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辛亥革命反思之二:政治改良·暴力革命
送交者: ByStander 2011年10月10日04:40:53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辛亥革命反思之二:政治改良·暴力革命 /錢躍君
    
    鴉片戰爭後,在重重阻力下經歷了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並沒有挽救中國,一場場戰敗,一次次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連洋務運動主將李鴻章都向清廷表示,必須進行更深刻的政治改革才能挽救中國。但如何改革?是朝廷的和平改良還是民眾的暴力革命?其實,世界歷史上並沒有定則:英國是貴族發起、相對和平的光榮革命,法國是由下而上、比較血腥的法國大革命,普魯士是由上而下、逐步實現的法制改革。即使在東歐劇變中,波蘭和匈牙利是政治改革,捷克和東德是和平革命,只有羅馬尼亞才是流血革命——民眾被專制者血腥鎮壓而被迫走向流血革命。北非的茉莉花革命,有突尼斯、埃及的和平革命,有利比亞的暴力革命,也有迄今沒有成功的敘利亞和平革命。
    
    ◆政治改良與暴力革命◆
    
    社會是多元的,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永遠存在激進與緩進的不同政見。1895年甲午戰敗後就有譚嗣同的激進(宮廷政變)與康有為的改良(戊戌變法),結果變法流產,譚嗣同被殺,康有為流亡,專制者永遠不會輕易放棄手中權力和既得利益,都要將任何威脅其政權的改革絞殺在搖籃中。正因如此,激進與緩進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會互相轉化或形成不同的規模,而這種轉化不完全取決於革命者的意志,更多取決於當政者的理性程度,辛亥革命就是清廷非理性政治的結果。在20世紀的最初十年中,甚至到辛亥革命前半年,只要清廷略存一點點理性,略微尊重民意,則即使有十位孫中山也不可能實現辛亥革命成功。而且實事上,由同盟會發起的十次武裝起義都以失敗告終——僅有革命理念、沒有革命土壤是不夠的。而要在一個有“溫良恭儉讓”、“忠孝節義”文化傳統的民族產生暴力革命,那不是靠幾個三民主義理念,而真要逼得人走投無路、不暴動也是一死的份上,秦末農民不就是這樣揭竿而起的?但有史以來中國專制者儘管也閒談“水可載舟,水亦可覆舟”的哲理,但總體而言極端地罔顧民意,為所欲為,直到引火燒身、面臨絕境時才能如夢方醒——這就是中國專制者與被專制者的民族特性。
    
    歐洲可沒有“溫良恭儉讓”的文化傳統,為了宗教就可以戰爭(17世紀三十年戰爭),為了自由就可以暴動(18世紀法國大革命),更別說為了爭奪飯碗(規模最大的日爾曼大移民)。正因如此,歐洲專制者更深切體會民眾的力量,所以相對中國專制者更具有理性。何況歐洲有史以來就有雙重政權並立:以國王為中心的世俗政權與以教皇為中心的精神政權。兩者利益上相互衝突,達到政治上相互平衡,所以從來沒有出現過像中國那樣唯有世俗政權獨大、可以對平民百姓肆無忌憚的極端專制。歐洲歷史上出現了許多和約,所謂“和約”就是雙方妥協的結果,當政者不是靠鎮壓革命、而是靠削弱革命土壤來維持統治,因為靠屠殺來維持的政權是不可能長久的。
    
    歐洲從傳統農耕社會轉型到現代工業社會,在工業社會初期的原始資本主義殘酷壓榨下,工人沒有任何社會保障,產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十九世紀社會問題”。發生經濟危機時大量失業,民不聊生,由此產生社會主義思潮和此起彼伏的工人運動。社會主義思潮中有馬克思的激進政治(通過暴力革命推翻專制政權)與拉薩勒的改良政治(通過議會道路實現工人當家作主)。普魯士政權頒布“(反)社會主義法”鎮壓社會主義風潮,效果恰恰相反,工人更加團結,以暴抗暴的馬克思派成為工人運動的主導,工會成員達到上百萬,人數都超過普魯士軍隊。政府一看形勢不對,國王馬上到議會演講宣稱要保障工人利益,親手推動社會主義政治,宰相卑斯曼智慧地推出三大社會保險,其政治用意不是為了工人利益,而是抑制社會民主黨人的民眾基礎,以維持自己的統治。工人看到以和平方式也能實現利益保護,於是主張和平改良的拉薩勒派占上風,後來的歐洲社會就是走拉薩勒的道路。三大社會保險已成為今日世界各國社會政策的主項,人們將之歸功於卑斯曼,其實應歸功於馬克思,是在馬克思暴力革命的威懾下誕生的,儘管暴力革命其實並沒有真正發生,這又要歸功於卑斯曼的理性。由此可以想象,如果康、梁戊戌變法成功,或此後袁世凱君主立憲成功,今日中國或許還在延續君主立憲。但清廷沒有這麼理性,於是引火燒身把民眾一步一步逼上暴力革命的火焰。
    
    辛亥革命反思之二:政治改良·暴力革命 /錢躍君
    【題圖】德國19世紀工人運動的兩位主將拉薩勒與馬克思(1895年明信片),分別代表政治改良與暴力革命兩條道路,但兩黨於1875年在哥德合併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
    
    至於後來在俄國發生的,那不是十月革命,而是十月政變:1917年3月8日(俄歷二月)俄國婦女抗議政府發動一次世界大戰(三八婦女節來源),由此引發和平的二月革命,國王自願退位,國王弟弟又拒絕繼承皇位,於是實現開創俄國新紀元的共和制,並定於11月全民大選。就在大選前夕,列寧乘過渡政府空虛之際發動軍事政變,竊取、也是葬送了二月革命成果。在如期的11月全國大選中布爾什維克慘敗,列寧便不顧民意而全面剝奪人民的民主權利,此後沒有十年就由一黨專制而進入一人專制(斯大林)。“工人將從資本家的僱工變成國家封建主的僱工,農民將變成國家封建主的農奴。……所進行的剝奪是令人髮指的違法亂紀和踐踏文明行為,是沒有監督的掠奪”(普列漢諾夫),那不僅是對馬克思的背叛,而且就是馬克思要以暴力革命來推翻的專制政權。俄國二月革命與中國辛亥革命在時間上、起因上和結局上何其相似:都是因為外來戰爭而引發推翻帝制,剛展示一線民主曙光,就被政客斷送而進入新的專制;俄國的列寧就是中國的袁世凱,俄國的斯大林就是中國的毛澤東。
    
    ◆從政治維新到君主立憲◆
    
    晚清經歷了三次大型改革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和立憲運動。三者內容上層層遞進,但形式上都屬於體制內政治改良。政治家可以有改良與革命的不同觀點,但平民百姓只要有一線希望通過和平方式實現利益保護,就絕對不會鋌而走險暴力革命,所以早年孫中山的革命論應者寥寥,康有為、梁啓超的變法維新占社會主導。主張變法維新的還包括清廷中一大批重臣李鴻章、翁同和、張謇、張之洞、周馥、袁世凱等。戊戌變法後康有為、梁啓超逃亡,李鴻章拒絕追捕,還暗中致函他們在海外要抓緊學習,以後成為國家棟梁。甚至後來成為辛亥革命中堅的黃興、章太炎、蔡元培等都傾向改良,譚嗣同摯友唐才亮創建自立軍,想以軍事行動來營救光緒皇帝,希望實現的依舊是實現君主立憲的政治改良。
    
    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國力飛速發展,不僅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擊敗中國,而且在1905年日俄戰爭中又擊敗老牌帝國俄羅斯。俄羅斯痛定思痛,立即政治改革,設立議會,頒布民權保障,實現君主立憲。這些對中國社會是一大刺激,即不僅要變法維新以增強國力(行政改革),而且要君主立憲以保障民權(體制改革),才能真正挽救中國。原來的維新派進而轉為立憲派:要限制君權與官權,就必須明確民權(梁啓超)。這才是更根本地改變中國,而不在於中國形式上姓“清”還是姓“共和”。立憲派力爭以最低社會成本來實現民權保障,因為暴力革命必將導致一場社會災難,就如法國大革命的血腥,實乃不得已之舉。在當時中國,朝廷內外有兩位力主君主立憲的旗幟性人物:袁世凱與梁啓超。
    
    辛亥革命反思之二:政治改良·暴力革命 /錢躍君


    【題圖】袁世凱(中)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與部分政府官員和外國使節合影,他身着前清陸軍上將軍常服。
    
    早在戊戌變法前夕康有為、梁啓超創立強學會時,袁世凱就捐銀入會。他不僅協助康有為呈書,而且自己都寫了1,3萬字變法方案呈給光緒皇帝,成為戊戌變法時朝中最重要支持者之一。李鴻章去世後他擔任直隸(河北)總督兼北洋大臣,開始實施他的改革理想:所有官員都必須了解西方歷史政治,必須赴日本考察三個月才能上任。以天津為試點,興建實業和暢通貿易,天津一舉成為華北地區的金融和商貿中心……各項新政大都由直隸創設,中央及各省紛紛效仿推廣。他同時試點政治改革(憲政):分批培訓讀書人以經濟學、法學、選舉法、戶籍法等,培養改革人才,派員赴城鄉宣傳,讓改革之風家喻戶曉。籌備一年後於1907年在天津舉行中國歷史上首次全民普選,產生議事會即議會的雛形(附註)。
    
    1901年慈禧太后親自啟動政治改革,史稱清末新政,例如1905年取消科舉制度,1906年頒布《預備仿行憲政》。在慈禧支持下,袁世凱要將他的政治改革推向中央:設立責任內閣(總理、部長等),原來皇帝的行政權和任免官員權都歸內閣。皇帝旨令必須得到內閣副署,否則無效;改革行政體系,取消不合現代國家的吏部、禮部、都察院、軍機處等;勒令思想保守的大臣全部退休……他的改革受到極大阻力,醇親王載灃(宣統皇帝父親)竟拔出手槍對他大吼:“爾如此跋扈,我為主子除爾奸臣!”幸好被人拉開。甚至袁出朝時上百個太監圍過來要毆打袁世凱,實施袁的改革方案意味着太監們都要失業——現代國家哪用得上太監?皇帝宗室的立憲派代表、光緒皇帝的連襟載澤1906年考察五國後就密奏朝廷:君主立憲有助於“皇位永保,外患漸輕,內亂可彌”,“憲政既行,利於國,利於民,而最不利於官”。自古迄今,專制政權的最大得利者是貪官污吏,所以體制改革的最大阻力還不是皇帝,而是這批既得利益集團——清朝的腐敗之風始於乾隆後期,乾隆寵臣和珅富可抵國,個人家產8億兩銀子,清皇的整個國庫只有0,8億兩銀子 ——皇親國戚、守舊派大臣們到慈禧處大哭大鬧,慈禧都無可奈何地說:改革如此之難,我還不如去跳河自殺。袁世凱成了眾矢之的,被削去軍權,悵然離京。慈禧逝世、宣統皇帝即位後,掌權者載灃決意殺掉袁世凱,被人勸止:皇帝新登基就殺重臣影響不好。袁世凱逃過一死,被勒令告老還鄉。但他在中國社會是眾望所歸的體制內改革人物,所以武昌起義爆發後,清廷和革命派都立即想到賦閒鄉下的袁世凱,雙方都去遊說希望得到他的支持,革命派明言希望他能成為“中國的華盛頓”——後來確實是重新出山的袁世凱促成了皇帝和平退位,但保證善待皇室。
    
    就在辛亥革命前一年,全國各地要求召開國會(君主立憲)的呼聲風起雲湧,先後經歷四次大規模請願:1月16日第一次請願;6月16日第二次請願遞交的十份請願書有30多萬人簽署;10月9日第三次請願時,許多人割下自己的肉、切下自己手指為請願代表送行,導致雲貴總督、湖廣總督等致電各地總督要求召開國會,15位總督與將軍聯名上奏清廷要求立憲;12月4日第四次請願,5000多位遼寧學生遊行到總督府要求召開國會,兩天后2萬多人前往總督府請願,一位報社編輯斷指血書大旗,諮議局(清廷為君主立憲而預設的民選議會)議長等跪地痛哭,乞求總督代表民意上奏朝廷,總督也感動流淚——這就是和平善良的中國人,就在這樣激憤和哀聲遍野的氣氛下,遊行民眾依舊高呼“大清帝國萬歲”、“皇帝萬歲”,只是多加了一句“國會萬歲”。
    
    在這樣朝廷內外的呼聲下,清廷不是痛定思痛,而是壓制民眾聲音,鎮壓改革運動。全國赴京請願的人流絡繹不絕,清廷禁止和遣返上訪者:“立即將此項人等迅速送回原籍……不准在京逗留。”清廷偵查和逮捕請願代表或組織者,“稍有可疑,即行密拿請懲。”如逮捕遼寧請願同志會會長溫世霖,誣指他是“鄉里無賴”,“結眾斂錢”,“意圖煽動”,發配新疆。同時禁止學生問政:“學堂學生,歷練未深,本不准干預國家政治……倘再有前項情事,立即從嚴懲辦,並將辦學人員一併重處,以儆其餘。”
    
    另一方面,清廷敷衍民意,將立憲時間一拖再拖。1905年開始預備立憲,三年後總算推出《憲法大綱》,“謹按君主立憲政體,君主有統治國家之大權,凡立法、行政、司法,皆皆歸總攬”——皇帝集三權於一身,這樣“有中國特色”的君主立憲只是將君主專制憲法化,絲毫沒有“主權在民”、“人權至上”的憲法精神。甚至到辛亥年四月的廣州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鮮血也沒喚醒專制政權,十天后清廷宣布首屆責任內閣——這是立憲派嚮往已久的時刻——總理為慶親王奕劻,13名內閣成員中7名皇族,漢人僅占4人……如此皇族內閣,只取了西方“內閣”的形式,墨守着皇權至上的實質。
    
    民眾、尤其是立憲派對清廷極度失望,年輕一代越來越沒有耐心,大批原來的立憲派成員紛紛投身到革命派。就如流亡日本的梁啓超寫信給康有為:清廷宣布準備立憲時,革命黨力量即減弱;而官制改革一出,革命黨勢力便迅速擴張。其實早在1903年拒俄義勇隊運動被鎮壓後,留日學生紛紛回本土籌建反清組織,黃興、陳天華的華興會,蔡元培、章太炎的光復會,1905年與孫中山的興中會合併而成立同盟會。所以在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政治改良與暴力革命在賽跑。
    
    ◆從社會運動到軍事暴動◆
    
    革命派有暴動,維新派與立憲派也同樣有暴動,兩者的區別只是在:成功之後是實施君主立憲,還是民主共和。
    
    1898年戊戌變法時,慈禧太后密謀宮廷政變,光緒帝傳密詔給康有為設法相救,譚嗣同前往法華寺爭取朝中維新派袁世凱支援,殺榮祿,囚慈禧,不料袁世凱儘管希望維新,但不願以兵戎相見來實施維新,於是光緒被囚,譚嗣同在北京菜市口就義,臨刑前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1899年底,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決定與梁啓超和孫中山合作舉兵勤王,即採取軍事行動救出軟禁中的光緒皇帝,孫中山甚至還想說動兩廣總督李鴻章(立憲派)舉行起義和兩廣獨立。康有為要救出光緒皇帝以實現君主立憲,孫中山要推翻滿清以建立民主共和,梁啓超只能折中兩者,即建立共和,但推光緒為首任總統。康、梁在上海成立自立會,梁的學生、譚嗣同生前好友唐才常於次年從日本返國建立自立軍,發展武裝,決定於1900年7月在長江沿岸五地同時起義,梁啓超親任總指揮。沒想到康有為擔心孫中山想推翻滿清而臨陣變卦,導致起義延誤和泄密,唐才常等十二位自立軍首領在漢口被湖廣總督張之洞(也是立憲派)逮捕而全部罹難——可見,同樣致力於君主立憲,譚嗣同、袁世凱、康有為、梁啓超、李鴻章、張之洞等都有各自的政見和分寸。
    
    當時的中國社會反清團體林立,處處爆發反清起義:1900年10月惠州起義(華興會),1903年1月大明順天國起義(興中會),1904年10月萍瀏醴起義(華興會)。1907年5月黃岡起義和七女湖起義(同盟會),7月安慶起義(光復會,徐錫麟、秋瑾遇難),8月欽州起義(同盟會),12月鎮南關起義(同盟會)。1908年2月欽廉起義(同盟會),4月河口起義(同盟會),11月馬炮營起義(岳王會)。1910年2月新軍起義(同盟會)……所有起義均告失敗,同盟會焦躁之下決定集同盟會所有精英和所有財力,籌備十個月,於1911年4月發起廣州起義,欲與清政府決一死戰!結果起義又以悲壯而告終,總指揮黃興身負重傷突圍而出,留下72具烈士遺骸(包括林覺民)合葬於廣州紅花岡,後因此改名黃花岡。
    
    同盟會發起的十次起義均告失敗,究其原因:一、沒有清軍響應:最慘烈的廣州起義僅180名起義者,儘管都是社會精英(留學生,華僑等),怎麼可能抵擋成千上萬的職業軍人?二、缺乏社會基礎:僅靠“驅除韃虜”的民族主義能激起民情,但無法真正喚起民眾,普通民眾不可能為某個理念而獻身,更多為維護自身權利而抗爭。廣州起義後同盟會人心渙散,宋教仁、譚人鳳回到上海另創“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利用獨立於同盟會、由留日學生創建的共進會與文學社,在長江流域的清軍中倡導革命,後來兩湖新軍中居然有1/3官兵加入兩學社,武昌起義就是由共進會與文學社發起並獲成功,由立憲派推舉的首任總督黎元洪也不是同盟會員。當然,決定辛亥革命成功更關鍵的是清廷的社會基礎,辛亥年清廷非法剝奪人民財產,爆發震動全國的保路運動,點燃了清廷自焚的最後一根干稻草。
    
    洋務運動時李鴻章要造鐵路以富國強兵,清廷百般刁難;幾十年後發現鐵路是當時中國的一個暴利行業,該行業已被洋商把持。於是全國各地掀起收回鐵路主權運動,以贖買政策強行從洋人手中將鐵路收為國有,成為官辦企業。1904年前後又將鐵路轉為私營,這就形成最有“中國特色”的雙軌制:官商結合。沒有法制保障的雙軌制必然腐敗成災。1909年中國最大的川漢鐵路公司查帳發現,年前耗資50多萬金居然寸路未修。六年中應集資1200萬兩,事實只剩900萬兩。一年後在官商勾結下上海發生錢莊倒閉潮,該公司存在上海的350萬兩僅剩65萬兩。如此腐敗引起民怨沸騰。而清廷不顧當時的《公司律》,又於1911年5月9日單方面宣布將鐵路重新收為國有(皇家所有),對股民的經濟補償討論不得股民參與,於是引發股民抗議,要求皇帝收回聖旨。清廷不予理睬,於8月8日任命李稷勛為國家鐵路駐宜昌總理,這等於強行接管公司財產。8月24日四川爆發罷市、罷課、罷工、罷耕,9月1日公司股東大會布告全國,即日起不再納稅,全國紛紛響應。清廷封鎖新聞,禁止電報,開始鎮壓:9月7日四川總督邀請保路同志會和民意領袖前來開會,這些人一到場就被逮捕,這下引發四川民眾大規模遊行,當局槍殺手無寸鐵的抗議者32人。於是民眾從和平抗議轉為暴力抵抗,揭竿而起。
    
    辛亥革命反思之二:政治改良·暴力革命 /錢躍君


    【題圖】1911年,四川紳商及立憲派在成都組織“四川保路同志會”,圖為《四川保路同志會簡章》
    
    就在清廷調兵赴重慶鎮壓抗議民眾、從而武漢三鎮兵力空虛之際,10月10日共進會與文學社發起武昌起義,以新軍官兵為主體,幾乎沒有傷亡就獲得成功。三天后清廷匆匆推出《憲法十九信條》,立即實行君主立憲,開放黨禁,釋放政治犯。但太晚了,民眾沒有興趣再聽專制者的謊言。11月22日重慶獨立,11月27日整個四川獨立……全國13省先後獨立,大清帝國土崩瓦解。
    
    從政治改良轉向暴力革命,這不是政治家的一廂情願,更不是民眾的自願選擇,而是專制者逼迫善良的中國人民走向暴力的流血之路。
    
    附註:如將今日政壇與清末相比,則鄧小平的經濟改革不如李鴻章,政治改革不如袁世凱,鄧占據“皇位”後更不如清末新政時期的慈禧太后,更何況鄧還有八九劣跡——慈禧都沒敢有。國人居然還在學什麼“鄧小平理論”,以鄧的才學、思想和人格,做立憲派梁啓超的學生都不夠資格。經歷辛亥百年,中國社會到底在進化還是在退化?!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李作鵬談“九一三”:總理真想攔林彪飛
2010: 溫家寶的投機和胡錦濤的左右搖擺是中華
2009: 朱元璋卸磨殺驢,朱明亮慘死亂棍下兒子
2009: 落基山人: 從大歷史看慈禧太后
2008: 楊尚昆披露廬山會議毛澤東批彭德懷真相
2008: 彭德懷上毛澤東萬言書
2007: 四體液說的興衰史 (ZT)
2007: 悲劇人物宋慶齡
2006: 蟲洞: 旅行家的天堂還是探險者的地獄?
2006: 時間旅行: 科學還是幻想?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