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不要迷信雜誌引用因子
送交者: miaofat 2003年11月15日17:14:2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我在這裡斗膽講一句,雜誌的引用因子不算什麼,在這個上面我們不能持機械論態
度或者迷信態度。

Chemical Communication的引用因子應該算可以了,也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
在我們這個催化行業,Chemical Communication屬於真正的催化大師不投文章的雜誌。
一個人發5篇Chem Comm所得到的認可程度,都抵不上他發一篇Journal of Catalysis。


同樣,發表在同樣雜誌上的文章,也是不等價的。JACS的兩頁文章,和反映系統
工作的JACS十幾頁長文章,在工作量、通透性(說得清還是說不清)等方面完全是不
等價的。

稿件錄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審稿人意見,取決於運氣。同樣雜誌上、同樣長度
的文章都是不等價的。再好的雜誌都會有在某些人眼裡一般的文章。比如2002年12月
Angew Chem Int Ed 41 (2002) 4730報道催化分解CCl4,這篇文章被2003年的C&En News
介紹了。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常普通,和Catalysis Letters任何一篇文章的水平沒有
區別。不僅如此,有的地方我有保留意見:

[1] 圖1。作者考察一個催化劑的穩定性。作者把溫度逐漸升高,直到轉化率到100%
,然後考察了70小時,說催化劑是穩定的。這種測試方法是不對的。應該把溫度控制
在轉化率為90-95%,然後再測試,這樣才能看出轉化率在以後的小時內的真實變化情
況。原圖顯示300度轉化率就100%了,可是作者還要升高到350度,這樣的話即使催化
劑部分失活,轉化率還會是100%,因為他的操作溫度遠高於轉化率剛好100%的溫度。

[2] 作者用“分解能力”(單位:g CCl4/h/g catalyst)來和文獻中其它催化劑比,
宣稱快來看啊,我比別人活潑。其實這種比較是不對的。實驗條件不同是很難比較的
。正確的比較是比較在同樣的實驗下的轉化率,使用這種“分解能力”和TOF都是誤
導的。因為即使你使用同一個催化劑,如果催化劑用量不同,或者流速不同,得到的
“分解能力”絕對不是一個固定的值。這個值遵循經濟學當中的“邊際效用遞減理論
”。舉個例子,你使用一個固定的催化劑 1 g,得到轉化率 50%, 則“催化能力”為
50%/g。假如你現在用 2 g催化劑了,則催化能力還可能是50%/g嗎?絕不!因為如果
是這樣的話,轉化率就要到100%了;而使用3 g催化劑,轉化率就要到150%才能維持
這個固定的“分解能力”50%/g。事實上是這樣的,假如你現在用 2 g催化劑了,轉化
率可升高為75%;3 g, 85%; 4 g, 90%,所增加的差值逐漸減小,稱為“邊際效用
遞減”。其實很多文獻的“貓膩”也在這裡面。他們只要減少催化劑用量,就可以提
高“單位催化能力”,把別人比下去了,其實這是誤導的。

[3] 作者提出分解機理涉及COCl2中間體,其實這個別人在氟利昂分解中早就報道過
了。作者所引用的文獻[15],一篇2000年Chem Comm文章,號稱首次報道CCl4催化水
解,其實這個宣稱是錯誤的,文獻中從1990年到2000年,報道過CCl4催化水解的文章
不下8篇,文獻[15]並非首次報道。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楊振寧傳後記
2002: 有感中國科技競爭力排名落後於印度巴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