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秦能統一六國其實是變法加上比六國少失誤
送交者: e_hazard 2018年10月23日19:50:40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秦國的崛起與統一是多方面原因的結果。商鞅變法、優越的地理位置、合理的外交政策、開明君主的持續性以及其他各國的發展缺陷,造就了秦的統一。秦國前期的落後性減少了變法阻力,算是物極必反。

  一、秦的立國

  秦祖先非子給周孝王養馬,被封在秦地,成為周王朝的附庸。西周末年,申侯勾結犬戎攻破都城鎬京,秦襄公與衛武公、晉文侯、鄭武公共率兵營救周朝,立幽王故太子宜臼為天子。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為秦立國之始。周平王感激秦襄公的擁立之功,將岐山、豐水之地賜給秦,這也是西周崛起時的故地,平王的賞賜是空頭支票,岐豐之地在犬戎手中。從秦襄公之後,幾代秦侯不斷地進行軍事擴張,歷時百年,終於奪取該地,將版圖推進至關中地區,成為有影響力的諸侯國。

  在秦國版圖擴張的過程中,鄭國與齊國先後稱霸中原。周王室東遷後,鄭國承擔了拱衛王室的任務,鄭武公、鄭莊公不斷擴張,兼併周圍小國,干涉他國內政,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鄭莊公在繻葛之戰中擊敗周王室的軍隊,周天子威信掃地,儼然是春秋初年的霸主。莊公死後,諸子爭位,霸權淪喪。鄭國地處四戰之地,發展空間受到束縛,各大國崛起後,鄭國淪為了二等國家。

  鄭之後,齊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自此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受到周天子賞賜,齊國成為東方最大的國家。齊桓公死後,諸子爭位,霸權喪失。齊國地處中國版圖最東端,不用腹背受敵,雖然喪失霸權,不失為一流大國。

 

  二、東進受阻

  齊國喪失霸權後,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急劇擴張,成為超級大國,開啟了數百年爭霸的格局。秦穆公先後幫助晉惠公、晉文公登上君位,試圖控制晉國,結果晉國反而藉助秦國的力量迅速壯大,成為春秋頭號強國,阻礙了秦國東進之路。秦穆公趁晉文公去世之際,想偷襲鄭國進入中原,在崤之戰全軍覆沒,秦穆公調整戰略,把版圖向西拓展,吞併西戎諸國,成為春秋四大強國之一。晉楚弭兵之盟,晉楚分享霸權,齊秦地位僅次於晉楚,四大國在地理位置上在中國的東西南北四邊,地緣優勢是其版圖擴張的重要原因。穆公死後,秦國發展陷入停滯,與晉國交戰勝多負少,與之同時,春秋各大國均處於內亂之中,秦國向東不能出崤函,南不及巴蜀,雖然沒有衰落,也沒有太多作為。

  在春秋中後期,晉國、楚國爭奪霸主,晉長而楚短,吳、越爭霸是晉楚對峙的延續。春秋末年,晉、楚、齊、鄭、衛、魯、宋等傳統大國均陷入制度性困境,國君大權旁落、公卿士大夫執政,分封體制崩潰,各國權力鬥爭不斷,無力爭奪霸權。各國內亂標誌着分封體制的崩潰,這些國家在不斷擴張或鞏固政權時,需要將土地人口分封給用功之臣或宗室,宗室與公卿士大夫勢力膨脹,君主權力被架空,於是發生了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事件。晉國和楚國是兩種不同的形態的制度轉型。晉國與齊國是公卿奪權,公卿是與君主沒有血緣關係、因軍功世襲的卿大夫,他們的執政突破了周王朝宗法制的統治基礎,標誌着世族政治開始被官僚政治所取代,具有歷史的進步性,官吏選拔不再完全依靠出身,給底層民眾改變命運創造了機會,也為政權注入新鮮血液,三家分晉中的魏國、趙國與田齊均在戰國時期具有較強的影響力。與之相反,楚國與鄭、衛、魯、宋等國家則是公族執政,公族是與國君、天子同姓的公卿大夫,換言之是貴族執政,儘管國君權力受到嚴重製約,但是執政者依然是貴族階層,堅守着周王朝的宗法禮制,職位由幾大家族世襲,壓制人才喪失活力,在戰國時期成為最保守的國家,走向衰落。

  與之相比,秦國是客卿體制,幾乎沒有世襲的公卿,公族影響力極小。百里奚、蹇叔、公孫枝、孟明視等人全是外來人,在秦國根基不牢。這也反應了秦國在政治、文化上的極度落後,沒有推行當時最為先進的分封體制,國內實在沒有合適的人才,造成了國家長期的停滯發展。正是秦國的相對落後給其變法成功創造了條件,君主權力相對較大,改革阻力、歷史負擔相對小。同時,晉國分裂給秦國東進創造了良機。

  三、備受欺凌

  戰國初年,魏國繼承了晉國的衣缽,稱霸超過百年。魏國率先進行了體制改革,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方面打破傳統, 魏文侯任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國強兵,抑制趙國,滅掉中山,連敗秦、齊、楚諸國,開拓大片疆土,使魏國一躍為中原的霸主。魏武侯時期,由於分贓不均,魏國與趙國、韓國的三晉聯盟終止,霸業受到衝擊。魏惠王時期,馬陵之戰慘敗,結束了霸權。隨着各國相繼變法,魏國的改革紅利喪失,加之地處秦、齊、楚、趙的中心地帶,是四戰之地,降為二流國家。

 

  在魏國崛起的同時,秦國延續着落後的體制,受到魏國的欺凌。魏國派吳起為將,侵吞了秦國的西河,秦簡公、秦惠公屢屢被吳起所敗,吳起乘勝攻入關中,在陰晉之戰,吳起率領五萬魏軍打破五十萬秦軍,秦軍無力抵抗魏國的攻勢。幸運的是,魏國軍事意圖不明確,放棄繼續進攻河西,同時與趙國反目,魏國腹背受敵,秦國的壓力減輕。

  四、一統天下

  秦孝公即位後,任用商鞅變法,秦國從二流國家變為戰國強國。商鞅變法和李悝、吳起的變法沒有根本性的區別。吳起變法,楚國貴族勢力過於強大,楚悼王去世後,吳起被貴族所殺,變法失敗。李悝變法算不上失敗,但是魏國位於中原地區,四面都是敵國,其發展空間有限,加之魏武侯戰略意圖不明確,結怨於趙,在最鼎盛的時期開疆拓土的力度有限。秦國公卿勢力最為薄弱,變法阻力較小,同時戰略意圖明確,就是向東進入中原,因此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執行力最強,秦國迅速崛起。秦國屢次擊敗魏國,扭轉了長期以來對晉、魏戰略上的劣勢。

  秦惠文王繼續擴張。從魏國獲得了河西之地,屢次擊敗三晉,擊敗韓、趙、魏、燕、齊五國聯軍,攻占巴蜀,大破楚國,秦國崛起之勢令六國感到恐懼。

  秦昭襄王時期,奠定了統一的局勢。在秦國崛起的同時,東邊的齊國也日益強大,形成了齊、秦對峙的局面,齊國的實力在一定程度上強於秦國。齊宣王、齊湣王在外交策略上連續失誤,導致了五國攻齊。宣王因諸國沒有選自己擔任合縱長,拒絕出兵,結果五國攻秦失敗,沒有遏制秦國。楚懷王斷絕齊楚聯盟,事後想恢復聯盟,齊宣王拒絕,主動喪失盟友。齊湣王時期大破楚國,率軍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國退還攻占韓、魏領土,一度與秦昭襄王並稱東西二帝,隨後消滅宋國,攻占燕國。齊湣王的瘋狂擴張引起了各國恐慌,五國攻齊,齊雖然復國,但是元氣大傷。五國攻秦失敗,五國攻齊成功,奠定了秦國在齊國中的獨尊地位。

  戰國後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成為唯一能夠對抗秦國的諸侯,多次擊敗秦國,長平之戰慘敗,秦國奠定了統一的格局。

 

  秦始皇時期,只是按照節奏消滅六國而已。秦國的崛起除了變法成功的內因,楚國、齊國兩個大國的外交政策失誤也推動了統一步伐。

  五、統一原因

  通常人們把秦國崛起歸功於商鞅變法,但是商鞅為什麼變法成功,卻鮮有提及,以此秦的統一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變法後的體制改革、地理位置、政策的延續性以及各國的各種失誤。

  (1) 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是秦國統一的關鍵,無需多說。但是,商鞅變法最成功、最徹底,這與秦國長期以來政治、經濟、文化極度落後有直接關係。秦國距離周天子核心統治區過於遙遠,沒有全面推行分封體制,同時國內傑出人才太少,因此公族、卿族勢力較小,客卿執政,缺乏根基,君主權力較大。當秦孝公推行變法時,儘管秦國出現反對的聲音,但是並沒有中斷變法。反之,推崇周禮的國家,傳統勢力過於強大,抑制了體制的轉型。沒有歷史負擔的秦國反而取得了成功。

  (2) 地緣優勢

  春秋諸國兼併,齊、晉、楚、秦位列中國版圖的四周,在對外戰爭中不需要腹背受敵,發展空間較大。挑戰周天子的鄭國、戰國首個霸主魏國,都是由於地理位置不佳,四戰之地,最終失去霸權。同為三晉國家,地理位置靠近邊境的趙國比內陸的韓國、魏國發展空間大,對秦國造成的威脅大。

  (3) 君主與政策的延續性

  在人治社會下,君主的賢明程度影響着國家政策的延續性。從秦孝公至秦始皇,秦國七位君主有四位算的是雄才大略之主,剩餘三位在位時間僅僅七年。秦國的政策具有極強的延續性,連續四位君主是政治強人,在中國歷史上也並不多見,這也是秦國的運氣。隨着秦的建立,運氣耗盡,出了歷史上最有名的昏君秦二世,也算能量守恆。

  (4) 合理的外交策略

  秦國的外交策略一直很明確,東進蠶食三晉,拆散齊楚同盟,消耗齊國,遠交近攻,秦的外交策略始終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高的收益,幾乎沒有出現原則性的失誤。與之相比,魏國放棄進攻河西,楚懷王拆散同盟,齊宣王拒絕出兵,齊湣王的肆意擴張都客觀上給秦國的發展壯大創造良機,這也是秦國崛起的運氣所在。

(轉自凱風網)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江青評傳(二十三) 嚴峻的一課
2017: 感謝“文革”的五條理由
2016: 毛澤東的長征情懷——悲壯一躍
2016: 我與蓋茨等IT巨頭誰聰明, 中共買我的智
2015: 葉勁松:二戰法國比利時被占領及對中朝
2015: 抗美援朝戰爭與中國的威懾信用
2014: 神对教会的定旨是什厶_02
2014: 少數香港公務員支持非法占中
2013: 美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比中國還要嚴重 (
2013: 終於明白了,馬英九:中共統治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