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中醫為何值得你相信
送交者: 西景 2015年05月17日23:55:24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5月初,第八屆“北京中醫藥文化宣傳周”舉行,就在之前,網絡上有言論說:“你怎麼還信中醫?”至此,對中醫的質疑又一次甚囂塵上。和之前的歷次爭議一樣,質疑者的理由是:中醫理論是原始經驗,中醫藥只有“安慰劑”效果。

每次信不信中醫的爭論都能引起軒然大波,其中不排除民族情結和職業自衛,拋開這些,本文僅想將兩位中醫人士的專業看法展示給大家,讓“該不該信中醫”的答案自然產生。

中醫到底為中國人做了什麼

何裕民:(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8年前“告別中醫中藥”討論助推人。曾著《差異、困惑與選擇——中西醫學比較研究》

“不信中醫”的理由並不新鮮,之前幾次“反對中醫”甚至要“告別中醫”的論斷都類似,之前我就此寫過一篇文章《守住科學的底線》,刊發在《醫學與哲學》上,寫得更加詳細。在這裡,我僅就幾個通俗的問題做通俗的解釋:

中醫是不是“安慰劑”?這個問題不用我說,任何看過中醫的人就會有判斷,因為他們確實被治好了,但反對者還是給出了一組數據:中國1951年的平均期望壽命42歲;到了1981年是67.8歲;到了 2000年,71.3歲;到了2004年71.8歲。根據這個數據,他們認為,在期望壽命增長中,中醫貢獻甚微,否則當初怎麼才活到42歲?

這一點,完全可以作出另外的解讀:上世紀50年代前,中國人享受醫療保障的機會微乎其微,即便是中醫,對他們也是奢侈的,之所以到了80年代,壽命提高了,因為那時正是我國合作醫療制度加上中醫中藥推廣最好的時候,而當時,中國的西醫力量還很弱,這一點,當初的反對者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承認。

仍用這組數據:1951 年,中國和歐洲期望壽命差27歲,1981年差6.2歲,2004年差4.2歲。80年代之後,西醫在我國占了主導,儘管我們在現代醫學硬件與軟件方面投入甚巨,有時,人們看一個感冒竟然要支付4000多元,但人均壽命只延長了有限的3、4年。

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人用占世界1%的衛生費用,解決了占世界22%人口的醫療保健問題,而且人均期望壽命與發達國家相差不大,所以,當時世界銀行和世衛組織的報告中,把充分利用中醫藥優勢的合作醫療,列為“發展中國家解決衛生經費的唯一典範”。而20年後,世衛組織發表了《2000年世界衛生報告》,對全球191個成員國衛生系統的業績做了量化評估,中國在“財務負擔公平性”等方面,排在了所有評估的191個國家的第188位,倒數第4。

中醫藥不只是“安慰劑”

何裕民:2003年“非典”,作為“重災區”的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院,卻做到了零死亡、零傳染、零轉院,我們不能說中醫藥能抗“非典”,但必須承認中醫藥有很好的輔助治療及最大限度減少後遺症的作用。

我是做腫瘤臨床的。從2000年起,所有患者都保存了原始資料和聯繫方法,只想就胰腺癌作一比較:文獻中,晚期胰腺癌者中位生存期3~6個月,無法手術的,國外1年生存率就在 2~5%。我診治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總共有300多人,絕大多數無法手術切除,都以中醫中藥為主治療,約100多人仍健在,現已過3年的有40 多人,在上海的就有20多人,這不是個案,我可召集這些健在的患者,眼見總為事實吧?!唯一前提是:來者必須尊重和承認事實,公布所見事實。

就“安慰劑”而言,所有藥物都有“安慰劑”效果,因為人是有心理的,這一點上,中西醫沒有差異,各種研究表明,安慰劑的作用約在30%上下,針灸略微高一點,但也沒有統計學差異,用“安慰劑”來埋汰中醫,其實是不懂醫學卻充內行!

其實,許多中醫專家都有成百上千的成功病例,只是過去並不強調臨床流行學研究(DME),“循證醫學”的興起也只是近期的事。現在中醫院校已對臨床博士生強調DME,國內主要的中醫學術刊物,對照、或雙盲、或循DME的臨床論文也越來越多。

恩格斯有句名言:“科學的歷史,就是這種(指巫術等)荒謬思想漸漸被排除的歷史,是它被新的、荒誕性日益減少着的荒謬思想所代替的歷史”。許多西醫內容在今天看來已經過時了,中醫學也同樣,近幾十年來,只要認真翻一翻中醫專業雜誌、中醫教材,就可以發現很大不同,很遺憾,上來就說不信中醫的人,根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這些事實。

臨床診療夠不上“科學”的標準

何裕民:必須指出:醫學不完全是科學,至少並非通常意義上的科學,這話是科學哲學家、歷史主義學派代表庫恩,在他名聲如日中天的上世紀60年代中期,對美國醫學會的講演時所言,也是科學哲學界的著名論斷。科恩的依據是:醫學的主體為臨床診療,生物學等作為基礎學科,只是醫學所傍依的、借用的,並非醫學所獨有。

臨床診療就是門經驗,完全夠不上“科學”的標準,這一點儘管醫學家們聽了不悅,但誰也沒法否定,不僅看中醫要找老大夫,看西醫人們同樣也要找50歲以上的主任醫,為什麼?經驗豐富!而真正的“科學”,最富創造性的年齡段是30歲上下,50歲是告別前沿的年齡了。

“循證醫學”是臨床新原則,強調“回歸臨床”,主張以患者為中心,而不是以生物學的疾病為中心;以臨床證據為依據,而不是盲從實驗室的指標;力求對臨床多種信息作出採集,分析、評估;強調整體綜合考慮;強調醫患良性交往互動……一句話,更注重臨床證據與經驗。

現在,臨床又掀起了敘事醫學之風,這是對只強調證據的循證醫學的補充,而循證醫學是對只看實驗室結果的生物醫學的糾偏!敘事強調個體化,每個患者都有獨特性,要通過敘述故事方式了解他,所以,這是對傳統的回歸,重視人性及特殊性,而不是科學性!

另外一個有趣的話題是臨床誤診率,上次質疑中醫的辯論時,一位立場中立的權威,發問一位反中醫鬥士,他是搞病理的,也算是權威,問他病理與臨床診斷吻合率有多少!其實問的是誤診率多高!吻合率70%不到,也就是誤診率高達30%,上世紀70年代也是這個水平,可見,誤診率、安慰劑有效率等,都是個定數,它是醫學的對象——人的特點決定的,科技進步對它沒有多大影響!

中醫已經脫開了最早的理論體系

陳小野:中國中醫科學院基礎所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曾著《中醫學理論研究》等。

世界上所有傳統醫學的形成,都有兩個知識來源,一個是理論,一個是經驗。理論主要是自然哲學性質的,也可以是宗教甚至巫術,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非實證的、非理性的。這種理論的特點是從一開始就有很完善的體系,而且不管它存在歷史有多長,都可以不改變的。經驗則是從醫者一點點積累的,不斷發展擴大、釀化成熟。

中醫也一樣,宋金元時期之前,經驗積累不足,那時候的醫書多是成套的理論和零散的經驗勉強湊在一起,理論和經驗“兩張皮”。比如《內經》、《諸病源候論》、《千金方》等。宋金元之後,經驗積累已深厚,從中已釀造出對人的生理病理的深層次認識,也就是基於理性的新的理論,這種理論和經驗是一體的,可直接指導臨床。這時的醫書比如《小兒藥證直訣》、《脾胃論》、《儒門事親》等。從此後,中醫臨床實際應用的主要就是這種理論。

中國文化講究述而不作、托古改制,通俗講就是只解釋,不創新,有點改革也要在“古已有之”的大旗下偷偷搞。所以宋金元以後,中醫的新理論從來不敢說是時醫獨出心裁,都得說是《內經》等古書的自然哲學理論早已有之,只不過其“精義”,後世闡發出來而已。在這種文化習慣約束下,後世醫家甚至是下意識地要回歸到最初的理論體系之下,雖然他們的理論和經驗已經超過了這個體繫結構。

這種文化的缺陷干擾阻慢了中醫的發展。但優點也有,自然哲學理論是“過度”思維的產物,它一直占據主導地位,就培養出中醫“高”思維的傳統,所謂“悟”,所謂“醫者意也”,所謂“心法”,而這在現代科學中往往是短板。

古往今來,人類有過很多傳統醫學,但唯獨中醫存留至今而且還在發展,就是因為中醫實際上已經脫開了最早的理論體系,它的經驗及蘊含其中的理論的生命力很強,這使得它能在當下與現代醫學抗衡,只不過中醫的這個特點,並沒有被要“不信中醫”的人了解,他們只是在想當然。(轉自凱風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做菜不能亂放蔥姜蒜
2014: 過度節食的危害有哪些
2013: 如何治療白血病?(外加微黃笑話一則)
2013: 【人生十淡】
2012: 紮好傳統文化的根:女子旺夫與男子旺財
2010: 易初:【春夏養生】養生粥
2010: 教你怎麼吃荔枝不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