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李玲:醫療市場化完全失靈,毛時代醫療是奇蹟
送交者: newpost 2013年12月21日07:52:1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李玲教授



李玲:醫療市場化完全失靈,毛時代醫療是奇蹟


李玲:醫療市場化完全失靈,毛時代醫療是奇蹟

     在《決策與信息》雜誌2012年第9期,刊登了《鳳凰周刊》執行主編瑪雅對李玲教授的一篇題為《中國醫改:世紀大突破》的專訪。這裡,摘編這篇訪談的部分內容。採訪全文約18000字。這裡摘編了4000餘字。摘編對博主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無奈地割捨了採訪中的許多精彩內容。強烈建議網友們去讀原文。

 

    中國60 年來的醫療保障,要分為前30 年和後30 年。前30 年我們創造了一個中國奇蹟,因為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花那麼少的錢,就解決了老百姓的基本醫療問題。農村的赤腳醫生,這是中國人的一大創舉。赤腳醫生不是正規的醫生,按照今天的標準根本就沒有行醫的資質。但是毛澤東當時說過一句話,這總比去廟裡拜菩薩、求香火好,比沒有好。

 

    創造奇蹟,主要是因為共產黨的組織形態。共產黨為什麼能勝利?就是它超強的組織能力,把基層百姓組織起來,亦兵亦民,人民戰爭,無堅不摧。赤腳醫生不是真正的醫生,他們是維護農民健康的發動者和組織者。

 

     中國1949 年人均預期壽命只有35 歲,到1978 年已經是68 歲了。國際衛生組織1978 年在阿拉木圖召開年會,那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大會。參會各國的政要們簽署了“阿拉木圖宣言”。

 

 

    此次會議的背景就是推廣中國經驗,因為中國解決了這個問題,走出了發展中國家的路,這給了國際衛生組織極大的鼓舞。後來大量發展中國家都是學的中國經驗,你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去,他們說,我們的醫療體制是學的你們中國,包括印度也是學的中國。

 

    但是歷史的詭異之處就是,1978 年中國開始轉型,國際衛生組織最推崇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以及赤腳醫生隊伍1978 年開始土崩瓦解。因為這個制度依附的是集體經濟,集體經濟沒有了,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最大的變化是,前30 年醫療衛生的重點是在農村,在基層,醫療資源的配置,包括人才的培養,都是想方設法來解決健康普及的問題,城市大醫院的醫生都下農村巡回醫療。但是1978 年以後走的另外一條路,醫療衛生的重點逐步從農村轉為城市,優質資源都往城市集中,農村漸漸被淡忘了。

 

    近30 年,有能力或者有權力的人享受到的醫療服務是國際一流水平,農民卻基本沒人管了。

 

 

    包括城市不在社會保障系列中的人群,基本上是小病拖着、大病扛着,醫療完全變成了個人的事情。

 

    政府在醫療上的投入也逐年下降。1978年政府投入占總的衛生投入30%以上,再加上企業投入,個人的醫療負擔平均不到20%。但是到了2002 年,政府投入下降到17%,這在全世界都是最低的。個人醫療費用比例高達60%以上,也是世界之最。

 

    如果從健康績效來衡量,後30 年是遠遠低於前30 年的。前30 年人均預期壽命從35 歲增長到68 歲。後30年,根據我現有的數據,1978 年到2003 年,人均預期壽命只增長了3 歲多,也就是71 歲左右,增速低於國際平均水平,遠遠低於發展中國家。你可能會說,68 歲就很難再增長了,但是香港、台灣、日本都比我們基數高,其增速都比我們快。

 

    健康績效的下降很大程度上不是城市,而是農村,因為我們基數最大的是農村人口。農村合作醫療瓦解後,公共衛生沒有了,農民回歸到有病不看了。特別是生孩子,有些地方去醫院生不起,接產婆到家裡接生,死亡率上升。

 

   2000 年國際衛生組織給我們的公平性排位是188 位,全世界倒數第四。2003 年以後情況不斷在改變,如果在國際上排位,是可以往前排一些的。不過目前還沒有最新排名。

 

    我們靠過去積累下來的健康、年輕、有知識、遵紀守法、勤勞肯干的勞動力,給全世界生產低端產品,供全世界人消費。結果,破壞了我們的健康,污染了我們的環境,消耗了我們的資源。

 

    現在講“普世價值”,不提社會主義了。社會主義醫療保障體系遠遠好於資本主義,資本主義國家現在做得比較好的都是學的社會主義。但是我們很多人,包括很多領導幹部,對這個毫無概念。在他們腦子裡,凡是社會主義的都是不好的,資本主義的都是好的。事實上,整個社會福利體系是社會主義國家建立的。

 

    英國二戰後在1948 年建立了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 system),或者叫全民醫療體系,是學的蘇聯。白求恩從一個醫生變成一個社會活動家,又變成一個共產主義的信仰者,根源就是到蘇聯去看到了公費醫療體系,深深感受到社會主義制度確實比資本主義好。

 

    現在話語權都在西方發達國家手裡。所有的衛生經濟學教科書,一分類幾大體系:英國體系、德國體系、美國體系。英國是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德國是社會保險體系,美國是市場化體系。其實英國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就是公費醫療體系,正宗的發明者是蘇聯,比他們早30 多年,但是蘇聯完全沒有話語權。這就是我們現在知識的盲點,從上到下都是崇美的,崇拜西方。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創始者是蘇聯。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一部分,老百姓人人得到醫療保障,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之一。

 

 

    到目前為止,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採用全民免費醫療體系的績效都高於醫療保險體系,第一投入低,第二效率高。比如,德國是保險體系,費用占它GDP 的12%;英國9%,但健康績效更好。再如美國,那就不能比了。英國的費用只有美國的1/3,但是健康績效更好,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等指標都遠遠好於美國。(瑪雅:所以英國人對他們的醫療體系感到很驕傲,作為“英國特色”和對世界的“獨特貢獻”搬上了今年的倫敦奧運會。導演博伊爾說,英國全民保健是 “值得慶賀的驚奇事情”。)

 

 

    資本主義說到底是一切變成資本,一切變成商品。特別是美國體系,非常典型,就是把看病完全作為一個商品。這就造成了宏觀效率非常低,因為醫生為了賺錢一定會過度診治,擴大病人的病情,多開藥,動輒手術。我是八十年代中期去美國留學的,當時和美國中年女性交流,發現她們大多數都沒有子宮,開刀摘掉了。我很奇怪,美國人怎麼這樣呀?八十年代到現在,30 年,現在中國很多女性也沒有子宮。越是城市越這樣。這就是這種逐利的機制帶來的後果。

 

 

    有些東西可以變成商品,有些是不能的,這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正如《資本論》所言,如果把律師、教師、醫生這種職業都變成掙錢謀生的手段,這個體系一定出問題。很多資本主義國家都比我們早認識到這個問題,如日本、加拿大等。香港醫療就是英國體系。香港是最市場化的社會,可它的醫院都是政府的,私立醫院很少。可我們卻不學香港,反學美國。說到底,是領導幹部的素質問題。不懂歷史,不懂國際,不知道什麼是政府的責任。如果政府僅僅是賣光、拆光、招商引資,那是對現代社會治理的極大諷刺。

 

    美國的醫療體系都走到坑裡了,還跟着美國走?美國陷在這個坑裡出不來,醫療費用還會不斷上升。美國將被不斷上升的醫療費用拖垮。

 

    市場在醫療衛生領域是完全失靈的。什麼樣的體制適合中國,什麼樣的不適合,我們要清醒,不要盲目去學。美國市場化體系的負擔連它都已經承擔不了,中國能承擔嗎?美國經驗值得我們特別借鑑的就是,醫療是一個市場完全失靈的領域,政府應該承擔責任,不能放任地讓那個逐利的機制興風作浪,否則老百姓遭殃,政府也遭殃。我通常稱它“政府買單的市場化”,這是最可怕的。美國最值得我們吸取的教訓就是這個,千萬不要走向政府買單的市場化。

 

    這和我們的餐飲業有相似性。我們現在狠批三公消費,要是和1978 年比,我估計現在是個天文數字。為什麼過去沒有這麼高的三公消費?僅僅是現在的官員貪嗎?你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政府買單的市場化———市場化的餐館,公款消費政府買單,費用越來越高。

 

    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的市場化改革掏空了基層。只要是好一點的醫生,村裡的被鎮裡拔走了,鎮裡的被縣裡拔走了,縣裡的被省里拔走了……基層現在奇缺合格的醫生。而且在市場機制下,現在哪個大學生是往回走的?我到農村調查,一些老人講,現在縣裡、鄉鎮,村里就更別提了,醫生的水平不如七十年代,甚至不如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協和醫學院的畢業生都有可能分配到縣裡,分到鄉鎮,現在根本不可能。這就是市場的力量,它使資源往上走,基層都空了。但是大量的病人是在基層,所以就必然陷入小病拖着,大病扛着,因為真正能從基層走出來看病的人是少數。市場化改革帶來的結果是民怨沸騰,從八十年代改革開始,老百姓越來越感到看病貴、看病難,很多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總結起來,市場機制對每個醫院的微觀效率是非常好的,但是對整個醫療保障體系的宏觀效率,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

 

 

    受到市場化改革最大傷害的是醫生隊伍。在這種市場化的大環境中是一種逆向淘汰,老老實實堅守的人是守不住的。(瑪雅:風氣壞了,把人心也帶壞了。)現在這支隊伍在老百姓心中已經失去了他們應有的形象,這就是為什麼今天醫患關係這麼緊張的根源。我們走過一段挫折的路,現在重新回到正確的方向上來了,正在往前走。

 

    中國發展的真正動力在基層。有些地方做得很好,比如陝西神木縣,搞全民醫療。醫改做得最好的是安徽省。當時安徽的常務副省長孫志剛,他真去干,真去改。真是中國人的智慧。

 

 

    他設計出一系列妙招。安徽醫改的整體設計是環環相扣的,是一個系統的重新構造,破除了以藥養醫的舊制度,建立了保障公益性的新制度。從某種程度來說,安徽醫改救了中國的醫改。所以,對中國的事有時不要太灰心,總有人能夠在關鍵時刻站出來。

 

    基層醫改2009 年開始,2010 年起色不大,2011-12 年,安徽模式在全國推廣,基層醫改的效果一下就顯現出來了。我前一陣子跑了一趟基層,普遍反映好極了,農民現在真的看得起病了。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說的沒錯,我們的醫改,它的意義了不得,真的是在基層破了一個舊制度,建了一個新的制度。安徽一個省能夠設計出整個改革的路徑和方法,這套方法對其他領域的改革也適用,就是要做好一個頂層設計,然後系統地來推動,讓相關聯的每一個部分都和你的目標相契合。基層醫改是社會領域改革的偉大實踐,創造性地探索出一條系統化改革的新路。與前30 年在經濟領域“摸石頭”,“放權、讓利”的改革不同,社會領域的改革需要整體設計,統籌兼顧。

 

 

    醫改一定要建立一個新制度,讓醫療回歸它的本質。這樣醫生的價值取向就變了,通過為老百姓服務來獲得收入,而不是通過藥品和耗材。那樣不是在治病救人,是在坑人。

 

    我認為,公立醫院就是政府的第二支部隊。軍隊是保衛國土安全,醫院這支部隊是保衛人民健康的安全,同樣很重要。任何大災大難的危機時刻,都是軍人和醫生沖在前面。有人說,把醫生養起來,他就不幹活了。那軍隊為什麼養着呢?不是一個道理嗎?我們現在這種趨利機制,把醫生“逼”得一天到晚狂看病,甚至在製造病。

 

    安徽醫改是政府主導,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競爭性地用人、激勵性地分配、規範性地招標采購,這些都是市場機制。醫改是一個政府主導的制度設計,肯定不能讓趨利的市場機制放任自流,因為涉及人民的健康,人命關天。這個問題,我比較認同北歐的觀點,該市場的就市場,該政府的就政府。經濟領域就放手給市場——全球化的競爭性的市場。但是社會建設領域,教育、醫療、養老、基本的住房,這些應該是社會福利,就應該由政府統籌安排,系統改造,讓每個老百姓都有個定心丸。

 

 

    政府不是萬能的,但是民生領域是政府應盡的責任。我們過去忽悠“不找市長找市場”,什麼都到市場去找,這是因為我們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認識有局限性。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領域基本上都是社會化管理,而不是市場化管理。

 

    三年醫改的成功經驗,充分證明了“中國模式”的可行性。這種模式不僅適用於醫改,也為今後其他領域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摘編完)

 

    李玲教授還曾引述印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2006年在北大的演講中的話。阿馬蒂亞?森談到中國1949年到1978 年的醫療衛生體制。他說,你們不用到處去看了,你們中國自己的經歷就說明問題了。你們為什麼在80 年代以前做得那麼好,而80 年代以後就完全走了樣?中國的醫療衛生曾經創造過輝煌的歷史。(見《南方日報》2006 年12 月14 日第A13 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習政改?第一批公示財產的高幹名單!
2012: 太極旗是朝鮮民族的象徵嗎?
2011: 朝鮮戰爭中國軍隊死了多少人?
2011: 美國大兵里地痞流氓成群,逼19歲華裔士
2010: 紀念12.26毛主席誕辰(視頻)
2010: 俄解密檔案披露毛岸英僅僅是在戰地觀摩
2009: 星辰的翅膀: 長城、大運河與原子彈
2009: 齊婕雯: 不信"中國崩潰論",但信"注
2008: 1948年的國民黨--共產黨何以戰勝國民黨
2008: 看1975年河南板橋水庫潰壩悲慘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