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中國特色的奧運冠軍與科研冠軍
送交者: lamp 2004年08月29日15:40:0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中國特色的奧運冠軍與科研冠軍

  作者:不為

  這幾天,雅典奧運會上頻頻傳來中國奧運健兒奪冠的消息,着實讓人振奮!
由於美國的奧運節目轉播權被NBC獨家買斷,只有延時錄像,而且主要播放有美
國隊員參加比賽的項目,再加上時差,想要先睹為快,就只有上網瀏覽了。因此
往往是先知道結果,再看到電視畫面。當然,加裝天線可收看CCTV-4的同胞就
少了這般煩惱了。

  這樣一來,上班的時間一大半就泡在網上了,難免讓美國同事不解,奧運會
有這麼大吸引力嗎?是啊,到底奧運會什麼最吸引人呢?金牌或獎牌排行表?金
牌獲得者是誰?世界記錄或奧運記錄的打破?抑或最感興趣的體育項目?你如果
不參加什麼賭局,也用不着那麼關注名次。你如果不認識參賽的某個運動員,誰
拿獎牌好象也無所謂。你如果熱愛某項體育運動,如足球,那世紀杯要精彩和過
癮得多。對我而言,歸根結底,可能還是一種民族情結吧。中國隊多拿一面金牌
或獎牌,總是高興的。但又比不過老美,在這也牛不起來。再看看周圍的老印,
迄今就區區一面銀牌,也沒有什麼失落感似的。碰到老中,不談談奧運會,好象
你就那麼缺乏血性、缺乏熱情、或者缺乏愛國心什麼的。

  是的,還記得1984年中國隊獲得首枚奧運金牌時,是多麼豪情萬丈,心潮澎
湃!體育為國爭光,洗雪“東亞病夫”稱號,難道這枚奧運金牌不比金子還珍貴
嗎?每當看到奧運會場升國旗,奏國歌,你能不熱淚盈眶嗎?二十年過去了,中
國健兒所獲的奧運金牌已過百枚,中國的體育強國夢想似乎開始實現了,儼然躋
身於一等體育強國之列。因此,每當奧運盛典來臨,對於中國和中國人,就象過
大節日一樣。可是,當你沉溺於這份自豪和榮耀之中,猛然發現與周圍的一切格
格不入。為什麼老美就不把拿金牌當成一件天大的事?每當我喜形於色地問美國
同事,你看了奧運節目嗎?回答總是:有時或偶爾看看,只是看自己喜歡的運動
項目。當你再問,你知道美國拿了多少金牌嗎?沒有幾個真能回答出來。於是我
就開始琢磨其中的味道。想來是文化差異?價值觀不同?這些或許是部分原因,
但最終發現主要原因恐怕是體制不同。

  美國選拔奧運選手,雖然也是經過多層篩選,最終選入國家隊。從隊員選擇
某項運動項目開始,完全是基於個人的愛好和潛質。愛好是靠隊員自己培養,潛
質需要家長或老師發現。兩者結合起來,需要再依據家庭的經濟條件決定是否選
擇運動員生涯。美國儘管依靠稅收和捐贈建了無數體育場館和設施,但作為運動
員參加某個俱樂部或使用某種體育設施,基本都是要付費的。費用除家庭和親友
支持外,也依靠捐贈或廠家贊助。不少人因為經濟原因而不得不終止運動生涯。
而一旦功成名就(如拿奧運金牌),或許還需要償還某些債務。運動員成名後的報
酬主要來自做廣告,當教練之類。所以美國人選擇運動員生涯,必須愛好這項運
動、擅長這項運動、投入這項運動、並且克服種種困難、才能鑄造成才。

  我又好奇的問美國同事,美國奧運代表隊代表國家出征,美國又很富有,是
否是由國家資助?回答不盡相同,有的說可能政府會資助部分。然後帶着一種好
奇心,我開始用不同的關鍵詞在yahoo和google里搜索,沒有找到明確的由美國
政府資助的搜尋結果。倒是有個網站提到“美國奧運隊不受到美國政府的直接資
助,請提供捐贈”。然後我又進到美國奧林匹克委員會(US Olympic Committee,
USOC)網站(http://www.usolympicteam.org)查看是否有關政府經費資助的信息,
結果也只找到捐贈的欄目。我順便也查了一下,美國選手拿金牌後,政府獎勵多
少錢,可惜沒查到,恐怕也是零?

  毋庸置疑的是,美國奧運選手的培養和選拔體制是完全不同於中國。據說中
國是仿效前蘇聯的體制。每個縣、市、省都有各級體委,屬於國有體制。各級政
府還有專門的分管體育的領導,並有專項經費。通過舉辦運動會選拔人才。這樣
一個龐大的網絡,確實有利於發掘人才,再層層往上選送,重點培養,直到進入
國家隊。最近有人估算過,中國奧運選手每獲得一面金牌,其成本約一億元,是
俄羅斯的近三十倍。是美國的多少倍?從國家財政支出的角度,那就是一億倍!

  中國一直在宣揚自己還是發展中國家,為什麼要花這麼大血本去求得這種榮
譽?有人說是政治需要,姑且不論。有人說是綜合國力的象徵,中國如果這次金
牌第二,經濟地位和綜合國力排全球第二嗎?那是自欺欺人。有人說是促進全民
健身。在競技日益向高技巧、高難度、商業化發展的趨勢下,除卻觀賞性以外,
根本偏離了老毛時代所提倡的全民健身運動,那時的口號是“發展體育運動,增
強人民體質”。個個都能揮幾拍羽毛球或乒乓球,也能到籃球場跑跑。可現在,
你能到跳台上試試?到單槓上玩玩?如今的體育競技已經在商業化大潮衝擊下完
全淪落為體育產業。培養體育明星就如娛樂明星一樣,是為極少數人服務,是極
少數人的運動,根本不是什麼全民運動。既然性質變了,體制就得變,原來的體
育為大眾服務的體制應徹底與政府財政脫鈎,當成企業運作。這種企業就是培養
體育明星,輸送奧運冠軍。運動員成名後,通過做廣告、當教練、或利用名人效
應辦企業。舊有體制下,運動員由國家出錢培養,正如以前上大學基本由國家資
助一樣,體育也沒有商業化、產業化,體育沒有與政府脫鈎。如今,形勢大變了,
包括上大學也得自己掏腰包了,可唯獨這體育的運作機制還一成不變。天下哪有
這等好事,國家花大筆的錢用在建場館、更新設施、聘教練、打比賽,讓你出成
績,拿冠軍,給重獎。你成名了,又可以做廣告、當教練、辦企業、上大學……
這種好事真讓美國人羨慕死了,真後悔沒有脫胎到哪個中國娘胎里。所以說,中
國的奧運冠軍的確具有中國特色。

  我是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不禁又聯想到中國現有的科研體制。國家花了大
筆的錢投入到重點實驗室,又重金聘請學科帶頭人或首席科學家之類。目的是在
國際一流刊物上能發表中國自己的科研成果。如果把在CNS(Cell, Nature,
Science)上發表過文章,當成拿了科研領域的世界冠軍,相信也不為過。拿了所
謂的“科研冠軍”當屬科學家份內的事。你總不能指望一個奧運運動員去發一篇
CNS論文,或者讓科研人員去捧回一面奧運金牌吧。都是花了國家的錢,都應做
好份內的事情,在各自的領域拿到冠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沒有拿到,就得反省,
哪裡做得不好,甚至追查錢是否花得是地方,有無揮霍貪污現象。如果科學家憑
借自己的學術成就,得到相應的榮譽和尊重,媒體給予客觀的報道,介紹其科研
成果的價值,倒也不失偏頗。科學家如果因為拿了科研冠軍或科研上有點滴成就
而大肆炒作自己,搖身一變成為科技明星,什麼“基因皇后”、“干擾素之母”
之類不倫不類的頭銜,又是重獎,又是當院士、校長、董事長之類,就得問問自
己的良心何在?這就是所謂的中國特色的“科研冠軍”。

  雖然中國現行的科研體制有些仿效美國,美國的科研經費來源主要依靠政府
的預算和企業的資助。美國科學家成名後,如獲得諾貝爾獎,是科學家的一種榮
耀,科學家也利用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去辦公司或者獲得進一步升遷的機會,來
作為對自己多年來辛勤勞動、包括上學和職業培訓所支付費用的一種報償。但很
少去作為明星去刻意炒作。一種體制的好壞的評判標準之一,在於其社會公平性,
你付出越多(金錢或汗水)、越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回報。體制腐敗,就會滋生出
科技腐敗、體育腐敗等一系列問題。

  按照某些官員的說法,中國現有的科研體制就是要在不久的將來培養出諾貝
爾獎獲得者。這必然會走入現有的“體育強國”的泥沼之中。科研領域有別於體
育界和娛樂界。科技強國是如何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而不是為了爭一種虛名。
科研和教育是一項基礎工程、不可能象衝擊奧運會冠軍那樣,靠重點扶持一下,
就能立竿見影。科技不是為少數人服務的,而是一項浩大的素質工程。只有經濟
實力增加了,科研投入加大了,科研面拓展了,國際交流增加了,才有可能在某
些領域產生突破。

  國內科技界提倡“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思路,認為現階段的國情是利
用有限的資源,尋找突破口,以點帶面。道理上似乎很通,實際上卻難以行得通。
首先,何為“有所為”,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後必然是:決策者所從事的
領域就是“有所為”,不是決策者從事的領域就被列為“所不為”。比方說,耗
資上億的“基因芯片”或“肝臟蛋白組學”課題就是“有所為”?而基於分子或
細胞水平的某些基礎研究或理論研究項目就是“所不為”?等發現所謂的“有所
為”其實是“所不為”時,為時已晚,時間、財力、精力都白白的耗費掉了。美
國同樣犯過這種決策上的失誤,比如,上世紀70年代,尼克松政府啟動了所謂
“攻克腫瘤計劃”,到頭來才意識到連腫瘤是如何發生的,都還沒有搞清楚,談
何攻克?接着90年代風靡一時的“基因治療”項目,10幾年過去了,才發現不但
沒有解決好安全性和有效性問題,連基因表達是如何調控的也沒有搞清楚多少。
科研不單是尋求某種技術攻關,如果為了生產某種產品,集中優勢兵力攻關,或
許未嘗不可,如生產原子彈、氫彈之類,其原理是清楚的,關鍵是如何利用這些
原理。其次,科研經費的分配實行的是行政干預,而不是公平競爭,重大項目基
本上被所謂的首席科學家所瓜分或壟斷。靠幾名首席科學家就能從根本感趕超美、
英、日的科研水平?何況有些首席又是多麼盛名難負呢。

  說到底,科研水平才是一種綜合國力的象徵,需要全面發展。儘管國人經常
對日本感冒,但有些方面不服不行,學學人家是如何勵精圖治,把科研和經濟如
何搞上去的。這就要求國家計劃的宏觀調控,沒有必要花費巨大財力去圖一種虛
名,讓許多人還餓着肚子,去多拼幾個奧運冠軍,而更應關注國計民生的事情,
扎紮實實的把教育、科研、國防搞好,解決好貧困問題、環境問題、社會保障問
題等。豐衣足食了,內外安全了,再抓抓文化建設和體育建設這些上層建築領域
的東東。

  當我經過上面一番思考以後,我對中國奧運軍團拿多少金牌,排名第幾,已
經不再關注,儘管對於那些取得獎牌的運動員還是充滿着敬意。我不贊成這種體
育體制,並不代表我不尊重體育運動員。正如一些美國人不一定贊成伊拉克戰爭,
但對戰士們還是充滿敬意,畢竟他們在為國效力甚至捐軀。可是,當想到運動員
們回國後,參加各種慶攻宴,獲取各級政府的重獎,體育官員大批升遷,巨大的
經費將用於拼“119項目”金牌和大興各種體育形象工程,我又感到一種莫名的
悲哀。可愛的中國啊,您何時能醒醒啊!

  一個人恐怕很難克服名利思想,一個國家或民族如果不能克服,那就是一種
悲哀。中國何時能克服這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的心態,踏踏實實地以一種平常
心去做事情,才是中華民族真正復興的開始。我們期待着。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教師舉債“贖校”風波
2003: 全球頂尖名校如何選才?
2002: 100個"狀元"和80萬生命(ZT)
2002: 以數學的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