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Yiyi11
萬維讀者網 > 健康生活 > 帖子
精者,天地之靈,人生元氣,道家固精養生法
送交者: MaggieS 2017年01月10日19:57:30 於 [健康生活] 發送悄悄話

精者,天地之靈,人生元氣。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果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因此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固本聚元涵養生機,是道家養生的重要內容。在競爭激烈、聚變的時代,如何內觀、靜心,收斂外溢的光芒,是養生的上則。

老子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韜光養晦凝聚精華、人生是奮鬥的生命,更是凝聚的人生,是蓄養內在自我的過程。

一、內觀,養生的主要內容

中國古人所講的養生,主要是指“內養”,也就是說要從改善身體的內環境人手,通過內觀人靜、呼吸調節、意念冥想、肢體導引、欲望管理等一系列的手段,來達到身體免疫力的提高,增強內在生命源。

中國古人向來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體是個小宇宙”,所以不提倡人們總是把目光盯在外部世界上,而是應該以天地萬物的變化機理來作為調節身心的依據,以此達到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因此,中國的儒、釋、道、醫、武等各宗各派無不把“內觀”作為養生的關鍵途徑。

古人內觀的習慣源於對自身體內資源的珍惜,養生者“內觀”的對象包括:丹田、氣血、經絡、穴位、腑臟等。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即衰,戒之在得。”孔子非常重視人體內氣血資源的健康狀況,他認為,性慾、物慾、利慾等,都會影響到身體內部的平衡,所以一定要很好地進行約束。

孟子曰“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吾善養吾浩然之正氣。”孟子認為:毅力、志向是人體之氣的統帥,有志向的人完全可以駕馭自己的氣血運行;為了實現人生志向,人就不應該輕易浪費氣血資源。總之他認為,追求道德真理的人,是內心純正的人,所以胸中總有浩然之正氣。不講道德的人,是慾念雜亂的人,也是體內氣機逆亂的人。

蘇軾在《上張安道養生訣》中描述自己常用的養生方法:每夜於子午後,披衣起,面東若南盤足,口齒三十六通,握固,閉息,內觀五臟:肺白、肝青、脾黃、心赤、腎黑。次想心為炎火,光明洞澈,下人丹田中,待腹滿氣極,即徐出氣,出入均調,即以舌接唇齒內外。蘇軾這種內觀方法可能是與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有關,能夠想象人體的五臟具有五種顏色,說明人進入了入靜的狀態,外部世界已經無法吸引人的思維意識了。

內觀在養生中可以起到抵禦外界誘惑、降低身體損耗的作用。

老子認為人應該“致虛極,守靜篤”“塞其兌,閉其戶”“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莊子則認為“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在《易經·艮卦》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其意為集中注視背部命門,就能得到身心縹緲的美妙感覺,即使有人走進院子裡,也會對他視而不見。這樣做,對身體有益無害。中國明朝的大學問家林兆恩,曾經發明了“艮背功”養生法,教人學習後,治好了很多老百姓的疾病。

善於“內觀”的人,特別重視自己身體的不良反應,及時進行身心調節,所以患病的機會比較少。當然必須將內觀與外調相結合,即在內觀的過程中,還要關注外部環境的狀況。

現代人面對的外界誘惑太多,視線很少能收斂在身體內部,目光總是鎖定在物慾上,眼球也往往被商家所征服。實際上,現在的中國人已經很少有人去主動“內觀”了,所以也很容易忽視自己身體的不良狀況,從而導致身體亞健康。

從古人那裡汲取內觀養生,從西方人那裡汲取科學合理的外部的調節,養成中國人內斂與外揚獨立的民族特性:以達於內“修身、齊家”,於外“治國、平天下”之功。

二、固精,靜心修為

養生的真諦是“固攝”。耳多聽則搖精,口多說則傷氣,目多看則勞神。大道至簡,越用越少。用工用到心無一點雜念,方為入門。此不只在靜坐時,在行、住、坐、臥時也是如此,這靜緊要的功夫,讓你的心靜下來,讓你的身康健,學會休息,醫藥不能解決人生的全部問題。

其靜為心,而非身。一個健康長壽的人,動健身,靜修心,形練意。

“習靜”不入靜不能見本性。何謂本性?本性即元性,乃無性之性。元性為先天五元之一。根據古《洛書》所示,人慾修練返還之道,須在性、命根本上落腳。此性命之根本即天地之根。若將人身比喻為天地,此即人身之根本,名曰“天地根”“天地心”,或簡稱“天心”。

儒曰“太極”亦即人身之太極是也。此性命之根無方位,無定所,內有先天之信息,其中含有元性,元精,元氣,元情,元神,謂之五元。此五元者為先天所具有。人降生之後謂之後天,後天生五物,即魂,魄,妄想,濁精,識神是也。

三、身心合一方入靜

靜功之法用功之時,處於靜室,坐則忘形,靜則忘心,返觀內照。勿追求,勿助長,順其自然。呼吸要靜、細,不可稍粗,不可聞聲。聞聲則神氣皆散。練功以平和中庸為好,要按老子所指出的“虛心絕慮,保氣養精,不為外境愛欲所牽,恬淡以養神氣,即為長生之道”,做到“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即是對竅位可以靜觀寂照,再逐步進入無欲觀妙。所謂無欲觀妙,就是進入虛極靜篤無為之妙。也就是進入人天合一無物狀態之妙。返觀內照是練靜功的基本要求,靜時觀照,重要的是隨時運用雙眼,眼到哪裡,心到哪裡。在寂照時注意到神和眼的結合,結合得好,呼吸就能安定以至於人大定。將氣息定於中,就是進入伏氣狀態了,如此才會真入身與與心一之境地。

達摩祖師《胎息經》雲:“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氣”。對於呼吸之平定,是自然而然的,不可稍有勉強。強制呼吸則息不能定,氣不能伏。要做到心息相依,神氣相抱,才能做到呼吸平定,心自然靜下來。如果在練功時精神不能與呼吸結合,神必外馳。呼吸不能依附於神,則氣難自伏。必須神依息而定,息依神而安,互相依附,才能進入虛極靜篤。息定後,更須繼續寂照,不驚不喜,不急躁,等待氣機之自動。若氣機動得慢,來得晚,切不可追求,只要保持虛靈不昧之神,內照氣機動處,就是配合陰陽。

陰陽自然相合,我之氣也就隨之自然伏下來。可以用眼看體內天體根即守中,守天地之正中,也要似守非守,若有若無,不即不離,不可執着。這樣可幫助入靜。習靜之極,靜極生動,真氣必會逐步發動。

《丹經》說“時至神知,即此時也”。而後則神與發動之元氣相凝合。如此習靜,可使精神充足,智慧叢生,一切舊病,恍然若失,渾身舒暢,箇中滋味,非言語之所能形容也。達到靜細自然,息息歸根,外呼吸與內呼吸相接合的狀態,即所謂“大道不繁,道法自然”

《丹經》中有:“小周天行於真氣,陽火發生之時,順其發生之機,以神而引,以息而吹,自然上升,不限時刻,有上行之機,則引上行,有定靜之機,則聽其定靜,總是動而後引,靜而後定,不動引之天益,不靜定之有損。無論動靜,均順其機而為之,主合爾自然。雖用神引,亦不可着,雖以息吹,亦不可滯,當升機發動之時,元神仍凝玄關,稍分神以引上升之陽火,不過稍着意於呼機,呼時聽其自然。用神用息不過如此,余則聽其自升自降而已”大意是:靜至於極,逐漸會生動機,即真氣發動亦即陽火發生之時,應順其機以神意領之入尾閶之穴,氣足者自然一直上入頭頂。然後化為甘露,入住脈,此時口津甜滿,真氣直達丹田。氣不足者,不能一次直上頭頂,中間有定靜之機,須聽其定靜,氣再動再引,再靜再定,無論動靜均須順其自然之氣機,萬不可氣不足而強以意領之上升也。須待氣機再動時,再以神引之過玉枕,上泥丸,須臾化為甘露降至丹田。其原則是:我主靜,我主於靜,氣必越動;氣越動,而我越靜。待氣緩緩上行時,我配合神以引之,息以吹之,但神息不可執着,不可停滯。

有詩云:松靜坐臥一心專,閒是閒非拋一邊,若到恍惚杳冥時,後天氣自接先天。

四、《黃帝內經》中的長壽方



道家養生的要領到底是什麼,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其實,道醫養生不是幾個方子、幾味中藥、幾個穴位那麼簡單,其博大精深的內涵可歸結為6個字:順、靜、修、調、補、固,真正領會並做到這幾點,長壽就離你不遠了。

1“順”:養生跟着季節走

古人認為,人身體的變化與四季輪迴是一致的,因此飲食起居、衣食住行必須與季節相適宜。《黃帝內經》說:“順天時地利。”這裡的“時”,指的是四時陰陽,具體說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季的養生要符合生、長、收、藏的特點。春天萬物生發,要養肝、養陽;夏天是生長時節、主養心,晚睡早起,少發怒,該出汗就得出汗;仲夏季節又熱又濕,要注意養脾、化濕;秋天是收穫的季節,要養肺、養陰,早臥早起,情緒須安寧,否則會傷肺;冬天講究養藏、養腎、養陰,要多曬太陽,早睡晚起。

2“靜”:讓心安靜下來

現代人喜歡生活得熱熱鬧鬧,每天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的,生怕孤獨和寂寞。其實,這種浮躁的生活對健康極為不利。《黃帝內經》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人安靜下來,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消耗,特別是“氣”的消耗,做到身體“節能”,這樣才能預防疾病、益壽延年。大家不妨把生活節奏放慢,採取靜坐、閉目養神的方式來靜養身、慢養心。

3“修”:修身行善煩惱少

《易經》裡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其實就是平時積德行善、豁達大度的人,往往能和這個世界和諧相處,能減少很多煩惱,心情愉悅。可見,修身養性,寬以待人,淡泊名利,對別人好,自己收穫的將是健康、快樂和長壽。

4“調”:多做深長呼吸

人難免會遭遇營養失衡、過度勞累、病邪襲來等諸多不良因素,這時候就要用到“調”字了。《黃帝內經》說,應該根據四季的變化調養精神意志,調養七情六慾。其中還強調了呼吸的調節,即“調息”,練習呼吸吐納。建議大家平時多做深長、緩慢、均勻的呼吸。可以練習“丹田息”,鼻子吸氣後,通過意念把氣送到下丹田氣海的位置,即在肚臍下1.5寸。然後再把氣慢慢呼出來。練習“丹田息”的同時,吞咽唾沫,配合調津,保健效果更好。

5“補”:有補有瀉最健康

古人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臟腑、氣血,原則有三,一是先辨證,二是食補為先,三是補、瀉結合。

中醫講藥食同源,所有食物都有調理身體的作用。從味道說,酸味補肝,苦味補心,甜味補脾,辛味補肺,鹹味補腎。從顏色論,紅色補心,黑色補腎,黃色補脾,綠色補肝,白色補肺。

滋補要因人而異,根據體質進行合適的食補。氣虛的人最要吃主食,還可喝雞湯、吃雞鴨魚肉。補血可用大棗、豬肝、各種紅肉。補陰氣,多吃水裡生的,如鴨肉、海參等。養陽要吃羊肉、雞肉、驢肉、韭菜等。春天要養肝,多豆芽、豆苗、草莓、菠蘿等。但要少吃香椿、香菜,以防過敏。夏天吃點苦能去心火,要多吃夏天成熟的瓜和豆。秋天應多吃應季水果和栗子、松子等堅果,還要吃潤肺的百合、藕、杏仁、白果。冬天要養藏,多吃根莖類食物,如山藥、土豆、紅薯、蘿蔔、白菜。

養生不能一味地補,要補瀉結合。夏天要利濕,可多吃冬瓜、絲瓜、西瓜、薏仁,火氣重的可吃苦瓜、苦菜,吃綠豆排火毒。秋天燥氣盛,便秘、口乾的人多,應多吃潤燥的梨、蘿蔔等食物。冬天寒氣重,可多吃點姜、肉桂,以驅寒氣。

6“固”:固精、固氣、固神

養生很重要的一點是“固”,包括固精、固氣、固神三個方面。

固精,就是要保護腎氣,最重要的是節慾。此外還可吃養腎精的食物,包括各種肉類,還可吃山藥、枸杞。

固氣,一要減少耗氣,少說話;二要多曬太陽,補充陽氣;三要多做有氧運動,增加氧氣;四要通過飲食帶來水谷之氣。另外,睡眠能養五臟之氣,絕對不能熬夜。

固神,就要調養七情,不過喜、過怒、過思、過悲、過恐,情緒控制好了,身體才會少受傷害。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對於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的治療方法
2016: 男人為何對這些女人毫無抵抗力?
2015: 關注:一生的22個衰老時間點
2015: 一起麻煩事,在“心道”真修周里出乎意
2014: 吃五穀雜糧必須注意!
2013: 中藥毒性淺析
2013: 人體身上哪兒最髒
2012: 小思:見縫插針--繁忙工作且莫忘記鍛煉
2012: 快速緩解腦疲勞的簡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