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无极
万维读者网 > 史地人物 > 帖子
“九一三”(林彪)事件研究综述 -01
送交者: 二野 2013年04月03日09:30:35 于 [史地人物] 发送悄悄话

“九一三”(林彪)事件研究综述 -01
 
 
作者:刘祖爱      
  
    内容摘要 “九一三”事件是中共党史和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文化大革命”的转折点。由于事件对党和国家、人民军队、中外关系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对其起因、过程及其影响开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在林彪诞辰103周年之际,总结有关研究成果,有助于推进该问题的深入研究,从而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提供重要的依据和社会基础。

  关 键 词 林彪 “九一三”事件 研究综述

  “九一三”事件又称“林彪事件”,它是中共党史和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文化大革命”的转折点。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林彪所处的特殊地位,事件对党和国家、人民军队、中外关系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

  一、“九一三”事件研究的一般情况

  (一)“九一三”事件研究的起步

  国内对于“九一三”事件的研究起于何时,看法并不统一。一种观点认为“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就开始了。1971年10月3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专案组,集中处理有关问题。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从1980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和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开始。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这两种说法都值得商榷。第一,资料文献的收集、编辑和公开是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前提。从这一点来看,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关“九一三”事件的资料编辑出版以前,根本不具备学术研究的条件。第二,笔者认为,根据研究的主导力量、社会参与度的不同,“九一三”事件的研究可以分为官方研究和民间研究两个层面。

  官方研究起始于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专案组。1980年9月29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和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检察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1980年11月20日至1981年1月25日,对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陈伯达、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和江腾蛟等数十名被告人进行了公开审判。在此期间,收集了一大批相关的证据,形成了有影响的官方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决书》(特法字第一号)(1981年1月23日);以此次审判为基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 “九一三”事件和林彪本人做出了权威性的结论。

  而民间对“九一三事件”的思考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林彪外逃机毁人亡,一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对其出逃细节和其座机坠毁原因,没有对外公布过材料。学术界为进一步探讨事件的来龙去脉,开始发表了少数文章或出版相关著作。如于南的《周总理处理“九一三”林彪叛逃事件的一些情况》(《党史研究》,1981年第3期)。但是在美国出版的由Yao mingle撰写的《The Conspiracy and Death of LinBiao》,掺杂了有关“九一三”事件的谎言。1983年6月,该书中文版《林彪的阴谋与死亡》由台湾时事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印刷发售,在世界上造成不良影响。

  (二)“九一三”事件研究的深入阶段

  鉴于《林彪的阴谋与死亡》的诸多谎言,国内共同感到不能听任国外恶意造谣这样广泛流传,我国官方应该发表文章,揭示林彪外逃坠机的真相,澄清国内外视听。《党史信息》上刊登了胡耀邦总书记1986年11月16日的一段讲话,强调指出,应该加强对1949年以来的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研究,弄清主要历史事件真相。随后,胡耀邦列举了10个题目(第七个为“林彪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要求有关部门研究编写。胡总书记讲话以后,在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和努力下,由官方到社会上兴起一股探讨“九一三”事件的热潮。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写的《外交史资料》1987年第6期发表了三篇文章,即前许文益大使的《历史赋予我的一项特殊任务——“九一三”事件的对外交涉》,符浩、许文益、孙一先合写的《视察林彪叛逃飞机坠毁现场纪实》和前外交部符浩副部长的《“九一三”事件补白》。这三篇文章先刊登在内部发行的,后载于1988年1月15日公开出版的《党的文献》总第1期,由于作者们属于亲身经历者,写出了视察坠机现场和外交交涉的经过这段历史真相,在海内外引起重大反响。前熊向辉大使的女儿熊蕾的《历史的注脚》(载《新观察》半月刊1986年第18期,1986年9月25日出版),揭示了“九一三”事件前夕毛泽东究竟是怎样判断出林彪是个阴险的两面派的。其他的还有于南的《林彪集团兴亡初探》(《十年后的评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前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的《毛泽东的几次湖北之行》(《春秋》杂志1988年第1期),孙一先发表《罪与罚——林彪坠机现场视察纪实》(连载于《解放军报》4月25日至5月30日第三版上),后者在军内引起热烈反应。

  为回答海外对“九一三”事件真相的疑问,1993年5月开始,彼德·汉纳姆和苏姗用了半年的时间,奔走于蒙古、俄罗斯、美国及台湾、香港进行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 1994年1月31日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上,发表《揭开一个中国人之谜——林彪的最后日子及死亡》。中国官方关于林彪之死的解释,第一次由一个西方记者通过客观的独立的调查给予证实此事,立即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1994年5月21日,国内《参考消息》登载了俄罗斯军队的《红星报》报道的《林彪事件鉴定始末》。在北京出版的《作家文摘》第80期(1994年7月8日)摘登了李安定写的《林彪之死真相查访记》,详细报道了彼德·汉纳姆的整个采访活动。

  从此开始,众多作者尤其是那些当年曾身临其境的人们,从各自角度来描述亲历的过程,寻找最后的答案。开始就“九一三”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细节和历史影响进行事实的考证和分析。如张化的《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的思想矛盾及其变化》(《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2期),张田水的《试析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思想轨迹和特点》(《毛泽东思想研究》1993年1期),吴德的《庐山会议和林彪事件》(《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2期),陈立旭的《“九一三事件”后肯定与否定“文革”的斗争与毛泽东的心态》(《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年1期),朱秉秀的《邪不压正──“九·一三”事件纪实》(《上海党史与党建》1996年6 月第1期),李耐因的《“九·一三”前林彪、江青470次通话》(《炎黄春秋》1997年7 月第1期),康廷梓写的《林彪仓皇出逃目击记》(1997年4月,《传记文学》),康廷梓的《林彪仓皇出逃目击记》(《传记文学》,1997年4月),敖其尔的《今日温都尔汗》(《环球时报》,1997年11月23日),高振普的《周总理在九一三事件发生前后》(载李琦主编的《在周总理身边的日子》,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唐洲雁的《毛泽东“文革”后期“解放”和任用老干部情况简析》(《党的文献》1998年2月第 2期),丁名整理的《回顾和思考——与中苏关系亲历者对话》(《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2期),康松乔等的《林彪出逃座机残骸收藏始末》(《紫荆》杂志1998年11期),李安定的《林彪之死真相查访记》(《作家文摘》第80期,1994-07–08),周敬青的《是周恩来不让外逃的林彪返回着陆?——关于九一三事件的一则史实辨析》(《党的文献》,1999年第4期 )等。其他具有史料价值的还有:《林彪卫士长李文普不得不说》(《中华儿女》1999年2月),《林彪出逃座机残骸收藏始末》(《解放军报》,1998年7月24日)。

  著作类主要有:张云生著《毛家湾纪实——林彪秘书回忆录》(春秋出版社 1版印刷1988年7月),龚固忠、唐振南、夏远生的《毛泽东回湖南纪实(1953—1975)》(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曾思玉的《毛泽东在湖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年9月),江波、黎青的《林彪1959年以后》(四川文艺出版,1995年9月 ),邵一海著《林彪“九一三”事件始末》(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3月),熊华源、安建设的《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纪实》(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1996年6月),汪东兴著《毛泽东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王兆军著《谁杀了林彪》(台湾世界书局1997年版),李德生著《李德生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李琦的《在周恩来身边的日子》(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2月),陈伯达著、陈小农编注的《陈伯达遗稿——狱中自述及其它》(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8),张宁的《张宁:自己写自己》(作家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张聂尔著《风云“九一三”》(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6月),席宣、金春明所著《“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1月 )。其他还有重要史料价值的有:前中联部二局编写的《蒙古人事资料》,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林彪》等。而其中《谁杀了林彪》和《张宁:自己写自己》对主流观点最具挑战性。

  (三)进入21世纪后,“九一三”事件进入研究热

  借“九一三”事件发生30周年和林彪即将诞辰100周年之机,国内再次兴起关于林彪出逃、坠机原因和飞机残骸的报道热。究其由来,可能是“九一三”事件虽经历史判定,但还存在一些未解之谜。学术界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文章或著作。

  论文类主要有:杨子万的《“九一三”事件后的山海关机场》(《党史博采(纪实版)》2001年01期),李志军的《“九一三事件”的对外交涉》(《党史文汇》2001(12)),《专题史料:“九一三”事件鲜为人知的对外交涉》(《广东党史》2001(6)),鲁青的《“九一三”事件背后的外交纠葛》(《老年教育》2002年03期),肖思科的《“九一三”事件转眼三十年知情人反复查证,粉碎五大谣言——林彪死因只一个》(《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1(10)),彭红英、余世诚的《关于林彪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康庭梓的《“林彪座机”副驾驶员谈三叉戟256号黑匣子》(《湖北文史资料》,2002年第3期),刘志男的《建国后至中共九大期间“接班人”的问题》(《党史博览》,2002年5期),刘志青的《“九一三”事件后中国国防工业的初步整顿》(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9月第5期),文楚的《“1971”,我为毛泽东主席开专列》(《纵横》2002年第6期),柳钧的《毛泽东有八大军区司令对调》(《党史博采》2003年1期),森耀坤、徐有张、叶永烈的《王洪文是如何成为接班人的》(《党建文汇》下半月版,2003(10X).),莽东鸿的《林彪事件怎样从高层传到民间》(党史博览)(《八桂侨刊》2003(2)),陈立旭的《周恩来的最后政治交代——周恩来对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形成的贡献》(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4期),《克格勃带走林彪头颅》(《粮食问题研究》,2003年4期),莽东鸿的《“九一三”事件消息的传播》(党史博览,2003年4期),刘志青的《论“九一三”事件后“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活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10(3)),解力夫的《我亲历了“九一三”之夜》(《新闻天地》2003(9)),许峰的《许文益见证林彪坠机事件始末》(《北京档案》2003年8期),周敬青的《毛泽东对林彪接班人地位的确立与废黜》(上、中、下)(《党史纵览》2003年10、11、12期),吴欣峰的《1958 年军委扩大会议真相》(《炎黄春秋》2004 年第1 期),康庭梓的《“九一三”事件中3685号直升机被劫持经过》(《湖北文史》2004年1期),薛庆超的《毛泽东一次从未公开的南方之行(一)》(《领导科学》2004年1期),王年一、何蜀、陈昭的《毛泽东逼出来的“九一三林彪出逃事件”》(《当代中国研究》2004年2期)),陈益南的《从历史轨迹思考林彪问题》(《华夏文摘增刊》2004年第390期),康庭梓的《林彪座机副驾驶细说九一三坠机》(《文史精华》2004年9期),康庭梓的《林彪座机残骸哪里去了》(《党史博览》2004年5期),张震的《一段往事》(瞭望杂志,2004年9期),霞飞、吕冰的《林彪为何仓皇出逃》(《党史博采(纪实版)》2004年9期),厚而实《林彪为何要逃?》(《党史纵横》2004年9期),天磨的《从九届二中全会到“九一三”事件》(《党史纵横》2004年12期),舒韵云的《林彪座机坠毁前后的空军指挥所》(《党史博览》2004年12期),刘志青的《“九一三”事件后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的恢复》(《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1期),李安定的《洋记者揭开林彪叛逃内幕》(《雨花》2005年4期),钟德涛、柳青的《军队“批林整风”运动述略》(《中共党史研究》2005年3期),罗舜初的《我所接触和认识的林彪》(《领导文萃》2005年7期),宋双来的《我所知道的李雪峰在九届二中全会上》(《党史纵横》2005年7期),吕学文、王松山的《亲历林彪亲历林彪出逃的前前后后》(《档案春秋》2005年10期),黄振平的《试论“九一三”事件的客观作用》(《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3期),霞飞的《李作鹏浮沉录》(《党史博览》2006年11期),任龙的《逃出林彪办公室的秘书——张云生》(《党史博采(纪实版)》2006年12期),王媛媛的《回忆惊心动魄的事件》(《文史精华》2006年4期/《环球视野》2007年7月22日),李菁的《林彪坠机现场目击记》(《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14期,或《文摘报》2007-02-16),丁文凯的《“九一三林彪出走事件”研究述评》(《当代中国研究》,2007年第2期),刘志男的《关于建国后至中共九大期间“接班人”问题的历史考察》(2007年第2期),其他还有网络刊登的《林彪事件探秘》、《林彪遗骸是怎样鉴定的》、《林彪坠机事件详情》,《林彪副驾驶揭密913:毛泽东不让把飞机打下来》等等。

  著作类主要有: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明镜出版社2003年),逢先知、金冲及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2月版);朱元石访谈整理的《吴德口述:十年风雨纪事——我在北京工作的一些经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1月版),王凡阳的《林彪全传》(上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丁凯文主编的《重审林彪罪案》(new concepts of linbiao incident)(明镜出版社2004年8月版)。李丹慧主编的《国际冷战史研究》第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孙一先著《在大漠那边----林彪坠机真相》(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镡德山主编的《中国大审判:公审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名主犯图文纪实》(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舒云的《林彪事件完整調查》(上、下冊)(明镜出版社 2006年8月),《吴法宪回忆录 艰难的岁月》(香港北星出版社2006年11月),美国R·特里尔著的《江清全传》(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朱马克昌主编的《特别辩护: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辩护纪实》(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年4月版)等等。其中《毛泽东传》、《林彪事件完整調查》、《吴法宪回忆录 艰难的岁月》最具有史料价值。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2: 温家宝犯了中共的大忌!(修改版)
2012: 西方反华势力---中共和它的军队
2011: 落基山人: 有感于女性研究毛泽东
2011: 再对落英发慈悲 - 中央机关干部走入修
2010: 人民法院50多年来判案的数据表明文革期
2010: 张霖之:“文革”时期第一个被毒打致死
2009: 马悲鸣: 六四堵军车,自绝生路
2009: 文革时期奇文:《人民日报》用毛泽东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