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朋竹:我在中科院的經歷
送交者: 朋竹 2007年10月27日15:46:1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聽說所里又在搞所謂的職稱評審和崗位了,提創新美女和俊男,看樣子要辛苦您所長,處長了,又要搞知己了,這是科學院研究所的領導最得意的。思來想去,本人總覺得有幾句話需要講講。

首先你們要檢討一下,所里的研究員是否夠格,從博士學位,SCI論文,經費等角度好好檢討。


(1) 本人對去年的所謂評審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原因有如下兩個方面:第一,在去年評審中,您對人事制度的改革創新做出重要貢獻,通過引進“大奶”及“二奶”機制(“大奶”係指創新研究員,“二奶”係指項目研究員),給大家提供一個晉升機遇,並可能會產生一個研究所與個人的“雙贏”結果,充分調動各位研究人員的積極性,為研究所的發展作貢獻;第二,機制雖好,但在操作時又是另外一回事,對許多研究人員的傷害非常大,本人至今仍然沒有緩過神來。

(2) 本人也算是地理所的“元老”了,因此,對所里職稱評審的潛規則瞭如指掌。二十年前如此,現在還是如此(現在的規則可能與時俱進了一些,但核心內容還是一樣)。以前的一位同事出過一個語錄,我看就非常精闢,大致意思是“說你行,你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行也不行”。

(3) 在去年的職稱評審中,強調了SCI文章的重要性。雖說此項規則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但是,本人認為在評審“大奶”及“二奶”時,要區別對待。“大奶”們的工作以基礎研究為主,強調SCI文章的質量及數量,無可厚非,而“二奶”們的工作則主要是面向應用領域,此項規則恐無任何實際意義。

(4) 關於SCI文章,本人想發表幾句感言(如有不同意見,歡迎批評指正)。一,記得在大學選修《科技文獻情報檢索》課程時,SCI的提法尚未出現(此時已有EI一說),因此,本人猜測,SCI是文獻機構繼推出EI後炮製的評價論文水平的又一項“傑作”;二,不可否論,SCI論文的平均水平是高的,但是,真正高水平的論文未必就一定是SCI論文,因此,如果純粹以SCI論文來評價一個人的科研業績,可能會有失偏頗。本人在檢索相關文獻時發現,相關學科領域的某些大師級人物的科研成果未必是通過大量發表SCI論文的形式來體現的(如果整天忙於寫SCI論文,他的成就可能就不會有那麼大)。有些大師的成果甚至僅僅濃縮在幾十頁的小書或小報告中;三,大家都清楚這樣一個事實,真正好的SCI文章並不是很多,因此,SCI論文往往是“寫”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四,在目前的學術界,特別時髦“創新”一詞,但是,真正的“創新”成果又有多少。因此,我們的所謂“創新”是“喊”出來的,而不是“做”出來的。有兩個簡單的事實可以印證這一點,1.與改革開放前30年(1949-1978)相比,我們國家最近30年(1979-現在)的科研競爭力並沒有明顯提升,在前30期間,我們還搞出“牛胰島素”及“兩彈一星”等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舉世成果(要知道,那時的研究人員數量還沒有現在這麼多,且沒有相當多的國外文獻可借鑑),但在後30年期間,我們有什麼好成果可以比試天下?(唯一可以安慰是,宇航技術向前發展了一小步,並將宇航員及飛船送上天);2.目前,中國的SCI文章數量排名第三,但引用率卻在倒數行列;五,寫SCI文章的目的,無非有這麼兩個,一是擴大個人及研究所的國際影響,如果真的有好成果,且不愁課題經費,將成果寫成SCI文章發表應該是非常必要的;二是爭取科研經費,如果SCI文章真的能夠有助於科研經費的爭取,那麼,只要條件允許,應儘量將你的研究積累寫成SCI文章發表(哪怕是一些小文章);六,由於人種的差異,東方人與西方人在思維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東方人的感性思維較強、理性思維較弱(甚至說很差),而西方人則相反。從這點來看,東方人不太適合從事基礎科學研究(東方人即使在基礎研究中搞出SCI論文,也經常僅僅停留在實驗及結果方面,很難上升到理論高度)。針對東方人感性認知能力較強的特點,中國人應向日本人學習,在工程技術領域進行創新。日本人在電子工程及汽車工業工程等領域尋找到了突破口,通過創新,使國家邁入強國富國行列。與日本人相比,中國人的創新點子或創新思想並不缺少,但是,創新精神相差很遠。當然,這與中國的哲學思想及政治體制有關,俗話說,會幹事的不如會混事的。如果我們的創新思路對頭了,創新精神提高了,我們國家在不久的將來邁入強國富國之列也不會是什麼難事。(以下一些事實可以來佐證東西方人種的思維差異,1,東、西方的文字差異就能夠體現兩類人的思維差異,西方人發明的字母及單詞是理性思維的具體體現,而東方人始終沒有脫離象形文字的束縛;2,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四大發明”基本上來源於感知認識或生產實踐,而對原理則沒能搞清楚;3,中國古代雖然弄出《九章算術》之類數學成果,但書中記錄的東西僅僅是生產實踐中碰到的各種算例,在此書出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竟然沒有一個人將書中的東西總結成數學方面的公理或定理,想想看,大家在初等數學裡學的公理及定理,有幾個是中國人總結的(也許勾股定理算是一個),更不用說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理論或其他理論了;4,數學如此,物理及化學等基礎學科更是如此,我們在中學、大學及研究生階段所學的各類基礎知識也近乎100%由西方人提出的,本人認為,中國人無論怎樣努力,在基礎科學領域,要想造就出牛頓及愛因斯坦那樣科學巨匠,概率幾乎為零;5,數來數去,也能數出幾位華人科學家榮獲諾貝爾獎的,但不要就此作出如下論斷:中國人非常適合從事基礎科學研究,豈不知存在如下事實:1,中國人口約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按人口比例推算,每年應該有1~2位中國科學家獲諾貝爾獎,但實際的情況是,華人科學家的獲獎概率僅為幾十年一遇(在幾百位獲獎人中,才有區區的那麼幾位華人);2,更為可悲的是,目前還沒有一位大陸科學家獲得該獎項。有些阿Q曾經將中國人不獲獎的原因歸結為中國的科研條件差,本人則不完全這樣認為,一是多數諾獎獲得者的成就主要體現在理論創新方面,與實驗條件關係不大(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理論則是完全從腦子中想出來的東西),其二是中國的一流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科研條件早在20多年前就已趕上或超越國外(例如,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投入數十億巨資在部分大學及科研單位建成回旋加速器或正負電子對撞機之類的超級設備(要知道,那時的人民幣還是值錢的)),因此,還是那麼一句話,中國人不太適合從事基礎科學研究,人的因素應該是決定性因素。就此擱筆。)。可不要將我當成阿Q了!(寫不出SCI,偏說SCI不好)。

(5) 關於職稱評審,本人也想發表一些高見。一,地理所雖然很小,但向來是一個人際關係十分複雜的地方,這一點在職稱評審時表現的淋漓盡致;二,地理所的學科門類多,此學科專家對彼學科專家的研究成果一般不是很熟悉或者是一知半解,因此,在評審時,往往是“說你行,你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行也不行”,此時,感情及印象成了評判的唯一標準;三,地理所的研究人員主要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專門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第二類是專門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第三類是既從事基礎研究也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第四類是從事實驗工作的科研人員,本人認為,針對這四類人的不同特點,應採取不同的價值評判標準及晉升標準,對於第一及第三類人員,應將創新成果的質量及數量作為職位晉升的標準(SCI文章或CSCD文章的數量可作為硬性指標),對於第二類人員,應着重考察他們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工作能力(SCI文章或CSCD文章可進行參考),對於第四類人員,應從工作年限及敬業精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決定是否晉升。至於工資帽及所經費補貼比例,不同類別人員應有所區別,例如,對於第一類人員,所經費的補貼比例可考慮從目前的20%提高到50%,而對於第二類人員,可考慮將補貼比例下降(如果搞到大的橫向經費,可將補貼取消)。四,大家可能十分清楚,目前的研究員、教授或教高職稱已經貶值得相當厲害,副的也就更不值錢了。如果咱們所把大家的職稱都卡住,並不能說明咱們所的職稱比別人的值錢,相反卻只能說明咱們所存在“人才”危機。本人的科研成果雖未達到“舉世矚目”的程度,但是,小成果還是有的。本人也曾經比較過,本人條件早已符合其它單位的教授或教高標準了。

(6) 在地理所,真正在本科階段學習水文專業的人員並不是很多,因此,本人有必要將本人的科研工作特點做一個簡單說明。水文學研究主要分實驗水文學研究、應用水文學研究以及理論水文學研究,傳統的水文研究僅僅是針對水本身的運動規律開展研究,近30年來,隨着環境問題的逐步重視,水中遷移的泥沙及化學物質也是水文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實驗水文學研究是我所一直開展的工作,最早的工作主要體現在水面蒸發研究方面,以後陸續開展了湖泊的湖流、波浪、內波以及風湧水等方面的工作,現在的工作主要在太湖生態站開展,主要工作包括湖流、波浪以及泥沙懸浮等方面的研究。實驗水文學研究主要與儀器設備有關。如果設備較先進,且能長期堅持監測,肯定會有好成果的。理論水文學的研究是水文學研究的最高層次,目前,該項工作主要在西方開展,研究者多為學數學出身的人。理論水文學研究主要是嘗試新的數學方法在水文計算中的應用,判別該項成果的好壞主要是看它的算法是不是能夠解決水文的生產實際問題。從目前來看,有些新方法確能解決問題,並被繼續發展下去,而其它新方法僅能解決部分實際問題或根本就不可能解決實際問題,隨着時間的推移,其中一些方法很可能就煙消雲散了。在中國的水文界,目前專門從事水文學的純理論研究的學者幾乎沒有(有些學者只是將國外東西翻譯過來,未做深入研究),有的只是將國外的新方法(如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方法、神經網絡算法以及遺傳算法等)拿過來直接使用,由於許多人(主要是學生)並未採用實際水文算例(使用假想算例),也未通過實際水文數據進行驗證,因此,研究成果的價值不是很高。水文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生產實際問題,因此,大多數水文研究者主要從事的是應用水文學的研究。在研究所的近二十年期間,本人也基本上從事這一領域的研究。從事過應用水文學研究的人知道,你的成果的好壞主要是看你的計算結果是不是符合“真實值”,如果符合,就說明你的成果質量較高,如果不符,則質量較差。由於應用水文學研究者所採用的水文公式或模型一般由實驗或理論水文學研究者提出來的,因此,在外人看來,應用水文學研究者的思維比較簡單,研究工作比較“呆板”,而且是沒有創新性的工作(有些人說得更刻薄:不就是將人家的模型拿過來算算嗎?)。針對這一說法,本人想進行如下說明:一,水文學的研究歷史較長,在長期的研究中,水文學家已經提出一系列的水文公式或模型,但是,這些公式或模型能否在某個區域進行使用,這是應用水文學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二,搞過水文計算的人可能知道,現成水文公式或模型的計算結果並不是現實世界的水文“真實值”,因此,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對模型進行參數調試和率定,才能進行水文實際問題或其它問題的研究;三,目前,即使是非常成熟的水文模型,其初始計算精度也可能只有70%左右,因此,你必須花費數倍於建模時間的時間進行模型率定;四,應用水文學研究者的創新工作不僅體現在建模過程及模型率定過程中,而且體現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如果你採用了與別人不一樣的建模方法及模型率定方法,你的模型結果就不會與別人一樣,如果你的模型比較可靠(譬如說模型精度達95%以上),那麼用你的模型所解決的生產問題或科學問題也比較可靠;五,真正的應用水文研究者並不一定刻意地去追求時髦模型,模型越時髦,其結果可能也越差(曾經有位研究者很鬱悶地告訴我,做了1年多研究,也未能SWAT的精度做到50%),許多時髦模型(如分布式模型)目前還難於在水文的生產實際中應用,更不能用於其它問題研究;六,你的模型誤差很大或未經率定,那麼你就不能拿它去解決生產問題或所謂的科學問題;七,因此,本人的科研原則是:任何公式或模型都必須經過考察、率定及驗證以後,才進行實際應用,純水文模型的精度控制在80%以上,環境水文模型的精度控制在70%以上。如果採納以前一位朋友的“毛估估”或“四捨五入”思想(“四捨五入”認為0.5與1是相等的,因此你的結果只要達50%就可以),本人肯定已經是“大專家”了,估計已經“忽悠”了幾百篇論文(不瞞大家說,本人曾經收羅了一大堆的環境水文學公式,並在一夜之間想出幾十個創新論文題目,有的後來還真寫成論文了,因為無法確定論文的結果是不是正確(沒法驗證),到現在為止也沒有將論文送出);八,水文研究者與其它研究者的思維差別在於,水文研究者認為,現成水文公式或模型的計算結果是不準確的,因此,需要率定並取得好的精度以後,才能用於其它問題的研究,而其它研究者則認為,現成水文公式或模型的計算結果是100%準確的,可以直接用於其它問題的研究;九,本人曾經後悔自己在本科階段學了正統的水文專業,如果學的是其它專業,沒準現在早已成為“水文學家”了(原因很簡單:因為在這個時候你無需懷疑水文公式或模型的準確性,只需將模型拿過來計算就行了(哪怕模型精度只有50%),如果使用的是一個時髦模型,並且解決了時髦問題,你的成果就很創新了),當然,要是那樣的話,我也就不是我了;

(7) 本人屬于敏感且容易受傷的人(也許與屬相或其它因素有關),因此,最害怕別人蹬你一腳。鑑於這種情況,本人決定不再申報職稱(以後也不會)(今年的申報條件也許已經將本人排除在外了)。以“無玉則鋼”一說,聊以自慰。

(8) 本人經常思考,我們所到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思來想去,也許小說家、商人及翻譯家更為合適。小說家筆頭很快,而且具有將死人寫成活人的本領;商人善於鑽研,也很奸猾,弄課題的本領肯定不小;翻譯家外文水平高,可將外國的東西翻譯成中文發表,也可將中國的東西翻譯成外文發表。如果將這批人當作“人才”引進來,富所強所指日可待!當然,也別忘了留1-2個“研究員”位置給美女主播或美女演員。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一個南開大學生對十大名校的評價
2006: 科研上【effects】and 【dosage】的關
2005: 我在美國的第一個老闆
2005: 關於留學 我們該些做什麼
2004: 世界級大學的代價和好處
2004: 農村教育盛世危言
2003: 二十世紀十大物理試驗(一)
2003: 二十世紀十大物理試驗(二)
2002: 渴望墮落——談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痞子
2002: 北京大學,北京哪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