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影視娛樂 > 帖子
ladybug:《唐山大地震》 徐帆獨領風騷
送交者: ladybug 2010年09月02日17:26:59 於 [影視娛樂] 發送悄悄話

  周圍的朋友都說:大家都在談唐山大地震,你怎麼不說兩句呢?

  唉。我是一個經不起事兒的人。聽說唐山大地震很慘。因此,我儘量避免看這樣的題材。還有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唐山大地震是一個真實的事,我對這一段歷史不了解,也對中國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心裡沒有底。因此,就有意思地避開它。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看了一篇有關它的介紹。讓我知道原來這個電影並不是講什麼地震發生的事,而是講地震給人帶來的負面影響。於是,我鼓起勇氣看了。

  聽說這個電影在中國反應強烈,馮小剛導演也能自豪地宣告5億票房的佳績。網上一查,全是好的評語。這下,我真覺得自己被西方的文化給異化了。我怎麼覺得這個電影有那麼多的遺憾之處呢?

  1. 首先電影的名字就不靠譜。據說是從一部小說改編的。但小說的名字《餘震》倒是恰如其分。英文翻譯Aftershock也不錯。可是我不明白電影為什要取名叫《唐山大地震》呢?明明講的是地震發生以後的事嘛。

  2. 電影裡,有多條線(plot)被poorly developed。好多次都是剛剛有進展的時候,就嘎然終止。這包括張靜初與那位男同學短暫的愛情。

  3. 主要角色的個性不夠鮮明。除了徐帆的以外。

  本來,這是一部相當有潛力拍得很好的電影。有大的歷史事件作背景,講述一些普通人可歌可泣的故事。從選材上,可以說是一種突破。這一點,馮小剛確實在中國的電影史上邁出了一大步。是值得稱讚的。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該電影離國際市場上的好電影還有一段距離。

  首先從角色方面來看。張靜初這個角色的個性是不夠鮮明的。因此,觀眾找不到一個合理的方向來看待這個人物 。(到底是應該同情她呢,還是應該怪罪她?)因為每一個看電影的人,無論文化程度的高低,或多或少都會用自己的立場來看劇中的人物,而這個立場則基於電影提供的先決條件。

  張靜初是這個故事的核心人物。她的性格直接地影響電影的質素。因為她受了地震的打擊,更確切地說:是她媽媽的選擇,改變了她,從此她的人格發生了變化。但遺憾地是,她的變化並沒有清晰的表現出來。除了有點寡言以外,基本上還是循規蹈矩的。至於她退學,也是因為未婚先孕。而未婚先孕也未必與人格變化有絕對的關係:當兩個年輕人在一起,兩情相悅,發生這樣的事情不需要用地震來做解釋吧?當然,後來她要保留小生命,因為她知道生命的可貴,這才好不容易又跟地震掛上了鈎。試想一下如果將張靜初描述成一個抽煙,喝酒,對人失望從而變得冷酷,甚至變態的人,那觀眾就能一目了然地體會到她心靈受創的一面了。至於她與養母之間的隔閡,並不能表示她的叛逆,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這只不過是每一個少女成長的過程。後來她嫁給一個比她大16歲的加拿大人,也看不出跟心靈創傷有什麼關係,況且電影裡也沒有一個交代。我想,導演該不是以此來打國際市場吧?

  有個別的網路自由影評們,將張靜處的養父描述成一個性變態的人。當時,我的感受是:不會吧。是不是言過其詞了?但另一方面,我又多了一份期待:難道中國的電影已經變得如此前衛?養父與養女之間的關係?那太微妙了!可是電影並沒有給我那份驚訝:剛開始,我看不出養父有什麼異樣。父親嘛,總是會比母親對女兒多一份溺愛。很正常。可是,到了後來,養父突然開口說要帶女兒出門,而且還要強調這一次是“自己開車”。這下,我的神經系統馬上調動起來了: 難道性變態的事情就這樣演變開了?可是讓我失望的是,什麼事都沒有發生。因為張靜初很機智地拒絕了養父的提議。之後,導演對養父的性格描述便開始逆轉。將他徹底地塑造成了一個慈父。這樣出爾反爾的設計太讓人捉摸不透導演到底想表達什麼。

  而另一個可以伸展的角色,應該是張靜初的胞弟。這個角色的存在就會反射到張靜初的存在意識上。該角色的定位是好的:一個沒有因為失去了一支手而變得頹廢和消沉的人。只可惜他的起點太低了。除了能開一輛寶馬的車和取一個四肢齊全的漂亮老婆外,看不出比張靜初有更大的社會價值。理論上,這兩個角色的存在價值,距離拉得越大,就越具說服力。其實,導演的意圖也不外乎如此:當張靜初在四川和弟弟相遇後,才感覺到:多好的弟弟啊!為什麼不把生機留給他呢?可是如果將這個弟弟的起點再拔高一點,比如說,為了一個在四川地震中受傷的外國記者或者當地的一個兒童捐出一個腎臟,並且還配上一句台詞:“我的生命也是我姐姐的生命換來的。如果她知道她的生命挽救了兩條生命,我想,她一定會很欣慰。”對比之下, 張靜初不是會感到更加愧疚嗎?

  兩姐弟的見面本來應該是這個故事裡比較能出彩的地方。設計在什麼樣的狀況下見面,是電影創作者必須慎重考慮的關鍵之一。目前的這個方式,只能談得上是湊合。試想一下,如果將他們的見面安排在有更多的目擊者的場合里,會更有氣氛,從而對觀眾的影響力也更大。至於目擊者,可以是認識他們的,也可以是不認識他們的。

  另外,該電影在連續性(continuity)和剪接上也有不少漏洞。所以電影的中期有點雜亂,抓不到頭緒。一般來說,如果人物不改變,而且是說的同一個事情的時候,是不轉地方的。除非是Montage (蒙太奇)。而這個電影中有些轉接點都在不同程度上干擾了觀眾的視覺思維。舉例來說,當養父與張靜初再次見面的時候,導演採用反打鏡頭,用養父的視覺來看張靜初和她的女兒:剪影式的鏡頭倒是用得非常的美。但僅此而已。這裡應該是父女倆多年再次見面,感情最複雜的地方。而正當觀眾的情緒剛剛被調動起來的時候,電影卻轉了鏡頭,於是,再討論什麼感情,都已經too late.

  好的電影,無論再複雜,丟出去的線頭都是有回收的。在這方面,有兩次大的把關機會:第一次是;電影寫作定稿 (screenplay, final version)。如果發現有什麼丟出去的線頭沒有辦法回收的話,那麼,無論字面上寫得多精彩,那場戲就得拿掉。第二次是;剪接(editing)。如果拍攝完畢,發現有線頭沒有辦法回收的時候,就得忍痛割愛。這對每一個創作者來說,都是一個痛苦的抉擇過程。但你不得不這麼做。

  大家可以注意到,在《唐山大地震》裡,有多條線都是沒有回收的。最明顯的就是毛主席逝世的那場戲。毛主席逝世,的確是當時的一個歷史,如果你一定要把這件事寫進去,那麼就得讓它發展成為對該劇有作用的一部分。不然像現在這樣,好像是硬塞進去的。這該不是在政府的要求下,臨時加的一場戲吧?

  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導演確實是勉為其難的話。那麼,我們看看另外一場戲:當張靜初的胞弟,踩着三輪車,載着張靜初的養父去看女兒的時候,滿以為有什麼精彩的事在後面。結果,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電影中,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太多dialog indication --- 語言提示。無論是哪一種電影學派,甚至是“野雞”學堂,都會告訴你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show, not tell --- 意識是,能用鏡頭畫面來表達的東西,就不要用語言。可是該電影裡,卻多次用對話的方式,來提示一個重要的情節:張靜初兩次提到她與一個比她大16歲的加拿大人結婚。一次是跟養父說,另一次則是和生母重逢的時候。記得在電影創作中有這麼一個原則:所有的對話都是說給觀眾聽的,而不是說給劇中人聽的。當聽到兩次說同樣的一件事,但並沒有劇情來展示它的時候,(無論劇中談話的對象是否有改變),觀眾是會感到乏味的。

  說了這麼多的不是。我想,馮小剛都有足夠的理由來暗殺我啦。為了給自己留條活路,我還是談一點好的方面吧。其實,這個電影確實是有不少好的地方。ACT I,就是描述地震的那一段,幾乎可以說是完美無缺。ACT III, 也算是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回答了ACT I 里設定的“問題”。所以不足之處都表現在ACT II的那一部分。而這一部分的時間最長,最容易暴露缺點。

  儘管上面我提到有關dialog indication 的問題,但並不妨礙我欣賞馮小剛對局部對話的掌控能力。機智和詼諧的對話一直是他的強項。他的電影多半在這個方面有突出的表現。該電影也不例外。

  徐帆是這個電影的最大亮點。無論是在角色的創作上,還是她本人的演技上,都可以說是達到了一個爐火純青的地步。這也使我明白了幾分為什麼中國人對該片狂熱追捧的原因。我想,如果每一個角色都能像她這個角色這樣rich(豐滿);如果每一段故事,都像ACT I那樣精緻,的確,這個電影離奧斯卡的距離就不遠了。願中國的電影工作者們加油吧!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死人也不放過?宋祖德曝梅艷芳死於自慰
2009: 選秀:混血女孩成功晉級後引發膚色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