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李菁:甲午戰爭的導火索,為什麼是朝鮮
送交者: chang le 2014年07月25日12:47:47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2014-07-04 三聯生活周刊
1894年的這場戰爭,通常被稱為“中日甲午戰爭”,其實這種說法不經意地忽略掉了當年事件的另一個主角——朝鮮。同屬東亞的朝鮮,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中國、俄國和日本之間,也是列強踏入東亞的最後一塊神秘封地。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朝鮮問題逐漸成為東亞國際關係的焦點。朝鮮,成為新興近代國家日本與傳統宗主國大清王朝的角力場,並最終引燃了中日大戰的導火索。
————————

因其特殊的戰略地位,從甲午戰爭至今的一個多世紀,朝鮮半島仍是東亞乃至國際社會的特殊焦點。歷史與現實相糾纏,也使得它今天的現實更為複雜。也正因為此,更值得我們穿越歷史的迷霧,疏理當年中日這場甲午之戰的起源。

東學之亂

1894年,瀰漫於整個東亞的不安定,首先是從中日之間的小國朝鮮引起的。而新年之初即爆發的這場政治動盪,又似乎預示了它的影響將超越整個甲午之年,甚至更加久遠,最終直接引發整個東亞格局的大動盪。

甲午年正月初十,朝鮮全羅道古阜郡爆發了一場農民騷亂。騷亂起因很簡單:糧食連年歉收而地方官員依舊以高壓姿態征以重稅。其實1894年的這場農民起義,並不是朝鮮歷史上石破天驚的第一次,而只是近幾年綿延不斷的農民騷亂的又一起,也是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下,底層民眾孤注一擲式的反抗。但與以往不同的是,甲午之年的這場農民起義,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令當權者心驚肉跳的巨大能量。

1894年,朝鮮交涉通商事務督辦大臣趙秉式在外事活動中(法國《插圖報》報道)

1894年,朝鮮交涉通商事務督辦大臣趙秉式在外事活動中(法國《插圖報》報道)

起義者領袖是東學黨人全琫准——東學黨人自稱“東學道”,其創始人叫崔濟愚。1860年某一天,崔濟愚自稱得到天主啟示,授予咒文,布教濟民。東學道雖然從創立之初就被朝鮮政府當作“左道”、“邪教”而嚴加禁止,創始人崔濟愚也很早就被處死,但是它提出的諸如“懲辦貪官污吏”、“斥倭斥洋”等口號,很好地迎合了中下層民眾,因而在地下得以迅速傳播。這次起義更像是東學黨人積蓄了若干年能量的一次總爆發,東學軍紀律異常嚴明,最初取得節節勝利。沿途參加東學軍的農民也越來越多,起義隊伍一路高歌猛進。到了5月底,起義軍攻占全羅道首府全州,東學黨聲勢大振,其他地區的東學道徒也群起響應,東學軍規模空前盛大,已席捲了朝鮮全國五分之三的土地、擁有十幾萬武裝力量了。

起義軍節節勝利的消息不斷傳到首都漢城,42歲的朝鮮國王——高宗李熙一直處於驚恐不安之中。到了1894年,統治朝鮮的李朝已持續了5個世紀。1863年,朝鮮國王哲宗李昪駕崩,因其早逝無子,出身皇族的李熙繼了位。因其繼位時年僅11歲,其生父大院君李昰應攝政。
1873年,大院君李昰應辭去攝政,將政權移交給年滿21歲的高宗李熙。但李熙生性懦弱,繼位後,朝政漸漸為其寵妃閔氏所控,閔妃在宮中組成閔家勢力專權朝政。但大院君不甘退出政治舞台,由此朝鮮王室就形成了以閔妃和以大院君為首的兩個勢力集團,彼此形同水火。兩大勢力內鬥不斷,在國政和對外政策上也針鋒相對。5月31日當朝廷接到全州城陷落急報,朝堂大臣皆大驚失色。儘管朝廷內部紛斗不斷,但這一次,兩派的意見基本一致:向清借兵鎮壓“亂黨”。

其實早在農民起義爆發後不久的3月初,袁世凱即電告清廷,要求派兵船赴朝鎮壓。“……乞即電令水師,迅速派遣兩艘兵船來仁(川),以盡彈壓之責。”作為清朝駐朝鮮最具實權的官員——“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袁世凱感到幫助屬國朝鮮平定叛亂、維護王室統治,是作為宗主國的清朝義不容辭的責任。更何況,曾經盡顯“天朝大國”之威武的宗藩體制,眼下只剩下朝鮮這個僅存的碩果。

到了1894年,袁世凱已經在朝鮮駐了12年之久。他肯定沒有意識到,自己人生遭遇的這個甲午之年,不僅是他駐朝生涯的終結,也是大清王朝對朝鮮宗主身份的終結。而隨着朝鮮這最後一個“屬國”的離去,天朝之國持續了幾百年的宗藩體制也蕩然無存。

最後的屬國

滿族建立清朝、統治中原以後,繼續享用先前王朝積累下來的政治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宗藩體制”。宗藩體制是中國政治上的特殊現象。學者黃枝連先生對兩國關係是這樣形容的:“在正常的情況下,天朝與藩屬國所維持的只是一種間接的、鬆散的、形式主義的、低姿態的禮儀關係。”

《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一書解釋說,宗藩體制下,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模式是,以中國為宗主國,而將其他國家都視為中國的屬國;作為宗主國,中國有義務保護各屬國,也有權力干預各屬國的內政外交;作為屬國,各國要向中國請封、朝貢,接受中國對其內政外交的干涉——雖然這種干涉是非常罕見的,各國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都保持着實際上的獨立自主。

對於屬國來說,來自中國的冊封不但使其政權擁有更為充分的合法性證明,而且藉此獲得了抵禦外憂內患的強大外援。“在成為中國的屬國之後,既不必擔心來自中國方面的入侵,還可以依賴中國抵禦來自其他國家的侵略。因而,屬國可以節省下為保持龐大的武備力量所必需的開支。”在宗藩體系之內,屬國比中國獲益更大。

“雖然中國幾乎在每次改朝換代之後,都要對朝鮮半島進行重新征服,以便將之納入宗藩體系之內,但一般來說,中國很少運用武力來確認和維護這種宗藩關係。大多數屬國都是和平地、自願地開始向中國朝貢的。”《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論》一書裡說。宗藩體制的鼎盛時代是明代,而這“恰恰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對周邊15個國家留下‘不征’的祖訓之後到來的”,從中可以看出宗藩制度的非軍事性。

在宗藩體制之下,天朝除了獲得大國的聲威之外,單純從物質利益上來說,實際收穫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一種追求“天朝大國”的威嚴感和滿足感。1592年,豐臣秀吉率20萬兵征討朝鮮,明朝幫助朝鮮抗擊日本的戰役持續7年之久,雖然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明朝的損失也是巨大的。當時明代吏部一官員對此總結說:“勞七年之士馬,費百萬之金幣,方全一屬國。”當宗主國國力強盛時,作為屬國的小國獲得的實際利益,遠遠超出他們向宗主國付出的部分,因此他們也很願意依附於宗主國、強化這種宗藩關係。比如在明代,朝廷曾要求朝鮮三年一貢,而朝鮮方面卻堅持一年三四次朝貢。

滿清征服明朝以後,朝鮮曾一度自詡為正統,認為滿清為夷狄,因而不向滿清稱臣,且決心為明朝報仇。後清朝派兵橫掃朝鮮半島,迫使朝鮮與清朝建立了宗藩關係。1832年,英國人胡夏米前往朝鮮,要求與其通商,朝鮮方面的回覆是“朝鮮服事大清國,只尊大清國的旨”。這種回答在具有近代意識的英國人眼裡是不可理喻的,胡夏米在給朝鮮國王的回覆中,直截了當地表示這種定位“凌辱貴國之體面”,仍無濟於事。雙方的認識顯然有巨大差異。

可是進入到19世紀中期,大清王朝開始走向衰落,它推行的外交、政治和技術上的“有限現代化”根本不足以支持抗擊列強,原本在宗藩體系下臣屬於清朝的各朝貢國多在列強的逼迫和離間下,中止對中國的朝貢關係。1883年,清朝與法國為爭奪越南而交戰,兩年後,中法戰爭結束,李鴻章與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根據條約,清朝承認法國與越南簽訂的所有條約,這意味着清朝自此喪失了對越南的宗主權。就在同一年,不甘寂寞的英國效法法國入侵緬甸,迫使緬甸脫離中國,淪為英國的保護國。逐步放棄對越南、緬甸等南部屬國的宗主權,對於已有日薄西山之相的清王朝來說,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對當時的清王朝來說,令他們多少有些安慰的是,當其他屬國紛紛棄之而去的時候,朝鮮這個北方屬國,至少看起來還保持着與清朝相當穩定的關係。雖然清朝在英國的炮艦之下被迫打開大門,並被迫與列強相繼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從而也不得不進入條約體制,但同時與朝鮮的這種宗藩體制卻仍然保留着。對清政府來說,朝鮮不僅是重要的朝貢國,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是中國北部的一個重要屏障。在一定程度上隔離了來自日本和俄羅斯的威脅,清政府無論如何不能掉以輕心。

早在中法戰爭爆發之前,清廷內部已有相當一部分人充分意識到中國真正的危機並不來自邊遠的南方,清政府所面對的真正威脅,除了國內的騷亂以外,主要來自毗鄰京畿的北方,中國如果喪失對朝鮮半島的宗主權,將會失去京畿的重要屏障。因此,包括恭親王奕訢及李鴻章在內的許多滿漢大臣真正關切的是京畿周邊華北和東北地區的和平。為了保護朝鮮以屏御將入侵中國東北之敵,總署理衙門建議,把與朝鮮公牘往來中涉及洋務者,從原來的禮部管轄,改為由李鴻章及出使日本大臣直接與朝鮮通遞文函、相機開導,並將結果報告總理衙門。這樣,李鴻章就成為中國政府處理朝鮮事務的主要負責人。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房產證是徐明的名字,居然算在了薄熙來
2013: 胡溫不滿薄案起訴書只定三宗罪
2012: 老王來反問右派
2012: 橫徵暴斂:毛澤東在延安被農民詛咒遭天
2011: 人被蒙蔽,其群情激昂與手中的選票就是
2011: 百度問答: 紅軍長征的時候,毛澤東為什
2010: 信濟: 再談張學良--駁高伐林
2010: 高伐林: 張學良從不抵抗將軍到民族英雄
2009: 張國燾評價老毛和老毛的文化大革命
2009: 劉源說他父親劉與毛的分歧不是個人恩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