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归不归?留学生的难题
送交者: 徐可 2004年01月03日16:10:39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海归的话题也许不如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那样严峻沉重,但对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来说,也实在并不轻松

考托,考G,申请表,推荐信……当年的大陆高校的高材生过五关、斩六将来到美国留学。如今他们当中的大多数,又在思考毕业后是否回国,什么时候回国的问题。海归的话题也许不如哈姆雷特“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那样严峻沉重,但对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来说,也实在并不轻松。时报记者访问了多位正在或者曾经在美国高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并记录了他们对于海归问题的一些想法。

●海归这个词已经被喊滥了

中国留学生归国潮流已达到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顶峰。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1978年至2002年底,中国的出国留学人员达五十八万人,到目前为止,十五万人学成归国。2002年,“海归”将近一万八千人,比上年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七。

那么海归到底有几种人?他们回国就业的待遇又是如何?北京市外企服务集团人力资源分公司总经理王晓平认为:“海归”派有三种。第一种是在国内有经验、有学历背景的,他们出国进修或者在国外有工作经历,也就是真正“镀金回来”,是很受外资公司、民营、国营企业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翻几倍都是正常的。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们,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经营管理、电子商务方面比较了解,但他们通常的想法是由于出国“投资”比较大,一回来就想快速把“成本”收回来,因而对薪酬的期望值也比较大,甚至要3─5万美金的年薪,实际上1─2万的都难找。另外一种就是在国外瞎混的,包括一些高中生,学习也不怎么好,未必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但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有钱、有机会,能出国混个洋文凭回来,但混的结果是有的甚至连外语说得都不利索,他们的前景就比较令人堪忧。

为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国家的确给许多的优惠政策。比如广州,由政府专门设立的6000万元留学人员科技创业资金,已给予43位留学人员每人10万元的无偿支持。广州市政府出资组建的广州风险投资公司已向10个留学人员创业的项目提供了5,437万元的风险资金。各地也争相为留学人员开办特区。1994年南京在全国率先创办“金陵海外学子科技工业园区”,目前,全国各地这样的“特区”已达60多个。一大批干部和土地、资金等资源被用于专门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马启元博士的时代创投公司管理下的上海张江海外科技创新园就是一个这样的范例。

但是,随着回国人员的增多,和国内的就业体制日趋市场化。企业更注重的是人才的素质和实力,而海归资历本身不能保证一份理想的职位和高薪。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在海外求学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清楚。在2003年12月20日哥伦比亚大学举行的回国创业讲座上。有人向回国创业的成功者马启元博士提问:“请问国内有没有专门机构和政策保证回国人员的就业?”马启元博士的回答是,“有──人才交流市场的留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是,他们的工作是提供招聘信息,告诉大家哪个公司在招人,别的管不了。”但他同时也说,“只要有足够多的留学人员一起倡议,政府的现有政策是有可能改变的。”

拥有杜克大学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舒明,现任一家拥有35亿美金资本的全球性对冲基金Amaranth Advisors LLC的投资组合管理经理。他和在纽约的投资银行,咨询公司等美国一流企业任职的一些中国人,成立了一个叫作北美华人管理协会的团体,并任协会的首任主席。他们经常组织活动,探讨一些关于中国企业和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及交流管理经验。舒明直言不讳地说,“海归”这个词已经被喊滥了。他认为国内媒体的一些报道中所谓“海归贬值,月薪二千五也能钓到海归”的说法“太笼统”。既有学历又有经验的海归仍有很强的竞争力。对于一心想回去的人,他认为当海归成为一种风潮的时候,就是人们该冷静想一想的时候了。在美国找工作和在中国找工作,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现在已经不是头脑一热回国就万事大吉的时候了。有心回国的人要认真考虑行业,地理条件等具体的问题,“我适合什么样的职位”,“在哪里有这样的职位”,然后做认真的准备。舒明说,想回国发展的人需要长期准备的过程。

哥伦比亚大学的生物信息学博士生张小红说,自己的目标很明确,回国开设生物技术公司。但她认为自己还需要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积累。“我希望有属于自己的专利。对于回国创业的资金筹集,比如如何得到风险基金,我还不不了解。我有许多的东西要学。”

●技术类型人才的顾虑

在80和90年代来美国攻读研究生的人,最多的是学习理工科,特别以生物,计算机,化学,物理等学科为主。毕业后当中的很多人选择了在学校,研究所和公司里做科学研究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能做到高级管理阶层的属于凤毛麟角。对他们来说,一份较为优厚的工资和有稳定的留在美国的身份都不是问题。但纯技术工作做久了,有的人难免就产生厌倦心理。回国做高层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诱惑。

一个在新泽西工作、来美已经有14年的计算机数据分析员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但是承认自己的经历和心态“很典型”。他对记者说,由于自己从事的是技术行业,觉得目前还是在美国比较有发展前途。他说,“很多人都和我想法差不多,特别是那一些搞技术的人。”他坦言,在美国时间呆长了,就想回国寻找机会。但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离开中国的时间久了,对国内的情况很不了解。最耽心的是不知如何按照国内的方式与人打交道,和对国内政策体制的陌生。因此他暂时觉得回国开公司不是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他理想的工作是能在驻中国的国际大公司里面做管理。他觉得留学生要想了解中国的情况要多回去看看比较重要。

●就业压力也是回国的动力

由于美国前两年的就业市场不景气,大公司裁员比比皆是,以计算机和金融行业为代表。一些在美国高校学习一度是最抢手的法律、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纷纷选择回国就业。这和许多人刚进入学校,梦想进入美国一流大公司,然后平步青云的初衷不一致。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得不做出一个相当沉重的选择。

一个在美国读了两个法律学位的女生,在联合国、世界银行和美国的顶尖律师事务所都有实习的经历,但在毕业后一年实习期内找到一家像样的美国事务所公司法律师职位的机会,仍然渺茫。她说,经过许多次不成功的求职经历,现在她已经把精力花在寻找在中国有分公司的外资律师事务所上了。她理想的城市是北京。她感叹自己为在美国读书找工作,金钱和精力上的付出很大。她说,“我现在想通了,为什么非留下来不可呢?做律师要建立社会关系,在中国我有亲戚朋友。在一个熟悉的文化中,成功会更容易一些。”

●海归依然是留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

正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国际教育发展硕士的谢逸决定明年夏天一毕业就回国。出国前她在北京的联合国办事处负责预防艾滋病的教育项目。她还在广西农村的小学教过英语。她认为由于这些工作经验,她对中国社会有较深的了解。回国更有利于她的事业及个人感情发展,她的男朋友在国内也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今年夏天,谢逸和几个在哥大和纽约大学读书的朋友发起了一个叫做“中国茶聚”的活动,旨在给纽约的中国留学生一个结识朋友和对话的空间。探讨人生,事业和爱情等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这个活动开办伊始的前两次话题都是与回国就业有关,一下子就吸引了一百多人的参与。

从“中国茶聚”到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会,再到北美华人管理协会。只要有中国留学生的地方,回国的话题总能引发积极的参与和热情的讨论。虽然这种讨论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有的人了解信息,结识朋友,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有的人却两难选择,犹豫不决。两者都大有人在。这毕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新闻主持人Tom Brokaw说过,“挣一块钱很容易,但大有改观却不容易。”(“It is easy to make a buck. It is a lot tougher to make a difference.”)舒明在接受记者访问的时候也说了一句类似的话,“We want to make a difference”。这句话也许可以代表许多海外学子的心声。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3: 吻[译诗]
2003: 风云2002年:被侮辱和被捍卫的学术诚信
2002: 本世纪十大科学骗局
2002: 达尔文主义 by 著名华裔瑞士科学家许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