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極簡儒學---寫給左右兩派的儒學教程
送交者: 劉雲楓 2014年12月12日17:16:3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極簡儒學

提起儒學,國人最先想到“博大精深”四個字。其實不然,論歷史、論典籍數量,儒學估計能排在前幾位。論質量和內涵,和西方任何一種學術思想比,儒家都排不上。

 

這就涉及如何評價一種學術思想的價值?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中,胡適提出了切實可用的評價原則。我的原則,受了胡老師的啟示,大同小異。

 

任何一種學術,都是為人服務、為人所用的,也是為社會所用,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創立的。儒學也不例外。既如此,評價社會領域的學術,一個首要的標準就是:它解決了人類社會、或者說中國社會的哪一個問題,解決得如何?

        

如果某種學術,把這個問題解決了,解決得很好很圓滿,那麼,這就是一種好的學術,是一種值得保留和傳承的學術;否則,只能說是垃圾。

 

標準如此,大家可以考慮考慮:1,這個標準是否合適?2,如果合適,用這個框框,套在儒學身上,看看儒學解決了中國社會的哪些問題?解決得如何?

儒學是否有體系?

說遠點。

 

2006年底,吳稼祥老師的舊書重印,約我寫一篇讀書體會。見面瞎聊的時候,我秉承“反孔反儒反傳統”的一貫立場,和吳老師說:儒學就是一團亂麻,根本沒什麼體系!

 

吳老師反對我的觀點。

 

我和吳老師很少見面,見了,就想在他面前露一手。就接着說:“在儒家的體系裡,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例如,《論語》第一句就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可是,當馬格爾尼率領龐大的代表團,來和中國交好的時候。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把人家當“鬼子”,當長毛和夷族。”

 

儒學不是“平天下”,而後“天下一家”嗎?怎麼那樣對待英國人呢?對朋友像對待奴才一樣,豈是待客之道?

 

吳老師抓住我的漏洞,說,你不是說儒家沒有體系嗎?怎麼又說按照儒家的體系?

 

我自知語失,趕忙解釋。

 

“儒學自身的確是沒有體系的,因為,一個學術體系,一定是從假設和概念出發的。其中,概念的定義必須是明確和沒有歧義的。但是,在儒家著作中,我們曾經看到過一個這樣的定義嗎?”

 

吳老師忙着其他事情,我的話到此為止,也沒下文了。

 

今天,舊話重提,我依然堅持自己的認識——儒學是沒有邏輯體系的。本文所述,是為了便於讀者認識儒學,自我整理的,並非儒家自己所創。

儒家是被當政者利用了嗎?

不得已承認儒學有毛病的人,有一個最簡便的替儒家圓謊的說法:儒學本來是好的,就是被專制者給搞壞了。這樣,儒家和儒學臉上的黑,一下子就給漂白了。

 

但我想問,為什麼專制者,就看上儒學了呢?諸子百家,偏偏就選中了儒學,怎麼不選老子和莊子,怎麼不選佛教呢?可見,問題還在儒學身上,是儒學自己有逢迎統治者的理論,才被專制者利用的。

 

就像狗,就有忠於主人的基因,才逐漸被馴化、被人喜愛;怎麼沒人去馴化老虎和獅子呢?所以,別把責任推到統治者頭上。

 

統治者馴化了儒學,然後,肆意篡改,也是事實。但這是狗的命運。既然要為統治者服務,當然,要符合人家的意圖。否則,要你幹嗎?否則,人家就馴化另一種學術了。也就輪不到“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被篡改,是被利用必須支付的成本,也是儒家購買“獨尊”必須支付的代價。

儒學的邏輯

在討論儒學的邏輯之前,有一點要明確,即:儒家和儒學關心的對象是什麼?儒學是“人本主義”的,儒家的視野從來沒有離開人和社會這個範疇。或者說,人的問題和社會問題,是儒學的定義域。圈內,是儒家的地盤;圈外,儒學從來沒有關注過;有時,也向外瞥幾眼,但目的依然是要回歸,依然是要借外部勢力、借天地宇宙的不可抗力,回答在社會中遇到的疑惑。

 

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天,是自然的、外在的,儒學其實並不關心天有多高,他們只是要借天上只有一個太陽,來論述其設定的“君王至高無上”的合理性。當然,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類比,也反映了儒家對於自然的漠視和無知。現代人都知道,在銀河系中,太陽只是其中的一顆恆星,銀河系包括接近無數個太陽系和太陽。“天”,要是指宇宙的全部的話,顯然,天上不止一個太陽。

 

朱熹也從自然秩序中“深受啟發”——本來,朱熹之前的儒學,是一種樸素的“家常菜”,沒有深奧、足以迷惑人的理論根基。朱熹發明了“理”——無相無形無影無色無味、不可琢磨、不可驗證的一種“客觀實在”,說:“萬物只是一個理字”,“理是先於宇宙萬物的唯一”,“理在氣先”,“理一分殊”——世間只有一個“理”,世界之千變萬化、千姿百態,只是“理”的不同形態。換言之,只有一個孫悟空,小猴子,都是孫悟空變的。孫悟空就是那個“理”,“理”是唯一的,不變的。變化的,只是“理”的不同化身。

 

朱熹不辭辛苦抬出一個“理”,幹什麼?為他的社會秩序做幫手。“理”既然是萬物之上、之始、之唯一、之不可更改,“理”之下的人和社會,自然要遵從這個“理”了。然後,朱熹同志筆鋒一轉,說:“且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 “理便是仁義禮智”,又說:“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後世,稱朱熹為儒學集大成者。不假,在儒學這個小天地里,沒人超過他。特別是,本來沒有根基的儒學,從天上采了一塊石頭,終於把儒家的漏洞補上了。其實,“理”的作用只有一個,就是讓人們信服“君臣父子”的倫理觀和社會秩序,是老天爺早就規定好的,是天地間唯一的“道”,必須服從,不得違抗。人人都要“存天理滅人慾”。不知道滅了人慾,還是不是人了?

 

朱熹的把戲,僅此而已。

 

朱熹雖然看了看“外面的世界”,可如上述,其目的不是有志於探求自然奧秘,而是藉助“天理”反照人類社會。只要這個任務完成了,“理”也就成了破鞋,隨便扔掉了。即:儒學從來只關心人和社會,其他的一概視而不見。

 

這個規矩,其實是孔聖人定下的。《論語》裡,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因此,子不語:怪、力、亂、神。此後,儒家和儒學就和“封建迷信”絕緣了。儒學的地盤,只限於人、活着的人以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至於,人的前世來生、以及日月星辰,都不在話下。

 

儒學如此固步自封,就給佛教留下了可乘之機。後來,佛教大舉登陸中原,正是填補了儒家的空白。是人,都會問:人生之前,是什麼?人死之後,去哪兒了?但孔子不關心,儒家也不關心。

 

下面是,朱熹的著作清單:

 

《周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詩集傳》、《大學中庸章句》、《四書或問》、《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楚辭集注辨正》、《韓文考異》、《參同契考異》、《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鑑綱目》、《宋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錄》、《文集》一百卷,《續集》十一卷,《別集》十卷。

 

看看,哪一本不是“以人為本”的,哪一本不是對前人的考訂和注釋,哪一本的中心不是“仁義禮智”?

 

因此,可證,儒學的定義域是人,和由人組成的社會。

 

  1. 儒家學說的起點和假設

有了上面的證明,以下就簡單了。

 

儒學的起點,是人。假設是什麼呢?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說,“人性之善,猶如水之就下”。是否成立,不論。但說明孟子也是“性善論”一派的。

 

也是儒家開門大弟子的荀子,對人性並不樂觀,持“性惡論”。可是,這一派不是儒學的主流,特別是,當他的“性惡論”成為法家對人民實行嚴刑峻法和殘酷打擊無情迫害的理論基礎之後,就更是無人問津了。

 

所以,荀子雖是儒家的信徒,但常常被當做法家的祖師。

 

人性善惡,迄今,也沒有明確的結論,也不只有“性善”、“性惡”兩種觀點。本文關心的,也不在此。

 

問題的關鍵是,“性善”和“性惡”的假設,關乎我們應該設計怎樣的制度、採取怎樣的手段,對人和社會進行有效地管理。簡單說,是管理狼群,還是管理羊群的問題。

 

人性為善,即:人人生來為善,而且不可更改;“江山易改本善難易”,這是最好的;其次,大多數人生來為善,少數人為惡,但在多數人的帶領和監督下,少數人成為可以教育好的善人。要是相反,就是人性為惡了。

 

一個全由善人或者大部分善人組成的社會,是一個“羊群”社會。孔子和儒家為中國社會所設計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都是基於“人性為善”的,是適合於“羊群”的。“人本善”並沒全錯——大部分人都是好人,大部分人都有向善的本性。可是,儒學把這一假設絕對化、教條化了,以至於,他們設計的制度過於單純,過於相信人內在良知的矯正作用,只有向善的激勵,卻無作惡的懲罰。比如“內聖外王”——期望最高統治着,先把自己的內心修煉得像聖人一樣,再行王道。但是,當“王”沒有那麼高修行,不行“王道”的時候,儒家卻沒有一點制度性措施對抗其危害。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要說,儒家學說,錯得並不多。錯就錯在關於人性假設這一最根本的出發點上了。事實是,人性並不是純淨物,而是混合物。“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也分不清哪一半是天使,哪一半是魔鬼;哪一時是天使,哪一時是魔鬼。正如美國著名政治學者約翰.羅爾斯所說:人,有向善的本性,使得公平和正義成為可能;人,也有作惡的傾向,使得法律成為必要。

 

儒家體系中,缺少的正是“法律”(儒家希望以情代之,以情化之,以良知感之)——這是儒家學說和西方政治學說的最大區別,也正是這一點,使得儒家歷代學者苦心經營的學術大廈,毀於一旦。

 

  1. 儒家的終點和目標

每一個高中生,都想上清華北大;每一種社會學術,都想為“勞苦大眾”謀幸福。斷沒有一種理論,是禍害人民還受到人民追捧的。打着“為人民服務”的旗號,欺騙人民群眾於一時的除外。

 

儒家學說也是為人民着想的,也是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儒家為人民群眾設計的目的地,也很明確。為了有步驟按計劃地到達目的地,儒學家們制定了“兩步走”戰略:先小康,再大同。

 

小康是一個階段性目標,也是走向大同社會的台階。古人筆下的小康,如是:“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197912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中國現代化所要達到的是小康狀態。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

 

人均800美元,並不切實——要是通貨膨脹,美元貶值,一夜之間就可能紙上富貴。倒是20世紀40年代,蔣經國先生在江西贛南主政時,有過一個“五有”社會的提法:人人有工做、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人人有屋住、人人有書讀。是否可以作為小康社會的具體指標呢?這個標準,即使放在今天,也沒達到。要是達到了,全面小康、人人享受改革成果才算落到實處。

 

大同社會是什麼樣的呢?《禮運》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儒家為之奮鬥、人們為之嚮往的美好未來,是:一切財富屬於人民,一切權力歸“農會”;道德高尚和有能力的人,當頭兒,管理社會;人與人之間,團結緊張嚴肅和諧;老人,大家贍養;小孩,大家共管;老人有老人的歸宿,年輕人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殘疾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顧。男人有事兒干,女人有家回。物盡其用,不是為一個人所用,而是大家共享;人盡其才,不是僅僅服務於個人,而是效力於社會。沒有陰謀和詭計,沒有強盜和小偷,大門敞開四海如一。這就是大同社會。

 

不能說,不吸引人;不能說不是一幅美好的藍圖。但是,正如一個高中生和另一個高中生之差別,不是他想不想上清華,而是他是否真的上了清華一樣。我們也不能因為儒家畫了這麼一幅畫,就完事大吉了,而是要看它實現得如何。事實上,烏托邦社會的幻想,中西都有,世界上哪一個民族都有,差別是,實現了沒有;或者,沒有實現,還有多少差距。

 

有些人一看見儒家描繪的大同世界,就高喊:看我們古人的智慧,多高。這是否意味着,畫餅可以充飢?水中可以撈月了啊?大同世界的白日夢,做了兩千多年了,大同社會和我們,依然遙不可見,別說及了。

 

  1. 儒家的組織和手段

有了起點和終點,下一步,就是如何實施了。起點在此,終點在彼,由此及彼的橋梁,如何建設呢?這就是“修齊治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精心設計的邏輯鏈條中,起於修身,終於平天下。在孔孟之徒看來,社會進步的邏輯,如此;個人抱負的實現,也無它途。所以,每一個深諳、深信儒家學說的孔門信徒,無不以此為己任,無不將個人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最高目標聯繫在一起。

 

“修齊治平”,也可以反過來說:身修、家齊、國治、天下平;身修則家齊,家齊則國治,國治則天下平。即:只要每一個人,都具有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修養,家庭之和諧將不期而至;只要每一個家庭和睦,國家之長治久安,也就隨之而來;只要每一個國家都國泰民安,天下必將太平無事,四海昇平。

 

不能說,這種設計是無稽之談。恰恰相反,歷代儒家對這一邏輯是非常得意的;因為得意,所以,念念不忘;因為得意,所以,反覆宣傳。在儒家經典《大學》裡,“修齊治平”再一次被闡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足球從娃娃抓起”,治國平天下,從“修身”開始。“修身”是儒家學者的第一要務,也是實現儒家社會理想的唯一手段。《論語》實際上,是一本講“修身”的經典。“修身”才是《論語》的中心思想,“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是後人之附會。“修身”的目標是什麼?是要成為正人君子。經我統計,在《論語》中,“君子”出現的頻率最高,達到108次。“仁義禮智信”,列在第一位的“仁”,只有100次;“禮”,78次;“義”,只有20多次。從統計學上看,孰輕孰重,《論語》是一部什麼書,不言自明。

 

《論語》第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其中,“三人行,必有吾師。”“吾日三省吾身”,“三思而後行”。

 

《論語》最後一句:“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開篇和結尾,相互呼應,講的都是“修身”,可見“修身”之重要;可見,《論語》是以修身為目標的。

 

重要的事情,未必就能做到,未必就能做好;修身,也是如此。雖然,儒家學說、儒家學者天天講、月月講、年年講“修身”,可是,歷數中國歷史,“修成正果”的儒家信徒,寥寥。朱熹,在儒家圈裡學術成就雖高,可是,品行並未達標。還因為將兩個出家的尼姑收為小妾的事件,吃了官司,搞得灰頭土臉。真正修行過關的,可能只有明朝的海瑞了。海瑞以狷介著稱,應該是有點強迫症,他能做到的事情,其他人是做不到的。海瑞碩果僅存,也就不奇怪了。

 

在如此漫長的歷史期間,無可計數的人參與“修身”,卻無人過關,這就不是人的問題,而是儒家的“修身”具有致命的缺陷。據我研究,缺陷有三:

 

第一,儒家關於人性的假設,錯了。對此,前面已有論述。具體到“修身”,其實,存在一個基本前提,即:“人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但是,偏偏有很多人,本性頑劣,這些人只靠“修身”,是成不了君子的,只能成為偽君子。

 

第二,“修身”只是一個個人行為,沒有外部約束;沒有約束,單靠個人的內在激勵,除非意志絕決,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強烈、最有效的約束,是信仰。一個人有了崇高信仰,就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共產黨人、西方傳教士,可以為證。但是,孔子和儒家都太實際了,根本不相信“怪力亂神”,也就談不上信仰。這就使得儒家信徒的“修身”,失去了最強有力的約束條件,“修身”之不成,也就是必然的。滑稽的是,至今,我們依然把宗教歸於“封建迷信”,說是“愚昧人民的精神鴉片”。豈不知,宗教至於一個社會的道德水準的提高,至於一個社會的管理,是第一重要的。

 

第三,“修身”的標準太高,老拿“不食人間煙火”的人做榜樣,有心修煉、有心向善的人,就都怕了,只好逃之夭夭。例如伯夷叔齊,例如顏回,就是儒家樹立的典型。還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凡是,談到利益的都是小人;就這一條,所有“修身”的人,就都沒信心了。因為,任何一個人,想活着,想活得好,就要謀利。可是,一謀利,就成“小人”了,你以前“修身”所作的功課,全都白費了。這如何使得啊。與其如此,誠實的人,就不“修身”,也不去做“君子”了;因為,在誠實的人看來,謀了利,就不是“君子”了。反倒是“偽君子”,一邊大把撈錢,一邊披着“君子”的外衣,招搖過市,欺騙世人。一旦道德成為超道德,只會適得其反。所以,歷史上,儒家訓練出來的君子,沒幾個;偽君子,比比皆是。

 

以張居正為例,他是帝王師,每天教導萬曆皇帝度讀儒家經典。萬曆帝在他的教導下,快成“明君”了。可是,張居正死後,人們發現張居正的轎子,異常寬大,裡面可以放下一張床。張居正上朝途中,還在轎子裡和小妾歡愛呢。這可把萬曆皇帝氣壞了——你是怎麼教育我的,什麼“萬惡淫為首”,什麼“縱慾傷身”,你他媽居然這麼老流氓,也不怕傷了你的老腰了。一氣之下,掘墳鞭屍,以泄心頭之恨。

 

《儒林外史》裡,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讀書人,比比皆是。今天,也是如此。因為,今天在主流媒體中,提倡的也都是超道德的人和事情。看看那些道德模範做的事,都不是人能做到的。

 

“修身”是“修齊治平”的第一節“鏈條”,是通向“大同社會”的出發點,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但是,我們不幸地看到,第一節“鏈條”就掉了,第一步,始終也沒有邁出去,後面的,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三千年來,儒家所構想的“大同社會”,只存在於典籍和傳說中,從來沒有降落到中國這塊充滿專制、愚昧和貧窮的土地上。

 

本文的結論,已經出來了——儒學是一種旨在把中國社會引向“大同世界”的社會理論,可是,由於自身存在難以彌補的邏輯缺陷,反倒使中國陷入了長期的專制、愚昧和貧窮,而難以自拔。換言之,儒家並沒有解決它所期望解決的社會問題,或許,“大同社會”的目標太高了,難以實現。我們不妨降低一下要求,看看儒家是否解決了某一方面的問題。比如,提高了人民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準,沒有;比如,增進了各階層的團結和社會和諧,沒有;比如,提高了社會生產力和改善了人民生活,沒有。

 

一個服務於社會、服務於人民的社會理論,一無所用,要它幹什麼?就因為它是“老東西”?就因為它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覺得沒必要。

 

儘管結論出來了,還是要談一談儒學的組織:家。

 

如果說,“修身”是儒家學說思想上的保障,則,“家”就是貫徹儒家思想的組織保障。儒家,有很多概念,如“仁義禮智信”,如“勇”,如“孝悌”,如“忠君”等等,每一個概念,都有說不清、道不明的定義。但,只有一個例外,這就是“家”——從來沒有哪個儒家學者給“家”下過定義,因為,“家”是儒學體系中、唯一不需要說明和定義的、內涵明確的概念。

 

所有儒學概念,大多是沒有根基的,含混不清的,也是虛無縹緲和沒有支撐的。唯有“家”,在社會中,有相應的血緣組織作為對應。“家”是儒學的立足點和堡壘,由“家”衍生出來的一系列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如果不加分析的話,幾乎是牢不可破的。儒家就以“家”為出發點,向其他學說發起攻擊。例如,墨翟講“博愛”,孟子就咒罵墨子“無君無父,類於禽獸”。

 

只這一招,墨家學說,就敗下陣來。“無君”也就罷了,但是,誰也不可以“無父”啊,於是,大多數人就歸附了儒家學說,做自己的孝子去了。父母養育了自己,誰也不能不孝敬啊;不孝敬父母,不就成了野獸了嗎?正是抓住了“家”和“孝” ,儒家才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才在百無一用的狀態下,依然有人對此深信不疑。

 

在墨子的時代,要想從理論和實踐上,擊敗儒家,是不可能的。好在,今天的西方社會,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即:沒有“家”,沒有“小家”,也可以有“愛”,而且,是更大範圍、更多人群、無所不在的愛。基督教一創立,就是以打破“家”、打破家族為前提的。只有破“小家”,才能成“大家”;只有不分張王李趙,才能構建一個無差別的、無親疏遠近的“大家”。墨子的智慧,與耶穌是一樣的。可惜,中國人沒有思考力,以為沒有小“家”,就成了無家可歸的喪家之犬了,就不是人了。於是,墨子就沒有生存空間了。

 

西方傳教士到中國,難以推廣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中國人要祭祖和尊孔。即:中國家庭在祠堂里,一定有祖先和孔子的牌位,這是和基督教義不符合的。《李提摩太在中國》一書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和李提摩太一起在山東傳教的一個傳教士,像得勝回朝一樣拿了一位當地信徒家的祖先牌位給李提摩太看,並告訴他,那位信徒已經同意把牌位燒掉。 (《李提摩太在中國》,P102

 

如果,把儒家看做中國文化的主流,基督教看做西方文化的主流,可見,如何認識和看待“家”,是其中最重要的分界。持中國文化優越論的人,應該正視現實,西方人在基督教的旗幟下,過得比我們好,好得多。所有西方人都承認,他們之文明,是基督文明;他們所取得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有賴於基督教。而在基督教中,“家”是不存在的。

 

“家”,是儒家精心構築的堡壘,但,“家”也是阻礙社會消除隔閡,由“小家”而“大家”的鴻溝。為什麼?因為,“家”是排外的。不排外,何以為家?排外,何以由小家至大家,乃至天下。儒家歷代大師,連這個最基本毛病,都看不出來,還空談“修齊治平”,扯什麼扯?儒學自己的宏大理想,有這麼一個Bug,能成得了嗎?可笑。只要,有家的概念存在,人人就會首先顧自己家,而不是別人家;只要有先後次序、親疏遠近,平等和諧之社會就難以建立。

 

儒家之“家”,要分內外——家內、家外不一樣;要分親疏,嫡系和旁支不一樣;要別貴賤,長輩晚輩不一樣。總之,“家”以及與此相關的一些列規範,就是要在人和人之間構築不可逾越的壕溝。想想,《紅樓夢》裡的賈蘭為什麼對賈寶玉憤憤不平啊,為什麼殘忍地用燃燒的蠟燭燙傷賈寶玉呢?不就是“家”族制度處處歧視庶出的賈蘭造成的嗎?

 

問問賈蘭,肯定想分家,另立山頭,在另一個家裡,為所欲為。苟如此,談什麼“齊家”啊;沒有“齊家”,談什麼治國平天下呢?所以,家是中國社會一切不平等制度的起源。小家不破,大家不立;家不破國難立。數千年來,儒家因為“家”而屹立不倒,中國人也都默認了。可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儒家的死穴,恰恰是中國人迄今在國際上自成一家、沒有靠得住的朋友的根本原因——當你不把別人看做一家的時候,別人憑什麼和你同心同德呢?再看美國,為什麼全世界的人蜂擁而至呢?因為,美國沒有小家,只要去了美國,就是一家。

 

儒家文化,把歷史上的中國,搞得國弊民窮;把當今中國,搞成孤家寡人?信奉儒學的人,“三思而後行”吧。

儒學的邏輯悖論

上面,把儒學的基本邏輯,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其實,儒家的邏輯是走不通的。以下,再把儒家學說中,比較大的、比較低級的Bug挑出來示眾,讓大家看看儒學是一件怎樣千瘡百孔的破衣服。

 

1. “禮”與“仁”之背反

“禮”和“仁”,都屬儒學中最最核心的概念。可是,這兩者,恰恰是打架的。因為,“禮”是一種差序結構,“君臣父子夫妻長幼”,都要依序而立;以尊卑貴賤親疏遠近,而構建。“仁”卻是一種平等結構,要求“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在《紅樓夢》裡,依“禮”,賈寶玉就要比賈蘭尊貴,因為,賈寶玉是王夫人生的,賈蘭是趙姨娘生的,一個嫡系,一個庶出,待遇肯定不一樣。

 

依“仁”,賈家就應該像對待賈寶玉一樣,對待賈蘭;賈蘭也應該和賈寶玉一樣尊貴。這是“禮”所不容的,是壞了規矩的。顯然,“仁”與“禮”是唱對台戲的,“禮”是“仁”最大的敵人。既然要“仁”,何必有“禮”;要是依“禮”,“仁”豈不假仁假義嗎?

 

儒學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互為天敵,還扯什麼啊?儒學之偽善,也在於此。對比一下基督教,就更明白了。基督教中,沒有“禮”這種差序格局,國王和乞丐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那才是真正的仁愛和博愛。

 

2. “陰陽兩極”與儒家政治結構中單極結構之背反

《易經》是儒學的哲學基礎,《易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陰陽,即: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生、陰陽相剋,陰陽既相互對立、又互相妥協,陰陽相因,循環不已。這就是說,儒家的哲學基礎是“陰陽二分”的兩極結構。

 

然而,儒家是如何設計其政治結構的呢?君主至高無上,和太陽一樣,君臨天下。大權攬於一身,萬事決於一人;他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是聖旨,無人可以辯駁;他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確無誤的,無人可以質疑。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組織,在已有的體制框架內,都不可能挑戰皇帝的權威。要是皇上聖明,大臣和人民的日子,尚可得過且過;要是遇到一個混賬王八蛋,人民,就只有自認倒霉了。

 

中國歷史上,只有殘酷的暴力革命,可以對抗皇權。除此之外,我們所看見的,都是高高在上的皇權的獨舞。如果,陰陽兩極是權力平衡與社會和諧的不二法則,儒家設計了哪些機制和力量,去平衡皇權呢?如果,只有皇權肆虐,其餘的力量只有匍匐下跪的義務,這難道不是“單極結構”嗎?這難道不是與儒家的“陰陽兩極”思想,南轅北轍嗎?

 

儒家的哲學基礎,與其政治結構設計,背道而馳,這難道不是儒學體系的死穴嗎?

 

3. 五行平等思想,與“禮制”之背反

金木水火土,是中國哲學的重要組成,也是儒家哲學的基礎之一。五行,除去樸素地解釋自然起源之外,有一個不被人重視的內涵:平等。五行是一個首尾相繼的循環,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再生水。無始無終,無限往復。既然是一個循環,哪一行高?哪一行低呢?可見,五行平等,萬物平等,人人平等。

 

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裡,儒家的社會結構是如何設計的呢?“禮制”也。“禮制”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目的,就是維持一個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差序結構。這一點,無需贅言。五行是平等的,“禮制”是不平等的,兩者都是儒家所遵循的,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嗎?這豈不是儒學體系的大漏洞嗎?

 

4.“家國同構”假說之謬誤

修齊治平,有一個前提,即:家國同構、家國一致。而事實上,這一假設是極端幼稚和完全錯誤的。因為,家是封閉的,有清楚的邊界。一個人,想進入另一個中國家庭,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這裡,我特別強調,是“中國家庭”。要是其他國家,就不一定,例如日本。國,是開放的,邊界是模糊的。一個人,可以被任何一個國家接受,只要他老老實實,不偷稅漏稅,大體上,還是受歡迎的——因為,他增加了這個國家的收入。也就是說,家,是排他的,不容外人介入;國,是兼容的,國土無疆,誰來都可以,而且,多多益善。

 

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即:家是一種具有內在制衡機制的組織。家長或父親即使具有“絕對權力”,也不會不受限制地胡作非為。因為,“父子”之間不平等、不對稱的權力結構,總是可以被血濃於水的人情所消解,父權總會被父子之間的人情所軟化。最壞的家庭專制,也不過是“有情和有限專制”,絕不會墮落到“無情和無限專制”的深淵。

 

在“國”中,缺乏一種內生的、制約和對抗皇權的機制。中國歷史上,忠臣輩出,前仆後繼。中國人常以此為驕傲,說,中國人有氣節。竊以為,以死來表現氣節,就像以死來證明女人的貞潔一樣,可笑可悲。忠臣眾多,只能證明,皇帝無德;還能證明,沒有大臣能管得了皇帝。還能證明,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設想,是多麼幼稚可笑。

 

家和國,看着相似,實則不同——因為,“國”沒有“家”所具有的內在制衡機制。這一點,是儒家學者們,至今也不明白的。

 

5.“家”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背反

在儒家的最高目標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其中之一。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就是把別人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把別人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嗎?天下一家,要小“家”何干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就是墨子的博愛嗎?不就是基督教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嗎?既然如此,孟老先生大罵墨翟“無君無父”豈不是胡攪蠻纏、胡說八道嗎?如果,墨子是“無君無父”,難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也是“無君無父禽獸所為”嗎?

 

一面強化“小家”的思想和行為規範,另一面,又追求“天下一家”、“天下無家”,豈不是南轅北轍緣木求魚嗎?儒學如此不成邏輯,其失敗也就是註定的了。

 

 

備註:

這是和儒家最後的鬥爭了,以後,再也不寫此類文章了。因為,我認為,這篇文章,已經將儒學徹底埋葬。

 

 

 

 

2011811日星期四,21:30.

望京家中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曼德拉絕不是英雄
2013: 蔣介石認為敗給共產黨罪在哪個人?
2012: 把周恩來和林彪都從符號中解脫出來
2012: 2012年12月12日中國出現三個太陽和人類
2011: 毛澤東為外蒙脫離中國叫好的發言,
2011: 蔣中正:外蒙獨立乃實踐三民主義的楷模
2010: 斯大林是中國共產黨最偉大的慈父與導師
2010: 《剖析馬克思魔性人生及共產邪教》二十
2009: 齊婕: 毛如果在國民黨那干,照樣是紅太
2009: 毛澤東熱為何經久不衰、歷久彌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