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方舟子对《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的反击
送交者: 亦明 2007年12月05日17:51:07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作者:亦明_2007 回复日期:2007-12-5 23:58:22 

【插曲】方舟子对《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一文的四次反击
  
  2007年9月21日,我开始在关天茶舍贴出长篇系列文章《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从首发到今天(2007年12月5日),已经整整两个半月了。这篇文章的内容,也从最初的设想——通过披露“我和方舟子分手、决裂的前前后后”,来揭露方舟子假“打假”、真牟名利——演变成了“亦明就是要打方舟子的假!”至今,这个系列已经出了十六“集”(我一般只是写足三、五千字、自成一个大致独立的部分就贴出,并没有“集”的概念。一些有心的网友按照它们贴出的次序,将它们标记成“集”),总字数已超过八万。在关天茶舍所在的天涯社区,它曾被“天涯聚焦”等栏目列在首页。在其他一些论坛,承蒙一些网友的厚爱(如万维读者网•学术与教育论坛的nm2、kirk;虹桥科教论坛的耶鲁沙冷;博客中国的刘志先;•科技时空的诸位无名网友,等等),这篇文章被连续不断的转贴,使它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此,本人向各位网友——包括方舟子的粉丝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受到网友们的鼓励,我自然是感到高兴。但让我感到不太高兴的是,这篇文章的主角——方舟子——一直不肯出面来为自己辩护。按道理讲,以方舟子对名望的斤斤计较,以及那睚眦必报的心胸,他怎么能够容忍亦明这个“妄人”长篇累牍地“诬蔑”、“毁谤”自己而默不作声呢?况且,亦明兄把他的那个“科学家”的牌子砸了个粉碎,他怎么还是装聋作哑、不动声色呢?在此之前,任何人如果稍稍说方舟子的学问不好,他都会心急火燎般地反扑上去,那架势,好象是恨不得要捅对方几刀才解气,他为什么对亦明兄如此“宽容”呢?更何况,亦明当年暗中投递他的“黑材料”就能够把他气得火冒三丈,宣布把亦明赶出山门;这次亦明“明着”抽他的耳光,让他遭受胯下之辱,他为什么会如此低声下气地忍受呢?
  
  一、 第一击:两件暗器
  
  当然,说方舟子对我的文章没有一点反应,也不是事实。9月24日,也就是在这篇文章首发的第三天,方舟子在新语丝读者论坛发了这么一个帖子:
  
  啥意思?给新语丝投过稿就算和我交上了?那我交的人也太多了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2007-09-24, 13:35:26:
  回答: 前一阵有人还在问老方下一个和谁断交来着,呵呵。 由 Amsel 于 2007-09-24, 12:54:37:
  我只给那个叫“亦明”的妄人回复过一、两次email,都是涉及到来稿的处理,一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引用“隧道”之类海外政治宣传刊物的资料当证据,二是请他在来稿中不要以学过生物化学的专家口气把核酸和蛋白质相提并论,一个不是营养素,一个是营养素,不是同一类东西。之后此人就没再来过稿。
  这就叫和我“交”上了,有料可以爆?看来以后对来稿我应该一概不回复,免得有妄人自作多情。
  (http://www.xys.org/forum/db/2/165/112.html)
  
  我在文章中,从来就没敢高攀,称自己和方舟子有什么交情。实际上,我一再撇清,说自己和方舟子没有私交。所以说,方舟子这个帖子,虽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出现,实际上是“自问自答”——这类把戏,方舟子自己觉得挺高明,其实恰恰是他的愚蠢之处。那么,方舟子这个“自问自答”的主旨是什么呢?他的主旨有两个:第一,亦明曾经要“引用‘隧道’之类海外政治宣传刊物的资料当证据”,——这是在暗示亦明有海外政治背景;第二,亦明与方舟子分手的原因是自己的无知被方舟子指出后,赌气不干了——这是说亦明的知识不足,心理不健康。总之,亦明批方舟子如果不是在搞一个政治阴谋——和他当初“‘反对中国学术腐败’另有别的目的” 恰恰一脉相承——,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心理变态。
  
  其实,我到底是不是海外特务,是不是患有心理疾病,干你方舟子什么事?你方舟子只要拿出证据,证明亦明在黑材料中指出的你那三条“学术不端行为”全是无中生有、造谣诽谤,就算亦明是中国最有势力的人,那又能奈你方舟子何?实际上,方舟子的这套下三滥招数,也只能糊弄一下自己的铁杆粉丝而已,稍微有一点理智的粉丝都不买他的账。果然,那个帖子除了有一个跟贴之外,只有方舟子和那个挑起话题的Amsel(此人很可能是关天茶舍的那个“大虫二”,其角色,类似于新语丝读书论坛中的那个Yush。见他自己的招供:“本人就是万维骂街园地的Chi、以后本人在新语丝和Chi在万维骂街园地的一切言论都由“天涯”的大虫二负责。”http://www.xys.org/forum/db/2/166/149.html)在那里唱对口相声。由此可见,方舟子把自己的智力估计得过高,而把别人的智力估计得太低。
  
  对於方舟子发出的这两件暗器,我只驳回了第二件(见我的11月8日声明)。至於那个标记着“海外特务”的“小李飞刀”,我暂且留着,也许以后有用。
  
  二、 第二击:小声嘟囔
  
  方舟子第二次对我的文章发出反响,是在10月30日的一篇“打假”文章中,“顺便”嘟囔了这么几句:
  
  “ProQuest数据库收集了美国各个正规大学博士论文的题目、作者、学校、年、页数、导师等情况,花上41美元还可以获得博士论文的复印件。例如从ProQuest数据库可以查到我的博士论文情况,舍得十年如一日每天不研究我一番就不得安宁的网上‘方学家’们不至于连41美元都舍不得花吧”。(《假博士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王锐》,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wangrui2.txt)。
  
  虽然方舟子没有明指这些“方学家”到底是谁,但在当时,我正在剖析他的那篇博士论文,所以听那意思,方舟子大概是嫌我分析他的博士论文时,只根据他自己公布的摘要,而没有去购买他的论文全文。不过,在看过我的分析之后,舍得花41美元去购买那部“巨著”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恐怕不多。而我这个“方学家”,这辈子不要说花41美元去买,就是方舟子签名送我一本,我都不会要。方舟子如果不信,不妨试试看。
  
  其实,在当时,不论是方舟子的粉丝,还是“反方”的网友,都在翘首以待,想要看看方舟子著名的“后发制人”神功,结果他们却只等来了方舟子的这么几声偷偷的嘟囔。这未免太扫大家的兴致。
  
  三、 第三击:慌了手脚,露出马脚
  
  11月9日(北京时间) ,我的《“生物信息学家方舟子”考》第一、二部分贴出。在被转贴到“学术与教育”论坛(被方舟子称为“骗子论坛”)之后,网友mini2顺藤摸瓜,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方舟子似乎曾经为马来西亚华人林华安(Dr. Hwa A. Lim)的生物信息学公司“D'Trends Bioinxxxxatics”打工。(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5101.html)。
  
  林华安何许人也?据他自称,他是“生物信息学之父”、曾经担任“联合国生物信息专家”,而按照网友的揭露,这是一个什么时髦干什么、什么话大说什么的主儿——和方舟子恰好非常相象。根据D'Trends的网页介绍,这家公司的性质是:第一,为加速生物学、化学、和健康保健信息的鉴定和交流提供专业咨询;第二,为这些信息的用户提供这些领域的专业市场和金融信息,使他们能够做出及时的判断和决定。[(D'Trends ) provides professional consulting to help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and communicating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healthcare inxxxxation, and 2) provides professional market and financial inxxxxation in these sectors to permit timely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by users of the inxxxxation.](见:http://www.dtrends.com/profile.html)。而在“使用本公司产品的客户”栏目,赫然在目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植物商业公司和植物种子公司——孟山督公司(Monsanto Company)、先锋国际杂交育种公司(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见:http://www.dtrends.com/partner.html)。
  
  方舟子、生物信息公司咨询科学家、转基因植物/食品、林华安、D'Trends、 “市场”、“孟山督”,以及那个让人莫名其妙的“生物学信息”,突然间被同时摆到了一个桌面。把这一系列的“信息”穿成串,任何人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就在这时,新语丝读书论坛上又上演了一出对口相声。捧哏的人是一个神秘的USTC3 (此人的真实身份,以后有机会再考证),他首先发问:“斑竹,为什么骗子论坛的人在说你曾经给D'Trends Bioinxxxxatics公司干过?”12分钟之后,方舟子出面答曰:“第一次听说有这么一家公司[。]刚查了一下,显然是一位中文不太灵光的老美blogger在翻译我的简介时乱翻的,已去函叫他改过来。”(见:http://www.xys.org/forum/db/2/202/122.html)。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个话题,在新语丝读书论坛,没有引起任何跟贴。两天后,方舟子又发了一个帖子:
  
  这几天还有人来问我和D'Trends corporation啥关系,实在烦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2007-11-11, 14:17:38:
  摆了这个乌龙的John Kennedy已在其blog做了更正。他在给我回信中也说不清楚怎么会犯这个错误。
  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2007/05/23/china-splitting-hairs-over-stem-cells/
  [nov. 12, 2007 update: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mr. fang has never worked for the d'trends corporation, and a correct introduction would describe mr. fang as “a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scientist for an american bioinxxxxatics company.”] (http://www.xys.org/forum/db/2/204/4.html)。
  
  这个帖子,也没有任何跟贴。再过一天,方舟子在新语丝新到资料上发表了一个声明,全文如下:
  
  一点声明:我和D'Trends公司毫无关系
  方舟子
  这几天有好几个人来问我是否曾经为一家叫D'Trends Bioinxxxxatics的美国公司工作过,据说还有人为此在调查这家公司,以为抓住了我什么把柄,搞得我莫名其妙,因为此前我从未听说过这家公司。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是一位在广州工作的美国人John Kennedy在其网站Global Voices Online把今年5月份我和柴静有关干细胞问题争论的文章翻译成英文时,把凤凰网盗版方舟子博客上对我的简介也翻译成英文,结果出现错误,不知怎么在英文翻译中冒出了这家公司的名字。在我去信指出该错误之后,John Kennedy已来函道歉(他也不知道为何会出现这个错误),并已在其网站做了公开澄清、更正,请大家不要再以讹传讹了:
   [Nov. 12, 2007 update: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Mr. Fang has never worked for the D'Trends corporation, and a correct introduction would describe Mr. Fang as “a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scientist for an American bioinxxxxatics company.”]
  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2007/05/23/china-splitting-hairs-over-stem-cells/
  (XYS20071112)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dtrends.txt)。
  
  假如方舟子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有一点点信誉的话,我们大家或许真的“不要再以讹传讹了”。但问题是,这个方舟子根本就是一个不说谎话就无法存在下去的人,所以他越是辟谣,就越让人心疑:假如他与D'Trends Bioinxxxxatics没有关系,他那么着急忙慌地、接二连三地表演对口相声、单口相声、最后还要发个声明干什么?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你方舟子如果心中没鬼,你慌个什么?况且,留下这个谣言当陷阱,坐等亦明兄冒冒失失地杀将进来,你方舟子岂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他生擒活捉了?方舟子的惊慌失措,说明他心中有鬼。
  
  所以说,方舟子的第三次反击,不过是他自己指天划地也似地跳大神,但在“惊慌失措”之间,恰恰露出了自己的马脚。亦明兄不仅毫发无伤,还坐看了一幕滑稽戏,并且在笔记本中,记下了关键的情节。
  
  四、 第四击:来势汹汹,自取其辱
  
  12月4日凌晨(北京时间),我的《“生物信息学家方舟子”考》第三部分(《方舟子论转基因:伪“科普”,真“科唬”》)第一节(《 “科唬”:唬弄人之“唬”》)的第三分节,《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被我贴出。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根据方舟子对于玉米花粉传播问题的文字,证明他是抄袭了贾士荣一年多前的文章,而贾士荣在那篇文章的所说,很可能是对一篇美国科学论文的误读。在文章的结尾,我写道:“贾研究员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他们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
  
  就在文章贴出之后不到三个小时,方舟子在关天茶舍的铁杆跟班“大虫二”接连发了四贴,针对我关于玉米花粉的文字进行攻击,说什么“亦明自己傻,还以为别人也和他一样傻,找不到别人的原始资料,也不好好找找,就一口要定别人是和你一样傻,文革时候写大字报是个好手。”“亦明,你自杀吧,”“亦明,你才是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亦明你还有脸教训别人如何做学问!”(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72145.shtml)。
  
  几乎是与此同时,在万维读者网的学术与教育论坛,有个叫做“亦不明”的人,连发三贴,内容与“大虫二”的四贴几乎完全相同:
  
  亦明才是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随便一google
  送交者: 亦不明 2007年12月03日13:35:08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回 答: 亦明:方舟子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 由 kirk 于 2007年12月03日11:07:42:
  就能证实方舟子的说法,用的着亦明替方舟子胡想吗,亦明还有脸贴再大字报吗?
  下面就是方舟子说的“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的出处。
  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the lethal dose (LD50) was not reached on the average at any distance from the field and during the peaks of pollen shed.
  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 Milkweed plant distribution 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nservation areas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areas excluding roadsides.
  research.cip.xxxxar.org/confluence/exportword?pageId=2995
  (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87.html)。
  
  亦明如果稍微能够读懂英文
  送交者: 亦不明 2007年12月03日13:37:50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回 答: 亦明:方舟子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 由 kirk 于 2007年12月03日11:07:42:
  如果稍微地象一个真正的学者那样搞学问,就不会闹出这么一个丢尽全世界学者脸面的大笑话了。希望亦明能看的懂下面的英文!
  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the lethal dose (LD50) was not reached on the average at any distance from the field and during the peaks of pollen shed.
  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 Milkweed plant distribution 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nservation areas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areas excluding roadsides.
  research.cip.xxxxar.org/confluence/exportword?pageId=2995
  (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90.html)
  
  亦明的信用彻底破产!
  送交者: 亦不明 2007年12月03日14:12:49 于 [教育与学术]http://www.bbsland.com
   回 答: 亦明:方舟子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 由 kirk 于 2007年12月03日11:07:42:
  再google到“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的英文出处,来自USDA网站。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 it doesn't blow far;
  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92.html)。
  
  这三个帖子,被新语丝的那个神秘的USTC3综合到了一起(当然要把“骗子论坛”的标记用陈进雇佣农民工的那把老锉给磨去),加上一个“哈哈,亦明这回露大窃了,还有脸再贴大字报吗”的标题,转贴到了新语丝读书论坛,并且附上了我的原文。(http://www.xys.org/forum/db/2/231/133.html)。这是我那八万多字的文章,第一次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露面。尽管这个标题是如此的吸引眼球,但在那个论坛,竟然只有YUSH一个人的跟贴:“文-革一余孽。这儿有慷慨激昂深入揭批方舟子的一段,估计当年大字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跟贴下面,有17个跟贴。)
  
  第二天,12月4日,方舟子在新语丝的新到资料上发表《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这是方舟子自“九一八”的那个“说明”以来,对我的第一次“正式的”、“直接的”反击。全文附后,链接在此: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transgenic18.txt。
  
  细读这篇让我苦等了两个多月的文章,我不由得再次为自己高估方舟子的学问而懊悔。(我在分析方舟子的学问时,曾本着“疑罪从轻”的原则,多次高估了他。如在估计方舟子对那篇Nature论文的贡献时,我曾说“当时方舟子尚是入学刚刚一年有余的研究生。”实际上,从方舟子入学到论文投稿,只有不到九个月的时间。在估计方舟子对那篇Cell论文的贡献时,我根据论文的投稿日期来判断他对那篇论文的贡献是半年时间。其实,那个基因的专利申请,是在1997年7月底,方舟子对那个基因的贡献,最多只有两三个月。) 不过,看到方舟子那张牙舞爪、虚张声势的嘴脸,我又不得不在心中暗自赞叹,好样的,脸皮就是够厚!
  
  《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全文一千七百余字(标点符号计算在内) 。第一段五百多字,几乎全部是在谩骂,以发泄他积蓄了七八十天的怨恨。如他骂我是什么“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经与我有过什么交情”,说我因为被他拒稿,“恼羞成怒,从此落下病根”,说我写文章批他是“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更说我“连‘核酸’是什么东西都没搞清楚的‘方学家’”。
  
  方舟子委屈了这么长时间,找到一个机会如此发泄发泄,达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用赵忠祥老师的话说,“对身体有好处”。而我呢,也要遵照北京市高级法院的“最高指示”,“对此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容忍义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7)高民终字第1146号》)。当然,我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我安慰——方舟子耍得起无赖,亦明兄可丢不起这个人。
  
  方舟子其余的文字,不过就是和我争论这么两段文字:
  
  贾士荣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
  
  方舟子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我根据二文极为相似,贾文在前、方文在后,方舟子转载贾文,并且二文都没有给出原始出处,认为方科普作家抄袭了贾科学家。对於这一指控,方舟子答曰:“他无视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比如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断定我那句话出自贾士荣的文章。”
  
  根据方舟子的抱怨,我又仔细地阅读了这77个字。我的分析结果是:贾文41字,方文36字,方文与贾文结构相同,叙述的两个“事实”相同、顺序相同,整个句子的整体意义完全相同——这是其一。其二,二文前13个字完全相同;后23字中,有15个相同,也就是说,方文的36个字中,只有8个字在贾文中没有出现。而这8个字中,方舟子不过是用“之外”代替了贾文的“以外”、用“平均每平方厘米”代替了“每一平方厘米”,用“的草叶上”代替了“马利筋叶片上”,用“只有”代替“只找到”。
  
  结论:抄袭得这么明显,这么拙劣,还敢大言不惭地说什么“二者表述上的细微差别”,说什么“我更准确地指的是平均数”——你方舟子真是欺负天下无人!
  
  实际上,方舟子就是因为怕别人发现他抄袭贾文,才做出这么愚蠢的改动的。关于大斑蝶与玉米花粉的问题,起因于康乃尔大学的科学家用沾有bt转基因玉米花粉的马利筋(milkweed)叶片饲喂大斑蝶幼虫,结果导致大约40%的死亡率。后来的试验,或者是用培养皿来收集花粉,或者检查“马利筋叶片上”的花粉。所以,贾科学家说“马利筋叶片上”,是一个非常准确的表述。而方舟子抄了人家的东西,作贼心虚,就搞了个掩耳盗铃的把戏,把它改成“草叶上”,这既暴露了他的无知,又暴露出了他的贪婪——列出引用文献,岂不比费尽心机地偷人家的东西更容易?但他宁可劳心费力,也要贪贾之功,可见他自己的肚子中,真的没有多少货色!
  
  其次,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思维正常、受过生物学基本训练的人,都不会把贾研究员的“每一平方厘米”理解成其他什么别的意思,方舟子把它改成“平均每平方厘米”不仅不比人家“更准确”,而且完全是画蛇添足——更显示出他在掩盖抄袭的痕迹。
  
  第三,这个试验的结果是用显微镜观察得到的,所以贾研究员用“找到一个玉米花粉”来表达这个试验得到的结果,“找”对应的是PNAS论文中的“found”。这是科学的表述,其中包含有存在主观误差的可能性。而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方舟子又自作聪明地把贾文中的这个“找”字,改成了“有”字,这就把这个数据——“一个”——绝对化了,给人的印象是,这个数字连误差都没有。实际上,不论是PNAS论文,还是方舟子提到的那个加拿大Sears Report,他们都是用“found”这个词来表述观察到的花粉数量,没有谁用“有”(there be, have)——除非是在做一般陈述时。
  
  另外,方舟子和贾研究员都使用了“扩散”这个词汇。在汉语词典中,扩散的含义是“向外扩展分散”,英文的对应词汇是diffuse。这个词汇含有“主动”的意思。比如,我们可以说热扩散,冷扩散,浓度扩散,等等。而玉米花粉既然“非常重”,则它们根本就不可能主动“扩散”,而只能被动“传播”。在上面提到的两篇论文中,花粉在自然界中的转移都是用deposition、dispersal、be dispersed等词汇,确切的中文翻译是“传播”。方、贾二人在科普时,选用相同的错误词汇,其偶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说接近于零。
  
  所以说,方舟子抄袭贾研究员,是一个铁案。就算你方舟子嘴巴再大,脸皮再厚,你也无法更改这个事实。
  
  实际上,我在《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方舟子的抄袭行为,我要强调的是他的无知。我的推理是,贾研究员误读了PNAS论文,所以才会说出那样的话,因为那篇论文中,并没有提供那样的数据。因此,他可能是没有读懂该论文的第二个表格。对此,方舟子说:
  
  “至于‘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叶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据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该报告的第14页,有一组数据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处马利筋草叶上玉米花粉的数量每平方厘米0~6个,平均1.4个,误差±1.8。
  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实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论文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那篇论文虽然没有5米处的数据,但是提到8米处的花粉数为0~1.2个。”
  
  方舟子这是在明目张胆地撒谎。加拿大Sears Report在2000年3月公布,他们的数据实际上已经整合到了2001年的PNAS论文之中(Mark Sears是该论文第四作者)。按说,引用相似的参考文献,第一要选择权威刊物,第二要选择时间上较近的文章。Sears Report只是一个受政府委托而作的研究报告,并不是学术论文,根本就没有经过同行审阅,所以其中错误甚多。比如,在该报告的第14页,也就是方舟子说他的数据来源的那一页,有这样一段话: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July 26th and July 28th from four fields for which peak pollen shed (first 5 days of pollen shed) ended on either July 20th or July 21st. ……A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July 19th and July 20th, thus, the amounts on leaves essentially represent 6 to 8 days of pollen accumulation. ”
  
  也就是说,Mark Sears采集花粉的时间,是在花粉释放高峰之后的一周左右,而且在花粉释放高峰,还下了一场连续两天的大雨。难怪他们的数据要比PNAS表2的数据低一至数倍。这样的文章、这样的数据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权威性?很可能就是这个原因,PNAS论文中,没有利用这个被方舟子当作宝贝的数据。再说,Sears Report的数据既然已经综合到了2001年的正式学术论文之中,按照最起码的学术常识,在引用文献时,二者之中,或者选择后者,或者二者全选。而方舟子却偏偏要做违背学术常识的事情,不仅要选早期的非学术论文,而且还有排斥晚期的权威学术论文。这不能不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他难道是在专门寻找为推广转基因植物有利的数据?如果是那样,他的目的和动机有是什么?他是在搞科普,还是在搞推销?另外,方舟子在2006年是怎么找到Sears Report的?(PubMed数据库中并没有这篇文章.)
  
  其实,在Sears Report的第13页,还有七个图表,其中明确显示,玉米的花粉可以传播到百米开外(根据风向和风力,传播距离有所不同) 。而在五米处,每个试验区的花粉密度都超过十个/每平方厘米。而方舟子却越过这七个数据,专门到下一页去选择与贾研究员所说的结果相同的数据,这又是为什么?
  
  所以说,我说方舟子抄袭贾研究员,是do了他一个大大的 favor。如果按照方舟子自己的说法,他就更象是一个别有用心的美国经济间谍了。
  
  按照方舟子,他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是从网上搜索来的,并且给出了四个链接和引文。感谢方舟子为我提供了方便。可惜的是,这四条链接,没有一条曾说“玉米的花粉非常重”,他们使用的词汇分别是:fairly heavy、heavy、relatively heavy、relatively heavy,根本就找不到“very heavy”。同样在网络上,我还能找到“Corn pollen is light and can be carried for long distances by the wind”——说这个话的,是专门收集种子的园艺学家Suzanne Ashworth,她著有专著“Seed to Seed”。你方舟子怎么就不选择“玉米花粉非常轻”这种说法呢?再说,你在写《误读“转基因”》 的时候,发什么神经,要专门“在google里用几个关键词corn, pollen, heavy一搜索”,并且把搜索结果放在“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马利筋叶片上只找到一个玉米花粉”之前,恰恰和贾研究员的文章一模一样,并且不注明出处?你编瞎话是不是编得太离奇了?退一万步说,你在“一搜索”之前,肯定是读过贾研究员的文章的,因为那是你转载的头条。那么,你还要“一搜索”的意义何在呢?难道也象亦明兄似的,信不过贾研究员?
  
  所以说,方舟子不辩解,我们还只能是猜测他抄袭;他越辩解,我们就越清楚当时到底是怎么回事——抄袭,100%的抄袭。
  
  那么,贾研究员的说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我的最初猜测是他误读PNAS论文。现在,根据方舟子及其死党的帮助,我不这么认为了。根据那个“亦不明”提供的信息,在网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其中“介绍”了九个关于转基因植物问题的案例。我之所以把“介绍”两个字加上引号,是因为这篇文章的倾向性十分明显——其立场,和方舟子、贾研究员几乎完全一致。细读这篇文章,我可以有把握地认定,贾研究员的《国际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争论——几个事件的剖析》就是根据这篇文章写成的。在这篇文章中的“The Monarch Butterfly case”部分,有这样一段话: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the lethal dose (LD50) was not reached on the average at any distance from the field and during the peaks of pollen shed.
  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 Milkweed plant distribution 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nservation areas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areas excluding roadsides.”
  
  其中说的“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就是方舟子宣称的“我根据的加拿大Guelph大学环境生物学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为加拿大食品检验局撰写的报告”,即Sears Report。显然,方舟子是从亦不明提供的链接中看到了“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然后按图索骥,找到了Sears Report,再把Sears Report“追认”为自己的参考文献。其实,他在2006年可能连“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都没看到——在2007年12月3日之前,用这个标题来google,只有一个网页含有这篇文章。
  
  那么,贾研究员到底是怎么看到这篇文章的呢?这篇神秘的文章,既没有作者署名,也没有写作年代,更没有原始出处。但根据文章中的这样一句话:“Although there is only one case of putative risk involving a transgenic potato (Dr. Puzstai case), we provide here an analysis on all cases, (only 9 after 10 years of GE-crop cultivation) independently of the crop”,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此文作于2004年,即转基因植物种植十年之后。贾研究员的文章作于2004年底,他得到这篇文章的渠道是什么,颇让人产生“浮想联翩的揣测”。
  
  至於贾研究员所说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扩散不远”这句话的来源,在那篇PNAS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limited dispersal of corn pollen away from a cornfield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a corn pollen grain is 90-100 µm in diameter, one of the largest wind-dispersed pollen grains.” 作者提供的参考文献是:Raynor, G. S. , Ogden, E. C. & Hayes, J. V. (1972) Agron. J. 64, 420-427. 那篇PNAS是“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提供的参考文献之一(Sears Report没有被列为参考文献)。所以,贾研究员根据它找到PNAS的论文,把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误读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他把PNAS说的“玉米花粉粒很大”误译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也有可能。由於贾研究员在推广转基因水稻时发表了许多无知无理的言论(见:刘鉴强:《转基因稻米:13亿人主粮后的利益悬疑》,《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我目前仍旧认为他犯这类常识性错误并不奇怪。(关于贾研究员的言论,将在后文讨论分析。)
  
  方舟子在文章的末尾,还说什么“至于亦明文章最后提到的2004年研究基因转移的论文,与转基因玉米花粉是否会危害大斑蝶幼虫这个话题毫无关系。”
  
  那个研究的内容虽然不是针对“大斑蝶幼虫这个话题”的,但这并不说明其结果与这个问题“毫无关系”。至於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凭你方舟子那点学问,大概是看不出来。即使是看得出来,凭你的那颗“良心”,大概也不肯说出来。其实,你说了也不算——你以为自己是谁啊?
  
  五、 和方舟子说几句心里话儿
  
  在《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话》中,方舟子把我的《无知得让天下学人蒙羞》作为附录,附在了文章的末尾。可惜的是,方舟子来了个留头留尾去中间,把正文中间的文字,约占全文的三分之二,给“中略”了。方先生自称是一个“无业游民”,闲来无事,何妨费点儿神,象“逗逗”肉唐僧似的也“逗逗” 亦明兄,把“中略”的文字给亮出来,再逐条评一评,让世人知道知道您受了多大的委屈,和您为中国的科普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如果您还有精力,更不妨“玩玩”我,把我那八万字的全文都评一评——那才能显示出您方先生“打假斗士”、“少侠”、“科学界鲁迅”的风采。抓住一段自以为是亦明破绽的文字,借机泼妇也似地嚎啕奔来,结果让亦明兄劈头盖脸一闷棍,打了个四脚朝天——这样的丑,您出得起,我倒有些于心不忍。好歹也是个美国博士啊。你自己破罐子破摔不打紧,我们自己的“美国博士”学位不能跟着你一起贬值不是?再说,以你今天的作为,这不相当於承认:亦明的“硬伤”只有这么一块、亦明其他的文字都是真实可信的?你是不是亏大发了?
  
  另外,方舟子在那个著名的“九一八”说明中,明明白白地说,他“拒绝刊登”我的稿子,是因为他“识破”了我的什么“动机”,可是时至今日,方舟子还在替我保密,不肯把我的这个“动机”昭示天下。在此,我恳求方舟子:是时候了,请不要再为我护短遮丑了!
  
  顺便告诉方先生一声:我的文章,目前只完成了不到一半,距离收笔还早着咧。按照目前的字数,如果我也学学方先生,从网上盗几张图片,再从自己的“文库”中偷几篇贾研究员、甄网友的文字,凑够一本可以和您的大著相媲美的书籍,或许是绰绰有余。不过,你方舟子的作为,俺亦明学不来、干不了。所以,我呢,继续下我的笨工夫,花我的傻力气,慢慢地写,您呢,也悠着点儿,端杯茶,慢慢地消受。“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 亦明兄可能还会有意无意地卖几个破绽,欢迎少侠挺枪跃马杀将过来。千万不要为亦明的健康担心,搞什么“下不为例”。切切!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邹承鲁院士:一个良知走了
2006: 从工人到大学校长 华裔博士将执掌美最
2005: 唯科学主义在中国
2005: 从中国大吃大喝归来
2002: 走进美国 (一)
2002: 走进美国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