,南大推出的這一舉措,是與國際教育管理接軌、引入現代人力資源配置理念進行的探索,表明南大的人事制度改革更趨理性化。

  “大學乃大師之謂,面向更大範圍,立足更為開放的資源選拔人才,為建設一流大學,匯聚一流師資提供了可能。”閔鐵軍說。

  南大校方宣稱,這次招聘與國內高校動輒出“天價”買人才的做法不同。在閔鐵軍看來,南大此次大規模招聘並不是明碼標價。“對入選者,我們將提供和本校教授、副教授同樣的待遇。南大競爭人才的賣點,不是價格、報酬,而是南大寬鬆的學術環境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但是,校內一些教授對改革並不看好。“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此次改革的實質是:吸納人才的籌碼發生了改變。”南大的一位教授直截了當地說。她認為,人事制度改革並不能解決一個學校的根本問題,並不是說給一個教授的職稱就能引來人才,“如果一個人連副教授和教授的職稱都要靠意外的機遇獲得的話,那他的能力真的是值得懷疑。”

  和氣背後的論爭

  一石激起千層浪,南京大學新聘教授公開競爭的消息在高校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6月9日,一位副教授興沖沖地去諮詢。來到學校人事處門口時,他又轉身離去。“我是真的不甘心啊,”這位副教授說,“在一場大的改革過程中,沒有人會在意個人的得失。而我,就可能成為改革的受害者。”據他稱,如果按慣例,他今年肯定能評上教授職稱,但現在的情況卻變得搖曳不定。在他看來,校方的做法是在公平競爭的外衣下製造了新的不公平。不公平一方面體現在對“既得利益者”(教授)絲毫沒有影響,他們可以對改革作壁上觀;另一方面,讓本校員工與從未給南大做過絲毫貢獻的局外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完全無視他們這麼年來的付出。

  南大另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副教授告訴本刊記者,現在許多單位都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但實際上如果外來的人才不能很好地利用,又打擊了本校人才的積極性,甚至造成一部分人才的流失,結果是得不償失的。他說南大去年在全國高校中教師人均效率排名第二,應該說教師在各自的崗位上基本上都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才能,在這種情況下推出這項改革舉措,恐怕會令一些教師難以接受。

  南大醫學院一位講師覺得這項政策出台對他來說是個壓力,但也是個動力。他將申報副高職稱,改革無疑會對他的申報增加難度,但另一方面也會促使他更加努力地工作。

  哲學系的一位教授說認為此次改革主要是為了吸納“海歸”人才,否則“不會搞的這麼複雜”。這位教授分析說,中國人總是習慣地以為“海龜”一定就比“土鱉”高明,似乎海歸人士就一定能教出一流的學生和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所以,在改革後的教師比例中,潛意識裡就親近了海外留學人士。“但我們應該看到,今天的中國留學生早就不是早年錢學森們留學時的那個素質了。過去是少而精,今天是多而雜。迷信留學生,就是沒有原則的崇洋媚外。”

  南大的改革還在深入,私底下議論的聲音卻一刻也沒有停止。這畢竟不是小事。“可惜,同樣是人事改革,北京大學的教授們吵得那麼凶,而南大卻顯得一團和氣。”南大新聞系的一個學生對他的師長們的含蓄表示不解。

  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周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他們為什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zt
2002: 製造奴才與製造蠢才--胡評中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