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帝國征西--漢與羌人之戰
送交者: 一葉扁舟 2008年01月08日14:15:1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帝國征西--漢與羌人之戰zt


羌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部族,從秦漢時便屢見史書記載,五胡之際更成立一方政權,參與中原的軍政角逐。

羌人在古代是西部戎狄的一部分,戰國早期,在現今青海一帶的黃河上游地區羌人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據史書記載,最早的羌族名人無弋爰劍在秦厲公時被俘獲作秦國的奴隸,後來逃走“亡入河湟間”。當地部落沒有生產,以射獵為生,爰劍無疑在秦為奴勞動時學到農業、畜牧的技術,便“教之田畜”,“遂見敬信”。在爰劍及其幾代子孫的領導下,羌開始發展並興盛。

秦國作為西方強國,“威服羌戎”。“及秦始皇時,務並六國,以諸侯為事,兵不西行,故種人得以繁息”,併吞山東六國之後,又“西逐諸羌”。楚漢相爭時,匈奴冒頓單于用兵,“威震百蠻,臣服諸羌。”漢武帝對匈奴發動反擊戰,為切斷匈奴和羌人的聯繫,設置河西四郡。武帝、宣帝、元帝之時與羌人有三次較大的戰爭,羌人犯邊,先後由李息和徐自為、趙充國、馮奉世率兵,均很快的平定,“之後數十年,四夷賓服,邊塞無事。”


王莽代漢,羌人乘中原大亂開始遷徙進入河西地區。建武九年(公元33年),在班彪的建議下重新恢復在武帝時期開始的護羌校尉,因為投降居住在塞內的羌人在強大的漢帝國面前長期受到戰敗者的待遇,而且“習俗既異,言語不通,數為小吏黠人所見侵奪,窮恚無聊,故致反叛。”設置護羌校尉的目的就是針對這種情況“理其怨結,歲時循行,問所疾苦。”並且利用塞外的“羌夷”作為帝國邊防的耳目,提供情報,使帝國對來自塞外的侵略早做準備。


東漢建武十年(公元34年),羌人的叛亂還是發生了,中郎將來歙率軍平定。此後兩年,羌人大種先零和武都羌先後侵犯帝國邊境,時任隴西太守的馬援將軍都很快戰勝,並且降服之,把歸順的羌人遷往內地、甚至三輔。這以後,二十年太平無事。


直到中元元年(公元56年),武都羌再叛,“殺略吏人”,但被隴西、武都地方軍隊鎮壓。中元二年(公元57年),燒當羌首領滇吾率五千部眾侵犯隴西邊塞,漢軍接連失利,西部羌人紛紛乘機響應,一時動盪。永平元年(公元58年),中郎將竇固和捕虜將軍馬武前來,大破滇吾,並將降者七千口安置在三輔。次年,滇吾歸降,他的兒子迷吾卻仍然偶爾有寇盜之舉。此戰之後,帝國西部又安定十七年。


建初元年(公元76年),幾種羌人又叛。這次叛亂的原因史書中倒是有比較明確的記載,邊境上的一個縣城,有一名縣吏霸占羌族婦女,被其丈夫所殺,而縣長在追捕殺人犯時又被其部落殺死,於是隴西、金城地方出兵鎮壓了叛亂部落。建初二年(公元77年),前面提到的迷吾便和諸種羌人怨恨不安,計議叛逃出塞,又將前來追擊的金城太守殺死。迷吾乘勢聯合諸部共五萬人大舉侵犯隴西、漢陽等帝國邊境郡城。洛陽派行車騎將軍馬防、長水校尉耿恭大破羌人,修築邊境城塞,又維持穩定七八年。


從東漢前期便可以看出,羌人大量遷徙到塞內,在西部地區和漢人雜居,直接處於帝國的統治之下,難免受到官吏豪強的欺壓。羌人也風俗剽悍,野蠻不羈,是難以保證長期和平局面的。大約一二十年便有一次動亂,往往是由小亂激成大亂,地方不足以壓制,帝國就派重要將領率中央軍前來平亂,而後又可以安定一個較長的時期,直到下一次動亂。總體而言,帝國對羌人的統治是強有力的,大體是安定的,叛亂間隔性地發作一次,騷擾邊境,危害不深,而且都是很快便被制服。


元和三年(公元86年),迷吾復叛。章和元年(公元87年),護羌校尉傅育策劃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組織河西、隴西等幾郡合圍,規劃一舉殲滅叛羌。但傅育輕敵,獨自先進,被迷吾襲擊殺死,漢軍死八百八十人。迷吾更於諸種聯兵七千人侵入金城塞,卻被新任護羌校尉的張紆打敗,便向漢軍請降。張紆接受,設宴招待,卻在迷吾等人酒醉之時親自與伏兵大加殺戮。殺死迷吾等八百多人。迷吾的兒子迷唐悲怒之餘侵略隴西邊塞失敗,退回大小榆谷,團結羌胡,聲勢頗盛。永元元年(公元89年)鄧訓取代張紆任校尉,離間羌人,才有所瓦解,在他任上的三四年裡局面安定,被羌胡所信服。


永元四年(公元92年),鄧訓病逝,蜀郡太守聶尚繼任。聶尚見此前帝國屢次出兵征討,也不能完全解決羌人的問題,於是變換策略,向迷唐傳遞和平的訊息。迷唐藉此接近邊塞,並派自己的祖母虛委一番,老婦走的時候,聶尚親自餞行,還派人護送。但是迷唐卻殘殺護送前來的漢人,且利用漢軍沒有防備之機再次入寇金城邊塞。永遠五年(公元93年),貫友任護羌校尉,認為只有對迷唐實施軍事打擊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出塞攻擊,並在征討羌人根據必經的河水之上造河橋,方便行動。迷唐敗走遠遁。永元八年(公元96年),新任校尉史充出塞攻擊迷唐,失敗,死數百人。

以上從元和三年(公元86年)至永元八年(公元96年)十年之中,有傅育、張紆、鄧訓、聶尚、貫友、史充六任校尉,都是積極主動的規劃平羌策略。戰場局限在金城、隴西的邊塞地區,漢軍經常組織兵馬出塞作戰,迷唐為主的羌人面對漢帝國雖然屢受打擊,但仍然不屈,卻不能對帝國構成有力的威脅。帝國雖然優勢,也不能徹底剿平羌人的反叛。


永元九年(公元97年),迷唐聯合諸種攻入隴西塞內,又脅迫塞內的羌人加入,一時間有三萬之中,隴西兵敗。洛陽再次派征西將軍劉尚、越騎校尉趙代率大軍三萬征討。一場惡戰,擊潰迷唐,但是兩位將軍沒有果敢的繼續追擊。永元十年(公元98年),洛陽命謁者耿譚、王信取代兩位將軍主持戰局,耿譚於是用利誘招降之策。羌人大敗之餘,紛紛離散歸附,迷唐恐懼請降,並被發送到洛陽面見皇帝。但是反覆無常的迷唐於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脅迫塞內一部羌人逃出塞外,並於永元十三年(公元101年)犯塞,校尉周鮪、金城太守侯霸出塞進擊。侯霸作戰勇敢,擊敗羌人,且收降數千人,安置到塞內隴西、漢陽、安定。迷唐自此部眾孤弱,再也無力為害邊防。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安定郡中降羌幾百人叛亂,“郡兵擊滅之,悉沒入弱口為奴婢。”


帝國西部邊境羌人的不時叛亂、侵擾暫時被完全控制,直到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安然無事五年時間。


帝國將隗囂的割據勢力消滅,開始接觸到羌人,從建武九年(公元33年)恢復護羌校尉到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羌人大起之前是東漢統治羌人的前期。在約74年的時間裡,和平安定的時期有50年左右,戰亂的時間20餘年。這個時期漢帝國實力雄厚,對羌人的統治和作戰是占據優勢、掌握主動的,面對羌人的大舉叛亂都能即時平定;戰場基本就局限在隴西、金城、漢陽邊塞一線,對帝國整體的影響是不大的,對羌人的戰爭倒是為很多帝國將軍提供了立功揚名的機會。還有從中元年間起到以後近50年的時間裡,都是滇吾、迷吾、迷唐祖孫三人作為羌人暴動的主謀,因為他們的部落以黃河上游地區的大小榆谷一帶為根據,這裡“土地肥美”,“又有西海魚鹽之利”,兼地勢險要,即便被漢軍戰敗,也能夠依據此處恢復實力。而羌人對帝國的統治往往不滿,在矛盾激化的時候,便聯合反抗,對帝國西部邊疆形成一定威脅。但是羌人雖然比較勇猛善戰,而且人數眾多,卻因為部眾不一,從沒有一個統一的組織,各個部落之間互相“抄掠”,“以力為雄,不相統一”。所以每次大舉叛亂需要聯合的時候總是要“解仇盟詛”一番,暫時達成鬆散的聯盟;而漢軍針對這種情況,應對之策經常是“賞賂離閒之”,“誘以財貨”,羌人則很快“由是而散”。以夷制夷也是帝國的御戎之策,就連羌胡人自己也知道“漢家常欲斗我曹”。


漢帝國對羌人的統治駕馭在洛陽時期沒有長安做的成功,在東漢近二百年的歷史中,在帝國西部漢羌之戰上可以發現一個規律:從建武年間直到黃巾起義的一百五十年中,羌人的叛亂侵襲是間隔性的爆發的。


每次戰亂持續時間從二三年到十餘年不等,平均在五六年左右;期間的安定時期平均大約為十幾年。往往是由於帝國統治令羌人積怨而發起反抗和侵略;但最後又會被帝國軍隊所鎮壓降服。


前期帝國處於發展興盛的時期,對羌人能夠掌握主動,處理動亂手段有力,能迅速控制局勢,戰亂帶來的危害有限,局限在西部幾個邊郡;後期則爆發了三次嚴重的羌人叛亂,戰禍波及至帝國腹地,從關中三輔直到洛陽附近都受到羌人侵擾,僅為此三次戰爭耗費約三百七十億。這個有帝國衰落的原因,也有前期大量遷徙降羌安置在內地有關,一旦有事羌人直接在帝國內部發作起來,所以為害較以前邊塞上的戰鬥要大得多。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洛陽決定撤回駐紮在西域的漢軍將士,並命騎都尉王弘徵調金城、隴西、漢陽等地的降羌隨軍前往迎接。隨軍羌人畏懼前路遙遠,恐怕不能生還,走到半路便有很多逃走的,漢軍予以追殺,甚至將整個小部落剿滅表示懲罰。羌人大驚,於是先零羌首領滇零與鍾羌掀起了大規模叛亂。雖然羌人歸附時間長了,連像樣的兵器都沒有,但是長久以來的積怨一時爆發,郡縣難以鎮壓。於是車騎將軍鄧騭、征西校尉任尚率帝國五營兵及諸郡兵馬五萬人前來,駐紮在漢陽。永元二年(公元108年),鍾羌打敗鄧騭殺漢軍千餘人。冬天,任尚出戰,也遭大敗,死者八千餘人。中央軍失利,羌人氣勢大振,從并州西河郡、安定郡、北地郡處處羌人叛亂,向東深入帝國腹地,京師戒嚴,向南攻入漢中,太守戰死,一時間,整個帝國西部地區動盪不安。滇零乾脆在北地自稱“天子”,鄧騭無功而還,留下任尚繼續在漢陽節度漢軍。永元三年(公元109年),騎都尉任仁率軍營救關中也遭失利,而他的部下更是放縱擾民,不久任仁被召回洛陽處死。永元四年(公元110年),漢軍久出無功,任尚退回長安防備。洛陽舉行四府會議,商議放棄涼州,集中力量對付北方的匈奴叛亂,由於虞詡的爭辯才沒有執行這項錯誤的提議(詳見拙文帝漢名英之虞詡)。永元五年(111年),任尚無功免職,羌人深入到河東、河內,黃河南北經受恐慌。局勢十分不利,而關隴郡守多是內地人,沒有堅持抗戰的決心,紛紛上書請求將邊郡內徙,朝廷無奈批准。於是遷徙百姓,收縮地方,將隴西、北地、上郡、安定向中心地帶轉移,百姓被強迫搬遷,一路上流離死散,又逢災年,帝國西部一片哀鴻。而任尚終於在上黨打敗一部羌人,緩解了羌人對京師的威脅壓力。漢軍又刺殺叛亂的漢人首領,戰敗了與羌人為黨羽的漢人叛軍。永元六年(公元112年),滇零死,妻子零昌立為首領,由狼莫輔佐。任尚再次被罷免。永元七年(公元113年),以後將長期與羌人作戰的騎都尉馬賢和護羌校尉侯霸在安定取得一次令人振奮的勝利。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局勢仍然艱難。

元初二年(公元115年),漢陽太守龐參的招降取得一定成功,收降七千人。帝國堅持作戰,局面稍有好轉,命征西將軍司馬鈞與龐參一起征討北地羌人首領。龐參失敗,司馬鈞在北地丁奚城大敗羌人黨羽漢人杜季貢。接着部下違令冒進,又被羌人大敗。一度有所好轉的局面又有陷入被動的危險。任尚自始至終參與平叛之徵,雖然鮮有勝績,畢竟對前線情況足夠了解,於是又被起用。但是面對西北亂局任尚並沒有把握,心中憂恐,多虧虞詡再次獻計,並被採納。將前線各郡屯兵罷免,由郡兵出錢買馬,組織了一支萬人左右的騎兵,轉守為攻,戰局終於為之一振(詳見拙文帝漢名英之虞詡)。任尚派遣輕騎出擊丁奚城中的叛黨,殺四百人,獲牲畜數千頭,開始在戰場上接連取得勝利。而虞詡在武都的勝利也有力的支持了漢軍在西部戰場的作戰。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度遼將軍鄧遵率南匈奴騎兵進擊零昌於北地、任尚對丁奚城的羌人均戰勝,接着任尚再次攻打零昌所在的北地,這裡是羌人叛亂的核心根據,“殺其妻子,得牛馬羊二萬頭,燒其廬落,斬首七百餘級,得僭號文書及所沒諸將印綬。”羌人暴亂開始在帝國打擊之下衰落步入低潮。元初四年(公元117年),任尚派降羌五人刺殺了在丁奚城為羌人黨羽的漢人杜季貢,接着又派降羌號封刺死僭號稱天子的零昌。此時,只剩下一直輔佐零昌的狼莫還在負隅頑抗,馬賢前戰失利,任尚趕到,於是聯營俱進,與狼莫相持六十餘日,最後在富平河上決戰。這一戰大破羌人,斬首五千級,牛馬牲畜十餘萬,平羌之戰取得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西河羌人萬餘見形勢大變,便向鄧遵投降。元初五年(公元118年),狼莫也被刺殺,“自零昌﹑狼莫死後,諸羌瓦解,三輔﹑益州無復寇儆。”至此,從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開始的羌人在帝國內部的叛亂歷經十年終於完全平定。


這次大亂對帝國打擊十分沉重,也是帝國步入亂世的一個標誌。十年之戰費用二百四十億,平均每年二十多億,而依照平時慣例,帝國每年花在南匈奴和西域的錢一共不過兩億左右,當然這和物價高漲也有關係。此前羌人叛亂影響不過在邊塞一線,帝國為了便於控制,往往將被俘獲或投降的羌人大量遷徙到內郡,導致這次在帝國內部大規模的作亂,戰局一度失控,損失慘重,“府帑空竭。延及內郡,邊民死者不可勝數,並涼二州遂至虛耗。”並且南匈奴、鮮卑、南方蠻夷都乘勢反抗帝國統治,國內人民起義也頻繁發生,這些雖然都被很快平定,卻也令安定了數十年的帝國一時之間焦頭爛額、疲於應付。但當時執政的鄧太后依靠眾多能臣和帝國當時絕對優勢的實力最終扭轉不利,“危而復安”。平羌之後,四方無事,立即着手重開西域,表明帝國的開拓精神和強大實力仍然沒有消退。


從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到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馬賢又一次戰勝,在這八年裡帝國內部罕見羌人暴動,但邊塞地區仍然有羌人侵擾。帝國名將馬賢這段時間轉戰西陲,屢戰屢勝,揚名封侯。斬首、收降數萬人,羌人叛亂的餘波也被平息。漢軍無仗可打,“自是涼州無事”又有八年時間。


陽嘉三年(公元134年)羌人又組織犯邊,到永和四年(公元139年)期間六年,叛羌多次擾動邊城,但都被以馬賢為主的漢將剿滅。


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到建康元年(公元144年),五年之中,又爆發一次令帝國西部動盪不安的羌人大亂。永和五年(公元140年)西部叛羌大起,侵略向東波及三輔,於是馬賢被任命為征西將軍率軍西征。不幸的是,永和六年(公元141年)馬賢戰敗身亡,羌人聲勢大振,沒有能被及時平定。但接替馬賢轉戰的武威太守趙衝力戰叛羌,幾年中斬殺招降眾多,羌人暴動因此又被帝國有力地鎮壓。由於這幾年戰場擴大,損失較重,從永和年間算起“費用八十餘億”。這是東漢後期羌人叛亂的第二次高潮。


在這兩次羌人叛亂高峰中帝國雖然頗為被動,尤其以永初之亂最受打擊,但是帝國始終不乏強力干將,虞詡、任尚(兩人在永初、元初年間是主要人物)、馬賢(近三十年裡都是平羌主要將領)、趙沖(第二次永和羌叛的主將)是主要功臣,在平亂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為帝國所矚目,成就當時名人。


自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到延熹四年(公元161年)的十六七年中除了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戰勝羌人兩次,大體是安定的。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至建寧二年(公元169年)的九年中,羌人再次暴動高潮,但很快被帝國控制住局面並最終在段熲的剿殺之下大敗。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先零等羌大起,合力寇掠並涼二州,時任護羌校尉的段熲被涼州刺史約束不能立功,反而被罷免。信校尉胡閎沒有威望才略,羌人乘勢暴起,危及帝國內地。此時,早就想在平羌之戰中立功的皇甫規主動請纓,被任命為中郎將持節督關西漢軍,才戰敗叛羌,威望大振,受降十萬餘人,局面得到控制。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皇甫規再次戰勝,並且上書將帝國西部的一批貪官污吏繩之以法。羌人為之感動,歸降又有十萬餘。羌人大部的暴亂已經得到基本平定。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先零羌大舉侵略三輔,護匈奴中郎將張奐大破之,斬首萬餘人。


而護羌校尉段熲取得了漢帝國對羌人的最終勝利,從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到建寧二年(公元169年),段熲基本都在與羌人作戰中度過。面對羌人反覆無常的叛亂給帝國造成的危害,段熲決心徹底將羌人的有生力量予以堅決地殲滅。在他率領下漢軍出塞深入窮追,並掃蕩塞內叛羌,十年之中,連續作戰,屢獲大勝,於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將西部邊塞外的羌人叛亂勢力剿滅,西羌平定;接着將盤踞禍亂塞內的東羌先零等部於建寧二年(公元169年)掃蕩一清。段熲“凡百八十戰,斬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羊騾驢駱駝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費用四十四億,軍士死者四百餘人。”段熲“行軍仁愛,士卒疾病者,親自瞻省,手為里創。在邊十餘年,未嘗一日蓐寢。與將士同苦,故皆樂為死戰。”真不愧是帝國名將!


皇甫規、張奐、段熲號稱“涼州三明”,在帝國對羌人最後的決戰中各施方略,終於徹底解決了羌人對帝國的威脅。


在東漢帝國的四方征戰之中和羌人的反覆戰爭是最引人注目的,匈奴很早降服,北匈奴被漢軍兩次深入打擊,日益遠逃,南匈奴在後期幾度叛亂都被迅速平定;鮮卑猖獗一時甚至超過羌人的威脅,但是只持續了較短的時期;至於南方蠻夷、烏桓、西域等基本沒有大規模破壞的暴亂,有所動亂而不能有較大的危害。唯獨羌人從東漢之初直至帝國末期始終叛服無常,幾次深入侵犯帝國。而好戰的帝國對羌人從未手軟,很多名將都在西征中揚名立功,令人仰慕,以至於風氣所流,曹操在自白中也直言當初志願是希望有朝一日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故漢征西將軍曹侯之墓”。


帝國西部成為名將立功的戰場,顯示帝國擁有統治四方權威的祭壇。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7: 糧票制度是一種福利和一種社會保障制度
2007: 曹樹基:1959-1961年中國的人口死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