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焦點房談 > 帖子
買地不買房的算盤:去美國當地主
送交者: 阿九 2011年10月25日00:49:47 於 [焦點房談] 發送悄悄話

  “第一次做這買賣,總得謹慎些。”拿到幾張薄薄的英文文件後,韓偉奇(化名)像個經驗豐富的生意人,仔細審閱,字斟句酌。

  這個穿紅色POLO衫、戴黑邊眼鏡的中年人,操一口上海特色的普通話:“沒有親眼看到過,總是害怕,花錢買了一堆紙。”

  “這是全權證書,這是第三方——第一美國產權保險公司的擔保書,這是您這筆交易費用的明細表。”搜房國際海外市場總監胡倩倩在一旁向他講解。

  任誰都會覺得這買賣有點玄乎: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普通中國人,買了當地格林布爾地區(GreenBriar)一塊近1000平方米的土地。

  這種買賣並非僅此一單。事實上,韓偉奇趕上了中國人網購美國土地的第一波熱潮。

  從2008年底美國房地產市場崩盤以來,中國人海外置業已不稀奇,但現在,土地成為新的收購目標。

  整個格林布爾地區被劃分成好幾百塊零售,交易門檻低,引得中國的白領階層躍躍欲試,想到大洋彼岸當“地主”。

  “第一批格林布爾100多塊土地很快賣完,我們又推出該地區第二、第三批地源,10月15日第三批網上團購也賣完了,格林布爾再沒有新的地源。” 搜房國際董事總經理莊諾說。

  “中國人會買下全世界嗎?”這似乎已不再是無厘頭式的戲言。莊諾估算,今年已經有300億人民幣資金流向海外房地產市場。保守估計年內這一數字會達到500億人民幣。

  從在網上看到購買美國土地的信息,到拿到土地全權證書——相當於地契,韓偉奇總共只花了一個多月,和不到2.5萬美元。

  韓是上海一家民營電力科技企業的高管,一家三口在上海有一套住房,除此外在國內再沒有其他不動產。兒子在澳大利亞讀大學,除去學費支出,夫妻倆生活過得小富而安。

  8月底,網上在流傳的一個故事吸引了韓偉奇——上海一位姓葉的女白領,通過網絡拍賣以8800美元購得格林布爾地塊中編號為UNIT36lot8的1000平方米土地。這也是華人首次通過網絡購買美國土地。

  這讓韓偉奇動了心,“兒子在澳洲念完書,可能要在國外發展,如果我以兒子的名義先在美國買塊地,等他畢業後自己去打理,成為他投資理財的起點,不是很好嗎。”他心裡盤算着,當場在網上支付了定金——人民幣1000元。

  這也是搜房網第一次做此類的買賣。

  最初,美國的地產開發商USOFA公司找到莊諾,想把手裡承接下來的本要造別墅的土地轉手出售給中國的買主。

  這片土地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城郊地帶,周圍連接機場和社區,屬於道路鋪平、已開通供水供電的熟地,在該地塊建造的房屋已超過400棟。次貸危機後,上一手的開發商周轉不靈,被迫停工。

  莊諾經過現場勘查,覺得幾萬平方米的一大塊土地,買主不好找,便提議將土地分割成1000平方米的小塊出售。

  一開始和USOFA公司談判有點困難,對方不相信中國人有那麼強的購買願望。談判進行了3天。在競拍促銷之後,網絡團購美國土地一事才談成。

  韓偉奇支付定金時,格林布爾地區的土地團購價是每塊19998美元。他琢磨了一下,花不到15萬人民幣就能當上美國“地主”,這買賣值。

  一周后,韓偉奇開始選地。

  他並沒有到美國去,而只是在上海的一個辦公室里對着莊諾鋪開的一張格林布爾衛星地圖在看,上面紅色框起的是可售賣的土地。圖上可以清楚看到周邊的交通設施、建築及植被分布。同時通過Google Map看到上萬公里外的實時地況。

  幾分鐘後,他看中了西北片一個單獨地塊:“這裡離開道路入口很遠,比較清靜。”國慶長假過後,美國那邊寄來了土地法定地號為GREENBRIAR UNIT 52……LOT 3的全權證書等一套文件。

  交易就此完成,簡單得像淘寶購物。加上手續費,韓偉奇一共支付了24320.62美元。

  在莊諾的經歷中,像韓偉奇這樣爽快的買主是少數:“有一位一下子買去7塊地的,還帶了風水師在Google Map上選地。”

  當然,當海外“地主”,在國內終究還不是主流,因為金融配套政策並不健全。韓偉奇說,他去銀行往海外的指定賬戶匯款,櫃面的工作人員好心告訴他,匯款目的要寫“探親”或“教育”,不能直接寫“買地”,否則匯不出去。

  買地不買房的算盤

  新世紀以來中國人的全球投資史,與上世紀後半葉日本人走過的路徑如出一轍——從成為世界工廠,到積累大量外匯,再到投資藝術品和房地產。

  對於普通散戶投資者來說,投資地產,是一件門檻不高的“試水”之舉。

  手裡有一些流動資金的韓偉奇,一度在各類投資品上糾結:“股市目前實在看不懂,貴金屬也在峰值,此時進倉風險很大。”

  除去提供學費之外,韓偉奇原本打算給在澳洲的兒子買一套房或者一部車。不過,零零總總加起來,他手裡的預算只有40到50萬元人民幣。買房不夠塞牙縫,買車開個幾年就報廢了。“最後還是覺得,買塊美國的土地吧,好歹做個長期投資。”他說。

  去美國當地主

  在莊諾看來,現在買美國的土地就是“地板價”。

  2007年,這裡的土地均價還在8-10萬美元一塊(1000平方米)左右,到2010年,價格已跌去一半。有些地區的土地價格比1992年時還低。

  而最近,該價格似有回升跡象。莊諾他們組織的土地團購項目,目前的購買價格在24800美元,比韓偉奇買的時候已經貴了近5000美元。

  韓偉奇則是佛羅里達和海南比較,邁阿密相當於三亞,而格林布爾到邁阿密車程1個多小時。三亞周邊占地1畝不到的別墅現在市場價是400萬元左右,除去建裝費之類,每平米的土地出讓價大概在3-4萬元左右;相比之下,格林布爾1畝多的土地,在網上的團購價2萬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幣每平米150元。

  不過,散戶投資客並沒有多少抄底的衝動。在韓偉奇看來,目前是不是“地板價”還很難說。

  “美國這幾年的經濟回升並不明顯。買地只是為了保值,打算長期持有後轉手,獲得穩健的回報。”韓偉奇說,“所以風險小是第一要素。”

  這種心理在投資海外地產的中國人中具有代表性,因此真的想在美國土地上建房子的人不多。莊諾說,購買格林布爾土地的買家,目前都還沒有明確的建房打算。

  房屋打理困難、交易成本高是主要因素。同樣用300萬人民幣在美國買地或者買房,無論從交易成本(稅金等)、管理成本(保險費、水電費、租金等)還是售出成本(評估費、勘探費等)來算,幾年之後,買地的風險遠遠小於買房,回報則可能高出幾倍。

  如果建房,買主需要委託美國當地的承建商,以建造一幢2層半、400平方米的精裝別墅為例,目前報價約為10到12萬美元。此後,需要每年繳納地價和房價1%的稅額,如果賣出,則需要支付包括律師費、經紀人費、房產交易稅大約占交易價3%左右的費用。

  而如果持有土地,產權所有人只需要每年繳納土地價格1%的地稅。

  於是,中國國內苦於找不到增值出路的白領資金趨之若鶩。

  5000億元尋找全球機會

  中國普通人的購買力讓美國USOFA公司始料不及。第一輪網購,70多名買家和韓偉奇以同樣的價格買走了近100塊土地。這些買家大多來自“北上廣”和浙江等地。

  中國人赴海外置業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前後,經濟年代造就的中國富人們開始向海外轉移資產。

  2005年前後,在海外購房出租,以租金支付子女國外留學學費的“以房養學”模式,成為了時尚。傳統的華人留學聚集地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成為購房首選。

  2008年底金融危機爆發,溫州炒房團赴美抄底,使美國的不動產市場再次被撬動。

  到了今年,國內限購範圍不斷擴大,加速了資金的外流。搜房網提供的數據顯示,由於限購,目前約有5000億元的民間資本無法流入住宅市場,這當中有500億元轉向海外購地,約有1000億元轉向商業地產,剩下的3500億元則仍在尋求機會。

  莊諾認為,在各國的土地市場中,美國買地最為方便自由,可獲得永久私有產權,美國的政策對外籍人士購買土地也沒有太多限制。

  另外,隨着歐洲金融市場降溫和房地產業資金吃緊,英國以及歐洲大陸部分地區的土地也具有一定投資價值。

  相比之下,澳大利亞的地產就不是普通中國人可以沾手的了。一方面澳洲城市地價貴,另一方面外國公民不能購買二手房產,這極大限制了轉手套現的空間。

  第一波“試水”者的故事,使得已經在海外有房產的華人投資客也心裡痒痒的。去年11月初在澳大利亞黃金海岸以平均250萬元人民幣購入七套房產的服裝商人王女士,如今也打算考慮在美國投資土地。

  “不動產價值和所在地的經濟政治環境聯繫很緊密,因此我希望在全球分散投資。同時,買地帶來的投資安全感也更高。”她告訴記者。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0: 買房人應該明辨的六大雷區
2010: 帶地下室有出門的房子風水好嗎?