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哥本哈根峰會討論的莫非偽命題?
送交者: benson 2009年12月21日09:27:0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v:* {behavior:url(#default#VML);} o:* {behavior:url(#default#VML);} w:* {behavior:url(#default#VML);} .shape {behavior:url(#default#VML);} st1:*{behavior:url(#ieooui) }

哥本哈根峰會討論的莫非偽命題?

 

 

作者:龐忠甲

 

 

2009127日至18日,在童話王國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192國參加(130多位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領導人到會),約一萬五千人出席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十五次會議,簡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U.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或哥本哈根峰會

 

1997《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通過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第一個承諾期將於2012年到期,哥本哈根峰會的任務就是要確定第二個承諾期,即2012年到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全球安排;核心議題是為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減排達成協議。這一規模空前的環境保護會議,被稱為“二戰以來最重要國際會議”,人類拯救全球暖化災難的一個無法錯失的機會

 

由於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二氧化碳減排責任、資金支持和監督機制等議題上分歧嚴重,僵局連連,亂象叢生,會議被迫拖延了一天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最後達成了一個主要表述期望和呼籲的空洞《協議》,有關減排的重要附件全是空白,未能形成任何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文件,也沒有說明將在什麼時候被發展為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國際條約。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將盡力推動在2010年實現這一點。

 

全球氣候究竟面臨什麼重大變故?二氧化碳又是何方妖孽邪聖?

 

不勝蹊蹺的是,彈指二十年間,有關國際權威專家學者們出爾反爾,忽冷忽熱,提出了迥然不同,但都攸關人類世界榮枯存亡命運大局的驚天宏論。迄今為止,這些是非顛倒的說法疑點重重,多屬想當然的推論,離實證還遠得很。現在如果據此斷然作出政治上經濟上的重大決策,怎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之嫌乎。

 

20世紀70年代初,科學家們從軌道周期變化規律出發,提出了一時盛行的氣候變冷說,以為21世紀地球將進入小冰河時期 Little Ice Age)。

 

最近一次小冰河時期發生在15世紀起的三百餘年間,那時極端惡劣的氣候頻頻出現,全球天氣變冷;氣溫有過回升,但不久明顯下降;海冰覆蓋面積增加,洪水不斷來襲,農作及漁業收成減少,到處發生饑饉。該期間倫敦的泰晤士河曾凍結20余次,河面上可以舉辦舞會和集市。在中國,明代中後葉氣候異常寒冷乾旱,16世紀中,發生旱災高達84次,居歷朝史載之冠,以致連年饑荒,動亂不已。明亡以後,到清代所謂康乾盛世時,氣溫有所回暖,但較正常時期還差很多。直至19世紀前期,全球逐漸回歸目前享有的大氣候。

 

1974年,一批歐美的著名學者在美國布朗大學舉辦了當前的間冰期何時結束和如何結束研討會。憂心忡忡的兩位發起者甚至向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寫信發出小冰河時期臨近的警報。

 

科學家普遍以為地球軌道的擺動是小冰河現象的起因,但缺乏確切的依據;事實上這種氣候脈動的原因仍是謎團。

 

到了20世紀90年代,出現了戲劇性的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全球暖化與溫室效應成了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

 

根據英國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和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等聯合研究的結果,進入20世紀後半期,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

 

學者們警覺,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近50年觀察到的氣候改變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認為百年來的氣候改變系由人類現代生活方式引起。

 

學者們推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許多沿海城市和島嶼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其中包括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等。

 

學者們預期全球暖化將帶來以一系列嚴重惡果: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海平面上升;病蟲害和傳染疾病增加。不僅如此,南極冰蓋的融化導致大量淡水注入海洋,海水密度降低。大洋輸送帶(指把熱量傳遍世界大洋各處的洋流系統)因此而逐漸停止:暖流不能到達寒冷海域;寒流不能到達溫暖海域。北半球大部被冰封,另類冰河時代來臨。一陣接着一陣的暴風雪和龍捲風將橫掃大陸……

 

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似乎和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物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有密切關係。

 

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量急劇增加。

 

人類先祖“取火”為始,草創文明社會,藉善用火力(熱能)而繁榮發達。大自然蘊藏的含碳化石燃料,是人類世界賴以發展進步的天賜恩物。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物中,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和粉塵等,都是污染環境的有害物。至於燃燒產生的無色無味無臭無毒的惰性氣體二氧化碳,就同我們呼吸吐出的二氧化碳一樣,原是大自然生命循環中的必要組成部分,而非淨化對象,只要有足夠排放高度,適當稀釋即可。

 

但隨着全球暖化特大災星猙獰畢現,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氣體,近二十年來大遭妖魔化,淪為交相撻伐的天下公敵了。

 

溫室氣體指的是大氣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的一些氣體,類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加熱溫室內空氣的作用,像一層毯子,使得地球表面保持溫暖。這種影響稱為溫室效應創造了適合生物生存的環境。沒有溫室效應,地球就會冷得不適合人類居住;但是如果過了頭,就會導致全球暖化的惡果。

 

主要溫室氣體按作用大小排列,依次為:水蒸氣(H2O)、臭氧(O3)、二氧化碳(CO2)、氧化亞氮(N2O)、甲烷(CH4)、氫氟氯碳化物類(CFCsHFCsHCFCs)、全氟碳化物(PFCs)及六氟化硫(SF6)等八種。其中水蒸氣和臭氧的數量主要由大自然平衡所決定,而且時空分布變化較大,因此在進行減量措施規劃時,一般不將這兩種氣體納入考慮。《京都議定書》明訂針對其餘六種溫室氣體進行削減。這六種氣體中,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最弱,但含量遠高於其他氣體,因此對全球升溫的作用來說,在這六種氣體中所占的份額最大,目前估計超過55%

 

長期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與消耗處於動態平衡狀態;其中約80%來自人類、動植物的呼吸以及有機體的分解,20%來自燃料的燃燒,大多被海洋、湖泊、河流等以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此外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常年保持在0.03%(體積份額萬分之三)左右不變。

 

近百年來,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該期間人口激增,由20世紀初的16.5億增至世紀末的60億,目前已達68億,預期2011年將逾70億,2050年超過90億,2080年突破100億;能源消耗量也劇增(按標準煤計),由20世紀初的15億噸增至世紀末的130億噸,現已超過150億噸,其中以碳為主要可燃成分的化石燃料占八成以上。

 

人類和其他生物呼吸,以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等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另一方面,由於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量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使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顯著增加。

 

論者以為,防止全球暖化帶來嚴重災難,必須控制溫升在攝氏2度以內。主要應對之道無疑是大力限制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聚焦對象就是燃燒和其他工藝過程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了。

 

2006年,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主導攝製了一部文獻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描述了溫室效應會毀滅地球的可怖前景(把2005年造成重大災難的卡特琳娜颶風也說成是全球暖化造成的),呼籲人類趕緊起而因應,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該片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高爾因此與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業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共膺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與此相應,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業組200722日發表了一份由130個國家2500名號稱頂尖科學家(實際上包括許多政治人物以及非科學家)共同簽署的報告,指出全球暖化確切無疑,罪魁禍首就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以二氧化碳為首的燃料廢氣。

 

這份報告公布以來,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形成了一種擁有政治正確性地位的主流理論,要點有三:

 

1. 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工業革命前的280ppmv升到了當前的385ppm,如果高至450--550ppmv,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將上升23

 

2. 若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以上,將可能給人類帶來重大影響,突出地表現為海平面上升、物種滅絕、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增加、熱帶傳染病北上、全球糧食短缺、水資源供應不足,以及地區衝突增加等;因此必須限制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在450ppm以內;

 

3. 世界各主要國家必須立即採取各種行動,減緩全球變暖,使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到l990年排放水平的50%,且越早採取行動損失越小。

 

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燃燒等人為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元兇的觀念,時下廣泛流行,已稱為公認輿論,但全球學術界從來沒有停止過質疑。

 

從恐龍時代至今,地球平均溫度一直在12-22攝氏度間振盪,目前在14度左右(據英國氣象局報告,2008年為14.3度,是近10年來地球平均溫度最低的一年,比20012007年的平均溫低了0.14度;但仍是有紀錄以來第十個最高溫年頭。)可見現在的地球平均溫度尚處低位,略有起伏是正常的自然現象,即便二氧化碳排放一點沒有增多,也可能會回升。

 

中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將我國戰國時期與現代的物候進行了比較,發現古代氣候比現在溫暖、潮濕。國際上也有不少學者支持這種觀點,認為整個世界氣候目前處於偏冷狀態,因此溫度有所上升是正常現象。

 

理論物理學家周光召院士指出,最近地球上氣候的波動很大,二氧化碳含量卻一直在上升,可見全球氣溫變化並不完全取決於二氧化碳含量。另外從歷史上看,影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因素很多,有人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現在的變化是否完全來自人為產生的溫室氣體,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20073月,英國電視BBC第四頻道播出了一個題為《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的節目。其中採訪了十幾位世界一流的科學家,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20世紀40年代到70年代末的近40年間,二氧化碳排放暴漲,但全球的氣候是持續下降的,平均氣溫比1880-1940還低,與溫室效應理論不符,可見地球變暖與二氧化碳沒有必然聯繫;而且,人造衛星對高層大氣的溫度測量已堅持了19年,並未發現變暖的趨勢。換言之,聯合國IPCC的報告關於全球暖化原因的結論是錯誤的,暖化並非人類活動造成的二氧化碳的增加所致;同時,這種暖化是大自然正常脈動現象,沒什麼大不了,也不見得是什麼壞事。世界各國若是貿然採取嚴苛標準來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只會重創第三世界經濟,對於遏止地球暖化並無助益。

 

美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氣象學家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理查. 林尊(Richard Lindzen1940--)教授,2006626日,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質疑高爾的電影中宣稱的事實,對於風靡全球的溫室效應論給出了不同說法。他無奈地說:如今地球變暖幾乎成了一種宗教,你毋需研究理由,做自己的分析判斷。有疑問只需一句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了就全打發了,就像一切都可以最終都歸於上帝一樣。林尊博士認為,現在對溫室效應的宣傳,幾乎能同當年戈培爾的宣傳相提並論。他在國會作證中對自己的行業自嘲道:老實對您講,氣候學在科技領域是冷門兒,現在地球上一直在從事氣候研究的科學家屈指可數,所謂的成百上千完全是媒體的誤導。他指出:當年在紐約時報刊登支持《京都協議》的70位科學家,其中大部分不是氣象學家。媒體大談特談的所謂極地冰川融化,也是在欺負公眾的科學知識不夠。對氣候的研究本身沒有錯,很多結果也是有益的。但是,這些結果被那些聳人聽聞的環保人士一過濾,再經媒體放大,便形成了地球要完蛋的旋律。

 

世界頂級氣候科學家之一,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學博士,哥倫比亞大學地球及環境科學系兼職教授,宇航局戈達德空間研究所(Goddard Institute for Space Studies)主任詹姆斯. 漢森(James Hansen),是全球暖化論的先驅者,曾es # 6 /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全球50個環保英雄。

 

漢森是高爾的科學顧問,也是高爾影片的主要資料提供者。高爾稱賞他,有朝一日如果要寫氣候危機歷史的話,漢森一定會被認為是最有力量和最能始終如一地呼籲用智慧保護我們這個星球環境的科學家。可是此人也被批評為肆意修改數據,誇張全球暖化警訊的數據操縱者

 

漢森經長期研究,發現在19501970年間,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全球變暖的現象。因此漢森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雲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來越熱了。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夕,漢森博士指出,目前全球對抗溫室效應的策略和方式基本上是錯誤的,不可能解決全球暖化問題。他痛感《京都議定書》耗時八年才完成立法程序,從2005年開始各國積極推動二氧化碳排放交易,竟然成為全球金融伺機炒作的新產品,對此深惡痛絕。他昭告媒體,哥本哈根峰會若真的達成協議,將會是人類的一場大災難;為了地球和下一代,哥本哈根峰會最好崩盤!

 

2001年瑞典中部大學(Mid Sweden University)的拉遜和愛德華遜(LarssonEdvardsson),根據他們提出的一種未來氣溫計算模型,認為地球逐漸變暖主要是因為地球軸心在向太陽傾斜,而使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在今後的一萬年裡有所縮短。他們還相信,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並不是汽車和工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而是大氣層中的水蒸氣。按照他們的計算,水蒸氣要對溫室效應負絕大部分的責任。

 

在美國保守派中文博客http://tocom.blogspot.com上,20081110日發表的《人造暖化的騙局是怎麼一回事?》一文,列舉了“人造全球暖化騙局”的十一個方面:1. 多數原始溫度數據採集點不合格;2. 溫度數據採集點所在地的城市化;3. 提供的溫度歷史曲線根本不是實際數據;4. 嚴重誇大二氧化碳的作用;5. 被奉若神明的電腦模型;6. 沒有物理證據的驚人結論;7. 不存在的科學界共識;8. 科研過程的腐敗;9. 嚴重的利益衝突;10. 嚴重誇大自然氣候現象;11. 不能被證偽的“科學”。

 

其中200919日的文章《一個方便的謊言--人造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參照美國能源情報署的文獻,推證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作用微不足道。簡介於下:

 

根據《溫室氣體光譜重疊及其意義》(Alternatives to Traditional Transportation Fuels 1994Volume 2Greenhouse Gas EmissionsAppendix DGreenhouse Gas Spectral Overlaps and Their Significance)一文,目前二氧化碳在整個空氣中的含量不到400ppm,相當於空氣分子數的萬分之四弱,不及水蒸氣的20分之一;而且,水蒸氣對陽光輻射的吸收頻譜,亦即溫室效應強度較二氧化碳大得多。在對流層(即一般意義上的大氣層)中,由水蒸氣造成的溫室效應,占到了95%,其他溫室氣體對溫室效應的作用比例為5%=100%-95%)。

http://www.eia.doe.gov/cneaf/alternate/page/environment/appd_d.html

 

二氧化碳在(除了水蒸氣以外的)溫室氣體中的作用,若按今後可能達到的較高份額72.37%%計,則大氣中二氧化碳對於溫室效應的作用為5% x 72.37% = 3.61%,如下圖所示。

 

又按美國能源情報署提供的資料:EIA: Table 3. Global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Sources and Absorp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in the 1990’s; Sourc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http://my.telegraph.co.uk/clothcap/blog/2009/03/13/iccc_2009_9th__10th_march__more_on_sea_levels_co2__wind),從表列數據可以求出,二氧化碳的人造部分與所有總量(百萬噸)之比為:23100/793100 = 2.91%

 

 

 

於是,人造部分的二氧化碳對溫室效應的作用份額為,3.61% x 2.91% = 0.105%

 

據此,人造二氧化碳在整體大氣環境中對於溫室效應的作用僅為千分之一強,還低於一般容許測量誤差呢(So, even if CO2 did have a warming effect, as AGW-- Anti-Global Warming predicts, the anthropogenic contribution to this warming would be negligible.)。

 

更何況溫室效應只是影響地球溫度的眾多因素之一,而地球自身的變化和相鄰星球的影響才是地球氣候出現重大變化的主要原因;那麼人造二氧化碳的罪過恐怕至多萬分之幾,真是微乎其微了。怎麼稱得上全球暖化的元兇呢?

 

美國大氣物理學家辛格(Siegfried Frederick Singer20054月在環境和氣候新聞Environment & Climate News)雜誌發表的計算結果顯示,如果二氧化碳減排達到《京都協議》的目標(假定美國和澳大利亞都參與),對2050年地球氣溫的影響只有0.05度。

 

人們因為釋出了萬惡的二氧化碳而譴責石油、煤碳等燃料,卻把水蒸氣定義為清潔環保的氣體。由於氫燃燒後放出的是水蒸氣,所以普遍視氫為清潔的環保燃料。但如上所述,若無節制地向大氣釋放水蒸氣,不但產生更大的溫室效應,而且會把地球變成一個高濕度的悶熱蒸籠。由此看來,水蒸氣的危害遠甚於二氧化碳。人們對於控制水蒸氣的分量,可謂無能為力,卻不惜代價地熱衷於二氧化碳減排事業,會不會落得一場大戰風車式的徒勞和笑話?

2006年加拿大有61位科學家給總理哈珀寫公開信,要求展開一場關於氣候問題的全民辯論。他們強調全球氣候變化是一門新學科,無疑比過去涉及過的學科都更為複雜,很有可能還要研究多年才能真正了解氣候變化的影響。他們寫道:環境保護人士反覆引用所謂氣候變化是一個現實來說服公眾氣候災難已經迫在眉睫,而人類是這一變化的原因,是毫無意義的說法。沒有任何氣候變暖的擔憂是被證實的。地球氣候由於自然原因一直在變化,而人類活動對這種自然變化的影響卻無法證實。他們認為應該讓人民了解這場爭論。

 

法國巴黎大學地理學教授馬蒂納. 塔波和伊韋特. 維雷持類似觀點,他們認為,氣候變化既有地球內部原因,如地殼運動、火山爆發等陸地和海洋生物圈的活動,也有外部原因如來自太陽的影響。氣候在變化,但各地域氣候變化不一致,在溫、熱帶氣候變化極少,並非總體上在變暖。因此並不存在全球性氣候變暖的問題。

 

塔波特別強調,海洋水汽蒸發才是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百倍於工業化造成的後果,但未來氣候觀測模式只看到二氧化碳投放,卻沒有關注水汽蒸發。

 

維雷特針對媒體聳人聽聞的渲染,認為,這是一種災難歇斯底里。絕非所有自然變化都會導向災難……”歷史上大約從十至十三世紀,氣候曾經變暖,人類於是便向北發展,開發了大量的新的農墾地,從歐洲到亞洲,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並沒有造成任何災難性後果。水位上升確實會淹沒四分之一的荷蘭,但海水將是逐漸上升的,人們完全可以找到技術上的解決方法,如建築堤岸和水閘。氣候變暖如果成為現實的話,甚至會給人類帶來新的資源。為什麼俄羅斯人急於前往北極占領新的土地?因為他們看到冰的融化將使北極的石油資源得到開發!此外,無論是從海洋運輸、農業耕種等其他領域,氣候變暖同樣會帶來正面效應。總之,對於反氣候變暖派的科學家來說,氣候變暖將是有利有弊,並非絕對災難性的。

 

最早預言氣候變暖的俄國列寧格勒地球物理主觀測站氣象學家布迪科(Mikhail I. Budyko)就明確指出:氣候變暖是好事情,這會增加糧食產量。他預言:由於氣候變暖,世界上最大的撒哈拉沙漠將會煥發青春,該地區的雨量會增加300毫米,未來能放牧家畜,中亞乾旱地區未來也能長莊稼,這豈非一大福音

 

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有利於增加農業產量,緩解緊張的糧食供應,並騰出大量土地生產生物燃料,作為日益緊缺的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此外,溫度每升高1度,空氣中的水和降雨量增加7%,這也有利於改善現在許多地區極端缺乏的水資源。

 

法國政治月刊《今日價值》不久前發表了一篇題為《氣候變暖:他們所不告訴你們的實情》的調查,介紹了反氣候變暖派代表人物前教育部長克勞德. 阿萊格(Claude Allegre1937--)的觀點。阿萊格是法國著名地球化學專家,1986年獲克勞福特獎(相當於地理學術界的諾貝爾獎)、1987年獲瓦拉斯頓獎、1994年獲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金獎。退休後,現於巴黎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學術研究。

 

法國電視台最近採訪了阿萊格。記者問道,你已被認為是氣候變暖否定派,逆世界絕大多數科學家的觀點而行,你不感到孤獨嗎?阿萊格回答:科學真理從來不是多數投票決定的,而是由事實來確認。否則太陽就一直是圍繞地球轉了,因為伽里略一直是少數派。

 

阿萊格認為,目前在氣候問題上卻形成了一種多數輿論決定的局面。現在的問題是:對於這一問題沒有進行充分的全球性討論,一種學術輿論獨裁阻止了對科學事實的探討。阿萊格還指出,一些訴諸畫面、情感的說法,取代了科學的論據,是使這一爭論無法健康進行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高爾的電影中稱,冰川的融化,將會使海平面上升六米,導致曼哈頓被淹沒。阿萊格認為,這根本就是騙人。就好象將冰塊放入威士忌一樣, 冰會化但酒卻不會升高,因為兩者的密度是一樣的。

 

阿萊格指責說,不懂科學的環保人士壟斷了這一科學討論,全球暖化這樣一個偽話題實際上掩蓋了人類真正面臨的最為嚴重的危機,如飢餓、水資源匱乏、貧窮、文盲、健康等重要問題。阿萊格問道,哥本哈根為了解決人類一個世紀以後氣候上升2的問題,邀來了65個國家的元首,而不久前在羅馬舉行的全球兒童飢餓(每天11000兒童死於飢餓)問題,卻不見任何主要國家元首;在幾個月前土耳其舉行的地球水資源問題,也不見任何主要國家元首。而這些,對於阿萊格來說,這才是人類面臨的真正問題。因此,阿萊格認為, 哥本哈根將是一場媒體大戲,僅此而已……他說,美國一家氣候雜誌對氣候專家作調查,多達50%的專家認為人類活動並非氣候變化的原因,僅25%支持這一論點。

 

宛若全球暖化論教父的美國前副總統高爾,也遭到了質疑者的指責。高爾在全球奔走,大聲疾呼全球過熱,節能減碳時,他在田納西州住的是占地一萬多平方米的豪宅(面積是平均美國家庭的四倍),有電力控制的恆溫游泳池。據當地田納西政策研究中心2007年的報告,高爾一家年度電費高達三萬美元,用電量是平均美國家庭的20倍!高爾坐私人飛機四處演講環保,更是耗費大量燃料(製造出更多廢氣)。因此2008年《芝加哥論壇報》把高爾評選為八大不環保名人之一。

 

2001年初高爾卸任副總統時,他的申報財產不到200萬美元,現在則有數億美元身價。連一向支持高爾的美國左翼大報《紐約時報》最近都刊出題為高爾從綠色產業中發財?Is Al Gore Getting Rich Off of the Green Movement? 2009113日)的專文,報導高爾對綠色產業廣泛投資,包括碳交易市場、太陽能電池、免沖水式小便器等,從政府花大錢支持的綠色產業政策中獲利,通過投資,拍環保片,四處演講等,迅速積累財富。指出高爾一方面當環保鬥士,一方面又大發環保財。有批評說,高爾看來準備要成為全球第一個碳富豪

 

在過去三十年中,美國歷屆政府在氣候變化問題的態度搖擺不定。卡特政府時期,美國國家科學院曾就氣候變化的人為原因及其必然後果進行評估並建議採取行動。80年代初,在經濟滯脹與保守主義回潮的背景下,里根政府將環境管制看作是經濟的負擔,掀起了一股環保逆流

 

老布什主政後,白宮辦公廳主任約翰. 蘇努努在對待環境問題上的指導思想頗有代表性。蘇努努原是新罕布什爾州州長,曾率先制定過控制酸雨的規定,被稱為環保主義者。但在全球氣候變暖議題上,他堅持認為,大幅度減少礦物燃料的排放量代價非常昂貴,並且尚無足夠的科學證據證明全球氣候變暖的危險已經嚴重到了要付出這種代價的程度。他說,如果你要做出的決定牽涉到上萬億美元,影響到百萬個工作崗位,就應該在已知的事實基礎上作出決定,而不是被感情所左右。


克林頓政府從一開始就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並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因國會否決,在兩個任期內對氣候變化問題都未有實質性行動。

 

小布什就任總統以來,一直不相信全球暖化的科學性,認為在京都商定的措施會損害美國經濟,甚至將環境保護主義視為蘇聯解體後共產主義者的新動向。他以為氣候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最理智的方法不是試圖改變它,而是努力適應它。他被問及高爾的電影時回應:不相信Doubt it)。其後補充說:我認為我們必須辯清這些溫室氣體是由人類活動,抑或是自然現象造成,一面致力發展既改善我們的生活,同時又保護環境的技術。

 

2002215日,布什政府宣布對那些自願減排的企業予以稅收激勵。

 

200576日,布什赴歐洲參加八國集團峰會時首次對外承認,“人類活動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引起全球變暖。”

 

2007123日,布什首次在國情咨文中提及全球變暖問題,認為解決這個問題依賴於技術進步及使用乙醇等可再生能源。

 

布什政府公開宣布美國絕不會簽署《京都議定書》。這種立場招致國內外的強烈批評,被指責為代表了石油業和能源供應商的利益;是各國未能達成減排目標的元兇。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布什政府接連出台了《國家能源政策法案(2005)、《能源獨立與安全法案》(2007),規定了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內容;美國近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增長,其實遠較厘定了減排目標的歐盟各國為少,在2006年更首次出現減幅。

 

情況在變化。近來美國官方的立場正在與國際主流接軌,白宮已經明確接受全球暖化論。現任總統奧巴馬在當選後表示:應對氣候變化,毫無疑問是美國和世界所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這已被科學證明是確定無疑的現實。20081119日)奧巴馬政府強調,美國必須重回聯合國氣候談判的軌道,與國際社會緊密合作,以便恢復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領導地位,特別是恢復美國在綠色能源技術領域的領導作用。

 

20072月耶魯大學所作全美抽樣民調顯示,83%的受訪者認為全球暖化是個嚴重問題,70%的受訪者認為小布什政府的環保政策着力不夠。

 

但美國民調顯示了一種相反的趨勢。今年1023日美國佩尤民眾與新聞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and Press)公布的民調顯示,美國人中懷疑全球暖化這個說法的人越來越多了。57%的人認為,有足夠的科學依據證明全球溫度升高;與3年前相比,下降了20%。只有36%的受訪者認為,諸如發電廠的污染、工廠和汽機車的廢氣等人類活動是造成溫度上升的原因;比2006年的47%下降了11%。究其原因,可能美國人最近面對經濟危機、醫保改革等太多嚴重的切身問題,沒有餘力去關心比較遙遠的話題;再者,好幾部聳人聽聞紀錄片的驚悚效應也逐漸淡化了。

 

另外,據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報道,最近的一項民調顯示,46%的英國民眾不相信全球變暖是人類活動引起的,其中有 39%的人認為,沒有證據表明氣候變暖是人類活動導致的;剩下7%的人則認為,根本就不存在全球變暖。

 

200946日,美國的自由派智庫凱托研究會Cato Institute)公布了題為《氣候變暖的真相》(Climate Change Reality),由 100多名科學家署名的鄭重聲明,針對奧巴馬的上述言論:指出:恕我們直言,總統先生:事實並非如此With all due respectMr. President, that is not true.)矛頭所指,不僅是奧巴馬總統在全球變暖問題上的觀點,更是針對在這個問題上的所謂全球共識

 

聲明全文如下:

 

我們,在下列簽名的科學家,就氣候變化問題被嚴重誇大的觀點發表鄭重聲明:


1. 地球表面氣溫變化在過去一個世紀並沒有連續而顯著的變化從而導致最近十年期間的全球變暖。


2. 控制人口增長和資源的利用,並沒有能夠減輕氣候災害事件造成的嚴重損失。


3. 由電腦模擬的氣候模型所作出的地表氣溫急劇變化的悲觀預測,並不符合近期若干年來的實際狀況。


4. 總統先生,您對於氣候變化方面的科學研究的情況和在這個領域的科學論爭的了解與表述流於簡單,這是不能為我們所接受的。

 

(署名科學家名單略)

 

 

今天,在全球暖化性質未明,與溫室效應對不上號,加之溫室氣體的作用含混不清,可能張冠李戴、本末、因果倒置的情況下,居然在全球範圍大張旗鼓討伐二氧化碳,倡導昂貴無比、存在大量不定因素的碳捕捉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或Sequestration)工程,貫徹一系列有關減排的價值萬億計浩大戰略決策,難道是負責任的政治家和科學家,特別是權威性國際組織聯合國的應有作為嗎?

 

2008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4次締約方大會(波蘭波茲南)上,倫敦經濟學院統計學教授萊尼. 史密斯說,目前很多科學家過分地誇大研究結論,這將產生很多負面影響,也浪費大量寶貴時間。他說在世界各國一道探索對抗氣候變換新辦法的關鍵時期,科學家們僅靠試驗參考模型得出來的數據,被政府、組織、以及一些急於制定應對氣候變化計劃的個人誇張化了,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是很危險的。

 

本來,氣候科學是人類諸多學術研究中比較新的一門學科,理論基礎和研究實踐都很薄弱,真正學識高卓的權威專家還少之又少,現在連雲的性質還說不明白,三天后的天氣都預報不準呢。面對全球暖化這樣的超級課題,人類真正掌握的規律性還少得可憐,尤因涉及門類眾多的廣泛學科,所謂隔行如隔山,人們很容易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以偏概全;因此,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應提倡多領域出發、多學說並存,不同科學家展開爭論,給不同的見解以探討的空間,才有利於認識的提高、真理的發現,決不可以武斷地下結論,更不可用大躍進、放衛星,群眾運動的方式大轟大嗡。

 

近年來主流媒體對溫室效應幾乎一面倒,好萊塢式的驚悚感性宣傳深入人心,紛紛表態的專家學者和各界人士,絕大多數是氣候領域的門外漢。哥本哈根會議居然開成了萬人大會,據說高峰要求進場的多達三萬四千人,來自民間的環保積極分子,瞬間填滿了哥本哈根的大街小巷,世界各地數以百萬計的民眾正為拯救人類的最後機會展開全球行動,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場規模巨大的朝聖式群眾運動。

 

變暖派無視懷疑派未定論,試圖用行政手段和輿論壓力強行通過一系列關係重大的全球性決策,引起了懷疑派的強烈不滿。他們指出,這是極端環保主義和科研人員為了爭取捐助和經費,製造假象並誤導媒體的結果;更有甚者,全球暖化問題已經變成了一個政治議題,各派勢力利益角逐的一種非常手段,以至政治與科學界聯手腐敗的溫床。

 

出席哥本哈根峰會的全球三大氣候陣營——歐盟、以美國為首的傘形集團(指除歐盟以外的其它發達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從地圖上看,這些國家的連線很象一把傘。)和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和77國集團(截至20086月,77國集團已有正式成員134個),以及44個最不發達的國家,還有面臨高風險的小島聯盟等,在關鍵議題上存在很大爭議。反映了各自不同的利益訴求,決定了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不免成為一場縱橫捭闔的互責遊戲Blame Game),或者說一場不要怪我遊戲Don't-Blame-Me Game)。

 

事出突然,但非意外。哥本哈根峰會開幕前夕,英國科學界鬧出一起氣候門醜聞,給大會增添了荒謬怪誕的背景色彩。

 

電腦駭客攻破了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的服務器,1117日在一個氣象科學家網站公開披露了多達16兆,包括過去10年上千封往來於英國和美國高級氣象研究人員間的電子郵件和3000多份文件。其中暴露了一些令人震驚的現象:大批主張地球變暖的全球“頂尖”氣象專家,不僅不能確定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人為竄改對自己學術主張不利的重要原始數據,以證明人類活動對氣候變化起到巨大作用。

 

例如,在19991116日,英國著名氣候學者,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中心負責人菲爾. 瓊斯(Phil Jones)教授給同事的一封信中寫道:剛才《自然》雜誌的麥克耍了個手段,將近20年的每階段的氣溫增加了(從1981年起),這是為了隱瞞這一事實,氣溫實際是降低了......”

 

醜聞曝光後,瓊斯教授承認確實存在選擇性地採用數據的問題。當晚他就被停職了。

 

自稱為“保守派”的捷克理論物理學家比爾森(Lubos Motl Pilsen),在“參照系”(The Reference Frame)博客上表示,他詳閱這些檔案及電子郵件後,認為這些科學家不只杜撰資料,還操控利害關係人。他找到一份檔案“提供宣傳者20項建議”,包括如何“運用情緒”,必須“將警訊與鄰近地區串連起來”。他指責,“氣候科學家更沆瀣一氣,阻擋某些研究報告發表,甚至聯手將《氣候研究》這份期刊從同儕評鑑清單中移除。”

 

這些電子郵件告訴我們這樣的事實,一大批科學家企圖排除異己,但所用的理由不是氣候學和物理學,而與心理學、 社會學比較相關。這些學者操控的氣候電腦模型,不免使人聯想起了催生本輪金融危機金融模型騙局。這些模型的研究對象都是複雜的“混沌系統”,背後都有着一個大得不能垮掉的超級產業,都能帶來不堪回首的災難性的後果。

 

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是研究自然和人為氣候轉變的世界權威機構,在聯合國報告撰寫中扮演領導角色。鑑於醜聞的嚴重性,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小組在大會召開前宣布,將對此事展開調查。東英吉利大學自身也成立了獨立調查組。瓊斯的同仁,鼓吹“全球暖化”的另一位主力人物,賓夕凡尼亞大學的曼恩(Michael Mann)教授也因涉案被大學方面進行調查。

 

事實已經證明這些盜載的郵件和文件都是真實的。被稱為懷疑論者反氣候變暖派認為,這證明有些科學家在氣候變暖問題上正在撒謊,是一場規模巨大的騙局,是科學史上最大的醜聞,並且這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氣候門Climategate)醜聞的衝擊波震盪全球輿論。

 

美國風頭正勁的前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佩林(Sarah Palin),在129日的《華盛頓郵報》著文,猛烈抨擊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她在文章中說,隨着11月中旬世界權威的氣候變化研究機構——英國東英吉利大學氣候研究所的電郵資料被黑客盜取而公開,揭穿了所謂氣候變化專家駭人聽聞的做假及隱瞞行為,終於讓美國公眾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善良的世人對哥本哈根峰會寄予厚望。人們不僅希望地球不被熱壞,還期許一場前所未有的真正的世界性政治會議,通向全球化政治協調的里程碑。

 

2009127日,哥本哈根峰會開幕,東道主國致辭之後,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業組主席帕喬里(Rajendra Pachauri,他領導的IPCC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分享了2007諾貝爾和平獎。)博士被特邀發表講話。 帕喬里發出了一些變本加厲的警告:全球變暖導致地球上的海冰,將在21世紀下半葉完全消失。”“海平面在2050年將上升7”“由於全球氣候變暖、森林開採、 海平面上升以及洪水易發地區人口增加等原因,預計到2050年全世界受洪水威脅的人口將增加一倍,全球將有21億人生活在洪水中。

 

美國前副總統高爾,14日在哥本哈根會議上,作了被媒體評為“最不靠譜的發言”。高爾引用氣象學家馬斯洛夫斯基的話說,57年之內,北極地區在夏季極有可能就找不到冰塊。但馬斯洛夫斯基卻對此予以否認。(變暖派氣象學家流行的說法是,2030年以後,北極才會基本上不再有冰塊。)

 

毋庸置疑,人類的生存環境需要悉心保護。應對全球氣候惡性變化,防範人類世界的致命災難,確是政治、經濟和社會學的頭等大事;但若帕喬里和IPCC和高爾等導演的大戲竟然立足於缺乏科學根據的臆測,信口開河,甚至規模巨大的騙局,或科學史上最大的醜聞之上呢?世人完全可能在不必要的恐懼和驚慌中,為此虛費數以十萬億美元計的巨額財富,為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進步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

 

再者,如果地球真的在快速暖化,走向災難,人類不僅要用保護環境的方式來減緩溫室效應,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科技的手段來減少太陽對地球的熱輻射。如果陷進了假數據的騙局,一頭扎進了二氧化碳減排的誤區,耽擱了這方面的努力,怎不誤盡蒼生?

 

善良、謹慎的世人會說,寧可信其有吧。再說,也許歪打正着呢。玩世不恭的美國著名專欄作家托馬斯. 弗里德曼在《紐約時報》評論道:如果我們為了應對氣候變化而建立了一個清潔能源經濟體,但是隨後氣候變化被證明是一場騙局,我們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我們會變得更加強大,更加具有創新意識,在能源問題上更加不依賴於他人。

 

人類世界正面臨着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拷問,能源是個核心問題。讓我們立足數量級常識基礎上,清醒地看一看弗里德曼心目中的清潔能源經濟體的現實吧!

 

誠然,幾乎人人都會如數家珍,列舉一大堆無碳的清潔能源名目,諸如:太陽能、風能、水力、氫能、海洋能(潮汐能、波浪能、溫差能等)、地熱能、生物能、核裂變能,以至喻為小太陽的核聚變能……許多早已遍地開花,廣為應用,進入尋常百姓家。有個大騙局催化一番,應該會更快發展起來;因此,我們會變得更加強大。

 

不幸的是,如果我們引入一個數量級的概念,就會發現一個堪以取代既有骯髒能源經濟體清潔能源經濟體離我們還相當遙遠。

 

迄今為止,在全球一次能源中,含碳化石燃料仍然高占八成,如果不計入原已成熟運行的水力發電站和常規核電站,清潔能源經濟體占有的比重目前還不到百分之一。

 

國際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簡稱IEA)執行主任理查德. 瓊斯(Richard T. Jones)最近在德州休斯頓萊斯大學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的一場演說中,對未來能源的供需進行評估。他說,現代可更新能源的科技在進步。事實上,它們的增長率是最快速的。但是它們在所有能源中的占有率非常低。研究表明,即便到2030年,新能源可望提供世界總電力的4.4%,在整個一次能源中的占有率大約只有百分之二。

 

只有在數量級上具有競爭力的高效太陽能或核聚變等新能源技術得到革命性的突破,經小型試驗成功,由示範運行轉進大規模商用化生產,才能在實用意義上形成逐步取代舊能源的清潔能源經濟體。這就是說,在幾十年以至近百年間,存在一個相當長的能源過渡期,以含碳化石燃料為主的舊能源不僅不會退出歷史舞台,而且還將繼續擔任要角。特別在石油、天然氣資源趨於枯竭之際,儲量豐富的骯髒燃料煤炭最可能像灰姑娘找回水晶鞋,重拾能源王冠。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30年,全球發電燃料中煤炭的比重還要較現在增高。

 

既然在極低數量級基礎上快速成長清潔能源經濟體不可能奇蹟般迅速取代舊能源,既然任何國家都不能停止生活、生產和發展,在未來半個世紀或更長的的時間裡,人類世界仍將依賴骯髒的舊能源。為此務必加緊開發和推廣舊能源、新方法(包括IGCC燃煤發電,高效內燃機和各種節能技術),力求提高轉化效率和降低排放污染。

 

由於擺脫不了對於含碳化石燃料高度依賴性,如果一門心思奢求大幅度減排二氧化碳,看來非得指望昂貴之極、可靠性成疑,幾同匪夷所思的碳捕捉和封存工程不可;否則,2050年來臨,怎免洪水滔天?

 

碳捕捉和封存系統,目前尚處於概念性研究和小型試驗階段。即使是最樂觀的擁護者也質疑這項技術在2020年之前是不是真的能得到大範圍推廣。

 

2003美國能源部主持下確定由國內外12家能源公司在伊利諾伊州聯合開發的“未來發電” FutureGen項目,是一次調查這種系統在實際發電中效果的認真嘗試;但當預計成本從83千萬美元猛增至18億美元後,該項目於去年1月份宣告取消。今年6月又有重新啟動之議,計劃建成時間將由原定的2012年推遲至2015年。

 

碳捕捉和封存系統,維護地下儲存倉也會成為巨大負擔;地下氣體一旦發生泄漏,勢將污染地下水甚至嚴重危害大氣環境。

 

碳捕捉和封存系統還將使燃煤發電效率損失 20-30%

 

理查德. 瓊斯先生是心中有數的。不知俏皮的托馬斯. 弗里德曼,哥本哈根峰會的各界權威人士和大街小巷的萬眾大軍,多少人擁有一本明白帳?

 

說白了,“二氧化碳元兇論”水分多大,已不重要。既然每個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全球暖化是真的地球變暖的後果就是人類毀滅,這是被科學家證實了的,精明老練的政治家們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韙(牛仔式美國總統小布什已經遠去),盡可在道德制高點政治正確”的大旗下,紛紛順水推舟,將計就計,“減排”調子越唱越高,按着自家利益量身打造,提出種種不顧有無科學根據,玄之又玄的操作模式。而所謂減排計算方法,包括減排量、碳交易和碳排放稅,根本無法嚴格量化和細化,充滿着令人撓頭的不確定性、虛假性和投機性。即便達成了份額指標協議,檢測手段和可操作性猶在不明之天。

 

至此,不難看出,二氧化碳排放限額問題,實質上相當於各個國家的能源使用限額問題,經濟發展的限額問題,甚至各自的GDP的限額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未來世界各大國國際格局之爭,實力對比之爭,發展權利和發展空間之爭。你會演“皇帝新衣”,我會玩“指鹿為馬”,誰演出高明,占得上籌,就風光無限,名利雙收,何樂而不為?

 

世界正在人滿為患。哥本哈根峰會主持人有沒有想到過人口控制?聯合國人口基金最近發表《世界人口狀況》分析報告稱,人口增長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加的要素之一,回顧歷史數據,全球排放增長,有四至六成是伴隨過去人口增長而來。報告預計,若全球人口在2050年前能控制在80億 而非90億,就可減少10億至20億噸碳排放

 

中國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趙白鴿出席哥本哈根氣候峰會期間稱,家庭計劃和人口控制是被忽略的對抗暖化方法之一。

 

趙白鴿說得好:要對抗暖化,不能將之簡單視作排放問題,而要視之為一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態因素的問題,而人口議題是關鍵之一。她稱中國的家計政策,令中國過去 30年來少生4億人口,使中國每年少排1800萬噸二氧化碳,也提高了中國國民的整體生存能力。她引述倫敦經濟學院研究稱,每花7美元在基礎家計上,就可減少逾1噸排放;相比下,以減少伐木方法減排1噸溫室氣體,就要花13美元、風力發電就要花24美元、太陽能就要51美元,混能車就要93美元,電動車就要131美元

 

中國30年前開始實行的一孩政策,惹來西方很猛烈批評。加拿大《金融郵報》專欄作家日前撰文稱也許全球應效法中國控制人口抗暖化,卻招來口誅筆伐網上留言。哥本哈根峰會在一片減排嚷嚷聲中,幾乎無人理會她的鄭重呼籲。

 

在可持續發展的首要事項中,不管有沒有全球暖化或全球冷化,如果忽略了人口控制,減排幾同徒勞,資源日趨緊張、生存發展空間壓縮不止,萬物之靈何來光明前途?

 

人定勝天觀不惜破壞人和自然的調諧,已然教訓累累;另一方面,有意無意過度誇張人類活動的影響力,也將因為過猶不及的無知或狂妄遭受懲罰。

 

哥本哈根峰會沒有像漢森博士期望的那樣崩盤,但是各方都成功地守住了各自的底線,因此加班加點也不可能導致任何實質性的突破。正如毛里求斯代表所說:“我不覺得我們今晚的工作會增加什麼額外的價值,謝謝主席,讓我們回去睡吧。晚安!”

 

1219日夜晚,是哥本哈根的一個安祥夜晚,在經歷了紛繁蕪雜的個人秀和高度緊張的談判之後,眾多代表和記者也終於如釋重負。但是遊戲遠未結束。

 

“雖愚必明”乎?

 

 

20091220日,於紐約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8: 福村:我對中文、英文優劣辯論的一點想
2008: 國家:夠了,所謂的傳統文化--回aa88
2007: 清華大學行政領導班子換屆
2007: 又一海歸子女
2006: 為什麼說安省50號法案是對中醫針灸專業
2006: 大師級創新人才探源(六)---體制是關
2005: 怎樣在美國成為醫生 (3): visa issue
2005: MB, MD, PHD 等, 都是中國的體制問題惹
2004: 洋人如何議論楊振寧的黃昏戀
2004: 我們班的花名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