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中國精英是怎樣被毛澤東毀滅的?【7】【8】
送交者: 一片冰心 2012年05月08日22:20:06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中國精英是怎樣被毛澤東毀滅的?【7】【8】

7單元 樂壇名師

1、楊嘉仁及程卓如:音樂指揮家夫妻雙自盡

 

楊嘉仁(1912-1966年)音樂指揮家,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出生於南京。1935年畢業於金陵大學教育系。1937年赴美留學,1939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音樂院研究部音樂教育、音樂理論碩士學位。1940年回國後在上海之江文理學院、金陵神學院、聖約翰大學、滬江書院音樂系及私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教。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上海市教育局音樂中心站主任。1947年起在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音樂理論及指揮法教授,併兼任滬江大學音樂系教授。1948年任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作曲組主任。

1949年後,歷任中央音樂學院上海分院教授、合唱隊指揮。1956年上海音樂學院創設指揮系時,他負責建系工作,並任該系主任。

楊嘉仁有較高的音樂秉賦和堅實的鋼琴與音樂理論基礎。他的指揮能抓住整個樂曲的情緒,對樂曲風格的處理細緻入微,獨具特色。1953年在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他指揮的無伴奏合唱曲《半個月亮爬上來》獲得合唱銀質獎章,後又應波、德、蘇等國邀請訪問演出,均獲好評。19579月被邀請為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藝術競賽評委會評委。他聽覺敏銳,排練風格細緻而又生動有趣,對作品有獨特的理解和豐富的指揮經驗,常被中央樂團、上海交響樂團等邀請擔任指揮。1956年任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指揮家樊承武、卞祖善、陳燮陽、夏飛雲,鋼琴家顧聖嬰等均曾受教於他。

楊嘉仁教授和其夫人程卓如合編的《曲式學大綱》,於1952年由上海音樂公司出版。

“文革”狂飆驟起,上海市各界人心浮動,人人自危。天天有可怕的壞消息:先是作家、翻譯家、音樂家,一代文藝通才傅雷先生及其夫人雙雙自裁;接着是作家葉以群跳樓自殺。後來又傳來詩人聞捷的死訊。他的夫人杜芳梅先走一步——跳樓。在上海當權的張春橋屢屢發狠話,並組織力量整聞捷,他感到無路可走。在那個心如刀絞、驚心動魄的夜晚,他先把通往孩子房間的門窗縫隙用紙糊牢,然後打開煤氣……死時才48歲。

那時的自殺,有個特點。即有為數不少的夫妻結伴走上黃泉路。例如:來自延安,拍攝過“開國大典”的著名攝影記者陳正青和他的妻子何慧是走得最早的一對。著名文學史家、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劉綬好不容易熬到1969年春天,與妻子一起自縊身亡。可見他們內心的痛苦之甚,必須夫妻相攜才得以解脫。

在上海音樂學院裡,在張春橋下令“火燒”這座“資產階級頑固堡壘”後,這所學校竟有17名教師先後死於非命。其中最為著名的教授就有5位:楊嘉仁,這位上海音樂學院指揮系主任,在被批鬥得無路可逃時,於196696日與妻子程卓如副教授同時打開煤氣自殺。此外還有: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教授、系主任陳又新、著名的音樂史學家、音樂理論家和音樂教育家沈知白教授、鋼琴演奏家顧聖嬰、著名的音樂指揮家黎國薟先生等。

 

 

2、李翠貞:以高雅的方式結束生命的音樂大師

 

李翠貞(19101966)上海郊區南匯縣人。1929年進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她的鋼琴入學考試是按老師隨機要求演奏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的某個樂章。由於學習成績優異,她只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學業提前畢業。1934年李翠貞遠赴海外,進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又以突出的成績提前結束學業,並於19369月被吸收為英國皇家音樂協會會員。1942年後,曾先後在重慶國立音樂學院、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鋼琴系任教。

最近,上海的藝術人文頻道連續播放上海音樂學院老院長賀綠汀的紀錄片,其中說到李翠貞是賀綠汀院長力邀而來的傑出鋼琴人才。據前院長辦公室主任的現身說法:當年整理檔案時,還發現三封賀綠汀寫給李翠貞的信,在信中情真意切地邀請她回國執教。他還說李翠貞的琴藝如何如何了得,能背譜演奏所有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云云

李翠貞終於被說服了,毅然回到國內,並擔任上海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後因和丈夫兩地分居(丈夫在香港)多有不便。丈夫勸其留在香港,她又放不下學院的教學工作,為此而苦惱。1959年曾經寫信給她所信任的好友傅雷,徵詢他的意見。傅雷力勸李翠貞留在上海為國效力,李翠貞聽從了傅的建議,繼續在上海音樂學院工作。‘文革’期間,這封信在紅衛兵抄家時被發現,並作為“反革命罪證”用來批判傅雷,傅雷和夫人朱梅馥在196692日晚上自殺身亡。

【編者按:傅雷勸李翠貞留在上海為國效力,這本來是愛國行為,怎麼能夠成為‘反革命罪證’呢?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看來,這些娃娃們連一封很普通的信都讀不懂,最多也就是小學三年級的水平吧?小小年紀,能判斷是非嗎?毛澤東恰恰是利用這些不懂事的娃娃們的無知,來實現自己的目的】

僅僅相隔一周,李翠貞也走上了同樣的道路,但方式很特別。據李翠貞的鄰居事後回憶:196699日,他父親忽然聞到空氣中瀰漫着愈來愈濃的煤氣味,頓生疑竇。於是,從一樓開始挨家挨戶地敲門詢問煤氣是否關好。唯獨李翠貞家敲門不開。他父親更覺得事態嚴重,立刻報告居委會。居委會又與房管所聯繫。他們派了兩個師傅來撬門。李翠貞所住的那個單元的後門與廚房相通。他們撬開門以後,看到李翠貞面朝門坐在沙發上,身穿旗袍,腳穿高跟鞋。看起來她做了最後一次化妝,目瞪門外,把那兩個師傅當場嚇暈。李翠貞自殺前把門窗都用報紙密封,所以她自殺時沒有被立即發現。

為什麼要如此對待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呢?一般人很難理解。“好死不如賴活着”這是中國千千萬萬普通人所遵奉的信條。但是,李翠貞曾經留學和生活在英國,接受那個國度紳士風度和做派的薰陶和影響。在紳士們看來:沒有尊嚴的活,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苟活。到了那種境地,就是‘生不如死’了。

在國外有一部紀錄片,謹慎小心、很有分寸地顯示:李翠貞在‘文革’中遭受了極大的污辱,紅衛兵強迫她趴在地上爬過桌椅,還用墨水塗黑她的臉。對於視人格與尊嚴高於生命的李翠貞來說,這種污辱比死亡更不能忍受。這位高貴的女士不堪屈辱,毅然選擇了高雅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於是她穿上最漂亮的衣服,並且精心的化了妝,然後才擰開煤氣……

她的生命定格在那個化了妝的、身穿旗袍、腳穿高跟鞋、面門而坐、死不瞑目的美麗形象中。壯哉,斯人!她活着時,無限風光;她的死同樣莊嚴、凜然、神聖,不可侵犯,不許污辱。

僅僅在上海音樂學院,系主任一級的教授中就有5位自殺的。在鋼琴系主任李翠貞教授之後,指揮系主任楊嘉仁教授(妻子程卓如副教授同行);管弦系系主任陳又新;民族音樂理論系系主任沈知白教授。他們都是我國音樂界的精英,其中有幾位還是賀綠汀老先生千方百計從國外請回來的。

當張春橋下令“火燒”這座“資產階級頑固堡壘”時,這所學校有17名教師先後死於非命。

 

【補白】

2010年秋天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印度尼西亞說:

“沒有自由的繁榮是另一種貧困”。

 

法國17世紀最具天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帕斯卡爾也說過:

“缺乏正義的武力就是暴政。”

 

 

3、顧聖嬰:最年輕的鋼琴演奏家一家三口同時自盡

 

顧聖嬰19371967年)中國著名鋼琴演奏家,原籍無錫,生於上海。她從小具有音樂天賦,3歲學琴,5歲進中西女中附小鋼琴科學習,9歲時受到中西小學琴科主任印貞藹的親自輔導,琴藝大進。學琴之外,喜好書法、繪畫,並廣泛閱讀中外文學名著,籍此擴展自己的感情世界,以促進鋼琴演奏藝術的提高。她文學方面的素養則較多受惠於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

1949年就讀中西女中(後為上海市第三女中)初二,並從上海音樂學院楊嘉仁教授學鋼琴。19535月又得著名鋼琴家李嘉祿教授指導,掌握歐洲各種流派和風格作品的演奏技能,並從馬榮順、沈知白教授學音樂理論和音樂史。

在那個政治衝擊一切、藝術沙漠化的荒謬年代,顧聖嬰自幼所受的音樂教育和鋼琴訓練,其系統性和純潔性都是絕無僅有的,同輩中自學成才為主的其它鋼琴家更無法與其相比。

1953年,16歲的顧聖嬰開始登上音樂舞台,美麗嫻靜的她和上海交響樂團首次合作,演出取得了極大成功。在顧聖嬰面前展開的是燦爛而又前途無量的道路。第二年,17歲的顧聖嬰即擔任上海交響樂團的鋼琴獨奏演員。同年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首次演出莫扎特D小調鋼琴協奏曲,榮獲盛譽。1955226在滬舉行首次獨奏音樂會又大獲成功。1956年入天津中央音樂學院進修,後又去莫斯科學習。

其父顧高地先生是愛國將領,曾任19路軍軍長蔡廷鍇的秘書。因受“潘漢年冤案”的株連,被判處無期徒刑。當顧高地突然被抓走的時候,顧聖嬰只說了一句話:“我愛祖國……更愛爸爸!”。一個不到20歲的女孩子,能夠在危急關頭說出這樣的話來,說明她具有最起碼的良知和勇氣。實在令人敬佩!

家庭的不幸和變故並沒有影響她事業上的成功。1957年,這個20歲的小姑娘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會上榮獲鋼琴金獎,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人在國際比賽中奪得的第一枚金質獎章。40多位評委認為這位中國小姑娘的演奏“是一個奇蹟”、“那種快速的觸鍵技巧令人讚賞……

1958年,這位中國小姑娘又在日內瓦引起了轟動,她在第14屆國際音樂比賽中榮獲女子鋼琴最高獎。

獲獎後,顧聖嬰應波蘭政府的邀請在波蘭舉行巡迴演出,在美麗的國度波蘭,顧聖嬰得到了她一生中最為珍貴的一件禮物:肖邦的石膏手模。——她曾以彈肖邦的名曲而震動世界琴壇,被她視為生命的、由波蘭政府贈送的“肖邦手模”,卻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摔得粉碎。什麼叫‘野蠻’?什麼叫‘瘋狂’?這就是!

顧聖嬰的演奏風格有着強烈的個性,既有激越的浪漫詩情,又有端莊含蓄的魅力。用劉詩昆的話說:顧聖嬰的鋼琴風格是“輕功”,秀麗澄明的音色,輕巧快速的觸健技巧,明快利落,宛如珠走玉盤。

她的人品,更是有口皆碑。無論老師或同學,同事或朋友,提起她的為人都是眾口一詞的稱讚:優雅的家教,謙遜的品格,聰穎的天資,出眾的才華,樸實的衣着,拼命三郎似的忘我的工作精神……她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但在那個黑暗的年代裡,這一切卻成了被侮辱、被損害、被拋棄、被碾碎的‘理由’。

1967年的冬天非常寒冷。昔日學院的老師們一個個成了“資產階級反動分子”,高個子的鋼琴家劉詩昆在武鬥中被打得頭破血流……

‘階級鬥爭’的火焰終於無情地向她襲來。造反派們在一次批鬥會中將她拽了上去,聲色俱厲地要她第二天交代自己的罪行,明確告訴她:明天的批鬥會主角就是她,就是她這個白專典型、裡通外國的叛徒、修正主義的苗子、歷史反革命的子女……那一頂頂駭人聽聞的大帽子向她飛來。

一個只知道音樂,不知階級鬥爭的弱女子,如何能夠應對這一切?

19671月的最後一天。天黑了,顧聖嬰踽踽回家,昏暗的路燈映着她那孤獨的身影,路邊貼滿了大字報,那些“火燒”、“炮打”的字跡觸目驚心地映入她眼帘,風吹着大字報破損的邊沿,發出輕微的聲音……她踽踽而行,那樣纖弱又那樣遲緩……顧聖嬰此時的內心感受,也許是憤懣;也許是悲愴;也許是麻木…….

她終於回到了家,母親已經不安地等待許久了……

後來的一切,我們都只能猜測了,因為死亡將所有的秘密都帶走了。沒有人知道當天晚上,母親和女兒、兒子具體交談了什麼?以至於他們做出了如此決絕的決定……

1967年,顧聖嬰快到30歲,還沒有品嘗過愛情的甜蜜。她是那樣端莊秀麗,像荷花一般散發着寧靜優雅的芬芳。她的弟弟顧握奇,正是風度翩翩的美少年,剛剛踏入大學的大門……也許,他們想躲避,躲避這個令他們迷惑,令他們不解也令他們恐懼的社會,於是他們選擇了死亡這一極端的方式。也許,他們是出於向邪惡勢力的抗爭,用最昂貴的代價——生命的付出來表達出內心的憤懣和抗爭……

196721凌晨3點,一輛救護車朝着愚園路749弄中心醫院呼嘯而來。從擔架上抬下來兩女一男,已經沒有了氣息。醫生匆匆寫好死亡鑑定,旋即被推進太平間。這三個人是:媽媽秦慎儀、弟弟顧握奇和顧聖嬰本人。屍體火化後,沒有親屬保留骨灰。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又有誰敢來收屍呢?關於一家三口臨死之前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只能成為永遠的謎。那一年,才華橫溢的顧聖嬰還不足30歲。

那個時代,各級部門的負責人對自殺現象毫無人道關懷,一個人自殺以後,他們所在的單位非但不會放棄對他們的批判,反而會給他們加上“畏罪自殺”的罪名,罪加一等。巴金回憶說:“當時大家都像發了瘋一樣,看見一個熟人從高樓跳下,毫無同情,反而開會批判,高呼口號,用惡毒的言詞攻擊死者。”

其父親顧高地先生於1975年被釋放出獄,並恢復名譽,擔任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然而,這一切對於顧老先生已經毫無意義了,他沒有了家,沒有了老伴、愛女、愛子。淒風苦雨伴隨着這位老人走完了一生,1990年在上海去世。

《中國鋼琴詩人顧聖嬰》一書於2000年出版,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公司發行了《珍藏顧聖嬰》的唱片專輯。算是這位才女留給這個世界一點點貢獻吧!任何人都只是、只能是歷史舞台上匆匆來去的過客,什麼也帶不走,但應該留下些什麼?有的人留下了罪惡、仇恨、詬罵;而有的人卻留下業績、貢獻,讓後人長久地緬懷、紀念、崇敬…….顧聖嬰顯然屬於後者。

 

 

4、陸洪恩:優秀的音樂指揮家被公開槍殺

 

陸洪恩1919--1968年)出生在上海徐家匯的一個天主教家庭中,所以有“洪恩”之名。194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1950年入上海交響樂團任定音鼓手,1954年起任樂團指揮。

19651月,陸洪恩和上海交響樂團的人一起到上海附近的奉賢縣農村參加所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此運動又被稱作“四清運動”。在奉賢鄉下,陸洪恩突然行為失常。他的同事把他綁到縣醫院打了一針,使他鎮靜下來,把他送回上海。上海交響樂團派了一輛中型汽車,該團中共支部書記陳彥龍、陸洪恩妻子的弟弟胡國安等五人一起陪陸洪恩到了上海精神病醫院。上海精神病醫院最好的醫生和陸洪恩談話並觀察之後,診斷陸洪恩患“精神分裂症”。陸洪恩在上海精神病院住院兩個多月,病情大為緩解,於是出院,回團上班,但不再擔任指揮而已。

1966年春天,陸洪恩再度發病。晚上不睡覺,總是懷疑有人迫害他。他給在北京的文化部副部長夏衍寫上萬字的長信訴苦,寫後又撕掉。他的妻子胡國美告訴弟弟胡國安,要他幫助把陸洪恩再次送進精神病院。胡國安是上海外語學院的俄語教師。他立即給上海交響樂團打了電話,得到的回答是:對陸洪恩,不能送醫院,不用你們管。

原來陸洪恩曾公開表示:反對批海瑞,反對批三家村,赫魯曉夫反對斯大林主義沒有錯。說得激動時,他甚至高呼“修正主義萬歲”等等口號。這樣一來,他不僅沒有被送醫院治病,而是在528日,被送進了監獄。罪名就是“現行反革命”。

曾經和陸洪恩關在同一監房的劉文忠先生(即被中共政權槍殺的劉文輝之弟)在《風雨人生路》一書中回憶:由於陸洪恩“被揪斗頻繁,每次耿直抗爭,次次遭遇毒手,前次老傷未好,後面又添新傷。每次回來總是拖着沉重腳步,被打得遍體鱗傷,血痕斑斑。冷酷無情的造反派看守還要把他舊傷未好、新傷淌血的雙手扭到背後反銬起來。背銬是很重的懲罰,血液循環受阻,長期血管又腫又脹,疼痛刺骨鑽心。看守還在牢房中狠狠地訓斥:‘1598每次批鬥,每次不老實,還繼續放毒,非得反銬不可!’(在監獄裡,每個犯人都有一個代號,而不叫名字。1598,就是陸洪恩的代號)

批鬥,毒打,反銬,幾個月下來,這位文弱書生背已彎駝,頭髮全白、脫落。”“這位音樂家的身體一天比一天垮下去,渾身沒有一處不是傷,枯黃瘦窄的臉上沒有一絲血色,無數次的長時期彎腰九十度使他背駝得更厲害,兩耳被打得流膿,眼睛混濁,呆木般的比一個九十歲老翁還衰老。”書中還說,和陸洪恩在同一監房的人多次勸他隱忍一時之辱,不要公開抨擊文革,以後還能有機會出去。陸洪恩總是苦笑着搖頭。後來,他發高燒,講胡話,精神意識失控了。並且不斷地自言自語“毛………………”,見到有“毛”的東西就咬,毛巾,毛衣,毛褲……

終於有一天,監獄當局把他們監房裡14個囚犯叫到“訓導室”坐在地上,“接受教育”。他們厲聲訓斥陸洪恩“公然污衊偉大領袖毛主席,惡毒攻擊文革旗手江青同志,罪大惡極,死有餘辜。”最後,審訊員兇狠地問:“1598號,你究竟要死?還是想活?今天你表一個態!”

訓導室內靜默了大約一兩分鐘之後,這位鐵骨錚錚的音樂家像一個臨死之人迴光返照,驟然精神抖擻,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地開始“表態”。他毫無顧忌、滔滔不絕地直抒胸臆,一口氣演說了二十多分鐘,發表了一篇視死如歸、氣壯山河的戰斗檄文。他最後表態說:

我想活,但不願這樣行屍走肉般地活下去,不自由毋寧死,文革是暴虐、是浩劫、是災難,我不願在暴虐、浩劫、災難下苟且偷生”(見《風雨人生路》第136頁)

陸洪恩口若懸河,激昂慷慨,句句驚心,不僅震撼了在座的所有罪犯,連主持審問他的三個人也聽得目瞪口呆。他們在仔細地傾聽,其中一個沙沙不停地記錄,誰也沒有打斷他的話頭。可以斷言:這幾位身為審訊者,實際上心中也非常佩服和贊同陸洪恩的演說,只是由於身份所限,不能公開表示支持罷了。劉文忠先生看了牆上的掛鍾,陸洪恩足足演講了25分鐘。

獄方記錄了他的全部談話,並叫三四個囚犯簽字作證。這個演講一個星期之後,陸洪恩被帶出了他們的監房。四天以後,難友們看到了《解放日報》頭版陸洪恩等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的消息。

槍斃一個精神病患者,這種慘無人道的做法,在‘文革’期間非常多,不足為奇。在這裡還有必要提到當時的背景。19684月,上海掀起了炮打張春橋”的浪潮,紅衛兵們把打倒張春橋”的大字報,貼滿了上海的大街小巷。張春橋在震怒之餘,決心揪出幾個所謂幕後的老傢伙”來殺一儆百。張春橋從當時公檢法造反派”報送上來的黑名單裡,看到了陸洪恩的名字,眼睛一亮。但有人說陸洪恩關在監獄裡已經近兩年了,恐怕與炮打張春橋”的事件無關吧?張春橋卻說怎麼會聯繫不上?社會上的那根黑線又粗又黑,根子就在那些死不悔改的老傢伙身上,陸洪恩這樣的罪大惡極的人,還關在監獄裡浪費人民的糧食,你們的屁股坐到誰的板凳上去了?殺陸洪恩就是殺一儆百。於是陸洪恩就在上海炮打張春橋”的浪潮中成為了替罪羊。

在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廣場”召開宣判大會,宣布對陸洪恩的死刑判決。上海電視台還轉播了宣判大會的現場實況。槍決他的布告貼在上海街頭。和他一起被判處死刑並執行的,共計三十多個。

陸洪恩被槍決後,公檢法方面的代表到陸家通知陸洪恩的妻子胡國美,並向其索取‘子彈費’。這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段小插曲,是古今中外不曾有過先例的創舉!

上海革命委員會”的負責人張春橋和姚文元,都曾是文化界的名人。他們都應該聽過陸洪恩所指揮演奏的音樂,或者至少知道作為著名音樂指揮陸洪恩的大名。當他們揮筆批准陸洪恩的死刑判決的時候,他們心裡充斥着的是革命”的狂熱,還是殘忍的快意?

在‘文革’年代,在精神失常的情況下,說了幾句和當時主流意識相違背的言論,就被槍殺。這種處罰實在是太荒謬。甚至遠遠超過了希特勒法西斯統治下的德國。1979年的春天,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上,有專家指出:他們查找資料,發現希特勒時代的規定是侮辱元首者,拘留兩星期”。‘文革’時代,許多人只是批評了毛澤東的錯誤,根本遠未達到侮辱”程度,就被槍斃。可見‘文革’時期刑法殘酷到何種程度了。而這一切都是在捍衛毛澤東思想”和繼續無產階級革命”冠冕堂皇的目標下進行的,就更顯其荒謬了。

 

【補白】

我們的優越性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我們的危險性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壞事。

——著名文物收藏家、‘文革’博物館館長樊建川

 

 

8單元 梨園名角

1、周信芳、馬連良:京劇大師 “南麒北馬”雙殞命

 

周信芳18951975年)著名表演藝術家,藝名麒麟童。原籍浙江慈谿,出生於江蘇清江浦(今淮陰市)。其父周慰堂、母許桂仙均為春仙班的演員。

周信芳6歲隨父旅居杭州,從陳長興練功學戲。7歲登台演出。1907年在上海演出時改用“麒麟童”的藝名,並一直沿用下來他曾兩度赴北京、天津演出,將《鴻門宴》、《鹿台恨》、《反五關》等戲介紹給北方觀眾,人稱“麒派”。抗日戰爭爆發,在上海淪陷之前,周信芳編演了《明末遺恨》和《徽欽二帝》等表現亡國慘痛的戲,並在自己演出的舞台兩邊牆上掛出演出預告《文天祥》、《史可法》(明知其不可能演出,卻要以此來顯示民族抗戰的精神,以激勵廣大觀眾的鬥志。上海解放前夕,還曾保護過中共地下工作者姜椿芳。50年代初期,熱情參加抗美援朝慰問團的演出。1959年加入中共。

 

馬連良19011966年)字溫如。回族,北京人。8歲入喜連成科班學戲。先從茹萊卿學武小生,後從葉春善、蔡榮桂、蕭長華等學老生,一年後即登台演出。17歲時,學藝十年期滿出科,應邀去福州擔任主演。18歲北返,聲譽鵲起。21歲,即以譚x生初演於上海。當時變聲尚未恢復,嗓音較低,但已贊聲四起,灌制唱片數張,風行各地。後離開富連成社,自己搭班演出期間,為追慕譚派藝術,時常登門求教於王瑤卿。

艱辛的廣徵博採與不斷的舞台實踐,使他的表演藝術不斷精進,24歲演出《打登州》、《白蟒台》等戲,被觀眾譽為獨樹一幟。25歲開始整理改編、演出傳統劇目。192726歲時挑班演出,名掛頭牌。1930年組成扶風社。翌年與周信芳同台演於天津,技藝精湛,各具風采,被譽為“南麒北馬”。

抗戰勝利後,在北平多次參加義演。受周恩來勸導,於1951101日從香港回到內地。離開香港前,曾請著名星象家袁樹珊算命卜卦,結論是:你還有15年大運(不料真的被言中)。19528月建立“馬連良京劇團”。1955年,馬連良京劇團與譚富英、裘盛戎之北京市京劇二團合併成為‘北京京劇團’,馬連良任團長。次年底,張君秋領銜之北京市京劇三團併入。此後,該團與中國京劇院合作排演《赤壁之戰》,與譚富英、張君秋、裘盛戎等人合演《秦香蓮》、《趙氏孤兒》、《青霞丹雪》、《官渡之戰》、《海瑞罷官》、《狀元媒》等戲,廣受好評。

周信芳和馬連良是我國京劇界久負盛名的兩位大師,時稱“南麒北馬”。馬連良被稱為“四大生”之一,而周信芳一直被譽為“海派”京劇的領軍人物。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南麒北馬”不約而同地排演海瑞戲,被人們譽為舞台上的兩位“活海瑞”。然而,就是因為這兩齣戲,在“文革”中,兩位大師同遭厄運,被迫害致死,成為中國京劇史上最大的冤案。

響應號召周信芳編演海瑞戲”

周信芳的《海瑞上疏》編演於1959年。那年年初中央及地方一些報刊根據毛澤東提倡‘要敢于堅持真理,敢於說話’的民主風氣,發表了不少頌揚海瑞、魏徵等歷史人物的文章,有人稱之為“海瑞精神”。

19594月,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來上海,下榻於錦江飯店。他通過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長李太成,約見上海京劇院院長周信芳和文化局戲劇處處長劉厚生。他建議周信芳編演一本以海瑞為主角的京劇。他說,從反右之後,許多人都不敢說話了,寫海瑞戲,要鼓勵大家敢於說真話。他還送給周信芳《海剛峰奇案》、《丘海二公合集》兩本書,供他編戲時參考。

海瑞是歷史上有名人物,為人剛正不阿,敢講真話,甚至冒死直諫的行為非常感人。再則,周信芳演海瑞這樣的角色又十分“對工”,故而周信芳欣然接受了周揚的建議。

周信芳把這一創作任務帶回來,立即得到文化局與京劇院的支持。京劇院領導集體經過認真研究,決定全力以赴把這齣戲作為重點劇目搞好,向國慶十周年獻禮。同時決定由周信芳和陶雄副院長負責,立即成立創作組。劇本採取集體討論的方法,由編劇許思言執筆。文化局李太成副局長和劉厚生處長都親自過問,參加討論,對明史素有研究的蔣星煜也為他們提供了不少有關海瑞的資料。

創作組很快就開始工作,他們認真閱讀、研究了《海剛峰奇案》、《治安疏》、《丘海二公合集》和其它有關海瑞的史料,以及傳統戲曲中的海瑞戲。經過討論研究,決定主要以歷史素材為依據,兼採用傳說和戲曲傳統劇目中現成的形象,來豐富這一歷史人物的精神面貌。4月到5月,創作組編寫出劇本提綱。就在同年4月間,中共中央八屆七中全會在上海舉行。毛澤東在會上針對反右以後不少人不敢講真話的情況,提倡要有反潮流的勇氣,要有不怕撤職、不怕開除黨籍、不怕離婚、不怕坐牢、不怕殺頭的“五不怕”精神,要有解放思想、堅持真理、敢想敢說的勇氣。他強調指出,實行正確的工作方法的根本保證就是敢于堅持真理,而真理又往往“是在少數人那裡,所以堅持真理就必須有反潮流的精神”。

會上,毛澤東又作了關於《工作方法十六條》的講話,再一次提出“要有反潮流的勇氣,要提倡敢想敢說的共產主義風格”,“要有王熙鳳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精神,號召“幹部要有敢于堅持真理的勇氣,不要連封建時代的人物都不如”。他看了湖南花鼓戲《生死牌》以後,又大大稱讚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精神。

受到領袖講話的鼓舞,他們更加積極投入。創作組先後搞了三個提綱。經過大家討論最後選擇第三個提綱,即以海瑞上本“直言天下第一事”為中心事件,描寫海瑞冒死直言諍諫,突出他的“五不怕”精神。

周信芳不僅是這齣戲的導演和主演,而且自始至終參與了劇本的創作活動。他埋頭書齋,翻閱研讀大量史籍,並綜合大家的意見、點子,醞釀完整的方案。劇本既然以海瑞上本作為中心事件描寫,以此表現海瑞的不畏權勢、不顧安危、敢於為民請命講真話的崇高精神,那麼就必須寫好海瑞為什麼要上疏、海瑞如何上疏、海瑞上疏引出了怎樣的後果——這三個重要的環節。周信芳認為必須充分揭示當時的時代背景,戲要從海瑞離開興國縣調任京師寫起,先寫海瑞沿途目擊老百姓遭受外患兵禍的荼毒,流離失所、四處逃亡的悲慘情景;接着再寫大臣們面對外侮內患紛紛議論而束手無策。這樣就為海瑞進京後的為民請命,埋下了伏線,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初稿得到了各級領導和京劇院的肯定。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石西民、《文匯報》負責人陳虞孫和李太成、劉厚生等人都認為基礎較好,給予肯定。同時也提了一些修改意見,要求把海瑞的形象塑造得更突出一些,海瑞的忠心與皇帝的昏庸對比應表現得更尖銳一些,並希望能更多地從發揮周信芳的演技上考慮,如上殿奏本時不必乘轎,可讓其夫人緊追其後,這樣不僅有戲,而且可以發揮類似《徐策跑城》中的身段演技。

為了集中精力搞好劇本,在京劇院二團去青島演出時,周信芳與許思言也帶了初稿去修改加工。周信芳與許思言逐場逐段、逐字逐句詳細討論,推敲修改,有些地方還親自動筆修改。8月,《海瑞上疏》劇本二稿在青島完成。定稿後,他們立即趕回上海,投入排演。

為了確保這一重點劇目,京劇院調集了強大的演出陣容。經過全體演職員的緊張工作和通力協作,只花了短短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海瑞上疏》已經排演就緒了。當局安排國慶十周年演出重點劇目和參加國慶遊行彩車時,都將《海瑞上疏》列入其中。

《海瑞上疏》南麒”盡顯麒派風采

1959年國慶前夕,上海市慶祝建國十周年展覽演出拉開了帷幕。930,上海京劇院的大型新編歷史劇《海瑞上疏》隆重首演於天蟾舞台。這次獻禮演出有十六個劇種,一百多個劇目參加。《海瑞上疏》獨樹一幟。周信芳雖然年逾花甲,但老當益壯。他再次以其獨特的麒派風采和魅力傾倒了全場的觀眾,引起轟動。

劇本圍繞海瑞冒死上書一事,戲劇衝突十分尖銳,劇情發展跌宕起伏,人物感情波瀾不斷,具有扣人心弦的藝術魅力。中國封建社會是極端專制獨裁的政治制度。皇帝一言九鼎,他的決策關繫到廣大黎民百姓的生死安危。歷代有不少忠臣賢相,他們為國家、為人民的利益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犯顏直諫,為民請命。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是可貴的。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需要發揚民主,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因此仍然需要提倡敢於講真話,敢於反潮流的精神。

其次,共產黨一貫主張實事求是,說真話,辦實事。為堅持真理而獻身,也應該是共產黨人的本色。1957年“大躍進”,在全國範圍內颳起了一股浮誇風;1958年反右擴大化,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出現了一種很不正常的空氣。在有些人當中形成了只講大話、空話、假話,上驕、下諂之風。在這樣的情況下,寫這齣海瑞戲,歌頌海瑞的堅持真理、敢做敢為的精神,古為今用,很有現實意義。因此《海瑞上疏》的主題是積極的。這齣戲對主人公海瑞形象的塑造也是成功的。戲中海瑞剛正不阿、敢作敢為的性格十分生動突出,同時又刻畫得有血有肉。周信芳所塑造的海瑞形象生動,充分發揮了麒派藝術的長處與特色。周信芳以其特有的幽默樂觀的精神氣質和飽滿的感情,富於生活氣息的語言和細節,以及節奏強烈的表演動作和唱腔、念白,使海瑞的舞台形象顯得活龍活現。

《海瑞上疏》正式公演後,立即引起了廣大觀眾的強烈反響和評論界的普遍關注。京、滬兩地的報刊紛紛發表評論,分析《海瑞上疏》思想與藝術方面的成就,稱讚該劇的創作和演出獲得成功。

《海瑞上疏》公演不久,其劇本便在《上海戲劇》上公開發表,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後來這個戲到北京演出,陳毅、周揚等領導人觀看了演出,都給以了肯定的評價。

馬連良在北京排演《海瑞罷官》

就在《海瑞上疏》上演不久,在北京的馬連良也開始了海瑞戲的編創。當時北京市副市長、歷史學家吳晗在報上發表了《海瑞罵皇帝》、《清官海瑞》、《論海瑞》等文章。馬連良一向敬重海瑞,對吳晗這些作品也十分喜愛。

1959年冬天,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馬連良和吳晗相遇,兩人談到了海瑞。馬連良先是問吳晗:為什麼報刊上連續發表多篇宣揚海瑞的文章?

吳晗告訴他:19594月毛澤東在上海召開的中央會議上曾稱讚海瑞剛正不阿、敢於直言、不畏權勢的精神,號召大家要學習這種精神。後來錢俊瑞、胡喬木來找他,要他寫些關於海瑞的文章。於是他就在《人民日報》發表了《海瑞罵皇帝》、《論海瑞》等文章。馬連良對吳晗說:“我在富連成科班學戲時曾演出過《大紅袍》,對海瑞十分佩服。我看了您寫的那幾篇關於海瑞的文章,更有興趣。您能不能給我寫一出描寫海瑞的新的京戲?”吳晗有點為難地說:“我是搞史學的,寫書、寫文章還行,戲可不會寫啊!因為我不熟悉京劇,又沒有寫過劇本。”馬連良說:“不要緊,您先拉一個初稿,劇團幫着一起搞。至於戲詞好辦,您先按古詩寫就行!”於是吳晗答應試試看。

過了不久,吳晗果真寫出了《海瑞》劇本初稿,給馬連良送來了,並希望劇團加以修改。大家覺着內容很好,就是劇本有點像崑曲傳奇,戲劇性也不夠強,平了一些。馬連良與大家共同研究,作了修改,於1960年夏天進行了排練。彩排時特地請幾位專家、學者來提意見。根據大家的意見,吳晗又修改了一稿。原來海瑞被罷官後,百姓為他餞行,以此結束。這樣海瑞什麼問題也沒有解決灰溜溜一走了之,馬連良的表演技巧也難以施展,後改為罷官作為戲的結尾,劇名也改成《海瑞罷官》。

1960年底《海瑞罷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禮堂正式公演,由王雁擔任導演,馬連良飾演海瑞,裘盛戎飾徐階,李多奎飾海瑞母親,李毓芳飾海夫人,周和桐飾戴鳳翔,郭元祥飾徐瑛。這個戲主要寫罷官,海瑞上任應天府巡撫,察訪民情時得知:告老還鄉的太師徐階,霸占了洪阿蘭家的民田,縱子(徐瑛)行兇,強搶了洪阿蘭的女兒趙小蘭。海瑞秉公而斷,判徐瑛死刑,徐階退田。徐階買通朝官,誣告海瑞魚肉鄉里,罷了海瑞的官。海瑞毅然在交印之前處死徐瑛,為民除害。作者在歷史真實的基礎上虛構了某些情節,以揭示明代社會階級對立的狀況,生動地刻畫了海瑞不畏強暴,為民伸冤的剛直不阿的精神。戲中的海瑞已經54歲,官至應天府巡撫。馬連良在表演中突出他的閱歷已深,強項未改。採用安詳的神情、穩健的動作,渾厚的聲音表現他內涵熱情而外表沉着鎮靜,並注意刻畫海瑞複雜的思想活動。

最後“罷官”一場尤其精彩,在前幾場穩練沉着中又加進了從容不迫、豪邁果敢的特徵。他命令中軍:先斬囚犯,再交印信。馬連良在此處特別提高聲調,加重語氣,一字一句如斬釘截鐵。海瑞殺了徐瑛、王明友,徐階昏倒下去,新巡撫戴鳳翔也呆若木雞,此時海瑞舉着巡撫大印,昂然屹立,巋然不動。至此,才徐徐落幕。

《海瑞罷官》演出非常成功,好評如潮,人們稱它為馬派藝術又一傑作。吳晗原是一位歷史學家,又是副市長,他跑到京劇行當寫劇本,因此廖沫沙稱讚吳晗“破門而出”。

風雲突變,慘遭厄運

上海和北京兩地分別由兩位京劇大師編排、演出海瑞戲,相映成趣,成為京劇界一時之盛事,也是廣大戲迷朋友一飽耳福的絕好機會,更反映了當時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對於歷史上清官的熱切希望和呼喚。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有誰能夠未卜先知,頃刻間就來了一個180度急轉彎。“文革”狂飆襲來,一切都變了:原先被各界極力推崇和讚美的海瑞戲,突然變成了向党進攻的大毒草。而兩位京劇大師也在頃刻間被打成黑幫分子,無情地揪斗和折磨,終於慘死在他們曾經是那麼熱愛過的祖國大地上。

周信芳與馬連良在舞台上塑造的海瑞形象特別成功,除了精湛的表演藝術外,還因為二位都是正直的藝術家。他們熱愛海瑞,是用赤誠的心來擁抱角色,人們看到的是兩個活海瑞。可以說《海瑞上疏》與《海瑞罷官》,分別是周信芳、馬連良在晚年推出的兩齣極具光彩的巔峰之作。

《海瑞上疏》與《海瑞罷官》,前者是奉命創作,後者是有感而發。當時的初衷是為了配合宣傳發揚‘敢說敢為’的精神。此外,海瑞作為一個歷史上的傑出的政治家,在舞台上高揚他的鬥爭精神,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

然而,政治鬥爭風雲變幻,誰能料到,這兩個海瑞戲竟成為“文革”首先開刀的對象!心懷叵測的江青早就對《海瑞罷官》虎視眈眈。

1964年下半年,她找北京的評論家批判《海瑞罷官》,對方沒同意。19652月,江青來到上海,在柯慶施的支持下,與張春橋共同策劃,由姚文元執筆炮製批判《海瑞罷官》的文章。活動非常秘密,文章寫好後,送給毛澤東審閱。此時毛澤東正在醞釀發動一場重大的政治運動,對文章表示了肯定,意圖從北京市委打開缺口。

這樣,19651111日《文匯報》發表了署名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首先向《海瑞罷官》發難。文章一開始就給《海瑞罷官》下了政治結論,說它“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接着分“《海瑞罷官》是怎樣塑造海瑞的”、“一個假海瑞”、“《海瑞罷官》宣揚了什麼”、“《海瑞罷官》要人們學習什麼東西”四個小標題進行了牽強附會、強詞奪理的“分析批判”。

文章指責作者塑造“假海瑞”目的是宣揚“地主資產階級國家觀”、“階級調和論”、“美化作為地主階級專政工具的清官和法律”。劇中寫了“退田”,就是要人民公社向地主退田,就是搞復辟,刮單幹風;劇中寫了“平冤獄”,就是要為地主、資產階級翻案;劇中歌頌海瑞剛直不阿,就是反對黨的領導和無產階級專政。這篇黑文一出,一場批判《海瑞罷官》的運動隨之而起。

在關鍵的時候,一切取決於最高領導人的態度。同一個毛澤東幾年前還喋喋不休地號召文藝界應該“學習海瑞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精神”。這時卻轉換了話題。19651221日,毛澤東在杭州同陳伯達等人談話,在肯定姚文元文章的同時,指出:但是沒有打中要害。他說:“《海瑞罷官》的要害問題是‘罷官’。嘉靖皇帝罷了海瑞的官,1959年我們罷了彭德懷的官。彭德懷也是‘海瑞’。”毛澤東的這番話使已經掀起的批判《海瑞罷官》的運動更加升溫,完全從學術問題上升為政治問題,調子也越來越高:從刮單幹風到替彭德懷鳴冤叫屈,一直到‘罵皇帝就是罵毛主席’等等。

一場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此拉開了序幕。

在批判《海瑞罷官》的同時,《海瑞上疏》當然也不能倖免。這場批判運動一開始,姚文元的文章就是一箭雙鵰。他在文章中特別點出:“也有人專門編演過新的歷史劇《海瑞上疏》。”接着江青、張春橋等又把槍口對準了《海瑞上疏》。19662月、5月,先後又在《解放日報》上拋出丁學雷的《〈海瑞上疏〉為誰效勞?》和方澤生的《〈海瑞上疏〉必須繼續批判》兩篇黑文。文章誣稱“《海瑞上疏》和《海瑞罷官》是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他們硬把《海瑞上疏》的寫作與廬山會議聯繫起來,說《海瑞上疏》就是配合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向黨向社會主義瘋狂進攻。還抓住這個戲是向國慶十周年獻禮劇目,戲中海瑞抬了棺材上台,便是對無產階級的詛咒和示威。文章還公開點了周揚、周信芳的名。

這幾篇文章的共同特點是無中生有,羅織罪名,無限上綱,欲置人於死地。文章說《海瑞上疏》是配合右傾機會主義分子在廬山會議上向党進攻,可是《海瑞上疏》寫作時,廬山會議還沒有召開;文章誣稱1960年演出的《海瑞罷官》支持單幹風、翻案風,然而批單幹風、翻案風,都是1962年的事。作者豈能未卜先知?

對《海瑞罷官》和《海瑞上疏》的批判,完全是“四人幫”為了政治鬥爭需要所製造出來的一起冤案。在這場冤案中,吳晗、周信芳、馬連良、許思言以及一批領導幹部、著名藝術家被牽扯了進去,被打成黑幫、反革命、牛鬼蛇神等等。吳晗被投入監獄,遭受種種摧殘和迫害。其夫人袁震也被送去“勞改”,夫妻二人於1969年先後含冤而死。他們的女兒吳小彥深受刺激,精神失常,後被抓進監獄,也於1976年去世。吳晗一家四口,竟死了三個,僅有兒子吳彰得以倖存。

馬連良從19668月開始,家庭遭到洗劫,自己被囚禁,家屬遭株連。在半年多時間裡,馬連良在精神上、肉體上受盡侮辱與折磨,憂憤成疾,於19661216日含冤去世,終年65歲。馬連良原是回族,按照伊斯蘭教風習應予土葬,但當時造反派卻強迫將他火化了。

周信芳先是被隔離、抄家、遭批鬥,還被押上高架軌線修理車,胸前掛着牌子遊街示眾,後來乾脆被投入監獄。其夫人受到株連,被毒打致死。兒子被打成反革命,孫女被逼瘋。周信芳本人由於長期被批鬥、身心備受摧殘,於197538日去世。這兩位藝術大師的悲慘命運竟是如此相似!

 

 

2、蓋叫天:江南活武松慘死於文革

 

蓋叫天18881971年)著名京劇演員,原名張英傑,號燕南,直隸高陽(今河北省)人。幼時入天津隆慶和科班,習武生,後改習老生。倒嗓後仍演武生,以短打武生為主。他10歲開始登台,13歲在杭州演出時開始用“蓋叫天”之名。長期在上海等地演出,宗法李春來並且有所發展創新,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時稱“蓋派”。代表劇目有《武》、《十字坡》、《三岔口》、《一箭仇》等。1949年後任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浙江分會主席。

1954年,給他拍攝《蓋叫天的舞台藝術》京劇電影(由白沉導演,黑白片),涵蓋《白水灘》、《七雄聚義》、《茂州廟》、《劈山救母》、《英雄義》、《武》等8出戲的精彩片段,由上海京劇院的前身上海市人民京劇團聯演,王燮元打鼓(鼓師是京劇樂隊的總指揮)。

1963年,又給他拍了《武》,這是他第2部京劇電影,也是他第1部彩色京劇電影,琴師郝德泉、黎秋覺,高明亮打鼓。周恩來原來邀請崔嵬執導,後來在應雲衛和俞仲英兩位導演手裡完成。

他的藝術心得集成《粉墨春秋》、《蓋叫天表演藝術》、《燕南寄廬雜談》等書。

蓋叫天是一位藝德雙馨的京劇演員,非常敬業。15歲在杭州演《花蝴蝶》時曾不幸折斷左臂。1934年,他在上海大舞台,用當時流行的機關布景演出《獅子樓》時,按照傳統戲的一般演法,舞台上擺一張桌子、兩把椅子足矣,既可代山代城,又可代樓代牆,根本不必搭制機關布景。可是,當時劇場老闆為了招徠觀眾,竟搭了滿台硬景,還別出心裁地在舞台上搭了個“酒樓”。演到武替兄報仇,到“酒樓”上追殺西門慶時,“酒樓”就開始搖晃。西門慶見武追上樓,嚇得從窗上跳了出去,落在檯面上。武在樓上追到窗口,自然也應往下跳。可是,腳下是一排窗欄,上面又是屋檐,中間只剩下幾尺高的一個窗洞。跳高了頭碰着屋檐,跳低了又躍不過去。儘管這樣艱難,也難不倒演技高超的蓋叫天。按照戲路,他縱身一跳,一個“燕子掠水”動作,便從兩丈多高的“酒樓”上跳了出去。

可是,當他跳到半空中的一剎那,忽見西門慶還躺在地上(按演出要求,西門慶跳下樓後,應迅速滾到一邊,給馬上跳下樓的武騰地方)。蓋叫天考慮到如果按原來的戲路跳下去,可能壓傷扮演西門慶的陳鶴峰。在緊要關頭,他急中生智,在空中一閃身。由於這一閃已非原來的戲路,又用力過大,落地時折斷了右腿。當局,強忍疼痛,直到幕布被拉上。其藝德情操之高尚,由此可見。

在醫院,不幸又碰上庸醫接錯了斷骨;蓋叫天一聽說有可能無法登台,便毅然在床架上撞斷自己的腿骨,要求醫生重接。為此,陳毅曾題詩云:“燕北真好漢,江南活武。”當他腿傷痊癒後,又在更新舞台演出了頭二本《武》,從“打虎”一直演到“逃亡”,先後演了三個半月。由於他在武戲方面的突出創造,因此被世人譽為“活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蓋叫天也受到殘酷的批鬥和迫害,被扣上“反動藝術權威”、“反對樣板戲”等罪名。1966年夏天,杭州氣溫高達三十八度,蓋叫天被拉去遊街,並且要戴上高帽子,穿上武的戲衣,裝在一輛垃圾車上。他老伴也被拉出來,光着腳,不穿鞋襪,跟隨在車後,走不多久,她的雙腳就磨出血來。蓋叫天年近八十,怎經得起這般羞辱與折磨,他憤然從車中躍出,摔在地上,以致腰椎骨摔斷。他們再把他扔回車上,繼續游斗。但“四人幫”和他們的爪牙並不就此罷休,而是不斷舉行批鬥會,將蓋叫天拉去批鬥。最殘酷的一次是1968年在杭州青年路燈光球場,省委省政府的“大小走資派”、“反動學術權威”都被押進場地,共有五百多人,每人頸下掛一塊牌子。蓋叫天也被押來了,他已經蓄髮留須,長長的直披到肩上,雙目緊閉,閉口不語。造反派要他跪倒,蓋叫天卻堅決不跪。上去幾個特意挑選、會武術的壯漢,強行要他下跪。他雖年近八十,但都不能動他分毫。他們要扭折蓋叫天的手臂,都被他用巧勁避過。他們用一根粗木槓,將他背朝天掀倒在地,用木槓壓住他的雙腿,兩個壯漢踩在槓的兩頭,強行把他上身拉起來。只聽“咔嚓”一聲,蓋叫天的腿被壓斷了。這位在舞台上為藝術累次斷肢折臂,以驚人的毅力,戰勝傷殘,重新站立起來的藝術家,萬萬沒有想到:最後,自己的腿竟然被這些娃娃們徹底折斷了。這還不算完,接下來是掃地出門,蓋叫天和老伴、孫女被從金沙港的燕南寄廬中趕了出來。他數十年珍藏的那些羅漢、塑像、繪畫、古玩以及全部衣物、家具被洗劫一空。

往年過生日,蓋叫天的習慣是吃一碗有特製澆頭的“長壽麵”。當他83歲生日來到時,他對老伴說,能不能再給他做一碗麵。這個要求本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一樁。可在‘文革’期間卻難住了老伴。她只得想方設法,東借西挪,才借到幾個錢,做成一碗麵端給蓋叫天。蓋叫天接過面,愉快地吃完。吃完面,他又提出要洗浴。11月的天氣,小木屋四處透風,穿着棉袍都嫌冷,怎麼洗浴?但他堅持要洗,老伴只好依他。把門窗堵上,把室外的煤球爐移進屋內,勉強提高些溫度,幫他洗了個澡。吃了面,洗了澡,蓋叫天睡下了。過一會兒,他把老伴叫到身邊,對她說:“劍鳴娘,平白無辜地遭到這份罪,總有一天會弄清楚的,如果我先走了,你一定要活下去。”他要求老伴重複回答他三遍:“要活下去,要活下去,要活下去。”於是他才閉眼睛,不再說話,安心地睡去。

這以後,蓋叫天的身體更為虛弱。過了年,由於天氣嚴寒,他抵抗不住,感冒發燒。老伴要送他上醫院,但家中只有十五塊錢。去文化局請求,造反派不理。她只得叫了一輛三輪車,送他到醫院。三輪車夫聽說老人是蓋叫天,堅決不要車錢,義務將他送到醫院。但他是“牛鬼蛇神”,得不到應有的治療。於是再回到小木屋,經過漫長的黑夜,在天將黎明之前,他卻溘然去世。身邊還放着那對代替雙鞭的木棍,時為1971115日清晨,終年83歲。

一代名伶,在被折磨5年、受盡凌辱的晚年生活後,終於魂歸天外。他能閉目嗎?不能,不能啊!因為他的死完全是人為的,是被‘文革’黑手所毀滅的,蓋叫天死不瞑目。

他期待什麼?期待着當局給個說法:是誰導致這場災難?誰是罪魁禍首?……

他的期待何時能實現?

 

【補白】

假如江西的新聞媒體能像美國記者曝光克林頓那樣,敢於報導我的緋聞,我不至於落到死刑的地步。

——原江西省副省長胡長清被判處死刑,受刑前如是說

 

 

3、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被折磨致死

荀慧生19001968年)初名秉超,1925年起,才改名荀慧生。出生於河北省東光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里。由於家境貧寒,從小被賣給天津一個梆子戲班學戲,後被轉賣給一位花旦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淪為家奴,吃盡苦頭。但他仍以巨大的毅力堅持每天練功。夏穿棉襖,冬穿單衣,頭頂大碗足履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苦功練出了硬本領:唱、念、做、打無一不精。8歲登台表演,11歲跟師父入北京三樂班。後從陳桐雲、喬惠蘭、曹心泉、陳德琳、吳菱仙、孫逸雲、路三寶等名師改學京劇。與侯喜瑞、劉鴻聲合演《胭脂虎》《霓虹關》等戲,又同楊小樓、余叔岩、王鳳卿、高慶奎、朱桂芳等合作,並拜王瑤卿門下學青衣。同年楊小樓應上海天蟾舞台之邀,會同尚小雲、譚小培等合作演出。請荀慧生擔任“刀馬旦”,公演引起轟動。荀慧生的表演生動活潑,扮相俊俏,使上海觀眾耳目一新,被贊為“譽滿春申”。後又與周信芳、馮子和、蓋叫天等人合作,演出《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楊乃武與小白菜》等戲,名震滬上。上海國畫大師吳昌碩同知名人士嚴獨鶴、舒舍予也為宣傳和擴大荀慧生的藝術影響而積極宣傳。荀慧生喜歡作畫,1924年正式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從而豐富了自己的藝術境界,提高了藝術素養。1927年北京報界舉辦京劇旦角評選活動,他與梅、尚、程等三位一起被評為“四大名旦”。從此標誌着他的藝術走向成熟,得到社會的肯定,贏得了觀眾的讚賞。1931年再次當選為“四大名旦”。

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荀慧生對於劇本、唱腔、表演、念白、直到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與探索。他演出的劇目有三百多出,主要包括《紅娘》、《紅樓二尤》、《杜十娘》、《荀灌娘》、《釵頭鳳》、《十三妹》、《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緣》、《卓文君》等。在唱腔藝術方面,荀慧生大膽破除傳統局限,發揮個人嗓音特長,吸取昆、梆、漢、川等曲調旋律,大膽創新。這不是簡單的一曲多用,而是從生活出發,從人物感情與心境出發,字正腔圓,腔隨情出,令人着迷。他善於使用上滑、下滑的裝飾音,聽來俏麗、輕盈、諧趣,具有特殊的韻味。他還十分注重道白藝術,吐字清晰,聲情並茂。他創造出融韻白、京白為一體的念白,韻調別致,具有特殊的表現力。表演方面他強調“演人不演行”,不受行當限制,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許多少女、少婦的藝術形象,具有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嬌柔嫵媚、清秀俊美、風格各異。

在京劇四大名旦中,荀慧生的唱念做打都有其獨特的風格和魅力。其唱腔委婉動聽,俏麗多姿,聲情並茂,感人至深。在傳統唱腔、唱法的基礎上,他結合劇中人物的需要,根據自己的天賦條件大膽創造。如《勘玉釧》中的“二黃快板”、《紅娘》中反漢調“聽琴吟”、反四平調“佳期頌”、《還珠吟》中的四平調“節婦吟”等等,都成為學習荀派的必修課內容。

50年代後,歷任中國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等領導職務。荀慧生一生收徒之眾,不計其數。他指導和親自傳授的後人、學生、徒弟有:吳紀敏、金淑華、李薇華、荀令萊、宋德珠、毛世來、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吳素秋、趙燕俠、小王玉蓉、張正芳、尚明珠、厲慧敏、陸正梅、宋長榮、李妙春等。還有許多人雖未拜師,但得其親授者多矣。

1966年的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荀慧生還沒有弄明白文化大革命是怎麼會事的時候,他就成了“牛鬼蛇神”、“反動藝術權威”、“殘渣餘孽”、“反黨分子”,被揪了出來。其妻張偉君、兒子荀令香、荀令文,女兒荀令萊都被隔離審查,一家人失去了自由。他怎麼也想不明白,明明是跟着共產黨走的,一下子卻成了“反黨分子”呢?面對鋪天蓋地的大字報、批鬥和審訊,他只有沒完沒了的寫交待材料。但他認定一點,“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所以他倒沒有什麼擔驚害怕。他捫心自問,沒有做一件對不起黨的事,他一生都是“老老實實唱戲,清清白白做人。”至於“反動權威”的那些頭銜,不管有多少,說白了我只是一個唱戲的,又不是我討來的,是黨和組織上給的呀!荀慧生實在不懂得,唱戲和政治有什麼關係,這回怎麼會扯到一塊兒呢?

823,“造反派”打着“破四舊”的旗號,擁着威風凜凜的軍代表來了,把北京市京劇團所有戲箱集中起來,全部燒毀。他們還勒令荀慧生、老、蕭軍等文化界名人及一批著名演員,全部跪在地上接受教育。八月的北京,驕陽似火,空中呼嘯着口號聲、皮鞭和漫罵聲。面前熊熊的大火,燒毀了唱戲用的行頭,更烤痛了荀慧生和許多藝術家的心。

後來荀慧生被押到沙河農場監督勞動。12月的一天,荀慧生的腿和腳都腫了,身子虛弱得上氣不接下氣。他才開始感到自己的體力實在不行了,但仍然堅持着下地勞動。在下地的途中,實在支持不住沉重的身軀,倒在瑟瑟的北風中。卻聽到有人罵他“裝死”,說他是逃避勞動,根本就無動於衷。

在冰冷的泥地上,荀慧生足足躺了四個多小時。當他的女兒荀令萊趕到時,已經是奄奄一息了。她叫着、哀求着,才允許她把父親送進醫院。

荀慧生正在發高燒,迷迷糊糊,醫生診斷是老年性肺炎。醫生抱怨家屬送醫院太晚了,生命危在旦夕。病床前只有女兒一人,她對爸爸說:“我到單位去請個假,一會兒就回來”。女兒一走,荀慧生身邊沒有一個親人,妻子張偉君、兒子令香、令文都是管制對象,失去了自由。女兒雖然解除了管制,但出身在這樣的家庭中,其處境也可想而知。

荀慧生沒有等到親人的到來,就默默地離開了人世。這天是19681226日。1229日,張偉君得到通知,讓她去見荀慧生。她還夢想着元旦的時候,也許一家人可能團聚,過上一個新年。她做夢也沒有想到,她見到自己的丈夫,竟是在醫院的太平間。當她揭開蒙在荀慧生臉上的白被單時,她實在接受不了這一殘酷的現實。她看到丈夫削瘦的臉上發青、發烏,她緊緊地抱着冰冷發硬的丈夫,泣不成聲。深情地看着這張熟悉的臉,她摸他的臉,摸他的手臂,手是粗的,手臂上還留有被打過的鞭痕。此時,她是被“造反派”押着來與丈夫見最後一面的。她流着淚,解下脖子上的紗巾,蓋在丈夫的臉上,讓帶着她體溫的紗巾,伴隨荀慧生一路遠行。

四大名旦中,梅蘭芳、程硯秋二位先後走了,都走得隆重、風光,當局為他們召開了追悼會。荀慧生之死,屬於“反動藝術權威”焉敢奢望?此後只剩下尚小雲了。但尚小雲也在挨批鬥、被管制,自身難保。

以後還會有新的、觀眾票選的‘四大名旦’嗎?不會有了。只會有官方指定的、御批的貨色,沒有觀眾的發言權。自然,觀眾也不會買賬。

 

 

4、小白玉霜:評劇皇后慘死於文革

 

李再雯19221968年)祖籍山東,5歲隨父親從天津逃荒到北京。父母無力撫養,不得不把她賣給著名評劇演員、白派創始人白玉霜做養女。白玉霜特地請了天津有名的評劇彩旦李文質做她的啟蒙老師。李文質講究演唱技巧,板、字、氣、腔,都很有功夫。李再雯聰明好學,刻苦用心,打下了堅實的唱功基礎。後來李再雯隨同白玉霜演出,在藝術上又受師傅的薰陶,逐步掌握了白玉霜的唱腔和表演技巧,繼承了白玉霜的演唱風格。

李再雯14歲登台演戲。兩年後,白玉霜卻不辭而別,戲班為了維持生計,讓她接替母親擔任主演,掛出了“小白玉霜”的牌子。她的演出,意外地受到廣大觀眾的歡迎。幾年之後,白玉霜在北京病故,小白玉霜正式挑起了母親的班子,在京津一帶頗享盛名。

她的代表劇目古裝戲有:《朱痕記》、《鬧嚴府》、《杜十娘》、《秦香蓮》、《桃花庵》、《玉堂春》、《臨江驛》、《打狗勸夫》、《勸愛寶》、《珍珠衫》、《紅娘》、《小借年》等。50年代初期,按照中共官方的要求,又主演革命現代戲《兄妹開荒》、《農民淚》、《九尾狐》、《千年冰河開了凍》、《小女婿》、《羅漢錢》等。1953年中國評劇團建立後,排了《秦香蓮》一劇,在劇中她塑造的秦香蓮形象是她表演藝術走向成熟的標誌。1956年《秦香蓮》拍成電影,她獲得金質獎章,蜚聲海內外。六十年代後,塑造了《金沙江畔》中的金秀,《苦菜花》中的母親,《朱痕記》中的趙錦棠,《鬧嚴府》中的嚴蘭貞,《李雙雙》中的李雙雙等。在演出中,她努力塑造出一批風格各異、性格生動的新婦女藝術形象。特別是在《小女婿》中扮演的楊香草,堪稱膾炙人口,給觀眾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小白玉霜音色純正,音域寬廣,她的行腔柔潤平穩,深沉流暢,演唱圓潤雋永、低回婉轉,講究節奏的變化及快慢、輕重的對比,形成了韻味醇厚、樸素大方的演唱特色。小白玉霜扮相大方,善用眼睛傳神,表演風格輕淡素雅,細膩含蓄,不浮不泛。無論是演唱技巧的運用,還是唱腔的設計安排,她都能從刻畫人物需要出發,細膩而真切地表達人物感情,塑造準確的人物形象。

1953年小白玉霜加入了國營劇團,在藝術上更加努力,不斷追求創新。在演出劇目上,她一直堅持古裝戲和現代戲同時並舉。在傳統戲裡扮演過許多古代婦女角色,如《朱痕記》中趙錦棠、《鬧嚴府》中的嚴蘭珍、《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秦香蓮》中的秦香蓮等。這些性格鮮明、形象各異的舞台藝術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她的代表作《秦香蓮》,在表演上吸收並借鑑京劇、梆子、曲藝等兄弟劇種的長處,豐富自己的表演藝術。在電影《秦香蓮》的拍攝過程中,她尊重導演對劇中人物造型的需要,毫不猶豫地剃掉自己的雙眉,卸裝後蒙着頭紗回家。此後被傳為戲劇界的佳話。

在跟師傅學戲的過程中,小白玉霜明白:自己既要高舉白派的旗幟,又必須和白玉霜的唱腔有所區別。經過認真細緻的分析,發現自己和白玉霜在聲音素質方面的異同。她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沒有白玉霜的嗓音寬亮,底氣沒有白玉霜足,但卻可以在“膛音”和發音厚實上挖掘潛力,發揮白玉霜咬字狠、字音準的長處,並使自己的演唱吐字清楚。其次,她不能像白玉霜那樣放開喉嚨唱,以免招致白玉霜吃“戲醋”。她必須悠着勁兒來,使暗勁,要以情感人,不必爭亮嗓音。她嘗試着提着氣唱,既用丹田氣,又不讓聲音完全打出去,而是讓聲音保持不炸不喊,又能送遠,形成另一種勁兒。因而創立了自身的唱腔風格。可見對於她來說,創新真的不易,也可以說她的創新完全是在內外壓力下逼出來的。

小白玉霜與新鳳霞,都是上個世紀40年代,在天津評劇舞台上升起的耀眼新星。小白玉霜出道較早,1937年年僅15歲就在天津代替養母白玉霜挑班並開始走紅。但在同齡演員中卻從不擺架子,一直關照着比她小七歲的後起之秀新鳳霞。當時新鳳霞家庭較為貧困,剛加入戲班時,雖然從師傅小五珠處學了不少戲,也顯露出藝術天賦,但卻無力購置行頭(戲裝)。而當時戲班是不為女演員準備行頭的,完全得自備。為此,新鳳霞終日愁鎖眉尖。小白玉霜就主動把自己的行頭和頭飾借給她用,有很長一段時間,新鳳霞就是穿着小白玉霜的行頭演戲。這在人情淡漠、“同行是冤家”的舊時代,此等義舉實在難得,值得稱道。

小白玉霜對新鳳霞不僅生活上關心,在藝術上也給予了很大幫助。19433月,新鳳霞在河東天寶戲院首演白派代表劇目《瀟湘夜雨》。小白玉霜與她並不在一個戲班,唯恐新鳳霞演出不熟練,便專程從南市慶雲戲院趕往河東給新鳳霞把場,使新鳳霞的演出獲得了很大成功。此後,她們還多次共同參加全市性義演活動。小白玉霜總是為新鳳霞配演二路旦角,以此來提攜這位小妹妹,為她成名鋪路。姊妹在共同的藝術生涯中休戚與共,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由此可見,其藝德之高尚,非同尋常。

1952年,第二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赴朝鮮戰地慰問,小白玉霜參加了慰問團。跟評劇團一起乘坐大卡車入朝,冒着美機的轟炸,到達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前線部隊駐地。小白玉霜不辭勞苦,冒着極大危險,一會兒在山洞裡為志願軍機關演出,一會兒又在山坡上給戰士們演出。有時,還到伙房給炊事班十幾個人演出,甚至爬上高山哨所給防空值勤的兩個戰士清唱。指戰員們都非常希望看到她的代表劇目《秦香蓮》,因此她一天早、中、晚連軸轉演出兩、三場全本《秦香蓮》。有一天竟然演出4場。在第四場演出前,有個短暫的休息時間,演員們吃夜宵。這時小白玉霜的聲帶疲勞至極,幾乎難以發聲,怎麼辦?唱不出來,還要演出,她又不願意讓別人代替。無奈之下,她一面用小茶壺喝水,一面對後台管理說:“這場,咱們賣字兒吧!”

“賣字兒”是怎麼回事兒?小白玉霜見領導有點疑慮,笑着對大家解釋:“賣字兒”是評劇界的行話,指的是演員的嗓子突然出現問題時,還照樣演出。但在演唱時,不用拖腔,用吟誦的辦法表現唱詞,而琴師則採用特殊的伴奏手段,烘托演員的吟誦。觀眾聽起來,仍然像演唱一般。啊!原來“賣字兒”是這麼回事。小白玉霜還特意談到英年早逝的評劇名旦愛蓮君的故事。她說愛蓮君不但是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還是位作曲家,有時能即興在演出中臨時設計新腔新調。比如評劇迷非常喜愛的《八月中秋雁往南飛》這段唱,就在某次演出中,愛蓮君上場之前忽然來了靈感。對她的琴師說:“這場咱們把調改一改,你注意兜着點。”琴師和愛蓮君配合得珠聯壁合,一炮打響,這段唱腔便流傳下來……

小白玉霜說:請領導放心,有琴師的巧妙配合,第四場《秦香蓮》我一定能演好。上場之前,小白玉霜又用化妝筆在手心上寫“賣字”二字。為了讓聲帶休息,她儘量不說話,把手上的字舉給琴師和樂隊看,大家心領神會地點頭。果然第四場演出圓滿成功,大家紛紛上前和演員們握手致謝,久久不願離去……

1957年,新鳳霞的愛人吳祖光被劃為右派,並流放外地改造。新鳳霞被迫搬到了單位去住,單位給她安排了一間陰冷的小屋。後來新鳳霞因居室潮濕患了關節炎。當時新鳳霞屬於監管、批判對象,誰也不敢接近她。小白玉霜發現新鳳霞經常在院子裡曬被子,便到她的居室看了看。看後既震驚又難過,便不顧眾人非議,找到單位領導據理力爭,才給新鳳霞調換了一處條件較好的住處。由此,新鳳霞更由衷地感激她。

19671221,在紅衛兵造反派的迫害下,遭受毒打以後,悲憤難抑,憤而吞服大量安眠藥自殺。

一代坤伶,竟然慘死,時年45歲。英年早逝,身後並無子女。作為5060年代的評劇泰和領頭羊,也沒有嫡傳弟子,但她的唱腔卻廣為流傳。

當小白玉霜因遭受“文革”政治風暴摧殘而自殺身亡時,新鳳霞聞訊悲痛欲絕,但處於當時情況,自身難保,未能給情誼篤厚的姐姐送葬,一直成為新鳳霞的一塊心病。這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之一。

 

在美國,你說了100句話,只要有1句是對的,他就肯定你這一句的價值。在中國則相反,你說了100句話,如果有一句錯了,他們就追究這一句話,而忘了其餘99句好話。

——旅居美國學者劉再復《閱讀美國》

 

 

5、嚴鳳英:著名黃梅戲演員死後竟被剖腹

嚴鳳英19301968年),祖籍安徽桐城羅嶺。原名黛峰,藝名鳳英。幼時即喜唱山歌和黃梅調。12歲拜桐城藝人嚴雲高學唱黃梅戲,為族人、家庭所不容,後離家出走正式搭班,改藝名為鳳英。1946年在群樂劇場演出,以《小辭店》、《遊春》轟動安慶,也因盛名而招致災禍,嚴鳳英不得不離安慶去南京。後又得著名老藝人丁永泉指點,輾轉演出於貴池、青陽農村和安慶、皖南等地區。1947年曾隨胡金濤、劉鳳雲學唱京戲。1949年後又拜北昆名演員白雲生為師,不斷汲取兄弟劇種之長,以豐富自己的表演技藝。1951年重返安慶。1953年調入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歷任安徽省黃梅戲劇團演員、副團長,中國劇協第二屆理事,中國文聯第三屆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0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等稱號。1960年,嚴鳳英加入中共。於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獲演員一等獎。

23年的藝術實踐中,嚴鳳英在唱腔和表演方面都有新的創造,為黃梅戲藝術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她嗓音清脆甜美,唱腔樸實圓潤,演唱明快真摯,吐字清晰,韻味醇厚,並注重從人物感情出發,力求達到聲情並茂、具有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表演質樸細膩、塑造過許多具有鮮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如《打豬草》中的陶金花、《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駙馬》中的馮素貞、《牛郎織女》中的織女,以及現代戲《豐收之後》中的趙五嬸等。其中《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均攝製成影片。

她特別注意廣為吸收京劇、越劇、評劇、評彈、民歌等藝術之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時稱‘嚴派’。

嚴鳳英的藝術人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1945年春天以前,是第一個階段。由於父親嚴司明和母親離異,她在四五歲時就回到祖父母居住的羅家嶺。田園風光陶冶她幼小的心靈,與姑、姐們挖野菜、放牛的同時,她學唱了流傳於當地的不少民歌,藝術的種子在幼小的心靈中悄然播下。不久,因為抗戰爆發,其父嚴司明也回到家鄉,閒居無聊時,教她唱京劇,這使她與戲劇藝術有了接觸。在十來歲時,同族中曾參加戲班的嚴雲高將黃梅戲帶回了羅家嶺,他一面開鋪謀生,一面收徒授藝,嚴鳳英由此與黃梅戲結下緣分。她始而偷偷學戲,繼而拜嚴雲高為師,正式成為他的女弟子,並學會了《送香茶》、《春香鬧學》等傳統戲中的單折。從學唱民歌小調,到學唱學演黃梅戲,從四五歲到十五歲,嚴鳳英度過了從藝準備期。

1945年春至1951年初,是第二個階段。1945年春天,嚴鳳英在桐城練潭張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二龍山》。雖然她在劇中扮演的是一個並不重要的角色-女寨主畲素貞的丫環,但卻是她黃梅戲舞台表演的起點。為此,她觸犯了當時、當地的族規,差點被捆起來淹死,可她卻沒有放棄,繼續參加黃梅戲班的演出活動,終至離開家庭,從桐城唱到懷寧、樅陽等外縣,唱到當時的省會安慶。

隨着舞台實踐的不斷豐富,嚴鳳英的表演藝術水平迅速提高。她本來就有較好的演唱天賦,又虛心向前輩藝術家學習,她回憶道:“我到安慶想把戲演好,就努力學習。那時學表演,主要靠觀摩,看老前輩在台上一舉一動怎麼做,我就一點一滴記在心裡,然後照葫蘆畫瓢搬上舞台。因為我是女性,演旦角戲的動作要細膩些,像是那麼回事,觀眾看得很有味”。正是憑着這種學習精神,嚴鳳英在表演藝術上嶄露頭角。據老藝人回憶,《二龍山》一劇的主角是女寨主畲素貞,嚴鳳英扮丫環表演竟使劇名改為《丫環掛帥》。然而,在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黑暗社會,藝術上嶄露頭角的嚴鳳英非但沒有得到扶助,反而遭到摧殘,她被迫一次次地離開她鍾愛的舞台,其間,她又學唱過京劇。

1951年初,她終於重返黃梅戲舞台,是她生活上備受磨難、藝術上得以豐富提高的時期,也為她藝術創造的輝煌作了鋪墊。

從此,嚴鳳英進入了藝術道路的第三階段。回到安慶後,她在“群樂”劇場演出,這時,中共派幹部幫助改戲、改人、改制,使她“接觸新文藝思想”。除演出傳統劇目外,還配合土改、反霸、抗美援朝、宣傳婚姻法等,演出過《江漢漁歌》、《兩朵大紅花》、《木蘭從軍》、《柳金妹翻身》等劇目。從1953年到1965年,她先後主演了《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鬧花燈》、《牛郎織女》、《紅色宣傳員》、《江姐》等近50個大小劇目。其演藝水平也不斷提高,既形成了獨自的風格特色,又代表着當時黃梅戲表演藝術的最高水平,並對該劇種風格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嚴鳳英的唱腔,首先貫穿着一個“情”字,在深入把握人物性格、測度具體戲劇情境後,以聲傳情,以情帶聲。《天仙配》是她演唱十分成功的一部作品,她曾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之邀,談過自己的演唱體會,充分表明了她對七仙女在特定情境中情感的把握,並介紹了自己在演唱中的處理方法。

嚴鳳英除了在唱腔藝術方面取得了傑出成就外,在舞台上乃至銀幕的表演上,同樣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她所塑造的陶金花、七仙女、馮素珍、江姐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難忘。她在表演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可用“細膩”、“傳神”四個字來概括。

嚴鳳英雖然只活了38歲,但她對黃梅戲的發展做出了影響極為深遠的貢獻。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嚴鳳英,黃梅戲或許仍然能夠發展,但不可能在全國眾多劇種中迅速崛起,更不可能有如此廣泛的觀眾群。

文革中,她被指為文藝黑線人物、宣傳封資修的‘美女蛇’,並被誣衊為國民黨潛伏特務,屢遭批鬥。生性要強的嚴鳳英不堪其辱,毅然服用大量安眠藥。當其家屬發現後,要求立即送醫院搶救。但是,不行。因為她是‘敵人’。隨後,許多人簇擁着威風凜凜的軍代表來了。此時嚴鳳英神智還算清醒,如果及時搶救,應該不會死亡。但軍代表不是立刻搶救,而是對命懸一線的嚴鳳英開始了長達半個多小時的床頭審問:“你怎麼回事?你裝病!你想自絕於人民!”據其子回憶:“我爸爸跟一個要好的老演員借了板車,老演員實在看不下去,求軍代表,你讓她去看病吧”送到醫院,醫生說這沒辦法,要送到住院部去。從門診部送到住院部又耽誤了很長時間,住院部的醫生看了卻說:“你服毒活該,你是反革命。要我們搶救的話,需要有證明文件,沒有文件我們怎麼搶救?像這種反革命,死一個少一個。”等證明開出來以後,病人已經連呼吸都沒有了。這時已經是凌晨4點多了。

更令人髮指的是:嚴鳳英死後,軍代表劉萬泉仍不放過她,說她是國民黨特務,肚子裡有國民黨的密電和發報機。於是,他叫來了醫生,命令醫生給死者當眾開膛剖肚。

醫生一聽嚇壞了,差點癱在地上,連忙推託說:革命領導同志,俺只會按照醫書上的步驟給病人開刀治病,開膛剖肚的事俺還真沒有學過,那是法醫做的事。軍代表大怒:你X是個什麼東西!老子又沒有叫你給她看病,不就是叫你找她肚裡的發報機嗎?你怎麼這點革命立場也沒有?開刀、開膛不都是開嗎?你到底是開還是不開?

迫於軍代表的淫威,那個雙腿打顫的醫生戰戰兢兢地找來一把醫用斧頭,當着眾人把死者的衣服剝去,然後就像殺豬那樣,照准嚴鳳英的咽喉“喀嚓”一斧子劈下去,再左一刀右一刀地斷開她的所有胸骨,然後掀開肚皮。看着嚴鳳英的裸露的全身和血淋淋的內臟,那個軍代表越發得意,開始說起下流話。接着,就叫那個醫生翻遍五臟六腑找發報機和照相機,連腸子都給翻出來。除了找到了一百多片安眠藥外,醫生還發現她五臟嚴重下垂,心、肝、脾、肺、胃都不在其位。這當然是“鬥爭”的結果。其它什麼也沒有找到。軍代表不滿意,下令那醫生繼續“深挖”。最後,醫生一刀劈開嚴鳳英的恥骨,膀胱破裂,死者的尿噴了出來。軍代表這時才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嚴鳳英,我沒看過你的戲,也沒看過你的電影,今天我看到你的原形了!”。

這一天是1968年的48日,距離嚴鳳英38歲的生日還差5天。

 

【編者按:這個軍代表劉萬泉,1967年底作為一個下級軍官被派到安徽合肥的黃梅戲團支左”。從肉體上消滅了嚴鳳英後,被評為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積極分子”。劉萬泉對嚴鳳英的虐殺不是一般的政治迫害,而是所有刑事罪中最嚴重、最不可饒恕的‘危害人類罪’(Crimes Against Humanity)。什麼是‘危害人類罪’呢?例如:那個割掉張志新舌頭和喉管的人、那些用皮帶把北師大女附中校長卞仲耘活活打死的人、那些把地主、富農連同他們的子女一起統統活埋的河北某縣的貧下中農”們等等,還有本文中那個軍代表劉萬泉,就是典型的危害人類罪犯。‘文革’結束後鄧小平指示不能重用‘三種人’。但是他卻忽略了第四種人。這些人根本就不是什麼被壞人利用”的問題。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最壞的人。把他們的罪行簡單地歸咎於四人幫”,就和把所有納粹分子的罪行都歸咎於希特勒一樣荒謬。】

 

 

6、楊寶忠:戲曲大師囚於斗室凍餓而死

 

楊寶忠18991968年)安徽合肥人。出身梨園世家,京劇余派老生演員。其祖、父兩輩都是著名的花旦演員。其姑丈王瑤卿,乃京劇史上的重要人物:“四大名旦”皆出其門下,人稱通天教主者。在王瑤卿的親自指點、教授之下,楊寶忠11歲時便以“小小朵”藝名登台演出於北京、天津等地,頗受歡迎。21歲,拜著名老生余叔岩為師。

上個世紀20~30年代是楊寶忠舞台生涯最活躍的黃金時代,雖然沒有挑班唱頭牌,但他在京劇舞台上已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老生演員。常與楊小樓、尚小雲、小翠花、章遏雲等著名演員合作,頗為一時名流所重。

後因變聲,改工操琴。又因自幼酷愛音樂,與琴師陳彥衡過從甚久,對譚腔和胡琴演奏技巧有深湛的研究。他嗜愛西樂,師從朱蛛隱學習小提琴,並將小提琴的某些弓法融於胡琴演奏中。他的指法靈活,弓法順暢,獨具一格。

某次在北京協和醫院禮堂舉辦音樂會,其中有老志誠的鋼琴獨奏,也有他的小提琴獨奏。楊寶忠用小提琴演奏中國傳統樂曲《梅花三弄》,令聽眾與同行驚嘆不已。“意悠揚,氣軒昂,天風鶴背三千丈。”中國古人的樂思被他的西洋技法演繹得細膩流暢,綻放出異樣光彩。楊氏“三弄”像春風吹遍了京城。不久這支曲子由美國勝利唱片公司以優厚的酬金請他錄製成唱片,剛上市即暢銷全國。

尚小雲與他合作演出的新戲《摩登伽女》裡,最後一場叫“斬斷情絲”。尚小雲以西洋踢踏舞蹈場面作為結尾,特請楊寶忠小提琴伴奏。當楊寶忠手握提琴,身着西服,風度翩翩地走上舞台,頻頻向觀眾躬身致意時,那個自發的、熱烈轟動場景,實為現時舞台上靠“掌聲有請”才有稀稀落落的掌聲所望塵莫及。

中年以後,正式拜奚子剛為師,專業操琴。先後與言菊朋、馬連良、楊寶森等合作,配合默契。他與楊寶森和鼓師杭子和的合作,被觀眾稱為三絕。着有《楊寶忠京胡經驗談》一書。

楊寶忠在當演員的時候,以《擊鼓罵曹》最受歡迎。這是楊寶忠享名最早的拿手戲之一。這齣戲有三段西皮二六唱段,第一段“丞相委用恩非小,區區鼓吏怎敢辭勞……”,轉快板“罷、罷、罷暫且忍下了,明日自有我的巧妙高”時,“罷、罷、罷”三字,嘎然疊起,令人精神一振。每當唱到此處,全場必報以熱烈掌聲。演到擊鼓時,[夜深沉]曲牌的鼓套子音色之美有如“敲金擊玉”,錚錚有聲,聽之令人陶醉。與曹操對話時唱的“鼓打一通天地響,鼓打二通振朝綱……鼓發一陣為雷響”的“一陣”鼓,如單皮鼓的“絲邊”,落點鏗鏘,快而不亂,確是不同凡響。

50年代以後,楊寶忠出任天津市戲曲學校副校長併兼任課教師,積極培養戲曲人才,為京劇事業貢獻甚偉。

北京京劇院的青年老生安雲武,畢業於北京戲校。雲武的父親安延年是楊寶忠的弟子,寶忠很喜愛雲武,曾教過他《碰碑》、《文昭關》、《擊鼓罵曹》等戲。為了讓雲武在家中練習鼓套子,楊寶忠把他早年演《罵曹》使用的南堂鼓送給了雲武,以鼓勵他學好、演好這齣戲。雲武對楊寶忠先生的栽培教育總是感念不忘。

今天,聞名京劇舞台的很多位中年琴師如王鶴文、萬瑞興、魏國勇等皆為楊寶忠的學生。真可謂桃李滿天下,菊圃百花開,楊派琴藝,後繼有人。  

“文革”開始,楊寶忠立即被他的學生、紅衛兵以“反動權威”罪名打入牛棚,成了天津市最早的“牛鬼蛇神”。後來楊寶忠身患重病,回北京家中就醫。在此期間,他常去梅(蘭芳)家和姜(妙香)家串門。楊寶忠管梅夫人(福芝芳)叫舅媽,管姜妙香夫人(馮金芙)也叫舅媽。姜夫人給他包餃子吃,梅夫人則請廚師給他做紅菜湯、色拉。他每周三天去梅宅吃飯,三天去姜家就餐。所以楊寶忠自己說:“我肚子裡的油水,就靠倆舅媽了。”

【編者按:今天的青年人未必理解當時的情景。由於毛澤東的倒行逆施,國民經濟頻臨崩潰,物資極度匱乏。當局不得不規定:每人每月配給幾兩油、幾斤米。除非過年,根本就沒有豬肉供應。因此偶爾有機會吃一點葷菜,那就好比過年一般。】

在北京,他還常去西單一家樂器行閒坐聊天。冬季某日,被天津市戲曲學校紅衛兵發現,劫持回天津,囚於室,無人管理,無人過問。幾日後,凍餓而死。

‘文革’固然是毛澤東發動的,他無疑是罪魁禍首。但那些把楊寶忠劫持回天津,囚於斗室,無人過問,終至凍餓而死的紅衛兵們,難道就沒有任何責任嗎?今天有誰能勇敢地挺身站出來承認、懺悔的?沒有,一個都沒有。這些娃娃們今天的生活過得特美好,票子、房子……什麼都不缺,唯一缺乏的就是:良知。而良知才是做為人最根本的品行啊。

夕陽十,西風一葉。一個極具才情的藝術家,拯救自己的能力一般都很弱、很弱。楊寶忠廣結人緣,最後卻孤立無援。楊寶忠生性樂觀,而離世的那一刻,不知心上可滴血,眼中可有淚?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1: 中國人奇怪的仇美情結
2011: 毛澤東是人還是神?
2010: 毛澤東26年與改革開放26年比較
2010: 觸目驚心: 腐敗和自殺盛行的改革開放
2009: “一窮二白”的"舊中國" 能
2009: 看中國癌腫、生命與金錢的30年-毛澤東
2008: 如果這是宋史 (四十一)
2007: 《對越作戰》54軍老兵最新回憶錄 (5)
2007: 胡要幫與 “FREEDOM IS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