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信愛情,或求功利
送交者: 駱駝 2019年07月30日21:24:5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故事

最近,一位朋友與我分享他年輕時的單戀故事。那時他在北京讀大學,喜歡隔壁系的一位女生,但是兩個人平時沒有交集,也就沒有什麼接觸的機會,互相不熟悉。畢業那年,他鼓起勇氣,戰戰兢兢地把對方約出來,準備表白。兩個人一邊散步,一邊沒頭沒腦地講了些無關緊要的話。結果,我的朋友竟然中途變卦,沒有表白就找藉口落荒而逃了。他對我解釋,交談了幾句之後他就心涼了,原來的激情變得無影無蹤。因為他感覺到,女生有強烈的戀愛先決條件,就是要畢業後留在北京。他們兩個都是外地人,留京都有難度。但是朋友說,他逃跑並不是因為害怕困難。如果努力,他也可能留京。而是因為他感覺到,如果那個女生接受他,肯定是因為女生認為他能留在北京,並且能幫助女生留在北京;如果女生不接受他,原因肯定是覺得他留京的條件不夠好。無論女生是否接受他,原因都將是關於留京,而不是關於他本身。

我聽完這個故事,一下子就懂了朋友當時的心理。單戀的人真正想要的是兩人相愛。如果對方也期盼愛情,即使還沒有愛上自己,自己還可以繼續努力。但是如果對方期盼的不是愛情,而是戶口之類的物質利益,單戀的人就會覺得,即使對方接受自己也不代表愛自己,再努力也得不到夢想中的美好愛情,於是就為自己不值,覺得對方的算計褻瀆了自己的感情,自然就心涼了。心懷愛情的人經常非常敏感,可以靠對方的隻言片語,甚至只依據身體語言,就能察覺對方是否也期盼愛情。有愛情的男人與等待被愛的女人,本質上是一類人,心裡都有“愛情雷達”。

問題的由來

我寫過幾篇討論愛情的博文,包括《愛情的簡單道理》、《198090年代的校園愛情》等。其中講到,在世界主要信仰體系裡,只有基督教視愛為神聖。根植於基督教的基本理念,西歐在16世紀產生了浪漫主義。之後,崇尚愛情的浪漫婚戀觀才逐漸流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對西方列強施行“門戶開放”政策,浪漫婚戀觀隨着西方文學、藝術、戲劇等媒介流入,受到中國精英階層熱烈追捧。由此,一些中國人才開始崇尚愛情,但是社會的主流繼續按物質條件安排婚戀。文章發出後,讀者有過深入的討論。熟悉的朋友私下裡與我認真交流,有時坦誠到殘忍。他們有尖銳的問題,也有真實的感想,比如“難道只有基督徒才可能有真愛嗎?“,”我和太太、或先生就是按條件相親、結婚的,難道我們就不能有愛情嗎?“,“初戀時我太年輕,什麼也不懂,那時的感情不算數”,等等。

於是我就想到前面的故事,想到人的思想觀念怎樣影響婚戀。故事裡的男生有了真誠的愛情,但是女生的功利迅速地摧毀了它。在思想層次上,我們這代人的婚戀觀相對單調。世界上有很多成體系的婚戀觀。比如李叔同為了追求佛法而出家,成為弘一法師,為此拋棄了自己的太太。民國早期的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倡導性自由,拋棄婚姻。早期的共產主義者認為,婚姻是私有制的產物,所以支持男女無婚姻混居。直到最近,港澳等地還有很多人保持老式的一夫一妻多妾家庭。穆斯林則奉行一夫四妻制度,等等。但是我們的朋友里,沒有人真的追隨這些理念。我們在婚姻觀上都很相像,就是內心嚮往浪漫婚戀,但是在現實里受到世俗影響,奉行功利主義。我們在基於基督教文化的浪漫主義與推崇物質利益的功利婚戀之間徘徊,艱難選擇。

因為我們實際上只有這兩個選項,所以批駁功利婚戀與支持浪漫婚戀,本質上是一回事。但是大多數朋友對基督教不熟悉,也就很難深入理解浪漫婚戀觀。如果展開討論它們的好處,大家會因為沒有切身體會而覺得空洞、對自己沒有幫助。所以我在這裡偏重批駁功利婚戀觀。奇怪的是,雖然人們在現實中奉行功利主義,卻經常不自知,甚至看不清它對自己的婚戀已經造成的傷害。

愛情與功利的基本矛盾

功利婚戀觀就是把物質好處當作婚戀的最高目的,而不是愛情。比如前面故事裡的那個女生,把能否留京當作篩選戀愛對象的先決標準。社會上常見的按經濟條件和家庭背景相親、結婚,其理念就是功利的。崇尚功利並不都是錯的。例如在陌生人之間,人們覺得自己比他人重要、我的事比別人的事優先,是人之常情,理所當然。在社會裡,人有權力追求物質利益,有權力自私。但是在婚戀中,功利、自私卻是愛情的天敵。

在心靈最深處,把對方與自己看成一體,視對方與自己一樣重要,甚至比自己更重要,是愛情的一個標誌和特點。有了這樣在心靈層次上的融合,男人和女人才可能從陌生變成愛人,合二為一,成為一家人。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就還是兩個平常關係的人。即使結了婚,本質上也還是同居室友、或事業夥伴。奉行功利婚戀觀的人,把自己的物質利益看得比對方重要,但是那些利益當然比不上他自己重要,所以在他的心裡,對方不如自己重要,愛情的原則就被破壞了。

比如在前面的故事裡,女生用留京條件“一票否決”追求者,物化了婚戀。她談戀愛是為了特定利益,沒有準備與對方平等、視彼此為一體。由於專注利益,她實際上貶低了未來戀人,讓真心喜歡她的人傷心、卻步,讓自己丟失了愛情的機會。總之,她沒有為愛情預備好自己。這個道理說起來有點繞口,但是在生活里很多人可以直覺地體會到。比如在初次約會中,我的朋友就察覺到女生為愛情預設了條件,立刻感到受辱,愛火熄滅。

崇尚愛情的人並不排斥物質,他們只是把物質利益放在愛情之下。人都有正當的物質要求,比如未來的媽媽需要配偶有能力撫養孩子,崇尚愛情的人也一樣。他們追求與心上人享有美好愛情,他們的物質考慮服務於這個目的。而功利的人追求物質利益,尋找配偶是為了得到好處。在前者眼裡,心上人最重要,物質條件此之。對於後者,順序則倒過來。一些觀察者會以為,戀愛中的人溫情脈脈,不會把事做絕、暴露自己的功利,所以旁人很難看出他的婚戀觀。其實不然。在我們年輕時,冰冷的婚戀故事屢見不鮮,甚至行成潮流。戀愛了幾年的情侶,其中一方為了出國或戶口,會突然與剛相識的第三人結婚。這些背叛愛情的人,毫無遮掩地把出國或戶口看得高過愛情與愛人。

愛情已經是一個被濫用的詞,但是朋友們與我討論時談到“愛情“,不是指泛泛的男女感情,而是我們都在內心經歷過、並且希望在婚戀中貫徹的那種純美戀情,也就是”真愛“。在這篇文章里,“愛情”指真愛。

愛情在現實中掙扎

1.      “初戀時我太年輕,感情不算數”

談到初戀,有趣的是,好幾位男生不約而同地用了非常類似的語言。他們說, “那時太年輕,啥也不懂,感情不算數”。他們的初戀都發生在中學時期,都是暗戀。那時,他們都強烈地傾慕着某個特別的女生,但是都壓抑住自己,沒有做什麼就放棄了。現在他們試圖說服自己,那不算愛情。其實,13歲的暗戀與30歲的愛情是一樣的。不但如此,中學生的愛情與大文豪的愛情一樣,四川山溝里的愛情與英國國王的愛情一樣,上海閣樓里小男孩的愛情,與好萊塢明星的愛情一樣。《聖經》講,“愛是從神來的”,所以本質都是一樣的,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只是每個人的應對方式不同。 我對朋友們說,所有人的愛情都“算數”,你的愛情和任何浪漫小說或電影裡的愛情一樣寶貴、一樣美麗。

我中學時也暗戀女生,也沒有表白。後來反思,覺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想着考大學、以後離開家鄉。而我的戀情與這個計劃相衝突,所以就不知所措,不敢表白。說到底,我的功利考慮打敗了戀情。朋友們當年放棄戀情的原因與我的本質一樣。他們說自己當時“年少不懂事“,就是不懂社會的事。在那個階段,大家都面臨升學,都有來自父母和社會的壓力,都不知道如果表露了戀情,要如何應對父母和學校的不滿,未來的人生會受到什麼影響,於是就選擇順從環境、放棄愛情。說到底,父母和社會要求我們把升學、未來的工作、戶口、收入、社會地位等功利因素放在愛情之上。我們就範了,因為功利主義有它內在的邏輯,有強大的說服力。我們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另外一套理論支持自己隱藏的愛情,內心沒有思想依靠去抵擋父母老師的說教,於是就接受了他們言傳身授的功利主義。

2.      功利社會窒息愛情

大學時,大多數人已經成了堅定而明確的功利主義者。表面上,大學的環境寬鬆。西方浪漫小說、電影、電視等流傳廣泛。大學生們又處在人生旺年,對異性的嚮往更加強烈和明晰。他們似乎有內外因看穿功利思想的虛偽,突破它的藩籬。但是因為沒有機會接觸到崇尚愛情的完整信仰體系,所以在他們頭腦里的思想角斗場上,功利主義還是絕對的霸主。人的想法在大學期間開始定型。那時的很多同學已經認為,婚戀的本質就是一場交易,男女雙方按照物質條件等價配對。他們認可未來的配偶按物質條件篩選自己,也準備按這類條件挑揀配偶。

既然物質條件決定未來配偶的質量,“聰明人”就不再注重愛情,轉而努力改善自己的物質條件。於是,大多數人理所當然地認為,未來的工作分配、出國、戶口、職業前途等,比自己心中的愛情更重要,或比追求者對自己的真情更重要。於是,人們輕視愛情,把它看成生活的細枝末節,甚至是累贅。我們在校時,絕大多數男同學沒有談戀愛。年輕、優秀的小伙子,集體性選擇在四年裡不談戀愛,其實很極端。背後的原因就是,他們考慮到未來的畢業分配、戶口等問題,覺得談戀愛會造成麻煩、或者與戀人的關係頂不住來自這些方面的壓力。說到底,他們臣服於功利婚戀觀,覺得愛情沒有功利重要,或者不如功利強大。

我們這代人,以及我們所處的社會,都非常功利,以至於對於很多人來說,中學時代的那場青澀、朦朧的單戀,既是人生第一場愛情,也是人生最後一場真愛。成年後,包括在大學期間,我們對浪漫愛情的嚮往,絕大多數情況下只隱藏在幻想和空談中,不存在於現實里。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到了中年,還對中學時代的初戀念念不忘。

在功利的環境裡,即使偶爾有人產生了純真的愛情,也很容易被窒息。文章開頭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女孩的功利讓我的朋友迅速心涼。我們都聽說過那個年代典型的愛情悲劇,就是戀愛中的一方相對真誠,而另一方為了利益,比如出國、留京或留滬等而背叛對方,於是愛情凋零。被拋棄的一方哀怨後半生,不是因為失去了對方,而是因為發現了愛情在現實中的無力。成功的愛情需要兩個人都真誠勇敢。只有一方堅守,就將孤掌難鳴。在現實社會裡,市儈是最強大的愛情殺手,就像冰雨之於燭火。愛上市儈的人,是一件倒霉、傷神的事。市儈,實質就是專注功利、蔑視感情。

3.      “我的浪漫哪兒去了?”

為了物質利益戀愛、結婚、生養孩子、度過一生,大多數人就滿足了,或自以為滿足了。但是還有少數人,回首這樣的一生,悵然若失,“屬於我的浪漫愛情哪兒去了?” 這樣的人經常屬於社會裡最優秀的一批,自視很高,對人生有不凡的期許。即使到了中年,有了穩定的婚姻,有兒有女,事業成功,他們還是發現,愛情或對愛情的渴望鑽進了自己的心裡,無法逃避。按世俗的標準,他們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不錯。但是驀然回首,他們卻發現自己丟掉了浪漫愛情。

站在恰當的角度看,他們丟失浪漫愛情的原因很簡單。中學時他們情竇初開,但是家長和老師都說,“為了考大學,不許早戀”,他們同意了。在大學裡,他們考慮到畢業分配、戶口、出國等因素,於是告誡自己,“為了避免以後的麻煩,不要談戀愛”、或者“談戀愛也可以,但要對我有利”。畢業後年紀就不小了,家庭和社會都要求他們趕快戀愛結婚。他們有了急迫感,但還算計着出國、前途、房子、學歷、家庭背景、戶口等問題,所以就趕快找一個符合、或大致符合這些條條框框的人結婚。想想看,他們這一路走來,匆匆忙忙都為利益,卻從來沒有認真地追求過愛情,也沒有為可能愛上自己的人留下機會。

功利主義者很難有浪漫。試想,他們怎麼樣對自己的愛人海誓山盟呢? “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但如果你不能出國,我就不愛你了”、或者“我愛你到海枯石爛,但是如果你沒有北京或上海戶口,我們就分手”,太荒唐了!信奉功利主義的夫妻,如果玩“真心話大冒險”,講出自己選擇對方的真實理由,你就不難理解,他們更像精明的商場夥伴,而不像親密的愛人。功利婚戀觀扼殺愛情。信奉功利婚戀觀的人很難得到浪漫或真情。

4.      “我不是基督徒,就不可能有愛情嗎?”

美好的愛情,指兩個人成為靈魂伴侶,同心同德。這是一個崇高的目標。很多夫妻或戀人在某些時間裡,在某些事情上,體會過這種感情。但很少、甚至沒有一對男女,可以在每時每刻、每件事情上都達到,無論是基督徒還是非基督徒。

美好的愛情永遠是一個目標,任何人都可以追求,並不需要在基督教堂里受過洗。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覺得追求愛情是理所當然的。功利主義者們把物慾看得高過愛情。他們忙於追求利益,不可能為愛情留下多少心思。比如開頭故事裡的女生,一心想借婚戀留在北京,自然無暇顧及愛情。追求愛情,需要人信仰愛情,就是把愛情看得最高,高過物質利益。

我們這代人一直浸泡在功利主義的環境裡。在家庭、學校、和工作單位里,父母、領導、朋友都會通過言行給我們壓力,讓我們在婚戀中注重物質利益。一方面,我們不可能逃避他們的影響,因為無處可逃。另一方面,我們的頭腦里沒有抗衡功利主義的其他思想體系,所以就會覺得他們說的也有道理。長此以往,我們就相信了功利婚戀觀。關於社會和人的道理,一般不像物理定理那樣絕對。每個人的情況複雜,有很大的隨機性。不能說功利主義者都不可能有真愛,但是忙於追求利益,不崇尚不追求愛情的人,自然大概率地得不到愛情。

5.      很多基督徒不懂愛

一些朋友不熟悉基督教義,試圖依據身邊基督徒的言行來評判基督教。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有一個現實的問題,就是很多大陸基督徒,包括在國內的和移民到海外的,並沒有在精神上重生。重生,指基督徒入教後的自新。信仰是一個人思想與精神的根基。信仰改變了,人就會有徹底的變化。耶穌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神的國”。所以皈依基督教,都需要精神重生。但是很多中國人入教,是為了在陌生的地方得到教會庇蔭、多幾個朋友、有聊天的群體,等等各種“找到組織”的好處。在他們心裡,入教類似於當年自己入黨、或信佛,根本上為了求利。他們並沒有理解耶穌,也沒有經歷過基督徒的重生。這些人與入教前一樣,還是功利主義者。在婚戀上,他們繼續追求利益,而不是愛情。旁人可能很難在他們身上看到耶穌的精神。

6.      功利夫妻也可能有愛情

很多聰明能幹的人信奉功利婚戀。他們的利益計算隨着年紀的增長會越來越成熟和細緻。年輕時,他們的重點是戶口、出國、好工作等。人到中年,他們的目標變成了家庭財富、社會地位、孩子成才、老來有伴等等。功利的婚姻同樣可以很牢固,比如《三國》裡劉備的家庭就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他認為“妻子如衣裳”,他的兩位夫人依然堅決守護他,甚至為他投井自殺。但是很多功利婚姻里沒有愛情,當然也缺乏激情或浪漫。所以總有些嚮往真愛的人,即使家庭富裕,夫妻都成功,有了共同的孩子,最後還是不能忍受無愛的婚姻,選擇在中老年離婚。

確實也有一些夫妻,本來基於功利考慮而結婚,但是後來變得真心相愛。經過長期的共同生活,生兒育女之後,他們認識到,對方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比任何利益都寶貴,包括原來認為更重要的戶口、房子、錢、地位、工作等等。他們變得願意為彼此犧牲一切,他們的生命融為一體,他們有了實實在在的愛情。但是這樣夫妻的存在,並不代表他們當初注重功利是正確的。恰恰相反,如果他們回想自己當初用物質條件篩選愛情,就會覺得那是“為鞍配馬”。其中,物質條件是“鞍”,愛人是“馬”。經過生活的錘鍊,這些夫妻變得智慧了,懂得了“馬”比“鞍”更重要,但是他們當初卻以為“鞍”比“馬”更重要,多麼荒謬。

希望天下的夫妻都像這些夫妻一樣,在彼此身上找到真愛,無論當初走到一起是因為愛情還是功利。

總結:基督教之於愛情

為什麼現代愛情觀念產生於基督教文化,而不是世界上的其他文化,比如中華文化?因為基督教最重視夫妻關係,並且深刻地指出了夫妻應該遵從和追求什麼樣的相處模式。近現代人推崇的愛情,就是基於這些基督教的信條而發展起來的。

比如,《聖經》中講到的第一個人與人的關係,就是亞當與夏娃的夫妻關係,而不是君臣或父子關係。並且,亞當與夏娃是神直接配對的,代表婚姻的神聖。《聖經》說,“男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而不是“父母在,不遠遊”,代表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聖經》還說,夏娃對於亞當,是“骨中的骨,肉中的肉”,代表夫妻是一體,是平等的。妻子不是物件或財產,不是丈夫的“衣裳”。正因為《聖經》如此推崇夫妻關係,強調男女共生,所以自古以來,基督教文化圈內的藝術、文學、哲學、政治等所有重要領域和重要人物,都大張旗鼓、嚴肅而正面地討論愛情和家庭問題,不像中華文化那樣,認為紅顏是禍水,男女私情不登大雅之堂。

在耶穌時代,《聖經》對夫妻關係有了更深刻的闡述,“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舍己”、“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順服主”。《聖經》把夫妻比作耶穌與教會,而耶穌與教會是基督教里最神聖的關係。《聖經》明確地要求丈夫愛妻子,並在必要時為妻子去死。《聖經》要求妻子愛丈夫,全心全意地追隨丈夫,如同信徒追隨耶穌。每每讀到這幾段,我就覺得這才是真愛,就自感慚愧。

《聖經》說,“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兩千多年前的這段話,我們依然可以感到它的貼切、完整、和深刻。即使在今天,它依然可以作為所有夫妻或戀人相處的座右銘。

愛情如此美好、對人生如此重要,但是功利婚戀觀毀掉了我們之中很多人的愛情。難道這還不值得我們反省和反抗嗎?古代匈奴人有一首著名的悲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意思是漢人讓我們的牲畜無處繁衍、婦女沒有化妝品,所以我們要進攻漢地。我們都學過馬克思的理論,就是工人創造財富,但是資本家拿走了其中的利潤,所以工人應該武裝反抗。這個理論是錯的,因為它忽略了資本對創造財富的貢獻、以及資本與勞動者之間的共存互利。但是它包含的“有剝奪就應該有反抗”的道理是常識,是對的。如果牲畜無處繁衍、女眷沒有化妝品、被拿走了一部分錢,都讓人憤怒,都是反抗的充分理由,那麼你的愛情被剝奪了,你就更應該憤怒,更應該反抗了。

要反抗一種現行的價值觀,就需要另一套更好的價值觀抗衡它,替代它,因為個人與社會一刻都離不開價值觀。基督教信仰就是這樣一套更先進的價值體系。它推崇愛情,為愛情提供精神基礎,促使社會善待追求愛情的人。在個人層次,它可以幫助我們抵禦功利主義的欺騙和壓力,指導我們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二零一九年七月底於美國家中

電郵:yuanzhiluo@yahoo.com 博客:https://www.lyz.com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他活到256歲娶24個妻子(zt)
2018: xpt出身和背景決定對中國的態度
2017: 紅朝演義四二:稀里糊塗劉少奇大抓階
2017: 瞎貓撞倒死老鼠 – 搞轉基因把人民當白
2016: 戴立忍風波左右不分,假共黨不左
2016: 范兒1243—教皇(方濟各)11:恆心與自
2015: 阿森:《非正常死亡》:傅其芳之死
2015: 當代金瓶梅逝者如斯【九】一部描寫文革
2014: 希特勒少年時代曾暗戀猶太美女
2014: 周永康案再次證明當年國民黨對共匪的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