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英宗朱祁鎮——被蒙古大軍俘虜的大明朝皇帝 (1)
送交者: 嚇了一大跳 2007年01月30日10:13:59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英宗朱祁鎮,是明朝開國以來的第六位皇帝,生於宣德二年(1427)十一月十一日,英宗像 屬羊。他9歲登極,年號“正統”,14年後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失去帝位。8年 之後,通過“奪門之變”重登寶座,年號“天順”,在位8年,兩階段共在位22年,38歲時 駕崩,廟號“英宗”。英宗雖然壽命跟他父親宣宗一樣,但他的一生卻比其父要曲折得多。
  英宗很早就得到命運的垂青,
出生兩個多月便被冊立為皇太子,成為有明一代年紀最小的皇 儲。父親宣宗結婚10年沒有子嗣,對這個姍姍來遲的太子自然十分疼愛,並寄予厚望。宣宗 駕崩後,在祖母張太后的主持下,年僅9歲(實際年齡只有7歲)的朱祁鎮順利登上皇位,君 臨天下。這是他一生中的幸運之處。但從另一個角度說,幼年喪父,不能不說是人生一大不 幸。而更可悲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竟然連自己的生母是誰都產生了疑問。

誰是生母

  誰是英宗的生母?在這關繫到皇家龍脈的大事上本不應成為問題,但英宗的生母的確存在着 不同的說法。

  孫貴妃說。《明書》、《明實錄》等書持此說。《明書》中記載孫貴妃於“宣德二年十一月 ,生英宗皇帝”。孫貴妃,永城縣(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孫忠女。10歲時,經彭城伯夫人 、張太后母親向成祖推薦,選入內宮撫養。永樂十五年(1417),冊封為皇太孫嬪。宣宗即 位後,冊立孫氏為貴妃。朱祁鎮的出生並被立為太子,成為孫氏爭奪皇后之位的最重要的砝碼。後來太后和諸大臣同意宣宗廢掉胡皇后,冊立孫貴妃為皇后,應是母以子貴。

  宮人說。還有些人認為英宗為宮女所生,孫氏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偷偷抱養宮人之子為己子 ,而那個宮女卻銷聲匿跡了。《明史稿》記載孫氏“子宮人子,於是眷寵日重”。查繼佐《 罪惟錄》也說孫貴妃“寵冠後宮,宮人有子,貴妃子之”。《明史》中也認同這種說法。

  當時人王-的著作《寓圃雜記》裡有更加詳細的記載:

  宣宗胡皇后無子,宮中(一雲紀氏)有子,孫貴妃攘為己子,遂得冊為皇后,而廢胡為仙姑 。……英宗立,尊張太后為太皇太后、孫為太后。胡每事謙讓,不敢居孫之右。正統七年, 太皇太后崩,凡六宮有位號者皆得祭奠,胡不敢與太后之列,惟與諸嬪妃同事。孫太后知而 有見譴之意,胡因痛哭而殂。太后命閣下諸臣議治喪之儀,時楊士奇臥病於家,諸臣往問, 士奇曰:“當以後禮殮,葬景陵。”問者曰:“此非內中所欲。”士奇遂面壁不答,惟曰: “後世罵名。”諸臣因議以嬪御禮葬。天順六年,孫太后崩,英宗尚不知己非孫所出,惟皇 後錢氏知其詳,亦不言。八年,英宗大漸,後泣訴曰:“皇上非孫太后所生,實宮人之子, 死於非命,久無稱號。胡皇后賢而無罪,廢為仙姑。其死也,人畏孫太后,殮葬皆不如禮。 胡後位未復,惟皇上念之。”英宗始悟,卒如其言,遺命大行尊崇之典。

  據王-的記載,英宗是在他在位的最後一年才從皇后錢氏口中知道自己本是宮人之子,但年 長日久,他已無法知道生母的身世和下落(按錢後的說法,英宗生母“死於非命”,從孫貴 妃跟胡皇后爭寵得逞並進而逼死胡氏的情況來看,這是很可能的),只好把一腔同情寄予被 廢的胡皇后身上,為她重修陵寢,一切按照皇后的規制辦理。錢皇后為什麼要替與自己毫不 相干的廢后胡氏說話?原來,作為英宗的皇后,錢氏並沒有生過皇子,而當時周貴妃卻有一 子,即後來的憲宗。這種情形跟當年胡皇后無子、孫貴妃有子的情形極其相似。也許正是由 於這一情形,使得錢氏深為同情胡皇后吧。錢皇后很幸運,並沒有因無子而被廢。

廣運之寶(白石)

  錢皇后出身低微,英宗很想給她的家人加官晉爵,但錢氏卻推辭了。皇后的家族沒有封爵, 這在有明一代是很少見的。這使英宗很敬重她。最動人的故事發生在土木事變之後。當時, 錢皇后把宮裡的家底都拿出來交給瓦剌的使者去營救英宗。她日夜哭泣,困了就臥在地上, 結果弄瞎了一隻眼睛,弄壞了一條腿。英宗回來被關在南宮做太上皇,很鬱悶,錢皇后都委 婉勸解,讓英宗舒緩一下心情。所謂“患難夫妻”,也不過如此了。所以英宗對錢皇后絕對 是一心維護,即使立了周貴妃的兒子為皇太子(即後來的憲宗),也不會像他父親一樣廢掉 皇后。他擔心自己駕崩後錢氏受周貴妃欺負,特地在臨終之前遺命“錢皇后千秋萬歲後,與 朕同葬”。明代此前的慣例是一帝一後同葬,這道遺命就等於告訴周貴妃:你的兒子做了皇 帝,但錢皇后的太后地位是不能動搖的。果然,英宗死後,周貴妃就鬧了起來,要獨稱太后 ,排擠錢皇后。大學士李賢、彭時就以英宗遺命為理由反對,最後憲宗從中做個妥協,兩宮 並尊,周氏和錢氏同為皇太后。等到錢太后去世時,周太后又從中作梗,不讓錢氏與英宗合 葬。因事關國體,大臣們又起來反對,竟至“百官伏哭文華門外”。最後,又是權宜之計, 錢太后葬於英宗玄堂左邊,右邊空着留給周太后。這時,周太后居然派人暗中做手腳,讓錢 太后壙位距離英宗玄堂數丈之遙,而且將中間堵塞起來,其意就是不讓錢太后在另一個世界 跟英宗見面。周太后的做法如今看起來是有點可笑,但在當時卻是非常現實的考慮和思路, 反映了宮廷鬥爭的複雜性。從這個方面來說,錢皇后能為宣宗廢后胡氏說話,實際上折射出 她對自身命運的某種憂慮。

  不管英宗是宮人所生還是孫氏所生,總之都是龍脈。因為在紫禁城內,除皇帝外,只有皇帝 的妃嬪,服侍的宮女和太監,不會有其他成年男子。英宗的生母為誰,宣宗自然心知肚明。 如果確為孫氏奪宮人之子為己子,對宣宗來說,總是自己的骨肉,無傷大局,同時還可以幫 助自己寵愛的孫貴妃登上皇后寶座,或許是心照不宣地默認了這個事情

 從以上所述,
可以看出英宗的身世方面有很大的悲劇性。而同時,英宗作為一位政治人物, 他的一生極富大起大落的戲劇性,也不乏某種悲劇因素。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極時,距朱元璋開基建國已有近70年的時間了。經過前面五位皇帝 的經營,國家已經恢復穩定,經濟得以復甦,呈現出繁榮強盛的態勢。特別是英宗的祖父、 父親仁、宣二宗繼承洪武、永樂基業,又能勤政愛民,當時宇內承平,史稱“仁宣之治”。 英宗是明朝建國以來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軍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張氏和內閣三楊 手中。太皇太后張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親,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統朝前期 政治活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家大事多稟裁決。三楊,即楊士奇、楊榮、楊溥,是明 朝歷史上少有的“名相”。他們歷永樂、洪熙、宣德三朝,有着豐富的治國經驗。因此在英 宗親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續着仁宣時期的發展軌跡前進着。正統七年(1442),太皇太后張 氏去世,三楊也先後淡出政治舞台,幼沖天子已經逐漸長大成人。如果按照歷史發展的正常 邏輯,英宗最起碼應當是個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親政之後幾年內,卻發生了一件對 明朝歷史影響極大、對英宗本人命運也影響極大的事件——土木堡之變,給他的命運帶來了 巨大的落差。

誰是對手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着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時刻提防蒙古鐵騎入侵北邊,騷擾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統治,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勢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 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達領兵出征北元。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逃離大都(今北京市),返回 漠北。雖然蒙古無力與明朝一爭天下,但雄踞北方,時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脅。

  明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北元作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晉、寧、遼、岷等邊塞諸王 ,分鎮要害邊地,屯駐重兵,形成了一道抵禦蒙古的防線。洪武年間,太祖還多次出兵打擊蒙古勢力。永樂年間,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實際上是把抗蒙總部搬到了前線,先後5次親征 ,使得北部邊境稍得安寧。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朱棣病逝。

明長城寧武關

  自仁、宣時期起,明朝對蒙古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對蒙古主要采 取以攻代守,主動出擊的策略,長驅直入,極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勢力。此時則轉變為鎮 守九邊、互市往來的以守為攻的方針。蒙古游牧經濟有其內在的不足,生產分工不發達,手 工業製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業品缺乏,必須依靠其他途徑獲得。獲得的手段不外 乎有兩種:掠奪和貿易。貿易又分為朝貢貿易和馬市貿易。馬市貿易,設於邊境,蒙古以駝 馬皮毛換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買賣銅、鐵、兵器。朝貢貿易,始於永樂朝,入貢 駝馬獸皮,明朝則估價給值,另有大量賞賜。但是這種朝貢體系隱藏有很大問題,蒙古派遣 的使團人數越來越多,沿途州府供應吃力,而且其間夾雜不法之徒,頻頻生事。如果得不到 滿足,蒙古就會侵犯邊境。正統初期,英宗忙於用兵麓川,無暇北顧,使得也先(蒙古首領 ,自稱太師淮王)利用機會擴大勢力範圍。也先先是向西發展,將依附明朝、屏衛明朝西翼 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後揮兵東下攻取兀良哈三衛。此時,也先的勢力範圍西起今日的新疆 、甘肅、青海,東至遼東地區。

  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餘人進馬,詐稱3000人。明朝大宦官王振怒其詐,削減 馬價,也先遂以此為藉口領兵大舉進犯。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草率決定親征。這次親征, 英宗的本意是想效仿其曾祖父成祖5次親征蒙古的壯舉。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鈺留 守北京,率大批官員,挑選精兵50萬出師迎敵。八月十三日,大隊人馬駐紮在土木堡,旋被 也先部隊包圍。土木堡地勢雖高卻沒有水源,掘地兩尺仍不見水,士兵饑渴兩日,戰鬥力大 為下降。十五日,明軍被蒙古軍擊敗,50萬大軍傷亡過半,公侯大臣死難者甚眾,可憐英宗也被也先擄去,轉瞬間就由貴不可言的皇帝變為階下囚。

  土木堡之敗,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嶺,也是英宗人生經歷的第一個谷底。幸好在英宗明金山嶺長城屏蔽敵台障牆。

  被俘的一年時間裡,也先對這位對手頗為尊重。據說也先命每2日進羊一隻,7日進牛一隻, 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進牛奶馬奶。北方天氣寒冷,他還曾令妻子出獻“鐵腳皮”,給 英宗禦寒暖腳之用。也先曾經對明朝使臣說過這樣的話:“大明皇帝與我是大仇,自領軍馬 與我廝殺。天的氣候(意志),落在我手裡。眾人勸我殺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 我特着知院伯顏帖木兒,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每(們)捉住我時,留得到今日麼?”

  英宗被俘,也先視為奇貨可居,想以此要挾明廷。而明朝這邊,在英宗被俘後,于謙等人擁 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史稱景帝或代宗。經過一番較量後,原本被視為奇貨的英宗變成 了空質,也先於是有送英宗南歸之意。然而景帝對於英宗南歸併不積極。後右都御史楊善等 人請命出使,景帝所給敕書只是有關議和內容,不提迎復英宗之事,也不給金帛等賞賜的禮 物。楊善只好變賣家產,自己購買了些禮物。在他的積極斡(wò)旋下,英宗得以平安南歸。

  但是在迎接朝見英宗的禮儀上,景帝與大臣又產生了矛盾。景帝認為儀禮過重,應該從簡。 大臣提出異議。最終還是英宗在幾封書信中稱自願迎奉從簡才緩解了局面。見面之時,仿唐 朝天寶之亂後玄宗、肅宗禪讓之禮,英宗、景帝之間禪讓。隨後,英宗被送入南宮,開始了 7年的幽禁生活。7年間,英宗未能踏出南宮半步。名為太上皇,實為囚徒。英宗被幽禁在南 宮期間,景帝為了確保自己的地位,防止英宗復位,做了兩件事。

  一是對英宗嚴加看管。南宮大門常年緊閉,日常的飲食衣物都是從一個小窗戶遞送進去。為 防止南宮與外面聯絡,紙筆極少供應。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錢皇后不得不做些針線活出售 來換取必要的食物,有時還要靠娘家貼補一些。有個太監說南宮的樹木多,恐怕會有人越過 高牆與英宗聯繫,景帝遂命將大樹砍伐。當然,雖然景帝時時刻刻防備英宗復辟,但他並沒 有對皇兄做得太過分。有個叫徐正的刑科給事中建議英宗不宜居住南宮,應遷置所封之地以 絕人望。景帝聽後愕然,並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反而將其治罪。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