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留美一年
送交者: 初到美國 2002年11月10日10:05:2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謹以此文獻給親愛的電63。

光陰似箭,眨眼間留美已一年之久(呵呵,這般開頭最是不費勁)。於昨日收到本月初剛剛出版的我班班刊,一本薄薄的仍泛着油墨清香的藍色小冊子。翻閱之下宛如重歷往日歲月,心中充實喜悅。想想因受prelim之苦,好久也沒有正兒八經跟父老鄉親們打個招呼了,卻還枉負着許多牽掛祝福,實在慚愧,於是擇此黃道吉日(俺們學校的開學第一天說:),為自己砌上一杯冰豆漿,於心愛的機器前正襟危坐,待將那分別之後種種一一道來。

說些什麼呢?想起在去年此時寫的那篇"初到美國"結尾的一句話,"到美國來1月後能出一本書,一年之後只能寫出一篇文章,三年後就什麼都寫不出來了,因為都已經習以為常了"。這句話其實當時也只是單純引用,現在覺得不是那麼簡單的,來美後一月可以用豐富的新鮮的素材寫出一篇文章來,博大家一樂,而漸漸地呆得越久對於這個體制文化與中國完全不同的環境切身的感觸越多,越覺得很多東西至少我是遠遠不能說得出來說得明白的。這時候要寫點什麼就變得很難,因為明白自己是膚淺的。也許等到很長時間以後看得足夠多經歷足夠多了,才能夠真正寫些有意義的東西。

呵呵,繞了個大彎子表示一下謙虛。總之現在我還是要寫的,一是向父老鄉親們問聲好;二是盡我所能總結一下來美一年的感想,希望對今後出來的同志們能夠有所借鑑。

由於時間關係(開學了無數的事情壓下來好忙啊……),只能把感觸略深的東西草草寫就,主要是學習方面的體會,像生活方面很多都沒有時間涉及。望大家多多包涵,今後有時間了再加補充。

(一) prelim

Prelim,即Preliminary也,Berkeley一道令新生們聞風喪膽的關卡--博士生資格考試。標準其實因系而定,尤以EE和物理係為最恐怖。EE每年的通過率一般在50%左右(個別方向如CAD好一些),被傳為佳話的是去年communication的7過1之史詩。每個人基本上有兩次機會。一般來講絕大多數人考了兩次都是能過的,但是這其中的痛苦絕不亞於GRE(對於不拿GRE當回事的美國人來說Prelim就更是史無前例的頭疼事了)。歸其根源應該是因為美國對博士的期望值和要求都非常高,遠遠高於碩士。有一個Ph.D的學位就能夠說明一個人在學術上的高度和地位。我認識一位前輩在浙大念的博士,出國10年後已獲生物界Chief Scientist稱號,但他的名片上簡簡單單幾行字中最醒目的就是名字後Ph.D的字樣。可見美國的博士學位之來之不易和受重視。

Berkeley EE的Prelim形式是口試。一個密封的教室中坐着三位大教授,每人給考生出一個大問題,各二十分鐘,共計一個小時。考生在台上當場思考,在白板上畫圖分析,用英語講解和回答問題。

這裡面其實一是考基本功,二是考心理素質和表達能力,後面這點對於很多中國學生來說不太容易,因為向來都是筆試考慣了。相反美國學生則擅長此項,他們從小教育就強調presentation的訓練,練的就是站在台上侃侃而談的本事。美國是一個講究溝通講究自我推銷的地方,不論將來是作faculty,還是在工業界發展,都需要很強的表達能力,才能讓別人認識你肯定你從而重用你。據說Berkeley和stanford這兩所學校尤其重視這方面的訓練。(呵呵,我都不好意思說Stanford的prelim是怎麼考的,10個老師每人12分鐘的一個問題,或者12個老師每人10分鐘的問題,比我們難上不是一個等級,而且他們的博士淘汰率很高,所以其實我們不應該叫苦才對。)

EE的Prelim給我印象很深的一點是它反映了美國教育的側重點。考察的決不是簡單的課堂或教材內容,也不僅僅是運算分析的能力,而是看一個學生具不具備作Engineer的素質,也就是intuition或sense。那些拿到一個問題直接建立數學模型,然後用數學參數和運算解題的人必廢無疑,因為教授要看的是學生能不能有效地將未知的問題分解簡化成熟悉的形式,然後一針見血地指出關鍵所在,給出解答。你有可能將問題解答得很完整,但是你不合格。

我知道的最悲慘經歷是:一位師兄在很短時間內完滿地解出了問題,教授對他很滿意,然後給出了一道附加題。這位師兄略作思考,寫出了一個很長的公式得出了答案。當時教授非常驚訝,問他怎麼能夠記住這麼複雜的公式。師兄愉快地說這是他充分準備的結果。最後結果是prelim結果出來胸有成竹的師兄被這位教授fail掉了,教授的答覆是師兄在採用technician的思維方式而不是Engineer。也就是說只有技術工人才會去背公式和套公式,而Engineer會用自己的直覺和方法。

……除了為這位灰頭土臉的師兄遺憾以外,我聽到這個故事時的感觸是,根據我的印象整個清華大學似乎都在培養technician。我的切身體驗是這一年中我用了很長時間去發現我的思維方式和那些讓我驚訝的genius差別在哪裡。我曾經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我苦苦學習了四年的電機專業在我腦子裡總好像只是幾個課程名稱的累加(還好這樣我還可以裝作胸有成竹的樣子告訴別人像這個這個那個那個其實我全都學過),而那些金髮碧眼或是高鼻深目們總是說到與自己專業有關的知識就神采飛揚滔滔不絕如數家珍一般。後來我發現其實我心裏面的想法是讓我再翻翻課本,看看那些我熟悉的公式們,我就能告訴你我學過些什麼(wuwu…包括我那為之驕傲的電機學)。這其實就是典型的technician型思維方式,只不過technician也分高級的和初級的,雖然基本上都是在把公式生吞活剝,但是高級的能夠在考試前成功地消化一部分,明白了公式在什麼時候能派上用場,這樣基本上就保證了這門課的GPA,之後內存隨着時間清空直到下一次寫操作到來。

在我們現在用過的EE的教科書中,最好的或者說最適合用來準備prelim的是一本公式最少的,甚至可以說從頭到尾其中沒有一個寫出來讓人套着用的公式。所有的結果都是用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推出來的,適用於某些場景,目的就是教會學生在其他場景時也能使用類似的方法推出其他的結果。並且尤為重要的是作者在以飽含熱情的態度向學生們介紹這個學科的有趣之處,帶領學生從各個角度觀察得出直覺上的解釋,有時直覺與事實產生了差異就更成為一個好的題材。這樣的結果是學習的高效和引發了對學科的興趣。美國人的信條是:If no fun, why do it? 學生自覺地在學習中找到快樂,否則他就會去換另外一個自己喜歡的學科。 似乎已經從prelim扯得太遠了。話說回來,以上說的是美國教育中注重的是intuition和sense,翻譯過來就是直覺和感覺,前者指思維方式,後者指在實踐中具有對該學科的實際的概念。這兩點在我上上周五考的這次prelim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我這次考試中事先知道有兩個analog問題,一個digital,而在前者方面我的背景較弱,於是下了好大功夫準備。看書,做題。最後考場上發現準備的東西一點沒用上。一個問題問我在設計中如果需要隔離直流和交流該怎麼辦,如果要把電流轉化成電壓來測量怎麼辦,我愁眉苦臉地開始想那些曾經見到過的複雜的漂亮的電路,結果老師說no no no,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答案,最後分別用一個電感和一個電阻解決了問題。另一個問題引導我將一個真空管器件類比成MOS管,導出一些參數然後問我:"和MOS管的參數相比它們是比較大還是比較小?"這個問題對於一般稍微做過一些設計的人都簡直不能再簡單了,但是如果只關心怎麼樣運用那些充滿Gm, Ro等等符號的公式進行複雜運算的話,這個問題絕對是答不出來的。這次考試並不代表所有的prelim都這麼簡單,但從中可以看出這些大教授們非常重視學生對該學科是不是有一個實際的概念,而不是只知道算題。

再舉幾個栗子,有個母親和我是老鄉的新加坡師兄在他的prelim中碰到的問題是:什麼是傅立葉變換。他馬上往黑板上寫積分公式,教授說no, give me an intuitional explanation,他左解釋右解釋最後還是在這個上頭被fail掉了。當他第二次考的時候,教授微笑地看着他,說,現在你知道什麼是傅立葉變換了吧?呵呵,這是這位師兄見人就講的故事。

另外不要認為只是工科系重視直覺和感覺,實際對於理科這更是基礎,物理系的prelim訓練方法是,給出一個物理現象,要求學生馬上用直覺給出一種解釋。然後再想辦法用數學方法去證明。如果你的直覺對了(也就是猜對了),哪怕證明不了也有一半的分。這導致在跟一位物理系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我不得不經常痛苦地跟他辯論他的一些可愛的異想天開的並且又及其自信的直覺。比方說春天突然有天從早陰冷下雨到晚,他會興奮地告訴我他認為熱空氣來了,因為所謂熱空氣通常導致降雨(實際上兩天之後他不得不同意我的看法是冷空氣來了,因為天氣越來越冷);又比方說他堅持認為柏油馬路上的規律的微小的起伏是加利福尼亞的地震波造成的,這點我無法找出事實反駁,但是我認為那不是,因為這些起伏的周期性長度只有一米左右,我不認為能扭曲地面的地震波的頻率有這麼高,而寧願相信這是因為壓路機的輪子不圓(en..akai的解釋是路面熱脹冷縮,這個答案似乎比較專業)。

嗯……又東拉西扯了半天,總之就是我感覺美國教育的思維方式非常重視直覺(這在prelim中有充分體現),由此他們學生的頭腦非常充實和具有對學科的熱情。這一點我認為清華走在相差很遠的另外一條道上。有時候真的覺得清華之所以能夠一直都這麼牛,主要還是良性循環起作用,靠着生源質量出人才。

謝謝那些在我考prelim期間給了我許多關心和鼓勵的兄弟姐妹們,很遺憾雖然題目並不難,但是我最後還是被fail掉了。教授們給了我一個比及格線稍微低一點的分數,然後告訴我"Will benefitfrom TA experience; Has a potential to do well; Shouldpractise interaction and try to explain her thoughts toothers." 總之就是說雖然你什麼都知道,但是很遺憾你說不出來,我們不能讓一個沒嘴的葫蘆去念博士, blah blah blah…… 感謝我的導師和組裡眾多師兄師姐們給了我很大的鼓勵和幫助。畢竟這一年來的專業課學習是被肯定的,但是就象大多數中國學生那樣,我還是忽視了對自己表達能力的訓練。這裡面包括快速整理自己的思路,以規範形式表達出來,與別人交流溝通,和英語口語能力。這是我在美國第一個失敗的教訓,但對於我是一次很好的鍛煉機會並且指出了我關鍵的不足之處。希望後來的同學們有所借鑑。我會於明年夏天再次take prelim,相信到時候我就能以十足的把握走上考場了。 (二)競爭心理

我認為這是美中教育制度差別很大的另外一個方面。中國強調競爭,而美國強調興趣的引導。

在中國,有限的教育資源和就業機會造成了極其激烈的競爭,絕大多數的學子們是在為了競爭而競爭,每一個階段前方的目標都是代表着某種機會的一些金光閃閃的名額。我們總是在這樣永無休止的追逐中忘掉了自己,總是在達到目標的時候卻感到莫名的空虛。Sigh,想起這十幾年的讀書時光,最生動最快樂的是小學高班的時候,那些數學競賽的應用題給了一個小女孩無窮的樂趣。自那以後的她就像是一匹受訓的野馬,在越來越高級的運動場的跑道上她把追趕和超越當作了最大的樂趣,卻再也想不起原野上自由奔跑是什麼滋味了。呵呵,回想清華四年來學業上是什麼在激勵我和鼓舞我奮勇前進,絕對是每年年底的那次大排名和獎學金評定的說……

到了美國,感覺就完全不同了。在Berkeley的研究生院感覺身邊的人一個個腦子都轉得飛飛快,這許多聰明的人在同樣的學習科研環境下共同學習卻一點競爭氣氛都感覺不到。首先是研究生課程以擴大知識面為目的,大家的GPA都可以保證是A(何況GPA已經不再重要),然後在科研方面各人有各人的領域,互相學習各自求發展,基本上沒有任何來自競爭的壓力。

當然真正的比較在於中美的本科教育,本科生相對來說競爭壓力比研究生大得多,因為他們也有就業和升學的競爭。但是美國教育致力於最大程度地減輕學生壓力和最大程度地挖掘學生的興趣,讓大家都有一個愉快的環境學習,並且同時把很大一部分側重點放在培養團隊合作精神上。

去年我上過兩門美國本科生的課(初級模電和初級數電),這兩門課都非常熱門人數非常多,也就意味着競爭比研究生課程激烈得多。但是他們的本科生要幸福得多。首先美國課程評分是分段給分,各個分數段分別給A,B,C及中間段如A+,A-等,這樣就比國內差一分就差好些名次的情況要讓人輕鬆得多,大家各自知道自己大概是什麼層次,只要學得明白就沒有什麼其他因素會導致成績出現大的誤差。另外分數基本上均攤到學期內的作業,project和大考小考中,期末考一般僅占30%,project比重大於等於期末考,而做好project的關鍵就在於平時努力和小組成員有效的合作,這樣學生們就用不着在期末時惶惶然,也沒有機會指望考試前突擊就能拿個好成績。總之我感覺他們的課程制度比國內合理。當然這是建立在他們資源豐富的基礎上,沒有良好的上機條件project是沒法做的。

除了制度方面,給我印象非常深的是美國老師對學生很尊重。無論是什麼性質的考試,哪怕是TA負責的期末作業評分,都不允許分數公開。或者是分數發到各人郵箱裡,或者是按學號公布,反正9位數的學號只能記住自己的(呵呵,俺們prelim的結果就是按學號公布的,雖然這種結果其實大家都是會知道的,誰過誰沒過,但是老師們仍然要在公布時保護學生的隱私權,使沒過的學生不會感到尷尬)。課堂上髮捲子的時候老師都會把卷面嚴嚴實實地扣着發給每個人,尤其是考得不好的同學。說實話這一點讓我非常感動。某些程度上我認為美國抨擊中國不重視人權是有道理的,中國的還擊總是指出美國在諸如種族歧視等等一些方面作得也不好,但是普遍意義上美國人更尊重每個人的尊嚴,不管他是什麼身份。從小到大我曾經已經習慣了看老師們用刺激落後學生自尊心的辦法督促其上進,也許這樣有效,但我懷疑僅僅是很小的比例有效,對於其他那些被刺激而沒有能夠上進的,甚至那些小比例的上進了的,他們的心理都會留下被刺激的陰影。

事實上有一篇文章叫做"清華的煉獄,麻省理工的天堂"講的是一位81屆清華前輩的同樣感受。DEE第4篇文章。

美國孩子像是在大自然里成長的生物,而中國孩子都在加上了重劑量的化學肥料的田野里生長,他們能夠拔得高竄得快,但是未必真的健康。

中國教育這種單純強調競爭的觀念首先是吃掉了學生在學習中可能獲得的樂趣,抑制了他們對自身發展方向的思考。比方說隨便搞一個調查去問畢業了的中國本科生,學術上你到底對什麼有興趣,估計98%的情況下會是一雙迷茫的眼睛在瞪着你。而這種結果美國人看來是不可想象的。我曾經在第一學期做project作得快要發瘋的時候對旁邊的美國小本科生大發牢騷,結果是他瞪着迷茫的眼睛看着我說,Youdon't like it? Why take it? 當時我就愣了一下,想告訴他這是學位要求,想了想還是沒說,因為說了也沒意思。

並且這種競爭中培養起來的學習很大程度上是急功近利的,學不到什麼紮實的東西。比如說清華的學生一般來講上完了四年本科後就已經充分掌握了讓大腦在考試前後一個月時間裡達到最大知識容量的能力,除此之外的時間就可以快樂地空空如也。

最後我認為這種競爭式教育最重要的一點弊端是,學生十幾年在這種狹窄的目標巨大的壓力的培養模式下成長的結果是他們的心理和人格得不到全面的健康的發展。這種狹隘的競爭心理的普遍表現就是無法正視挫折,總覺得自己要走的路是自古華山一條道,要爭取什麼就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在成功之前和失敗之後的心理壓力都過大,導致做事情和看待人生的角度總是偏激和片面。像自殺頻頻的清華,時常爆出學生血案的北大,91年的盧剛和2001年的尹湛(Purdue生物系研究生,8月2日於學生宿舍樓內殺死一對韓國姐妹),都是被中國教育的重重關卡挑選到最高層的人才……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說明他們已經不僅僅是個案,而代表一種在具體社會環境下形成的狹隘心理。 (三)孤獨的美國生活

中國人在美國的生活註定是孤獨的。因為每一個中國人骨子裡都已經習慣了充滿我們生活的喧囂與熱鬧。不要因為喜好安靜和獨處就認為美國的生活適合你,那只是在清華這個每天 就練 揚人們摩肩接踵的

環境下的安靜和獨處。清華最安靜的角落都比美國任何一個地方熱鬧得多。

玩過模擬人生的同志們可以很容易地想象美國的生活。就是一模一樣的。整齊的街區漂亮的小房子,簡單的家裡有一個人或者兩個人每天在重複着忙碌的日程。心情低落很糟糕,因為那意味着工作表現不好,無法升級。這種情況有兩種原因,一是娛樂值低落,於是必須將你的一部分時間用來補充娛樂值,二是社交值低落,於是必須周末晚上開個party電話邀請親朋好友過來一聚,促進感情同時調整了自己的心情。剛剛玩上模擬人生的同志們很容易發現自己陷入了尷尬的境地,明明一切都是在為工作奮鬥,可是為什麼小人情緒極其低落,工作表現不佳,什麼事情都好像慢一拍,最後家裡狼藉一片沒準工作還丟了。然後漸漸找着竅門了,原來心情需要調節,於是有效地補充了娛樂值和社交值之後小人開始走上正軌了,每天極其忙碌地生活,但是畢竟是有效率的愉快的生活。再到後來小人工作有了經驗,晉升到一定高度,經濟也寬裕了,生活就變得輕鬆有樂趣多了。

呵呵,就是這麼回事。但是一開始的確會有一段失落的時間,不知道自己少了些什麼。最後才發現在從前的環境中無論是娛樂值還是社交值其實都是在自動調節的過程中,而美國這個地方把這個automation的開關給關掉了,玩家只好靠自己主動調節,我想在生活上這是需要適應的最主要的地方。 這裡的基本生活很簡單又很單調。看起來似乎很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會有任何人來介入你的生活安排你的生活。但是同時當一個人自己不熟悉如何調節生活如何改善生活的時候,也不會有人在周圍出現幫助你去調節。這就是美國的自由和孤獨。

在這裡任何事情總能看到兩個極端,如果有人在BBS上控訴孤獨的米國使女孩子的青春未老先衰,打開那些被M的回文就一定會發現一個生活豐富多彩的快樂女孩在現身說法。總而言之所有的選擇都在自己手上,在美國你可以做一個自己想做的人,沒有人會來指手畫腳,但是也沒有人關心。

有一位postdoc同學剛來後一個禮拜就開始跟我們大談:"我發現在這裡沒有人care你,沒有人care,他們不在乎。但是呢,如果你主動去請教,他們都會很幫忙的。"說話的神情很可愛。其實他真是說到點子上了,美國生活的特點就是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權利,彼此留下的空間很大,一般沒有人會主動進入別人的空間。但是如果有人主動提出友好舉動,每個人其實都很nice的。所以美國生活對人的要求是,一個人可以喜愛孤單和寂寞,但是他必須是聰明的,對外界開放並且知道怎樣同外界交往的。如果不具備這樣的心理準備,過了最初的熱鬧日子後就會發現美國其實是一座孤獨的大墳墓。新生尤其是本科生往往剛從學校的集體宿舍和大教室出來,不太知道social的必要性和不夠老練,但在美國生活的一兩年磨練後,基本都是每個周末呼朋喚友開party或開車出遊的主。其實不一定是他們自己就是特別愛玩的人,而是環境教出來的。美國的生活方式就是周一至周五枯燥忙碌獨立的工作,加上周末盡情的放鬆。不是這樣的話情緒不容易調節,大腦也得不到重新充電。

在這種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而人和人之間又相對疏遠的社會環境下,如果一個人不能調節好自己的心理和生活,會有很多問題出現,美國的心理諮詢業非常發達,經常街頭上交往中也能看到一些精神上出現問題的人,很無奈的感覺。

(四)兩人世界

鑑於剛才提到的美國的孤單生活,大家應該能體會到兩人世界在這麼一個人與人之間距離很大,文化傳統又與家鄉不同的地方有多麼重要。另外一個人使得家就像世界上最溫暖的地方,在家裡可以放下一切壓力,分享也許是微薄的卻是溫馨的快樂,共同讓麻煩的家務充滿樂趣,生活不會再有孤單。

現在的新生們都越來越幸福了,今年看到很多雙雙赴美的,還有到這邊後團聚的,兩個人在一起能使開始的適應期輕鬆得多。不過事事都有得有失,兩個人一開始就在一起不免限制了交往的圈子,不像一個人時候到處扎堆能多認識些朋友,多學些東西。對於女孩來說,一個人出國的頭一年很受鍛煉,什麼事情都得自己去跑,加上學業上的壓力和生活上的孤單,很需要親人的鼓勵和關懷。各位放飛另一半的男士們可千萬不能粗心了,即使不能真正做些什麼,多給她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設身處地的理解,就是對異國他鄉的她很大的幫助和鼓舞了。

而這邊多數的留學生其實還是王老五型的。Berkeley的中國人算是很多的,好幾百的研究生吧,但是在我的印象中couple很少有到這邊來了以後成的。基本上都是以前的同學朋友,一塊兒或先後過來最後團聚,或是這邊的男士回國相親成了的。也就是說出了國後兩個人走到一起的概率很小(當然也許是因為我遇見的不多)。這其實不符合我們當初在國內的想象。以前總覺得男生在這邊困難還是可以理解的,女生過來了應該能發現很多優秀的gg,而且男生們也都會主動一些,日常還能幫上些忙。但是事實不是這樣的,大多數過來時獨身的 F1mm會一直獨身很久,生活中也並沒有那麼多男士出現。總的來說日子對於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平靜,忙碌而又冷清。

曾經和一個同一年出來的女孩聊過這個問題。都是本科出來的,所以都還對愛情抱着一些浪漫的想象。她還沒有bf,所以比較留心這種氣 氛。她說這邊感覺比國內沉悶的多。雖然加州比起美國其他地方應該算是生活豐富華人集中的地方,對於男孩女孩們應該是有利的條件,但是中國研究生們似乎並沒有那麼多熱情,周末時single的party上大家熱鬧歸熱鬧,也都很小心翼翼地在維持一種微妙的平衡,你我都不多走一步。

的確剛到這裡的時候的感覺是發現自己突然坐着直升機進入了一個成年人的社會,大家勤奮地工作,規律地舉行和參加party,老練地和熟人寒暄,和陌生人握手搭訕,很有分寸地開着生活或是國家領導人的玩笑。現在呆久了以後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在這裡的中國人不能跟美國人相比,美國人過着舉世聞名的自由的快樂的生活,但中國留學生是每天在異國他鄉肩挑着自己生活和學業的重擔的這麼一個群體,年輕的激情在生活的壓力下早就疲沓了,必須以忙碌的日程規律的生活來保證高效的學習和工作,哪裡還有心思考慮些風花雪月。更何況在這種成年人的小社會中,很多事情不象從前大學時代那樣可以輕鬆地一笑了之了,還是謹慎些好。再加上這邊的人似乎或多或少都會有些理想主義的傾向,使得美國的孤單生活益發的孤單了。

Sigh.國內的兄弟姐妹們請多珍惜出來前的日子,真正屬於無憂無慮的年輕時代的時光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出國象一把大錘子,咣噹咣噹地把我們所有的浪漫和幻想砸碎,卻也把我們敲打得結實厚重起來。

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五)老外眼中的中國

接觸了好些老外,他們眼中的中國是有着神秘的古老文化的,落後的,和集權專制的。他們對中國的了解來自於象"西藏七年"等被國內禁放的影片和西方媒體的宣傳。他們印象中的中國,朝鮮和日本都是那種人民以紅衛兵般的熱情團結在集權中央的周圍被嚴格統治的國家。

上個禮拜和組裡的一個土耳其小孩談起穆斯林的宗教傳統時,說起大學裡有從新疆來的同學開始也不吃豬肉,後來照樣吃肉喝酒爽得很(是北醫一個同學的同班同學)。說的時候其實是心不在焉的,說完了他嚴肅地對我說:"我想,一個人如果做了什麼事而被壓制了之後,他也許就不會再堅持了。"我當時就ft。想來他估計聯想到中國政府對這位新疆同學的不吃豬肉行為採取了某些鎮壓手段了。

老外們對西藏很感興趣,一半是因為西藏的獨特宗教文化和風光,一半是因為他們很同情西藏的處境。不管美國政府對中國是什麼樣心懷鬼胎的政策,我們所接觸到的大多數美國人民是熱情,友好而真誠的。他們愉快地在自己這片土地上生活,一般不關心複雜的政治,對地球另一端的古老國家有着質樸的好奇心,但是由於美國媒體的宣傳總是帶上很強的片面性,導致他們對中國的看法不真實。

美國的傳統是崇尚自由,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意願。這使得他們就很難理解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在新聞自由和社會規範上對人民施加的種種限制。Berkeley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香港工作一年,遊歷東亞各國後回來告訴他的學生們,中國和美國運行在兩種截然不同的dynamic下,政治上他很難作出什麼評論。我認為這是一種看到問題本質的眼光和負責的態度。到美國之後耳濡目染了很多西方的觀念,如尊重人權,崇尚自由,鼓勵個性等等,比較之下會覺出在中國人民的確沒有得到很多相應的權利。但是另一方面必須看到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很多東西是不能簡單地比較的。

話說回來,這邊支持西藏獨立的組織很活躍,經常在T恤衫和車後能看到Free Tibet的口號,很多老美也在假期到西藏旅遊,然後回來講述他們的所見所聞。我去聽過我們系一個秘書的西藏行講座,非常美麗的風光民族照片,她告訴我們在當地的各個交通要道見到武裝的中國軍隊在管理,經常要查他們的護照,如果管事的幹部不在,他們就不得不等上幾個小時(sigh,這倒是典型的中國辦事方式,在西藏也被老外們見識到了)。她在觀察中得出的結論是土生土長的西藏人處在一種敢怒而不敢言的壓抑狀態,雖然經濟上得到了中央的巨大援助,但是他們的宗教遭到了管制,領袖流離海外。

總之西方在媒體妖魔化中國的同時,人們從不同視角觀察中國會得出不同結論,基本上是文化差異造成的,另外也不排除有些事情上由於新聞管制,中國人自己並不真正了解。

(六)快樂的美國人

出國前就有前輩師兄告訴我們,在這邊看到中國人總是一臉苦相,還是喜歡看到美國人陽光燦爛的臉。出了國體會到中國人是不容易啊,肩挑着生活和學業的擔子在別人的土地上,壓力是很大的,沒有多少安全感,怎能快樂得起來。

但是美國人的快樂,着實比中國人在中國的快樂還要快樂得多。美國人全都象大孩子,沒有什麼機心和太多的考慮,他們的社會結構和人際交往都很簡單,什麼事情都憑準則辦事,他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大家不是為了糊口而求學工作生活,而有充分的空間追求自己的理想和體現個人價值。美國是一個可以單純地生活工作的地方,當然對於我們這些外國人來講,畢竟會好像南桔北種,再好的環境沒有家鄉的水土,也總覺得不是自己的地方。

美國人普遍表達能力很強,他們善於在各種場合得體地發言,並且發揮他們拿手的幽默感。比如系主任的講話,導師每周group meeting上的發言,甚至總統競選的辯論。沒有美國人能夠忍受枯燥冗長的講話和拘束緊張的氣氛,在任何場合他們都能適當地輕鬆地,讓所要做的事成為一次愉快的經歷。

美國人做事情講究高效,做事要採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說話要說到點子上。如果在自己沒把一件事想清楚之前就跟一位老美談話,他會聽不了幾句就疑惑地問:"What's the point?"而他們自己在講話的時候,如果一旦覺得自己有點信口開河就會以"the basic line is ……"來點明自己說話的主旨,給聽者清晰明確的印象。

美國人有着一種與生俱來的紳士風度,本自尊重他人和注重自身行為舉止的態度。他們在與人交往中沒有什麼等級尊卑觀念,去年的組裡party上一位六七十歲的老教授當眾與他的一個二十出頭的學生在地毯上摔跤,兩個人滾來滾去,互不服輸(hehe,當然最後還是教授贏了),看得我們目瞪口呆。所以和老美相處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尤其在加州這邊的美國人對亞裔很友好,不像中東部氣氛會冷淡一些。

寫了這麼多,回頭看看都在說美國人好話,出發點是因為出來留學,總希望能學到別人一些先進的東西,多看看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出來一年,對美國社會的了解並不深刻,只是憑印象作些評論,有不當之處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他鄉再好,金窩銀窩還是沒有自己的草窩舒適。寫這些也不是想鼓吹大家都出國,很多回國的朋友都說對於有能力的人現在國內的發展空間也越來越好了,出國只是為了學習而已,其實日子過得是很辛苦的。在這邊呆了一年,英語並沒太多長進,寫些漢字也變得生硬了,看上去就像是從英文蹩腳地翻譯過來的科普文章,着實不爽。

呵呵,到此為止了,眾兄弟姐妹們明年申請出來,別忘了過來看看俺們,家宴招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