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影視娛樂 > 帖子
外行再談京劇
送交者: 董勝今 2016年06月04日05:48:29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有把京劇稱為國粹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官方的權威定論。我只知道崑曲是被聯合國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不知道京劇是否已經有此殊榮。如果京劇真的正式定為國粹,那今天絕大多數中國同胞可太不愛國了。不過這裡暫時不去管它,今天想談談京劇的表現形式。

一般把京劇的表演形式的特性概括為程式化,虛擬化。其實最根本的就是程式化。我是這樣看的,這程式化具體說就是舞蹈化,京劇演員的一舉一動,所謂手眼身法步,都被賦予了一定舞蹈的形式而固定下來,(這裡我把每一個台步都歸入舞蹈,也把武打歸入舞蹈,因為那裡面根本沒有博斗,都是舞蹈動作,)每齣京劇的所有一切(舞蹈)過程都按照既定的音樂節奏(鑼鼓)進行,(等於是一部總譜,)所以實際上京劇就是舞劇加入了歌唱和對白,而形成一個整體。這是京劇的最大特點和優點,所謂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也有的人把京劇的特點還加上寫意性,假定性等,我覺得那都是從虛擬性派生的,下面再說。)

關於虛擬化,那其實是落後條件下的產物。因為那時京劇舞台的條件提供不了實物,就只有虛擬了。(小孩子最原始的戲劇即“辦家家“就是這樣的,)譬如舞台上安不了門,就可以作出模仿開關門的舞蹈化動作,來象徵門的存在,沒有馬就用馬鞭象徵等。但是只要能夠提供實物的它就不虛擬了,例如桌椅就從來不虛擬,(要虛擬演員也受不了,要他/她一動不動擺出假坐的舞蹈動作10分鐘,豈不要他的好看?)。其他如車,轎以及各種用具,各種武器也無不提供象徵的或儘量逼真的實物。所以虛擬乃不得已而為之。老式京劇舞台空空蕩蕩,乃不得已也,把這作為京劇的特點或優點,實在勉強。但這也給了京劇最大的方便,同一個空空蕩蕩的舞台,一會是在家中,一會又進了皇宮,或者到了大街上或後花園了,然而要說觀眾的視覺享受,自然談不上了。

(這種情況,在舞台條件經濟條件改善之後已經有了改變,可能條件下用了些布景,特別是在拍京劇電影時,但京劇的特點會受影響。如何處理,也就是如何不妨礙京劇特點的發揮而適當減少虛擬,待實踐來解決。)

除此之外,構成京劇的最重要特徵在於他的一整套完整的京劇聲腔音樂系統, 這是京劇區別於其他劇種或藝術形式的關鍵所在。這套體系太專門,我在這裡不去談論具體的調式板式,更不涉及什麼流派,主要談兩方面。

鑼鼓:這是京劇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京劇的靈魂,因為它控制京劇演出的整個過程和節奏。然而這種原來適合於室外演出(農村草台戲班子)的分唄,有沒有可能進一步改進以適應現代都市青年觀眾,我雖然過去聽慣了,今天也嫌吵。

京劇唱段中的過門(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看見有人提到過):在歌唱的形式中,像京劇這樣具有固定過門的好像非常少見(不包括地方戲) 固然,在戲劇的歌唱中,像崑曲那樣一開始唱就沒完沒了,毫無間歇,非到一段結束不歇氣,不免令人產生聽覺疲勞,而產生抗拒感;但京劇的過門的間歇,占用時間過長,也是問題。我自己大略統計,在原板或慢板中,大約唱詞占45%時間,過門占55%時間。過門雖然起個音樂環境的效應,但是基本都是自身重複,拉長了時間,不利表演。而且唱段多半是用於對話的,演員在每句話之間,並不需要過門這種時間間隔,因此演員的表演在過門的時間十分無奈,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肢體或面部動作來拖時間,事實上是個累贅。其實過門是完全可以縮減的,但是現在流行的做法反而是一些琴師要特意增加花過門,脫離劇情,延長過門,只為討好。我以為應該把目前每次七八個小節的過門壓縮到兩小節,使表演更加緊湊。奇怪的是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在這方面動腦筋。

其次如何讓觀眾聽懂唱詞也很重要。雖然京劇很強調吐字,所謂“字正腔圓”,然而實際上觀眾中很少有人能夠聽懂唱詞。根據我的經驗,觀眾聽懂唱詞興趣會大得多。所以採用字幕是必要的。

京劇前輩大師王瑤卿,就主張京劇的命運在於革新,而現在卻有人主張要敬畏傳統。有的對於前人亦步亦趨,生怕走了樣,斤斤拘泥於某個大師在唱某個字時候又多了一個小彎之類。我的感覺,京劇不論在唱腔藝術和舞蹈藝術方面都需要發展。舞蹈,即身段,是京劇界所最自豪的,然而豈無發展餘地?前些年從地方劇種都帶來過少許新東西,(稱為移植),然而京劇界自己的創造呢?過去有些演員,我覺得像趙燕俠,童芷玲她們就相當大膽,敢於創新,並不去特意標榜自己是哪一派;如今呢?人人都在一個勁地往某一派歸靠,我曾經以為李維康有點自己個性,好像也不怎麼樣了。大陸那種大環境,也不可能產生有個性能夠獨立創造的拔尖人物。我這外行也是瞎操心。

現在又提出要培養觀眾,要在中小學中普及京劇知識。要在音樂課中增加京劇內容,我看到的消息說選了15段戲,絕大多數是現代戲。這也難怪,你想傳統戲的唱詞有幾段適宜去教給小孩子呢?必然是“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之類了。至於誰來教,是個問題,至不濟當成歌唱吧。有把京劇稱為國粹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官方的權威定論。我只知道崑曲是被聯合國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不知道京劇是否已經有此殊榮。如果京劇真的正式定為國粹,那今天絕大多數中國同胞可太不愛國了。不過這裡暫時不去管它,今天想談談京劇的表現形式。

一般把京劇的表演形式的特性概括為程式化,虛擬化。其實最根本的就是程式化。我是這樣看的,這程式化具體說就是舞蹈化,京劇演員的一舉一動,所謂手眼身法步,都被賦予了一定舞蹈的形式而固定下來,(這裡我把每一個台步都歸入舞蹈,也把武打歸入舞蹈,因為那裡面根本沒有博斗,都是舞蹈動作,)每齣京劇的所有一切(舞蹈)過程都按照既定的音樂節奏(鑼鼓)進行,(等於是一部總譜,)所以實際上京劇就是舞劇加入了歌唱和對白,而形成一個整體。這是京劇的最大特點和優點,所謂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也有的人把京劇的特點還加上寫意性,假定性等,我覺得那都是從虛擬性派生的,下面再說。)

關於虛擬化,那其實是落後條件下的產物。因為那時京劇舞台的條件提供不了實物,就只有虛擬了。(小孩子最原始的戲劇即“辦家家“就是這樣的,)譬如舞台上安不了門,就可以作出模仿開關門的舞蹈化動作,來象徵門的存在,沒有馬就用馬鞭象徵等。但是只要能夠提供實物的它就不虛擬了,例如桌椅就從來不虛擬,(要虛擬演員也受不了,要他/她一動不動擺出假坐的舞蹈動作10分鐘,豈不要他的好看?)。其他如車,轎以及各種用具,各種武器也無不提供象徵的或儘量逼真的實物。所以虛擬乃不得已而為之。老式京劇舞台空空蕩蕩,乃不得已也,把這作為京劇的特點或優點,實在勉強。但這也給了京劇最大的方便,同一個空空蕩蕩的舞台,一會是在家中,一會又進了皇宮,或者到了大街上或後花園了,然而要說觀眾的視覺享受,自然談不上了。

(這種情況,在舞台條件經濟條件改善之後已經有了改變,可能條件下用了些布景,特別是在拍京劇電影時,但京劇的特點會受影響。如何處理,也就是如何不妨礙京劇特點的發揮而適當減少虛擬,待實踐來解決。)

除此之外,構成京劇的最重要特徵在於他的一整套完整的京劇聲腔音樂系統, 這是京劇區別於其他劇種或藝術形式的關鍵所在。這套體系太專門,我在這裡不去談論具體的調式板式,更不涉及什麼流派,主要談兩方面。

鑼鼓:這是京劇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京劇的靈魂,因為它控制京劇演出的整個過程和節奏。然而這種原來適合於室外演出(農村草台戲班子)的分唄,有沒有可能進一步改進以適應現代都市青年觀眾,我雖然過去聽慣了,今天也嫌吵。

京劇唱段中的過門(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看見有人提到過):在歌唱的形式中,像京劇這樣具有固定過門的好像非常少見(不包括地方戲) 固然,在戲劇的歌唱中,像崑曲那樣一開始唱就沒完沒了,毫無間歇,非到一段結束不歇氣,不免令人產生聽覺疲勞,而產生抗拒感;但京劇的過門的間歇,占用時間過長,也是問題。我自己大略統計,在原板或慢板中,大約唱詞占45%時間,過門占55%時間。過門雖然起個音樂環境的效應,但是基本都是自身重複,拉長了時間,不利表演。而且唱段多半是用於對話的,演員在每句話之間,並不需要過門這種時間間隔,因此演員的表演在過門的時間十分無奈,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肢體或面部動作來拖時間,事實上是個累贅。其實過門是完全可以縮減的,但是現在流行的做法反而是一些琴師要特意增加花過門,脫離劇情,延長過門,只為討好。我以為應該把目前每次七八個小節的過門壓縮到兩小節,使表演更加緊湊。奇怪的是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在這方面動腦筋。

其次如何讓觀眾聽懂唱詞也很重要。雖然京劇很強調吐字,所謂“字正腔圓”,然而實際上觀眾中很少有人能夠聽懂唱詞。根據我的經驗,觀眾聽懂唱詞興趣會大得多。所以採用字幕是必要的。

京劇前輩大師王瑤卿,就主張京劇的命運在於革新,而現在卻有人主張要敬畏傳統。有的對於前人亦步亦趨,生怕走了樣,斤斤拘泥於某個大師在唱某個字時候又多了一個小彎之類。我的感覺,京劇不論在唱腔藝術和舞蹈藝術方面都需要發展。舞蹈,即身段,是京劇界所最自豪的,然而豈無發展餘地?前些年從地方劇種都帶來過少許新東西,(稱為移植),然而京劇界自己的創造呢?過去有些演員,我覺得像趙燕俠,童芷玲她們就相當大膽,敢於創新,並不去特意標榜自己是哪一派;如今呢?人人都在一個勁地往某一派歸靠,我曾經以為李維康有點自己個性,好像也不怎麼樣了。大陸那種大環境,也不可能產生有個性能夠獨立創造的拔尖人物。我這外行也是瞎操心。

現在又提出要培養觀眾,要在中小學中普及京劇知識。要在音樂課中增加京劇內容,我看到的消息說選了15段戲,絕大多數是現代戲。這也難怪,你想傳統戲的唱詞有幾段適宜去教給小孩子呢?必然是“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之類了。至於誰來教,是個問題,至不濟當成歌唱吧。有把京劇稱為國粹的,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官方的權威定論。我只知道崑曲是被聯合國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不知道京劇是否已經有此殊榮。如果京劇真的正式定為國粹,那今天絕大多數中國同胞可太不愛國了。不過這裡暫時不去管它,今天想談談京劇的表現形式。

一般把京劇的表演形式的特性概括為程式化,虛擬化。其實最根本的就是程式化。我是這樣看的,這程式化具體說就是舞蹈化,京劇演員的一舉一動,所謂手眼身法步,都被賦予了一定舞蹈的形式而固定下來,(這裡我把每一個台步都歸入舞蹈,也把武打歸入舞蹈,因為那裡面根本沒有博斗,都是舞蹈動作,)每齣京劇的所有一切(舞蹈)過程都按照既定的音樂節奏(鑼鼓)進行,(等於是一部總譜,)所以實際上京劇就是舞劇加入了歌唱和對白,而形成一個整體。這是京劇的最大特點和優點,所謂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也有的人把京劇的特點還加上寫意性,假定性等,我覺得那都是從虛擬性派生的,下面再說。)

關於虛擬化,那其實是落後條件下的產物。因為那時京劇舞台的條件提供不了實物,就只有虛擬了。(小孩子最原始的戲劇即“辦家家“就是這樣的,)譬如舞台上安不了門,就可以作出模仿開關門的舞蹈化動作,來象徵門的存在,沒有馬就用馬鞭象徵等。但是只要能夠提供實物的它就不虛擬了,例如桌椅就從來不虛擬,(要虛擬演員也受不了,要他/她一動不動擺出假坐的舞蹈動作10分鐘,豈不要他的好看?)。其他如車,轎以及各種用具,各種武器也無不提供象徵的或儘量逼真的實物。所以虛擬乃不得已而為之。老式京劇舞台空空蕩蕩,乃不得已也,把這作為京劇的特點或優點,實在勉強。但這也給了京劇最大的方便,同一個空空蕩蕩的舞台,一會是在家中,一會又進了皇宮,或者到了大街上或後花園了,然而要說觀眾的視覺享受,自然談不上了。

(這種情況,在舞台條件經濟條件改善之後已經有了改變,可能條件下用了些布景,特別是在拍京劇電影時,但京劇的特點會受影響。如何處理,也就是如何不妨礙京劇特點的發揮而適當減少虛擬,待實踐來解決。)

除此之外,構成京劇的最重要特徵在於他的一整套完整的京劇聲腔音樂系統, 這是京劇區別於其他劇種或藝術形式的關鍵所在。這套體系太專門,我在這裡不去談論具體的調式板式,更不涉及什麼流派,主要談兩方面。

鑼鼓:這是京劇音樂的有機組成部分,可以說是京劇的靈魂,因為它控制京劇演出的整個過程和節奏。然而這種原來適合於室外演出(農村草台戲班子)的分唄,有沒有可能進一步改進以適應現代都市青年觀眾,我雖然過去聽慣了,今天也嫌吵。

京劇唱段中的過門(這個問題從來沒有看見有人提到過):在歌唱的形式中,像京劇這樣具有固定過門的好像非常少見(不包括地方戲) 固然,在戲劇的歌唱中,像崑曲那樣一開始唱就沒完沒了,毫無間歇,非到一段結束不歇氣,不免令人產生聽覺疲勞,而產生抗拒感;但京劇的過門的間歇,占用時間過長,也是問題。我自己大略統計,在原板或慢板中,大約唱詞占45%時間,過門占55%時間。過門雖然起個音樂環境的效應,但是基本都是自身重複,拉長了時間,不利表演。而且唱段多半是用於對話的,演員在每句話之間,並不需要過門這種時間間隔,因此演員的表演在過門的時間十分無奈,不得不做出一些不必要的肢體或面部動作來拖時間,事實上是個累贅。其實過門是完全可以縮減的,但是現在流行的做法反而是一些琴師要特意增加花過門,脫離劇情,延長過門,只為討好。我以為應該把目前每次七八個小節的過門壓縮到兩小節,使表演更加緊湊。奇怪的是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在這方面動腦筋。

其次如何讓觀眾聽懂唱詞也很重要。雖然京劇很強調吐字,所謂“字正腔圓”,然而實際上觀眾中很少有人能夠聽懂唱詞。根據我的經驗,觀眾聽懂唱詞興趣會大得多。所以採用字幕是必要的。

京劇前輩大師王瑤卿,就主張京劇的命運在於革新,而現在卻有人主張要敬畏傳統。有的對於前人亦步亦趨,生怕走了樣,斤斤拘泥於某個大師在唱某個字時候又多了一個小彎之類。我的感覺,京劇不論在唱腔藝術和舞蹈藝術方面都需要發展。舞蹈,即身段,是京劇界所最自豪的,然而豈無發展餘地?前些年從地方劇種都帶來過少許新東西,(稱為移植),然而京劇界自己的創造呢?過去有些演員,我覺得像趙燕俠,童芷玲她們就相當大膽,敢於創新,並不去特意標榜自己是哪一派;如今呢?人人都在一個勁地往某一派歸靠,我曾經以為李維康有點自己個性,好像也不怎麼樣了。大陸那種大環境,也不可能產生有個性能夠獨立創造的拔尖人物。我這外行也是瞎操心。

現在又提出要培養觀眾,要在中小學中普及京劇知識。要在音樂課中增加京劇內容,我看到的消息說選了15段戲,絕大多數是現代戲。這也難怪,你想傳統戲的唱詞有幾段適宜去教給小孩子呢?必然是“都有一顆紅亮的心”之類了。至於誰來教,是個問題,至不濟當成歌唱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意大利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主演:
2015: 英國電影《掠骨者》主演: Scott Bairst
2014: 電視劇《生活永遠沸騰》 更新至24集
2014: 鏘鏘三人行 田沁鑫:現代中國社會已久
2013: 《六月四日(我還活著)》童安格
2013: 給我只耳機大家擠擠聽好嗎?
2012: 我的電腦清空圖片和歌,空空如也。
2011: 嘿‘A型雙魚座女聲’你的《後來》演繹
2011: ofox:看功夫熊貓,說中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