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阻擋海龜進入中國學術界的玻璃大門
送交者: chem11 2003年08月13日18:32:1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文章來源: 系主任、院長、校長 於 2003-8-11 21:50:00:

三 阻擋海龜進入中國學術界的玻璃大門

所以說,儘管從表面上看,中國的學術界向海龜們敞開了大門,但實際上這是一扇緊緊關閉的玻璃大門,其要點是要外界認為這扇門是開着的,但同時要盡力減少海龜的進入。為什麼會這樣呢?學術界不是更應該以選聘人材為主嗎?前面講過,龜鱉之爭是利益之爭,所以必須根據這個線索進行分析。

其實,在中國學術界,海龜和土鱉的界線是很模糊的。這是因為,很多具有高級職稱的土鱉都有短期(幾個月到一、兩年)出國訪問的經歷,但由於沒有洋學位,所以他們仍舊被劃歸土鱉類。他們實際應該被稱為“土龜”。“土龜”是國內學術界的實權派,多數是博導,並且擔任系主任、院長、甚至校長等行政要職。真正的土鱉,是那些不久前從國內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中青年,他們很多人是中國博士大躍進的產物,因此他們的整體學術水平比海龜們要低得多。在學術界內,土鱉的地位最低,他們在人身上受土龜的管制,他們的最終利益受海龜的威脅。

同樣,海龜也可以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已經回國較長時間、並且已經在國內建立了工作據點和學術地位的人,本文稱他們為海鱉。海鱉們品嘗到了早期回國的艱難,並且由於各種原因,已經習慣了國內學術界的運作規則,所以在利益上他們與土鱉,尤其是土龜,有很大的共同點。

應該說,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國內學術界還有些清水衙門的味道,那時肯回國的海龜,目的比較單純,圖的多是在學術上有所發展。隨着高教產業化的發展,以及教育經費、科研經費近年來大量湧入,學術界人士待遇的提高,以及早期留學生中很多人到了中年,有了落葉歸根的情節,所以在二十世紀末出現了一個留學生回歸潮。他們是真正的海龜。不過,既然是潮,難免魚龍混雜、良莠俱現。

目前在中國學術界中掌握權力的人士以土龜和海鱉為主。由於他們他們的雙重經歷,因此他們具有雙重性格:他們習慣於中國學術界的官僚化體制,但也知道中國與西方在科學水平上的距離。官僚制度的本質就是要保戶既得利益,因此他們實際上是討厭海龜回國的。但是,國家的科技政策、高教政策又決定了利用海龜能夠從政府那裡得到好處。於是,就有了如今的不成文“國家”政策:在歐美大學畢業的博士們,如果在國外沒有功成名就,很難在中國的大學中找到合適的職位。而那些功成名就的海外大腕們,由於根本不可能完全回到中國工作,反倒成了國內學術界的搶手貨。他們可以到中國打短工,甚至可以不幹活,他們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在發表論文的時候把國內單位的名字掛上。這樣一來,海龜招收單位的學術水平既在名義上得到了提高(這是土龜的主要政績),而土龜的地位也得到了保障:土龜最終是海龜的老闆,隨時可以把他們解僱。金錢不成問題,自然有人(國家或企業)負擔。所以,中國學術界一方面搞些用百萬年薪聘請海外教授的名堂和花樣,另一方面是把大批真心回國工作的海外學子排斥在學術界之外。其理由看上去很正當:那些被排斥的海龜水平不高。其實,水平的高低是相對的,與土鱉和土龜們相比,海龜們的水平從整體上說是足夠高的,但土龜們自己是不會和海龜們比的。土龜們把海龜進入中國學術界的門坎加高,讓小海龜與大海龜相比,而他們自己倒成了圈內的裁判。這就是其中的奧秘。前面提到的李正起博士,他親自到南京大學之後才發現,醫學院主管聘請教授的竟然是兩個副教授,其中一個還是在職研究生。(李正起:南京大學就是這樣面向海內外招聘教授嗎?XYS20030729)。這樣的土鱉,會聘任海龜來堵自己的前程嗎?

所以說,新海龜們面對着的是土鱉、土龜、海鱉們的三重阻力,而反對海龜最力的人,實際正是中國學術界的實權派。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英文能不能消滅中文?
2002: 美國求職歷程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