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落基山人: 文革時期經濟真的面臨崩潰了嗎?
送交者: 落基山人 2010年12月28日08:25:58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文革時期經濟真的面臨崩潰了嗎?



說中國經濟在文革時期面臨崩潰的邊緣,一直是全面否定文革時期的一個有力的證據。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筆者一直懷疑這件事,而且認為,文革時期,中國在工農業科技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農業產量一直很高,在中國人口迅速增長几乎翻一倍的時期,沒有再發生過餓飯的現象。農田水利獲得重大的發展,保障了那個時期中國基本沒有大的水災發生。農村教育和醫療的普及和發展也是在這個時期;工業也繼續發展,軍事工業發展速度非常的快,後來中國的重點軍事科技的進步,都是在那個時期完成的。


筆者贊同一個觀點,就是,要將文革和文革時期分開。從1966-1976年這十年,是中國重大的轉變時期,整個的戰略從蘇聯的方向開始轉向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方向。在林彪事件後,是中國思想解放的時期,所有的地下刊物,地下思想都在蓬勃的發展,包括基督教的傳播,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思想基礎,沒有文革的70年代,就沒有後來的80年代,也沒有改革開放。


筆者一直的觀點是,真正的文革,疾風暴雨的文革,在1969年基本就結束了,因為1969年發生了中蘇珍寶島戰爭,戰爭的威脅壓倒了文革,因此真正的文革時代,僅僅有三年的時間,非常的短暫。從1969年到1976年這七年的時間,是溫和的文革,何況在1973-1975年,有三年時間是鄧小平重新出山,恢復老幹部的地位,開始了經濟政治方面的調整。因此,全面否定文革時期,是很有問題的,也是站不住腳的,是有一種為了後來的新發展,而否定前代的慣性思維在的,這是中國人的傳統思維。


有一個基本的數據,就是從1967-1976年的十年中,中國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7.1%,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6.8%,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4.9%。這個速度是非常高的,並不低。在這十年中,唯一下降的是兩個年份,一個是1967年,一個是1968年,到了1969年,就又恢復了。這也從經濟上證明了,真正的疾風暴雨般的文革,也就到1969年為止了。



下面筆者引述一篇文章,有很多的數據來分析,文革時期,中國的經濟形勢到底如何,很有說服力,請大家分享。





瀕臨崩潰?實事求是評價文革時期經濟建設



2010110109:47 當代中國研究所




文章摘要:

1966年至1976年發生的“文化大革命”,給我國各個領域造成了嚴重混亂,帶來了巨大損失。同時也應當看到,“文革”時期的經濟建設雖然遭到了巨大損失,但仍然取得了發展。對此,曾經有過種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通行的說法是“國民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這最早見於1978226日華國鋒在第五屆全國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從1974年到1976年……整個國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這種說法以後被不少著作和文章沿用,並發展為“文革”時期的10年“從總體上看,整個國民經濟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的評價(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簡史》第349352頁,中共黨史出版社1996年版),而且至今仍有人使用。美國學者麥克法夸爾的《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甚至用“經濟的崩潰”作為標題來述說“文革”時期的經濟狀況。

另一種說法是:整個“文革”10年,經濟是有發展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只是指動亂最嚴重的19671968年。薄一波在《若乾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指出:“綜觀19661970年這五年乃至19661975年這10年的情況,經濟還是有所發展的。”1981年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指出:“文革”時期“我國國民經濟雖然遭到巨大損失,仍然取得了進展。糧食生產保持了比較穩定的增長。工業交通、基本建設和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

這兩種說法之間的差異顯然是較大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當然談不上發展,並且涉及到“文革”10年經濟建設的基本狀況。因此,在回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的今天,有必要根據準確的歷史事實做出一個實事求是的評價。

本文摘自《當代中國研究所網站》,作者:陳東林,原題:《實事求是地評價“文革”時期的經濟建設》,原載:《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4

首先,必須搞清楚,“文革”和“文革”時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革”是一場嚴重錯誤的政治運動,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文革”時期,是這場運動發生的歷史時間和空間,這一時期既發生了種種嚴重錯誤,也存在抵制和糾正這些錯誤的鬥爭,包括廣大人民群眾在困難條件下努力進行的經濟建設。因此,徹底否定“文革”並不等於要否定這一時期所發生的全部歷史。同樣,肯定“文革”時期經濟、外交方面的發展,也不等於要肯定“文革”本身的錯誤。胡繩同志很早就指出,要把“文革”和“文革”時期區別開來。(見《真理的追求》1990年第4期第11頁。)應當說,這是我們正確評價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階段歷史的基本準則。

從“文革”後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統計數字上看,“文革”時期的經濟取得了發展,是明顯的事實。關於年平均增長率1967年至1976年的10年(1966年因經濟領域尚未受到“文革”較大影響,故不計入),工農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7.1%,社會總產值年平均增長率為6.8%,國民收入年平均增長率為4.9%。具體到各年,動亂最嚴重的1967年,工農業總產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比上年又下降4.2%。其餘各年均為正增長。關於階段發展指標1976年與1966年相比,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9%,社會總產值增長77.4%,國民收入總額(按當年價格計算)增長53%關於生產水平1976年和1966年主要產品產量相比,鋼增長33.5%,原煤增長91.7%,原油增長499%,發電量增長146%,農用氮、磷、鉀化肥增長117.7%,塑料增長148.2%,棉布增長20.9%,糧食增長33.8%,油料增長61.6%。(《中國統計年鑑(1993)》,第575033444—447364頁,中國統計出版社1994年版。)

需要說明的是,有人提出“文革”時期的這些統計數字是否準確,原國家統計局局長李成瑞同志的文章回答說:“現在公布的十年內亂期間的數字,儘管有若干估算成分,但數字來之有據,又經過反覆核對,可以說是基本可靠的。”(李成瑞:《十年內亂期間我國經濟情況分析--兼論這一期間統計數字的可靠性》,《經濟研究》1984年第1期。)

從各個經濟部門情況看,10年中也取得了一定發展。

工業交通方面1965年開始並持續到70年代末期的三線建設,歷時三個“五年”計劃,投資2050億元,使國家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得到了長足進展,建立起攀枝花鋼鐵公司、六盤水工業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鋼鐵、機器製造、能源、飛機、汽車、航天、電子工業基地和成昆、湘黔、川黔等重要鐵路幹線,初步改變了我國內地工業交通和科研水平低下的布局不合理狀況,形成有較大規模、門類齊全、有較高科研和生產能力的戰略後方體系,促進了內地的經濟繁榮和文化進步。到70年代末,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由建設前的292億元增加到1543億元,增長428倍,約占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職工人數由32565萬增加到11295萬,增長246倍。工業總產值由258億元增加到1270億元,增長392倍。1972年以後,以毛澤東、周恩來批準的“四三方案”為中心,投資幾十億美元和200億人民幣,從國外引進了26個大型成套設備和技術,建成了北京石化總廠、上海石化總廠、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等幾十個冶金、化肥、紡織大型企業,基本滿足了國家對這些部門的需要,並為以後的經濟發展打下了基礎。“文革”時期,石油工業得到飛躍發展,陸續開發和興建了大慶、勝利、大港等大型油田,克拉瑪依和吉林扶餘油田生產能力也得到大的提高,還先後在四川、江漢、陝甘寧組織了三個大石油勘探會戰,探明和建成遼河、任丘、江漢、長慶油田。從1966年到1978年,中國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1978年突破1億噸,使中國由“貧油國”躍居世界第8產油大國,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了5倍多。

農業方面,除糧食產量持續增長外,農業生產條件有了較大改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是建國以來成就最大的時期,農業機械化程度有了大幅度提高。1976年與1965年相比,拖拉機、手扶拖拉機產量增長5.7倍和65倍,農業用電增長4.7倍,農用排灌動力機械擁有量增長4.9倍,農用化肥每畝施用量增長2.1倍。1977年和1965年相比,全國農田灌溉面積增長41%,全國機電排灌面積和水電站機電總裝機容量分別增長355.58%和643%;1975年全國機井數比1965年增長935.89%。(水利電力部編:《中國農田水利》,水利電力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3頁。)抗自然災害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以全國受災面積基本相同的1976年與1965年相比,成災面積由53.9%下降到26.9%。(國家統計局編:《建國三十年國民經濟統計提要》第74頁。)這些農田灌溉和排澇條件的較大改善,為以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的個體經營方式抗禦旱澇災害的侵襲,提供了重要的保證。尤其是80年代國家對農田水利的投資相對較少,在一定程度上是70年代的投資在發揮效益。

科學技術方面,這一時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特別是國防尖端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突破。196659日第一次含有熱核材料的核試驗成功;19661027日第一枚核導彈發射試驗成功;1967617日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9923日第一次地下核試驗成功;19704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1226日第一艘核潛艇研製成功;1973826,第一台每秒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19751128日,第一次回收發射的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蘇聯後第三個能回收衛星的國家;19751020, 由科學家袁隆平等培育的秈型雜交水稻通過鑑定,經過推廣後一般能提高產量20%,為世界糧食增產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成果為以後改革開放時期的科學技術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準備了物質基礎和保障。正如鄧小平1988年所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文選》,第279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9: 一個女人眼裡的毛澤東
2009: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2008: 毛澤東:二十世紀的上帝之鞭? (修改稿
2008: 美國中醫李強自傳《經歷》簡介
2007: 有感興趣的嗎:自由/開源軟件的歷史 
2007: 看過這個角度的宋慶齡嗎?挺有女人味的
2006: “文革”時期的物質文化和日常生活秩序
2006: 韓衛紅:崢嶸歲月: 回憶文命初期跟着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