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革命是下策,沒路走時是最後的一策
送交者: 高伐林 2012年01月04日16:41:45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在信息通暢的正常社會中,愛好歷史,本來跟有人喜歡釣魚、集郵、乒乓球一樣,只是人們眾多業餘興趣之一;但在當今中文現實世界,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卻有了抗拒謊言、尋求真相這樣更深一層的涵義——畢竟,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在從古到今的各種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上,都被騙了半輩子!


  老高按:上個月,在我的博客文章《不能“告別革命”,也該“告別革命史學”》後,署名為“過路”的朋友寫下一段精彩的富有激情的話:
  “革命史學”必須告別,但是只要這個世界仍有頑固如中共這樣的統治者,“革命”就永遠告別不了。
  刻意的告別革命,只能剝奪普通人最後的手段,這是上天賦予的最後的捍衛自己權利的手段。他們用革命的手段上台了,之後的人就得告別革命了,天底下沒有這個道理。誰願意革命,就讓誰革命吧,別人無權干涉。
  有些統治者能聽懂的就只有子彈的呼嘯聲!

  2011年以來,關於“革命”得失是非的討論聲浪高漲。此前李澤厚、劉再復關於“告別革命”的命題就曾經引起過紛紛議論,而隨着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反思,外有海外學者蘆笛聲稱:“社會進步必須靠統治者的讓步才能實現,中國式鬥爭只能造成社會倒退”;內有“80後”韓寒揚言:“革命是一個聽上去非常爽快激昂並且似乎很立竿見影的詞彙,但是革命於中國未必是好的選擇”,更多的人卷進關於這個話題的討論。“過路”的看法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提出的。
  關於韓寒的看法,許多人懷疑甚至痛詆他被“招安”,在我看來,毋寧看作是他試圖發出超越左右、超越朝野的獨立聲音。明鏡集團老總何頻認為,韓寒的看法,與李澤厚、劉再復所提出的“告別革命”相類似,是對中共長期以來鼓吹革命、發動暴力革命奪得政權、並把持政權的否定——在中國,批評革命等於批評中共;質疑革命的合法性,就等於質疑中共的合法性(大意)。仔細揣摩韓寒的話,我覺得何頻這一看法頗有道理。
  我也想介紹中國另一位學者陳子明的精彩看法。2011年11月6日上午,劉迪追思會在北京召開——1976年清明節“天安門事件”中被《人民日報》點名的“反革命分子‘小平頭’”劉迪,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大概都記憶猶新。他因病於2011年10月18日去世,好友稱之為“中鋒在黎明前死去”,並評價他“一生清白,沒錢沒車沒房,兩袖清風,有情有義有德”。
  陳子明在追思會上說:吳思認為,“權利”、“利權”,這些對“right”翻譯都不到位,比較到位的是“本分”。劉迪也講到“本分”,他說做工是工人的本分,種地是農民的本分,“奮起造反是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本分”。他去參加“四五”運動,就是本分。
  陳子明還說,奮起造反是古今中外都共通的概念。毛澤東的名言,“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中國傳統文化也提倡反抗暴君,反抗暴政,武王伐紂就是一種正義的行動。孔孟之道也是鼓勵反對暴政,從這個角度說,“造反有理”這句話是對的。孟子講過,“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所以我說孟子、美國獨立宣言的作者傑斐遜、馬克思、毛澤東,乃至隱士劉迪都一致認為:反抗暴政是一種本分”。

  有朋友會問:你老高既然說陳子明、“過路”的看法精彩,但你又着力介紹蘆笛、韓寒們的看法,你還說,“中國也有了這一百年的血的教訓。中國要解決的問題、要達到的目標,既然是成為富強、民主、正義的現代化憲政強國,那麼就要尋找如何實現這一目標的代價最小、收效最大的最佳途徑”,要“好好認識、尋找、發掘更多的實現憲政的方案,對辛亥革命之後的‘二次革命’、土地革命等等被執政者奉為正朔的暴力奪權、掌權的道路,可能會極力避免”云云……你是不是自相矛盾?或者,你是不是徒勞無功地想將兩個根本對立的看法捏到一起?
  我說,朋友,學者們對於“革命”的看法,未必像你想的那麼對立,我介紹各方面的意見,意圖之一,就是要從中尋找共識——當今之世,最需要的就是搭建交流平台,尋找共識。我說的是“極力避免”暴力革命,與“過路”將“革命”視作“上天賦予的最後的捍衛自己權利的手段”——請注意“最後”這一說法——真的就是水火不容麼?
  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最言簡意賅講得清清楚楚的,是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的總策劃之一鄭佳明在一篇演講中的幾句話——請注意他說的是萬不得已而為之——與我說的極力避免”,與“過路”說的“最後的手段”,異曲同工

  革命是階級鬥爭不可調和的產物,萬不得已而為之,革命是下策,在沒有路走的時候下策也是一策,但是有路走的時候千萬不要輕言革命。

  下面是我為《新史記》雜誌最新一期所寫的一篇短文。


打造全媒體的《新史記》


高伐林,《新史記》第5期


  人們是不是正在離歷史而去?
  歷史愛好者時常感到“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個世界,如此五光十色、日新月異,這個世界的人們,面臨現實如此之嚴峻的挑戰和如此之繽紛的誘惑,視野中財經、娛樂越來越成為關注的中心,而“歷史”則越來越邊緣化。
  說起來,這其實也是正常現象:畢竟,人們生活在現實之中,歷史只是奢侈品,既不能當飯吃了果腹,也不能當衣穿了禦寒,也不如聲色犬馬能讓人沉浸在夢幻之中。
  難怪出版商在嘆息“歷史題材的圖書銷量在節節下降”;難怪媒體人在報告“歷史雜誌難以為繼”;難怪國內有些門戶網站索性取消“歷史”板塊……眼見得我這種對歷史情有獨鐘的人,成了日見其少的遺老遺少!
  對我這種說法,有人不以為然。我在萬維開設的博客上,有位朋友肖薇就告訴我:
  這要看在什麼地方。最近聽到耶魯大學牟嶺博士的演講,提到在一項本科學生參與的調查中,2007-2008學年度最熱門的專業依次是:
  1. 歷史學,186人,占13.2%(196人,2005-2006)
  2. 經濟學,166 人,占 11.5%(147人,2005-2006)
  3. 政治學,163 人,占 11.41%(188人,2005-2006)
  4. 生物學,94 人,占 6.58%(76人,2005-2006)
  …………
  這或許是個能令歷史愛好者寬心的消息,不過細想,也未必真能寬心。正如這位朋友所說“這要看在什麼地方”,什麼地方呢?第一,是在美國,而不是中國;第二,是在美國的精英階層,他們的代表性畢竟有限;第三,就從這個數字看,僅僅兩年,首選歷史為“最熱門的專業”的人,就從196人下降到186人,超過5%。恐怕正說明年輕人確實在離歷史而去。
  在這種趨勢下,明鏡集團逆勢而上。不僅辦起了《新史記》雙月刊,而且還創辦了“明鏡歷史網”,難能可貴——“明鏡歷史”這個名稱不論其初衷為何,在人們看來,不是頗有“以史為鏡”的意味嗎?
  這個網站,與《新史記》互為支撐,稿件互享,雖是草創,卻已經粗具框架,短短時間,已經推出大量史料、史論、歷史照片和視頻。更令人興奮的是,“新史記-明鏡歷史網”目前正在向“全媒體”方向進軍,已經有了推特、Facebook等多種版本,還可以通過電子郵件發送,讀者只要在該網站的右上角“Follow by Email”處填上電子信箱,就能每日收到“歷史日報”。對關注歷史的人來說,這不啻開通了一列直達車。
  讀者還可以通過手機訂閱,未來的“新史記-明鏡歷史網”可以在所有移動電子媒介上呈現。
  在信息通暢的正常社會中,愛好歷史,本來跟有人喜歡釣魚、集郵、乒乓球一樣,只是人們眾多業餘興趣之一;但在當今中文現實世界,尤其是在中國大陸,卻有了抗拒謊言、尋求真相這樣更深一層的涵義——畢竟,像我這樣年紀的人,在從古到今的各種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上,都被騙了半輩子!
  只有了解歷史,您對現實才有更深切的把握,您對自己的未來才更有主動權。在此希望所有人都能關注並涉獵歷史,也祈願歷史“發燒友”,都能找到您的集結地點!

  明鏡歷史網網址:www.mingjinglishi.com
  Facebook上的“新史記-明鏡歷史網”:www.facebook.com/xinshiji  
  推特上的“新史記-明鏡歷史網”:www.twitter.com/MingJingLiSh
  “新史記-明鏡歷史網”電子郵箱:xinshijizazhi@yahoo.com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毛澤東和他的女人們(多圖)
2011: 李志綏之死--本人高度懷疑他是因為內疚
2010: 唐太宗晚年生活荒淫:連弟妹都不放過
2010: km: 在美反美,在華反華
2009: 瓦斯彈: 中華民國之父----袁世凱
2009: 毛澤東認為文藝是有階級性的,到底對不
2008: 傳奇原是訛傳:牛頓的蘋果、瓦特的壺蓋
2008: 中共的精英政治和她的生物社會學基礎(
2007: 誰是毛澤東的接班人?(zt)
2007: 誰是毛澤東的接班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