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決戰孟良崮 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
送交者: hebeiman1 2015年02月01日12:36:4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決戰孟良崮 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

沈聽雪:老電影《紅日》背後的故事

影片《紅日》上映後,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更成為了解放軍指戰員們最喜愛的影片之一。一年之後,《大眾電影》雜誌還報道了萊蕪人民爭看《紅日》的消息。然而到了1966年,《紅日》就被打成了反黨反社會主義黑線的產物,說其美化了敵人,醜化了我軍。歷史,就是這樣撲朔迷離。

影片《紅日》主要描寫了漣水、萊蕪和孟良崮這三次戰役,下面就讓我們隨着電影推進來揭開當年的歷史大幕吧。

在影片的開頭,1946年初冬,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大舉進攻蘇北解放區的漣水城。解放軍沈振新軍奮起抗擊敵人,但國民黨軍的進攻越來越猛烈,解放軍被迫撤出戰場,漣水終於失守。因在蘇北無法立足,解放軍北上山東,實行戰略轉移。由於戰鬥失利,且離開家鄉,很多指戰員的思想都處於憤怒和壓抑的狀態。軍長沈振新的心情和戰士們一樣沉重,他組織全軍總結經驗教訓,統一思想認識,加強戰術訓練,準備有朝一日再與整編第74師一決雌雄。

在真實的歷史上,提到漣水保衛戰,就不能不從整個華東的形勢說起。1946年6月,蔣介石自恃在軍事力量上占有着絕對優勢,又有美國支持,於是決心消滅中共及其武裝力量,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意願悍然發動了內戰。8月,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的學生、國防部新聞局局長鄧文儀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相信戰爭不會拖的太久,共軍以八十萬對政府軍之三百萬,在戰爭的歷史上是沒有僥倖的,共軍非以一抵十不能獲勝。”蔣介石自己則更加自信,他在召見美國駐中國大使司徒雷登時說:“相信能夠在六個月內粉碎共產黨的軍事力量。”

面對如此形勢,中國共產黨的領袖毛澤東這時候怎麼看呢?當外國記者詢問他時,他說:“戰爭是要打下去,因為人家要打。”他的戰友們也和毛澤東的心情一樣沉重,彭德懷當時就說過:“我們不會失敗,但是,我們確實不可能打贏。”

該來的總要來的,只有戰場上見勝負了。

當全面內戰爆發後,國民黨軍統帥部持的是全面進攻戰略,於全國各個戰場對中共武裝力量發起圍剿。其中在華東地區,國民黨軍將作戰重點指向了蘇北和山東,企圖速戰速決。其主要指揮機構是徐州綏靖公署,主任是抗戰名將薛岳,下轄23個整編師(軍)62個旅(師),共52萬人。與之相對抗的,是張鼎丞、粟裕、譚震林指揮的以新四軍為基礎組建的華中野戰軍及地方武裝,總兵力近15萬人,其中野戰軍主力近4萬人;陳毅、饒漱石、黎玉指揮的以山東軍區八路軍和新四軍調入山東部隊為基礎組建的山東野戰軍及地方武裝,總兵力約20萬人,其中野戰軍主力約7.4萬人。

戰爭之初,毛澤東並沒有完全放棄和平的可能。他還想力爭實現“以打促和”,把蔣介石打回到談判桌上來,因而決心以攻對攻,制定了在“南線三軍出擊津浦線”,在“北線奪取三路四城”的戰略部署。即在北線,以聶榮臻指揮的晉察冀野戰軍主力和賀龍指揮的晉綏野戰軍主力協同作戰,逐一占領平漢、正太、同蒲三條鐵路和保定、石門(石家莊)、太原、大同四城;在南線,以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5萬人,陳毅指揮的山東野戰軍主力5萬餘人,粟裕、譚震林指揮的華中野戰軍主力4萬人,合力出擊津浦鐵路的徐州至蚌埠段及其兩側地區、蚌埠至浦口段及其東側地區,隨後乘勝渡淮河南下。這個企圖規模宏大,確實是在當時形勢下只有毛澤東才敢拿得出來的大手筆。

劉鄧和陳毅接到中央命令後,都很快率軍出動到隴海鐵路沿線進行配合作戰。按中央規定,華中野戰軍在戰略行動上歸陳毅指揮。因此,陳毅打算集中山東、華中兩個野戰軍主力在徐州地區與國民黨軍進行決戰,遂下令華中野戰軍西移至淮南地區準備出擊津浦鐵路。然而華中軍區第一副司令員兼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卻另有主張,在與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等華中局領導人商議後,打電報向中央建議:蘇中根據地的經濟地位很重要,華中野戰軍主力如移兵淮南恐會丟失蘇中,那樣對淮南也不利。不如先在蘇中內線打幾個勝仗,等劉鄧部和陳毅部在外線打開局面後,華中野戰軍主力再西進轉至外線作戰。毛澤東經過考慮後,採納了這個建議,命華中野戰軍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這樣一來,粟裕就開始了他一生的輝煌時期。

粟裕的資格很老,曾參加過南昌起義,上了井岡山,參與創建了中央蘇區,在紅軍時期也是軍團級將領,但卻遠沒有林彪、彭德懷、陳毅等人名氣大。抗日戰爭初期,粟裕奉命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挺進蘇南,開闢敵後抗日根據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揮部隊在鎮江以西的韋崗地區設伏,殲滅日軍少佐土井、大尉梅澤武四郎以下20多人,擊毀敵汽車4輛,繳獲長短槍十餘支,取得了新四軍在江南的首戰勝利。當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兼政委的陳毅聞訊後,即賦詩讚曰:

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
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抗日戰爭中,粟裕指揮的新四軍第1師在華中地區堅持作戰,相繼開闢了蘇北、蘇中等抗日根據地。在新四軍的7個主力師中,粟裕的第1師戰績最佳,殲敵最多。不過,僅以這些歷史戰績而論,將來到了55年授銜時,能不能躋身大將的位置就難說了。然而,解放戰爭給了粟裕進行表演的輝煌舞台,他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能力突然爆發出來,由此踏上了共和國第一大將之路。

中央批准華中野戰軍先在內線作戰之後,粟裕集中野戰軍主力3萬餘人,迎頭痛擊了侵入蘇中解放區的國民黨第一綏靖區李默庵所部5個整編師(軍)15個旅12萬餘人。在一個半月時間內,一戰宣泰,二戰如南,三戰海安,四戰李堡,五戰丁林,六戰邵伯,七戰如黃路,華中野戰軍七戰七捷,一氣呵成,殲滅國民黨軍6個師、2個交警總隊共5.3萬餘人,取得了解放戰爭以來第一場大規模作戰的勝利。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對此評價說:“粟裕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當粟裕部在內線作戰七戰七捷的同時,外線各戰場卻接連失利。北線的晉察冀和晉綏軍區部隊發起集寧大同戰役失利,被傅作義部打得很慘,以致還丟失了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和重鎮承德;陳毅指揮山東野戰軍主力發起泗縣戰鬥也敗於桂軍之手,山野主力第8師傷亡較大,部隊士氣受到很大影響,淮北形勢更顯惡化。再看其他戰場,李先念、王震、王樹聲指揮的中原軍區部隊突圍後損失慘重,失去了集團戰鬥力;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在四平保衛戰中失利,被杜聿明、廖耀湘等指揮的國民黨軍一直追到了松花江以北,當時林彪等人還有萬不得已時退到蘇聯去的打算;只有劉鄧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戰績尚可。相比之下,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動殲敵,連戰連捷,一時非常搶眼。毛澤東對之相當重視,在經過深入思考後,開始調整外線出擊戰略方針,認為“只要有好仗打,在內線多殲滅幾部分敵人再轉外線作戰更為有利。”

就在此時,電影中的主角登場了:張靈甫指揮的國民黨王牌軍整編第74師。該師是國民黨軍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前身為抗戰初期在淞滬會戰時組建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曾先後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和雪峰山會戰等,戰功赫赫,有“抗日鐵軍”之譽,榮獲過國民政府第一號武功狀和最高榮譽“飛虎旗”。在戰後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編纂的正式官版戰史《中國事變陸軍作戰》中,多次提及與第74軍的作戰情況,稱其為“支那第一恐怖軍”。陳誠曾代表蔣介石視察過第74軍,在公開訓話中說:“三、六、九三個戰區發生戰爭,委員長在地圖上先找74軍的駐地位置。為什麼?必要時,要使用你們這個部隊。從這可以知道委員長對你們的器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第74軍奉命空運南京受降,並擔任南京守備任務,因而被稱為“御林軍”。

抗戰勝利後,按照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布的陸軍整編方案,第74軍整編為第74師,下轄3個旅6個團和師直屬隊,共3萬人左右。全師換裝了美械裝備,連以上軍官大多由中央軍校(即黃埔軍校)畢業生充任,士兵全部是18~28歲的精壯青年,身材、體重都有嚴格的要求標準,還必須具有相當年份的作戰經驗。部隊軍紀嚴明,並享受良好待遇。僅以士兵為例,每人每天即發牛肉罐頭一聽、好香煙四支,以及餅乾、果汁露、零用錢、毛巾肥皂等,大米白面敞開吃。這樣一支歷史輝煌、素質優秀、裝備精良、火力強大、紀律嚴明的部隊,當時就被稱為是“模範師”、“精銳中的精銳”。蔣介石在高級將領會議上曾指名要以第74師為標準,建設好軍隊。國民黨內部也流傳着“有74師,就有國民黨”之說。國民黨徐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甚至吹噓說:“有10個74師就能統一全中國。”

整編第74師的師長更是一位傳奇人物:張靈甫。他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與林彪、劉志丹、曾中生、段德昌、伍中豪等紅軍名將是同學。張靈甫多年投身第74軍,在抗戰中表現非常英勇,曾率部重創過日本侵略者,在戰場上還負重傷而瘸了一條腿,可以說為民族獨立做出了貢獻。武漢會戰後,著名作家田漢以張靈甫指揮的張古山之戰為藍本,編寫了話劇《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真名真姓出現,一時名聲大噪。不過張靈甫當年曾有過殺妻疑案,遭到法律懲處,成為了多年解不開的謎團。作為一名職業軍人,張靈甫堅毅敢斗,有勇有謀,因而才成為了第74師的主官。從性格上說,他又比較剛愎高傲,耿介暴躁,和多數軍界同僚的關係搞得都不好。

為了更有效地打擊蘇北中共軍隊,薛岳特別向蔣介石請求,調整編第74師加入徐州方向參戰,得到了蔣的同意。1946年8月初,張靈甫率全師開赴蘇北戰場。九個多月後,張靈甫和他的第74師覆滅在孟良崮上。一個優秀將領和一支曾經是民族精英的部隊,就這樣殞落在了時代悲劇中。

張靈甫和整編第74師上來的第一仗就是“兩淮穿心戰”。兩淮指位於徐州以南蘇北腹地的淮陰、淮安地區,屬於中共的兩淮解放區,當時淮陰還是中共在華中根據地的政治經濟中心。國共談判時,毛澤東甚至考慮到了將來一旦和談能夠成功,要把中共中央機關從延安遷到淮陰,這樣去首都南京往來比較方便,可見其地位的重要。奉薛岳命令,國民黨軍李延年兵團分三路向兩淮解放區發動進攻,迅即東進宿遷,擺出了一副要直逼沭陽進行決戰的架勢。陳毅和山東野戰軍參謀長宋時輪判斷國民黨軍的主攻方向在宿遷至沭陽一線,是欲切斷華中與山東兩解放區的聯繫,因而將山東野戰軍主力北移到沭陽方向準備迎戰。粟裕得知後表示強烈反對,和譚震林等人幾次打電報給陳毅,認為山野主力北移將造成兩淮空虛,國民黨軍極有可能進犯兩淮。然而陳毅、宋時輪未能慮此,仍堅持原來的作戰計劃,並表示有把握。當時華中野戰軍在七戰七捷後也已非常疲勞,急需休整。但毛澤東希望華中野戰軍仍能在內線積極打幾仗,以策應其他解放區作戰,因而幾次來電詢問。粟裕、譚震林決定執行中央的指示,準備進攻海安和如皋,繼續在內線擴大戰果。當得知陳毅、宋時輪堅定北移的態度後,粟裕、譚震林只好發電給中央和陳、宋,請求放棄攻占海安,華中野戰軍主力準備北移到泗陽地區以鞏固兩淮。然而這時中央又發電指示要乘劉鄧部在定陶戰役大捷之時,山東野戰軍一部和華中野戰軍在淮北及蘇中南北配合,鞏固兩淮。粟裕、譚震林見中央還是想讓他們在內線打,就再電中央和陳毅,建議待打下海安後再北移。結果陳毅回電要粟、譚“仍以打下海安,爭取休整,相機轉移為好”;毛澤東先後接到粟、譚打和不打的兩封電報,便也依次回電,可以不打,也可以打,注意休整。就在三方來回電報進行討論之際,戰局已急轉直下。

張靈甫率第74師一直跟在南路的桂軍第7軍後邊,隱蔽企圖,悄悄前進。待山野主力北上後,兩軍突然南下,直撲兩淮。第7軍位於左翼,一舉突破了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的防線,攻占泗陽,並盯住山東野戰軍主力。這時右翼的第74師突然加入戰鬥,動作迅猛,急趨防禦較薄弱的淮陰以南,再次強行突破了第9縱隊的運河防線。到了此時,陳毅方如夢初醒,急調部隊南下增援。然而山東野戰軍主力卻被第7軍纏住難以脫身,而且通向淮陰的王營大橋被國民黨軍破壞,部隊無法過河。陳毅後悔莫及,只能是“五內俱焚”了。譚震林緊急統一指揮就近的幾支不同建制部隊保衛淮陰,與第74師殺得難解難分。這時粟裕指揮華中野野戰軍主力2個師也迅速北上增援淮陰,但因路途太遠,沿途都是水網地帶,天又不斷下雨,前進速度緩慢,眼看是來不及了。結果張靈甫指揮第74師首先突破淮陰城防,兩軍展開了激烈巷戰。粟裕帶少數人趕到淮陰,與譚震林會合,經研究後認為再打下去也只能是徒然消耗,遂決定放棄淮陰,撤出戰鬥。淮陰既失,再守淮安也無意義。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只得後撤至沭陽、漣水一線休整。兩天后,第74師又進占了淮安,與第7軍隔運河會師。

丟失兩淮對華東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不但政治上受到很大損失,解放區依靠運河稅收的主要經濟來源被切斷,而且華中和山東之間被國民黨軍攔腰橫斬,大片解放區都變成了游擊區,蘇中解放區陷於被三面合圍的境地,要堅持下去已很困難了。陳毅、粟裕第一次與張靈甫指揮的整編第74師交手,就已經感到了對手的與眾不同。認為該敵戰術運用詭詐,攻擊意識旺盛,炮火較強,非常難於對付,不愧是蔣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

拿下兩淮後,張靈甫的企圖心更加強烈,一個月後又揮兵直取漣水城,企圖徹底孤立蘇中解放區。不過,這卻不是影片開頭的漣水之戰。影片中的是第二次,這是第一次。兩淮失守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領導人都意識到,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分散迎敵是不行的,必須集中兵力聯合起來,攥成一個拳頭打擊敵人。在毛澤東的努力促成下,兩支野戰軍準備聯合作戰,先打淮北東進之敵,攻占津浦鐵路,然後全軍西渡收復運河以西地域。就在這時,張靈甫找上門來了。他趁華中野戰軍抽調部隊北上作戰之機,指揮本師3個旅加第28師1個旅,兵分三路向漣水發起進攻。然而張靈甫沒有料到,粟裕早就盯上了他,緊急將野戰軍主力調回,集中了28個團兵力要吃掉第74師。雙方在漣水周圍進行了整整半個月的拉鋸戰,最後張靈甫寡不敵眾,只好且戰且退撤向了淮陰。這一戰華中野戰軍統計殲滅了第74師及第28師一部共8000餘人(國民黨軍統計損失約在4000人左右,其中第74師2000餘人),自己也傷亡了6000多人,並且犧牲了第10縱隊司令員謝祥軍,可謂是一個慘勝。這是雙方打的第一個真正的硬仗,粟裕集中了如此優勢兵力仍未能殲滅第74師,進一步認識到了其強勁的戰鬥力。粟裕在多年後回憶道:“回想當時的戰場實際情況,我軍還不具備殲滅敵先頭部隊——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七十四師的條件。後來在孟良崮能夠殲滅它是我軍經過宿北、魯南、萊蕪三個大殲滅戰,我軍的裝備、技術有了很大發展,積累了大殲滅戰的經驗,才以五倍於它的兵力,達到全殲該師的目的的。解放戰爭開始,敵強我弱的形勢很明顯,打殲滅戰的規模必須有一個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張靈甫是何等樣人,豈能善罷甘休!一個半月之後,張靈甫率第74師再次殺向漣水,這就是影片開頭的漣水保衛戰。這一次從大的形勢上說,是薛岳協調了徐州綏靖公署所屬的各兵團,集結了12個整編師(軍)28個半旅(師),兵分四路向魯南、蘇北發起大舉進攻,重點是指向蘇北。而經過兩淮失利後,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已決定聯合作戰,粟裕等人一面指揮部隊進行防禦戰確保淮北和蘇中的聯繫,一面將蘇中解放區的機關和物資向山東轉移。隨後粟裕趕到山東野戰軍總部,和陳毅等人研究先打哪一路敵人。陳毅經過泗縣和兩淮戰鬥失利後,已確知自己指揮才能有限,因而更加重視老戰友粟裕的意見,全力支持他組織戰役指揮。面對國民黨軍正面拉開300多里的進攻陣勢,在詳細研究之後,陳毅、粟裕決心集中山東野戰軍主力和華中野戰軍一部共24個團兵力,先打從宿遷向沭陽、新安鎮方向進攻的胡璉整編第11師和戴之奇整編第69師。在兩敵之中,胡璉的第11師是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戰鬥力強,又處處小心,很難一口將其吃掉;而戴之奇的第69師急功冒進,單兵突出,易於被分割包圍。因此,決定以一部兵力阻擊拖住第11師,集中主力分割圍殲第69師。這就是華野歷史上著名的宿北戰役。

宿北是指當時宿遷城以北的來龍庵、曉店和曹家集一帶,其西邊是駱馬湖,東邊是開闊地,公路兩側有幾個小高地,村落小而密,房屋不堅固,可謂無險可守。再加上運河,沭河貫穿其間,難以徒涉,更增加了被分割包圍的危險。戴之奇就暈頭轉向地把部隊帶到了這一地區。陳毅、粟裕指揮各縱隊、師對第69師發起分割包圍,同時頑強阻擊第11師,生生將兩敵的聯繫切斷。經4天激烈戰鬥,一舉殲滅了戴之奇師,並重創胡璉師一部,共殲敵2.1萬餘人,整編第69師師長戴之奇戰敗自殺。粟裕當時還想乘勝南下將第11師也包了餃子,但胡璉不愧為國軍名將,迅速收縮部隊,憑藉運河、六塘河有利地形組織防禦,一時難以分割。因部隊連續作戰也需要休整,陳毅、粟裕才遺憾地命令各部撤出戰鬥。宿北戰役是山東和華中兩大野戰軍聯手之後的第一戰,可以說是初戰大勝。這次勝利令陳毅幾個月來的鬱悶心情一掃而光,興奮地說:“誰說陳毅老了,不能打仗了!”而粟裕在戰役中顯示了卓越的大兵團作戰指揮才能,贏得了各級將領們的信任,為日後的兩軍合併指揮、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奠定了重要基礎。粟裕對宿北戰役的勝利非常看重,幾十年後談起來,還評價其為“華東戰區的一個轉折”。

然而,宿北這邊打勝了,漣水那邊卻打敗了。面對強敵第74師的聲東擊西加偷襲戰術,防守漣水的華中野戰軍第6師譚震林、王必成部沒能頂住,陣地被突破,傷亡較大,只好放棄漣水撤出戰鬥。與此同時,陶勇指揮的華中野戰軍第1師奉命從鹽城趕來增援漣水,結果到達時漣水已經失守,而鹽城也被國民黨軍乘虛襲取。這下,華中解放區已基本淪陷,華中野戰軍不得不北撤山東。

影片開頭攻占漣水城後,張靈甫等人得意洋洋地在一座古塔前合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座塔名為妙通塔,是一座佛塔,位於漣水城內西南角,始建於北宋仁宗年間。該塔共七層,高32米,全為石磚結構,是當年漣水城的地標性建築。古詩中有“中柱漣城半壁天,曉昏青鎖萬家煙”,即指此塔。因該塔是城內的天然制高點,在戰時常被作為機槍火力點。1948年7月,在解放漣水的戰鬥中妙通塔毀於戰火。2002年,當地政府在原址又仿建了一座妙通塔,並由著名書法家趙朴初題寫了塔名。在真實的歷史上,第74師攻占漣水後確實留下了一張眾人在妙通塔下的合影。當時背景中的古塔已被炮火打得千瘡百孔,有五層塔身被炮彈炸穿磚牆,幾乎只剩下骨架。在塔下合影的有第74師副師長蔡仁傑、副參謀長李運良和其他幾個人,但卻沒有張靈甫。

在影片中飾演張靈甫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舒適。他在解放前就是名演員了,曾在上海、香港兩地的40多部影片中擔任了主要角色。在演張靈甫時,舒適認為不能把著名的敵方將領演得窩窩囊囊,那樣就是打敗了他也沒什麼意思。因而他注意演出了張靈甫沉着、能幹、一絲不苟的職業軍人素養,塑造了一個比較精神的國民黨將領,同時又突出了張靈甫驕傲狂妄的性格,以致這個角色被稱為是當代影壇上的“反派三傑”之一。因為舒適演得像,日後張靈甫的遺腹子張道宇到大陸投資經商,還專門拜訪了他,請他吃了飯。

在60年代的中國政治氛圍中,連正面描寫敵人的影片都不多見,更別說是讚美敵人了。影片《紅日》能拍成後來那個樣子,可以說是冒了很大風險。編劇瞿白音光劇本就連改了五稿,付出了極大心血,令當年的同事們深為感動。然而到了文革中,美化敵人這條罪名還是纏上身來。

影片中的解放軍軍長沈振新和他的部隊也是有原型的,就是華中野戰軍第6師及副師長王必成。王必成是湖北麻城乘馬崗鎮人,和許世友是鄰村老鄉,一起當了赤衛隊員,參加了黃麻起義,進了紅四方面軍。抗日戰爭的時候王必成去了新四軍,成了粟裕的愛將,在多年征戰中帶出了號稱華野三隻虎之一的第6縱隊(即第6師),就是2004年被裁掉的北京軍區第24集團軍。王必成的作戰風格硬朗勇猛,因而人送外號“王老虎”。二戰漣水,王必成指揮的華中野戰軍第6師傷亡達5000餘人,遭到重創,這下他就和整編第74師結下了血仇。後來見到粟裕時,王必成堅決表示:“給什麼樣的處分,我都無怨言。只是希望日後打74師,絕對不要忘了6師!”

影片中飾演沈振新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張伐。早在40年代,他就是中國演劇社享有“八大頭牌”盛譽的話劇演員,是解放前最受歡迎的男明星之一。像他在張愛玲電影劇作經典《太太萬歲》中飾演的那個有了外遇的小市民丈夫,白面儒雅,實在是難和後來英謀善斷的解放軍軍長掛上鈎。在拍攝影片《紅日》時,張伐為了避免將我軍高級將領神化,而着意演出了沈振新深沉、穩重、質樸的性格,並高難度地刻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使這個角色成為了我軍高級指揮員的經典銀幕形象。

經過宿北戰役,打垮了四路國民黨軍中間威脅最大的一路,在其自北向南的半包圍圈中撕開了一個缺口,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的聯繫不但沒被切斷,反而將進攻的國民黨軍分割成了山東、蘇北兩大坨,造成了較為有利的戰場態勢。與此同時,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都集中到了蘇北地區,完成了從戰略配合到戰役協同的轉變,兩支野戰軍的領導機構也合併為了一個。這樣,以軍力論,華東地區的野戰軍已成為全國各解放區中最大的一股力量。陳毅當時就在給中央的報告中說:“過去的問題是山東部隊常不安心南下作戰,華中部隊亦不肯入魯作戰。數月來的矛盾,由於戰局演變,現已解決,今後可集中從魯南向南打。”

宿北戰役嘗到了甜頭,兩軍上下都有再打一場勝仗的迫切願望,下一步如何作戰就成為了緊要問題。毛澤東對此也很重視,宿北戰役尚未完全結束時,他就致電陳、粟:“第二步作戰似以集中主力殲滅魯南之敵,並相機收復棗(莊)、嶧(縣)、台(兒莊),使魯南得到鞏固,然後無顧慮地向南發展,逐步收復甦北、蘇中一切失地。”當時從魯南方向向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進攻的,是國民黨軍4個整編師和第1快速縱隊。其中以馬勵武的整編第26師為主力,配屬第1快速縱隊突出在前。整編第69師被殲滅後,馬勵武感到自己部隊的態勢暴露,不敢再走,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就地構築防禦工事。薛岳雖再三命令進攻,馬勵武仍按兵不動。其他幾個師見馬勵武不動,便也都停步不前。

當時陳毅、粟裕截獲了一份情報,說薛岳已向張靈甫下令,命其率領整編第74師迅速攻占沭陽,協同第7軍、整編第11師夾擊蘇北的陳、粟所部。因為兩淮、漣水戰鬥失利,華中野戰軍上下都恨透了第74師。粟裕當即向陳毅建議,主力暫時留在蘇北,先打掉即將北上的第74師,然後視情況回援魯南。陳毅同意了粟裕的建議,並致電向中央軍委請示。毛澤東很快回電,贊成先打第74師,只要有好仗打就爭取在內線多殲滅幾部分敵人。然而山東野戰軍參謀長陳士榘等人不同意打第74師,認為該敵較強,一旦打成僵持,而魯南之敵趁勢攻占臨沂,截斷隴海鐵路,兩大野戰軍則北退無路,南進不能,將立即陷入極為被動之境地。眼看陳毅、粟裕決意要打第74師,陳士榘有些着急。他是從秋收起義時就追隨毛澤東的親信,因而獨立擁有與中央聯繫的電台。陳士榘當即和山東野戰軍政治部主任唐亮聯名發了一份長電給中央,建議調山東野戰軍主力回援魯南,等鞏固了魯南後再南下配合華中野戰軍殲滅蘇北之敵。這下,等於剛會合的兩支野戰軍又要分開。陳毅知道後,非常生氣,在電話中對陳士榘大發脾氣:“你們有電台,你們能發報,你們向黨中央告我的狀!” 陳士榘只好向陳毅解釋,他也是本着對全軍負責的態度,並反複分析了利弊。

毛澤東接到陳、唐的電報後,沒有立即表態,而是等了兩天。就在這兩天中,粟裕又得到情報,第74師不但沒有北上,反而在漣水以北修起了工事。此時,已過了上次情報中薛岳規定第74師奪取沭陽的期限。戰機既逝,繼續留在蘇北已無意義。陳毅、粟裕再電中央,決心集中兩支野戰軍主力先打魯南之敵,攻占棗莊、嶧縣、台兒莊。這時毛澤東終於回電,同意先打魯南之敵,但認為不應分兵迎敵,而應該集中能集中的主力專打一路,以打整編第26師為宜。毛澤東先前接到陳、唐電後沒有立即回電,實際上還是尊重陳毅、粟裕等前敵統帥的意見,如真能在運動中打掉第74師,對於全局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利的促進。現在情況既然已經發生變化,那麼就應決心轉向山東作戰。陳毅、粟裕終於明白,毛澤東的構思比他們想像的要宏大得多,是要求兩支野戰軍堅決合併打大仗,並將山東作為主戰場,不要同時還想着幾個方向。只要能在山東大量殲敵,打破敵人的包圍圈,鞏固魯南,以後再南下、北上或西進就都有了行動的自由。此後陳、粟不再猶豫,立即命令野戰軍主力秘密兼程北上魯南,並調魯中和魯南附近的幾個師都過來會合,從而集中了27個團兵力,向已進至嶧縣以東的整編第26師包圍過來。

馬勵武本來已接到情報說有共軍正向魯南方向運動,因而命令全師及第1快速縱隊收縮防線,形成了東西長25公里的狹長防禦陣地。當時馬勵武比較得意的就是手中有第1快速縱隊,可以自如機動,火力猛烈,因而並不怕陳、粟來攻。所謂第1快速縱隊,就是由1個步兵旅、1個炮兵團、1個參加過滇緬公路作戰的美式坦克營,以及搜索營、工兵營、汽車營組成的裝甲摩托化縱隊,這在當時的中國戰場上無疑是非常現代化的合成兵種單位。蔣介石總共組建了3個這樣的快速縱隊,其中第1快速縱隊的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也最受蔣的鐘愛。馬勵武自恃手中有本錢,開始輕敵大意,竟然忙裡偷閒跑回了百里外的嶧縣去過1947年的元旦。結果,當他還在城裡看京戲《風波亭》時,陳、粟野戰軍已突然發起了猛攻。

馬勵武一時驚慌失措,想回前線又過不去,他就怕蔣介石當寶貝的這個快速縱隊有什麼閃失,那可就交不了差了。在請示了薛岳後,他命令第26師在快速縱隊和空軍的掩護下撤回嶧縣。此時,陳、粟野戰軍已在宿北戰役中繳獲的大炮火力支援下,連克外圍制高點,從南北兩翼切斷了整編敵26師與周圍幾路國民黨軍的聯繫,急急包圍過來。第26師接令後立即組織撤退,以快速縱隊的坦克在周圍巡迴掩護,步兵乘汽車和炮兵、輜重車輛沿公路撤退。然而他們剛脫離陣地,天氣就變了,雨雪交加,大霧瀰漫,本來應該掩護他們的空軍根本無法出動。這下撤下來的國民黨軍着了急,也顧不得排成隊形沿公路撤退,而是團成一個大方陣沿公路及兩側田野平行開進。粟裕看到這種天氣可樂壞了,老天助我呀,當即命令計劃不變,各路部隊飯也別吃了,勇猛穿插,給我追!結果追來追去就把第26師和快速縱隊給壓縮在了一個叫漏汁湖的窪地附近。本來魯南地形平坦,很適合坦克車輛運動。像漏汁湖雖是水草地,但乾旱時就是一片平原,通行無阻。要是在平時,以快速縱隊的機動性和火力,陳、粟部隊還真就圍不住它。但現在不同了,雨雪一泡,平原已變成了泥濘鬆軟的沼澤地,車輛、坦克進去沒多久就都給陷住了,再也動彈不得。結果,只有最前面走公路的7輛坦克逃脫,後邊的快速縱隊全成了零速縱隊。此時陳、粟部隊從四面八方殺了過來,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一舉殲滅了整編第26師和第1快速縱隊共3萬餘人,繳獲坦克24輛、美式重炮數十門、卡車200多輛。陳毅高興極了,跑到前線跳上繳獲的坦克留影一張,並賦詩一首:

          快速縱隊走如飛,印緬歸來自鼓吹。
      魯南泥濘行不得,坦克都成廢鐵堆。

此後,陳、粟野戰軍乘勝窮追猛打,攻克嶧縣,活捉了馬勵武。粟裕不肯甘休,眼睛又盯上了這一路的另外3個師敵人。當時位於嶧縣以南台兒莊方向的是馮治安部2個師,已收縮到運河南岸憑藉防禦工事固守,一時打不着。而在嶧縣以北固守棗莊的周毓英部整編第51師,因奉薛岳命令不敢撤退,已態勢暴露。粟裕立即揮兵直取棗莊,先後集中了16個團兵力,在強大炮火支援下連續爆破,經10天戰鬥攻克棗莊,殲滅了整編第51師師部和2個團,生俘師長周毓英。這一戰中湧現出了一名爆破英雄,一個人就抓了100多名俘虜,他就是葉飛的山東野戰軍第1縱隊第1旅戰士楊根思。將近4年之後,楊根思在朝鮮長津湖地區的小高嶺陣地上抱起炸藥包沖向蜂擁而上的美軍,勇士輝煌化金星,一舉成為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僅有的兩名特級戰鬥英雄之一。

魯南戰役,陳、粟野戰軍連續殲滅了國民黨軍2個整編師、1個快速縱隊,共5.3萬餘人,繳獲了大量坦克、重炮、汽車和輜重,粉碎了薛岳組織的魯南攻勢。此後,國民黨軍一時未再貿然北上。陳、粟趁機休整部隊,並進行了統一整編,於1947年1月底分別成立了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其中華東野戰軍簡稱華野,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參謀長為陳士榘,政治部主任為唐亮,下轄9個步兵縱隊、1個特種兵縱隊,總兵力27萬人,是當時全國各解放區中人數最多的野戰軍。另外華東軍區下轄六個二級軍區,總兵力也達30萬人。值得一提的是,華野的特種兵縱隊就是由魯南戰役繳獲國民黨軍第1快速縱隊大量裝備的基礎上組建的,下轄榴彈炮團、野炮團、汽車大隊、戰車營等單位,火力和機動力都很強。由此,華野的實際戰鬥力也在當時全國各野戰軍中首屈一指。

影片中在北上山東時,像王茂生這樣的蘇北籍戰士還戀戀不捨,一會說蘇北的水好喝,一會又看不上山東的大棗,結果惹怒了山東籍戰士秦守本,批評王茂生的家鄉觀念太重。在小說原著中,關於兩大野戰軍合併時的種種矛盾還寫了不少,但在改編成劇本時按照軍委的指示基本都刪去了。剩下王茂生和秦守本之間的簡單矛盾,加上楊軍的開導和大家吃煎餅卷大蔥時的場面,算是略微反映出了一點史實。

在真實的歷史上,華中野戰軍部隊北上山東後產生的問題是相當的多。光軍服就兩種顏色,山東部隊是黃軍裝,華中部隊是灰軍裝。生活習慣上的隔膜就更厲害了:南方人講話綿軟,還說地方方言,山東老百姓聽起來像鳥啼;華中部隊都留頭髮,好多人還是小分頭,不像山東部隊都剃光頭,看上去像是學生兵;江蘇是魚米之鄉,生活富庶,華中部隊不少人有絲綢襯衣,還蓋着五顏六色的綢面絲棉被,結果被山東老百姓誤以為是“資產階級”、“腐化墮落”;華中部隊吃慣了大米,吃不慣麵食,更吃不慣小米。炊事員也不會做小米食品,做得小米飯非常難吃;華中經濟發達,部隊手中零用錢不少,但山東經濟落後,生活艱苦,買不到什麼東西。而且華中的鈔票到山東買東西時商店還不要,造成軍地矛盾突出。特別是華中野戰軍在蘇中是打了多場勝仗的,卻要離開家鄉到山東,而原來的根據地則大部分都落入了敵人手裡,親人遭到了國民黨軍的欺壓迫害,廣大指戰員們是非常憤懣的。當時部隊中就流傳着一首順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東;手拿煎餅,口咬大蔥;大好形勢,思想不通;有啥意見,要回華中。”

影片中上級給劉勝團派來了政委陳堅,當劉勝得知陳堅是知識分子後,還有意見,認為“我們和他們搞不來呀”、“知識分子說的一套,做的一套,難搞”等。沈振新當即批評其是“糊塗觀念”,“以為別人什麼都不行,自己什麼都好”,這是典型的打了一些勝仗之後的“驕傲自滿”情緒。真實的歷史上兩支野戰軍會合後,確實出現了上述問題,工農幹部看不起知識分子,不尊重政治工作人員,有的幹部覺得自己能打仗,有本事,就不喜歡講道理,不服從制度管理等。從本質上說,是不服從黨的領導的問題。因為中國革命特殊的歷史環境限制,各個根據地是從分散割據到走向聯合統一,造成了革命隊伍中山頭林立的現象,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山頭主義、本位主義、游擊主義等消極負面因素,這是需要在鬥爭實踐中逐步加以克服的。後來在影片《紅日》拍好後,文化部電影局領導看了還覺得劉勝與陳堅之間的矛盾衝突表現得不夠,人物性格不連貫。實際上按照軍委的審查標準,表現我軍內部矛盾的情節都屬於“調子消沉”,要刪掉,能留下劉勝的幾句報怨已是很不容易了。影片中飾演劉勝的是八一電影製片廠演員里坡,曾出演過《回民支隊》、《英雄虎膽》、《海鷹》、《林海雪原》等影片,在94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飾演了董卓,並在86版電視連續劇《西遊記》中擔任了豬八戒的配音,深受廣大觀眾喜愛。飾演陳堅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康泰,當年出名的影壇帥哥,以影片《青春之歌》中的革命者盧嘉川和《渡江偵察記》中的偵察兵周長喜等角色而為觀眾們所熟悉。演完《紅日》後,陳堅的儒將形象也很受解放軍官兵們的喜愛。53歲的時候,康泰又在影片《第二次握手》中飾演了蘇冠蘭,帥哥雖老,風采依舊。

在真實的歷史上,對於部隊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陳毅、饒漱石、粟裕等人花大力氣進行了思想整頓和集中教育,批評了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和游擊主義等錯誤觀念,號召全軍服從黨的領導,加強團結,建立整體觀念,實行統一集中領導,加強政治工作,加強群眾觀念和群眾紀律等。應該說,在大方向的領導上,陳毅氣魄大,有震攝力,能容人,能服眾;饒漱石善於做組織工作,細節抓得很緊,工作效率高;粟裕則長於軍事指揮,又在大政方針上有自己的獨立見解。華野後來打了那麼多好仗,牽制了那麼多敵人,華東成為了模範的解放區,這幾位主要領導的密切協作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別是陳毅和粟裕,互相尊重,互相補充,成為了中共軍隊中繼劉伯承、鄧小平之後的第二對黃金搭檔。此後陳毅放心地將戰役指揮交給了粟裕,在戰役決策上也充分尊重粟裕的意見,從而產生了一句口頭禪:“粟司令的意見就是我的意見,你們堅決執行。”

回頭說一下張靈甫。前邊陳毅、粟裕得到情報,薛岳命令張靈甫率領整編第74師限期攻占沭陽,但後來張靈甫按兵未動,令陳、粟準備殲滅第74師的計劃落了空。實際上這個情報究竟準確與否還是兩說。當時張靈甫不但沒有率軍北上,反而放下部隊回了趟南京。公開原因是住進了醫院治傷,後來又奉召去見了蔣介石述職。這時期還有點事,就是蔣介石想將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5軍軍長邱清泉調職,原第74軍軍長、軍事委員會軍務局局長俞濟時推薦了張靈甫接替邱清泉的位子。因為蔣介石正準備向山東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此事就暫時擱下了。張靈甫不知道,他這就又得罪了人。誰呢?原第74軍副軍長、現整編第83師師長李天霞。這個人是黃埔三期畢業,在第74軍的資歷和職務都一直比張靈甫高。當初該軍整編成第74師時,李天霞自覺師長非他莫屬。然而蔣介石的心腹、第74軍的兩任老軍長俞濟時和王耀武都推薦了張靈甫,結果李天霞吃了個癟,只得去了整編第83師當師長。這次第5軍要出缺,李天霞正走門路想去當軍長,又被張靈甫插了一槓。原來在第74軍時李天霞就與張靈甫不睦,又添上了新仇舊恨,這梁子就結下了。日後張靈甫在垛莊的後路被斷,只得上孟良崮困守之時,負責掩護他的李天霞卻陽奉陰違,救援動作遲緩,不能不說有昔日恩怨的重要因素在內。

張靈甫回南京期間,還回了趟家,與已身懷六甲的妻子王玉齡團聚了短短一個星期。不久,張靈甫就奉令趕回前線,準備參加他的蔣校長對山東共軍發起的新攻勢。結果,這一去就再沒能回來。

影片《紅日》的第二個高潮到來了:萊蕪戰役。國民黨軍又從南北兩線大舉夾擊過來,沈振新軍奉命攻擊萊蕪以北的吐絲口鎮,截斷北線敵人的退路,配合主力將其殲滅。接到命令後,很多人都為這次打不着74師而遺憾。當兄弟部隊已和敵人打得熱火朝天時,劉勝團卻當了總預備隊。劉勝、陳堅、石東根等人都急得如坐針氈。因攻擊吐絲口戰鬥不順,劉勝團終於拉了上去。他組織突擊隊,直插鎮內敵人的核心陣地,經過激烈戰鬥一舉將其端掉。萊蕪方向的敵人逃了過來,沈振新軍全線出擊,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萊蕪戰役解放軍取得大勝。秦守本、王茂生活捉了國民黨中將司令官。在南線進攻的張靈甫得知後大罵:“活該,三天六萬人,趕鴨子也沒那麼快!”他只得命令部隊停止前進。勝利後石東根喝醉了酒,用刀挑着國民黨軍官的帽子縱馬狂奔,被沈振新喝止,遭到了批評。

在三野歷史上,萊蕪戰役是一個經典的殲滅戰。魯南戰役後,蔣介石判斷雖然連吃了兩個敗仗,但華東共軍損失也必然很大,急需休整。此時一定不能讓其有喘息之機,務必繼續攻擊。於是,他命令制訂了“魯南會戰”計劃,調動南北兩線23個整編師(軍)30餘萬軍隊,企圖夾擊華野主力於臨沂地區,迫使其進行決戰。其中南線歐震指揮的8個整編師20個旅為主要突擊集團,兵分三路同時向魯南推進,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陳誠坐鎮徐州督戰。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就位於中路;北線由第二綏靖區司令官兼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出兵,以第二綏靖區副司令李仙洲指揮3個軍9個師(未整編,軍相當於整編師,師相當於整編旅),組成輔助突擊集團,向臨沂以北的萊蕪、新泰進攻,配合南線國民黨軍夾擊華野。

對於南北兩線國民黨軍的洶洶攻勢,陳毅、粟裕起初將主要注意力放在了南線,準備乘魯南戰役勝利之勢,先殲滅南線之敵中的一路,打亂其陣腳。制訂的作戰原則是:先打孤立突出之敵。然而陳誠已決心在臨沂與華野決戰,因而命令各路緊密靠攏,齊頭並進,等北線部隊南下時再發起決戰。陳毅、粟裕反覆研究卻找不到南線之敵的空隙,眼看其越逼越近。這時,毛澤東發來電報,要求華野不要急戰,而是誘敵深入,必要時可放棄解放區首府臨沂。本來因為臨沂是有政治影響力的重鎮,陳、粟還不敢輕易放棄,在構思戰役計劃時就有些束手束腳。毛澤東的指示一下,二人頓感渾身輕鬆。形勢很明顯,敵強我弱,華野只能在運動中調動敵人,尋機殲敵,逐步改變敵我力量對比。而固守一城一地與敵死打硬拼,那只能是自陷被動絕境。蔣介石認為華野不會放棄臨沂,還在做着“魯南決戰”的夢,這就給了華野主動殲敵的機會。陳毅當時提出,既然南線敵人重兵雲集,不好分割,不如轉回北線,集中優勢兵力先打掉北線較弱之敵。粟裕經過考慮後,認為北線之敵威脅到了華野及解放區的後方,南線不好打,那麼先解除北線的後顧之憂對於全局也是有利的。統一了認識之後,陳毅、粟裕即調整部署,命陳士榘指揮2個縱隊兵力偽裝成華野全軍,在臨沂以南展開防禦,擺出死守臨沂的架勢,節節消耗殺傷敵人。待完成拖住敵人的任務後,放棄臨沂,迅速向北轉移;集中華野主力7個縱隊,秘密兼程向萊蕪、新泰地區集結,對北線敵人形成合圍;同時布置地方武裝在兗州以西的運河上架橋,造成華野將要搶渡黃河,逃向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假象,以迷惑敵人。

雙方開打後,陳士榘指揮2個縱隊輪番作戰,頑強抗擊北進之敵。而南線國民黨軍戰術依舊,穩紮穩打,推進速度緩慢。這下,正中了陳、粟之計,為華野主力北上展開包圍爭取了時間。打到2月15日,陳士榘看差不多了,臨沂的黨政機關也都撤完了,於是命令部隊放棄臨沂向北轉移。南線國民黨軍進入空城臨沂後,興奮異常,開始狂吹取得了“臨沂大捷”。在對外公布中,竟然說已殲滅了華野總兵力的三分之二。蔣介石和陳誠被陳、粟的一連串假招所迷惑,此時已然昏了,判斷華野殘部已北逃沂蒙山區,勢必要向西竄向晉冀魯豫。機不可失,於是命令南線國民黨軍繼續北進,並催促北線國民黨軍配合向南壓,要一舉將華野殲滅在沂蒙山區。

王耀武素來謹慎,開始就不同意北線兵團南下,是在蔣介石的嚴令下才不得不出兵。陳誠則明確命令北線兵團要占據萊蕪、新泰,阻擋華野北竄。就地理上說,從濟南方向出兵,走這條路向臨沂推進是直線,最近便。然而該路線兩側山巒重疊,只能從峽谷中的公路走,迴旋地域狹小,首尾不能相顧,非常容易被裝入口袋。王耀武向陳誠提出了異議,但陳誠不聽,李仙洲兵團也只好走這條路線南下。華野放棄臨沂後,南線國民黨軍一片歡騰。然而王耀武從種種跡象中判斷華野並未受大的損失,而且還發現了其有向北集結的趨勢,可能是奔李仙洲來的。所以他未向蔣介石、陳誠請示,就急令已進至萊蕪東南顏莊、新泰一線的李仙洲兵團後撤。當時華野部分部隊已進至萊蕪附近,粟裕的作戰預令也已下達。見李仙洲兵團又往回縮,葉飛、許世友等將領擔心敵人跑了,因而建議立即發起攻擊,將其尾巴吃掉也好。粟裕則大將沉着,他判斷北線敵人還在猶豫彷徨中,此時華野各縱隊尚未集結到位,貿然發起攻擊只能是打草驚蛇。要吃就吃個大的,一舉扭轉戰局,而不是圖蠅頭小利。粟裕命令各縱隊繼續持重待機,不要輕舉妄動。關鍵時刻,陳誠幫了粟裕的大忙。他得知王耀武命令李仙洲兵團後撤,非常惱火,責令北線兵團恢復原部署繼續南進。王耀武無奈,只得令李仙洲兵團返回顏莊、新泰一線。結果李仙洲兵團連續往返折騰,部隊中怨聲載道。粟裕接到報告後,確認了自己的判斷正確,敵人並沒有發現華野的意圖。他根據各縱隊到達的位置調整了部署,規定於2月20日發起總攻。

到了2月19日,華野各部已秘密接近萊蕪兩側,即將完成戰役包圍。此時王耀武才通過哨探和逃回來的俘虜之口得知了共軍的真實意圖,大驚失色。他只得採取緊急措施,命令李仙洲兵團主力迅速向萊蕪收縮,以避免被華野各個擊破。粟裕也獲悉了敵軍動向,立即調整部署,令各部前堵後截,於20日15時發起總攻。因李仙洲兵團第73軍1個師正經博山南下萊蕪歸建,這樣該兵團主力2個軍會合後就有可能搶先後撤至吐絲口鎮,越出華野各縱隊的包圍圈,戰鬥遂於20日13時提前打響。在粟裕指揮下,華野各縱隊向各自預定目標發起穿插攻擊。可惜的是,因有2個縱隊沒有及時趕到指定位置分割敵人,使李仙洲兵團主力的第46、第73軍先一步集中到了萊蕪,兵力密集,一時吃不動,又有可能搶先北逃。當時在友鄰縱隊尚未到位的情況下,葉飛指揮第1縱隊以寡擊眾,反覆攻擊,死死拖住了萊蕪的李仙洲兵團主力,為其餘各縱隊趕到指定位置贏得了時間。與此同時,如影片中演得那樣,王必成率原第6師改編成的第6縱隊直取李仙洲兵團的後方基地,也是其後退路線上的要點吐絲口鎮。防守該鎮的是兵團後衛第12軍1個師,系抗戰時的偽軍出身,很會打防禦戰,以致第6縱隊的攻擊戰鬥進展不順,遲遲沒有拿下吐絲口鎮切斷敵人退路。

李仙洲是黃埔一期出身,為一期中年紀最大的畢業生之一,資歷高於頂頭上司黃埔三期出身的王耀武。他的性格耿直,循規蹈矩,很適合當老大哥,但不一定是合格的大軍統帥。按照當時的戰場實際情況來說,當發現華野有圍殲該兵團意圖時,李仙洲就應該迅速放棄新泰、萊蕪,將主力向吐絲口鎮及以北收縮,與位於膠濟鐵路張店、明水一線的兵團後衛第12軍會合,前可繼續攻擊,後可回撤加強濟南方向的防衛。然而李仙洲攝於王耀武命令,不敢機動專行,坐失時機。後來王耀武親自乘飛機到萊蕪上空觀察,發現華野各部正向萊蕪方向頻繁調動,情況危急。他判斷萊蕪城小,糧彈缺乏,難以堅守,而濟南已兵力空虛,無法派部隊增援李仙洲。遂決定趁吐絲口鎮還沒有被共軍攻占之時,命令李仙洲立即放棄萊蕪經吐絲口鎮後撤。李仙洲則認為後撤路線地形非常不利,極易被共軍野戰合圍,不如在萊蕪堅守,等南線兵團打上來就可解圍。然而他既不敢違抗王耀武的命令,又架不住下屬要求後撤的攛掇,於是命令放棄萊蕪撤向吐絲口鎮。在南京的蔣介石也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撤退是不利的,但他不好強行更改王耀武的命令,只得表示同意。這時候出了一個問題,李仙洲下屬的第46軍軍長韓練成是秘密的共產黨員,他以部隊沒有準備好為由,要求遲一天后撤。李仙洲耳朵軟,又答應了。這下好,華野各縱隊就在這寶貴的一天內插至指定位置完成了包圍。粟裕在22日下午再次調整了部署,決心集中5個縱隊發起總攻,同時準備強攻萊蕪和殲敵於萊蕪至吐絲口鎮之間。

2月23日,李仙洲兵團2個軍離開萊蕪開始後撤。關鍵時刻,韓練成脫離了指揮位置,使第46軍率先陷入混亂之中。從萊蕪至吐絲口鎮只有15公里,但左右地域狹窄,地形平坦低洼,無險可守。李仙洲兵團的人員、火炮、車輛、輜重都擠在一起,隊形亂糟糟的,根本展不開兵力和火力。還在其緩慢出城之際,有將領就向粟裕建議,可立即出擊,將李仙洲部截為兩段。而粟裕早已看好,在野戰中殲滅這樣的敵人更為有利,而不能使其一部又縮回萊蕪固守,還得耗費力氣強攻。因而命令各縱,一定要等敵人全部離開萊蕪城,才能發起總攻。接下來,就是一場痛快淋漓的包餃子戰鬥。李仙洲兵團被壓縮在萊蕪以北南北不過20里,東西不過5、6里的狹小地域內,遭到華野各縱隊的猛烈向心攻擊,頓時潰不成軍,已完全喪失了鬥志,只能四散奔逃。戰鬥僅僅打了3個多小時,這一大坨子國民黨軍就被全部殲滅。李仙洲也像電影中那樣,騎馬逃跑時被打傷,一頭栽下來成了俘虜。

3天之內,陳毅、粟裕指揮華野殲滅了國民黨軍第二綏靖區前進指揮部、2個軍部、7個師,共5.6萬餘人,其中俘敵中將2人、少將7人;繳獲各種火炮414門、輕重機槍1869挺、長短槍支15700支、槍炮彈30多萬發、汽車56輛,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同時華野傷亡了8400餘人。這一戰役的俘敵數量之多、殲敵速度之快,都創造了解放戰爭開始以來的最高紀錄。也不怪影片中張靈甫罵什麼趕鴨子,歷史上王耀武罵得更是氣急敗壞:“5萬多人,不知不覺三天就被消滅光了。老子就是放5萬頭豬在那裡,叫共軍抓,三天也抓不完呀!”

粟裕本來還想繼續吃掉徘徊於膠濟鐵路張店、明水一線的李仙洲兵團後衛第12軍主力,但該敵在王耀武命令下一夜撤退百餘里,華野追之不及,被其僥倖逃脫。華野乘勝收復了周村、博山等縣城12座,控制了膠濟鐵路中段250公里,使魯中、渤海、膠東、濱海四個解放區連成了一片,大大改善了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後來粟裕在萊蕪戰役初步總結中還扼腕長嘆:“早知道王耀武用兵大膽果斷,我們就應該穿插到濟南附近,這樣那第12軍也就無法逃跑了。”陳毅則興奮異常,在戰後接受山東《大眾日報》記者採訪時盛讚了粟裕:“……我軍副司令員粟裕將軍的戰役指揮一貫保持其常勝紀錄,愈打愈奇,愈打愈妙。”

毛澤東聞知萊蕪戰役大勝後,致電陳毅、粟裕、譚震林:“極為欣慰。”5年後,湯曉丹和成蔭執導的另一部電影作品《南征北戰》,就是以萊蕪戰役為歷史藍本而創作出來的。

影片中沈振新軍打下了吐絲口鎮的大部分,就奉命去截擊退下來的敵人主力,而沒有表現攻占全鎮的情節,這是歷史的真實。王必成的第6縱隊雖竭盡全力攻擊,仍然沒有在李仙洲兵團主力撤下來之前全部攻占吐絲口鎮,並且讓守敵第12軍1個師的部分敵人逃脫。而影片中石東根醉酒縱馬挨了批評、上交繳獲的手錶、給解放戰士訓話、秦守本向王茂生學習槍法等情節,也都深有寓意。在真實的歷史上,華野頻繁轉戰,卻越打越壯大,一個重要經驗就是以戰養戰,奪取敵人的裝備和物資武裝自己,爭取俘虜兵加入人民的軍隊,“掉轉槍口打老蔣”。每次戰鬥後,部隊中都會大量補入俘虜兵以補充人員消耗,也就是所謂的解放戰士。因而,對解放戰士的改造和教育是當時部隊政治工作的一個重點。這才有了影片中石東根對解放戰士訓話的情節。因為部隊在戰鬥中繳獲很多,本位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抬頭,出現了不少私自截留和破壞的現象。陳毅就重點抓了這個問題,要求部隊的所有繳獲必須上交,統一保管,造冊備查。一切出於本位主義、個人主義的破壞行為都要予以嚴厲追究。影片中石東根讓警衛員李全把他繳獲的手錶上交,正是這一歷史背景的體現。而秦守本向王茂生學習槍法,則寓意着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合併後的緊密團結。最有意思的就是石東根喝醉了酒縱馬狂奔那段情節,很有生活感。後來電影在部隊中放映時,有不少官兵就反映“這小子真像個兵”。當初影片拍好了審查時,有人擔心這段會有損解放軍的形象,要求刪去,但導演湯曉丹堅決不同意。好在陳毅副總理看了片子後對此也沒有說什麼,於是就保留了下來。如果說影片《紅日》中有哪個情節最令人難忘,恐怕多數人都會給這一段投上一票吧。比較令人費解的是,近年來在網絡中和電視台播出電影《紅日》時,有不少版本卻剪掉了這一段。難道今人的覺悟竟還不如當年嗎?

另外,影片中的解放軍官兵胸前都佩戴了寫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七個字的布胸章,這屬於穿越了。解放軍統一佩戴胸章要到1949年下半年才開始,而“中國人民解放軍”這一稱謂在1947年時也只是提出,還未正式在全軍冠名。

接下來就是影片最精彩的重頭戲:決戰孟良崮。萊蕪戰役後,國民黨軍集結了60個旅兵力,再次對山東解放區發起了大規模進攻。華東野戰軍步步後退,誘敵深入。張靈甫驕狂冒進,率第74師脫離左右兩翼突出於前,闖入了沂蒙山區。華野主力已與國民黨軍交了手,沈振新軍卻在魯南敵後休整,幫老百姓收割莊稼。華野大軍雲集,準備圍殲第74師。張靈甫發覺遇險,立即率部撤退。因為他的輕敵,率全師改道回撤上了孟良崮,結果耽誤了一個晚上。而沈振新軍奉野司命令,連夜奔襲垛莊,及時截斷了第74師的退路。華野各軍合圍孟良崮,發起勇猛攻擊。張靈甫困獸猶鬥,命令部隊拼命突圍。雙方反覆爭奪,劉勝在戰鬥中負傷犧牲。華野官兵高喊着“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從四面八方發起最後突擊。石東根、楊軍帶戰士們衝上山頂,將負隅頑抗的張靈甫擊斃在指揮部山洞內。國民黨軍王牌第74師終於全軍覆沒,華野奪取了孟良崮戰役的最後勝利,全軍將士在孟良崮主峰上歡呼跳躍。

在真實的歷史上,萊蕪戰役後,解放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國民黨軍經過八個月的全面進攻後,雖然占領了解放區的105座城鎮,但同時也損失了66個正規旅(師),連同非正規軍共損失了71萬人。而且國民黨軍是政府軍,攻下每一座城鎮後都要留兵鎮守,還要保障交通線安全,結果就是機動兵力越打越少。蔣介石已抽調了所有的戰略預備隊,使進攻各解放區的兵力增加到了219個旅(師),但用於一線作戰的部隊卻由內戰開始時的117個旅(師)下降到了85個旅(師)。為了改變這種戰線過長導致用兵捉襟見肘的局面,從1947年3月起,蔣介石將全面進攻改為了重點進攻。即對晉察冀、晉冀魯豫、東北等解放區轉為守勢,集中兵力對山東、陝北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在蔣介石的眼裡,重點進攻就是要先打共軍的首腦所在地和消滅其最大的一股軍力。顯然,除了中共中央所在的陝北外,山東戰場已成為了蔣介石最關注的“匪軍”主力集中地區。

因薛岳在華東數戰失利,蔣介石果斷將他撤換,同時撤銷了徐州、鄭州兩個綏靖公署,而新成立了“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坐鎮,集中了24個整編師(軍)60個旅(師)45.5萬大軍,其中包括國民黨軍五大主力的整編第74師、整編第11師和第5軍,向山東解放區發起了重點進攻。同時,蔣介石又進行了一次大折騰,下令將9年前阻止日軍南下時炸開的黃河花園口大堤重新堵上,迫使黃河回歸了山東故道。這一下就將晉冀魯豫解放區截為了兩塊,淹沒了解放區沿河灘區10個縣的237個村莊,並將劉鄧野戰軍主力隔在了河北。國民黨軍則迅速出兵占領了黃河南岸,由此切斷了晉冀魯豫和山東兩解放區的聯繫,造成了重點進攻山東的有利局面。蔣介石將之吹噓為“可抵四十萬大軍”的“黃河戰略”。

為了貫徹蔣介石的意圖,顧祝同拿出15個整編師(軍),組成了3個機動兵團,為別由湯恩伯、王敬久、歐震指揮,向山東解放區逼來。並吸取了以往進攻時搞長驅直入,分進合擊戰術,卻被華野分割後各個殲滅的教訓,這次國民黨軍採取了密集靠攏、穩紮穩打、逐步推進的戰法,成弧形一線陣勢,非常謹慎,一天推進不到10公里,慢的時候只有2、3公里,使華野無法將其分割與各個擊破。

對於蔣介石臨陣換將,粟裕如此評價道:“薛岳用兵尚稱機敏果斷,而顧祝同則歷來是我軍手下敗將,以庸才代替幹才,在高級軍事指揮人員上的更迭,正象徵着國民黨的日暮途窮,最後必然會走向崩潰。”

面對國民黨軍迎面撲來的洶洶之勢,陳毅、粟裕還是老習慣,第一感覺就是先打強敵,在運動中調動敵人,伺機集中兵力先殲滅五大主力中整編第74師、整編第11師和第5軍的一個,折斷國民黨軍的進攻刀鋒。據此,經研究後,陳、粟帶領華野主力從魯中隱蔽南下,準備以一部進入宿北威脅津浦鐵路,吸引敵人回援;以主力集結於魯南地區待機,伺機殲滅東西兩路敢於來援的第74、第83師或第11師、第5軍。然而事機不密,有個補充到指揮所直屬隊的解放戰士逃回去向國民黨軍告了密,導致華野主力在南下時被敵發現,已無法實現原定計劃。陳、粟只得更改部署,以陳士榘率3個縱隊組成西線兵團轉向魯西南作戰,主力組成東線兵團留在魯中待機,求得分散敵軍兵力,在運動中尋機殲敵。

陳士榘指揮西線兵團首先包圍了孤懸於國民黨軍陣線西翼的重鎮泰安,裡面有國軍雜牌第72師,準備圍點打援。然而顧祝同不為所動,未調動周圍部隊增援泰安,而是繼續從東、南兩側向魯中的蒙陰、新泰地區逼過來,企圖逼迫華野與其決戰。結果西線兵團打下泰安,殲敵第72師2萬餘人,仍未能調動國民黨軍分散。陳、粟根據敵軍動向,將華野東線兵團沿臨沂至蒙陰公路一線展開,實施阻擊作戰。國民黨軍齊頭並進,東線兵團的阻擊戰打得非常艱苦。陳士榘指揮西線兵團在外圍連續攻城克地,顧祝同還是不為所動。打到緊張處,粟裕想調西線兵團過來參戰,但又被國民黨軍隔開。由於國民黨軍靠得很緊,無法分割,陳、粟遂機動轉兵,集中4個縱隊南下直撲湯恩伯的第一兵團,企圖長途奔襲打其一個冷不防,一舉吃掉先頭的張靈甫第74師和李天霞第83師。然而張靈甫部一經接戰就退至臨蒙公路兩側山地憑險據守,與華野部隊展開纏鬥。負責掩護張靈甫的李天霞更是膽怯畏戰,率部擅自撤退。因華野部隊全靠步行,迂迴穿插動作較慢,未能將敵分割包圍,只在青駝寺吃掉了李天霞部1個半美械團。由於華野特種兵縱隊在西線,東線兵團缺乏重武器,且兵力集中不夠,也難以突破張靈甫部防線。加上後續國民黨軍一部已跟了上來,再打下去就要形成僵持,陳、粟遂決定主動撤出戰鬥。其後粟裕又指揮4個縱隊圍困進占新泰的整編第11師,因王敬久的第二兵團迅速來援,難以速戰取勝,也只得主動撤圍。

從3月底到5月初的一個多月時間裡,華野在東西兩線頻繁機動,時南時北,竭力調動敵人,尋機殲敵,並粉碎顧祝同企圖與華野決戰的圖謀。然而國民黨軍持重穩進,華野雖反覆與其機動周旋,仍未找到有利的出擊空隙。這一段雙方可以說是互相試探,不分上下。陳毅當時將華野的這種戰術稱為是“耍龍燈”,即引誘敵軍像長龍一樣左右迴旋,上下翻滾。不過,華野如此往返機動,雖然沒打上什麼大仗,也把部隊搞得很疲憊。一些官兵不理解,順口溜又出來了:“陳司令的電報嗒嗒嗒,小兵們的腳板嚓嚓嚓。”“機動機動,只走不打,老耍龍燈。”因為粟裕的指揮決心多變,也引起了一些高級將領的不滿。第9縱隊司令員許世友就在粟裕打來的電話中罵娘:“手在地圖上一卡一卡就下命令,當兵的可用得是兩條腿!”說完就摔了話筒。結果陳毅不得不出面批評許世友,維護粟裕的威信。另一方的國民黨軍也被耍得夠嗆,因為他們是互相靠攏推進,一處轉動處處轉動,折騰起來比華野尤甚。從發起進攻開始,國民黨軍在魯南到魯中間往返走路達上千公里,疲憊不堪,怨聲載道。很多人哀嘆道:“照這樣下去,不被打死也得拖死,不拖死也得累死!”

因為一直打不開局面,陳毅、粟裕非常着急。他們打電報給中央軍委,建議分兵進入魯南、蘇北敵後,扯散敵人,再尋戰機。毛澤東很快回電,要求陳、粟不要急,不要分兵。敵人密集不好打,就後退休整待機,不要正面硬頂敵人,使敵放膽前進。只要主力在手,總有殲敵機會,只要集中力量打破敵一路,則全局好轉。據此,陳、粟檢討了前一階段作戰中的急躁情緒,堅定了集中兵力殲敵的決心,遂調整部署。因原先擔任機動牽敵任務的王必成第6縱隊離主力較遠,便命其就近秘密南下,隱蔽到魯南敵後待機;華野主力則脫離與敵軍接觸,向東集結於沂蒙山區,依託有利地形待機殲敵。這也就是影片中別的部隊與敵人打上了,沈振新軍卻向南走,並消消停停地幫助老百姓收割莊稼的原因。當時誰先想不到,第6縱隊潛入敵後這一不起眼的冷招,後來卻成了敲上第74師棺材板的鋼釘。

果然,國民黨軍在新泰、蒙陰一線會合後,發現華野主力已向東向北撤退。蔣介石和陳誠即產生了錯誤判斷,以為華野連續騰挪,不敢決戰,必是“攻勢疲憊”,有向北逃過黃河和向東逃往膠東之勢。遂命令顧祝同組織兵力加緊跟蹤進剿,並改“穩紮穩打”戰術為“穩紮猛打”,務必將華野主力殲滅在沂蒙山區或迫其北渡黃河。顧祝同判斷華野主力集結在沂水一帶,因而很快拿出方案,以湯恩伯的第一兵團直取位於蒙陰東北側的華野指揮部所在地坦埠,先打掉華野指揮中樞,然後與其餘2個兵團協同圍殲沂水地區的華野主力。湯恩伯奉令後,將所屬8個整編師沿120公里地域一字排開,由西南向東北推進。其中以第74師、第25師為先頭部隊,由整編第25師師長黃百韜指揮,限期拿下坦埠。

陳毅、粟裕指揮華野主力撤到沂蒙山區後,曾設計過兩種殲敵方案:如敵放膽前進,則集中主力殲其一路;如仍密集靠攏,就準備再退一步,以打濰縣為餌,誘敵出援,半路殲之。當時粟裕發現湯恩伯兵團右翼的桂系第7軍和整編第48師已沿河陽向沂水方向推進,態勢比較暴露。粟裕有心先打該敵,並視機圍殲增援之敵。然而桂系部隊不但戰鬥力頑強,而且向來打滑頭仗,和他們作戰傷亡大,又很難有繳獲,前次陳毅指揮山野在泗縣一戰就吃過大虧。粟裕不願意打這種消耗仗,所以一直猶豫不決。然而華野情報部門很快偵知,湯恩伯的第一兵團全都動起來了,且通過電台截獲了其具體部署。粟裕判斷,從這次國民黨軍的部署看,是要以中路的第74師為主要突擊力量,在兩翼和後續強大兵團掩護下,實施中央突破,先打掉華野在坦埠的指揮中樞,從而配合後續部隊聚殲華野於混亂中。粟裕的指揮特點是膽大包天,心細如髮,他頓感期盼已久的戰機出現了,不由非常興奮。經過深入思考,粟裕認為,從主觀上說,既然第74師這個老冤家主動送上門來,那就決不能再讓它跑了。打掉第74師,對華野全軍將是一個巨大的振奮;從客觀實際上說,國民黨軍雖在整體上占有數量優勢,但第74師從中路突進,與左右多數部隊均有一、二天路程,態勢已呈突出。華野主力正好位於第74師正面,不用作大的部署調整,即可在局部對其形成五比一的兵力優勢。該敵已進入山區,其重裝備就逐漸失去了作用,有利於華野殲敵。第25師、第83師雖靠第74師較近,但張靈甫一向驕橫,敵人間矛盾較深。只要堅決阻援,左右之敵未必會奮力救援第74師。

粟裕將決心告訴了陳毅,打算集中主力來一個猛虎掏心,從敵人重兵集團中楔入,將第74師分割出來,堅決殲滅掉。陳毅對此非常贊同,這種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戰役,非常符合元帥詩人的胃口。粟裕隨即調整部署,決心集中5個縱隊加特種兵縱隊打主攻,對第74師實行中央突破和側翼包抄;以4個縱隊分別鉗制和阻擊各路國民黨援軍,堅決將第74師殲滅在坦埠以南、孟良崮以北地區。這個戰役決心確是膽大包天,要以華野27萬人去吃第74師3萬人,而外圍還有40多萬國民黨軍在靠上來。這要是啃不好,真的會迸掉幾顆牙。然而粟裕的指揮特點就在這裡,戰役直覺敏銳,算到六、七成就敢打大仗,這與林彪不算到九成以上不動手的謹慎指揮風格形成鮮明對比。

影片中表現張靈甫驕狂冒進,不把參謀長董耀宗的提醒當回事,宣稱“我們是中路的先鋒,必須迅速抓住戰機,明天一定要到達坦埠。”而在真實的歷史上,根據當年一些被俘的第74師將領回憶,張靈甫不但未顯驕狂,反而對這次進入沂蒙山區作戰憂心忡忡。他曾向顧祝同提議,先以小部隊向坦埠搜索前進,把情況搞清楚,主力控制在界碑平原地區,相機推進。然而參謀總長陳誠認為第74師戰鬥力強,即使共軍來打一時也吃不下,只要能堅守待援,造成戰術上的有利態勢,周圍友軍會迅速會攏過來,與共軍展開決戰。他堅持令第74師快速進軍,完成攻占坦埠的第一階段行動任務。軍統大特務毛森當年曾隨湯恩伯部行動搜集情報,也回憶說,張靈甫曾向其大倒苦水:“我是重裝部隊,如在平原作戰,炮火能發揮威力,陳毅二、三十萬人都來打我,我也力能應付。現在迫我進入山區作戰,等於牽大水牛上石頭山。有人跟我過不去,一定要我死,我就死給他們看吧!”

從當時的戰區地理上看,第74師占領了臨蒙公路上的要點垛莊後,向北距坦埠只有30餘公里,中間還有一條汶河阻隔。這要在平原上,以第74師的機動能力,只需要一個多小時就能走完這段距離,頂多是在汶河上架橋再費點事。然而現在不行了,垛莊與坦埠間山地縱橫,根本沒有公路可走,只有狹窄的山間小道相通,重裝部隊無法通行。張靈甫得到的命令是作為兵團先鋒,要在兩天內拿下坦埠,時間非常緊迫。此際張靈甫是否驕狂已不重要,他是一名合格的職業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只能盡忠職守。張靈甫命令部隊連夜沿孟良崮西麓擴修一條十多公里長的急造軍路,直通汶河南岸的唐家峪子。即使如此,這條路還是走不了大型車輛。張靈甫只得將大部分車輛留在了垛莊,全師輜重改用騾馬馱運。另外師屬美式榴彈炮營和戰車連等重兵器單位在山區根本無用武之地,放在垛莊又不安全,張靈甫命令它們直接回了臨沂。影片中解放戰士馬步生幾次稱道第74師的美式裝備,還與其他戰士發生爭論。實際上,第74師在整編初期確實是美械裝備,也在與華中野戰軍的幾次戰鬥中發揮了威力。然而以國民黨軍當年的後勤保障能力,美械裝備難以長期正常使用,特別是在戰鬥中因耗彈量大而容易出現供給不上彈藥的問題。為了平衡全師戰鬥力,張靈甫在出師山東前已將全師多數步兵武器換回了國械裝備,只保留了湯姆遜衝鋒鎗、山炮、榴彈炮、戰防炮等美械武器。如此一來,在向坦埠進攻時,第74師的實際戰鬥力已大打折扣,為其最後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1947年5月11日,張靈甫指揮第74師向坦埠推進,開始了他生命的最後6天之旅。起初還算順利,第74師只與華野部隊發生了小規模戰鬥,大部分時間是浪費在了艱難通過山地上。12日上午,第74師先頭渡過了汶河,在河北岸山地遭到了華野部隊的頑強阻擊,當天未能有所進展。至此,已超過了兵團下達的攻占坦埠時限。張靈甫通過審問戰鬥中抓到的俘虜得知,共軍在坦埠方向集結了大量部隊,遠遠超過了兵團原先提供情報中的兵力數量。為防萬一,張靈甫向湯恩伯建議,師主力暫停在汶河南岸,以過河的先頭部隊打打看看,一旦真遇到了共軍主力,也可隨時沿來路退回垛莊。然而湯恩伯代表國防部駁回了張靈甫的建議,並限令第74師在14日中午前務必要攻占坦埠。無奈之下,張靈甫只得寄希望於左右翼部隊能靠攏上來,掩護他的側翼。然而左右離他最近的黃百韜第25師、李天霞第83師都耍了滑頭,觀望不前,使得第74師已單騎突出。激憤之下,張靈甫命令第74師在13日全力發起進攻,打個好仗讓那些不以“黨國大業”為重的人看看!

粟裕就等着張靈甫上鈎呢。他命令許世友的第9縱隊、陶勇的第4縱隊以梯次配置在汶河北岸正面阻擊第74師,節節誘敵北進,為其他縱隊集結爭取時間。13日,第74師發起了全面進攻,雙方在汶河北岸山地展開激烈爭奪。至當日晚,第74師已推進至距坦埠只有不到10公里地域。13日晚,奉粟裕命令,葉飛的第1縱隊、王建安的第8縱隊向第74師左右兩翼縱深猛插進去,割裂其與第25師、第65師、第83師的聯繫;王必成的第6縱隊星夜飛兵,兼程北上,協同第1縱隊奔襲垛莊,切斷第74師的退路;許世友的第9縱隊、陶勇的第4縱隊從正面發起反擊。戰役成敗,在此一舉了。

實際上,張靈甫在13日夜裡就通過部隊的報告發覺到,從正面到左右翼都有兵力較多的共軍在活動,似有將其包圍的企圖。而黃百韜和李天霞依然動作遲緩,導致第74師的左右側翼都非常脆弱。張靈甫意識到了危險,當即命令過河部隊放棄白天攻占的陣地,收縮回汶河沿岸,擺出可進可退的架勢。同時將新出現的敵情和友軍情況報告給湯恩伯,希望上邊能改變給第74師的限期進攻命令,讓其先和左右友軍靠攏,再圖進攻。然而湯恩伯也無力改變國防部的命令,只是要求張靈甫不要誤信不實情報,繼續準備次日的進攻行動。同時答應督促其左右友軍向第74師靠攏。張靈甫雖然還是不放心,但下不了決心公然違命,就把部隊又在原地停留了一夜。歷史證明,這一夜終於要了他的命。

因為黃百韜和李天霞虛於應付,布置靠近第74師左右兩翼的兵力太少,又無戰鬥決心,一打即縮,結果葉飛和王建安縱隊進展迅速,深深切入了第74師的左右兩側。到了14日拂曉,張靈甫剛下令第74師繼續向坦埠進攻,就得到報告,正面前沿遭到了共軍強大兵力的猛攻。不久,又接連接到報告,左右兩側各山地要點都遭到了共軍進攻,後方基地垛莊方向也有共軍的活動跡象。張靈甫這時終於確定,陳毅真是要來一口吃掉他了。此時再向上邊來回報告純屬浪費生命,張靈甫不得不咬牙抗命,下令全師分三路向南急速後撤。華野第9、第4縱隊從後追着第74師連續猛攻,但王牌師名不虛傳,陣腳不亂,在空軍掩護下且戰且退,直奔垛莊。此時,華野第1、第8縱隊尚未攻擊到位,第74師一旦搶先撤回垛莊,憑藉臨蒙公路機動,與左右友軍聯結,歷史上也就不會發生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了。然而這時出現了兩個事情,終於讓歷史沒有改變。

第一個事情,華野獨立師的臨機決斷,逼迫張靈甫上了孟良崮。葉飛的第1縱隊擔負右翼穿插任務,負責切斷第74師與第25師、第65師之間的聯繫,其中包括了搶占孟良崮和垛莊兩個要點。第1縱隊在前一階段作戰中屬西線兵團,當時剛從魯西南趕回來,部隊非常疲勞。本來粟裕是想讓其作為全軍預備隊,但葉飛上來就搶任務,還要搶最艱巨的右翼穿插任務。黃百韜的整編第25師要比李天霞的整編第83師戰鬥力強,離第74師又最近,一旦不能將兩敵分割,整個戰役就泡湯了。然而葉飛部是粟裕在新四軍的嫡系,其戰鬥力深受粟裕信任,這個任務是當仁不讓。為了加強第1縱隊,粟裕將華野獨立師配屬給葉飛,這樣第1縱隊就有了4個師。葉飛命令1師負責切斷蒙陰方向敵整編第65師與第74師的聯繫,自己率2師、獨立師南下切斷第25師與第74師的聯繫。

因為獨立師出發後沒有嚮導,向指定地點集結時晚了幾個小時,導致葉飛率縱隊主力出發延遲。結果到了第二天,第74師也開始後撤,幾乎和葉飛部平行南進。最險的時候第74師走山崗,第1縱隊走山腳,雙方已互相發現。第74師部隊以為下邊是第25師的人,既沒問口令,也沒打槍。葉飛命令部隊全速前進,一刻不停。當時真要是打起來,第1縱隊地形不利,會受到很大損失,完成任務也更加困難。到了14日拂曉,第1縱隊各部猛插急進,連續搶占堯山、黃斗頂山、天馬山、蛤蟆崮、黃家峪、界牌等要點,切斷了第74師與第25師、第65師之間的聯繫。但是第74師撤退速度很快,已直奔孟良崮而去。一旦讓其越過孟良崮,就靠近了臨蒙公路的平坦地帶,無論是回垛莊還是和第25師靠攏都呈進退自如之勢。粟裕非常焦急,連派3名作戰參謀向葉飛傳令,要其不惜一切代價搶占孟良崮,將第74師堵在孟良崮山腳下。然而葉飛率2師左趕右趕,還是沒能跑過張靈甫,被其先到達了孟良崮。關鍵時刻,奉命搶占垛莊的獨立師1團在插到孟良崮西側山地時,發現了先前第74師修的那條至汶河南岸的急造軍路,並且看到了第74師大批輜重隊伍正沿這條道路向南急趕。團長王誠漢認為這是第74師的必經之路,不能讓敵人逃跑。遂臨機決斷,改變原定計劃,迅速搶占附近要點285高地,擺開了阻擊陣勢。與此同時,獨立師3團搶占了孟良崮西側要點330高地,進一步切斷了第74師和第25師間的聯繫。這時已是14日中午。第74師發現歸路被斷,連續向1團、3連陣地發起了多次衝擊,整個下午雙方都在激戰。

影片中張靈甫率第74師回撤時,發現孟良崮東西兩側出現大批華野部隊占領陣地,已不能通過。在觀察了地形後,張靈甫不聽參謀長董耀宗的勸阻,執意改道前進,命全師登上孟良崮,當晚在山上宿營,第二天再南下垛莊。在真實的歷史上,南下的急造軍路被華野部隊切斷後,確實令張靈甫非常震驚。此時北面華野第9、第4縱隊正壓過來,東西兩側與友軍的聯繫也遭到分割,南面唯一的退路又被共軍阻斷。第74師2萬多部隊被壓縮在孟良崮旁狹小的山谷中,處境非常危險,必須迅速決斷。當時第74師的將領中有兩種意見:一種是迅速打通道路突出去;一種是先退上孟良崮穩住陣腳,再集中兵力打出去。張靈甫在此前已令先頭部隊向華野獨立師1、3團的陣地發起連續進攻,但一直沒能取得突破。張靈甫考慮到,先前萊蕪戰役已有李仙洲的失敗教訓,長時間頓兵於山谷絕地中,一旦共軍發起猛烈攻擊,第74師首尾不能呼應,極易遭到速敗。而先頭多次向南攻擊,一直沒能打開道路,也不知道何時才能打開,大部隊卻不能長時間停在絕地。最後,張靈甫採納了後一種意見,全師先上孟良崮穩住陣腳。既然垛莊還在手裡,只有前方一有突破,大部隊就可翻山而下,龍歸大海。於是,張靈甫命令全師3個旅立即占領孟良崮及外圍要點,帶不上山的火炮等重武器統統就地銷毀。

應該說,張靈甫的上山考慮在當時確是可行的方案。雖然從結果看,他此際就應該不惜一切代價強行從華野獨立師陣地打開缺口南撤。攻擊285、330高地的戰鬥一直持續到了黃昏。第74師總算奪取了285高地,並攻占了330高地一半陣地。獨立師1團改到285高地以南公路兩側繼續實施阻擊,3團與敵在330高地上對峙。如果張靈甫連夜集中兵力再猛烈突擊一次,是極有可能打通道路退回垛莊的。然而,這時候催命鬼來了。在得知張靈甫退守孟良崮後,從蔣介石、陳誠到顧祝同,都認為這是天賜良機。正好可以第74師為餌,吸住共軍主力,在孟良崮地區與其展開決戰。於是他們連續給張靈甫發電,要求其在孟良崮至少固守3天,發揮“磨心”的作用,吸住共軍主力,協同周圍友軍來個“中心開花”,聚殲共軍主力於孟良崮下。張靈甫當晚雖有心連夜突圍,但終究不能違抗校長和國防部的重命,也只能安心做“磨心”了。至少他對第74師的戰鬥力還是有自信的,認為共軍一時吃不下它,只要友軍來得快,是有希望實現“中心開花”的。這樣,他和第74師的唯一生路也被斷送了。

影片中飾演參謀長董耀宗的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老藝術家程之。他從藝50年,曾在《夜店》、《腐蝕》、《我這一輩子》、《雞毛信》、《魔術師的奇遇》、《鐵窗烈火》、《筆中情》、86版《西遊記》等百餘部影視片中飾演過角色,還為《三劍客》、《王子復仇記》、《牛虻》等多部譯製片配過音。42年後,他的兒子程前又在崔永元製片的《電影傳奇》中飾演了董耀宗的角色,向自己的父親致以了敬意。

下面要說第二個事情,就是魯南還藏着一個華野第6縱隊,斷了第74師的要命後路。當初王必成和第6師在漣水城與第74師結下了血海深仇,一直是念念不忘。這回粟裕命令第6縱隊協同第1縱隊星夜兼程北上搶占垛莊,去打第74師,可把王必成和6縱官兵們樂壞了。接到命令後,王必成立即收攏部隊出發,硬是2晝夜跑了200里山路,終於在14日黃昏趕到垛莊。因為華野獨立師的臨機奮戰,為第6縱隊爭取了半天寶貴時間,沒有讓第74師搶先退至垛莊。半夜時,第6縱隊突然發起攻擊,一舉殲滅了垛莊守敵第74師輜重團6個連大部,攻占垛莊,繳獲了囤積於此的大量彈藥和軍用物資。堅決把張靈甫和第74師裝進了棺材,王必成和6縱官兵們總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打到15日拂曉,王建安的第8縱隊也攻占萬泉山,切斷了第74師和第83師的聯繫。至此華野5個縱隊打通了聯繫,最後合攏了包圍圈,將第74師合圍於孟良崮山區狹小地域內,並對其左右兩翼的第25師、第65師、第83師形成了阻擊防線。與此同時,外圍組援的第2、3、7、10縱隊亦各自展開,分別吸引、阻擊國民黨軍第83師、第11師、第7軍、第48師、第5軍等部。魯南軍區部隊也進迫臨沂,威脅國民黨軍後方。一場驚心動魄的決戰來臨了。

影片中當野司下達奔襲垛莊的命令時,沈振新正和高博飾演的丁政委下圍棋,這個情節很有意思。在真實的歷史上,因為軍長陳毅的帶動,新四軍中下圍棋的風氣很盛,不少指戰員都能來幾手。像鄧子恢、張雲逸、葉飛、方毅、陶勇、梅嘉生、張勁夫、夏征農、汪道涵、胡立教、金明等中高級幹部,都是棋迷。《紅日》的作者吳強當時是新四軍第6縱隊宣傳部長,也愛下圍棋,所以後來在小說中塑造出了這個情節。值得一提的是,建國後陳毅擔任了外交部長,在中日還沒有建交時就以圍棋為紐帶,大力促進了兩國的民間交流。陳毅當時的忘年棋友中,還有日後的一代棋聖聶衛平。1963年,日本棋院為了感謝陳毅對中日圍棋交流的貢獻,特別授予他“名譽七段”稱號。陳毅逝世後,中日兩國實現了邦交正常化,日本棋院又追授給他“名譽八段”稱號,成為了一段歷史佳話。

孟良崮屬蒙山山系,位於蒙陰東南60公里的蘆山山區,其主峰海拔575.2米,面積只有1.5平方公里。相傳北宋將領孟良曾駐紮於此,因而得名。在孟良崮周圍,還分布着萬泉山、蘆山、雕窩等山峰,山區東西寬40~50公里,南北縱深30~40公里。這一帶清一色都是石頭山,群峰聳立,怪石嶙峋,人煙稀少。孟良崮山勢陡峭,多懸崖峭壁,山上草木稀疏,水源只有一處泉眼和一個池塘。就軍隊進行防禦來說,山峰陡峭雖然有利,但在石頭山上無法構築工事,只能用石塊堆砌成簡易火力點,更重要的是水源太少,幾萬人難以久守。張靈甫命令部隊沿孟良崮前沿的285高地一線至雕窩、蘆山、520、540、600等高地形成環形防禦,以孟良崮主峰為核心陣地,憑險固守。他也知道,現在是生死懸於一線,就看自己的部隊能挺多久,左右友軍的救援速度有多快了。

陳毅和粟裕此時也並不輕鬆,雖然終於圍住了第74師,但周圍已有10多個師國民黨軍正向孟良崮圍攏過來,最近的只有幾公里路程,華野外圍阻援縱隊已全部和敵人交上了火,情況非常緊急。這是一場雙方70多萬人參加的大會戰,決定着華野主力的生死存亡,也決定了整個華東戰場的命運。陳毅當即提出了“殲滅74師,活捉張靈甫”的戰鬥號召,要求部隊發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一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拿下孟良崮。粟裕也帶着指揮所一直進到了前線艾山腳下一個山洞裡,直接觀察戰場和指揮戰鬥。陳、粟決心於15日凌晨3時發起總攻,力爭當日上午結束戰鬥。

與此同時,在南京的蔣介石亦如坐針氈。現在按他的預想在孟良崮山區與華野展開了決戰,這是一喜;然而各路進剿軍能否同心效命,全殲共軍,而不是賠掉他的王牌第74師,這是一憂。蔣介石發下嚴令,要求顧祝同、湯恩伯、歐震、李天霞、胡璉、黃百韜、張淦等將領必須督促部隊從速向張靈甫靠攏,合擊共軍,否則要按職問罪。並派空軍從徐州和濟南方向出動,空中支援第74師作戰並空投食品和彈藥。同時命令湯恩伯親自赴前線就近指揮,協調各路部隊。湯恩伯此人在打仗上有自己的一套,但在政治上也是一個欺上瞞下之輩。他乘車出臨沂不遠,便得知垛莊已失守,前方就是共軍,遂將前線指揮權交給了第一兵團副司令李延年,自己掉頭打道回府。

5月15日凌晨3時,華野部隊向孟良崮發起了總攻。5個縱隊全部發起攻擊:第1縱隊在西側,第4縱隊在西北側,第9縱隊在東北側,第8縱隊在東南側,第6縱隊在西南側和南側,四面合擊密不透風。這5個縱隊可謂是華野的精華,都是最能打的縱隊,全都拉上來,確實太看重第74師了。華野官兵們高喊着“攻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的口號,向孟良崮守敵各陣地發起勇猛衝擊。然而,第74師名不虛傳,戰鬥力確實強大。其火力配置合理,戰術動作熟練,預備隊增援及時,反衝擊速度很快,與華野部隊在各山頭陣地反覆爭奪,一次次把衝上來的華野部隊壓了下去。雙方來回拉鋸,短兵相接,刺刀見紅,將孟良崮各山頭打成了一座座血丘。《第三野戰軍戰史》對此記載道:“戰況激烈程度,為解放戰爭以來所少見。”時任華野第9縱隊25師73團團長的孫同盛也非常感慨:“我團打過的蔣軍,其戰鬥力沒有超過74師的,比整編第11師、第5軍都強,不愧為蔣介石的‘御林軍’。”

這次作戰,也讓張靈甫見識了華野的炮火威力。粟裕命令將特種兵縱隊和各縱隊的榴彈炮、山炮等重炮集中起來,向第74師占據的山頭猛烈轟擊,勢如排山倒海。第74師的陣地在華野部隊的連續猛攻下遭到逐步壓縮,漸次蝟集到了東西向不過數平方公里的狹小山頭地域內,人員密集,一顆炮彈就會造成較多傷亡。而且山上全是石頭,炸開的碎石四濺,更加大了傷亡,真是苦不堪言。張靈甫在先前的戰鬥中沒有和華野炮兵如此正面遭遇過,未曾感受到華野部隊已大大提升了的戰鬥力。這回終於知道了,可惜再沒有他翻本的機會了。

眼看華野各攻擊部隊越逼越近,張靈甫真急了,連續向湯恩伯呼叫增援。實際上湯恩伯並非不賣力督促各路援軍來救張靈甫。15日一大早開始,他就接連電令黃百韜、李天霞、張淦等部迅速前進,為第74師解圍。當時張靈甫自己也還有點信心,對部下說:“湯司令指揮不動桂系部隊,指揮其他中央軍嫡系部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確實,湯司令想指揮桂系部隊是很難。張淦是白崇禧的愛將,面對湯恩伯的緊急電令,一勁推說遭到共軍(側後牽制第7軍和第48師的華野第7縱隊)強大火力攻擊,損失較大,正惡戰膠着,當天抽不出兵力向孟良崮靠攏。令張靈甫想不到的是,中央軍嫡系部隊同樣不靠譜。李天霞是個什麼樣的人大家都清楚,指揮第83師不但不向孟良崮靠攏,反而越跑越遠。他倒是有理:“張飛(指張靈甫)不是頂有辦法的嗎?我李天霞平生不主張打硬仗,以少勝眾是為上策。”實是令人哭笑不得。當時華野第8縱隊在阻援時對第83師進行了襲擾,李天霞就藉口遭到了共軍重兵攻擊,正奮力阻擊,以此來搪塞湯恩伯的查問。黃百韜的第25師離孟良崮最近,只有5公里,第74師又暫歸他的第4縱隊指揮,黃百韜也不算是個打滑頭仗的人,按理他應該是賣力的。然而開始時黃百韜卻保存實力,只派了1個旅前去解圍,主力則隱蔽未動。張靈甫向他喊話時,黃百韜竟然還引用曾國藩的話教育張靈甫要“先求穩當,次求變化”。等張靈甫急了,黃百韜就讓部隊向孟良崮打出一陣炮彈作為應付。就這樣,因為第25師出動的兵力不足,難以撼動華野部隊西南側的防線。國民黨軍隊中“勝則爭功,敗不相援”的一幕又出現在了孟良崮戰場上,真是叫張靈甫和他的蔣校長情何以堪!

打到15日下午,面對蔣介石親自對第25師下的嚴令,再加上部下提醒,黃百韜終於又增加了1個旅前去解圍。當時葉飛的第1縱隊要集中兵力攻擊孟良崮,又要擋住外圍前來救援的整編第25師、第65師,兵力使用上是捉襟見肘。在長達60公里的對外正面上,只有1師指揮的4個團進行阻援。黃百韜在加強了攻勢後,經過反覆爭奪連續突破了覆浮山、蛤蟆崮、界牌等陣地,向前推進了5公里,與第74師只隔一座天馬山了。1師師長廖政國已用上了所有的預備隊,手裡只剩下幾個警衛員了。眼看着國民黨軍已爬上了天馬山半山腰,真是心急如焚。就在這時,廖政國發現有一支部隊正沿山溝向孟良崮方向前進,立即將他們攔住詢問。原來這是第4縱隊的1個營,奉命跑步前進去攻擊孟良崮。廖政國也不管不顧了,說自己這邊情況緊急,要求該營聽他指揮阻擊敵人。對方的營長考慮了一下,決定為了整體利益執行廖政國的命令。虧了這個營上去,在最後關頭又將國民黨軍趕下山去,令黃百韜功敗垂成。中共軍隊的優良作風,在關鍵時刻得到了充分體現。打到黃昏,黃百韜不敢夜戰,以受到共軍萬餘增援部隊壓迫為藉口,將部隊撤了回去。

15日當天,陳毅、粟裕接連指揮發動了三波強大總攻,都被第74師頑強擋住了,不要說上午解決戰鬥,打了一天也只攻占了孟良崮外圍陣地。面對四周國民黨軍越逼越近,如果不能及時攻下孟良崮,那幾十萬華野將士的命運是不堪設想的。陳毅和粟裕商量後,橫下了一條心,要不惜一切代價,堅決把第74師吃下去。鑑於當日攻擊中各縱隊間協同不夠,各自為戰的問題,決定由葉飛統一指揮第1、4、6、9縱隊,總攻孟良崮。再次總攻時間定於16日1時。

第74師也打得快山窮水盡了。當天在華野部隊的連續猛攻下,外圍陣地全部丟失,只得逐步收縮,全師傷亡嚴重。更要命的是,因連續多日天氣乾旱,驕陽如火,山上的泉眼乾涸了,唯一的池塘也落到了華野部隊手中。張靈甫組織力量反擊了20餘次,也沒能奪回池塘。第74師官兵焦渴難耐,只得殺馬飲血,甚至喝自己的尿……由於沒有水,需要注水降溫的馬克沁重機槍也打不響了,導致阻擊火力大為減弱。山上的糧食吃光了,彈藥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因為雙方陣地已呈犬牙交錯之勢,國民黨空軍轟炸助戰的效果很差,而且連續空投的物資大部分落到了華野部隊的陣地上。張靈甫曾嘗試着組織部隊向南和西南方向突圍,但都被華野第1、第6縱隊擋了回來。影片中張靈甫命令集中炮火轟擊540高地掩護部隊突圍,還猛的一拳砸到了桌子上,給許多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實際上,那個時候第74師已只剩部分迫擊炮等輕型火炮,炮彈也嚴重不足,根本打不出影片中的那種威勢了。到了這個時候,張靈甫的心也涼了,對部下表示:“看來我們又上了友軍的當了!”黃百韜來電詢問情況,張靈甫如此回答道:“大勢已去,干到最後為止,希望各方面的援兵能提前來最好,晚了就來不及了。”

16日凌晨1時,華野5個縱隊發起了第四次總攻。華野的猛烈炮火打到各高地上,但見四處硝煙蔽空,亂石橫飛,令人膽戰心驚。第74師傷亡慘重,傷員、非戰鬥人員、騾馬、輜重撒得漫山遍野,已呈整體混亂之勢。究是如此,第74師的抵抗仍非常頑強,與華野部隊反覆爭奪着每一個陣地。外圍前來救援的各路國民黨軍也在蔣介石、顧祝同、湯恩伯的再三催促下,向孟良崮艱難推進,與華野阻援部隊激烈交戰。陳毅、粟裕高度關注戰局,每隔5分鐘就打電話向各縱隊詢問一次。粟裕還直接把電話打到了團一級,直接查問一線的戰鬥進展情況。這場驚天動地的大搏鬥一直打到了黃昏,彈盡援絕,饑渴疲憊,第74師縱是鐵打的部隊也終於垮掉了,最後全師盡墨。張靈甫和副師長蔡仁傑、58旅旅長盧醒在600高地靠近山頂的岩洞指揮部中死於非命,51旅旅長陳傳鈞、57旅旅長陳噓雲、參謀長魏振鉞、副參謀長李運良等將官被俘。

戰鬥剛剛結束,孟良崮地區即電閃雷鳴,大雨、冰雹傾盆而下。第74師盼了多日的雨水早不來,晚不來,偏偏這時候來了。大批被俘的第74師官兵真是欲哭無淚,此乃天要其亡呀!按照粟裕原來的計劃,在殲滅第74師後,還要乘勝擴張戰果,再打掉第25師或第83師。然而孟良崮一戰打得部隊實在太疲勞了,又沒有預備隊,加上東、西、南數路敵軍正全力向孟良崮方向圍過來,隊形密集不好分割。陳毅、粟裕遂決定不再戀戰,指揮各縱隊連夜脫離戰場,後撤到坦埠、馬牧池以北地區進行休整。等周圍國民黨軍終於推進到孟良崮後,戰場已被大雨洗刷乾淨,而整編第74則灰飛煙滅了。顧祝同等人震駭非常,只得令各路人馬全部轉入防禦態勢。戰後,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被蔣介石撤職,黃百韜、李天霞也都受到了處分。張靈甫則被大肆褒揚。後來國民政府敗退到了台灣,還將張靈甫入祀了台北圓山忠烈祠。

軍史記載,在孟良崮戰役中,華野全殲了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74師及整編第83師1個團,殲滅整編第25、65、83、48、11師一部,其中斃傷13000人,俘虜19676人,合計殲滅32676人;繳獲山野炮28門、步兵炮和戰防炮14門、輕重迫擊炮235門、輕重機槍987挺、長短槍9828支、火箭筒43具,以及大量彈藥、物資。同時華野部隊陣亡2043人,負傷9300人,加上其他減員,共計傷亡12189人。雙方的戰鬥傷亡幾乎相等,可見這一戰是如何的殘酷激烈。

1952年,當地政府在孟良崮山腳下建立了一座烈士陵園,收集安埋了在這次戰役中犧牲的2859名烈士。截止到現在,烈士陵園共查到了2700餘名烈士的姓名。粟裕大將逝世後,也將一部分骨灰撒放在了烈士陵園裡。影片中的插曲《誰不說俺家鄉好》在當年可謂是膾炙人口,創作者呂其明、楊庶正、肖培珩等人正是在烈士陵園裡找到了靈感,你一句我一句地搭出了歌詞。歌曲完成後,又找了上海歌劇院歌唱演員任桂珍來演唱,在影片公映後立即紅遍了全國。2007年10月24日,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月球衛星“嫦娥一號”,衛星上搭載了31首歌曲,《誰不說俺家鄉好》名列之首,響徹太空。

在孟良崮戰役中被俘的19000多名第74師官兵,後來有很多人加入了華野部隊。因為其優良的軍事素質,在日後的戰鬥中也多有出色的表現。

這裡有一個重要問題,張靈甫是怎麼死的。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著名的歷史羅生門,至今尚未有定論。戰史上通常有三種說法:一是被華野部隊擊斃;二是被華野部隊俘虜後遭某幹部泄憤槍殺;三是命令下屬向他開槍自殺。其間的各方敘述資料頗多,讀者可自行檢索閱讀。筆者則傾向於第三種說法,因為其證據鏈形成相對最為可靠。

這一仗打下來後,陳毅如釋重負,感嘆道:“嗨呀,這三晝夜總算是熬過來了!”“以後我兒子長大了,不能讓他帶兵打仗,這不是人幹的!”

膽魄驚人的孟良崮戰役,更成為了粟裕大兵團作戰指揮的經典力作。在當時的中共高級將領中,敢打這樣一仗的,粟裕是第一人。能成為共和國第一大將,是那麼容易的嗎!

影片在華野部隊攻占孟良崮後的歡呼雀躍中結束了,本文也該結束了。最後,用陳老總在戰後寫就的《孟良崮戰役》一詩來作為結尾吧:

孟良崮上鬼神嚎,七十四師無地逃。
信號飛飛星亂眼,照明處處火如潮。
刀叢撲去爭山頂,血雨飄來濕戰袍。
喜看賊師精銳盡,我軍個個是英豪。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古人的相術中認為,有一種面相可稱為萬
2014: 袁隆平與和平獎
2013: 要貪官吐出你的銀子,要保護你的女人不
2013: 奢華與亡國並行的晚清
2012: 二十世紀的吳三桂, 毛sell東
2012: 司馬南,方舟子,孔慶東,芙蓉,鳳姐
2011: 中國的霸權夢
2011: 也談抗美援朝的真實目的--兼評蘭冠雲的
2010: 1975年,毛澤東嚎啕大哭為哪般?
2010: 章士釗籌給毛澤東的兩萬銀元到底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