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元朝另解:元朝是中國最冤的朝代
送交者: ZTer 2007年05月07日09:14:2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最近出版的新書,“明朝那些事”,文章開頭有這樣一段話:“此時的中國,正在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下,那些來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認為在自己統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們甚至經常考慮把這些占地方的傢伙都殺掉,然後把土地用來放牧(元史),從賦稅到徭役,只要是人能想出來的科目,都能用來收錢,過節要收“過節錢”、幹活有“常例錢”、打官司有“公事錢”,怕了吧,那我不出去還不行嗎,不幹事還不行嗎,那也不行,平白無故也要錢,要收“撒花錢”。服了吧 ”

“明朝那些事”是垃圾書

網上也經常有人說,蒙古人是野蠻民族,元朝的100年是中國歷史上黑暗的100年,當時中國的人口下降比例比八年抗戰還大,從1億人下降到只有2000多萬。還有什麼初夜權,等等,把元朝描寫的和地獄似的。

東漢人口當時從將近五千萬,經過到三國時期,下降到知道西晉統一左右才有1千萬。下降比例更大。 所謂的十把菜刀,初夜權之類的,民國時期的程樹德在《國故談苑》卷二《元代士人之思想及生活》就解釋過: 故老相傳,有十家一把刀,歸蒙古人管之說。並雲凡有娶婦者,管理之蒙古人,有首夕優先權,此事於史無征。元朝所謂人分四等,分十等,當時並沒有此明文規定,於史無證。二十戶為一甲是宋朝創立的里甲制度,甲長相當於現在的村長,元朝不過是繼承了宋朝的制度。

有人說,元朝的民族壓迫,十分殘酷。據《元典章》記載:“諸蒙古與漢人爭鬥,漢人勿還報,許訴於有司。”, 但實際情況是,根據元典章校正,其中諸蒙古應為諸蒙古人員,根據上下文,應為怯薛蒙古人員,怯薛軍為元朝禁軍,全部蒙古人擔任,普通蒙古人不享受這一待遇。

有人說,元朝的漢族人“頂笠左衽,衣冠盡變,短衣辮髮”,這也是謠言。實際是,元朝時期漢族服飾沒有變化,而且官服就是烏紗帽,和前代沒有不同。蒙古族服裝也依舊,不過,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不同的是,蒙古族服裝和漢族服裝一樣都是右衽。


百姓

元朝對百姓是最好的朝代之一. 清朝有永不加賦,元朝也不錯。明朝人記錄元朝的田賦很低。

   萬曆初年華亭人范濂記述元、明兩代松江田賦的情況,說:“元入中國,……賦雖輕,不足法也”,他認為元朝是“以貉道治天下”,然未否認元朝賦輕。(卷四,《記賦役》)


   萬曆後期秀水人沈德符一樣認為元朝的做法“固不可法”,也承認:“前元取民最輕”。(補遺卷二,《歲入》,p.849)


   《元史》卷十六,《世祖》十三,至元二十八年(1291)十二月壬申,中書省臣言:
   江南在宋時,差徭為名七十有餘,歸附元朝後一切未征。而且這不僅是元初的記述,即在元末的情況亦復如此。

談遷在《國榷》卷一,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二月癸酉中引朱國楨話曰:又其時賦稅甚輕,徭役極省,侈汰狂惑,釀成臃腫之勢,於是群盜疊起,幾遍天下。(卷一p.300)


   成化時太倉人陸容在其《菽園雜記》卷五中則稱: 蘇州自漢歷唐,其賦皆輕,宋元豐間(1078~1085),為斛者止三十四萬九千有奇。元雖互有增損,亦不相遠。至我朝止增崇明一縣耳,其賦加至二百六十二萬五千九百三十五石。”


   明末著名的史學家談遷曾就宋、元、明三代在蘇松地區的征賦數目加以比較,並總結說: 宋時賦征八分,版曹往催其賦。平江(蘇州)粟二百萬,元人減之僅百萬。……當元之初,閩廣稍警,旋即安枕,吳、浙晏然。(蘇松人)以苦宋公田之累,如釋重負,有祝而無詛,則輕徭薄賦,實以招徠而深結之也。(《紀文·上大司農陳素庵書》,p.265)  “自唐以來,江南號為殷富。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元統、至元之間,吳中富盛聞天下。自明初沒入張氏故臣及土豪田,按其私租籍征之,畝至八斗,而民始困。……蓋吳中之民,莫樂於元,莫困於明,非治有升降,田賦輕重使然也。”

元朝科技文化興盛
  忽必烈時期,波斯東來的天文學者扎馬魯丁製作了波斯的天文儀器。1271年的,元設立了回回天文台,直到1276年才設立了太史局,郭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才有機會做這個偉大的曆法,而先前回回人在儀器上的製作郭是很好的吸收了進來的。郭守敬的《授時曆》,無論是儀器還是計算法,都領先世界幾百年。
  
  王楨的歷史貢獻可不僅僅是一本《農書》,還創造了木活字,發明了轉輪檢字法,這兩個創製解決了以前陶活字不方便用墨的難題,減輕了排字的難度,提高了效率,這個在印刷術上的改進對於我國,特別是明以後書籍大規模印刷是奠定了基礎,歷史影響可比一本無多少人能讀到的《農書》大得到。

  還有金元四大家在醫學史上的地位和貢獻也是作醫學史不得不提的,加上外科專家危亦林的麻醉和復骨技術也是這個時期醫學上的重大突破。
  
  文化上,元詩主要就元好問可以比肩唐宋,其他多可不提,反而在書法繪畫上,趙孟俯、黃公望的作品更值得珍賞。


元朝是知識分子的樂園

有人說,元朝教職方面待遇卻極其低下,也不對,元朝最低的九品官,月俸是三十兩白銀, 待遇較之明清應該是很高了。 有人說,元朝對科舉制進行摧殘。實際上,科舉三年一科是宋朝定的制度,並非獨獨元朝,後來的明清都是三年一科。

元朝孔齊《至正直記》有一條記載宋遺民梁棟因作詩被仇家誣告,說他“訕謗朝廷,有思宋之心”,最後禮部判決說:“詩人吟詠情性,不可誣以謗訕,倘使是謗訕,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可見元朝統治者在文化問題上是寬容不僅是沒有文化的問題。
   元代統治者的一個特點,傾向於“風俗統治”的原因,所以法律和政策都帶有隨意性,也可以說是馬背上民族的詩性使然的,和清朝相比要好的多 ,朱元璋和他的大臣們經常說:“宋元寬縱,今宜肅紀綱”“其失在於縱馳”(《明會要》)

元朝不缺乏思想家,從元初的許衡,郝經,到後來張養浩,都是思想家,張養浩的政治論被日本首相大平正方視為經典。張養浩還很有氣節,不次於明朝海瑞。張養浩的《三事忠告》,即《牧民忠告》,影響了日本一代企業界精英。 埋沒元朝,可以說會埋沒很多我們中國在世界上有影響的著作。

張養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號雲莊,元朝散曲作家。歷任縣尹、監察御史、禮部尚書。以直言敢諫著稱。棄官歸隱後,因關中大旱,復出治旱救災,勞瘁而死。著名的一首【山坡羊· 潼關懷古】常為人引用: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朝的戲曲與小說創作繁榮,湧現關漢卿等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元曲成為與唐詩、宋詞並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產。


蒙古人口

通常人們認為,蒙古人在成吉思汗歸西時,整個民族的總人數不過一百萬,兵士的數量僅僅占總人口十分之一左右。就靠這十來萬人,蒙古鐵騎橫行天下,稱霸歐亞,建立起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龐大帝國,不得不讓後人拍案稱奇。這是錯誤的。

  當時的蒙古族究竟有多少人口呢?雖然當時沒有留下明確的數字記載,但對《蒙古秘史》、《史集》等史料的分析與研究,還是可以大致得出一個數字來。從《蒙古秘史》所記載的12世紀末蒙古統一戰爭中最出名的十三翼之戰來分析,交戰雙方都動員了三萬左右的部隊,合計約六萬。按照北方游牧民族一戶一兵的習俗,鐵木真和札木合的部落人口應在六萬戶。按照五口一戶計算,總計三十萬人左右。這還不算兀哈良、失主兒惕、別速惕等未參戰的蒙古部落。這些部落加起來接近一萬戶。則蒙古總戶數在七萬左右,人口三十五萬左右。即使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戰爭造成了傷亡,但還有出生率的補充,因此在建立蒙古汗國的時候,總人口即使沒有大幅度增加,也不會低於三十五萬。


  通過戰爭征服和政治融合被納入蒙古族的其他部落的人口情況:
  1.克烈亦惕。在被征服後融入蒙古部落的民族中,克烈亦惕是人口最多的民族。根據紀元1009年,中亞馬魯的聶思托利安基督教(中國稱景教)主教埃貝德─傑蘇致巴格達主教讓六世的書信稱,“約二十萬克烈亦惕牧民和他們的國王接受了洗禮”。這說明克烈亦惕人在蒙古建立兩個世紀之前,人口規模已經很大了。那麼克烈亦惕人在這兩個世紀裡強盛起來,又兼併了其他一些部落,因此在十三世紀初的總人口以三十五萬計,是不為過的。
  2.汪古惕人。據《史集》記載,該突厥裔部落有“四千帳”,在歸順成吉思汗之後又被編為四個千戶,因此通常以為其在二萬人左右。但《史集》在後面又提及,有一萬多汪古惕人參加了木華黎對金國的征討,同時還有部分人數不明的汪古惕人加入成吉思汗的西征軍。這樣,至少有二萬以上汪古惕人在蒙古軍中服役。據此加以保守的判斷,汪古惕的戶數在二萬戶左右,人口以十萬計。
  3.塔塔兒人,《史集》稱他們有七萬戶。想塔塔兒人曾經是蒙古多年的勁敵,戶口理應與蒙古部相當,因此三十五萬的人口當無異意。
  4.乃蠻人,做為西蒙古的霸主,克烈亦惕人的勁敵,且占有西蒙古科布多湖沼地區的富饒草原,因此人口應該在二十五──三十萬人左右。
  5.篾兒乞惕人。他們能夠與金、蒙古、克烈亦惕人多年為敵,其實力不容低詁。雖然領地色愣格河流域接近西伯利亞泰加森林的荒涼之地,但貝加爾湖周邊卻有一些較為溫暖的溪谷和草原,足以供養如《史集》所述的“一支強大的軍隊”,因此總人口在十五萬人左右,也大致不會錯。
  6.斡亦剌惕人,蒙古汗國建立時,被編為四千戶,但實際上應該超過這個數字。據《蒙古秘史》載,他們有一土綿(即一萬戶)之多。因此人口約在四──伍萬之間。
  
  八剌忽諸部,也就是“林木中百姓”,他們散居在北方泰加森林之中,人口難以統計,但既然被成吉思汗組成萬戶,則可估計為五萬人是只少不多的。
  
  將以上數字相加,蒙古草原上的總人口應在170萬左右。紀元1206年蒙古汗國正式建立的時候,減去二十多年爭戰的死亡數字,蒙古汗國的總人口應不少於150萬。蒙古軍在成吉思汗末年的總兵力,俄羅斯人巴爾托德(V.V.Bartol'd)考證為129000人。


總之,元朝是中國的一個偉大朝代,但是儒教信徒們,懷着老子天朝上國,爾等番邦蠻夷的自大心理,把元朝大肆醜化,元朝的名字和 秦檜有一拼,奇臭無比,實際上,兩者都是被儒教冤枉的。成吉思汗是中國人的英雄,但,不少儒教信徒不承認。看看日本人是怎麼做的吧。


日本人說成吉思汗是日本古代名將源義經 

源義經死後,他的戰功和人品得到京都貴族的賞識,他短暫的人生悲劇得到人們的同情。隨着歷史的推移,產生了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和故事,以淨琉璃、歌舞伎、幸若舞、謠曲等形式廣泛流傳於民間,受到大家的崇拜和歌頌,成了日本人典型的英雄人物。

由於大家對他的死寄以同情和不平,便出現了許多義經沒有死的傳說:當時義經將與自己面貌很相似的杉目太郎行信留在高館當替身,自己則於1188年4月和辯慶等家臣逃到北方,渡海入北海道,再經由庫頁島到大陸,最後成為成吉思汗。

北陸三縣(石川、福井、富山)關於義經的傳說和遺蹟特別多是可以想象的,如果義經沒有死,可能在這一帶活動。北海道也有關於義經的傳說,如《本朝通鑑》 (1670年完成)說,或許義經在衣川之戰沒有死,逃往蝦夷島(北海道),留下其子孫。新井白石的《蝦夷志》、水戶藩的《大日本史》裡都記載着義經到過蝦夷島的傳說。

至於金國的始祖是義經,經及義經就是成吉思汗的這一些說法,完全出於日本侵略中國的需要,為侵略中國尋找根據。如明治時期曾為伊藤博文內閣的大臣末松謙澄,在其劍橋大學的畢業論文中匯集了義經即成吉思汗的說法,後來它作為《義經再興記》出版。又如大正十一年 (1922)出版了小谷部全一郎的《成吉思汗就是源義經》,當時就遭到正統史學家的批駁。戰後,1958年在推理小說雜誌《寶石》上連載了高木彬光的《成吉思汗的秘密》,它後來作為文庫本出版。高木彬光的主要論據是,“成吉思汗”這個名字中有秘密,這個名字是他自己取的。成吉思汗這個名字用日本式漢文來讀可以讀成“吉成思汗”, “汗”可以分解為“三點水”和“干”,即“水干”,而“水干”就是義經愛妾靜所擅長的白拍子舞的衣裳。也就是說因“吉(吉野山)成”而想“水干”——因為在吉野山訂立了山盟海誓,所以想念靜,而靜就是義經喜歡的情人即白拍子舞女。高木彬光還認為義經和成吉思汗出身年代幾乎相同,而且衣川之戰後約五年成吉思汗才開始活動,這不能說是偶然的一致。高木彬光的說法雖不能說牽強附會,但光憑一個名字的巧合來斷定義經就是成吉思汗這樣一個歷史上的大事件,未免太武斷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ZT:中國古代數學簡介
2006: zt 爭論的意義:從“禮儀之爭”看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