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布爾什維克後代圓夢美國的軼事
送交者: 賈舟子 2019年05月02日09:14:2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前言: 我工作的團隊裡,有數位俄國人,其中一位是在俄國頗有名氣的統計學教授,叫伊萬。他是憑猶太人的身分從蘇聯辦移民的。當時,他有兩個選擇:以色列或美國。他選擇了美國。

伊萬是那種典型的“腳隨心走”的追夢人,他選擇了美國是因為他信仰民主和自由。他說,“只有這樣,才會把你的理想和生活融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不會虛度一生”。

伊萬長得活像中年的菲德爾•卡斯特羅。他英語不好,還說話嗆人,不受老美同事的待見。跟他混熟了之後,我才發現他挺和善的,而且還富有幽默感。他做的一系列商業預測模型,據稱是世界一流的。他每月都給我們來一次講座,介紹當今最流行的預測模型。說實話,我每次都是不懂裝懂地坐在那兒認真聽講,還勇敢地提一些讓他笑掉牙的問題。我真不知道從他那裡學到多少,只是牢牢記住他的一句玩笑話:”All models are wrong,  some models are interesting”.

我們在一起工作了三年,幾乎每天都一起吃飯,飯後一起散步。

關於俄國人,我有一肚子的故事,但今天我要向讀者推薦的如下故事,比我的故事要震憾得多。


《去到仇恨的地方》


1959年七月,在莫斯科舉行的一個展覽會上,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和美國副總統尼克松進行了一場著名的“廚房辯論”。當赫魯曉夫給尼克松展示完蘇聯先進的武器之後,尼克松給赫魯曉夫展示的是一間有着各種電器的美式別墅的廚房。兩個人以自己的後代作為賭注,赫魯曉夫說他們會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尼克松則認為他們會生活在資本主義中。

赫魯曉夫與尼克松的“廚房辯論”


從那時開始,這個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就在各個方面都展開競賽,你發一顆衛星,我就發射飛船,你載人上天,我就登月,為的就是證明自己才是世界的老大。

為了把自己已經全面“超越美國”這件事傳播出去,蘇聯人找了一批專家,每天在那裡給出各種數據。比如莫斯科的物價比美國便宜,蘇聯人的幸福感比美國人高出19.7%等等。罵一個人是王八蛋別人會不服,但如果你通過一系列的計算,算出這個人是王八蛋,別人多少還會蒙圈一下。這其中有一位叫做米哈伊爾·布林的專家,他的工作,就是專門計算蘇聯人的生活水平比美國人高得多。

米哈伊爾·布林,蘇聯猶太人,數學家,畢業於莫斯科國立大學,原本的理想是做一個天體物理學家,然而,由於他是猶太人,蘇聯的物理研究部門不可能讓他進入,只好改行去做數學家。

“在我剛上大學的時候,我就被迫放棄了當宇航員的夢想。在蘇聯,儘管法律和官方上都聲稱並沒有反猶太主義;但在現實中,蘇聯卻將猶太人排斥在高層的專業人士外,猶太人也因此被物理學部門排斥……”米哈伊爾因此在報考大學時將其主修科目改為數學。儘管他每次都有A的優異成績,但他說:“在研究所仍沒有人特別注意我,只因為我是一位猶太人。”

這是在蘇聯,個人無法對抗體制,米哈伊爾·布林也認命了。他安心在計劃委員會一遍一遍地計算着,蘇聯人民的生活水平比美國高出多少指數,美國終將完蛋等等,每當他看到自己的計算結果被報紙引用,還會感到一陣自豪。

但是一次出國訪問,徹底動搖了他的信念。他去波蘭參加了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他結識了來自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的專家,在與他們的交談中,他發現,國外的數學家從來都不去做那樣無聊的計算。

“我的研究成果在他們那裡就是個怪物”,這是米哈伊爾·布林最大的震撼。

緊接着,他想到了即將到入學年齡的兒子,在蘇聯,兒子也將和他一樣,即使成績優異也不能從事自己喜歡的專業,最大的成就就是去計算一些無聊的數據。他不能讓兒子從小接受這樣的教育,長大干着這樣的工作,於是,他下定決心,離開蘇聯,移民美國。

1979年5月,米哈伊爾·布林帶着妻子和年僅6歲的兒子移民去了美國。20年後,米哈伊爾的兒子在美國和自己的博士同學創建了一家公司,名叫谷歌,他,就是谷歌的創始人——謝爾蓋·布林。


離開蘇聯,主要就是考慮到了兒子的前途。

謝爾蓋·布林之所以能有現在的成就,和父親當年的決定密不可分。當時蘇聯人想要移民美國,並沒有那麼容易,為此,父親米哈伊爾·布林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他要說服自己的家人。當他剛有了移民想法的時候,家裡人是不支持的。“我是當時家中,唯一認為移民是一重要決定的人”。米哈伊爾·布林說。他將自己在國際研討會上的見聞說給妻子聽,並用兒子的未來作為籌碼,最終,妻子被說服,同意了這個決定。他還要去做母親的工作,在莫斯科生活了幾十年的母親,更不願意離開。

當他到出入境管理機構去申請移民之後,他立馬就被裁員,在學校教書的妻子也失去了工作。在等待簽證下來的漫長日子裡,他們找不到正式的工作,只能靠着打零工來維持生活,而且,他們並不知道簽證什麼時候能夠下來。如果蘇聯不批准,那麼他們既不能去美國,也不能在蘇聯找到穩定工作,這真是一場冒險。

就在這樣的不安中度過了8個月,他們一家人的簽證最終還是下來了。後來謝爾蓋·布林回憶這段日子,說:“我知道等待出境那段時間是一段相當艱苦的時光,我現在也十分感激當時我們仍決定移民至美國。”

來到美國之後,米哈伊爾·布林在馬里蘭大學的數學系任教,妻子葉夫根尼婭則為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飛行中心工作。蘇聯又有兩位人才流失到了美國,同時,一位未來的互聯網天才,也跟着他的父母來到了美國。

在美國,謝爾蓋·布林開始正式上學。由於家庭的薰陶,他的知識面遠遠超過了同齡人,在就讀小學一年級時,謝爾蓋就向老師提交了一份有關計算機打印輸出的設計方案,當場就把老師給鎮住了。

那個年代,個人電腦才剛剛起步,擁有一台電腦簡直是一件奢侈品。他的父親又再一次體現了遠見和對教育的重視。咬牙買了一台售價600美元的電腦(80年代的600美元也是不小的數字),在他9歲生日的時候送給了他。正是比同齡人更早接觸到了電腦,謝爾蓋·布林才為日後創建谷歌打下了基礎。

對於兒子日後成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創始人,身價400多億美金的商業鉅子,父親米哈伊爾·布林是有些意外的:“當時我並沒有考慮過布林會成為一名產業鉅子,我只是希望他能順利拿到博士學位,最後成為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當然最好是像我一樣成為一名教授。”

在米哈伊爾·布林一家移民美國的12年後,曾經和美國“肩並肩”的蘇聯轟然解體。無數吃不飽飯的前蘇聯教授,跑到世界各地去找工作,而美國正好敞開大門,接收了最多的教授學者,為自己的人才庫增添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就連當初和尼克松打賭“自己的後代究竟是會生活在共產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的赫魯曉夫,他的小兒子謝爾蓋.赫魯曉夫在1996年也移民了美國。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和這些被迫移民的教授相比,當初米哈伊爾·布林為了移民所受的苦,就不足道了。

如果不是米哈伊爾·布林當初的遠見,而是一家人留在蘇聯這座大廈坍塌的最後一刻才被迫出走,那可能倉皇之間,找不到現在這樣的歸宿。


來源: 乾貨每日見 2019-05-02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朝鮮重大車禍中國敏感名單…仍有八人名
2018: 看看土共野狗黨的喉舌在幹啥! 馬臣:
2017: 紅朝太子系列之三——《黨章》指定的太
2017: 神話的終結:顛覆“歐洲中心論”: 何新
2016: 香港人驅逐”支那罪犯“
2016: 2010 第二部 冤殺韓復榘 第二章 主政山
2015: 紀念一位頭號愛國賊去世70周年
2015: The legacy of anarchism as the path
2014: 王帝師要結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