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Lao Tan:諸葛亮評傳
送交者: laotan 2013年02月20日20:07:22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諸葛亮評傳: (Lao Tan)

三國時蜀國沒有設史官, 基本上沒有留下有價值的文獻供歷史研究者參考,歷來評傳諸葛亮者主要是根據陳壽的《三國志》,準的《袁子》,魚豢的《魏略》,習鑿齒的《漢晉春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王隱的《蜀記》等為參考資料,本文作者評傳諸葛亮則主要是從諸葛亮自己留下的文字中尋找有價值的線索,再根據常識進行分析判斷,力求儘可能實事求是的還原歷史。諸葛亮的崛起據說是從《隆中對》開始的,本文也就從《隆中對》辨偽開始。

一、 隆中對》辨偽

     隆中對》原名《草廬對》是東漢末年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內容, 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206年冬-207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第三次終於得見,就有了《隆中對》。《隆中對》中,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據說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此戰略構想。

隆中對》全文為: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由於隆中對》中諸葛亮所預測的大多數事件什乎都在以後的實踐中兌現了,所以《隆中對》被認為是諸葛亮謀略的最高表現,有“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之說。

     隆中對》是“三分天下”的原因,還是三分天下”的結果,也就是先有隆中對》而後有“三分天下”,還是先有三分天下”而後有《隆中對》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隆中對》最先見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沒註明出處,來路不明。作者認為隆中對》有很大的可能是“馬後炮,是陳壽基於歷史背景的藝術創作。理由於下:

1.               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的談話是在公元206年冬或207年春,陳壽(233297)在公元280年才開始撰寫《三國志》,時間跨度近80年,當時沒有錄音及筆記,在場的只有諸葛亮與劉備兩人,80年後整出了這樣一篇才華橫溢的談話令人難以想象。如果把其中第二人稱的“將軍改換成“劉備,就是一篇歷史的總結。

2.諸葛亮是山東臨沂人,14歲才離開山東, 應當還是一口的山東臨沂口音(臨沂土話非常難懂)。 劉備是河北大叔。當時沒有普通話,二人第一次交流時是有語言屏障的,這一大篇文縐縐的談話劉備是聽不懂的。我請了一個山東臨沂朋友用他們本地話讀了一遍《隆中對》,連蒙帶猜也就能聽明白10%,不信你試試。

3.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對他經歷的重大事件都有記述,對他與劉備的初次會面也有提及“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其中有“咨臣以當世之事”意為向我咨當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諸葛亮肯定是回答了劉備的諮詢,但怎樣回答的沒有說明,如果有《隆中對》,諸葛亮應當引為自豪,因為歷史是按他的設計發展的,一定會在“咨臣以當世之事”後面大書特書“臣答以先取荊,後取益,跨有 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等等”,但是沒有;另一當事人劉備終其一身也沒有提到《隆中對可見隆中對》之說存疑。

4. 隆中對》有多處明顯的矛盾,經不起推敲。其一, 隆中對》中前文有“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之說。後文又有“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去打曹操。既然曹操是如此強大,為什麼在跨有荊、益之後不順流東下打勢力小得多的孫權,這樣勝算不是大得多嗎?《隆中對時曹操並沒有篡漢,孫劉還沒有聯合破曹,打孫權和打曹操沒有道義上的差別。後文的避弱打強與前文的避強打弱有明顯的矛盾,看得出是不懂軍事文人的手筆。其二,隆中對》道義上也有矛盾,既言:“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同時又要劉備去搶奪比自己還要更正宗的“帝室之胄”劉表,劉璋的地盤。這是強盜的行徑,毫無“信義“可言,把如此矛盾的兩件事擺在一起,諸葛亮說話不應當是這樣毫無邏輯。

5.隆中對》中制訂的戰略與諸葛亮後來所執行的戰略完全是兩回事。 其一,隆中對》中制訂的戰略是“天下有變”才伐魏,後來諸葛亮執行的是“天下無變”而不停的伐魏。理由是“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見《後出師表》。《後出師表》中北伐的理由與《隆中對“天下有變”才北伐沒有半文錢的關係。如果《後出師表》為諸葛亮所作隆中對》就不是諸葛亮所作。其次,隆中對》中有千里分兵的軍事常識錯誤,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這一戰略受到了毛澤東批評)。在後來的北伐中,魏延提出要分兵一萬與諸葛亮夾擊潼關, 諸葛亮覺得冒險沒有同意 (魏延傳云: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諸葛亮一生唯謹慎,很難想象他會作出如隆中對》那樣冒險的戰略決策,如此看來隆中對》根本就不是出自懂軍事諸葛之手。

 

6.隆中對》中對四川的描述與《後出師表》中對四川的描述完全不同。 隆中對》中對四川的描述是:“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詞態語態何等激昂。《後出師表》中對四川的描述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詞態語態何等沮喪。沃野千里,天府之土”VS益州疲弊”,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VS“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相去何只十萬八千里。 不可能益州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由“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變成了“益州疲弊;其戰略地位從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到了諸葛亮的手裡就成了“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如果真有《隆中對就是後面的諸葛亮否定前面的諸葛,自己打自己的嘴吧。可以看出這兩篇東西根本就不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7.諸葛亮家與劉表是世交(叔叔是劉表的好朋友),諸葛亮後來又因為老婆的關係成了劉表的親戚,與劉表走動密切,生活上受到了劉表集團不少關照。第一次與陌生人(劉備)交流就要人家去搶自己世交、親戚的地盤這不太合適吧?劉備會怎麼看待諸葛亮的人品? 買親戚求榮?   這話要講也得以後混熟了再講。

8.劉備先取荊州,後取益州純屬偶然,不是諸葛亮所能算計到的。荊州在當時的情況下有四種可能的歸屬:一,劉表父子占領;二,曹操憑武力占領;三,孫權為了報父仇武力占領;四,劉備占領。在正常情況下,前三種可能性是有的,而第四種可能性微乎其微,是小概率事件。當時劉備兵不滿四千,靠武力沒門,劉表父子讓位也是夢想,這一點諸葛亮與劉備不可能不知道。我們假設劉表不病死劉備是占不了荊州的;曹操占了荊州不去打孫權劉備是占不了荊州的(當時曹操的主要謀士荀彧是建議曹操先穩定荊州而不去打孫權); 孫權投降曹操劉備是占不了荊州的;孫、劉不聯合抗曹劉備是占不了荊州的;孫、劉聯合抗曹失敗劉備是占不了荊州的;只有孫、劉聯合抗曹勝利劉備才有可能占有荊州;最終荊州還是從東吳借的。所以劉備占有荊州純屬偶然,不是諸葛能預先知道的。如果不可能預先知到能占有荊州,那就更不能預先知到劉備能占益州。張松本是要獻益州給曹操的,如果不是曹操怠慢了張松,益州就是曹操的了,劉備又豈能占益州。先取荊州,後取益州全是靠運氣, 而不是靠算計。所以隆中對》中先取荊州,後取益州的設想更接進於馬後炮。有如此多的疑點,《隆中對》無疑是文人的藝術創作。

0%(0)
0%(0)
  志大才疏,屢敗屢戰.  /無內容 - 部長 02/21/13 (1673)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2: 聯合國微博昨發帖悼小平
2012: ccp人對戰爭& raping的不道歉
2011: 落英請進
2011: 誰在冒天下之大不韙?這樣國家還有資格
2010: 蒙古不是中國—西藏與中國的歷史關係(
2010: 公主神話——西藏與中國的歷史關係(1
2009: 齊婕: 戲說歷任中共領導人的男人味
2009: 江青當年怎樣引起毛澤東注意的
2008: 《荒漠甘泉》與《毛主席語錄》
2008: 三疊陣的威力——原州麥子原一戰得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