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白話德國歷史人物 – 卡爾大帝 (下) 終極篇
送交者: business_angel 2014年10月22日15:09:2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說到卡爾大帝在羅馬被教皇加冕還流傳着這麼一個段子. „如果卡爾事先知道教皇的意圖(指給卡爾加冕),他就不會踏入彼得大教堂一步,即便是天主教聖神的日子,聖誕節“。這句話當然有點不符合實際。

作為 „常勝將軍的卡爾(他平生就打過一次敗仗,征服西班牙時大敗)的實力和影響力在歐洲大陸上已經無人能比,蓋過東羅馬皇帝(德文稱呼: Leo III, 中文: 雷奧三世)。說他自己從沒想過要稱帝有點不靠譜。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可以說明這句話不正確。這個要從教皇本身說起。在公園後799年,因為教皇亂淫的私生活讓很多大主教和他身邊的人看不過去,想把他廢了,取而代之。教皇被軟禁了起來,還遭毒打。據說他們還意圖想剪斷他的舌頭,挖出他的眼珠子,讓他不能繼續當教皇。眼看雷奧三世的小命快不保了,而就在這時對他忠心耿耿的一個下人偷偷的把他從黑暗的監獄裡釋放了出去。當雷奧三世見到陽光後的第一個想法是馬上去法蘭肯見卡爾大帝,讓他給與援手,除了他之外沒人能幫上忙。狼狽的雷奧三世終於與卡爾在亞琛相見。他們曾經說過這麼一次交談:

卡爾: „他們為什麼把你關起來?“

雷奧三世: „他們說我亂淫,但這不是事實,我是被陷害的.“

卡爾: „我會查出真相的。如果他們誣陷你,我必定給你出氣.“

雷奧三世(急了): „我真的是被誣陷的。

卡爾: „你急個毛,如果你真是被誣陷的,就不用害怕了。

談話結束。

卡爾表示支持雷奧三世。 這個消息傳到羅馬後,就沒人再敢動雷奧三世一根汗毛。

800年卡爾又一次去梵蒂岡。快到時,雷奧三世出羅馬城12公里接引(一般情況下接引皇帝是出城六公里,在名義上卡爾還不是皇帝(但是快了)。這種待遇已經超出對皇帝的待遇)。在那年十二月二十五號的聖誕節,雷奧三世給卡爾加冕,成為了新一任皇帝。這可是爆炸性新聞。沒有皇帝的日子都過去三百多年了,現在突然冒出個新皇帝,而且還不是羅馬人,讓大家都非常不習慣(卡爾在羅馬也不是那麼受歡迎)

寫這句段子的是何許人也? 他名叫愛因哈德(Einhard), 是卡爾大帝宮廷中眾多學者之一,卡爾的親信,崇拜者。這句話被記載他寫的卡爾大帝自傳里(拉丁文書名: Vita Karoli magni)。為什麼卡爾大帝宮廷里會聚集那麼多智者和學者呢? 這又要從卡爾大帝說起。卡爾大帝六歲時就接受當時的貴族教育,俗稱動刀動槍教育,他從沒有學過讀書寫字。直到他成年後才開始開始學習識字。因此後來有人懷疑卡爾大帝是否就文盲一個。其實不是,他是後者居上,雖然學的不怎麼樣。但他是一個非常尊重有學問的人。因此早在他加冕之前就讓頒布了 求賢令,邀請全歐洲最富盛名的學者到他宮廷。他那時所做的一切深深的影響到了今天整個歐洲的文化和進展。

卡爾大帝深知,雖然法蘭肯帝國在軍事上無人能敵,但在文化上卻遠遠落後於羅馬。讓歐洲賢人聚集到他那裡是想打破這個局面。他在這方面的貢獻也無人能及。比如:

1. 他給每個月份都起名。現在德文中的一月到十二月的稱呼(Januar。。。Dezember)就在他那個時候才有的.

2. 統一了貨幣

3. 引入時間計算(比如耶穌是那年出身的)

4. 加強,改善了法律條令。規定了星期天是休息日,不工作: 去教堂做禮拜,在家陪伴家人。現在知道為什麼今天歐洲教堂在星期天做禮拜了吧?

5. 在整個歐洲(他統治的版圖: 包括後來的德國,法國,瑞士,奧地利,盧森堡,比利時,荷蘭)傳播了天主教。實現了他的目標: 一個帝國,一個帝王,一種信仰(這個對今後歐洲的歷史影響有多深就不用多說了).

6. 他統一了拉丁文的寫法。這樣在他所統治領土上的每個人都能看懂。德語現在的寫法,比如大小寫就是從他那個時候開始的。那時候會寫字的人大多都是牧師或修道院的和尚。他讓人把大量古希臘經典文學書籍都用新的寫法重新編寫,並且用一致的手法抄寫。古希臘和古羅馬90%經典古籍能夠保留下來,都歸功與卡爾大帝。除此之外他還下令收集大量的民間歌謠和詩詞(這些歌謠後來都被他的繼承人路德維希(注意: 不要和那個建新天鵝堡的路德維希弄混了)用異教徒文字的理由被毀了。現在下落不明)。他的這次教育改革在史書上被稱之為 „Karolingische Renaissance - 加洛林文藝復興,那次文字改革被稱為 „karolingische Minuskel –加洛林式小說寫體“(後來還有哥特式小說寫體).

尤其是第六點就可以讓卡爾大帝在整個歐洲史上能永垂不朽,擠入十大名君的前三(先聽聽他都有哪些崇拜者吧, 比如後來的紅鬍子巴巴羅薩: 火燒米蘭; 費德烈二世(紅鬍子的孫子,不是普魯士那個費德烈二世): 幾乎踏平了梵蒂岡,屠殺教皇,在紅十字遠征中唯一一次不用一兵一卒就收復了耶路撒冷. 可惜死於疾病; 拿破崙: 一個推倒德意志聖神羅馬帝國,把整個歐洲踩在腳下的傢伙; 希特勒: 這就不多說了,你懂得)。他們每人都是那個時代最強的,改變歷史,不可一世的風雲人物,而他們都把卡爾大帝視為偶像。你說,他登上君王排行榜前三過分嗎?

卡爾大帝家庭的是非也不少。他的第一個孩子(也叫丕平,史書稱Pippin des Buckligen, „駝背丕平“)是他和一位宮女所生,起名丕平(我在白話德國歷史人物上部講過,他和他弟弟曾經搶着要生第一個孩子,想給他起名丕平來紀念他們父親,矮子丕平)。就是這個大兒子在公元792/793年發動兵變,想謀殺他父親卡爾篡位。他為什麼這麼做?很簡單,因為他不是原配夫人所生,沒有繼承權,所以他懷恨在心(我不知道是否還存在一種可能,因為他駝背,有自卑感)。丕平篡位不成,反而被抓,然後被關到修道院。這一點卡爾大帝做的和前朝的墨洛溫家族很不一樣。墨洛溫家族很殘忍,一星期不殺人就感到難受。卡爾大帝相對來講比較仁慈。他沒有殺篡位的親兒子,只把他終生軟禁在修道院。他也沒有殺害和他奪權的弟媳婦一家,也只不過是把他們終生軟禁在修道院而已。

卡爾一生有過很多女人,給他生過很多孩子。據說,他一生結過三次婚 (兩次是政治婚禮),每次出去打仗的時候都會帶上一堆女人(肯定不是拿來做奸細或臥底用的)。他一生執政四十多年,經歷數百戰,走過的路可以圍繞地球轉一圈。每年秋天都會為明年的戰爭做準備。戰爭在中世紀的歐洲是家常便飯,不打仗就沒有收入,沒有收入更打不了仗。 卡爾大帝的補兵被稱之為  „鐵兵“(用的武器都是當時的名牌武器,普通人買不起),騎兵 被稱為 „鐵騎兵“。史書記載,他的每個士兵的裝備價值等於45頭公牛。那時的公牛是很值錢的。普通家人吃的食物大多都是大米,小麥和山上采的野草。如果吃肉,幾乎都是豬肉,假如他們家有豬的話。(水)牛都用來耕地,不會拿來吃, 除非是老牛或快死的牛。卡爾大帝也不列外,也只能次序不斷的打仗(他和薩克森就打了32年)。

他有多少子女史書上沒準確記載(其實是我沒去調查。 呵呵),據說他有八個兒子,四個夭折,一個篡位被軟禁,所以能繼承的有三個。卡爾大帝在806年頒布了 „Divisio regnorum“ 條令,意思是把他的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寶貝兒子。中國人常說一句話: 歷史是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過程。眼看加洛林家族所統治的法蘭肯帝國又要走墨洛溫家族時代„合久必分“的道路了。可能是法蘭肯帝國運氣好,帝國剛一分為三,卡爾大帝的兩位短命鬼兒子先序去閻王那裡報到了(白髮人送黑髮人),最終又統一了法蘭肯帝國:。

其實當卡爾大帝把帝國一分為三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始終沒有得到適當的解決。你可以把你的帝國分給你的三個兒子,讓他們做國王(他們當了國王后主要的任務就是齊心協力保護梵蒂岡)。但皇帝的頭銜是不能分的。它只有一個。那怎麼辦?不知道。就這樣唄。直到他的兩個兒子過世後,卡爾大帝把他們兩個領土又轉給了剩下的那個兒子,路德維希(Ludwig des Frommen)。這時候卡爾大帝索性自己私自給路德維希加冕,讓他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皇帝(名義上是皇帝,但是權力有限,因為他自己還在世)。這也是非常雷人的行為。世上只有教皇一人才有資格給他人加冕。卡爾大帝這種自作主張的行為讓教皇顏面無存。沒辦法, 誰叫卡爾大帝那麼牛呢。在公元後814年卡爾大帝駕崩,活了66年(中世紀的人均年齡是35歲,他比別人多活了31年,算是很高壽了)。

父親去世後,路德維希順利成為下一任皇帝。他第一件事就是把他所有的兄弟姐妹 - 其實只有姐姐和妹妹,兄弟都死光了 – 都趕出了宮廷。他為什麼會這麼做?這個又和卡爾大帝本人有關。據說卡爾大帝有八個女兒和五個孫女,但是都沒有讓她們出嫁。要麼在家陪着父親,要麼去尼姑院。想嫁人,甭想。有兩個理由。 1. 他不想讓自己的女兒出嫁是不想通過婚姻提高對方的身價(這也有兩個可能。 1. 他可能想,世上沒人能配得上我的女兒。 2. 他自己年少時也曾經有過兩段政治婚姻。後來他把他的第二任妻子修了,因此他的岳父和他開戰,最終被卡爾大帝殲滅。他的岳父就是倫巴底(Langobarden)國王,曾經收留了卡爾大帝弟媳婦一家,還意圖幫他們從卡爾大帝那裡奪回失去的權力。他消滅了他岳父一家人後,也成為該國國王。在他加冕成為皇帝之前卡爾即是法蘭肯帝國同時也是倫巴底國的國王)。2. 他對外人都不太相信。

女兒不出嫁呆在父親身邊,久而久之,獲得父親的信任,委以重任,成了父親的貼身顧問。在卡爾大帝年邁的時候,這些姐妹利用她們父親對她們的信任來乾澀朝政。我估計路德維希也吃了不少骨頭。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可能。路德維希本人非常信奉天主教。他甚至把卡爾大帝收集的所有民間歌謠都當做是異教徒文字給廢了。然而他的(某些)姐妹們在生活上也不檢點,亂淫(其中有些還生了孩子)。 這是路德維希不能容忍的。我估計這兩個是主要原因,為什麼他把她們一律趕出宮殿,打入修道院(為何又是修道院?,是因為當卡爾大帝在世的時候修建了共超過700所修道院。他們家不缺這個)。

路德維希在814年,卡爾大帝去世那年完全接管帝國,一直到840年去世為止。他上西天前也把他的帝國分給他的三個兒子(又是三個兒子!!!)。洛塔爾(Lothar), 路德維希和卡爾。

長子洛塔爾繼承了父親路德維希的皇帝頭銜。到了公元後843年(史書上有名的 „凡爾頓協議“ – 和一戰時的 „凡爾頓之戰“ 是同一個地方(有趣吧!)- 他們三兄弟達成一致,把帝國一分為三。卡爾獲得了萊茵河以西的版圖(現今的法國),史書上被稱為西法蘭肯,德文: Westfranken: 它就是後來法國的前身. 德文里的西法蘭肯和法國的寫法非常相近: Wetsfranken和Frankreich. 路德維希獲得了萊茵河以東的土地 (現今的德國),史書上稱為東法蘭肯, 德文: Ostfranken,其中包括薩克森,圖靈根和巴伐利亞等地區。洛塔爾獲得了中間的區域(現今的瑞士,奧地利和意大利北部)。他是個短命鬼,一去世,他的版圖都給他的兩兄弟搶走了。現在開始他們在領土糾紛上從來都沒有和平的解決,都是通過打仗。

凡爾頓協議鑑定了今後的法國和德國不同的發展。

卡爾大帝在世的時候還沒有人說日耳曼民族。那時的日耳曼也不是指現在的德國或德國人,而是指那些不同區域的,但是都說德文部落的統稱。德意志這個詞也是在843年後在路德維希的東法蘭肯才出現的,所以史書上也稱路德維希是德意志路德維希(Ludwig der Deutschen).

有時候我感到很奇怪卡爾大帝在中文裡為什麼被翻譯成查理大帝?我想了很久,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卡爾大帝的孫子,卡爾(Karl der Kahlen)得到的現今的法國。法國歷史就是從那開始延續下來的。法國人當然把卡爾大帝(恰好他的孫子也叫卡爾或查理)尊為法國的開創人。卡爾在拉丁文(法語也受到了拉丁語的影響)里是 Charlemagne, 翻譯成中文(起碼在音譯上)很貼近查理或查理曼。再者,拉丁文和後來的法語一直到19世紀都是貴族語言,用的比較廣泛,這是德語無法相比的。

今天的德文是從馬丁.路德在16世紀前半頁把拉丁語的聖經翻譯成德文之後才慢慢成型的,尤其在語法和寫法上。就因為卡爾大帝還在世的時候他不叫卡爾 – 因為說德語的都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平民的語言 -  只有拉丁文的Charlemagne, 沒有德文版的卡爾,所以被翻譯成中文的查理。以今天的角度來看,我個人比較贊同卡爾這個稱呼。如果你時空穿越回到1200年前親自問卡爾,他會告訴你: 我叫卡爾。因為他自己也說過他更貼近於日耳曼族,而不是法國。他把他的居住的宮殿也設立在德國境內的亞琛。自卡爾大帝之後有33位德國國王都在亞琛登基。亞琛大教堂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卡爾大帝的骸骨也埋在亞琛大教堂的底下。

為什麼我覺得現在的中文翻譯,卡爾會更合適就是。如果從讀德國歷史的角度應該讀成卡爾。如果從讀法國歷史的角度,那自然是查理更貼近(沒辦法,卡爾大帝被兩國人都是為自己國家的開創人)。我學的是德文版的德國歷史,因此我個人更傾向於卡爾。當然,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我也不是歷史學家,也沒有權威的發言權。我想說的是,不管是查理還是卡爾,都是一個人,別弄混了。

卡爾大帝生前打過無數次仗。據現代歷史學家稱,他打仗雖然很殘酷,但是他不已打仗而打仗,而是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和平區域。這個他做到了。他被歐洲人視為歐洲之父(一個帝國, 一個信仰),是因為他同時是德國和法國的創始人,而今這兩個國家(也包括很多其他國家)又是歐洲的大國,他們的宗教信仰,文化和歷史背景有很深的淵源。

歷史有時候很諷刺。卡爾大帝一生與薩克森作戰,用武力征服,壓迫了薩克森。 100多年後,由卡爾大帝的孫子分出來的東法蘭肯帝國出現一位名叫奧托的國王。當東法蘭肯被匈牙利的騎兵襲擊的時候,東法蘭肯是一盤山撒,大家都不團結,作為名義上的國王,奧托,有名無實。東法蘭肯危在旦夕。能否在保存下來,完全依賴於奧托一人。最終他不負眾望,聯絡東法蘭肯眾多部落,巴伐利亞, 巴登,圖靈根,薩克森和威斯特法倫等稍微有實力的部落, 一起聯手擊敗了匈牙利。從那時起,德意志才真正的誕生。他,奧托大帝,是薩爾森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瞿秋白死前留下的一個歷史謎團
2013: 中共如不能無期執政,判薄無期就是空話
2012: 國際工人協會的精神和基本原則
2011: 2007年武漢大學舉辦卡扎菲思想學術研討
2011: 陳湃: 我見證了圍牆倒後的柏林實況(珍
2010: 毛澤東在58年的巨大煩惱(組圖)
2010: 毛岸英夫人劉思齊的再婚生活
2009: 遇羅克---文革中最早覺醒的先驅之一zt
2009: 長春圍困死亡真相:國軍投降時居然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