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影视娱乐 > 帖子
外行再谈京剧
送交者: 董胜今 2016年06月04日05:48:29 于 [影视娱乐] 发送悄悄话

有把京剧称为国粹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的权威定论。我只知道昆曲是被联合国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不知道京剧是否已经有此殊荣。如果京剧真的正式定为国粹,那今天绝大多数中国同胞可太不爱国了。不过这里暂时不去管它,今天想谈谈京剧的表现形式。

一般把京剧的表演形式的特性概括为程式化,虚拟化。其实最根本的就是程式化。我是这样看的,这程式化具体说就是舞蹈化,京剧演员的一举一动,所谓手眼身法步,都被赋予了一定舞蹈的形式而固定下来,(这里我把每一个台步都归入舞蹈,也把武打归入舞蹈,因为那里面根本没有博斗,都是舞蹈动作,)每齣京剧的所有一切(舞蹈)过程都按照既定的音乐节奏(锣鼓)进行,(等于是一部总谱,)所以实际上京剧就是舞剧加入了歌唱和对白,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京剧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所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也有的人把京剧的特点还加上写意性,假定性等,我觉得那都是从虚拟性派生的,下面再说。)

关于虚拟化,那其实是落后条件下的产物。因为那时京剧舞台的条件提供不了实物,就只有虚拟了。(小孩子最原始的戏剧即“办家家“就是这样的,)譬如舞台上安不了门,就可以作出模仿开关门的舞蹈化动作,来象征门的存在,没有马就用马鞭象征等。但是只要能够提供实物的它就不虚拟了,例如桌椅就从来不虚拟,(要虚拟演员也受不了,要他/她一动不动摆出假坐的舞蹈动作10分钟,岂不要他的好看?)。其他如车,轿以及各种用具,各种武器也无不提供象征的或尽量逼真的实物。所以虚拟乃不得已而为之。老式京剧舞台空空荡荡,乃不得已也,把这作为京剧的特点或优点,实在勉强。但这也给了京剧最大的方便,同一个空空荡荡的舞台,一会是在家中,一会又进了皇宫,或者到了大街上或后花园了,然而要说观众的视觉享受,自然谈不上了。

(这种情况,在舞台条件经济条件改善之后已经有了改变,可能条件下用了些布景,特别是在拍京剧电影时,但京剧的特点会受影响。如何处理,也就是如何不妨碍京剧特点的发挥而适当减少虚拟,待实践来解决。)

除此之外,构成京剧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他的一整套完整的京剧声腔音乐系统, 这是京剧区别于其他剧种或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这套体系太专门,我在这里不去谈论具体的调式板式,更不涉及什么流派,主要谈两方面。

锣鼓:这是京剧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京剧的灵魂,因为它控制京剧演出的整个过程和节奏。然而这种原来适合于室外演出(农村草台戏班子)的分呗,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改进以适应现代都市青年观众,我虽然过去听惯了,今天也嫌吵。

京剧唱段中的过门(这个问题从来没有看见有人提到过):在歌唱的形式中,像京剧这样具有固定过门的好像非常少见(不包括地方戏) 固然,在戏剧的歌唱中,像昆曲那样一开始唱就没完没了,毫无间歇,非到一段结束不歇气,不免令人产生听觉疲劳,而产生抗拒感;但京剧的过门的间歇,占用时间过长,也是问题。我自己大略统计,在原板或慢板中,大约唱词占45%时间,过门占55%时间。过门虽然起个音乐环境的效应,但是基本都是自身重复,拉长了时间,不利表演。而且唱段多半是用于对话的,演员在每句话之间,并不需要过门这种时间间隔,因此演员的表演在过门的时间十分无奈,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肢体或面部动作来拖时间,事实上是个累赘。其实过门是完全可以缩减的,但是现在流行的做法反而是一些琴师要特意增加花过门,脱离剧情,延长过门,只为讨好。我以为应该把目前每次七八个小节的过门压缩到两小节,使表演更加紧凑。奇怪的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在这方面动脑筋。

其次如何让观众听懂唱词也很重要。虽然京剧很强调吐字,所谓“字正腔圆”,然而实际上观众中很少有人能够听懂唱词。根据我的经验,观众听懂唱词兴趣会大得多。所以采用字幕是必要的。

京剧前辈大师王瑶卿,就主张京剧的命运在于革新,而现在却有人主张要敬畏传统。有的对于前人亦步亦趋,生怕走了样,斤斤拘泥于某个大师在唱某个字时候又多了一个小弯之类。我的感觉,京剧不论在唱腔艺术和舞蹈艺术方面都需要发展。舞蹈,即身段,是京剧界所最自豪的,然而岂无发展余地?前些年从地方剧种都带来过少许新东西,(称为移植),然而京剧界自己的创造呢?过去有些演员,我觉得像赵燕侠,童芷玲她们就相当大胆,敢于创新,并不去特意标榜自己是哪一派;如今呢?人人都在一个劲地往某一派归靠,我曾经以为李维康有点自己个性,好像也不怎么样了。大陆那种大环境,也不可能产生有个性能够独立创造的拔尖人物。我这外行也是瞎操心。

现在又提出要培养观众,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京剧知识。要在音乐课中增加京剧内容,我看到的消息说选了15段戏,绝大多数是现代戏。这也难怪,你想传统戏的唱词有几段适宜去教给小孩子呢?必然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之类了。至于谁来教,是个问题,至不济当成歌唱吧。有把京剧称为国粹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的权威定论。我只知道昆曲是被联合国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不知道京剧是否已经有此殊荣。如果京剧真的正式定为国粹,那今天绝大多数中国同胞可太不爱国了。不过这里暂时不去管它,今天想谈谈京剧的表现形式。

一般把京剧的表演形式的特性概括为程式化,虚拟化。其实最根本的就是程式化。我是这样看的,这程式化具体说就是舞蹈化,京剧演员的一举一动,所谓手眼身法步,都被赋予了一定舞蹈的形式而固定下来,(这里我把每一个台步都归入舞蹈,也把武打归入舞蹈,因为那里面根本没有博斗,都是舞蹈动作,)每齣京剧的所有一切(舞蹈)过程都按照既定的音乐节奏(锣鼓)进行,(等于是一部总谱,)所以实际上京剧就是舞剧加入了歌唱和对白,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京剧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所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也有的人把京剧的特点还加上写意性,假定性等,我觉得那都是从虚拟性派生的,下面再说。)

关于虚拟化,那其实是落后条件下的产物。因为那时京剧舞台的条件提供不了实物,就只有虚拟了。(小孩子最原始的戏剧即“办家家“就是这样的,)譬如舞台上安不了门,就可以作出模仿开关门的舞蹈化动作,来象征门的存在,没有马就用马鞭象征等。但是只要能够提供实物的它就不虚拟了,例如桌椅就从来不虚拟,(要虚拟演员也受不了,要他/她一动不动摆出假坐的舞蹈动作10分钟,岂不要他的好看?)。其他如车,轿以及各种用具,各种武器也无不提供象征的或尽量逼真的实物。所以虚拟乃不得已而为之。老式京剧舞台空空荡荡,乃不得已也,把这作为京剧的特点或优点,实在勉强。但这也给了京剧最大的方便,同一个空空荡荡的舞台,一会是在家中,一会又进了皇宫,或者到了大街上或后花园了,然而要说观众的视觉享受,自然谈不上了。

(这种情况,在舞台条件经济条件改善之后已经有了改变,可能条件下用了些布景,特别是在拍京剧电影时,但京剧的特点会受影响。如何处理,也就是如何不妨碍京剧特点的发挥而适当减少虚拟,待实践来解决。)

除此之外,构成京剧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他的一整套完整的京剧声腔音乐系统, 这是京剧区别于其他剧种或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这套体系太专门,我在这里不去谈论具体的调式板式,更不涉及什么流派,主要谈两方面。

锣鼓:这是京剧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京剧的灵魂,因为它控制京剧演出的整个过程和节奏。然而这种原来适合于室外演出(农村草台戏班子)的分呗,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改进以适应现代都市青年观众,我虽然过去听惯了,今天也嫌吵。

京剧唱段中的过门(这个问题从来没有看见有人提到过):在歌唱的形式中,像京剧这样具有固定过门的好像非常少见(不包括地方戏) 固然,在戏剧的歌唱中,像昆曲那样一开始唱就没完没了,毫无间歇,非到一段结束不歇气,不免令人产生听觉疲劳,而产生抗拒感;但京剧的过门的间歇,占用时间过长,也是问题。我自己大略统计,在原板或慢板中,大约唱词占45%时间,过门占55%时间。过门虽然起个音乐环境的效应,但是基本都是自身重复,拉长了时间,不利表演。而且唱段多半是用于对话的,演员在每句话之间,并不需要过门这种时间间隔,因此演员的表演在过门的时间十分无奈,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肢体或面部动作来拖时间,事实上是个累赘。其实过门是完全可以缩减的,但是现在流行的做法反而是一些琴师要特意增加花过门,脱离剧情,延长过门,只为讨好。我以为应该把目前每次七八个小节的过门压缩到两小节,使表演更加紧凑。奇怪的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在这方面动脑筋。

其次如何让观众听懂唱词也很重要。虽然京剧很强调吐字,所谓“字正腔圆”,然而实际上观众中很少有人能够听懂唱词。根据我的经验,观众听懂唱词兴趣会大得多。所以采用字幕是必要的。

京剧前辈大师王瑶卿,就主张京剧的命运在于革新,而现在却有人主张要敬畏传统。有的对于前人亦步亦趋,生怕走了样,斤斤拘泥于某个大师在唱某个字时候又多了一个小弯之类。我的感觉,京剧不论在唱腔艺术和舞蹈艺术方面都需要发展。舞蹈,即身段,是京剧界所最自豪的,然而岂无发展余地?前些年从地方剧种都带来过少许新东西,(称为移植),然而京剧界自己的创造呢?过去有些演员,我觉得像赵燕侠,童芷玲她们就相当大胆,敢于创新,并不去特意标榜自己是哪一派;如今呢?人人都在一个劲地往某一派归靠,我曾经以为李维康有点自己个性,好像也不怎么样了。大陆那种大环境,也不可能产生有个性能够独立创造的拔尖人物。我这外行也是瞎操心。

现在又提出要培养观众,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京剧知识。要在音乐课中增加京剧内容,我看到的消息说选了15段戏,绝大多数是现代戏。这也难怪,你想传统戏的唱词有几段适宜去教给小孩子呢?必然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之类了。至于谁来教,是个问题,至不济当成歌唱吧。有把京剧称为国粹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官方的权威定论。我只知道昆曲是被联合国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不知道京剧是否已经有此殊荣。如果京剧真的正式定为国粹,那今天绝大多数中国同胞可太不爱国了。不过这里暂时不去管它,今天想谈谈京剧的表现形式。

一般把京剧的表演形式的特性概括为程式化,虚拟化。其实最根本的就是程式化。我是这样看的,这程式化具体说就是舞蹈化,京剧演员的一举一动,所谓手眼身法步,都被赋予了一定舞蹈的形式而固定下来,(这里我把每一个台步都归入舞蹈,也把武打归入舞蹈,因为那里面根本没有博斗,都是舞蹈动作,)每齣京剧的所有一切(舞蹈)过程都按照既定的音乐节奏(锣鼓)进行,(等于是一部总谱,)所以实际上京剧就是舞剧加入了歌唱和对白,而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京剧的最大特点和优点,所谓无声不歌,无动不舞。(也有的人把京剧的特点还加上写意性,假定性等,我觉得那都是从虚拟性派生的,下面再说。)

关于虚拟化,那其实是落后条件下的产物。因为那时京剧舞台的条件提供不了实物,就只有虚拟了。(小孩子最原始的戏剧即“办家家“就是这样的,)譬如舞台上安不了门,就可以作出模仿开关门的舞蹈化动作,来象征门的存在,没有马就用马鞭象征等。但是只要能够提供实物的它就不虚拟了,例如桌椅就从来不虚拟,(要虚拟演员也受不了,要他/她一动不动摆出假坐的舞蹈动作10分钟,岂不要他的好看?)。其他如车,轿以及各种用具,各种武器也无不提供象征的或尽量逼真的实物。所以虚拟乃不得已而为之。老式京剧舞台空空荡荡,乃不得已也,把这作为京剧的特点或优点,实在勉强。但这也给了京剧最大的方便,同一个空空荡荡的舞台,一会是在家中,一会又进了皇宫,或者到了大街上或后花园了,然而要说观众的视觉享受,自然谈不上了。

(这种情况,在舞台条件经济条件改善之后已经有了改变,可能条件下用了些布景,特别是在拍京剧电影时,但京剧的特点会受影响。如何处理,也就是如何不妨碍京剧特点的发挥而适当减少虚拟,待实践来解决。)

除此之外,构成京剧的最重要特征在于他的一整套完整的京剧声腔音乐系统, 这是京剧区别于其他剧种或艺术形式的关键所在。这套体系太专门,我在这里不去谈论具体的调式板式,更不涉及什么流派,主要谈两方面。

锣鼓:这是京剧音乐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京剧的灵魂,因为它控制京剧演出的整个过程和节奏。然而这种原来适合于室外演出(农村草台戏班子)的分呗,有没有可能进一步改进以适应现代都市青年观众,我虽然过去听惯了,今天也嫌吵。

京剧唱段中的过门(这个问题从来没有看见有人提到过):在歌唱的形式中,像京剧这样具有固定过门的好像非常少见(不包括地方戏) 固然,在戏剧的歌唱中,像昆曲那样一开始唱就没完没了,毫无间歇,非到一段结束不歇气,不免令人产生听觉疲劳,而产生抗拒感;但京剧的过门的间歇,占用时间过长,也是问题。我自己大略统计,在原板或慢板中,大约唱词占45%时间,过门占55%时间。过门虽然起个音乐环境的效应,但是基本都是自身重复,拉长了时间,不利表演。而且唱段多半是用于对话的,演员在每句话之间,并不需要过门这种时间间隔,因此演员的表演在过门的时间十分无奈,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肢体或面部动作来拖时间,事实上是个累赘。其实过门是完全可以缩减的,但是现在流行的做法反而是一些琴师要特意增加花过门,脱离剧情,延长过门,只为讨好。我以为应该把目前每次七八个小节的过门压缩到两小节,使表演更加紧凑。奇怪的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在这方面动脑筋。

其次如何让观众听懂唱词也很重要。虽然京剧很强调吐字,所谓“字正腔圆”,然而实际上观众中很少有人能够听懂唱词。根据我的经验,观众听懂唱词兴趣会大得多。所以采用字幕是必要的。

京剧前辈大师王瑶卿,就主张京剧的命运在于革新,而现在却有人主张要敬畏传统。有的对于前人亦步亦趋,生怕走了样,斤斤拘泥于某个大师在唱某个字时候又多了一个小弯之类。我的感觉,京剧不论在唱腔艺术和舞蹈艺术方面都需要发展。舞蹈,即身段,是京剧界所最自豪的,然而岂无发展余地?前些年从地方剧种都带来过少许新东西,(称为移植),然而京剧界自己的创造呢?过去有些演员,我觉得像赵燕侠,童芷玲她们就相当大胆,敢于创新,并不去特意标榜自己是哪一派;如今呢?人人都在一个劲地往某一派归靠,我曾经以为李维康有点自己个性,好像也不怎么样了。大陆那种大环境,也不可能产生有个性能够独立创造的拔尖人物。我这外行也是瞎操心。

现在又提出要培养观众,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京剧知识。要在音乐课中增加京剧内容,我看到的消息说选了15段戏,绝大多数是现代戏。这也难怪,你想传统戏的唱词有几段适宜去教给小孩子呢?必然是“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之类了。至于谁来教,是个问题,至不济当成歌唱吧。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5: 意大利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主演:
2015: 英国电影《掠骨者》主演: Scott Bairst
2014: 电视剧《生活永远沸腾》 更新至24集
2014: 锵锵三人行 田沁鑫:现代中国社会已久
2013: 《六月四日(我還活著)》童安格
2013: 给我只耳机大家挤挤听好吗?
2012: 我的电脑清空图片和歌,空空如也。
2011: 嘿‘A型双鱼座女声’你的《后来》演绎
2011: ofox:看功夫熊猫,说中国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