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歷史血脈---三皇五帝與五霸七雄
送交者: sign 2010年09月25日17:45:5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歷史血脈---三皇五帝與五霸七雄

 

一、歷史舞台的血脈關係

 

據傳是姜太公所著的乾坤萬年歌里,開篇有這句詩:太極未判昏已過。風后女媧石上坐。三皇五帝己派相。承宗流源應不錯。很顯然,這詩句決不是四書五經那個年代以前幾百年的人所寫的。一般人看四書五經都有些費力,看四書五經以前幾百年的文句,那費力不是一點點,怎麼可能這麼輕鬆就看懂了呢。

 

但是,這詩句闡述了一個觀點-----中國歷史是中國的三皇五帝所派之相(表象,現象),中國歷史的節目單,是三皇五帝擬定的,或者說是他們要插手的。按佛教理論,三皇五帝去世後,他們的中陰身即沒有投胎,也沒有升到兜率天,而是留在了人間,三皇五帝的中陰身們(所謂的在天之靈)通過他們的血統來導演着中國歷史,其目的是什麼?也許是自然而然的率性之作,也許是維護着自己的香火。

 

按照中國的傳說與史實,中國歷史上的閃光點(也就是頂級名人),可以排列如下

 

盤古氏(開天闢地)

女媧氏(造人)

有巢氏(發明蓋房子)

燧人氏(發現了火的使用)

伏羲氏(也許也稱太昊,開創了文化---畫八卦)

神農氏(開始了種植和醫藥)

炎黃二帝(開始了人類之間的爭戰殺戮)
顓頊帝嚳以及堯舜二帝(實踐着人間的和平治理。黃帝長子玄囂後裔是帝嚳與堯,黃帝次子昌意後裔是顓頊和舜,黃帝幼子可能是少昊,其後裔是嬴姓)

禹(開始了家天下---夏朝的開始)

之後是商周秦漢等等。

 

簡化的排列是:盤古 女媧 有巢 燧人 伏羲 神農 炎帝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舜 禹夏 漢等等

 

編成排列句,如下

盤古女媧天地人(造了天地人)

有巢燧人房爐起(有了房子和爐子)

伏羲神農書藥現(有了文本和醫藥)

炎黃顓頊戰和平(開始了人間的戰爭與和平)

帝嚳堯舜人倫事(繼續人間的和平)

夏商周君相行(奴隸制社會中的君王與官僚的表演)

秦漢魏晉南北朝(秦之後的朝代)

隋唐宋元明清共(共指的是中國的兩個共和國 一個是Republic of China 簡寫是R.O.C. 即中華共和國-----中華民國,另一個是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即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兩個共和國其實都是西方民族(或稱為北方民族)的蘇聯俄國提攜的果子)

 

這就是中國歷史。日本電影《敦煌》中,有個情節,西夏國王元昊對着視死如歸併且不自量力地衝過來的敵軍將領,喃喃自語到: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決不是你。那麼,我們現在看到的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也就是以上的排列句了。

 

分析一下這一組字碼:盤古 女媧 有巢 燧人 伏羲 神農 炎帝 黃帝 顓頊 帝嚳 堯舜 禹夏 漢。有人說神農氏就是炎帝。而黃帝以前的各位高人,全是創造家發現家發明家(包括黃帝自己也是發明家),都是中國的人類文明史中的牛人。黃帝之後,出現的才是人類文明史中的次一級人物----政治家或者是政治工作者(從政人員),在這個時期,發現家發明家們難以見到,中國的人類文明自此發展緩慢,只有朝代的更迭,沒有生產力的大進步,哪怕孔孟老莊這些聖人接着出現,也改變不了人類真正的文明---科技文明的進步緩慢的局面。

 

據稱,黃帝之子有玄囂、昌意。而玄囂、昌意的後代如下:

玄囂(少昊 也有說玄囂與少昊不是同一人)——蟜極——高辛(帝嚳)——放勛(堯)

昌意——高陽(顓頊)——窮蟬——敬康——句望——橋牛——瞽叟——重華(舜)

 

堯是個比較關鍵的人物,堯之前是家族內的貴族傳位,到了堯,王位傳給了一個平民“舜”,叫作禪讓,不過按照譜系,舜也是黃帝家族內的人,但是舜將王位禪讓給了禹(一說是禹發動政變並流放了舜。有人說舜是賢君,但按照天人感應理念,舜在位期間出現亙古未有的大洪水,這就說明舜不是賢君,不然不會有天災,而出現天災後,是由禹來完成水災的治理,所以禹繼承了王位),而禹在譜系中不是黃帝家族內的人,這樣問題就來了。所以說,禹是個真正關鍵的人。

 

從禹開始,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

 

總之,堯的禪讓最後導致了禹的家天下,出了這個紕漏,這該由堯的父親出手解決了。堯的父親是帝嚳(嚳的發音是酷),帝嚳先派他的一個兒子“摯”的後裔“成湯”出手,建立商朝,讓天下復歸黃帝一系,又出現問題之後,帝嚳再派他的另一個兒子“后稷”的後裔“周文王周武王”出手,建立周朝,使天下仍保留在黃帝一系手中。又出現問題後,帝嚳最後派他的兒子“堯”的後裔“劉邦”(劉氏是堯的後裔)出手,建立漢朝,使天下還是保留在黃帝一系手中。

 

直到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的分裂時期,天下不在黃帝一系的手中。

 

這個分裂時期,除了五個涼國(漢族張氏,漢族李氏、漢族<也是氐族>呂氏、鮮卑族禿髮烏孤、匈奴盧水胡族人沮渠蒙遜所建立)之外,春秋時期各國國號又被重新撿起來,有的不止舉起一次------其中有,兩個漢國(劉備、巴人李特李雄李壽建立)、三個魏國(曹丕、鮮卑人、冉閔各自建立)、兩個趙國(匈奴人與石羯人各自建立)、三個秦國(氐族人、羌族人、鮮卑人各自建立)、兩個齊國(鮮卑高氏以及江蘇人蕭氏建立)、晉(司馬氏建立)、燕(鮮卑人< 西伯利亞人>建立)、夏(匈奴人建立)、周(鮮卑宇文氏建立)、吳(孫權建立)、宋(江蘇人劉氏建立)、梁(江蘇人蕭氏建立)、陳(江蘇人陳氏建立)。

 

順便歸納一下,這個分裂時期,西伯利亞人(鮮卑人)先後在中國建立了涼國、魏國、秦國、齊國、周國這五個國家。匈奴人在中國先後建立了涼國、趙國、夏國這三個國家。石羯人建立一個趙國。氐族人和羌族人各建立一個秦國。吳人建立了吳國、宋國、齊國、梁國、陳國這五個國家。

 

二、三皇五帝與五霸七雄

 

如果把視界收到東周時期,看看那時的各個“霸”和“雄”的血統。人們常說東周時期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五霸指的是五個人物,七雄指的是七個國家,

 

1、  三皇五帝與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所指很清楚----齊、楚、燕、韓、趙、魏、秦。不過這是戰國中期(公元前333年),越王無疆被殺之後所呈現的戰國七雄

 

春秋末期的七雄-----七個大國分別是秦、晉、齊、燕、楚、吳、越。

 

之後情況有了變化。

 

首先是齊國,齊國自公元前481年陳成子陳恆(亦稱田恆)殺齊簡公,專擅齊政,形成“田氏代齊”, 自此,齊國還是叫齊國,但是核心血脈卻不是周朝建國之時周武王的得力干臣姜太公呂尚的血統。

 

然後是吳國,姜子牙的血統在齊國的王位上中斷8年之後,吳國於公元前473年被越所滅,周武王的父親(周文王)的大伯父(吳泰伯)所開創的國家國祚中斷。

 

再就是晉國,吳國滅亡之後的20年,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是為三晉。也就是說,姜太公的外孫(姜太公的女兒邑姜嫁給周武王之後生的兒子---姓姬,名虞,字子於)所立的國家也國祚幾乎中斷了,發生了位移。(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策命三晉為諸侯)。

 

自此戰國有八雄-----八個大國----秦、趙、魏、韓、齊、燕、楚、越。其中較為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秦國、燕國實力較弱。

 

公元前333年,越國為楚所敗。退縮到杭州灣以南的越國故地,在越滅吳的時候,所得的吳國地盤,全盤交給楚國(這時的楚國,算是報了一百七十年前吳國五戰五捷攻入楚國國都“郢”的亡國之仇)。此時越王雖然被殺,但越土還在越人手裡,越國的國土還是越王勾踐剛當上國王時所領的國土。不過越國己被排除在七雄之外,據傳越國是夏朝的後裔。

 

這個時期----戰國中期,七國爭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燕(姬姓,其祖是周文王的第五子---召公)

魏(姬姓,其祖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

韓(姬姓韓氏,其祖是周武王與姜太公女兒邑姜之子---武王幼子(小兒子),即晉國始祖)

(媯姓田氏,其祖是舜的第三十二代孫媯滿的後裔---陳完)

楚(羋姓熊氏,其祖是周文王的老師)

趙(嬴姓趙氏,其祖是周王朝第五位帝王----周穆王的首席車手造父後裔趙叔帶)

秦(嬴姓,其祖是周王朝第五位帝王----周穆王的首席車手造父的後裔非子)。

這其中,有三個姬姓國家-----其中兩個姬姓一個韓氏,兩個贏姓國家,一個媯姓田氏國家、一個羋姓熊氏國家)。

 

這個時候,周朝長子嫡系(吳)、姜太公的嫡系血統(齊)己經中斷國祚。而夏朝的後裔(也就是禹的後裔----越)也退出了主流舞台。而舜的後裔(田齊),以及周文王的庶子們(第五子、第十五子)、周文王的老師的兒子,周武王的軍師(姜太公子牙呂尚)的女兒、周穆王的車手,輪到這些人的後裔,登上了主流舞台。(在堯舜禹三帝之中,為什麼是舜的後裔在東周王朝顯靈,那應該是因為周王朝的祖先是后稷,而舜帝給了后稷一塊封地,並賜其號曰后稷,從而有了周朝的立國之本)。

 

在這裡,周王朝立國的關鍵項(從最早的祖宗的施惠人“舜”,到周文王二伯父<吳泰伯的二弟仲雍>、到周文王的老師,到周武王的幾個重要的兄弟、周武王的軍師,甚至周穆王的至愛----車手,這些VIP的後裔>)都照顧到了,都露臉了,都回報了,也都圓滿了,可以謝幕了。

 

另外,有必要一提,周朝的關鍵數似乎是五,沾到五的,都吉祥了:文王第五子,第十五子,第五個周王---周穆王,掛靠了這個“五”字,後世都發達了。

 

2、三皇五帝與春秋之霸

 

從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歷史上稱為春秋時代。在這二百九十多年間,社會風雷激盪,可以說是烽煙四起,戰火連天。僅據魯史《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四百八十餘次。司馬遷說: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

 

相傳春秋初期諸侯列國一百四十多個,經過連年兼併,到後來只剩較大的幾個。這些大國之間還互相攻伐,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權威,天子反而依附於強大的諸侯。一些強大的諸侯國互相征戰,“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爭奪霸權,爭做霸主。

 

春秋以後,“伯”、“霸”通假。“霸”字在中國古代第一次出現,是在《左傳》魯莊公十五年(公元前678年):“春,復會焉,齊始霸也。” 歷史上第一次說出“五霸”一詞的人,是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的齊國人賓媚人。孟子最先提出“五霸”這個概念。而當時他的原話是“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霸”則比“五霸”的外延更廣。

 

平王東遷之初,存千二百國,見於春秋經傳者,百有餘國,會盟爭伐者約十四國,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如果按照會盟諸侯者稱霸,那稱霸者大大不止五個。而如果是要周天子冊封才算的話,桓公九合諸侯,文公有踐土之盟,勾踐有徐州之會,受過周天子冊封為“伯”的也就只有齊桓公、晉文公、勾踐三個。而楚莊王旅和吳王夫差,只有會盟,然後是諸侯尊從,周天子沒有冊封,只有默認。鄭莊公以下犯上,自然得不到天子冊封。宋襄公敗於楚國,天子裝聾作啞。秦穆公西方小霸,天子不聞不問。也是沒有被冊封的

 

歸納一下歷史上五霸的八種說法中提到的十二個人(鄭莊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吳王夫差、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其中姬姓七人<鄭國、晉國、吳國>周文王的老師、周武王的軍師、周穆王的技師(車夫)、周朝的前朝商殷國王的長子,周朝前朝的前朝---夏朝中興國王少康、這些人的後裔有五人),從綜合國力強盛這個狀態與軍事力量深入中原這個行為來看,以此為標準,春秋之霸有八個人:

足智多謀的鄭莊公

尊王攘夷的齊桓公

制霸中原的晉文公

獨霸西戎的秦穆公

問鼎中原的楚莊王

復興霸業的晉悼公

縱橫江淮的吳王闔閭

稱雄東南的越王勾踐,

這八個人成為八個閃光點,串聯起了整個春秋時代,他們分別是救周王朝於崩潰之中的鄭桓公後裔,周武王軍師的後裔、周武王軍師的女兒邑姜的後裔(也是周武王的後裔)、周穆王車手的後裔、周文王老師的後裔、周文王二伯父的後裔(可以看作是周國姬姓長子嫡系後裔)、夏朝後裔。各路人物,可謂照顧全面,可謂承宗流源應不錯。

 

八種五霸說法如下:

1.“齊桓、晉文、秦穆、宋襄、楚莊”——《史記》   

2.“齊桓、晉文、楚莊、闔閭、勾踐”——《荀子·王霸》   

3.“齊桓、晉文、秦穆、楚莊、闔閭”——《白虎通·號篇》   

4.“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勾踐”——《四子講德論》   

5.“齊桓、宋襄、晉文、秦穆、夫差”——《漢書·諸王侯表序》   

6.“齊桓、晉文、晉襄、晉景、晉悼”——《鮚崎亭集外編》   

7.“鄭莊、齊桓、晉文、秦穆、楚莊”——《辭通》   

8.“齊桓、晉文、楚莊、夫差、勾踐”——部分中學課本(以周天子的冊封和默認為準)   

 

以下是基本上人人首肯的春秋時期八個霸王:

 

春秋之霸是春秋之人,是人,是貴族,而要成事,總要有幾個幫的。每個霸王后面,都站着兩三個真正的牛人,他們或是貴族,或是平民。但唯獨春秋首霸鄭莊公例外。

 

鄭莊公(姬姓,名寤生)是鄭國第三代君主,在位43三年,於公元前701年與齊、衛、宋等大國諸侯結盟,儼然已是諸侯霸主。然而僅幾個月後就病逝了,鄭國亦由盛轉衰。

 

齊桓公(姜姓,名小白)是齊國的第十五位君主,他得到兩張好牌----鮑叔牙、管仲,因而稱霸。在位也是43年(與鄭莊公相同),死後因為他的5個兒子因爭位而忙於內戰,屍體於死後67天才下葬。

 

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晉國第二十四位君。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十九年,飽嘗艱辛。即君位後,他任用他手中的兩張好牌---狐偃、趙衰,國力大盛。以先軫為將,在城濮之戰,退避三舍,反手還擊,以山戎大軍打破了楚國荊蠻大軍的不敗神話。文公死後,晉國之霸業猶維持百年之久。

 

秦穆公(嬴姓,名任好),得到兩張好牌----百里奚、蹇叔。全力進攻西戎,擴地千里。只是秦穆公的兒子不聽蹇叔勸告,派出百里奚的兒子孟明高和蹇叔的兒子白乙丙和西乞術,帶領三萬秦軍,攻打鄭國,結果在崤山被晉國軍隊全殲,三萬秦軍無一漏網。從此秦國在春秋時期不進中原半步(除了受楚國申包胥苦求而出兵攻擊吳國入郢的軍隊之外),專心經營西方。

 

楚莊王(羋姓,熊氏,名旅),任用伍舉、蘇從、孫叔敖等賢人,對晉國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最後大獲全勝,聲威大震,國勢日強,中原各國諸侯對楚國言聽計從,終成霸業。

 

晉悼公(姬姓,名周,一作糾),手中有好牌---韓厥、智罃、魏絳、趙武。推行和戎狄、聯宋吳,九合諸侯,將晉國地位再次推至巔峰,讓日益衰落的晉國霸業再度起死回生。

 

吳王闔閭(姬姓,名光),手握天上掉下的兩張好牌-----伍子胥和孫武子,立志稱霸天下。加緊戰備,首先把矛頭指向了強大的楚國。公元前506年,吳國聯合唐、蔡兩國,攻陷楚都“郢”。

 

越王勾踐(姒姓騶氏,名勾踐),手中有天下掉下來的兩張好牌----文仲、范蠡。被吳王闔閭之子夫差俘獲後,餵馬為奴三年,之後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十三年後,擊敗夫差,北渡淮河,完成霸業。

 

以下是有人提到但有更多的人不同意當選的四個霸王:

 

宋襄公(子姓,名茲甫),宋是商代紂王之兄微子啟的封國。宋襄公手中沒有好牌,無論是扶持齊國公子昭當上了齊國國(即齊孝公),還是泓水之戰中的 “不鼓不成列”,都是大舉仁義的旗幟。好心大意被楚俘,墨守德規被楚射。

 

晉襄公(姬姓,名歡),以他父親重耳手中的好牌為好牌,以先軫為帥,於崤山大敗秦軍,旋再敗秦復仇之師於彭衙。

 

晉景公(姬姓,名據),攻敗楚國,結束楚國霸業。但是他設立六卿制度卻為後來晉國的分裂打下基礎。

 

吳王夫差(姬姓,名夫差),丟失了他的父親留給他的兩張好牌。打敗越國和齊國(這時的齊國是姜子牙後裔的齊國----姜齊,不是後來的和孫武子同宗的田齊),壓制晉國,奪得霸主地位。但因國力空虛,民力凋敝,終於亡國,夫差自殺。夫差是唯一自殺的霸王。

 

以上名之為霸的,顯然有個現象----打擊和壓制非同姓諸侯者,吉,而打擊和壓制同姓諸侯者,凶。

 

齊與晉,分別是姜太公後裔與姜太公女兒邑姜的後裔,兩國並無大戰,而晉之稱霸,是打擊並壓制楚(羋姓)和秦(贏姓)所帶來的碩果,同時楚的稱霸,也是打擊並壓制晉所得的碩果。另外,吳的稱霸,得自於晉與齊(也就是姜太公兒女的後裔之國)的幫助(姬姓晉國教給吳國戰車,姜姓齊國送給吳國孫武),同時,吳也是對楚的打擊與壓制而稱霸,而扼制姬姓吳國更加輝煌的,是嬴姓的秦國(秦派戰車五百乘共三萬七千人,攻擊進入楚都的三萬吳國軍隊)。所以,春秋爭霸,其實是姬姜二姓與羋贏二姓的爭戰。是周王室長子後裔與姜太公兒女後裔,在抵禦周文王的老師後裔與周穆王的車手後裔。這些相爭都是吉霸,霸主至少都有善終。

 

然而,吳王姬夫差不懂此理,不去攻羋楚,不去攻贏秦,也不去滅姒越,竟然與姜齊爭戰、與姬晉爭鋒,這位周王室長子後裔與姜太公兒女後裔對立起來,這兩個國家也是曾經對吳國幫助最大的國家,夫差這麼做,純屬大水沖了龍王廟,錯得完全離譜,而且,夫差這樣做,在夫差自殺之前的8年,姜齊的國祚中斷,被田齊取代(不知田齊的同宗孫武子在這裡面起了什麼作用),不僅如此,夫差壓制晉國霸位的結果,導致姬姓晉國分裂,姜太公女兒邑姜的後裔只能在從晉國分裂出來的韓國來支撐。給帝嚳、姜原(也就是周朝祖先后稷的父母)丟了面子,所以夫差最後敗得也慘,讓夏王朝的後裔勾踐揀了個便宜,戴上個霸主的光環,為大禹爭了光。

 

以上東周列國的爭戰吉凶,各位還可以深入詳細研究。

 

可見了三皇五帝所派之相,要的是承宗流源才吉祥。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夫差也是在上天(或者說是祖宗)的安排下,完成一項歷史任務。

 

夫差的作為,直接或間接地導致或催化了舜的後裔(田齊)走上歷史舞台,從而使周王室報答了給了周族祖宗第一桶金的“舜”----舜封了后稷一塊地,並給了后稷一個名。

 

而且夫差的作為,直接或間接導致或催化了晉的分裂,但畢竟姜太公女兒邑姜的後裔還在(也就是韓國),同時也讓周王室的另一後裔(魏)走上歷史舞台(在此處,做為回報,魏國也讓吳再次走上舞台-----魏國給吳起一個美麗的平台,成為吳起發跡與發威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晉的分裂,使周穆王車手的另一後裔(嬴趙)走上了歷史舞台,這也許也是周室列祖的安排,因為日後的秦趙相戰,大大減輕了羸秦對姬姓國家的壓力。比如嬴秦坑殺贏趙四十萬人----長平之戰,這一仗,不僅導致秦將白起(也就是春秋霸王秦穆公的重臣百里溪的後裔)自殺,還導致了秦統一中國之後的國祚短促。這件事,為堯的後裔(劉氏漢朝)走上舞台也有益處。在後世,成吉思汗在幼年殺死自己的兄弟,也是導致元朝國祚短促的原因,這個道理是相同的。

 

對於是周室列祖來說,晉的裂成三家,可謂一舉三得。

 

如果夫差的作為是吳國國君的必然結局的話,那麼,也許吳國公子季札悟到這一點,從而一心讓位,不當吳王,不接這個棒子,而把這個上天規定的動作送還給吳國王室的長房嫡系(夫差)來完成。

 

而吳的亡國,吳國地域經過越國的手轉給楚國,楚國項羽(項籍)在會稽(也就是現在的蘇州,曾經的吳都,不是紹興)舉兵反秦(在陳勝<舜的後裔>吳廣<周室長子後裔>的引發下的秦楚相戰---羋姓與羸姓之間的戰爭),之後楚王項羽坑殺秦兵二十萬,這樣的後果,一是回報了秦坑殺趙兵四十萬的仇(這兩件坑殺事件,相隔只有幾十年,趙氏的仇,項羽給報了),二是導致項羽的楚國國祚短促,同樣是造成了堯的後裔(劉氏)順利上台,這樣,帝嚳的計劃就圓滿了-----帝嚳的三個兒子(摯、后稷、堯)的後裔建立了中國歷史上三個巨大的王朝(商、周、漢)----這也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其間,禹王的後裔(姒越),文王老師的後裔(羋楚),穆王車夫的後裔(贏秦),不斷地衝擊着這個過程,如何破解秦楚越三族(也就是嬴羋姒三姓)的帶來的難題,帝嚳應該是動了腦筋巧布局,最後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不愧列為三皇五帝之一。

 

漢以後的三國五胡直到隋唐,是個怎樣的因由,各位可以發表看法。

 

本人這裡只談的是,有人認為三國五胡之後的本土人所建立的巨大王朝---唐宋明,都有西方或北方民族血緣(尤其是開國的君主,甚至包括隋,都是這樣。也就是楊堅、李淵、趙匡胤、朱元璋,這四人有土耳其血緣或穆斯林血緣),更不用說元和清是來自北方的民族。也就是說,從三國之後的晉國司馬氏之後,在中原歷史舞台上的主流,全是北方民族血統的人在主導---五胡、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而現代的兩個共和國,其精神血統是來自於西方和北方民族(馬列的蘇俄)

 

除了以上的共同點,還有個共同點,隋與宋,其開君主都脫胎於“周”(楊堅是周國宇文氏的臣,趙匡胤是周國柴氏的臣子),或者脫胎於“吳”(朱元璋起地吳地、自封為吳王,清朝得益於吳三桂,吳三桂還曾建立了周國,這個周國被清所滅,如同楊堅和趙匡胤起事之初是滅了周國)。唐朝的真正建立者李世民曾是秦王(其實是來自周國故地---陝西南部)。

 

另外一個共同點,就是這幾個王朝的開君主的接班人,都不是長子。楊廣是楊堅次子,李世民是李淵次子,趙匡胤的接班人是他的弟弟(等到趙匡胤的直系後裔趙構接班時,宋朝己退縮成南宋),朱元璋實際接班人是第四子朱棣(而且朱棣似乎有北方民族---朝鮮的血緣)。

 

從以上看,漢以後的歷史安排,包括着三皇五帝的何種意圖,需要考查,或是己超出三皇五帝的意圖之外了,三皇五帝的中陰身己投胎或升天,再也無暇顧及對中國歷史舞台的導演了。也許,通過深入細緻的研究,從某個角度來(比如血緣、血統、姓氏、字號<國家的、政權的、君主的、君主小名、君主出生地、君主發跡地等等字號>)看中國歷史,還可以看出,仍然是由三皇五帝在指導着中國歷史舞台。這個研究工作應該有人繼續下去。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毛新宇第一任妻子死在秦城監獄!
2009: 毛家對中國的貢獻舉世矚目:
2008: 香椿樹: 李鴻章在東海畫了一個圓
2008: 1971年中國的預警機就上天了
2006: ZT:中共趁“國軍復員”“遣散關東軍”
2006: 魯迅:今春的兩種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