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基甸恩典:回stinger:为什么“中学为体”,总站上风
送交者: 基甸恩典 2009年01月06日23:33:00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1 中国人争论了一百多年西学与中学的关系。为什么“中学为体”,总站上风? 2 为什么所谓“欢迎留学生回国”实际上是 = 欢迎西方“除学人文以外专业(Political Science, Philosophy, Religion, etc)”的留学生回国? 3 为什么中国人对假的东西不愤恨 (如使用到今天的“马列主义”,“社会主义”, “革命党”,“消灭剥削阶级”等旗号)? 4 为什么中国人对非言行一致,不愤恨(如宪法中,言论自由,结社自由,出版自由 等等)? 我的回答是: 1) 科学技术是一个文明的外围结构,是价值中性的,不对另一个文明构成否定性的威胁。所以,老毛在文革后期说“大学还是要办的,特别是理工科大学”。 2) 人文专业(文史哲)体现了更多的是一个文明的核心,是有价值取向的。其中作为最最主要系统的价值体系的宗教信仰是一个文明最核心的部分,就象生物体的染色体,或者计算机中的操作系统。所以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人可以毫无阻碍地使用电脑和手机这些(源于西方的)科学技术,却比较困难理解西方的哲学思维习惯,更不容易接受基督教。 3) 中国人对于谎言和虚伪不愤怒是因为一般人不在乎实际利益之外的事务。任何民族的大多数都是现实的,但总有知识分子阶层是作为民族的良心来关心价值符号的。但中国的知识阶层与西方的同类不一样,他们更象一般人也只关心自己的物质利益,因为中国文化不象基督教可以给他极大的精神支持去反抗强权或者愚昧的大众。 因此,我的观点就是宗教、哲学和科学体现了三个独立的人类知识维度。而宗教信仰是一个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国文化的最大缺陷就是一个以伦理为手段的政治哲学--儒家,窃取了宗教的地位,使得中国文化缺乏必要的灵性超越性。中国人就普遍地、下意识地接受唯物主义思想,只为稻粮谋,不论农民还是教授学者,职业都是混饭的手段而已。科举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读书不是求智慧,而是求官,求官也不是要服务人民,而是要挣钱。贪污腐化是中国文化的必然结果。 因此,儒家思想不是基督教信仰的竞争者,因为不在同一层次。儒家是政治哲学,服务的是专制主义的政治需要;而基督教信仰产生出的伦理道德,自然衍生到一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诉求。这才是东西文化冲突的本质。 儒家缺乏宗教之根,所以不可能抵挡佛教的进入中国,只是佛教不占主导地位罢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你们大都当过三好学生,德智体可以对应于宗教、哲学和科学。中国文化太偏重于体,所以最多为中国人展开了一个1.5维的文化空间。爱中国就要有意识地改造自己,多两维的思维空间,成为一个有更丰富人生的人。那些不学无术,只会干嚎的种族主义者,没有长大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罢了。
0%(0)
0%(0)
  sorry - 一目 01/09/09 (247)
  只作參考 - 一目 01/09/09 (223)
  作為參考 - 一目 01/09/09 (276)
  只作參考 - 一目 01/09/09 (286)
  My reply to 基甸恩典's response - stinger 01/07/09 (242)
  你连这种低级的问题都回答,够 pathetic 的  /无内容 - 笪缑 01/07/09 (180)
    价值取向?你不觉得你在说教?  /无内容 - 笪缑 01/07/09 (192)
      信仰就是价值取向,就是说教,不是价值中性的科学。 - 基甸恩典 01/07/09 (195)
      还是怜悯你自己吧。你这种口气那是懂宗教的  /无内容 - 笪缑 01/07/09 (200)
      他们不知道?你这点智商懂宗教吗?  /无内容 - 笪缑 01/07/09 (214)
  你们这几个反中国右派,越抹自己的脸越黑!  /无内容 - 万回 01/06/09 (248)
  几个傻叉,还回这个回那个.  /无内容 - 万回 01/06/09 (199)
    申公对蛮夷父兄般的关怀,令人感动!  /无内容 - 万回 01/06/09 (283)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7: 怎么评价杨正林的老年黄斑变性相关基因
2007: 何祚庥仓惶应对《丁肇中的无知与何祚庥
2005: 中国的青年散文作家和学者
2005: 中国是谁的天堂?
2004: 鲁大夫(1)
2004: 鲁大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