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基甸恩典:回stinger:為什麼“中學為體”,總站上風
送交者: 基甸恩典 2009年01月06日23:33:0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1 中國人爭論了一百多年西學與中學的關係。為什麼“中學為體”,總站上風? 2 為什麼所謂“歡迎留學生回國”實際上是 = 歡迎西方“除學人文以外專業(Political Science, Philosophy, Religion, etc)”的留學生回國? 3 為什麼中國人對假的東西不憤恨 (如使用到今天的“馬列主義”,“社會主義”, “革命黨”,“消滅剝削階級”等旗號)? 4 為什麼中國人對非言行一致,不憤恨(如憲法中,言論自由,結社自由,出版自由 等等)? 我的回答是: 1) 科學技術是一個文明的外圍結構,是價值中性的,不對另一個文明構成否定性的威脅。所以,老毛在文革後期說“大學還是要辦的,特別是理工科大學”。 2) 人文專業(文史哲)體現了更多的是一個文明的核心,是有價值取向的。其中作為最最主要系統的價值體系的宗教信仰是一個文明最核心的部分,就象生物體的染色體,或者計算機中的操作系統。所以中國文化薰陶出來的人可以毫無阻礙地使用電腦和手機這些(源於西方的)科學技術,卻比較困難理解西方的哲學思維習慣,更不容易接受基督教。 3) 中國人對於謊言和虛偽不憤怒是因為一般人不在乎實際利益之外的事務。任何民族的大多數都是現實的,但總有知識分子階層是作為民族的良心來關心價值符號的。但中國的知識階層與西方的同類不一樣,他們更象一般人也只關心自己的物質利益,因為中國文化不象基督教可以給他極大的精神支持去反抗強權或者愚昧的大眾。 因此,我的觀點就是宗教、哲學和科學體現了三個獨立的人類知識維度。而宗教信仰是一個文化的核心部分。中國文化的最大缺陷就是一個以倫理為手段的政治哲學--儒家,竊取了宗教的地位,使得中國文化缺乏必要的靈性超越性。中國人就普遍地、下意識地接受唯物主義思想,只為稻糧謀,不論農民還是教授學者,職業都是混飯的手段而已。科舉制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徵,讀書不是求智慧,而是求官,求官也不是要服務人民,而是要掙錢。貪污腐化是中國文化的必然結果。 因此,儒家思想不是基督教信仰的競爭者,因為不在同一層次。儒家是政治哲學,服務的是專制主義的政治需要;而基督教信仰產生出的倫理道德,自然衍生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政治訴求。這才是東西文化衝突的本質。 儒家缺乏宗教之根,所以不可能抵擋佛教的進入中國,只是佛教不占主導地位罷了。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你們大都當過三好學生,德智體可以對應於宗教、哲學和科學。中國文化太偏重於體,所以最多為中國人展開了一個1.5維的文化空間。愛中國就要有意識地改造自己,多兩維的思維空間,成為一個有更豐富人生的人。那些不學無術,只會乾嚎的種族主義者,沒有長大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罷了。
0%(0)
0%(0)
  sorry - 一目 01/09/09 (247)
  只作參考 - 一目 01/09/09 (223)
  作為參考 - 一目 01/09/09 (276)
  只作參考 - 一目 01/09/09 (286)
  My reply to 基甸恩典's response - stinger 01/07/09 (242)
  你連這種低級的問題都回答,夠 pathetic 的  /無內容 - 笪緱 01/07/09 (180)
    價值取向?你不覺得你在說教?  /無內容 - 笪緱 01/07/09 (192)
      信仰就是價值取向,就是說教,不是價值中性的科學。 - 基甸恩典 01/07/09 (195)
      還是憐憫你自己吧。你這種口氣那是懂宗教的  /無內容 - 笪緱 01/07/09 (200)
      他們不知道?你這點智商懂宗教嗎?  /無內容 - 笪緱 01/07/09 (214)
  你們這幾個反中國右派,越抹自己的臉越黑!  /無內容 - 萬回 01/06/09 (248)
  幾個傻叉,還回這個回那個.  /無內容 - 萬回 01/06/09 (199)
    申公對蠻夷父兄般的關懷,令人感動!  /無內容 - 萬回 01/06/09 (283)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怎麼評價楊正林的老年黃斑變性相關基因
2007: 何祚庥倉惶應對《丁肇中的無知與何祚庥
2005: 中國的青年散文作家和學者
2005: 中國是誰的天堂?
2004: 魯大夫(1)
2004: 魯大夫(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