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ZT:寧願傾家蕩產,也要還抗戰老兵最後的尊嚴!
送交者: 安雅雲 2017年05月24日14:22:1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他曾用3個字影響了中國20年,如今狠發毒誓,寧願傾家蕩產,也要還抗戰老兵最後的尊嚴! 

2017-05-23 藝非凡


我們怎麼去對待歷史,

未來就會怎麼對待我們。


江湖人稱老爺子


一頭白髮的孫冕,

眼看就是奔70的人了,

可笑起來還是那麼放肆,

天真得就像個小孩子。

他干起事情來的熱血勁兒,

恐怕要甩年輕人一大截。



從《新周刊》背後的大佬,

到登頂珠峰、兩創世界紀錄的,

極限達人,再到為抗戰老兵,

四處奔走、籌捐善款的赤子,

孫冕人生中每次身份的轉變,

都是他對內心的一次凝視。


辦雜誌,是為了實現心願,

登山是為了救贖自我,

發起“抗戰老兵救助行動”,

是身為一個社會人的良知。



1953年,孫冕出生於廣東,

15歲,他就完成了一個壯舉,

至今還被汕頭人奉為美談。


同鄉夥伴去海南島兵團,

他跟同學一起去送行,

結果船開走了,他忽然說:
“不行,這麼送行太不爺們了!”

身邊一同學問:“那怎麼送?”

只見孫冕一個猛子扎進水裡。

大家跟在船後,游了半天才發現,

潮水已經退了,想回去沒路了!


大熱天,5個人,什麼東西也沒吃,

3個人還抽了筋。最後一隻泊船離開前,

他們拼命求救,才撿回了一條命。

這事兒聽起來雖然莽撞,

但足以看出孫冕的“豪氣”。



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廣州,

在《南國戲劇》雜誌做編輯,

20多歲就開始了媒體生涯。

1988年,嗅覺敏銳的孫冕,

成功策劃了一個廣告作品:

《三九胃泰·李默然篇》。


廣告中,電影明星李默然,

成為內地首個代言商品的明星。

借着這次打響了名號的機會,

他和導演孫周成立廣告公司,

短短幾年間,就賺了幾百萬。



可孫冕並不知足。

他一直都有一個情結,

辦一份影響力大的報刊。


改革開放後,全國掀起辦報熱,

1983年和1987年,

他曾任《百花園》《新舞台》副主編,

因為充滿娛樂和話題性,

發行量一度高達百萬份。

然而因為太具話題效應,

刊物內容頻頻被點名批評,

沒過幾年就被停刊了。


有了數百萬的資產之後,

孫冕辦報的心就活了過來,

孫周說:“你想辦那就辦吧。”


孫冕與孫周


1992年,他和暨南大學,

新聞系合辦了《晨報》。

可沒有國家刊號,很快被停刊。

1995年,他辦周刊《七天華訊》,

辦了才七期就沒有了下文。


這時候,300萬打水漂了。

孫周都勸他:“你這屢戰屢敗,

還是別搞了,回來拍廣告吧。”

孫冕不甘心,聽說省新聞出版局,

有一本新雜誌,名叫《新周刊》,

剛剛出版正在尋找承辦人,

他就天天跑到局裡去磨,

磨了大半年,終於,1996年6月,

孫冕拿下了《新周刊》主辦權。


當時一個像樣的辦公室都沒有,

只能在酒店租房當編輯室,

每天都是花錢如流水。


封新城


通過竇文濤,

孫冕找到了封新城。

這個後來《新周刊》的總編,

是幫孫冕打天下的頭號功臣。

從單位出來後,封新城壯志滿滿,

也真想和孫冕一起把《新周刊》,

辦成《時代》那樣的巨頭雜誌。


可1年不到,封新城才發現,

原來孫冕手上根本沒什麼錢了。

1997年,《新周刊》推出香港回歸特輯,

在整個媒體業內引起巨大轟動。

可當時沒幾個人知道,

《新周刊》已經到了絕望邊緣。

那天在辦公室里,孫冕和孫周,

當着封新城的面痛哭流涕。


孫周連連搖頭說:“我們不是沒才,

不是沒有人,是褲子口袋太淺了,

我求你停了它,把它賣了吧!”

可最後,孫冕咬牙站了起來:

“不行,雜誌已經有影響力了,

不能就這麼讓它沒了。”


香港回歸特輯


孫冕能留住封新城,

讓他將20年獻給《新周刊》,

靠的是交心,是自己的真性情。

當時的版面設計和攝影師,

在《新周刊》拿的是上萬月薪。

封新城看到雜誌社沒錢,

一個月3000塊工資也就認了。


封新城之所以這麼死心塌地,

是看中了孫冕的人格和品性,

再者,《新周刊》給了發揮空間,

可以讓他甩開膀子大膽去干。


尤其是碰到一些重大決策,

孫冕都讓封新城自己拿主意:
“我呀,只是個搭舞台的,

戲要怎麼唱,你來安排。”

孫冕不止一次當着朋友說:

“一看到封新城做出來的東西,

我就知道沒我什麼事兒了,

還不如全盤交給他打理。”



1997年8月,

三九集團為《新周刊》,

注資900萬元。同年,

改版的雜誌單期發行量,

一度超過了30萬份。

2000年,廣告收益已達2000萬。


彈指之間,20年過去了,

《新周刊》成為國內期刊市場上,

風格最為獨特的雜誌之一,

憑着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專題,

被傳媒界稱為“觀點供應商”。

無論從封面還是內容設計,

每一期都叫人耳目一新。

即便是面對電子媒體衝擊,

仍舊保持着獨立姿態,

豐富着讀者們的心靈。


很多人問孫冕:

“碰到最困難的時候,

為什麼你還會走下去?”

孫冕說:“你總是要活着,

生下來這一天你就知道要死,

難道你會因為知道你要死,

就選擇不去活着了嗎?”



《新周刊》奠定地位後,

孫冕直接把它甩給了封新城,

開始琢磨自己的人生之道。

2003年,《新周刊》在哈巴雪山,

舉辦了一次攀峰活動,

社長孫冕無意中去湊了個熱鬧,

正巧和王石住在一個帳篷里。


王石酷愛登山,他就特別不理解:

一個大老闆,幹嘛非執迷於這個?

讓他自己都沒想到的是,

從5396米的哈巴雪山下來後,

孫冕發現了另一個自己。



之後的孫冕,瘋了魔一樣,

先後攀登了一系列的高峰,

簡直是停都停不下來。

全世界七大洲的最高峰,

他已經麻利地登了個遍。


尤其是在2010年5月17日,

孫冕挑戰從北坡登頂珠峰。

珠峰北坡和南坡相比,

路線長、岩石多、風更大更急,

連飛鳥想過去都沒那麼容易。

英國人曾用17年都未能登頂成功,

但是57歲的孫冕做到了!


因此還創下兩項世界紀錄:

全球從北側登頂珠峰年齡最大的華人!

全球雜誌創始人中,

唯一把自己雜誌旗幟,

插上珠峰之巔的人!



每一次登山,

都是一次心靈之旅。

其中的困難、危險,

讓孫冕感受良多,他說:
“登山其實就是一條心路,

有很多的痛苦,不是腿走不動,

而是你的心跨越不過去。”


這個年紀的他,一改往日裝扮,

花白的頭髮,登山服、登山鞋,

笑容不羈、隨興起舞、逍遙自在,

他說:“要讓我去一個地方,

花沒人摘,酒無人勸,醉無人管,

那就是我最喜歡的狀態。

每一次我走險峰上下來時,

都覺得自己宛如新生,

我要更愛我的朋友和親人,

用最認真的態度對待生活。”


圈裡人都管他叫“老爺子”,

62歲,面對《人物》採訪,

被問及自己有什麼心願,

孫冕說:“我不想老,也不想死,

這就是我最真實的內心。”



這樣的生活沒多久,

孫冕的全部注意力,

都被一個特殊的群體占據了,

他們就是“國民黨抗戰老兵”。

早年,他曾聽過一個故事:


一位90多歲的遠征軍戰士,

每月可以領到50或100塊錢救助,

有一次,他去領救助金的時候,

工作人員告訴他這個錢沒有了,

老人回到孫子家裡,孫子見沒錢,

當即指着老人破口大罵:

“你這個老不死,

還有臉回家?”


最終,在孫子的辱罵之下,

老人換上了最乾淨的衣服,

服毒自殺。



孫冕的父親是名軍人,

曾考入南京陸軍軍官學校。

出於對軍人身份的共鳴,

孫冕開始關注“老兵”群體。


2011年底,他聯繫到一位遠征軍人,

老人在成都,兩個兒子拒絕撫養,

一個女兒又沒有撫養的能力。

孫冕便出錢,給老人租房、找保姆。

半年後,老人家去世了,

女兒打電話給孫冕說:

“謝謝你,讓我父親多活了半年,

在生命最後的時間得到做人的尊嚴。”


就這麼一句話,徹底刺痛了孫冕。

此後,他踏上尋訪老兵之路,

多方聯繫志願者和救助組織,

一腳踏進去,就再也沒出來。



在這條救助路上,

孫冕震驚地發現,

這些曾上戰場和日本人拼刺刀,

在炮火和流彈中僥倖活下來,

為這個民族奮勇殺敵的一些戰士們,

晚年竟過着非常艱辛的生活!


95歲的卿上先,1937年入伍,

擔任重機槍手,用戰友屍體當掩護,

和日本人在開封展開血戰,

然而20年來無兒無女,

獨居在道觀中,眼睛被香火熏壞。


92歲的呂先德,黃埔抗戰老兵,

戰鬥中多處受傷,行動不便,

只能借住在一戶農家的廚房裡。

87歲的楊耀勝,殺死無數日本鬼子,

卻在覆滿灰塵的窩棚里住了7年,

房子沒有窗戶,水電不通,

非但如此,他還遭受兒子記恨。



老人自己挖的水槽,就喝這裡的水


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一些老兵們的晚年生活,

可以說慘不忍睹。

有些老兵住在羊圈裡面,

一間破草房,沒有門窗,

人進去一趟再出來,

渾身都是跳蚤咬的疙瘩。


還有一位98歲的老兵,

自己用石頭壘灶燒柴做飯,

殘破不堪的家被熏得漆黑,

連床褥、枕頭、水杯是黑的。

更有老兵一口乾淨水都喝不上,

自己在門口挖一個大水槽,

靠下雨時積下的污水度日。


這些老兵最年輕的84歲,

最老已經超過了98歲。

因為上戰場殺敵,大多負傷,

到這個歲數失去了自理能力,

許多老兵一輩子無兒無女,

即便有了兒女,也因歷史原因,

不少人遭受兒女極大的記恨。



物質上的痛苦,

也許還能默默忍受,

最大的是精神上的痛苦。


很多老人這一輩子都在等的,

並不是要拿到多少錢,

而是希望能得到一個承認:

“我們當年是去抗日的!

是為了這個民族打仗!”



為了救助這些老兵,

孫冕和志願者多方呼籲,

他不但自己捐了許多錢,

還拉上明星朋友和圈內人,

積極發動更多人捐款。


這些年,陳坤、韓紅等人,

都已多次參與救助行動,

親自到老兵家中探望慰問。

而每個參與行動的人,

無一不是哭着走完這條路的。


這些老人手腳負傷,行動困難,

多半時候一口熱飯都吃不上,

幾十年孤獨一人生活下來,

精神上從沒得到過撫慰。

更殘忍的是,志願者的救助速度,

遠遠趕不上發現老兵的速度,

更趕不上他們死去的速度。



自有登記以來,

2008年走了2個老兵,

2009年走了17個,

2010年走了81個,

2011年走了87個,

2012年走了271個,

2013年走了378個…


孫冕準確地記得這每一個數字,

因為每一個數字背後,

都是一個老兵的生命…

70多年前,國難當頭之時,

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保家衛國,

我們不該將他們遺忘。


他們一生只是等到某一天,

自己能夠被知道、被承認!


老兵含淚展示黃埔軍校合影


“我一直都在責備自己,

為什麼我現在才出現!

為什麼沒有早點到他們身邊!”

每當一位老兵死去的時候,

孫冕的內心都要遭受一番折磨。


在一部紀錄片中,故事一開始,

他就在麵包車裡嚎啕大哭,

因為一位老兵走了,

志願者剛把錢匯給老人,

老人家剛拿到錢就走了…


“這種折磨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你說一個老人,前天他還問說,

什麼時候再來看我?

我還答應他,我再來看你。

再次聽到消息,老人就不在了。

這個世界上多少干善事的,

你捐個學校,幫個學生,

都希望孩子們將來長大成才,

感覺是在干一件有希望的事,

可是我們呢?是老兵的培土人!

只能在走之前,給他最後的溫暖。

好不容易籌到了善款,

最後老人還是走了,

而且是帶着遺憾走的。”



這是踩着淚水蹚過來的路,

但每一次哭泣和告別,

都給了孫冕新的能量,

抓緊時間,趕快去做。


他不但在微博上積極呼籲,

還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保障,

讓每一分錢都花在老兵身上。


“如果不能讓倖存的老兵,

在他們暮年過上有尊嚴的日子,

切斷我的手指,誓為抗戰老兵募錢,

即便變賣家產,也要救老兵,

救一個是一個,死不罷休!



2013年,民政部發文,

優撫原國民黨抗戰老兵。

這個消息下來的時候,

孫冕花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到一個個老兵家中親自拜訪,

送上了政府下發的優撫文件。


許多老兵被問及需要什麼東西時,

都是鏗鏘有力地說:“不需要!”

而當得知自己被承認的時候,

卻忍不住掩面痛哭起來。




孫冕曾不止一次說:

“在現在經濟實力之下,

我們一夜間可以造一座新城,

但是,我們這個社會的良知、

這個社會的公信力,

我們民族那種與人為善、

善待別人的優良傳統,

支撐我們民族的這個精神大廈,

一旦倒塌,那是幾輩人的努力,

也無法將它重建起來的!

如果現在還不努力去扶正它,

將來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對於當年十來歲,

就衝上戰場與鬼子廝殺,

如今已近90歲高齡的老兵,

或許死亡並不是那麼可怕,

真正讓他們感到害怕和心寒的,

是一個民族的冷漠和遺忘。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

可是今日飲甘泉的人們,

卻不知道,當初挖井的他們,

如今連一口水都喝不上!


幸而有孫冕這樣的志願者,

代表着一個民族應有的精神,

代表着個體不應撇棄的良知,

在四處奔走,多方呼號,

才讓更多人注意到老兵的身影,

換來他們最後的慰藉與尊嚴。



歷史的暗角里,

不該存在太多冷漠與遺忘。


當老兵回歸人們的視線,

人性的光亮才能照得更遠,

一個社會的良知和友善,

才能輻射到更多人身上。


孫冕,就是那個寧肯燃燒自己,

也要將這道光穿破厚壁,

照到暗角,讓人們去凝視的人。



凝視老兵,凝視他們的尊嚴,

也是凝視我們每個人自己。

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每個人,

也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今天我們如何對待歷史,

未來就會如何對待我們!


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30年內是台灣生死存亡關鍵
2016: 文革的本意:毛澤東號召全國人民踢開黨
2015: 出埃及記_039
2015: 曾國藩:把小事做好,大事自然成了
2014: 地方志中的大饑荒死亡數字(轉發最新披
2014: 毛澤東曾在延安警告哪位中共高層
2013: 笑死人了!看文革畫報中對胡耀邦的描畫
2013: 李揚:華夏文明VS美國文化
2012: 六四廣場學生即使不撤也不可能遭屠殺
2012: 日本黑龍會為何要保護二次革命失敗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