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影视娱乐 > 帖子
我为李少红的轻率捏一把汗 z
送交者: 任性紫冰 2010年07月09日20:47:54 于 [影视娱乐] 发送悄悄话
我为李少红的轻率捏一把汗

赵  华 

笔者《雪芹戏评叶锦添版红楼定妆照》一文尽管是游戏之作,但还是提出了一个核心看法:昆曲“铜钱额妆”不适合红楼连续剧,除非去拍一部昆曲电视剧。至于其他不定于某一朝代的汉服造型,只要好看,问题并不是太大。可是看了7月 14日《青年周末》对李少红导演的访谈《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倒觉得李少红有点轻率了,不由得让我为她捏一把汗。以下是笔者对李少红答记者问的点评。

青年周末:作为导演,您将从哪些方面把握《红楼梦》,可否真正体现出《红楼梦》作为名著的文学价值、民俗价值而不仅仅是艺术价值?

李少红:我的任务是把一部文学作品,根据市场的要求,根据现有的技术条件和财政能力拍成一部五十集的彩色电视连续剧。我希望在更大的艺术化上下功夫。对于文学价值和民俗价值,领会多少实现多少。我确实不是一个红学家,但我懂得怎么拍成戏,懂得其中的艺术含量,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这些技能足够使。我所不能及的倒是有些艺术以外的困难,我个人因素无法控制,克服不了,不能尽善尽美。只能留给后人去完善了。

赵华点评:李少红勇于执导《红楼梦》,且有足够的自信,很值得赞赏。然而《红楼梦》毕竟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古典小说,其中的“艺术含量”浩如烟海,决非一般作品那样容易把握,有哪位导演敢说自己的拍戏技能“足够使”?可以说,迄今为止所有导演的所有拍戏技能,都大大地“不够使”。面对这座艺术高峰,虽说不必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恐怕也需有一颗“如履薄冰”的敬畏之心,千万大意不得。因此,拍戏技能“足够使”,是不是话说得太满,太轻率了?李导,真叫人为你捏一把汗啊。

青年周末:您本次创作的思路是否受到87版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是反方向的?如同叛逆期的少年一样?如果不是,请您谈一下看法。

李少红:87版也好08版也好,大家拍的都是同一部小说,没有方向性的差异,但会有侧重的不同。毕竟相隔20年了,1987年人们的审美趋向和今天一定有距离,这二十年城市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别说人的意识形态了。有分别再正常不过。如果没有反倒邪了。今天的观众不可能希望看到一个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的电视剧吧?二十年来87版已经重播了近八百次了,够厉害的了!

赵华点评:20年来87版《红楼梦》电视剧重播了八百次,的确够厉害。然而,影视剧是个“遗憾的艺术”,限于当年资金、技术、电视连续剧艺术手段等诸多条件,还可以通过重拍加以改进。因此,广大观众才对新版《红楼梦》连续剧充满期待。但正因为拍的是“同一部小说”,大家希望的是弥补缺憾,乃至超越前者。然而,“重播八百次”,可不是那么容易超越的。 87版《红楼梦》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奉为经典,只能说明现在人们的“审美趋向”,和1987年时的观众,并无“天翻地覆的变化”,也说明87版《红楼梦》的确有大量值得新版借鉴之处,不能因其“年代陈旧”而轻视之。说新老版“没有方向性的差异”,恐怕不符合事实。因为新版是按照120回“合著”本拍的,结尾是大多数红学家都不认可的“家道复兴”大背景之下的“三角恋小悲剧”。而87版《红楼梦》舍弃了大多数读者都读不下去、不喜欢、不接受的后40 回,基于数十年红学研究的成果,新创了一个“家族大悲剧”结尾。这与新版就不仅仅是“侧重的不同”,而是“方向性差异”了。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即便按投资方意向拍120回本,也可在具体操作时吸取87版《红楼梦》的长处,适当削弱“家道复兴”的背景,加重“家族大悲剧”的戏分,以增加此剧的历史厚重感和美学深度。这才是向十分成功的87版《红楼梦》致敬的慎重做法。“没有方向性差异”这句话,至少说明李少红对87版《红楼梦》一剧的长处缺少研究,仍属轻率之词。红楼梦原著本就是一位“巨人”。87版《红楼梦》又是电视剧中的一位“小巨人”。恐怕只有敬畏原著,敬重87版《红楼梦》,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哪怕就是对投资人和电视剧市场负责,也应力避轻率,更加慎重才是。

青年周末:定妆照出来,吧里的网友都表示不能接受,不知导演为何十分满意,您尤其满意其中哪些部分、哪些元素?为什么?

李少红:简单的说,很多古典元素都被运用过,都有很成功的案例。《红楼梦》够级别承载这样的独有性。这次的造型在外间看来是挑战了大众审美。不过,日本人的《大奥》,可以有大辫子;《艺伎回忆录》,可以有岛田髻。那,什么是我们的呢?不可复制的、够申请非物质遗产资格的?我觉得额妆就可以。一部戏的造型好坏绝对不能孤立看,必须和整体风格放在一起评价。所以现在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大家都觉得好,原因之一是因为大家是和剧情、环境、表演、风格整体接受的,催眠了审美,所以认为浑然一体,所以觉得并不突兀。现在单独看(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造型,和每个人心目中已有的约定俗成的形象经验发生了冲突,影响了冷静客观的评价。其实,片子和额妆用在影视中并不是第一次,只是没有这么大规模。《红楼梦》能不能用?可能真的是对(大众)审美是一次挑战。不过,好像没有什么规定说名著就不能用吧?

赵华点评:哪怕铜钱额妆“够申请非物质遗产资格”,那也是属于昆曲的,与尽力以假乱真、还原生活、力图制造原生态生活假象的“生活剧”,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昆曲额妆就不是“挑战了大众审美”,而是挑战了小说体裁和“生活剧”以至“史诗剧”形式的“审美特性”,直接挑战了曹雪芹本人。这个结论任何时候都可以下。任何时候下这个结论都不会“为时过早”。尽管《红楼梦》原著有“梦幻色彩”,其艺术地还原生活之史诗“基调”和“整体风格”却是不可改变的。哪怕中国历史上确实有过在生活中使用的“贴片额妆”,正因为它已成了最“够申请非物质遗产资格”的昆曲之“标志性符号”,使人一看到它就会想起明清时期的“南戏”,即后来的昆曲,硬要将它用在红楼人物身上,那些被曹雪芹写得“活灵活现”的十二金钗,就全成了观众眼中的“戏子”,小说和“生活剧”力图制造的“原生态生活假象”立刻破灭,哪里还能达到生活剧、史诗剧“以假乱真”的美学目的?因此,非但名著不能用此额妆,除了魔幻、神话故事以外,所有“生活剧”、 “史诗剧”都不能用。一定坚持要用,就是挑战“生活·史诗剧”特有的“美学形式”和观众的“审美心理”,玩笑就开得太大了。

青年周末:该剧会不会沿袭李少红导演的话剧风格?有人评价您的作品太过阴郁,像《大明宫词》和《橘子红了》。您觉得呢?

李少红:《红楼梦》只可能有曹雪芹的意志,该阴郁的地方阴郁,该浪漫的还得浪漫。尽管从总的感觉来说,曹雪芹的人生观相当悲观。

赵华点评:记者的问题,担心的是李少红作品的风格太过阴郁,会不会因此扭曲“曹雪芹的意志”,影响《红楼梦》一剧的创作,实在是个很好的提醒。李少红却不以为然,认为此剧“该阴郁的地方阴郁”。这又要让人捏一把汗了。因为,即便“曹雪芹的人生观相当悲观”,整部《红楼梦》也只有“惜春”这唯一的一个次要角色,带着自以为看透一切、执意遁入空门的“阴郁”色彩,连妙玉都不是始终自外于红尘,常常要向红尘内张望一下的“阴郁”角色。其实,世人大多对人生抱有悲观态度,但一意出家当和尚、做尼姑者究是少数。哪怕宝玉的结局真是出家,那也是经历了“轰轰烈烈”的人生虚幻之后的悲愤“觉悟”,而他本人却并不“阴郁”。相反,贾宝玉这个《红楼梦》全书的“视角人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痛恨一切假恶丑类,决非时而浪漫,时而阴郁,不明事理,不辨是非善恶的厌世者和弃世者。也正因此,《红楼梦》才成为一部贬假扬真、贬恶扬善、贬丑扬美的不朽巨著。没人会要求李少红导演成为红学家。但从曹雪芹的悲观(恐未必然)推导出《红楼梦》含有 “阴郁”的风格,就实在太贬低《红楼梦》的美学价值了。这还是“轻率”惹的祸。

青年周末:四大名著重拍,《红楼梦》引发的讨论最大。有人说与国外的莎士比亚等剧相比,是我们拍得太少了,需要跨越一个20年的审美真空,而20年前记忆里的东西往往又会被美化,您认为呢?

李少红:审美惯性会局限我们享受新的体验。有的人愿意不断巩固已有的经验,排斥未曾证实的东西;也有的人愿意享受未知和新的体验。我个人感觉没有新的体验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悲哀。文化工作者就是要为大家的精神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体验,扩大人们对有限世界的无限化的眼界。

赵华点评:李少红“文化工作者要为大家的精神生活提供各种各样的、丰富的体验,扩大人们对有限世界的无限化的眼界”这句话说得非常好。《红楼梦》原著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典范。87版《红楼梦》也堪称电视剧艺术领域内的一时之选,值得李少红导演倾心学习和追赶。但李少红前面说的那些话表明,她对《红楼梦》原著典范不够敬畏,对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成就不够敬重,而她要拍的,又是同一部“审美惯性”注定会极其强大的经典故事,而非另一部毫无“审美惯性”的原创剧。这就真的让人为李少红捏一把汗了。

青年周末:您认为历史传统和古典审美是否应该搞创新,搞突破?这样做是否是在逃避过去,变更自己国家的传统?您是否想过“为古代文明注入新的生命力”这句话和改造古代文化传统。

李少红:有三类人面对古代历史,功能完全不同:一类是考古学家,另一类是艺术家,还有一类是历史学家。考古和史学家都不能创新,都必须立足还原。唯有艺术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激发原始的最大能量。可以古为今用。这跟“改造古代文化传统”毫不沾边。艺术家改变不了任何历史,(如果认为艺术家可以改变历史那是)太高抬(艺术家的功能)了。审美是一种认知,正是艺术的创造之本,没有审美意识的创造才是可怕的。

赵华点评:“艺术家改变不了任何历史”的结论又下得太轻率了。相反,在真善美的最高价值方面,伟大艺术家永远走在历史的前面,引领着历史不断进步,非同步(即超前)地改变着历史。曹雪芹就是这样一位思想极其超前的伟大艺术家。一般“非伟大艺术家” 即便超越不了伟大艺术家,似也应“心向往之,艺敬从之”。尤其是拍摄改编自伟大艺术家名著的影视剧,创新切忌“大胆”,自己的“审美意识”切忌过度发挥。否则,非但无法“激发”原著的“最大能量”,还极有可能犯下“方向性错误”,亵渎和败坏原著。那才真是“可怕的”。

青年周末:假如这部作品,让一向喜欢《红楼梦》的红迷都不能接受,能得到其他人的认可的吗?

李少红:戏还在拍,人们的认识程度和接受程度也在不断变化,“红迷”接受与否,恐怕现在很难做假设。我倒认为真正的“红迷”都很懂曹公的用心,都应该有曹公宽容的胸怀。人家曹公都笑看后人评说,咱们为什么画地为牢?对于一出彩色电视剧来说,观众是标准。观众看的是好看不好看。就《红楼梦》本身的情节来说戏很足,人物丰富,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这就叫名著。说三姐戏二贾像“西门庆”,像“金瓶梅”,都行,《红楼梦》本身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类似的段落还有,还有大雷《牡丹亭》的呐,只能说曹公也借了人家昆曲的“皮”,有什么关系?对戏剧观众来说,像谁不重要,好看就行。

赵华点评:李少红说《红楼梦》本身的情节就“戏很足”,又失之轻率了。曾有不大喜欢此书的男性读者说,《红楼梦》就是“吃喝拉撒睡”,远不如《水浒》、《三国》好看。梅兰芳也曾坦言,《红楼梦》的情节很“温”,缺乏冲突,很难改编成让人悬心的“戏”。这都说明《红楼梦》原著的情节“戏不足”。尽管人物丰富,性格突出,对话精彩,要改编成以情节和影像取胜的“电视剧”,难度还是相当大的。因此,“再脑残的人码着词儿往下拍,也能好看”,说的就更轻率了。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轻敌”,剧组和李少红才轻率地请了八位非常年轻的编剧来照着原著“码词儿”,又不大找有阅历和传统文化根基的中老年顾问们开会研讨剧本?若果真如此,新版《红楼梦》危矣。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9: 《天使与魔鬼》:科学和宗教皆成娱乐调
2009: 范冰冰与舒琪嫁入豪门前景分析
2008: 纳粹德国的集中营
2008: 如何契入念佛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