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走進喬家大院(組圖)
送交者: LuZhiShen 2011年02月14日11:12:3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走進喬家大院(組圖)

大山無言

    最早認識山西祁縣喬家堡的喬家大院,是在張藝謀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上,此片是根據中篇小說《妻妾成群》改編的。《妻妾成群》1989年問世,亦是著名作家蘇童的成名作,核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夫多妻制”。

    1989年在中國當代史上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冷酷陰森的《妻妾成群》和它的“一夫多妻制”這時問世,應該很有意義。當年看“大紅燈籠”,大山想到的只是一個封建大宅院,今天走進喬家大院又想起《妻妾成群》後,感到“一夫多妻制”多麼像“××合作制”。

    蘇童小說的特點是陰森,張藝謀的“大紅燈籠”也拍得陰氣森森。那裡面的老太爺你至始至終都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充其量你也只見個讓人看一眼就喘不上氣來的背影。

    走進喬家大院,你在那些高大陰森的院落和深黑的窄巷裡,處處看得見這個讓人壓抑的背影。如果你再了解一些喬家大院背後的故事,這種感受會更深。當然,這些故事你在那些導遊嘴裡是永遠聽不到的。

    也許,你曾在喬家大院高大的院牆下,看到過一個在那蹲着的曬太陽的不起眼的老農民,你也許還真瞅了瞅他,但他連看都沒看你一眼。而這個老農民才可能是真正知道喬家一些事情的人。

    這些都是大山的個人感受,別人去山西、去喬家大院什麼感受我就不知道了。

    關於喬家大院,資料上是這麼介紹的:

    一譽“北方民居建築的一顆明珠。”

    二譽“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

    這裡將喬家大院定位於“民居”,且將它置於一個不能再高的位置上。望着這第二譽,大山想起那句:“天上龍肉,地上驢肉。”不知這個“想”是否妥貼。皇家民宅對天上地上,故宮喬家對龍肉驢肉,不妥貼嗎?再說山西的驢肉也的確天下一絕。

    既然將喬家大院定位於“民居”,接踵而來的介紹就更多了——“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華麗的民居要數汾河一帶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數祁縣和平遙。”

    然而,大山一走近喬家大院,還沒邁進喬家高大的門坎,便在腦袋裡閃出一個念頭:這是民居嗎?喬家大院是民居,蘇州園林是什麼“居”?為什麼蘇州園林不叫民 居?如果蘇州園林叫民居,“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還能成立嗎?難道蘇州園林“不出城郭而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而有靈泉之致”便“官居”,而喬家大院出了 城郭,不居鬧市便“民居”嗎?

    百度上的一段介紹中說:“喬家大院並非想象中的那種普通的院子,它實際上是一座城堡。”這段話大山認為說的挺實際。

    喬家大院和祁縣的一些“民居”相同,具有幾個特點:“一是外牆高,從宅院外面看,磚砌的不開窗戶的實牆有4、5層樓那麼高,有很強的防禦性。二是主要房屋 都是單坡頂,無論廂房還是正房、樓房還是平房,雙坡頂不多。由於都是採用單坡頂,外牆又高大,雨水都向院子裡流,也就是‘肥水不外流’。三是院落多為東西 窄、南北長的縱長方形,院門多開在東南角。”

    這裡的“外牆高,磚砌的不開窗戶的實牆有4、5層樓那麼高,有很強的防禦性”,和大山前不久看過的一些牆厚窗小的福建永定土樓差不多。實際上,一些永定土樓也不是什麼民居。四川大邑縣的劉文彩的深宅大院早早被政治定性了,不然,或許也四川大邑著名“民居”了!

    喬家大院牆高院深,院套院,院連院,左一個門或寬或窄,右一個門或高或低,陽光當頭且陰影深重,夜深人靜孤身進入真得有個好膽子!大白天裡,大山和妻子走進一些沒有遊人的院落,亦感到涼氣襲人,真不知喬家的幾大家子人是怎麼在里住的?

    “喬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以後有兩次擴建,一次增修。第一次擴建約在清同治年間,由喬致庸主持,第二次擴建為光緒中、晚期,由喬 景儀、喬最儼經手;最後一次增修是在民國十年後,由喬映霞、喬映奎分別完成。從始建到最後建成現在的格局,中間經過近兩個世紀。”

    而今,喬家大院因“民居”,因《大紅燈籠高高掛》,因《喬家大院》、《昌晉源票號》、《趙四小姐與張學良》等40多部影視劇而聞名。中外遊客來了800多 萬人次,江澤民、喬石、劉華清、李鐵映、薄一波、錢琪琛、唐家璇等40多位國家領導人,以及鄭孝燮、費孝通等專家學者們也來了。〔山西人應該記住這個鄭孝 燮,沒有他,平遙也許會和申遺無緣的〕

    這裡,沒有朱熔基,後來他和夫人去了靈石縣的王家大院。同為總理,這很不像周恩來了。人家是一把手一看中大寨,雖然自已不去,但周是不但親自去,那是真上心呀!可以說當年的農業學大寨,周恩來真是推波助瀾。

    喬家大院本來就陰森森的,拍《大紅燈籠高高掛》時留下的一串串大紅燈籠掛在那兒,就更陰森森的了!

    喬家大院的3個大門6個院落我都進去了,但內套的20個小院313間房屋不可能都進去,也沒必要都進去。

    對了,有介紹說:從高空俯視喬家的院落布局,很似一個象徵大吉大利的雙“喜”字。但大山只在地上走沒從天上看,它像不像大吉大利的雙“喜”字,就不知道了。

    離開喬家大院時,大山回頭望了它半天。對它的威嚴高大,富麗堂皇,雕梁畫棟,堆金立粉,布局嚴謹,建築考究是認同的,說它整齊也可以,但說它端莊則不同意了。

    離開喬家大院回到東北,有件事感到很遺憾。有資料介紹說:喬家大院房頂上的140餘個煙囪也都各有特異,這個我沒注意,導遊也沒說,不知喬家的140餘個 煙囪都各有什麼特異。喬家大院房頂上的140餘個煙囪我沒注意,說來也不算我粗心。我只注意它的雕梁畫棟,堆金立粉了,只注意它大門口的石獅子和各個套院 門口蹲着的東西了,它從前出氣的地方現在也不出氣了,誰往那地方看呀!諸君哪位再去,不妨問問導遊。

    寫到這裡,大山還有幾個不明白的問題是:

    一. 喬家大院歷經多次運動是怎麼保存下來的?百度上,喬致庸既然是商業金融資本家,土改時,喬家堡的農民們沒撲向喬家大院和他的子孫嗎?文革時,有哪些 東西被破壞了?同為山西,雲崗石窟里的佛像那麼多沒腦袋的,喬家這麼多象徵“封建文化”的東西紅衛兵為什麼沒來砸?

    二. 而今喬家還有後人嗎?

    三. 喬家大院既然是民居,它的產權屬於誰?它既非地主又非資本家豪宅,你沒收了成你的了有道理嗎?

    這些,導遊都不會說,但這些問題才更有故事更有意義。

    每到一地,尤其是參觀人文景觀,導遊不說的你也不問不想,大山認為你是白去了。有人說:出去走走也就圖個樂子,想那麼多幹什麼!大山認為:出去走走就圖個樂子,不如哪都不去,花錢不說還累個賊死,在家吃喝玩樂搓麻將你不也挺樂嗎?




後記:

     我每次帶客人去參觀喬家大院,講解完後,客人都會提這樣一個問題:“喬家大院是如何保存下來的?。。。。。。”

     是啊!喬家大院是如何保存下來的呢?帶着這個問題,我找資料,請教他人,終於在一本旅遊書上看到了,我把大意介紹給大家:

     1938 年,日寇侵略我中華大地,燒,殺,掠,搶,塗炭生靈,無惡不做。喬家的主人就是從那時起,把能帶的能拿的都帶上,遠走他鄉,離開了喬家大院,再也沒有回 來。只留下本家的人和傭人看守着大院。為了不受日軍的侮辱,喬家的喬星齋跑到祁縣城附近的九汲村天主教堂,找到當時駐祁縣的神甫,是 一意大利人叫孟擇喜,說明喬家和教會的關係,請求援助,孟擇喜立即趕到喬家堡村,在喬家大院門口掛上意大利國旗,並以神甫的名義寫上“安民高示”,對日軍 官講,“這裡的人通通是“神”的子民,你們不能亂來”,日軍就不在來騷擾了。因為,在二戰時期,日本和意大利是盟國,站在一條戰線上,所以,喬家大院就躲 過了浩劫。

    1966年, 全國的一場“文化運動”風暴開始了,“砸爛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破四舊,立四新”,東觀的紅衛兵喊着口號沖向大院要來砸,當時,喬家大院被祁縣黨校占 用,看大門的是一位叫原成瑞老人,見情況不好,馬上關閉大門,任憑“小將”們擂打呼喊,他全然不離,就是不開門。時隔幾日,原大爺開着大門掃衛生,紅衛兵 乘機衝進大院來,原大爺見狀不好,情急之中,大喊一聲:“這是縣委黨校,是黨的東西,是國家的財產,不許動,誰要砸,我把鑰匙交給誰。。。。。”,隨後, 把一串鑰匙往地上一摔,竟無人敢動手,把他們嚇住了,就這樣,又避免了一場厄運。從此,大院大門緊閉,再也不敢開了。

    新 中國成立,喬家大院被部隊占用,成為榮軍院,****傷殘軍人,後又被省財經廳占用,成為財經幹部學校,“文革”時期被祁縣縣委占用,成為黨校。直到 1985年祁縣縣委,縣****決定把喬家大院開闢為山西民俗博物館,並於1985年籌集,1986年11月11日開館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 

     我們導遊給客人介紹說:喬家大院是一“喜宅”,從平面俯視圖來看,是一大吉大利的喜字,是啊,它能躲過那麼多的磨難,那麼多的。。。。。,經歷了風風雨雨,還是那樣叫人讚嘆!是不容易啊!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尋找當年審判四人幫的無刪節版錄像
2010: 大宗師: 國際章或是北京胡同章
2009: 羅伯特·韋爾: 張戎和哈利迪的攻擊毛
2009: 我想回到30年前,那是一個人民當家做主
2007: 第一章 劉邦稱帝
2007: 廣闊天地山鄉歲月(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