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下)
送交者: testy 2006年08月14日14:27:1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詩經》裡邊有這樣一篇作品,說“將仲子兮,無踰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這是一個戀愛之中的女孩子,寫給她男朋友的一首詩。說將仲子兮,仲子是她的男朋友,中國古代的排行都說伯仲叔季: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所以仲子就是排行第二個的那個人就叫做仲子,所以有人要把古典的詩歌翻成白話詩,翻譯將仲子兮,他說我親愛的小二哥呀,這是古人,古人沒有加這麼多形容詞,古人這種親愛的口氣不用說出來,你是親愛的,都在哪裡呢?就在一個開頭的將字,一個結尾的兮字。如果說仲子,像他爸爸那樣叫他,老二,這是仲子。可是“將”其實沒有意義,是一個發聲之詞, “兮”也沒有意思,也是一個結尾的語詞。所以“將”跟“兮”都是沒有意義的字,可是就是這個沒有意義的字,它傳達了一種說話的口氣,仲子,你這個太生硬了,將仲子,唉,仲子啊,就是一種親昵的口氣,這是她呼喚她的男朋友。然後她就說了,無踰我里,踰就是跳過去,里就是古代有一個里門,有一個遮攔,有一個門牆。這個仲子呢,常常跳牆,跳了門牆去跟這個女子幽會。所以這個女子就說,啊,仲子你不要老跳我們家那個牆啊,無踰我里,因為你一跳牆,把我們牆旁邊那個杞樹的樹枝都折斷了。樹杞,就是杞樹。為了押韻,所以她把杞字放在下面,你不要折斷我們牆頭的杞樹的樹枝。你看,將仲子兮這個呼喚是很親切地呼喚,說無踰我里,這是一個拒絕。你不要,無踰我里,無折我樹杞,都是拒絕的話,可是這不是很傷感情嗎?所以她後面接下來豈敢愛之。我不是愛那棵樹,我難道愛樹比愛你還愛嗎?所以豈敢愛之,就回來了。可是剛剛回來了,她又說但是我還是讓你不要跳牆,豈敢愛之,因為畏我父母啊,因為我是怕我的父親母親的責備。可是我說我,又是拒絕,再提起來,說仲可懷也,仲子你還是值得我懷念的,我還是當然還是愛你的。可是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可是父親母親的責備我也是很害怕的,你看她就是在直說之間,這麼抑揚頓挫,曲折往復。所以她的感動的力量,不用什麼草木鳥獸,就是直接在敘寫之中的口吻就表現出來了,這是中國最古老的做詩的三種方法。

  可是有的時候這個比興不是這麼明白可以分別的。我們說《桃夭》,你是看到桃樹的花開,你所以才想到女子的美麗和結婚嗎?你還是在理性之中,你也有一個比較,你覺得這個女性的美麗,生命的欣喜跟這桃樹的青春美好有相近似的地方,所以興跟比之間不是完全沒有關係的。所以《毛詩》就是《詩經》的《毛傳》,常常說這首詩是興而比。它是從外物的興,可是裡邊有比較的意思或者說比而興,它是比較,但是中間也有直接的感發。我們現在講的《桃夭》跟《苕華》的兩首詩,這個《桃夭》這首詩,中國最流行的《詩經》的注本,有兩個注本,一個就是《毛傳》,就是我們說《詩經》有大毛公,有小毛公,是姓毛的,我們說是《毛傳》。還有一個就是宋朝的很有名的一個學者,朱熹。朱子,叫做《朱傳》。《桃夭》這首詩無論在《毛傳》上,還是在《朱傳》上,都說它是興也。《桃夭》見到了桃花,一種直接的感發,想到女子的青春美好,可是呢,到第二首說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那《毛傳》,說它是興,《毛傳》說它是興,《朱傳》就說它是比。所以比、興是很難分別的那麼究竟是興還是比呢?我們要自己看一看。我們剛才說《苕之華》,我說現在有人編了一本書是《詩經》的草木的一個圖考,我們先不管它圖考如何。據說,這個苕是一種花,就是我們普通說的凌霄花。凌霄這個花,剛剛開的時候,是比較帶着紅色的,它越開顏色越淺,慢慢就變成黃色的,很多草木植物都是如此了。你看茶花,剛開的時候也是紅的,慢慢幹了不就黃了,你家裡插一瓶花,慢慢就變黃了。所以苕之華,芸其黃矣,你看這個苕如果是凌霄的話,那個苕之華,就芸其。芸就是形容黃的顏色,非常黃的顏色,我們說是芸黃,芸就是一種很黃很黃的顏色,他說苕之華,就芸其黃矣。與花朵都從紅色變成了這個枯黃了,苕之華,心之憂矣,是維其傷矣,你看到生命的,而且是美好的。這麼美麗的生命的憔悴和枯萎,屈原就說,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所以,人如果說跟草木鳥獸,有一個共感的話,我們就有一個生命的共感,而萬物之中,給你這種生命的從生到死,由盛而衰、而落的印象,最短暫、而且最鮮明,而且最深刻的,莫過於花了,這是我所以選了幾首詠花詩的緣故。

所以人如果說跟草木鳥獸有一個共感的話,我們就有一個生命的共感。而萬物之中,給你這種生命的,從生到死,由生而衰,而落的這個印象,最短暫而且最鮮明,而且最深刻的,莫過於花了。所以這個詩人看到了說,苕之華,芸其黃矣。人生也是如此的,說是唯草木之零落兮,不是恐美人之遲暮嗎?所以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這是生命的共同的悲哀。有生就有死,有生命就有衰老,就有枯萎,就有死亡,就有零落,苕之華,芸其黃矣,心之憂矣,維其傷矣,這是一般生命的悲哀。

  第二首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第二首就更加悲哀,生命當然是一定會有衰老,也一定有死亡的。但是你如果生命之中,有你的欣喜,有你的歡樂,有你的希望,你不是生也有很多可樂的地方嗎?可是,詩人就說了,說苕之華,其葉青青,知我如此,不如無生,早知道我過的是這樣的生活,我不如當初不生在這個世界上。你想那是什麼樣的生活,難道生活就一點歡樂,一點可高興的事情都沒有了嗎?你可以想像,如果不是在非常悲苦的生活之中,為什麼一個人說知我如此,不如無生。人人莫不貪生而惡死,總因為你生命還有可留戀,可歡喜的地方,如果不是你生命沒有可留戀,可歡喜,你為什麼說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呢?這個是已經是寫到生之憂苦的很深刻的一面,而更值得你注意的,是其葉青青。這青青兩個字,有人就直接讀作青青,如果是青青就只是說顏色的青青,如果念成菁菁,那就是說這青青兩個字可以讀成菁菁,菁菁就是葉子茂盛的樣子。那麼你說苕之華,其葉青青,那不是那個葉子還很茂盛嗎,你為什麼後面兩句說知我如此,不如無生?寫得這樣地悲哀。《毛傳》說它是興,《朱傳》說它是比,這裡就很妙了,到底從葉子的菁菁,想到不如無生,是興還是比。如果是興的話,這就很妙,我們都是看到草木的美好,所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也想到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如果說是興的直接的感發,你看到這麼美麗的茂盛的樹葉,你為什麼說不如無生,為什麼說不如無生?這個當然是《毛傳》沒有給它一個解釋,我倒是可以引古人的兩句詩,給它一個解釋。

  大家都知道,晚唐有一個有名的詩人,李商隱,李商隱有一首《詠蟬》的詩,說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他說這個蟬呢,因為它棲身在樹枝上,那麼高的地方,它就難以吃飽,你如果在地上,有那麼多小蟲子,什麼不可以吃,你跑到那麼高的樹枝上你吃什麼呢?所以你只能餐風飲露了,你只能吃的是風,喝的是露水嘛,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你一天到晚在樹上叫,誰聽!誰願意聽你的叫,你叫得生嘶喉裂,誰被你的叫聲感動、徒勞,你不是徒勞嗎?你叫得這麼辛苦,徒勞。沒有人欣賞你,沒有人關心你,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你費了這麼多聲音在那裡叫,五更疏欲斷,到五更天,那麼冷的時候,羅衾不耐五更寒。那個冷的時候,尤其秋天,那個蟬的生命快要結束了,它叫得斷續,都不能連接起來了。你看那個蟬在夏天哇叫得那麼大聲音,秋天慢慢地叫了,是不是,說五更疏欲斷。我要寫的是後邊的一句,李商隱說它怎麼樣呢?說五更疏欲斷,一樹是碧無情,蟬是落在樹上的,說那一棵樹上,那麼多的碧綠的樹葉,都是無情的。樹葉那麼茂盛,那麼碧綠,有什麼不好,為什麼是無情的呢?因為,這麼美麗的這麼茂盛的樹葉,哪一個是關心這個蟬的生命,哪一片葉子是同情這個蟬的生命的,哪一片葉子是可以給這個僵死的蟬給它幫助?沒有,一個也沒有。所以五更疏欲斷,一樹是碧無情;所以碧綠的樹葉,可以如此之無情,這個是很妙的。這是真實性,就是說你不是理性上可以說明的。因為理性上你寫的是不如無生的悲哀,可是你外表所寫的形象是這麼茂盛的形象。所以,你覺得這個比,你是比不上的。用衰落比衰落,用死亡比死亡,你用這個茂盛怎麼說不如無生了。所以他就說它是興,就是說詩人的這種感觸。你不知道你偶然看到天上的一片雲影,偶然看到山林的一片葉落,就是憂從中來,莫知其端,你的憂傷,從你內心發出來,莫知其端,你不知道理性上怎麼樣解說它。所以這是興,這是無端地感發,《毛傳》是這樣解釋的。

  可是《朱傳》說它是比。比就要有一個道理了,你就要說出一個道理來,用理性的安排,那才是比嘛。所以《朱傳》說什麼呢?《朱傳》就很妙了,他說以前是有花的,現在花都落了,只剩下葉子,所以它就悲哀了。狂風吹盡深紅色,那綠葉成蔭子滿枝,狂風吹盡了深紅色,所以現在綠葉成蔭,所以是很悲哀的,因為從花來說,葉子這麼茂盛。李清照的詞,說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所以葉子的綠肥正是代表花的零落的紅瘦嘛。所以總而言之,這首詩是從苕華的花朵,和它的葉子,而聯想到人生的憂苦的,而它為什麼竟然說到不如無生。因為他的生活真的是憂苦,那就是第三首,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牂羊,就是雌的羊;墳首,是說它頭很大。這個頭很大,是說它身上的肉都瘦光了。就是說在非常貧苦的年代,不用說人沒有足夠的糧食吃,連他養的牛羊都不能夠有足夠的糧草給它們吃的,所以牂羊墳首,三星在罶。罶是捉魚的魚網,如果魚網裡邊都是魚,跳來跳去,你怎麼能看到天上的三星,映在捉魚的魚罶之中呢?所以你天上的三星,照在魚罶之中,是說連抓的魚都抓光了,魚也沒有了,真是人也沒有東西吃,牛羊也沒有東西吃,抓魚也抓不到。所以牂羊墳首,三星在罶。人可以食,鮮可以飽。這個鮮字是念鮮,鮮是少的意思,用最基本的、最簡單的形象,寫出來人生最基本的。《桃夭》最基本的歡樂,《苕之華》最基本的憂苦。這是我們早期的詩的形象跟情意,在《詩經》裡邊所表現的。

  到了唐朝你看就有了變化了。後邊就是陳子昂跟張九齡的兩首詩,我們先看陳子昂的這首詩。他說:“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遲遲白曰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他是用草木鳥獸來說的,他是用草木,我說的都是用詠花的詩。所以都是植物,他說蘭,蘭是蘭花,你看那很多的蘭花嘛;若、若是杜若。杜若也是一種花,是蘭若,蘭花和杜若。這是《楚辭》裡邊屈原最讚美的兩種花,就是蘭花跟杜若。說蘭若生春夏,在春夏的時候,到萬物生長的季節,蘭花和杜若都生長得很茂盛,芊蔚是一片碧綠的草木茂盛的樣子。何是多麼,青青是茂盛,芊蔚是茂盛的樣子,青青其實也是茂盛的樣子。他說這個蘭花和杜若長在哪裡呢?是在空林之中。空林,沒有人的山林。色是在空林之中的美色,在空無人跡的,寂寞無人的空林之中,有這麼美好的容色,那麼它既然在空林之中,所以它幽獨,所以它是幽靜的。它是孤獨的,它是沒有人欣賞的。所以,唐人也有詩說,說花開堪折直須折,花就要有人欣賞,你愛它,你把它折去了,那是代表你對它的愛,你代表對它的欣賞,縱然被折了,也是心甘情願的,因為有人愛它嘛!可是現在這個空林之中的花,連看它一眼的人都沒有。空林色,所以它幽獨,是幽靜的,孤獨的,幽獨空林色。可是,草木花朵是為了你人看它,它才開花的嗎?你不看它,它開不開,它一樣地開。所以雖然是幽獨空林色,是朱蕤冒紫莖,沒有人欣賞它是開,而且開得這麼美麗。是朱蕤紫莖,朱的顏色,紫的顏色,這麼美好的生命,這麼美好的顏色,沒有一個人看見過呀!它開了一場,沒有人看見呢?所以遲遲白曰晚,遲遲慢慢慢慢地。這個天上的明亮的曰頭,就從曰出到曰落,就夕陽西下,裊動的秋風就吹起來,遲遲白曰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歲就是一年。華就是芳華,一年的芳華;竟,完全都凋落了。所有的草木花朵都枯萎凋零了,你儘管是朱蕤紫莖的蘭花,你也一樣地憔悴、凋零。所以遲遲白曰晚,裊裊秋風生,歲華盡搖落,完全搖落,你芳意竟何成。芳意,你的芬芳,你的美好,你的生命,你的情誼;竟是到底,究竟、何成,你完成了什麼?你不是白開了一場,沒有人看見你,沒有人欣賞你,你的生命的意義、價值在哪裡?遲遲白曰晚,裊裊秋風生,有一天歲華盡搖落,你芳意竟何成。你白白地美了一場、你白白地生長了一番、你白白地開放在這個世界上,芳意是竟何成。這是陳子昂的《感遇》詩。

下邊這是張九齡的《感遇》詩。這兩首詩恰好是相對的,這兩首詩跟剛才的《桃夭》,跟《苕之華》,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桃夭》是直接的,是生命最基本的歡樂和憂苦。可是現在就有了一些人的思想的一些反省,一些思想的性質、思路,思質裡邊的這種意味就融入到其間來,就是說你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所以陳子昂的這首詩的意思,說是你的生命貴有一個用,要有人知道你,有人欣賞你,有人任用你,這才是你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所在。可是馬上你看就有一個相反的說法了,就是張九齡,他說“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張九齡說得好,他也說的是蘭花,說蘭葉春葳蕤。你看那蘭花的葉子,春天的時候,一個一個的葉子生長得這麼茂盛。桂華秋皎潔,桂花的花朵,黃黃的顏色這麼鮮明,秋天在樹上,他說欣欣此生意。不管是蘭花也好,不管是桂花也好,它們所表現的都是一種生命的表現,而且都是欣欣向榮的。這麼欣喜、歡樂地表現了生命的一種歡樂,欣欣,此,同樣的是這一份,生命生長的生意,自爾為佳節,他自己,每個人自己,自爾就是它自己;為佳節,就有它一個美好的季節。蘭花生在春天,它有一個春天的美好的季節;桂花開放在秋天,秋天它有一個美好的季節。只要你活過了,只要你曾經開過,只要你曾經有過一段燦爛的曰子,你就不辜負你這一生。他說是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你誰想到就是在山林之中,棲就是隱居的那些個人,聞風,他聞到這種蘭花桂花的香氣。因此,他就對你相悅,就欣賞了一種愛悅。欣賞的欣,山林之中的人,聞到蘭花的香氣,聞到桂花的香氣,他說我真是欣賞這蘭花和桂花,我去看一看,我去折下一枝來吧!但是張九齡說:我作為一個蘭花,我作為一個桂花,我不需要你的欣賞,我更不需要你的攀折,草木有本心,作為草木我自然有我的生命,我自然有我的美好,何求美人折,就算你是美人,我也並不期待。你就看到這個在情意上跟《桃夭》,跟《苕之華》有了不同了。他從《桃夭》的《苕華》的,那個最自然的,最本質的,最淳樸的生命的、基本的喜樂和哀愁,加上了很多反省、理想、志意在裡邊它有一個理性的思辨在其中了,而且它不是直接的這種像《詩經》的簡單的比興,它有一種什麼呢,它有一種中國古人最講究,有一種寄託,它就是在蘭花桂花,蘭葉春葳蕤,蘭若生春夏。在這裡邊表現了作為一個人,他的理想和意義。這是有了托喻了,這不管在內容的情意上,在表現的手法上,已經比原始的《詩經》更進一步了。

  好,現在我們看第三組詩了,是兩首落花詩。清代的陳寶琛的,你看慢慢就複雜化起來了,也是詠落花的。生滅原知色是空,可堪傾國付東風。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雨里羅衾寒不寐,春闌金縷曲方終。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我們就先看第一首,第二首等一下再念。這兩首詩是非常妙的,它用的都是古典,但是它有很新鮮的,表現的手法跟內容,用的是古典因為它裡面的詞語,常常有一個出處,就是這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在最早的周代的詩人,他是原始的,他沒有依憑,沒有查字典,沒有找什麼類書,他直覺地感發,就這麼直覺地說出來。可是現在這兩首落花詩,它的詞語都是有出處的,都是有聯想的。如果我真要用一個現代的西方的理論觀點來說,我們剛才從開始就說了,我現在的解釋就算我不用一點現代的理論,我也是現代的觀點,只因為我是現代的人,我把這幾首詩這樣的組合起來,做這樣的講解。這是我不是以前什麼人這樣做的,這已經是現代的觀點,而現在如果更說現代的觀點,除了有我的觀點所說的,我這種按照接受的美學來說,每個接受的人,每一個讀者,都把自己融入在其中去了,每一個讀者有自己不同的一個reading horizon,一個閱讀的視野,每一個人有自己獲得的一種感發,不但是如此。現在,因為我說它用的都是古人的詞語,融注在其間,融會、凝注在裡邊的,那在西方有一個詞語,叫 intertextuality。我們說一篇文章的文本,我們說了那是text,就是文章我們不叫本文,而要叫它文本,有區別的。就是一個文本,就是這篇文章,是一個課題,是一個獨立的東西,它不固定,它的生命是從你讀者來給它賦予它的生命,這是一個text,它不是一個本文把它固定下來,它是一個文本,這個文章本身的text,就是一個東西在那裡,你每個人閱讀它,你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你可以有不同的感動。而且在這篇文本裡邊,它所用的每一個詞語,就是它所用的每一個語言按照原則來說,語言都是sign,都是符號,每個語言都是一個符號,而每一個語言的符號如果是在一個國家民族裡邊,用了很久的時候,那麼這個語言符號就帶着這個國家民族的一個傳統的信息在裡邊了。這個時候,這一個 sign,這一個語言它就不只是一個單獨的一個語言了,它就有文化的背景在裡邊了,這種時候它就變成一個cultural code,就變成一個文化語碼,變成一個語言的符碼了,就給你很多的聯想。所以在一句詩裡邊你可以有很多的聯想,其實這是起源於索緒爾,就是德國的一個語言學家。他說凡是語言有兩條軸線,一個是橫向的軸線,就是語法的結構,一個是縱向的一條線,這是你聯想的結構,是從這兩條線一個橫向,一個縱向的結構組成的。那麼這種聯想就在縱向的這個軸線之中,所以中間它就有inter ,就是彼此之間的intertextuality。現在中國把它翻譯作互為文本,就是彼此互相作為文本,這個文本裡邊,有別人的文本,就是這個文本之間的關繫結合成一個很豐富的一個內容。

  生滅原知色是空,你看到花落了,從生到死,你說我早就在哲理上明白了,我早就知道,色本來就是空的,生原來就有滅的,生滅色空,這是古今不變的真理,我生滅就原知色是空。古人說,我是看得破,忍不過,在思想上,在哲理上我知道,有生有滅,即色即空;我早就在哲理上懂得了,可是你忍堪傾國付東風,你在思想上有了準備,理性上你說我認同,認知。可是你在感情上你怎麼能夠忍受、可堪,堪就是忍受,你可以堪受嗎?堪受什麼,是傾國付東風?傾國傾城的這麼美麗的顏色,現在就被一陣東風給吹落了。所以我知道,知道是一件事情,看得破忍不過,我忍受不了這種悲哀,所以說是“生滅原知色是空”。但是可堪傾國就付東風,喚醒綺夢憎啼鳥,誰給我叫醒的,就是外邊的鳥叫,這裡邊有個文本。孟浩然的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所以落花,他用了一個古人寫落花的一個文本,是因為說是昨天晚上是春眠不覺曉,醒了是處處聞啼鳥,是鳥把我叫醒的。而唐朝人,還有另外一首詩,說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我夢見我所愛的那個人,我的丈夫正在遼西的前線,我夢裡邊正跟他歡會,可是黃鶯鳥的叫聲把我叫醒,所以打起黃鶯兒。你不要在樹枝上叫,啼時驚妾夢,你黃鶯叫的時候,就把我的夢驚醒了。不得到遼西,我夢到遼西跟我愛的人相聚會,我還沒有走到呢,你就把我叫醒了,所以他說喚醒綺夢憎啼鳥。當然了,現實上說起來,唐詩所寫的是現實,現實的夢,現實的鳥叫,鳥的叫聲把我驚醒了。可是當現在的陳寶琛,作為晚清清末民初的詩人在用的時候,不是現實的花,也不是現實的鳥了。你人生有多少美夢嗎?你曾經在愛情上有過美夢嗎?你曾在事業上有過美夢嗎?是什麼東西?哪一件事情,哪一句語言,把你愛情的夢喚醒的?哪一件事情,哪一句語言,把你事業的夢喚醒的,喚醒綺夢,那麼美麗的夢,是憎啼鳥,就是那個鳥叫聲,忽然間一聲鳥叫把你的美夢喚醒了,那是哪個人,是哪個事情,是哪個語言,喚醒綺夢憎啼鳥,罥入情絲奈網蟲,罥是被一個網網住了,所以上面是網字頭。當這個落花,落花飄下來的時候呢,就落在蜘蛛的網上了。辛棄疾寫過一首傷春的詩,說畫檐蛛網,盡曰惹飛絮。只有那屋檐下的蜘蛛網把落花、飛絮給挽留住了,這是流水落花春去也。什麼要把落花留住,就是一張蜘蛛的網把這一朵落花就留在那裡,那蜘蛛對這個花朵是多情的嗎?蜘蛛網上的絲是一縷情絲嗎?罥入情絲,如果說蜘蛛的網是多情的,對於落花把它網住嗎,是好嗎?是幸運嗎?但也許是幸運,沒有讓你流水落花地飄零,還把你留住在那裡了,可是你回頭一看,蜘蛛網網住的不是你一朵美麗的花朵,蜘蛛網上有蒼蠅、也有蚊子嘛!罥入情絲奈網蟲,你看這個詩人從那麼淳樸的《詩經》,到唐朝的那種理性的那種載道的,那種言志的比興,到現在真是寫的人生一種非常微妙、複雜的境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感情,不管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夫婦,你的兒女,都是你的情絲。你在他們身上有纏繞的情絲,他們在你的身上也有纏繞的情絲,這當然是一種美好的事情。雨里羅衾寒不寐,春闌金縷曲方終,這又有出處,intertextuality。雨里羅衾寒不寐,是李後主的詞。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是流水落花,所以落花的前面是什麼,是羅衾不耐五更寒。所以他現在說雨里羅衾,簾外雨潺潺,羅衾把你驚醒了,羅衾是不耐五更寒,你受不住的。五更天是最寒冷的,一個時間,在羅衾,在簾外潺潺的雨聲之中,你忍受不住這個寒冷,而這個夢醒之後他是說,是什麼,流水落花春去也,所以雨里羅衾寒不寐,春闌金縷曲方。這是說杜秋娘有一首《金縷曲》的詩,說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所以他說春闌、金縷、花已經落了。無法空折枝,春闌金縷曲方終,一切都過去了,花已經落了,返生香豈人間有。神話上傳說,說有一種返生香,你如果在死人的旁邊,點了這個返生香就可以使死人復活。人間真的能夠有人從死亡之中復活的這樣的神奇的這種妙香嗎?返生香豈人間有,沒有,沒有,永遠不會回來的。花落了,永遠再不會回到枝頭;人死了,永遠不會再回到世上。返生香豈人間有,除奏通明問碧翁,為什麼?為什麼人有生也要有死?為什麼人生有歡樂,也有憂苦,為什麼?所以屈原很早就寫了《天問》,問這天,天為什麼如此!

  第二首詩,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駘蕩碧池頭。燕銜魚唼能相厚,泥污苔遮各猶猶。委蛻大難求淨土,傷心最是近高樓。庇根枝葉從來重,長夏陰成且少休,我們不是說流水落花春去也嗎?前溪的流水,為什麼說前溪?因為中國古代的樂府詩裡邊有一首詩就叫《前溪曲》,前溪是個歌曲的名字,《前溪曲》上有兩句,說花落隨流去,花落隨着流水走了,流水落花春去也,花落隨流去,何見逐流還。你什麼時候看到有花隨着流水回來的?沒有。所以說流水落花春去也,所以他用了一個古樂府的詩句,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駘蕩在碧池頭。這個詩真是寫得細緻,寫得精美。你看到中國的古典的詩歌,隨着時代的演進,它的內容的情意慢慢地這麼複雜化了,它的表現的手法這樣的精美了,流水前溪去不留。如果說花就落了,從此就落了,我們就斬斷了,真的是已經不存在了。可是最難以忍受的是花雖然落了,那個花香還在那裡,余香駘蕩是飄來飄去的樣子。那麼落花到那裡去了,有的落在泥土之上了,就被燕子叼起來去做巢了,有的落在魚就是落在水裡邊了,那魚就唼喋、唼喋,那個魚的嘴一吞一吞的。它把落花當做一個魚餌,這麼一吞一吞的,想要吞,好啊,你說燕子跟游魚是不是對落花多情呢?所以它要把你叼起來去做巢,它要把你吞下來當做為一個魚餌,燕銜魚唼能相厚,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對你有親厚的意思,燕銜魚唼能相厚,可是泥污苔遮各有由,你是落在泥土裡邊,被污染了,還是落在青苔之上被遮蔽了,這個其實它又有一個出處,intertextuality。這是晚唐的時候,有一個詩人叫做韓偓,他小字冬郎。韓冬郎的兩句詠落花的詩,他說,總教苔遮猶慰意,若遭泥污更傷心。你落花落在哪兒了?如果你落在青苔地上,被青苔長起來,給你遮住了,那還是可安慰的;你如果落在污泥之中,被泥土給你沾污了,那才是可悲哀的。所以他說泥污、苔遮,你是苔遮猶慰意,你還是若遭泥污更傷心,泥污苔遮各有由。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命運,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遭遇,你作為一個生命,你遭遇了什麼?是泥污,還是苔遮,各有由,每個人有不同的因緣,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所以他說燕銜魚唼能相厚,那泥污苔遮就各有由,委蛻大難求淨土,而傷心最是近高樓,花都是要落的,最傷心的是從高處飄落下來的花,它本來就矮,它的飄落你沒有看見,它已經萎落了。可是從那麼高空之上,落下來的,而傷心最是近高樓,也有一個出處,它用的是杜甫的詩。杜甫的詩說的是什麼呢?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你就看這個晚清的詩人,他融會前人的作品,李後主的詩,韓偓的詩,杜甫的詩,前人,唐朝人所寫的。杜甫的詩,他跟現實結合有很密切的關係。

  我以為,真正古典文學的生命,它那種美好的,興發感動的作用,很多年輕人不能體會了。所以我現在才不但是教博士生,帶博士後,而且我教中學生,我教小學生,我甚至於教幼稚園的小朋友。我希望當他們幼小的生命成長的時候,就能夠對於我們中國美好的文化的傳統,有一點點的感受,將來不管他是念經濟,念商貿,念理工都可以。但是有一個文化的根源,這對於他做人處事會有相當的好處。對不起耽誤你們這麼多時間,我是以我現代的觀點,看這些舊詩,而且說這些舊詩至少不能說對大家,對我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謝謝大家。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