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無極
萬維讀者網 > 史地人物 > 帖子
79年解放軍最後為何沒進攻河內?
送交者: 哆哆 2014年08月20日02:09:54 於 [史地人物] 發送悄悄話
1979年2月17日,中國從南部的廣西、雲南兩省對越南北部發動了多路進攻。以投入的兵力可見中國對這次行動的重視-據估計出動了20多萬解放軍部 隊,甚至可能達到40萬。一位歷史學家說,當時出去的部隊包括“正規地面部隊、民兵和海軍及空軍部隊……規模相當於中國在1950年11月大舉赴朝參 戰”。中國官方新聞報道稱此次行動為“對越自衛反擊戰”或“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這就是中國式的威懾,事先宣布出兵以阻止越南的下一步行動。

中國軍隊此次的打擊目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它在不久前還是中國的盟國,並且長期接受中國經濟和軍事的支持。行動的目的是維持中國眼中亞洲的戰略平衡。而且,中國此次行動得到了美國--5年前北京幫助趕出印度支那的“帝國主義國家”--的道義支持、外交幫助和情報合作。

中國聲稱戰爭的目標是“遏制越南的野心,適當地給他們有限的教訓”。“適當”的意思是造成足夠的破壞,以影響越南將來的選擇和謀劃;“有限”則暗指在外來干涉開始或其他因素造成形勢失控之前,行動就會結束。這場戰爭也是對蘇聯的直接挑戰。

鄧小平說蘇聯不會攻擊中國,這個預言得到了證實。中國發動進攻的第二天,蘇聯政府發表了一份不痛不癢的聲明,譴責中國的“罪惡”攻擊,同時又強調“英 雄的越南人民……這一次仍然能夠保衛自己”。蘇聯的軍事反應僅限於派一支海軍特混艦隊到中國南海,對河內進行有限的武器空運,以及加緊中蘇邊境上的空中巡 邏。空運武器既有地理因素的限制,也受蘇聯內部猶豫態度的制約。歸根結底,1979年蘇聯給新盟友越南的支持與20年前台海危機時給舊盟友中國的支持並無 二致-兩次事件中蘇聯都不願意冒擴大戰爭的風險。

戰爭結束不久,華國鋒用一句對蘇聯領導人大不敬的簡練俗語總結了戰爭的結果:“他們威脅我們,在邊境附近調動軍隊,派艦艇到中國南海。但他們不敢動手。所以我們還是摸了老虎屁股。”

鄧小平嘲諷地拒絕了美國要他小心的勸告。1979年2月底美國財政部部長麥克·布盧門撒爾訪問北京時,呼籲中國“儘快”從越南撤軍,因為北京“在冒不 必要的風險”。鄧小平不同意。在與布盧門撒爾會見前和美國記者談話時,他表現出對含糊搖擺的輕蔑,嘲笑說“有人害怕得罪東方的古巴”。

如同在中印戰爭中一樣,中國進行了有限的“懲罰性”打擊之後立即撤軍。戰事29天即告結束。解放軍攻占了越南邊境三省的省會後不久,北京即宣布中國軍隊將撤出越南,除了幾塊有爭議的領土。北京沒有試圖推翻河內政府。

中國撤軍一個月後,鄧小平向基辛格解釋了中國的戰略:

鄧小平:我(從美國)回來後,馬上就打仗了。但我們事先徵求了你們的意見。我和卡特總統談了這個問題,他作了非常正式嚴肅的回答。他給我讀了一篇寫好 的講稿。我對他說:中國會自己處理這個問題,有什麼風險中國自己擔。回想起來,如果我們懲罰越南的時候再往縱深前進一些可能會更好。

基辛格:可能。

鄧小平:因為我們的兵力足夠一直打到河內。但那不是好辦法。

基辛格:對,那可能就超出計劃以外了。

鄧小平:是,你說得對。不過我們可以再前進30公里。我們占領了所有的防禦工事,到河內一路上已經沒有防線了。

歷史學家一般認為這場戰爭中國代價巨大。“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解放軍政治掛帥的影響在戰爭中暴露無遺:裝備陳舊、後勤薄弱、人員短缺、戰術僵硬,在這種種因素的拖累下,中國軍隊進展緩慢,損失慘重。

然而,這種觀點是基於對中國戰略的誤解。儘管在執行中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中國這場戰爭還是反映了其嚴肅的長期戰略分析。在對美方的解釋中,中國領導人 把越南在蘇聯支持下鞏固其在印度支那的力量描述為蘇聯在世界範圍內“戰略部署”中關鍵的一步。蘇聯已經在東歐和中國邊境集結了重兵。現在,中國領導人警告 說,蘇聯在印度支那、非洲和中東“也開始建立基地”。一旦它在這些地區的地位得以鞏固,它就能控制至關重要的能源,並可封鎖關鍵的海上通道-特別是連接太 平洋和印度洋的馬六甲海峽,這將使蘇聯在未來的衝突中掌握戰略主動權。從廣義上說,中國之所以要打這場仗是出於對孫子所謂“勢”的分析-“勢”指的是戰略 形勢的走向和“潛能”。鄧小平的目的是阻止,如有可能還要扭轉蘇聯戰略的勢頭;在他眼中,這個勢頭是不能接受的。

中國實現了這個目標,部分是靠軍事上的大膽,部分是靠把美國拉入與它空前緊密的合作。在指導對越反擊戰中,中國領導人顯示出了對戰略選擇的精細分析、大膽執行和巧妙的外交。即使這樣,假若沒有美國的合作,他們也不可能“摸老虎屁股”。

烈士仆倒在起跑線

在紀念中國改革30周年的輝煌時刻,不能忘記曾經有22萬中國熱血青年,為了國家利益,從廣西、雲南突進越南境內,付出了不亞於朝鮮戰場的慘烈犧牲, 攻克越南重鎮諒山、老街。通過這嘲自衛還擊戰”,這些二十歲上下的小伙子,以自己殷紅的鮮血為墨,改寫了國際政治版圖。改革初年的對越“自衛還擊戰”,開 啟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紀元。

1979年二三月間的中越戰爭,完成可以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奠基之戰。我們不能忘記,多少美好的身軀,多少純淨的青春,消逝在近30年財富涌流、物質 繁華的前夜。改革30年,也是個人和家庭改變命運的大時代,演繹了多少商場暴發、仕途躍遷、學業精進的傳奇;可是,我們的民族英雄風華正茂,卻仆倒在人生 的起跑線……

1979年2月17日,新華社發布聲明:

“越南當局無視中國方面的一再警告,最近連續出動武裝部隊,侵犯中國領土,襲擊中國邊防人員和邊境居民,局勢急劇惡化,嚴重威脅我國邊疆的和平和安全。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奮起還擊。”

頓時,中國人民把揪心的目光投向南疆,多少軍屬家庭更是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為自己的兒子和兄弟夜半驚魂、虔誠祈禱。

第二天,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新華社前線訊,關於戰事只有短短一句話:“戰鬥在我國廣西的龍州、靖西和雲南河口、金平地區展開。”對參戰人數、主攻方 向、戰役進展、傷亡情況,均隻字未提。“文革”後國內新聞觀念比解放戰爭時期更加保守,戰爭新聞以防止泄密為最高準則。從當時的人民日報上,無從知曉這些 青澀男兒如何一個個剃了光頭,照了相,給親人留下遺言,在軍旗下宣誓,喝了首長敬的壯行酒,然後無限留戀地回望北方祖國的方向,心裡喊着“再見吧媽媽”, 便頂着越軍瘋狂的炮火,踏上了布滿地雷、竹尖陷阱和異族仇恨的征程。

據後來披露的史實,實際戰況是:廣州軍區、昆明軍區、成都軍區的9個軍、22.5萬人,早在1978年12月底就已屯兵廣西、雲南的中越邊境。2月 17日中央軍委一聲令下,以第41軍、第42軍、第43軍、第54軍、第55軍和第50軍(149師除外)為東線兵團,由許世友上將指揮,從廣西方向出 擊;以第 11軍、第13軍、14軍和第50軍149師為西線兵團,由楊得志上將指揮,從雲南方向出擊。

廣西和雲南對面,是越南的6個省11個縣。中國軍人面對的是歷經幾十年抗法、抗美戰爭,真正“武裝到牙齒”的越南人,軍隊驍勇善戰,老百姓也是全民皆兵,號稱“第三大軍事強國”。指揮過奠邊府戰役、大敗法軍的越南國防部長武元甲有一句名言:

“全世界每一分鐘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一百,一千,一萬,成千上萬的人的死亡,為了革命與國家的統一,即使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也算不得什麼。”

越南軍民如此好勇鬥狠,而中國剛剛經歷了“文革”內亂,軍隊缺乏作戰訓練,參謀人員老化,作戰裝備捉襟見肘,連鋼盔都無法做到人手一頂!越軍士兵普遍 裝備蘇制AK衝鋒鎗,而我軍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軍工生產質量得不到保證,手榴彈扔過去不爆炸,衝鋒鎗開兩下就卡殼,甚至炮彈在炮膛里爆炸,這 類情節在越戰小說和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裡曾經引起過觀眾極大的憤怒和無奈。因為廢除了軍銜制,一旦本作戰單元首長犧牲,立刻群龍無首。後勤保障跟不上, 戰場傷員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死亡率高。

中越雙方都不想讓戰爭升級,沒有動用空軍,因此陸軍的廝殺更加血腥。“自衛還擊戰”的戰場上,年輕的中國軍人無所憑藉,只能靠人海戰術,拼勇敢,拼犧 牲。1979年西方媒體廣泛議論的一個現象,直到人民日報1984年發表昆明軍區作家彭荊風的通訊《猛士守南疆》,才第一次承認:在中越戰爭中,使用了人 肉“排雷手”。當部隊闖進雷區、進攻受阻時,彝族班長安忠文從容地吩咐戰士說:

“前邊是雷場,不要靠近我!”然後縱身滾向那片雷區,壓發雷、絆發雷一顆接一顆爆炸了。他右手被炸斷了,仍然咬住牙往前滾;兩眼炸瞎了,他還在用血肉模糊的身子向前滾……

彭荊風說:像這樣明知是死,為了勝利而又不畏死的勇士,在這次反擊戰中隨處可見。

西方記者猜測說,這些以身蹚雷的中國軍人,可能是被迫服從上級命令。彭荊風在戰場上發現,西方人道主義小白臉們,完全低估了東方的人格境界!在者陰山下的救護所,彭荊風遇見了剛抬下來的戰士劉易富,他隻身排除了二十多枚地雷,身中36塊彈片!

“醫護人員為他換下那身滿是泥漿和血污的衣褲時,發現他口袋裡已身無分文,只有一張寄回家的16元匯款收據。人們明白了,這又是一位準備以身殉國的勇士!”

據互聯網上昆明軍區對越“自衛反擊作戰”總結材料,從2月17日開戰至3月16日撤軍完畢,廣西、雲南參戰的解放軍、支前民兵共犧牲6954人,傷 14800多人。2月17日至2月27日擊斃越軍15000人,2月28日至3月16日擊斃越軍37000人。實際傷亡人數可能還要大得多!

1979年一戰後,又延續了十年的邊境拉鋸戰,犧牲了無數中華好兒男。長達1300多公里的邊境線中方一側,至少有14個縣市建有專門的對越“自衛還 擊戰”烈士陵園。由西向東,依次是雲南的金平、蒙自、屏邊、河口、馬關、麻栗坡、西疇、富寧,廣西的那坡、靖西、龍州、憑祥、寧明、防城。建設最早 (1979年2月)、也最着名的麻栗坡烈士陵園,安葬着十年中越戰爭中的937名烈士,鄧小平親自題詞。

博主那代大學生都記得19歲的傣族小戰士岩龍,記得那個吹得一口優美竹笛但漢語說得不好的英俊小伙子。人民日報1979年4月9日發表過新華社記者李 耐因和張立合作采寫的長篇通訊《他為祖國獻青春》。在一次激烈的戰鬥中,他隻身潛入敵人側後,殲敵20名,被授予“孤膽英雄”稱號,在攻打朗多時中彈犧 牲。在 1979年,岩龍的名字,響亮程度相當於後來的賴寧、今天的周杰倫。博主記得,新華社原稿中提到,岩龍在西雙版納家鄉已經交了女朋友,李耐因捧讀烈士遺 物,感慨那疊遺留的書信中不知道有沒有那個美麗姑娘的來信。在社會風氣保守的七十年代末,人民日報編輯部可能擔心有宣揚“早戀”之嫌,刪掉了這個情節。無 論如何,一條19歲的鮮活生命,就這樣離我們而去了。通訊寫道:

“剛剛拐過一個山嘴,一叢樹林中射出一梭罪惡的子彈,其中兩顆穿過岩龍的胸膛。在他後面的班長看見他倒下來,又慢慢地抬起頭,向着北方--祖國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後不動了。”

19 歲,對於親歷了改革開放30年的年輕人來說,是什麼概念呢?張朝陽19歲時在清華大學念物理,丁磊19歲時在電子科技大學念通訊技術,畢業後經過一番努 力,分別創辦搜狐、網易,成為中國新興的IT界領軍人物。馬雲19歲那年第二次走進高考的考場,數學只得了19分,只好開始打工,蹬三輪車送雜誌;但在市 場機會極其豐裕的改革年代,馬雲最終還是上了大學,創辦阿里巴巴網站,併購雅虎中國,大器晚成。岩龍這樣的英雄,囿於家庭出身,即使死裡逃生,即使數學成 績高於馬雲,恐怕也很難像丁磊那樣得風氣之先而成為北京電信前100個用戶之一,難以在IT界弄潮;但岩龍或者別的什麼英雄,如果天假以年,像國美電器老 板黃光裕那樣初中沒畢業,走南闖北做點小買賣,抓住機會發展壯大,最終闖進胡潤財富榜也未可知。就算不能成名成家,也可以盡情消受改革開放年代的消費時尚 和社會自由度。要知道,1979年的中國,連穿一件花格子襯衫也像今天的裸奔一樣驚世駭俗,越戰一代青年基本未婚,絕大多數沒有戀愛經歷,還沒來得及品嘗 人生的甘美就匆匆而去。

1979年,正是“我勸天公重抖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新時代開端。中越開戰前,高考恢復了兩屆,有1160萬人走進考場,才俊起蒿萊;默許“知識青 年” 回城的“國務院六條”剛剛頒布,上千萬被耽誤的男女哭着喊着回到城市,在勉強爭取到的一份卑微崗位上臥薪嘗膽,一邊工作一邊上夜校自學,若干年後將成為城 市的棟梁;大批被整肅的幹部子女隨着父母冤案的平反,重新獲得一份豐裕的發展資源,未來的日子可望縱橫天下。在整整一代年輕的和不甘年華老去的人們摩拳擦 掌,準備在這個“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一顯身手的時候,這些年輕的士兵聽從政府和國家的召喚,昂首沖向了南疆邊陲,明知此行很可能有去無回。

他們大都來自農村,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在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來自沂蒙山區的烈士梁三喜臨終前沒來得及說完的一句話,不是像傳統革命電影所描寫的那樣申請入黨,而是提示戰友注意自己左胸口袋裡一張血染的紙條,上面寫着:

我的欠帳單

借:本連司務長120元

借:團部劉參謀70元

借:團後勤王處長40元

借:營孫副政教50元

……

0%(0)
0%(0)
  也說自衛反擊戰 - 五嶺巴山 08/27/14 (710)
  幹嘛用人,用個桶不就可以了嗎? - patience 08/25/14 (686)
  為何要進攻河內? - 葉島 08/21/14 (882)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3: 中國抗戰史中的鬧劇:日軍支持下的一場
2013: 宋魯鄭:國際“民主”勢力為何對埃及慘
2012: 1945蔣介石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蘇
2012: 抗日勝利記念日 萬維黨員靜無聲
2011: 中共90年,好一個騙字了得 - 出走“劉
2011: 伍加:詹姆斯鎮:美洲第一塊殖民地
2010: 封從德:中共1920年成立,從頭便出賣民
2010: 本壇湧現雙/多馬甲屎嗑螂
2009: 西方人為何俱怕毛澤東?(zt)
2009: 為何年青一代的心目中的英雄偶像還是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