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方舟子對《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後後》的反擊
送交者: 亦明 2007年12月05日17:51:07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作者:亦明_2007 回復日期:2007-12-5 23:58:22 

【插曲】方舟子對《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後後》一文的四次反擊
  
  2007年9月21日,我開始在關天茶舍貼出長篇系列文章《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後後》。從首發到今天(2007年12月5日),已經整整兩個半月了。這篇文章的內容,也從最初的設想——通過披露“我和方舟子分手、決裂的前前後後”,來揭露方舟子假“打假”、真牟名利——演變成了“亦明就是要打方舟子的假!”至今,這個系列已經出了十六“集”(我一般只是寫足三、五千字、自成一個大致獨立的部分就貼出,並沒有“集”的概念。一些有心的網友按照它們貼出的次序,將它們標記成“集”),總字數已超過八萬。在關天茶舍所在的天涯社區,它曾被“天涯聚焦”等欄目列在首頁。在其他一些論壇,承蒙一些網友的厚愛(如萬維讀者網•學術與教育論壇的nm2、kirk;虹橋科教論壇的耶魯沙冷;博客中國的劉志先;•科技時空的諸位無名網友,等等),這篇文章被連續不斷的轉貼,使它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此,本人向各位網友——包括方舟子的粉絲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受到網友們的鼓勵,我自然是感到高興。但讓我感到不太高興的是,這篇文章的主角——方舟子——一直不肯出面來為自己辯護。按道理講,以方舟子對名望的斤斤計較,以及那睚眥必報的心胸,他怎麼能夠容忍亦明這個“妄人”長篇累牘地“誣衊”、“毀謗”自己而默不作聲呢?況且,亦明兄把他的那個“科學家”的牌子砸了個粉碎,他怎麼還是裝聾作啞、不動聲色呢?在此之前,任何人如果稍稍說方舟子的學問不好,他都會心急火燎般地反撲上去,那架勢,好象是恨不得要捅對方幾刀才解氣,他為什麼對亦明兄如此“寬容”呢?更何況,亦明當年暗中投遞他的“黑材料”就能夠把他氣得火冒三丈,宣布把亦明趕出山門;這次亦明“明着”抽他的耳光,讓他遭受胯下之辱,他為什麼會如此低聲下氣地忍受呢?
  
  一、 第一擊:兩件暗器
  
  當然,說方舟子對我的文章沒有一點反應,也不是事實。9月24日,也就是在這篇文章首發的第三天,方舟子在新語絲讀者論壇發了這麼一個帖子:
  
  啥意思?給新語絲投過稿就算和我交上了?那我交的人也太多了
  送交者: 方舟子 於 2007-09-24, 13:35:26:
  回答: 前一陣有人還在問老方下一個和誰斷交來着,呵呵。 由 Amsel 於 2007-09-24, 12:54:37:
  我只給那個叫“亦明”的妄人回復過一、兩次email,都是涉及到來稿的處理,一是請他在來稿中不要引用“隧道”之類海外政治宣傳刊物的資料當證據,二是請他在來稿中不要以學過生物化學的專家口氣把核酸和蛋白質相提並論,一個不是營養素,一個是營養素,不是同一類東西。之後此人就沒再來過稿。
  這就叫和我“交”上了,有料可以爆?看來以後對來稿我應該一概不回復,免得有妄人自作多情。
  (http://www.xys.org/forum/db/2/165/112.html)
  
  我在文章中,從來就沒敢高攀,稱自己和方舟子有什麼交情。實際上,我一再撇清,說自己和方舟子沒有私交。所以說,方舟子這個帖子,雖然以“答記者問”的形式出現,實際上是“自問自答”——這類把戲,方舟子自己覺得挺高明,其實恰恰是他的愚蠢之處。那麼,方舟子這個“自問自答”的主旨是什麼呢?他的主旨有兩個:第一,亦明曾經要“引用‘隧道’之類海外政治宣傳刊物的資料當證據”,——這是在暗示亦明有海外政治背景;第二,亦明與方舟子分手的原因是自己的無知被方舟子指出後,賭氣不幹了——這是說亦明的知識不足,心理不健康。總之,亦明批方舟子如果不是在搞一個政治陰謀——和他當初“‘反對中國學術腐敗’另有別的目的” 恰恰一脈相承——,就是因為他是一個心理變態。
  
  其實,我到底是不是海外特務,是不是患有心理疾病,干你方舟子什麼事?你方舟子只要拿出證據,證明亦明在黑材料中指出的你那三條“學術不端行為”全是無中生有、造謠誹謗,就算亦明是中國最有勢力的人,那又能奈你方舟子何?實際上,方舟子的這套下三濫招數,也只能糊弄一下自己的鐵杆粉絲而已,稍微有一點理智的粉絲都不買他的賬。果然,那個帖子除了有一個跟貼之外,只有方舟子和那個挑起話題的Amsel(此人很可能是關天茶舍的那個“大蟲二”,其角色,類似於新語絲讀書論壇中的那個Yush。見他自己的招供:“本人就是萬維罵街園地的Chi、以後本人在新語絲和Chi在萬維罵街園地的一切言論都由“天涯”的大蟲二負責。”http://www.xys.org/forum/db/2/166/149.html)在那裡唱對口相聲。由此可見,方舟子把自己的智力估計得過高,而把別人的智力估計得太低。
  
  對於方舟子發出的這兩件暗器,我只駁回了第二件(見我的11月8日聲明)。至於那個標記着“海外特務”的“小李飛刀”,我暫且留着,也許以後有用。
  
  二、 第二擊:小聲嘟囔
  
  方舟子第二次對我的文章發出反響,是在10月30日的一篇“打假”文章中,“順便”嘟囔了這麼幾句:
  
  “ProQuest數據庫收集了美國各個正規大學博士論文的題目、作者、學校、年、頁數、導師等情況,花上41美元還可以獲得博士論文的複印件。例如從ProQuest數據庫可以查到我的博士論文情況,捨得十年如一日每天不研究我一番就不得安寧的網上‘方學家’們不至於連41美元都捨不得花吧”。(《假博士雲南民族大學化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副院長王銳》,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wangrui2.txt)。
  
  雖然方舟子沒有明指這些“方學家”到底是誰,但在當時,我正在剖析他的那篇博士論文,所以聽那意思,方舟子大概是嫌我分析他的博士論文時,只根據他自己公布的摘要,而沒有去購買他的論文全文。不過,在看過我的分析之後,捨得花41美元去購買那部“巨著”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恐怕不多。而我這個“方學家”,這輩子不要說花41美元去買,就是方舟子簽名送我一本,我都不會要。方舟子如果不信,不妨試試看。
  
  其實,在當時,不論是方舟子的粉絲,還是“反方”的網友,都在翹首以待,想要看看方舟子著名的“後發制人”神功,結果他們卻只等來了方舟子的這麼幾聲偷偷的嘟囔。這未免太掃大家的興致。
  
  三、 第三擊:慌了手腳,露出馬腳
  
  11月9日(北京時間) ,我的《“生物信息學家方舟子”考》第一、二部分貼出。在被轉貼到“學術與教育”論壇(被方舟子稱為“騙子論壇”)之後,網友mini2順藤摸瓜,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方舟子似乎曾經為馬來西亞華人林華安(Dr. Hwa A. Lim)的生物信息學公司“D'Trends Bioinxxxxatics”打工。(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5101.html)。
  
  林華安何許人也?據他自稱,他是“生物信息學之父”、曾經擔任“聯合國生物信息專家”,而按照網友的揭露,這是一個什麼時髦幹什麼、什麼話大說什麼的主兒——和方舟子恰好非常相象。根據D'Trends的網頁介紹,這家公司的性質是:第一,為加速生物學、化學、和健康保健信息的鑑定和交流提供專業諮詢;第二,為這些信息的用戶提供這些領域的專業市場和金融信息,使他們能夠做出及時的判斷和決定。[(D'Trends ) provides professional consulting to help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identifying and communicating biological, chemical and healthcare inxxxxation, and 2) provides professional market and financial inxxxxation in these sectors to permit timely judgments and decisions by users of the inxxxxation.](見:http://www.dtrends.com/profile.html)。而在“使用本公司產品的客戶”欄目,赫然在目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轉基因植物商業公司和植物種子公司——孟山督公司(Monsanto Company)、先鋒國際雜交育種公司(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見:http://www.dtrends.com/partner.html)。
  
  方舟子、生物信息公司諮詢科學家、轉基因植物/食品、林華安、D'Trends、 “市場”、“孟山督”,以及那個讓人莫名其妙的“生物學信息”,突然間被同時擺到了一個桌面。把這一系列的“信息”穿成串,任何人都會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而就在這時,新語絲讀書論壇上又上演了一出對口相聲。捧哏的人是一個神秘的USTC3 (此人的真實身份,以後有機會再考證),他首先發問:“斑竹,為什麼騙子論壇的人在說你曾經給D'Trends Bioinxxxxatics公司幹過?”12分鐘之後,方舟子出面答曰:“第一次聽說有這麼一家公司[。]剛查了一下,顯然是一位中文不太靈光的老美blogger在翻譯我的簡介時亂翻的,已去函叫他改過來。”(見:http://www.xys.org/forum/db/2/202/122.html)。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這個話題,在新語絲讀書論壇,沒有引起任何跟貼。兩天后,方舟子又發了一個帖子:
  
  這幾天還有人來問我和D'Trends corporation啥關係,實在煩
  送交者: 方舟子 於 2007-11-11, 14:17:38:
  擺了這個烏龍的John Kennedy已在其blog做了更正。他在給我回信中也說不清楚怎麼會犯這個錯誤。
  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2007/05/23/china-splitting-hairs-over-stem-cells/
  [nov. 12, 2007 update: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mr. fang has never worked for the d'trends corporation, and a correct introduction would describe mr. fang as “a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scientist for an american bioinxxxxatics company.”] (http://www.xys.org/forum/db/2/204/4.html)。
  
  這個帖子,也沒有任何跟貼。再過一天,方舟子在新語絲新到資料上發表了一個聲明,全文如下:
  
  一點聲明:我和D'Trends公司毫無關係
  方舟子
  這幾天有好幾個人來問我是否曾經為一家叫D'Trends Bioinxxxxatics的美國公司工作過,據說還有人為此在調查這家公司,以為抓住了我什麼把柄,搞得我莫名其妙,因為此前我從未聽說過這家公司。查了一下,才發現原來是一位在廣州工作的美國人John Kennedy在其網站Global Voices Online把今年5月份我和柴靜有關幹細胞問題爭論的文章翻譯成英文時,把鳳凰網盜版方舟子博客上對我的簡介也翻譯成英文,結果出現錯誤,不知怎麼在英文翻譯中冒出了這家公司的名字。在我去信指出該錯誤之後,John Kennedy已來函道歉(他也不知道為何會出現這個錯誤),並已在其網站做了公開澄清、更正,請大家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Nov. 12, 2007 update: it has been pointed out that Mr. Fang has never worked for the D'Trends corporation, and a correct introduction would describe Mr. Fang as “an independent consulting scientist for an American bioinxxxxatics company.”]
  http://www.globalvoicesonline.org/2007/05/23/china-splitting-hairs-over-stem-cells/
  (XYS20071112)
  (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dtrends.txt)。
  
  假如方舟子在我們的心目中,還有一點點信譽的話,我們大家或許真的“不要再以訛傳訛了”。但問題是,這個方舟子根本就是一個不說謊話就無法存在下去的人,所以他越是闢謠,就越讓人心疑:假如他與D'Trends Bioinxxxxatics沒有關係,他那麼着急忙慌地、接二連三地表演對口相聲、單口相聲、最後還要發個聲明幹什麼?俗話說,不做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你方舟子如果心中沒鬼,你慌個什麼?況且,留下這個謠言當陷阱,坐等亦明兄冒冒失失地殺將進來,你方舟子豈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他生擒活捉了?方舟子的驚慌失措,說明他心中有鬼。
  
  所以說,方舟子的第三次反擊,不過是他自己指天劃地也似地跳大神,但在“驚慌失措”之間,恰恰露出了自己的馬腳。亦明兄不僅毫髮無傷,還坐看了一幕滑稽戲,並且在筆記本中,記下了關鍵的情節。
  
  四、 第四擊:來勢洶洶,自取其辱
  
  12月4日凌晨(北京時間),我的《“生物信息學家方舟子”考》第三部分(《方舟子論轉基因:偽“科普”,真“科唬”》)第一節(《 “科唬”:唬弄人之“唬”》)的第三分節,《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被我貼出。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我根據方舟子對於玉米花粉傳播問題的文字,證明他是抄襲了賈士榮一年多前的文章,而賈士榮在那篇文章的所說,很可能是對一篇美國科學論文的誤讀。在文章的結尾,我寫道:“賈研究員如果稍微能夠讀懂英文,方博士如果稍微地象一個真正的學者那樣搞學問,他們就不會鬧出這麼一個丟盡全世界學者臉面的大笑話了。”
  
  就在文章貼出之後不到三個小時,方舟子在關天茶舍的鐵杆跟班“大蟲二”接連發了四貼,針對我關於玉米花粉的文字進行攻擊,說什麼“亦明自己傻,還以為別人也和他一樣傻,找不到別人的原始資料,也不好好找找,就一口要定別人是和你一樣傻,文革時候寫大字報是個好手。”“亦明,你自殺吧,”“亦明,你才是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亦明你還有臉教訓別人如何做學問!”(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72145.shtml)。
  
  幾乎是與此同時,在萬維讀者網的學術與教育論壇,有個叫做“亦不明”的人,連發三貼,內容與“大蟲二”的四貼幾乎完全相同:
  
  亦明才是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隨便一google
  送交者: 亦不明 2007年12月03日13:35:08 於 [教育與學術]http://www.bbsland.com
  回 答: 亦明:方舟子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 由 kirk 於 2007年12月03日11:07:42:
  就能證實方舟子的說法,用的着亦明替方舟子胡想嗎,亦明還有臉貼再大字報嗎?
  下面就是方舟子說的“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的出處。
  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the lethal dose (LD50) was not reached on the average at any distance from the field and during the peaks of pollen shed.
  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 Milkweed plant distribution 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nservation areas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areas excluding roadsides.
  research.cip.xxxxar.org/confluence/exportword?pageId=2995
  (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87.html)。
  
  亦明如果稍微能夠讀懂英文
  送交者: 亦不明 2007年12月03日13:37:50 於 [教育與學術]http://www.bbsland.com
  回 答: 亦明:方舟子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 由 kirk 於 2007年12月03日11:07:42:
  如果稍微地象一個真正的學者那樣搞學問,就不會鬧出這麼一個丟盡全世界學者臉面的大笑話了。希望亦明能看的懂下面的英文!
  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the lethal dose (LD50) was not reached on the average at any distance from the field and during the peaks of pollen shed.
  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 Milkweed plant distribution 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nservation areas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areas excluding roadsides.
  research.cip.xxxxar.org/confluence/exportword?pageId=2995
  (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90.html)
  
  亦明的信用徹底破產!
  送交者: 亦不明 2007年12月03日14:12:49 於 [教育與學術]http://www.bbsland.com
   回 答: 亦明:方舟子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 由 kirk 於 2007年12月03日11:07:42:
  再google到“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的英文出處,來自USDA網站。
  Many factors contribute to keeping pollen density low. Corn pollen is relatively heavy, so it doesn't blow far;
  http://www.ars.usda.gov/is/AR/archive/feb02/corn0202.htm
  (http://bbs1.creaders.net/education/messages/356392.html)。
  
  這三個帖子,被新語絲的那個神秘的USTC3綜合到了一起(當然要把“騙子論壇”的標記用陳進僱傭農民工的那把老銼給磨去),加上一個“哈哈,亦明這回露大竊了,還有臉再貼大字報嗎”的標題,轉貼到了新語絲讀書論壇,並且附上了我的原文。(http://www.xys.org/forum/db/2/231/133.html)。這是我那八萬多字的文章,第一次在新語絲讀書論壇上露面。儘管這個標題是如此的吸引眼球,但在那個論壇,竟然只有YUSH一個人的跟貼:“文-革一餘孽。這兒有慷慨激昂深入揭批方舟子的一段,估計當年大字報就是這個樣子……”(這個跟貼下面,有17個跟貼。)
  
  第二天,12月4日,方舟子在新語絲的新到資料上發表《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話》,這是方舟子自“九一八”的那個“說明”以來,對我的第一次“正式的”、“直接的”反擊。全文附後,鏈接在此:http://www.xys.org/xys/netters/Fang-Zhouzi/blog/transgenic18.txt。
  
  細讀這篇讓我苦等了兩個多月的文章,我不由得再次為自己高估方舟子的學問而懊悔。(我在分析方舟子的學問時,曾本着“疑罪從輕”的原則,多次高估了他。如在估計方舟子對那篇Nature論文的貢獻時,我曾說“當時方舟子尚是入學剛剛一年有餘的研究生。”實際上,從方舟子入學到論文投稿,只有不到九個月的時間。在估計方舟子對那篇Cell論文的貢獻時,我根據論文的投稿日期來判斷他對那篇論文的貢獻是半年時間。其實,那個基因的專利申請,是在1997年7月底,方舟子對那個基因的貢獻,最多只有兩三個月。) 不過,看到方舟子那張牙舞爪、虛張聲勢的嘴臉,我又不得不在心中暗自讚嘆,好樣的,臉皮就是夠厚!
  
  《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話》全文一千七百餘字(標點符號計算在內) 。第一段五百多字,幾乎全部是在謾罵,以發泄他積蓄了七八十天的怨恨。如他罵我是什麼“受虐妄想狂患者,幻想曾經與我有過什麼交情”,說我因為被他拒稿,“惱羞成怒,從此落下病根”,說我寫文章批他是“一名妄想狂患者的受虐需求”,更說我“連‘核酸’是什麼東西都沒搞清楚的‘方學家’”。
  
  方舟子委屈了這麼長時間,找到一個機會如此發泄發泄,達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高潮,用趙忠祥老師的話說,“對身體有好處”。而我呢,也要遵照北京市高級法院的“最高指示”,“對此具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和容忍義務”。(《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 (2007)高民終字第1146號》)。當然,我這麼說,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自我安慰——方舟子耍得起無賴,亦明兄可丟不起這個人。
  
  方舟子其餘的文字,不過就是和我爭論這麼兩段文字:
  
  賈士榮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
  
  方舟子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
  
  我根據二文極為相似,賈文在前、方文在後,方舟子轉載賈文,並且二文都沒有給出原始出處,認為方科普作家抄襲了賈科學家。對於這一指控,方舟子答曰:“他無視二者表述上的細微差別(比如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斷定我那句話出自賈士榮的文章。”
  
  根據方舟子的抱怨,我又仔細地閱讀了這77個字。我的分析結果是:賈文41字,方文36字,方文與賈文結構相同,敘述的兩個“事實”相同、順序相同,整個句子的整體意義完全相同——這是其一。其二,二文前13個字完全相同;後23字中,有15個相同,也就是說,方文的36個字中,只有8個字在賈文中沒有出現。而這8個字中,方舟子不過是用“之外”代替了賈文的“以外”、用“平均每平方厘米”代替了“每一平方厘米”,用“的草葉上”代替了“馬利筋葉片上”,用“只有”代替“只找到”。
  
  結論:抄襲得這麼明顯,這麼拙劣,還敢大言不慚地說什麼“二者表述上的細微差別”,說什麼“我更準確地指的是平均數”——你方舟子真是欺負天下無人!
  
  實際上,方舟子就是因為怕別人發現他抄襲賈文,才做出這麼愚蠢的改動的。關於大斑蝶與玉米花粉的問題,起因於康乃爾大學的科學家用沾有bt轉基因玉米花粉的馬利筋(milkweed)葉片飼餵大斑蝶幼蟲,結果導致大約40%的死亡率。後來的試驗,或者是用培養皿來收集花粉,或者檢查“馬利筋葉片上”的花粉。所以,賈科學家說“馬利筋葉片上”,是一個非常準確的表述。而方舟子抄了人家的東西,作賊心虛,就搞了個掩耳盜鈴的把戲,把它改成“草葉上”,這既暴露了他的無知,又暴露出了他的貪婪——列出引用文獻,豈不比費盡心機地偷人家的東西更容易?但他寧可勞心費力,也要貪賈之功,可見他自己的肚子中,真的沒有多少貨色!
  
  其次,在這個世界上,任何一個思維正常、受過生物學基本訓練的人,都不會把賈研究員的“每一平方厘米”理解成其他什麼別的意思,方舟子把它改成“平均每平方厘米”不僅不比人家“更準確”,而且完全是畫蛇添足——更顯示出他在掩蓋抄襲的痕跡。
  
  第三,這個試驗的結果是用顯微鏡觀察得到的,所以賈研究員用“找到一個玉米花粉”來表達這個試驗得到的結果,“找”對應的是PNAS論文中的“found”。這是科學的表述,其中包含有存在主觀誤差的可能性。而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科學素養,方舟子又自作聰明地把賈文中的這個“找”字,改成了“有”字,這就把這個數據——“一個”——絕對化了,給人的印象是,這個數字連誤差都沒有。實際上,不論是PNAS論文,還是方舟子提到的那個加拿大Sears Report,他們都是用“found”這個詞來表述觀察到的花粉數量,沒有誰用“有”(there be, have)——除非是在做一般陳述時。
  
  另外,方舟子和賈研究員都使用了“擴散”這個詞彙。在漢語詞典中,擴散的含義是“向外擴展分散”,英文的對應詞彙是diffuse。這個詞彙含有“主動”的意思。比如,我們可以說熱擴散,冷擴散,濃度擴散,等等。而玉米花粉既然“非常重”,則它們根本就不可能主動“擴散”,而只能被動“傳播”。在上面提到的兩篇論文中,花粉在自然界中的轉移都是用deposition、dispersal、be dispersed等詞彙,確切的中文翻譯是“傳播”。方、賈二人在科普時,選用相同的錯誤詞彙,其偶然發生的可能性,可以說接近於零。
  
  所以說,方舟子抄襲賈研究員,是一個鐵案。就算你方舟子嘴巴再大,臉皮再厚,你也無法更改這個事實。
  
  實際上,我在《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中,並沒有刻意強調方舟子的抄襲行為,我要強調的是他的無知。我的推理是,賈研究員誤讀了PNAS論文,所以才會說出那樣的話,因為那篇論文中,並沒有提供那樣的數據。因此,他可能是沒有讀懂該論文的第二個表格。對此,方舟子說:
  
  “至於‘在五米之外,平均每平方厘米的草葉上只有一粒玉米花粉’,我根據的是加拿大Guelph大學環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Ecological Impact of BT Corn Pollen on the Monarch Butterfly in Ontario,在該報告的第14頁,有一組數據指出,在玉米地外5米處馬利筋草葉上玉米花粉的數量每平方厘米0~6個,平均1.4個,誤差±1.8。
  http://www.biotech-info.net/Searsreport.pdf
  其實在亦明引用的那篇論文中,也有類似的說法。那篇論文雖然沒有5米處的數據,但是提到8米處的花粉數為0~1.2個。”
  
  方舟子這是在明目張胆地撒謊。加拿大Sears Report在2000年3月公布,他們的數據實際上已經整合到了2001年的PNAS論文之中(Mark Sears是該論文第四作者)。按說,引用相似的參考文獻,第一要選擇權威刊物,第二要選擇時間上較近的文章。Sears Report只是一個受政府委託而作的研究報告,並不是學術論文,根本就沒有經過同行審閱,所以其中錯誤甚多。比如,在該報告的第14頁,也就是方舟子說他的數據來源的那一頁,有這樣一段話:
  
  “Leaf samples were taken between July 26th and July 28th from four fields for which peak pollen shed (first 5 days of pollen shed) ended on either July 20th or July 21st. ……A heavy rainfall occurred on July 19th and July 20th, thus, the amounts on leaves essentially represent 6 to 8 days of pollen accumulation. ”
  
  也就是說,Mark Sears採集花粉的時間,是在花粉釋放高峰之後的一周左右,而且在花粉釋放高峰,還下了一場連續兩天的大雨。難怪他們的數據要比PNAS表2的數據低一至數倍。這樣的文章、這樣的數據有什麼意義?有什麼權威性?很可能就是這個原因,PNAS論文中,沒有利用這個被方舟子當作寶貝的數據。再說,Sears Report的數據既然已經綜合到了2001年的正式學術論文之中,按照最起碼的學術常識,在引用文獻時,二者之中,或者選擇後者,或者二者全選。而方舟子卻偏偏要做違背學術常識的事情,不僅要選早期的非學術論文,而且還有排斥晚期的權威學術論文。這不能不使人們產生這樣的疑問:他難道是在專門尋找為推廣轉基因植物有利的數據?如果是那樣,他的目的和動機有是什麼?他是在搞科普,還是在搞推銷?另外,方舟子在2006年是怎麼找到Sears Report的?(PubMed數據庫中並沒有這篇文章.)
  
  其實,在Sears Report的第13頁,還有七個圖表,其中明確顯示,玉米的花粉可以傳播到百米開外(根據風向和風力,傳播距離有所不同) 。而在五米處,每個試驗區的花粉密度都超過十個/每平方厘米。而方舟子卻越過這七個數據,專門到下一頁去選擇與賈研究員所說的結果相同的數據,這又是為什麼?
  
  所以說,我說方舟子抄襲賈研究員,是do了他一個大大的 favor。如果按照方舟子自己的說法,他就更象是一個別有用心的美國經濟間諜了。
  
  按照方舟子,他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是從網上搜索來的,並且給出了四個鏈接和引文。感謝方舟子為我提供了方便。可惜的是,這四條鏈接,沒有一條曾說“玉米的花粉非常重”,他們使用的詞彙分別是:fairly heavy、heavy、relatively heavy、relatively heavy,根本就找不到“very heavy”。同樣在網絡上,我還能找到“Corn pollen is light and can be carried for long distances by the wind”——說這個話的,是專門收集種子的園藝學家Suzanne Ashworth,她著有專著“Seed to Seed”。你方舟子怎麼就不選擇“玉米花粉非常輕”這種說法呢?再說,你在寫《誤讀“轉基因”》 的時候,發什麼神經,要專門“在google里用幾個關鍵詞corn, pollen, heavy一搜索”,並且把搜索結果放在“在玉米地以外5米,每一平方厘米馬利筋葉片上只找到一個玉米花粉”之前,恰恰和賈研究員的文章一模一樣,並且不註明出處?你編瞎話是不是編得太離奇了?退一萬步說,你在“一搜索”之前,肯定是讀過賈研究員的文章的,因為那是你轉載的頭條。那麼,你還要“一搜索”的意義何在呢?難道也象亦明兄似的,信不過賈研究員?
  
  所以說,方舟子不辯解,我們還只能是猜測他抄襲;他越辯解,我們就越清楚當時到底是怎麼回事——抄襲,100%的抄襲。
  
  那麼,賈研究員的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我的最初猜測是他誤讀PNAS論文。現在,根據方舟子及其死黨的幫助,我不這麼認為了。根據那個“亦不明”提供的信息,在網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其中“介紹”了九個關於轉基因植物問題的案例。我之所以把“介紹”兩個字加上引號,是因為這篇文章的傾向性十分明顯——其立場,和方舟子、賈研究員幾乎完全一致。細讀這篇文章,我可以有把握地認定,賈研究員的《國際轉基因作物的安全性爭論——幾個事件的剖析》就是根據這篇文章寫成的。在這篇文章中的“The Monarch Butterfly case”部分,有這樣一段話:
  
  “According to 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 the lethal dose (LD50) was not reached on the average at any distance from the field and during the peaks of pollen shed.
  Beyond a 5m distance, almost one grain pollen per cm2 was found. Milkweed plant distribution was found predominantly in conservation areas compared with cultivated areas excluding roadsides.”
  
  其中說的“a report from the Canadian Food Inspection Agency”,就是方舟子宣稱的“我根據的加拿大Guelph大學環境生物學系Mark Sears教授等人為加拿大食品檢驗局撰寫的報告”,即Sears Report。顯然,方舟子是從亦不明提供的鏈接中看到了“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然後按圖索驥,找到了Sears Report,再把Sears Report“追認”為自己的參考文獻。其實,他在2006年可能連“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都沒看到——在2007年12月3日之前,用這個標題來google,只有一個網頁含有這篇文章。
  
  那麼,賈研究員到底是怎麼看到這篇文章的呢?這篇神秘的文章,既沒有作者署名,也沒有寫作年代,更沒有原始出處。但根據文章中的這樣一句話:“Although there is only one case of putative risk involving a transgenic potato (Dr. Puzstai case), we provide here an analysis on all cases, (only 9 after 10 years of GE-crop cultivation) independently of the crop”,我們大致可以確定此文作於2004年,即轉基因植物種植十年之後。賈研究員的文章作於2004年底,他得到這篇文章的渠道是什麼,頗讓人產生“浮想聯翩的揣測”。
  
  至於賈研究員所說的“玉米的花粉非常重,擴散不遠”這句話的來源,在那篇PNAS中,有這樣一句話:“The limited dispersal of corn pollen away from a cornfield is due to the fact that a corn pollen grain is 90-100 µm in diameter, one of the largest wind-dispersed pollen grains.” 作者提供的參考文獻是:Raynor, G. S. , Ogden, E. C. & Hayes, J. V. (1972) Agron. J. 64, 420-427. 那篇PNAS是“Analyses of controversial cases”提供的參考文獻之一(Sears Report沒有被列為參考文獻)。所以,賈研究員根據它找到PNAS的論文,把Pollen density was highest誤讀成“玉米的花粉非常重”,這種可能性依然存在。他把PNAS說的“玉米花粉粒很大”誤譯為“玉米的花粉非常重”,也有可能。由於賈研究員在推廣轉基因水稻時發表了許多無知無理的言論(見:劉鑒強:《轉基因稻米:13億人主糧後的利益懸疑》,《南方周末》2004年12月9日),我目前仍舊認為他犯這類常識性錯誤並不奇怪。(關於賈研究員的言論,將在後文討論分析。)
  
  方舟子在文章的末尾,還說什麼“至於亦明文章最後提到的2004年研究基因轉移的論文,與轉基因玉米花粉是否會危害大斑蝶幼蟲這個話題毫無關係。”
  
  那個研究的內容雖然不是針對“大斑蝶幼蟲這個話題”的,但這並不說明其結果與這個問題“毫無關係”。至於有沒有關係,有什麼關係,憑你方舟子那點學問,大概是看不出來。即使是看得出來,憑你的那顆“良心”,大概也不肯說出來。其實,你說了也不算——你以為自己是誰啊?
  
  五、 和方舟子說幾句心裡話兒
  
  在《玉米花粉的妄想狂笑話》中,方舟子把我的《無知得讓天下學人蒙羞》作為附錄,附在了文章的末尾。可惜的是,方舟子來了個留頭留尾去中間,把正文中間的文字,約占全文的三分之二,給“中略”了。方先生自稱是一個“無業游民”,閒來無事,何妨費點兒神,象“逗逗”肉唐僧似的也“逗逗” 亦明兄,把“中略”的文字給亮出來,再逐條評一評,讓世人知道知道您受了多大的委屈,和您為中國的科普做出了多大的貢獻。如果您還有精力,更不妨“玩玩”我,把我那八萬字的全文都評一評——那才能顯示出您方先生“打假鬥士”、“少俠”、“科學界魯迅”的風采。抓住一段自以為是亦明破綻的文字,藉機潑婦也似地嚎啕奔來,結果讓亦明兄劈頭蓋臉一悶棍,打了個四腳朝天——這樣的丑,您出得起,我倒有些於心不忍。好歹也是個美國博士啊。你自己破罐子破摔不打緊,我們自己的“美國博士”學位不能跟着你一起貶值不是?再說,以你今天的作為,這不相當於承認:亦明的“硬傷”只有這麼一塊、亦明其他的文字都是真實可信的?你是不是虧大發了?
  
  另外,方舟子在那個著名的“九一八”說明中,明明白白地說,他“拒絕刊登”我的稿子,是因為他“識破”了我的什麼“動機”,可是時至今日,方舟子還在替我保密,不肯把我的這個“動機”昭示天下。在此,我懇求方舟子:是時候了,請不要再為我護短遮醜了!
  
  順便告訴方先生一聲:我的文章,目前只完成了不到一半,距離收筆還早着咧。按照目前的字數,如果我也學學方先生,從網上盜幾張圖片,再從自己的“文庫”中偷幾篇賈研究員、甄網友的文字,湊夠一本可以和您的大著相媲美的書籍,或許是綽綽有餘。不過,你方舟子的作為,俺亦明學不來、幹不了。所以,我呢,繼續下我的笨工夫,花我的傻力氣,慢慢地寫,您呢,也悠着點兒,端杯茶,慢慢地消受。“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 亦明兄可能還會有意無意地賣幾個破綻,歡迎少俠挺槍躍馬殺將過來。千萬不要為亦明的健康擔心,搞什麼“下不為例”。切切!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鄒承魯院士:一個良知走了
2006: 從工人到大學校長 華裔博士將執掌美最
2005: 唯科學主義在中國
2005: 從中國大吃大喝歸來
2002: 走進美國 (一)
2002: 走進美國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