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有關韓劇 [朱蒙]
送交者: 三足烏 2006年11月11日14:18:21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高句麗的先人(穢貊、夫余、高夷等)周秦時期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他們是古朝鮮人的後裔,是古代東北地區的主人(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入侵強占遼東及朝鮮半島北部設立了短暫的殖民統治機構)。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建立政權,起初定都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縣城附近),公元3年(漢平帝元始三年)遷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公元427年遷都平壤城(今平壤市)。高句麗鼎盛時期其勢力範圍包括吉林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王朝聯合朝鮮半島東南部的新羅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高句麗存在700多年,主要活動範圍在東北地區,並沒有和中原王朝保持任何隸屬關係,高句麗政權的性質應是獨立於中原王朝制約的朝鮮民族先人政權。下面就高句麗歷史研究中的幾個相關問題略述見解,以就教於學界同仁。
  
一、高句麗不是中國東北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 而是完全屬於朝鮮民族歷史範疇的獨立民族政權!

  周秦之際其先人生活在非中原文化的東北地區的渾江、鴨綠江流域,中心區域在今遼寧省桓仁縣、新賓縣,吉林省集安市、通化市一帶。與當時的中原政權沒有任何的隸屬關係和受封關係,所以我們認為高句麗民族是韓國古代歷史上的一個政權,也是朝鮮民族歷史上的重要的淵源之一,為什麼說高句麗政權不是中國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政權,主要基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從高句麗民族起源看,中韓兩國學者目前研究情況儘管存在一些分歧,大體上有穢貊說、夫余說、高夷說、商人說、炎帝說等,但無論何種說法,都充分肯定當時的高句麗民族是完全不同與中原民族的朝鮮族先民。東北地區從上古時期開始就是完全獨立於中原的朝鮮民族的歷史舞台, 無論從近年來發掘的文物考古和當時的民俗語言差異來說,毫無疑問遼東地區和吉林東部地區都是古代朝鮮族先民休養生息之地。所謂漢人鼓吹偽作《左傳》“肅慎、燕、亳,吾北土也”來'證明'東北地區是周人經營的地區'之說是那麼的空洞和虛假。我們堅決反對這種歪曲歷史和不尊重他國人民感受的歷史強盜行為,所謂'周人對東北地區的經營'只能是事大主義對弱小民族的歷史掠奪,是明目張胆的歷史篡改行為, 很明確的,東北地區當時是朝鮮民族的先民高句麗人的活動範圍。
  多年的考古調查與發掘表明,渾江流域一些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的文化遺存,如桓仁縣台西溝遺址、姚山遺址、鳳鳴遺址,集安市大朱仙溝遺址、二道崴子遺址、東村遺址,通化市王萬發撥子遺址等都應該是高句麗政權出現前的文化遺存。這一地區文化的疊壓關係明確,下層為新石器晚期至青銅時代文化,其上面疊壓着漢代文化,再上層則為高句麗政權出現後的文化, 這些事實毫無爭辯的象世人說明東北地區是古代朝鮮民族的歷史舞台,高句麗人也絕不是什麼附屬於中原的邊疆民族政權。我們清楚的看到東北地區的大量上古時期文化遺址完全是不同於中原的另一種更為早期和先進的文明, 所謂漢代文物的出土,只能說明,漢代非法的侵略和文化滲透。漢代遺址是一種阻斷朝鮮族歷史進程的非法殖民政權的遺址。
  第二,從高句麗政權建立情況看,國內外學者大都認同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建都於紇升骨。今遼寧桓仁縣城附近有一座平原城下古城子,還有一座山城五女山城,考古調查與發掘證明,這裡是高句麗的早期都城,當時也並不屬於漢玄菟郡管轄範圍。
  所謂'遠在高句麗政權出現前,西漢王朝就已開始對東北廣大地域實施行政管理'是完全歪曲事實,以小蓋全的非科學,非公正說法,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元封三年)起,漢人非法強占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並先後置玄菟、樂浪、臨屯、真番四郡,非法統治東北和高句麗人地區。經過高句麗人長期的反抗和鬥爭,殖民政權四郡逐漸北遷,玄菟郡郡治遷徙至高句麗縣。而當時所謂的臣屬關係,也只能說明高句麗人在迂迴強敵中不斷壯大, 而不是什麼受封於中原的邊疆少數民族政權, 而統一時期漢人也並沒有大量的加入到高句麗人的行列, 短暫的漢四郡只能說明漢人的非法侵略和文化滲透,高句麗人依然是保持獨立的與漢人有鮮明差異的民族。
  高句麗政權存在了705年,近年來,對河北省,內蒙古地區進行考古調查與試掘時,都發現了高句麗時期的石築牆垣和遺址, 也有獨特的高句麗積石遺址,充分說明高句麗並非象漢人所說僅僅是'漢四郡內的民族政權', 當時獨霸東北亞的強大帝國-高句麗政權遠徵到今天河北省地區,和今天的內蒙古部分草原地區, 雖然幾遷都城,無論是都紇升骨、國內城,還是平壤城,都說明高句麗政權是屬於朝鮮民族歷史範疇之內,高句麗是韓國古代歷史上的偉大的民族政權。
  第三,自漢至唐,中國歷代王朝,包括分裂時期的各王朝都認為高句麗是不屬於中國歷史的外國民族政權。
  高句麗居地在商末至漢初是古朝鮮的轄地,而遼東從上古時期就是屬於古朝鮮的非中原政權管轄之獨立政權,與文化上截然不同的中原毫無任何隸屬關係。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朝出兵侵略占領衛氏朝鮮設置樂浪等四郡,在包括朝鮮半島中部以北地區實行了短暫的殖民統治。自漢至唐,儘管各王朝加強了對高句麗的侵略和滅亡,但歷代的統治者都認為高句麗不屬於中國, 高句麗人的活動區域更不是中國的領土,而是朝鮮民族的傳統領地。隋朝的統治者用“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世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隋書•裴矩傳》);唐太宗:“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仇,為高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盪妖寇耳。然恐於後子孫或因士馬強盛,必有奇決之士,勸其伐遼,興師遐征,或起喪亂。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遺後人也。”(《冊府元龜•帝王部•親征二》)等非法論證,為侵略高句麗辯解和美化侵略. 充分暴露殖民者野蠻的殘暴性和虛偽性. 所謂“舊中國之有”、“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無疑反映着唐太宗為侵略高句麗地區套上合法外衣的真實的謊言,和歪曲自上古時期開始的東北地區為朝鮮族先人固有傳統疆域的事實,侵略高句麗只能說明高句麗是主權獨立的民族政權,而不是中原王朝的屬國,這也是為什麼隋唐兩朝不惜傾全國之力完成侵略高句麗的重要原因之一,唐朝侵略和占領高句麗是一種赤裸裸的侵略行為和掠奪朝鮮民族土地的無恥行為。
  第四,高句麗政權從來沒有隸屬於中原政權。
  在長達7個世紀的時間裡,高句麗稱雄東北亞地區,不斷擴大疆域,還擊潰了無數次中原政權的入侵和騷擾, 為朝鮮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疆土開拓政權. 還聯合北方少數民族回擊了中原政權的侵略和擴張. 這些歷史事實充分表明高句麗政權是強大的獨立自主國家,而絕對不是什麼'附屬於中央王朝的邊疆地方政權',華夷觀念深重的偽歷史學家居然對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政權矮化成“自東晉、宋至於齊、梁、後魏、後周,其主皆受南北兩朝封爵” 《通典•邊防•高句麗》的邊疆民族政權? 簡直是開歷史玩笑, 唐滅高句麗後, 積極安撫高句麗人民, 但強悍的高句麗人並沒有當上唐朝的臣民,而是積極武力抗爭和建立政權,來對抗唐朝的侵略與統治。正因為有着這樣的認識,我們看到渤海國的建立和為什麼渤海人自稱是高句麗的繼承國,有一大批高句麗人不僅沒有對唐朝抱有“上國”之情,反而為反唐復高,而不斷抗爭, 為維護朝鮮民族的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青史留名,諸如大祚榮等兩唐書都留有其傳記。
  第五,從滅亡後高句麗人的流向看,高句麗國亡後,高句麗人隨之解體。去向有五,即留在高句麗原國域,歸入新羅(高句麗遊民成為難民大舉南下,松岳(現開城)成為了高句麗遊民的中心城市),被擄去中原,散投靺鞨、突厥。當領部分計69.7萬戶,為其境內的總戶數(按一戶5人計,是近350萬;按一戶4人計,是近280萬,但當國很快就龜縮放棄了)。擄去中原的戶數,高句麗國亡後的第二年,當王李治擄3.83萬戶(其中包含靺鞨。當人對靺鞨恨之入骨,見注三)於長江、淮河之南及“山南、京西諸州空曠之地”(先不說數據是否真實,考慮到路途遙遠兇惡,活着到達目的地的又能有多少人?)。擄去中原的高句麗人,絕大多數應該是戍邊、充軍,奴婢。有多少人能得以平安? 歸人新羅的,分三種情況:一是投奔新羅,668年,高句麗爭權內證,貴臣淵淨土率民3500多往投。高句麗國亡後的第二年,鉗牟岑率眾義軍復國戰鬥(當偽被迫龜縮回遼西)率4000餘戶投新羅;二是在羅當聯軍攻高句麗時,被新羅俘遷去的,668年新羅文武王班師時,就隨帶“所虜高句麗人七千入京”;三是居住大同江流域的高句麗人,在國亡後,居地後劃歸新羅管理。高句麗亡國後大多數都融入了高麗人中。從這一點看,把高句麗民族作為中國東北歷史上的邊疆民族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現代朝鮮人是真正繼承高句麗人血統的唯一的民族。

  
二、王氏高麗是高句麗的繼承者!

  公元918年,在朝鮮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名為“高麗”的政權,因其統治者姓王,故中國學界以“王氏高麗”稱之。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二者雖然沒有直接繼承關係,但高麗確實為高句麗的延伸國和派生國。
  兩個政權建立的時間懸殊、歷史發展歸屬卻相同。高氏高麗建立於公元前37年,最初為夫餘人的弱小政權,後逐漸強盛,但並沒有和中央王朝有任何臣屬關係。進入隋唐時期,高句麗王國形成強大的東北亞地區霸主,並抵擋了無數次中原王朝的入侵和擴張,導致了隋唐兩朝的大規模征討,高句麗頑強的成功擊退隋唐的大舉入侵, 捍衛了主權與古代朝鮮民族領土的完整, 是歷史上弱小民族抵抗外來侵略史上可歌可泣的偉大事跡。高句麗後期由於內部權利的鬥爭, 削弱了政權的實力. 公元668年,高氏高麗終於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幾十年後經過高句麗人民不斷反抗起義,又成立高句麗人自己的國家--渤海國,號稱高句麗繼承國的渤海人,不斷與唐朝侵略者戰爭,恢復了部分高句麗人的疆域。而高句麗人則絕大部分被融合到新羅,渤海等朝鮮民族的政權,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立國7個世紀之久的強大的高句麗政權最終消失在古代韓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
  王氏高麗立國於高氏高麗滅亡250多年之後的公元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鮮半島的另一個政權新羅,翌年又滅亡了後百濟國,統一了半島中南部大部地區。完成現代朝鮮族的統一和民族融合, 所以說高句麗人是現代朝鮮民族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是徹底的朝鮮族先人。
  高句麗人的族源是上古時期穢貊人東遷後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東穢等,都是古代朝鮮民族重要的組成部分,後又融合了百濟(也源於夫余,後南下半島南部與馬韓人融合),新羅(主要是源於半島南部地區的辰韓和弁韓人)等。這些來自於同一民族不同部落的民族成員在新羅統一和高麗時代共同融合一體,史書和學界一般以高麗人稱之。大量的史書記載也表明,高句麗和王氏高麗都不屬於中國歷史範疇, 從歷代中國政府將高句麗和高麗混為一談,我們看出, 高麗是高句麗的繼承國, 高句麗人是朝鮮民族的主要來源之一, 新羅王朝為李氏朝鮮取代後,朝鮮也因此取代高麗,成為其族稱,並沿用至今。
 我們從大量的中國古籍記載看出,王氏高麗是高句麗的繼承者。高句麗政權為羅唐所滅後,古代朝鮮民族逐漸南下到朝鮮半島生存, 後因為接受了封建的儒家思想,逐漸閉關鎖國,疆域也再沒有超出過朝鮮半島。
  
三、高句麗、王氏高麗同為朝鮮族歷史的大量佐證

  喜歡醜化他族歷史和文化的中國古人也知道高句麗不屬於中國歷史範疇,所以將王氏高麗看作是高句麗的繼承者,表明古代的中國歷史學家還是有良心的。在中國正史中,班固所著《漢書》是第一個記載有關高句麗事跡的史書,而陳壽《三國志》則是第一個為高句麗立傳的史書。至《舊唐書》和《新唐書》,諸史多在《東夷傳》或《蠻夷傳》中為高句麗立傳。應該說,這些史書儘管在具體事件的記載上存在一些差誤,但對高句麗的歷史定位是準確的,都表明高句麗是一個國家,而非一個地方政權. 到了宋代之後史書的記載更為明確,到了當代近些年開始歪曲歷史,並說什麼'高句麗政權自始自終沒有自絕於中原的荒唐理論',這是極其惡略的歷史歪曲和強盜行為。
  高句麗立國於公元前37年,668年被羅唐所滅, 高句麗人熔入到新羅和統一到高麗, 1392年為李氏朝鮮取代,時跨中國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麗傳》或《朝鮮傳》,並都將高氏高麗的歷史略述於前。綜觀這些史書記載,《舊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將高氏高麗寫入王氏高麗傳的,《宋史》則“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語道破高麗為高句麗繼承國的事實與同一民族性的確認,這三部中國史書的記載準確無誤的理順和整理了古代韓國幾個政權為同一民族的歷史佐證, 應該說喜歡醜化和貶低他國他族歷史的中國古代歷史學家還是比較客觀和真實的記錄了當時的韓國歷史和文化。
  《舊五代史•高麗傳》共約240個字,其中“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一段之前記載的全部是高氏高麗的事情,之後記載的則是王氏高麗的事情。
  《新五代史•高麗傳》共約280餘字,除開頭“高麗,本扶餘人之別種也。其國地、君世見於唐,比佗夷狄有姓氏,而其官號略可曉其義。當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外,其餘全部是王氏高麗的記事。
  《舊五代史》的監修是北宋人薛居正,修成於北宋初期的公元973年至974年,當時長達半個世紀的分裂局面尚未結束,統一戰爭仍在進行。也正是因為如此,《舊五代史•高麗傳》的記載雖然簡略,但大體上沒有錯誤記載,其中“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國遂自立君長,前王姓高氏”一語。斷定其有些不準確的理由有二:一是,查其他史書,包括朝鮮的漢文史書,並沒有高氏在唐朝末年建立高麗政權的記載;二是,宋人司馬光在編撰《資治通鑑》時也沒有採納其說法,顯見記載是有些差別的。
  《宋史》為元人脫脫等撰寫,書中為高麗傳單列一卷,稱:“高麗,本曰高句麗。蓋扶餘之別種,以平壤城為國邑。漢魏以來,常通職貢,亦屢為邊寇。隋煬帝再舉兵,唐太宗親駕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為郡縣。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君長。後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職貢。長興中,權知國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貢……”此後記述的是王氏高麗和宋朝交往的史實。由內容上看,《宋史•高麗傳》在前面綜合了新、舊五代史的記述,並在此基礎上把兩書作者沒有明確的王氏高麗和高氏高麗之間的關係,直接明確表述為“王建承高氏之位”,明確了二者為一個國家的歷史事實,但也寫了一些違背事實的臣屬和附庸關係。《遼史》、《金史》也為元人脫脫等撰寫,其中存在類似的錯誤也就不足為奇了。
  之後的史書基本上沿襲了這些錯誤記述,《明史》則較前幾史有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為對明王朝冊封李成桂為朝鮮國王有一個合理的解釋,不僅承認高麗為高句麗的繼承國,而且歪曲事實的'記載'了本並不附屬於中原政權的高句麗王國納貢稱臣於中原的虛假歷史,將屬於韓國歷史的古朝鮮、高句麗都納入到了中國的歷史中。
  中國史書出現上述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戰亂導致的文獻失散及當局的誤導是其主要原因。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323宋元豐五年(1082)二月己巳條載:“史館修撰曾鞏言:‘竊考舊史,高句驪自朱蒙得紇升骨城居焉,號曰高句驪,因以高為氏,歷漢至唐,高宗時其王高藏失國內徙。聖歷中,藏子德武安東都督,其後稍自為國。元和之末嘗獻樂工,自此不復見於中國。五代同光、天成之際,高麗王高氏復來貢而失其名。長興三年乃稱權知國事王建遣使奉貢,因以建為王。建子武,武子昭,昭子[亻由],[亻由]弟治,治弟誦,誦弟詢,相繼而立。蓋自朱蒙至藏,可考者一姓九百年,傳二十一君而失國。其後,復自為國,而名及世次興廢之本末,與夫王建之所始,皆不可考。’”其後王氏高麗向宋朝奉上了一個將王氏高麗和高句麗連接起來的“高麗世次”。由此可知,宋人對王氏高麗和高句麗的認識已經很模糊,但對於高句麗,高麗歷史屬於朝鮮歷史是毫無疑問的, 但對於所謂高句麗向中原王朝納貢稱臣的虛假誤導記載,以致中國史書記載出現了明顯錯誤。其結果不僅“高句麗”這一韓國古代政權使用的稱號,矮化為受封於中原的附屬政權,而且為明朝開始附庸中國的李朝按上了'朝鮮自古自今附屬於中國'的虛假臣屬的帽子,又將虛假的箕子朝鮮歷史強加於朝鮮人民頭上。由此也帶來了今人在認識韓國古代歷史時,僅僅局限在半島, 而東北地區的高句麗政權卻歪曲為中國少數民族政權和'東北歷來是中原有效管理範圍'的錯誤認識和許多混亂的看法。
  資料是研究賴以進行並不斷深化的基礎。對漢文史籍有關高句麗記載的考辨,有良知的學者在這方面做了有益嘗試,但應做、可做的工作還很多。
  堅持將高句麗歷史研究納入正常的學術化研究軌道,是我們的一貫主張。我們反對在高句麗歷史研究中將歷史問題現實化,學術問題政治化的傾向和做法。高句麗歷史是朝鮮半島歷史上一個有待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潛心研究,將科學的研究結論提供給學壇,進而推動和深化高句麗歷史研究是學人的職責。至於研究結論的差歧,完全可以通過符合學術規範的規則開展學術交流與爭鳴,即使一時不能取得共識,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之下還可以求同存異。果能如是,高句麗歷史的研究在各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必能有一個大的進展。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