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诤友
万维读者网 > 教育学术 > 帖子
美国学校名堂多(7): 中学也办专业班
送交者: 捷夫 2014年04月16日14:32:25 于 [教育学术] 发送悄悄话

众所周知,美国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实行义务制教学。这个制度,教育界称K12制度,包括幼儿园一年(5-6岁),小学五年(6-10岁),初中三年(11-13岁),高中四年(14-18岁)。局部地区可能有所变化,但多数州郡是采取这个制度的。在这12年中,学费书费全免,学校还会为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提供减价或免费午餐。这是一个价真货实的全民义务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单单这一点,不管你怎样看待、甚至抨击美国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这里整个庞大的公立教育体系的确蕴含了巨大的潜能和难以穷尽的可开发人力资源。

一般来说,美国的大中小学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种。我这里要讨论的主要是中小学。公立学校一般按居民的分布而分区,也就是你居住什么地区就应根据所在学区的规定到附近指定的学校上学。这样就会因为居民状况的不同而导致不同学校学生素质的差异。而私立学校总的来说学生质量会高些,而且比较灵活,不需分区。我的朋友圈中,也有极为重视孩子的教育,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但私立学校有三个特色,可能会让你望而生畏。一是学费昂贵,一般每年学费在两万到五万美元之间,这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几乎是难望项背的。二是大多需要经过严格的入学考试,成绩和其它综合素质不符合其要求的会被拒之门外。三是通常你心仪的学校所在地不会在你住家的附近,又没有校车,所以孩子上下学的接送是个棘手的问题,除非你学孟母三迁,为了孩子上学较近而搬家。所以,总的说,多数华人还是把孩子送到离家不远的公立学校上学,还有校车接送。我的多数朋友,包括收入已进入中上阶层的朋友,都把搬到比较好的社区作为选项,因为这些社区一般来说其相应的公立学校也会比较好,而只有极少数朋友选择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有时候你虽然搬到价格不菲的房子,每年也交了不少的学区税,所在社区的界定学校却不甚理想,至少你自己是这样认为的。而高中阶段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家长们尤其是华人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到较好的高中上学。怎么办?这时还有办法,那就是让孩子报名到学区在不同高中里办的专业班(称为Academies)。这些专业班,接受本学区内不同社区里初级中学应届生的申请,可以跨社区入学。

以我们所在的学区为例子,学区在克莱门 (Clements) 高中设置了“全球研究计划” (Global Studies),在杜莱斯 (Dulles) 高中设置了“数学与科学专业”(Math & Science),在亥尔陶尔 (Hightower) 高中设置了数字媒体专业(Digital Media),在布什(Bush) 高中设置了“国际商业与市场”专业 (International Business & Marketing) ,此外,学生还可选择医疗( Medical Science) ,工程 (Engineering),和医学 (Medical Science) 等专业。这样,学生就能在高中阶段就开始接触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为将来申请大学打好基础。而且,按正常分区不能到这些附设专业班的学校上学的孩子,可以通过申请进入这些学校。

这使我想起很多年前我们在国内上高中时的情景。那是文革时期,在“开门办学”,“与工农相结合”的大环境中,我所在的高中里也办了几个专业班,如农机班,工业班,体育班,文艺班,美术班等等。虽说总的说,革命时期高中里文化知识方面的教育大打折扣,我们这所中学办的专业班却也远近有名。体育班的同学们自然是我们那个地方的运动好手,而文艺班的学生们在音乐方面的技能也与本地中等师范学校的音乐专业有得一比。美国高中的 Academies 设计,与我们那个时候的专业班竟然有一点异曲同工之处,都有与社会相结合之意,只是我们在红色风暴的洗礼中不免把本来不错的初衷变了样,而美国中学这种做法有利于让学生在进大学前就培养对某些专业的爱好。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加拿大警方诬陷了于伟玲?
2013: 推迟本周讲座计划通知
2012: 辩论赛
2011: 美国临床试验的结果宣告肖氏手术无效 /
2011: 回游的海归:天才Evan上哈佛
2010: English is aa881's Life
2010: 看,什么是Ynima这类留学生的real教育
2009: 狸猫的逻辑分析能力之低,带有严重的汉
2009: 定理:字母文字也是从象形文字逐渐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