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古代高句麗山城建築遺址圖集(一)
送交者: 望斷鄉路 2024年03月23日08:22:3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古代高句麗山城建築遺址圖集

             作者:呂乃克

 

             序言

  說到高句麗,我們必須釐清高句麗名稱和古往今來歷史地理區域演變以及現代朝鮮、韓國的關聯,為了簡單明了,這裡以《維基百科》的解釋為準。

 

《維基百科》關於朝鮮、扶餘、高句麗和高麗名稱的由來的解釋

  朝鮮(諺文:조선)或(諺文:)可以指文化上的朝鮮,包括地理上的朝鮮半島,也包括朝鮮的主體民族、即朝鮮民族

  “朝鮮”一詞最早見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在公元前200年的《尚書大傳》中提到朝鮮的意思為“朝日鮮明”。1392年,高麗고려)被李成桂推翻,明太祖朱元璋選定了朝鮮為其號。1401年,明惠帝冊封朝鮮太宗為朝鮮國王。1896年,朝鮮高宗宣布朝鮮獨立,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910年,日韓合併後,日本使用“朝鮮”一名,設立朝鮮總督府。在上海建立的流亡政府名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1948年,南方政權建國,國號為大韓民國;北方政權也建國,國號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官方上,朝鮮民主義人民共和國的簡稱為朝鮮,大韓民國則簡稱為韓國。(《維基百科》)

 

  扶餘國,古國名,亦作夫餘鳧臾(fú yú,由中國東北地區扶餘語母語的古老民族所建立的國家,亦是中國東北地區第一個有史可考的國家。中原華夏族群將他們視為東夷之一,扶餘國從前2世紀立國到494年東扶餘國被高句麗滅國為止,歷時約700年。前期國都在今吉林省吉林市,後期國都在今吉林省農安縣。扶餘國是漢朝屬國,據《後漢書》記載,扶餘國行政區劃隸屬玄菟郡獻帝時,其王求改屬遼東郡[1]。傳說歷代扶餘王故去時,玄菟郡太守都賞以銀鏤玉衣的玉匣為葬具。

朝鮮半島的政權認為扶餘人是今天韓國人的先民之一。部分日本學者的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也認為扶餘、高句麗可能是日本人的起源。(《維基百科》)

 

  「高句麗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濊貉、(高)句驪蠻夷。”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漢武帝衛滿朝鮮後,以高句麗人之地設縣並以其族名命名縣名。《漢書·地理志》亦記載玄菟郡高句麗,上殷台,西蓋馬三縣構成。公元前37年,夫餘王子朱蒙在卒本川(今渾江流域,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吉林省通化市境內)建卒本扶餘。由於卒本扶餘位於前漢設高句麗縣轄地,而扶餘和高句麗屬同族,中文典籍開始將高句麗作為國號使用,簡稱“句麗”。

  “高麗一詞最早則見於東漢李巡注《爾雅》: “一曰玄菟、二曰樂浪、三曰高驪、四曰滿飾、五曰鳧臾、六曰索家、七曰東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中國南北朝時期,高句麗的統治者開始冠以“高麗王”的稱號,並且逐漸以高麗作為正式國號,且中國中原政權應高句麗統治者的請求改以高麗作為高句麗的正式簡稱。高句麗滅亡後,渤海國向日本交流的介紹稱呼和新羅末年弓裔建立的後高句麗的初期國號均稱高麗。918年,王建推翻弓裔復改國號為高麗。兩國的使用均體現了東北亞地區高句麗的深遠影響,自此“高麗”長期成為朝鮮半島的歷史地理名稱。宋代高麗王朝奉上高麗與高句麗繼承關係的“高麗世次”,中國各朝代政權從此不辨兩個高麗。(《維基百科》)

相傳早在中國春秋時期就有古朝鮮人生活在中國東北中部南部以及朝鮮半島北部, 戰國末期的公元前239年,中國東北地區就由扶餘(鳧臾)人建立了第一個有史可考的政權——扶餘國(史稱北扶餘)。此後又衍生出現了高句麗、沃沮、東濊( huì)等地方的不同民族部落政權。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卒本扶餘王子朱蒙脫離扶餘南下卒本川建立高句麗政權,高句麗之名稱源於當時朱蒙建立政權的所在地屬於漢四郡玄菟郡的高句麗縣(即現在的遼寧省新賓縣),之所以稱高句麗縣是因為此地是高句麗人聚居而得縣名。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漢武帝衛滿朝鮮後,以高句麗人之地設縣並以其族名命名縣名。

  高句驪,在遼東之東千里,南與朝鮮、濊貊,東與沃沮,北與夫餘接。地方二千里,多大山深谷,人隨而為居。少田業,力作不足以自資,故其俗節於飲食,而好修宮室。東夷相傳以為夫餘別種,故言語法則多同。

  武帝滅朝鮮,以高句驪為縣,使屬玄菟。(《後漢書.東夷傳》)

漢四郡地圖_副本.jpg

漢武帝天漢年間遼東遼西及漢四郡示意圖

天漢(前100年-前97年)是漢武帝的第八個年號。漢朝使用天漢這個年號一共四年。

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辛巳年)

  二年  前99年壬午年)

  三年  前98年癸未年)

  四年  前97年甲申年)


高句麗政權建立後迅速擴張吞併了當時的扶餘、沃沮、東濊和漢四郡,全盛時期形成了地跨中國東北地區中部南部,西至遼河中下游兩岸,南及朝鮮半島中部和北部的國家政權。

375px-高句麗鼎盛時期的版圖.jpg

高句麗政權全盛時期疆域圖

從中國戰國時期的燕國一直到隋唐王朝,中原政權與高句麗之間時常發生戰爭,因為秦漢以後的中央政權對地處東北的邊疆地區的統治力相對薄弱,無力干預東北地區各個民族部落之間的相互征伐兼併。東晉至南北朝期間高句麗又逐漸蠶食吞併了西漢在公元前108年征服衛滿朝鮮後設立的樂浪、玄菟、真番及臨屯四郡。

當然,上述敘事承襲了中國正統中原王朝的角度去看待遠東長白山脈及松遼平原地區的歷史演變。如果從當時當地的民族意識以及當下朝鮮半島民族和世界史的角度去考察當地的歷史,敘事方式則有所不同。

關於國家民族疆域變遷的理解

高句麗的存在是歷史事實,它是一個曾經有七百年歷史的國家政權,這是不容否認的。無論是遠東還是其它地區,到底歸屬哪個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首先應該是屬於當時當地的人民所有,是當地人民的家園。我們評價歷史的依據是古籍記載和對遺存實物的證據加以認定,而不是依據現實政治利益的需要下結論,這是評判歷史問題的正確原則。

朝鮮半島的民族始終認為東北的長白山一帶以及遼東半島是朝鮮民族的源起之地,是承載高麗民族的根魂之地。
  中國和韓朝方面對高句麗歷史態度的背後都是出於對領土歸屬的解釋權,中國強調的是歷史上征服東北地區的歷史和現實的領土主權,高麗民族更喜歡回顧他們在這裡建立七百年獨立政權的歷史時光。正因為存在這些爭議和潛在的領土糾紛,中國政府才搶先將位於中國境內的桓仁五女山(紇升骨城)和集安(國內城)及將軍墳、好太王大奠碑申請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名錄,這一舉動的言外之意在於對外界,首先是對朝鮮半島強調古代高句麗政權屬於中國中原王朝治下的邊疆少數民族的藩屬政權,而非主權獨立的國家政權。這自然引起了韓國政府的抗議。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在對待境內其它高句麗遺址所表現出來的的重視程度卻是差強人意,除立文物標誌碑之外幾乎就是任其自生自滅,沒有採取任何保護措施,更別奢望必要的修復工作。中國政府擔心將來朝鮮半島再次統一後會向中國提出正式的領土聲索,畢竟目前的領土問題還停留在民間和學術界的討論,但朝韓官方從未否定問題的存在。
        正是出於這種擔憂,我個人認為中國政府其實並不樂見這些能夠證明高句麗當年確實存在於中國東北地區的遺蹟,這從中國政府在對待現存高句麗遺址的態度上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我們今天的人們要尊重歷史並理解歷史與現實的紐帶,但也要承認歷史就是過去的現實,代替不了今天的現實。

  歷史是一個客觀存在,一個地方在某個時期屬於哪個國家是當時的歷史事實,後人沒必要根據己方的現實利益需要加以曲解和誤導大眾。現代人應該既要尊重歷史,也要尊重現實,當然,民族情感也要充分考慮,這就需要尊重當地人民的現實意願。
  所謂尊重當地人民的現實意願其實是要參照周邊民族國家的發展狀態,人民需要和平自由和繁榮的家園,所以周邊哪個國家具備這樣的條件,能夠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會與生活,就會對周邊國家的人民產生積極的影響和吸引力。目前中國東北地區的朝鮮族人寧願接受中國政府的統治也沒有人願意接受暴虐的、單一民族的朝鮮北方政權的統治。但如果大韓民國統一了朝鮮半島,而中國仍然是現在的社會制度,則吉林長白山地區的朝鮮人一定希望他們的家園歸屬韓國。

     現代國家的主權意識,民族意識和國家意識等等帶有特定傾向性的意識形態嚴重干擾了歷史研究領域的客觀性和科學態度,這個問題在中韓中朝,中蒙之間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表現得非常明顯,令東北亞的歷史研究很難取得共識。
        我認為檀君只是神話演繹,是後世高句麗政權為了凝聚國家民族意識的政治需要而有意杜撰的傳說,缺乏科學有力的證據。相比之下被韓朝方面刻意模糊和否定的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卻是有史籍記載可考,即使記載不夠準確詳實,至少是史籍上有據可查,總比缺少史籍依據的檀君有更高的可信度。而韓朝方面出於狹隘的民族主義意識卻極力否定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的歷史真實性,以極不嚴肅的歷史學術態度和非常不自信的文化心態去表達他們的民族“自信”。這種任意篡改歷史的行為就顯得滑稽可笑。

歷史敘事一旦與現實政治需要相關聯就會失去它的客觀真實性,就會陷入公婆各說其理的無限爭論之中。

冷戰之後維持朝鮮半島分裂局面的唯一力量來自中俄兩國,俄羅斯的目的在於維持二戰後的勢力範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中國則是擔心統一的朝鮮半島不僅會使中國現政權的地緣政治失去緩衝地帶,大大降低中國在半島事務上的話語權;還將與統一後的韓國政府在歷史和領土歸屬問題等多方面陷入無休止的糾紛之中。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暴虐的北朝鮮金家王朝能夠在中國的卵翼下持續存在的原因,現今的中國政府認為只有維持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才能使中國保持在該地區的利益最大化。

能否以真實客觀的態度對待與本民族、本國家相關聯的歷史,是這個民族和國家是不是自信,能否獲得外界尊重的重要參照。那些根據自身需要任意篡改歷史的行為只能自取其辱,徒增笑柄。

高句麗山城的歷史

高句麗存在的七百多年時間裡,與周邊部落政權相互征伐不斷,尤其是後期面對隋唐兩朝的大規模征討,構築了許多用於軍事防禦的城累,因為這些城累大多建於山頂險峻之處。故史學界對這些城池一概稱之為山城。

  公元前37年,夫餘王子朱蒙出逃至卒本川建卒本夫餘。當時朱蒙選擇現今遼寧省桓仁縣的五女山頂建紇升骨城作為自己的都城。由於卒本夫餘位於西漢設置的高句麗縣(大致現今遼寧省新賓縣)轄地,而夫餘和高句麗屬同族,故中文典籍開始將高句麗作為國號使用,簡稱句麗

據此大致可以斷定紇升骨城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高句麗山城遺址。

時間到了6世紀末和7世紀初,高句麗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內有王位爭奪和權臣干政,外有北面的契丹襲擾,南面新羅百濟的聯合攻擊,而且從隋朝開始一直到被唐朝徹底征服,高句麗連年戰事不斷。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只要國力足夠強大,他們就不會放任邊疆地區獨立於中原王朝之外。唐太宗李世民曾對臣下說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盪妖寇耳。然恐於後子孫或因士馬強盛,必有奇決之士,勸其伐遼,興師遐征,或起喪亂。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遺後人也”(《冊府元龜·帝王部·親征二》)。

  1446年,朝鮮世宗大王頒布《訓民正音》是韓文正式誕生的標誌,也是高麗民族自我文化意識完全形成的標誌。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每一種語言文字都有相應的文化特點。當然,多一種語言文字就多了一道社會交往的障礙,也會顯現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民族語言的誕生是民族文化特點和一些民族獨立意識發展的結果,所以我們很難評價民族語言產生的利弊。

太宗在位前期很長時間裡,唐朝與高句麗大致維持著友好的關係。但太宗對高句麗沒有放棄征服策略。太宗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一戰爭的最後部分。雙方在都清楚兩國最終不免一戰。高句麗花費了巨大人工物力,在沿唐邊境修築了高句麗長城,從夫余城(今吉林省四平市以西)至渤海,長千餘里,用時十六年修成。

 

黃門侍郎裴矩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三國史》,是高麗宰相金富軾高麗仁宗之命所編撰的高麗官修正史,是朝鮮半島現存最早的完整史書。

  漢武帝之後的歷代統治者均把遼東地區視為中國的傳統領土。只因五胡亂華,高句麗才趁亂興起,竊據了遼東(含朝鮮半島北部)。但高句麗也基本上沒有獨立而是俯首稱臣。而自漢至唐的各王朝,只要國力允許,也絕對不允許其獨立於中國之外。所以,統一了南方的隋朝,剩下的統一目標當然就是遼東了。裴矩上奏曰:“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但以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隋書·裴矩傳》)

  唐初大臣溫彥博進言:“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菟郡耳。魏、晉已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若與高麗抗禮,則四夷何以瞻仰?且中國之於夷狄,猶太陽之比列星,理無降尊,俯同夷貊。”(《舊唐書·溫大雅傳》)。

  唐太宗也認為:“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盪妖寇耳。然恐於後子孫或因士馬強盛,必有奇決之士,勸其伐遼,興師遐征,或起喪亂。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遺後人也”(《冊府元龜·帝王部·親征二》)。其言中的“舊中國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無疑反映着唐太宗視高句麗地區為中國的傳統疆域,實現對高句麗的統一是完成“九瀛大定”的最後一項使命,這也是隋唐兩朝不惜傾全國之力完成統一高句麗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點,不但中方的史料,就連朝鮮人自己寫的《三國史記》都明確記載了的事實:“三月,帝(即唐太宗)至定州,謂侍臣曰:遼東本中國之地。隋氏四出師,而不能得。朕今東征,欲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句麗雪君父之恥耳。且方隅大定,唯此未平。故及朕之未老,用士大夫餘力以取之”(《三國史記·高句麗本紀·寶藏王》)

  所以,東征高句麗,是為了完成方隅大定、實現中國統一大業的最後一項使命。

參見王樣:《<三國史記>記載:遼東本中國》發布於 2022-04-24 10:25


高句麗疆域圖.png

高句麗疆域圖(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唐朝疆域(簡)_副本.png

唐初疆域示意圖(圖片來自維基百科)

 

  五世紀好太王與長壽王統治時期高句麗的發展達到全盛,疆域擴充到今天遼寧省遼河兩岸至吉林省西部東部及南部鴨綠江圖們江沿岸,朝鮮半島中部和北部,對位於南部的新羅百濟在空間上構成了壓制性的態勢。    

  到了中國歷史上的隋唐時期,高句麗的擴張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中原王朝對東北邊疆地區的有效統治與社會管理,隋煬帝三度用兵征伐高句麗皆以失敗而告終,討伐高句麗也是導致隋朝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唐太宗初定天下以後曾說:遼東(泛指遼河以東的東北地區)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表達了欲收復遼東的戰略意志。為此從公元644年開始,唐朝以淵蓋蘇文“弒其君(弒殺榮留王)而專國政(攝政傀儡高寶藏為高句麗王)誠不可忍。”,為由發動了第一次征伐高句麗的戰爭,雖然取得很多勝利,但唐太宗終其一生也沒能消滅高句麗,可見高句麗的強悍。直到唐高宗李治分別於公元660-662年和666-668年進行了第二和第三次對高句麗的戰爭才徹底消滅高句麗,建立安東都護府管治東北地區事務。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非常重視對軍事要塞城堡城牆的建築。高句麗在不斷發展擴充疆域的過程中,伴隨着無數次與周邊部落和中原王朝大大小小的戰爭,在其存在的七百多年歷史中在今天遼寧吉林兩省和朝鮮半島北部興建了眾多軍事城堡,後世稱之為“高句麗山城”。和平時期,高句麗人建築了從事農商活動村鎮,他們還在村鎮附近地勢險要的山上構築用於戰備的“山城”。一旦有戰事,亦農亦兵的高句麗人就轉移到山城迎戰敵軍,這就是高句麗人的“雙城”模式。

鑑於許多高句麗山城遺蹟沒有被有效的維護,作者大約在2005年春天開始對散布在遼東地區的高句麗山城遺蹟進行拍攝照片,以防未來這些遺蹟遭受人為和自然界更多的破壞而被後世大眾遺忘。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七絕 題照(1888)搞笑神州通緝令
2023: 日本“麻婆豆腐”傳奇源自70年前的特別
2022: 兩個弗拉基米爾
2022: 二戰德國海軍元帥狼王鄧尼茨
2021: 一個窮得娶不起,一個醜得嫁不出,兩人
2021: 父親的空軍生涯(36)
2020: 楊貴妃沒有做皇后的原因
2020: 戈爾巴喬夫“新思維”推動鄧小平“政治
2019: 烏托邦的掘墓人:紀念哈耶克逝世27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