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现行学术体制与非典型腐败
送交者: 易中天 2003年06月19日18:47:43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顾海兵先生《国家社科基金:应由资助项目转为奖励成果》(原载《学术界》2003年第1期)和郑也夫先生《以借贷和奖励取代资助》(原载《中华读书报》2003-04-09)的观点,我七分赞成,另有两点补充,一条反对。第一点要补充的是,有问题的不光是国家社科基金,而是整个现行学术体制(据我所知顾海兵先生也有相同观点)。第二,正是这种体制,不但造成了学术界的腐败,还造成了大面积的“非典型腐败”。因此,“以借贷和奖励取代资助”的办法治标不治本。根本的办法是改革现行学术体制,而现在能做的,则是立即暂停一切学术资助和学术评审,以俟将来。

  不能说郑也夫先生设计的方案不好。说实在的,那真是用心良苦,连许多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全,而且极具可操作性。其实我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只不过没有郑先生想得那么细。但郑先生想得再细,也仍然有一个关口绕不过去,那就是借贷也好,奖励也罢,最后还是要通过评审。郑先生说,在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的评审中,资金的“大头”往往会被各地的学术带头人在“平衡各地面”和相互帮衬中瓜分了,那么请问,奖励的名额难道就不会被这样瓜分?立项资助靠不住,“以奖励代资助”就那么靠得住吗?

  所以我说有问题的不光是国家社科基金。在现行学术体制中,只要牵涉到评审,比如评奖、评职称、评博导、评博士点、评重点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以行政代学术”。倒不是说担任评委的一定就是“学官”(院长、系主任),尽管各类学术评审委员会中“学官”不少。但问题并不在于此,而在于,一个人,无论是否有行政职务,只要担任了评委,就可以视为“学官”,有了“学官”的意味。因为他代表的是官方,行使的是官方赋予的“生杀予夺”之权。于是,学术评审就变成了一种行政权力。我们知道,腐败无非是权力的赎买。只要存在着权力关系,而且这种权力是可以赎买的,那就存在着腐败的可能。当然,由于学术界素有清高廉洁的传统,也由于读书人一般比较胆小,还由于学科建设不像经济建设那样利润丰厚,学术腐败好歹还不算骇人听闻。但各类学术评审中普遍存在着“非典型腐败”,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非典型腐败”,就是那些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比如请客吃饭,送一点不太过分的礼品或数额不大的礼金,甚至只不过是写信、打电话说情。写信、打电话说情当然不好说是腐败,但造成的后果却未必就不严重。当然,各类评审制度中都会有严禁说情的规定,同时还会规定一经查出就要如何如何。然而实际上这些规定都不过一纸空文,因为你永远查不出,而且也防不胜防。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评委,你可以不吃请,不收礼,但总不能不接电话。如果打电话的是你的老朋友、老同学、老上级,甚至是以前于你有恩的人,你又该如之何呢?至少在我,是没有办法的,只好昧着学术良心去投“人情票”,以便对得起“知恩图报”的那个“良心”。如果对方托付要关照的人和事还确实说得过去,那就谢天谢地了。所以有人说,以前是“英雄难过美人关”,现在则是“评委难过人情关”。如果那人情来自“美人”(面子特别大的人),恐怕就更加过不了。

  也许正是有鉴于此,现行学术制度采取了“量化”的办法,并规定了“硬指标”。比如评博导要有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或者要有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同时还要有权威刊物论文多少篇,核心刊物论文多少篇。这些“硬指标”各校不一,但无一无之。我丝毫也不怀疑“立法者”的初衷是好的,但其结果却恐怕是始料之所未及。学术腐败和非典型腐败不但没有被根治,反倒更严重了。因为课题和奖励的评委也好,刊物的主编和编辑也好,也是可以用“非典型腐败”的办法来搞掂的。事实上几乎所有权威刊物和核心刊物的编辑都为“人情稿”所困,最后不得不网开一面,辟出若干版面来应付。一点不应付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不是中国人。能够不以“人情稿”为主,就很不错了。那么好了。以前,一个学术水平很差的人,在评职称评博导的时候可能还会自惭形秽。现在不怕了。手里拿着这些“硬件”,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要职称、要头衔、要奖励,你不给他他骂娘。再说你不同意也不行,人家“够条件”么!

  由此评出的,就是一大批“真的假教授”和“真的假博导”,我称之为“非典型教授”、“非典型博导”,统称“非典型学者”。记得郑也夫先生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讲座中也讲过这个问题。因此我想请教郑先生,如果让这样一些人来组成阁下设计的“成果审查委员会”,结果会怎么样呢?那还用问吗?没错,从理论上讲,“相马不一定确证千里马,赛马一定会确证千里马”。但如果裁判出了问题,是“非典型裁判”,事情恐怕就很难说。事实上现行学术体制的问题也正在于此,即它以“科学评估”的名义和方式,为一大批庸才提供了一个合法的进身之阶,并将由此造成整个学术界的平庸。平庸不是腐败,甚至连“非典型腐败”也算不上,也许只能叫做“另类非典”,却比“非典型肺炎”还要恐怖,因为它将扼杀整个学术界的生命活力。道理也很简单。一个庸才,并不会因为当上了教授或者博导就不再是庸才,却可以而且一定能当评委。这样的人评出来的,也一定是平庸之作和平庸之才。道理不说大家也明白。最后,学术界就会只剩下庸才,没有人才,更没有天才。这就叫“人才淘汰律”。

  追根寻源,问题就在于“以行政代学术”,就在于学术评审变成了一种行政权力,因此治本之法,就是取消各类评审。如果一时半会还不能全部取消,那就先取消国家社科基金。既然“社科研究不像自然科学研究那样需要大笔经费”,“没有经费仍然可以从事研究”,甚至更好(比如可以“永远听凭我的兴趣的指引”);既然“社会科学史上的重大理论成果几乎都不是在资助下完成的”,而“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了这么多年来,没听说过有什么重大突破”,那么,何不干脆取消?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省下钱来支援国家建设。我们国家还不富裕,有这笔钱,干什么不好,何必一定要用来资助文字垃圾?第二,社科研究变成无利可图的事情以后,坚持下来的就是真学者了。这样停他十年二十年,毋庸费心,真假自现,也就不怕“人才淘汰律”和“非典型腐败”。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我也展望一下清华的未来
2002: 学术裁判:一种没有监督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