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高伐林:《青年論壇》鳴謝團中央始末
送交者: 壹嘉出版 2024年02月28日09:32:3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這是高伐林老師在《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論壇>紀事》新書發布會上的書面發言,徵得高老師同意,轉發在這裡。


剛剛走馬上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宋德福對我說:現在社會上情況複雜,年輕人也有各種想法,咱們團中央表態要更加謹慎,一句話說出去,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會被別人拿來做什麼文章,很可能完全出乎咱們初衷——這一點咱們要格外注意!



                    《青年論壇》鳴謝團中央始末

——在李明華回憶錄座談會的書面發言 


  高伐林



  老高按:2024年2月24日美東時間下午,在線上圓滿舉行了李明華回憶錄新書座談會。圍繞由壹嘉出版社出版的李明華回憶錄《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論壇〉紀事》,嘉賓們按照40後、50後、60後、70後……“論資排輩”的順序,踴躍發言。先後有:徐友漁、胡平、吳國光、蔡崇國(法國)、張勁帆(澳大利亞)、Adrian Geiges(佳傑思,德國學者,中文怪腔怪調,但還能聽懂)、柳紅(奧地利)、莫萊斯等中外嘉賓發言。讓我喜出望外的是,滕彪、蘇煒、程寶林等多位學者、作家,也光臨並做簡短發言;還有巴黎的旅法印度支那流亡華人朱先生、新澤西華人Connie女士,也發表感想或者提問。據悉,參會的還有紐約的出版人、作家、學者羅慰年。
  嘉賓與觀眾共同回憶八十年代的中國,反思知識分子的使命,發言很有信息量!壹嘉出版社創辦者、負責人劉雁女士告訴我,大家發言要點的文字整理正在進行。座談會的視頻,也將在YouTube上發出(壹嘉註:youtube鏈接:https://youtu.be/9CJQrxqTRnw?si=sf0xsHCp4y-WUI8w)。
  本來我也要發言的,但嘉賓和觀眾發言十分踴躍,時間不夠了,我就不發言了,將已準備的發言提綱再加以充實擴展,聊作書面發言。


zz.jpg

  《八十年代的一束思想之光:<青年論壇>紀事》已經上市,點擊購買


        我是1982年2月底大學畢業,分配到團中央宣傳部工作的,日常任務非常繁重,喘不過氣來。李明華、王一鳴等人籌備刊物期間,到北京來,鼓動我參加《青年論壇》的工作,陳東升、遠志明、吳學燦等人積極主動,感染和激勵了我,於是勉為其難,也成為了北京記者站的一員。
  我想講一件小事,印證李明華在回憶錄中的敘述。
  《青年論壇》籌辦者們希望獲得團中央的支持。不僅可以在政治上加一重保險係數,更看重共青團多年來形成的較為雄厚的人脈資源,以及從中央到基層的組織系統、動員能力。忘了是誰在討論中半開玩笑地憧憬:全國有多少團委、團總支、團支部?若一個團支部訂閱一份《青年論壇》,就是高達兩三百萬的發行量!——幻想通過組織系統的力量從上而下帶強制性地推動訂閱,表明那個年月我們思想上的局限性。不過,我們大家知道這不過是說笑而已,誰也沒想把《青年論壇》辦成共青團的機關刊物啊。
  我在團中央宣傳部這個位置上,責無旁貸。李明華、王一鳴等人交給我一份籌備報告,希望我轉交給團中央領導,特別提出“希望得到團中央的指導和支持”,還有幾條具體請求:“刊物的有些欄目,我們設想與團中央宣傳部合辦。團中央宣傳部可指派同志參加《青年論壇》編委會的工作,我們熱情希望團中央領導同志為之撰稿。”
  我按正常程序,將這份報告呈交給了團中央宣傳部主管副部長江洪,並向他介紹了雜誌的背景和籌辦情況,獲得了他的理解和肯定,江洪批示:“對此刊應予以支持和關心。”然後呈遞給團中央書記處分管宣傳口的書記李源潮,李源潮批示:“建議省團委了解一下情況,團中央可原則上鼓勵,但不參加編委,不合辦欄目。”團中央書記處第三把手劉延東批示:“同意源潮同志意見”。
  李源潮的批示顯然相當謹慎,但鼓勵的姿態還是明確的。在那個年代,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雜誌尚未創刊,八字還沒一撇,還能要求他們什麼呢?
  我也去找了中國青少年研究所負責人老謝。這個研究所,歸中國社科院與團中央雙重領導,就在我們團中央機關大樓的樓上辦公,我與老謝和他手下幾位年輕研究人員本來關係就很密切,老謝聽我一遊說,滿口答應通過他們的系統,幫忙組稿、進行宣傳,將來有機會可以合辦徵文、評獎之類的活動。
  與此同時,北京記者站記者季思聰,也爭取到《中國青年報》同意發《青年論壇》創刊的消息。我們也希望《中國青年》雜誌社能發類似的消息,我忘了是不是我去聯繫的,他們態度也很積極。中國青年出版社從社領導到編輯室主管也都是常打交道的熟人,都說《青年論壇》創刊是好事,要找機會合作……
  上述情況我都及時反饋給了李明華等人,他們喜形於色,很受鼓舞。共青團湖北省委收到團中央批轉的領導意見後,立馬向全省團組織發了通知,要求支持《青年論壇》的組稿與發行——當然,即便在湖北,也並未出現每個團支部訂閱一份《青年論壇》那樣異想天開的好事。
  這樣,《青年論壇》在創刊號上就印上了向團中央宣傳部和幾個直屬單位:《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雜誌、中國青年出版社、青少年研究所鳴謝。我收到這期雜誌的樣刊,交給了團中央宣傳部江洪副部長和青少年研究所老謝,他們也很高興。
  不料事過一年多,1985年11月上旬,《青年論壇》突然接到團中央辦公廳來信說,《青年論壇》創刊號上稱得到了“團中央所屬四個單位的大力支持”。據查,這四個單位“都未給予支持”,請你們作出說明,並“保證今後不再發生此類事情”。團中央還指示共青團湖北省委派人到《青年論壇》編輯部追究此事。這真是兜頭一瓢冷水!
  查問不是由原來經手的團中央宣傳部出面,而是由此前沒沾邊的團中央辦公廳出面,本身就透出了某種難以言說的微妙之處。
  團中央的支持明明都事實俱在啊。更何況,在此前幾天,《青年論壇》編輯部還收到團中央的來信,說團中央要組織振興中華讀書活動,邀請《青年論壇》作為發起單位之一。此前欣然接受鳴謝,近期還要求合作,明華在書中不解地問道:怎麼一下子變臉了?
  回顧那段歲月,中共高層的保守派與改革派纏鬥正酣,團中央也“換馬”不久。胡錦濤1984年底正式當上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幾個月後,1985年7月,就調任貴州省委書記;這年秋天中共中央任命總政派來的行伍出身的宋德福,接任團中央書記處一把手。
  《青年論壇》創辦時向團中央爭取支持之際,是在黨中央改革開放主旋律下的胡錦濤主政團中央時期;但一年多後時空變易,已經是“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聲浪漸漲之下的宋德福主政團中央時期了。政治人物,尤其是有一定級別的政治人物,政治敏感度都非常高——在官場上的一個基本功,就是要學會自保。
  很巧,1985年年底,我調動工作,告別團中央,離開之前也感受到團中央機關內空氣的變化。也很巧,有一天下班之後,新任第一書記宋德福到宣傳部,沒找到他要找的人,就跟還在辦公室沒走的我聊起來。宋德福是1983年年底到團中央擔任書記處排名最後一位書記的,此前他是總政組織部青年處副處長,我與他在張海迪、朱伯儒等先進典型的宣傳上打過多次交道,不算生疏。他應該聽說了《青年論壇》與我有某種瓜葛,就問起《青年論壇》“向團中央幾個機構鳴謝”是怎麼回事。雖然事出倉促,我還是儘可能完整又簡明地匯報了前因後果,強調該刊找到團中央來請示匯報,爭取團中央的支持,團中央宣傳部和幾個直屬機構的表態,都有據可查,他們和《青年論壇》的聯繫,都是正常的,該刊“鳴謝”也並未出格。
  宋德福聽得很認真,又問我是否了解辦刊者是什麼人?我說比較了解主要辦刊者,像主編李明華、社長王一鳴,都是畢業不久、分配到省社科院任職的青年理論工作者,很有熱情,也很有幹勁。
  聽完之後,宋德福說:團中央應該支持青年人發揮聰明才智,目前看,根據你所說的,也談不上出了什麼問題。但是現在社會上情況比較複雜,年輕人也有各種想法,咱們團中央表態要更加謹慎,一句話說出去,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會被別人拿來做什麼文章,很可能完全出乎咱們的初衷——這一點咱們要格外注意。
  團中央一把手這番話,強調的側重面很明確,但他到底是老資格的政工幹部,講得滴水不漏。我只有唯唯稱是,接受提醒的份兒。
  事後我才知道團中央辦公廳竟然向《青年論壇》發函追究,推算起來應該是在宋德福問我之前。我想:《青年論壇》應該還保存一年前李源潮、江洪等人批示的手跡,拿出白紙黑字,應該就能澄清誤解了吧?

logo+text.jpeg

更多好書,歡迎訪問壹嘉官網https://1plusbooks.com

更多閱讀:

吳官正“過手”《青年論壇》

 珞珈之子:八十年代的武大和武大學子

 錢理群:“以改革為體,以自由為魂”:《青年論壇》與八十
年代

他們如風過無痕,彷佛這鮮活、美好、無奈、無情的人間從未來過。”(阿武:序《中國,1940s》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0: “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春宵”是指新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