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古狗到一個“拐子馬”的新說法:
送交者: 阿唐 2006年04月25日10:39:1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何謂“拐子馬”

  熟悉岳飛故事的人都知道,岳飛在紹興十年(114O)郾城戰役中,命步兵持長斧入陣,專斫金軍馬足,建立了大破“拐子馬”的奇功。很長時期內,人們把“拐子馬”解釋為“穿着鐵甲的連環騎兵”,即連環馬。這一說法最早見於岳飛之孫岳河所編的《鄂王行實編年》:“兀朮有勁軍,皆重銷,貫以韋索(皮繩),凡三人為聯,號拐子馬,又號鐵浮圖,堵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此說既出,官私史書及通俗小說無不沿用,“連環馬”成了婦孺皆知的一種作戰形式。直至清代乾隆皇帝組織文人,以他的名義編纂《御批通鑑輯覽》時,才察覺此說不合情理,於是寫了一段“御批”,指出:“北人使馬,唯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況兀朮戰陣素嫻,…… 豈肯羈絆己馬以受制於人?此或彼時列隊齊進,所向披靡,宋人見其勢不可當,遂從而妄加之名目耳。”清人對舊說的批駁,可謂切中要害,很有說服力,只是對“拐子馬”一詞的解釋,仍令人不甚瞭然。

  “拐子馬”究竟指什麼?宋史專家鄧廣銘所著《有關“拐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一文,對此作了詳盡的考證,指出:“拐子馬”之稱,出於當時全國部隊中“河北簽軍”之口。所謂“河北簽軍”,是指從河北地區民戶中被金強征人伍的漢人,因而“拐子馬”一詞應是漢族語言而非女真語言,此其一。其二,北宋人的習慣用語中有“拐子”一詞,宋人筆記中不僅有“拐於馬”,還有“拐子城”、“兩拐子’等詞。所謂“拐子城”,是指城門外用以拱衛城門的兩道對立垣壁;所謂“兩拐子”,是指左右兩翼。因此“東西拐子馬”,實即設置在正面大陣兩側的左右翼騎兵。北宋滅亡後,這一北宋人的語詞,僅保存在中原與華北地區居民的口語中,未被南渡的軍民帶往南方。故南宋中後期人茫然不知其為何物,望文生義,才杜撰了“凡三人為聯,……一馬僨,二馬皆不能行”的解釋。

  岳飛首破“拐子馬”的說法,也出自《鄂王行實編年》。岳珂認為,自金人起兵以來,凡用拐子馬即戰無不勝,至岳飛才識破其弱點,大破其陣,“拐子馬由是遂廢”。但此說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國城戰役之前的大儀鎮之戰和順昌城戰役,岳飛並未參加,宋軍都採用了斫“拐子馬”馬足的戰術。郾城之戰之後二十餘年,史籍中仍有金兵使用“拐子馬”的記載。從道理上說,在較大規模的戰役中,斷無只設正面大陣而不配置左右兩翼的可能。“拐子馬”既是左右兩翼騎兵,只要採用騎兵戰就無不設之理。因此.破“拐子馬”是岳飛創舉之說,只是岳珂為其祖增輝的臆想而已。

  至此,歷來對“拐子馬”的種種附會和誤解,是否可以說已得到澄清了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